儒家社会管理思想的哲学思考_第1页
儒家社会管理思想的哲学思考_第2页
儒家社会管理思想的哲学思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社会管理思想的哲学思考

儒家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其中,儒家文化关于社会管理方面的思想十分丰富,中国社会文明的延续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无不与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儒家社会管理思想中的整体观和矛盾观作简要的剖析。(一)“仁”、“义、礼、智、信”与“人”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是建立在以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的。它认为,个人、家庭、国家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以个人和家庭的管理为基础,以最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为目的,这就是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质。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首先以个人的修养和自我管理为起点,进而实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对于个人的管理,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主张从修身开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说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使其心正不邪。每个人修身的目的是有所成就,而要有所成就,就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儒家强调要从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来培养个人的品德。所谓仁,“仁者,人也。”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也说,“仁者,爱人。”社会管理应从社会关系入手,管理者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主动地关心人、爱护人,应具备牺牲自己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使社会形成一种亲和力和凝聚力,以利于政令畅通。所谓义,“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管理者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偏不倚,这样才能使管理者得到人们的拥护和支持,决不能为达到目标而不择手段。所谓礼,在儒家的思想中有秩序和法度之义,即“农农、士士、工工、商商”都要各按本分,遵守秩序,社会才能有序地发展。所谓智,“智者,知也。”管理者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应具备不惑于事的能力,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考虑,能够进行果断的决策,实现自己的目标。所谓信,“信者,诚也。”管理者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言而有信,公私分明,这样才能树立起管理者的权威,形成决策能力。儒家思想强调,作为管理者,在自我修养方面应该注重这五种意志的培养,管理者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意志,对管理行为会产生积极能动的反作用,这样,才能使管理对象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强调管理者从个人的修身以及自我管理出发,进而推广至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有效管理。“所谓齐家,先修其身者”、“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先治其国者”。在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中,修身和齐家是管理的手段,治国和平天下是管理的目标,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符合事物的发展是经过由简单到复杂这一规律的。从对个人和家庭的管理进入到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采取的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要从修身开始,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再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太平。作为管理者,只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同时教育和管理好自己的家属,树立全局观念,才能真正治理好国家和社会。儒家社会管理思想的整体性原则还体现在中国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方面。儒家的“大一统”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相融合的思想渊源,在儒家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因此,对待其他民族,儒家崇尚“文治”。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用先进的文化和以诚相待的礼仪风范影响其他民族,使各民族被汉族的先进文化同化,基本实现了平天下的愿望。(二)社会管理是一项不断的工作,反社会管理是有意识、有组织、有目标的规范和约束行为,社会管理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在不断地解决矛盾的过程。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秩序,解决社会矛盾,以实现社会的发展。1.儒家治国之道的标准在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中,以中庸和变通的原则为指导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所谓“中庸”,就是允执其中,要适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指管理行为必须掌握度。管理行为的度是什么呢?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也就是说管理国家和社会都要以礼为标准,应该遵循秩序的法度。在治国之道上,儒家善于融汇各家之所长,调和折中,兼容并蓄,把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度”相结合,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为贵”,以“中庸”为中心来发展个人与社会,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因此,儒家认为:“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同时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提倡适应时代变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承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儒家也承认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正是由于看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在儒家的治国之道中,能够以民为本制定一些较为适宜的政策。但是在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中,中庸有余,变通不足,只是一味地调和矛盾,忽视矛盾的转化和发展。总是在每一次的农民起义之后,制定适宜政策,忽视变革。2、节民以礼,以德服人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以人性为基础。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通过教化,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孔子认为:“为政以德。”管理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董仲舒也说:“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意思是说,用仁来教育人民,用义来感化人民,用礼来节制人民。总而言之,对国家的管理应该实行“仁政”。孟子认为,“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管理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去管理人民,争取民心,最终实现管理目标,这样可以达到“以佚道使民,虽劳而不怨”的结果。儒家的社会管理也注重法度的作用。孔子曾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就是说,礼能事先禁止不法行为的发生,法则能在不法行为发生后予以惩罚。荀子指出:“圣人以明礼义而起法度。”他认为对社会的管理,第一要明礼义,第二要法度,应该道德和法律并用。他指出:“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董仲舒也将仁义和刑名相结合,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两者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他认为仁义为阳,刑名为阴,德主生,刑主杀。也就是说,道德和法律并用是治国之道。3、,孔子的社会管理思想认为,我国对“义”的对待-管儒家的社会管理思想注重人情关系。儒家把人情关系分为利和义两种。儒家强调“义”的重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是儒家也并不是一概反对“利”,在“利”面前,鼓励“见利思义”的行为,反对“见利忘义”。在“利”的面前要首先考虑其取舍符不符合“义”。孔子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如果不符合道义,人们就应当舍利而从义。在社会管理方面,也是如此。在管理组织的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义”来协调,对社会组织的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