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哲学思想对哲学思想的突破宋元之际郝经的民族思想观
金元宋元时期,中国北方战争不断,学者们经历了战争的痛苦。为了“平息战争、征服和平”,当时的人们有着强烈的愿望。而当时北强南弱的局势,是塞外的蒙元统一中国已属必然。可是元朝统一中国后,是否具有正统,正统基础又是什么?这是放在汉族士人以及元朝政府面前的大问题。在南北亡国的遗士中,有相当数量的汉儒从儒家用事济民的精神出发,以保存天下亿兆生灵之性命为己任,放弃了“严华夷之防”与蒙元激烈对抗的旧规,走上与元廷合作的道路。在这些人当中,出身于上党书香世家的郝经在夷夏关系变化的历史思考基础上,提出了“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的进步民族思想,为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推进元朝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用夏变夷”与“夷狄”之美郝经(1223—1275),字伯常,祖籍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是元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对元朝的思想、政治、文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郝经生活的时代正是蒙古政权亡金灭南宋的重要关头,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也看到了蒙古族在文化方面的落后以及他们对汉文化的摧残。在此特殊时期,他作为儒士的责任感在胸中涌动,希望能象耶律楚材、姚枢等儒士一样用深厚的儒学征服落后的征服者,进而达到拯救黎民、拯救汉文化的目的。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元朝政治趋于清明;而贾姒道专权的南宋王朝则日趋黑暗、腐败。南北朝廷这种差异必然导致:北方必胜,南方必亡,蒙元入主中国已是不远的事情。郝经清楚,要使元朝具有合法性,成为正统,必须突破了“严夏夷之大防”的狭隘民族观,为蒙古族接受华夏文化、元朝政权入主中原,提供了合理、合法的根据,也为包括自己在内的汉族士大夫在元朝统治下安身立命,提供了理论支持。若不破除,则难以确立蒙古认同华夏文化的合理性,以及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并将牵涉到汉族士大夫服务元廷的道德曲直。只有使元朝具备正统的基础,汉族士大夫才能入仕,否则,中原士大夫就难以跨越道德的底线。为此,就要首先从理论上论证蒙元政权的合理性,解决与蒙元统治者合作的可行性问题。在这种情势下,郝经提出了“今日能用士而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的重要主张,成为元初汉儒系统解决这一理论问题的代表人物。郝经“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的提出,并非他凭空捏造的,而与他对历代儒家学者“用夏变夷”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就已经具有了这种思想。孔子实现“用夏变夷”的思想,主张主要通过“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方法,而反对武力征服《论语·季氏》云:“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同书《子路》亦云:“子曰:‘近者说,远者来。’”“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里的“远人”、“四方之民”,无疑包括了甚至主要是指华夏之外的夷狄之民。进入战国时期,一些被称作蛮夷之邦的国家如楚、吴、越、蜀等国纷纷主动接受华夏文化、“用夏变夷”,成为华夏的一部分。也正是在此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孟子对孔子的民族思想进一步发展,首次提出了“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的著名论断,并将“用夏变夷”比作是“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而将“以夷变夏”比作是“下乔木而入于幽谷”。孟子还认为舜为东夷之人,周文王为西夷之人,“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的说法,这一说法成为后世“夷狄”之君入主中原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不过,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后世出现在中原华夏(汉族)国家周围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夷狄”与先秦时期的秦、楚、吴、越蜀等国所谓“夷狄”已有所不同,它们大都是草原游牧文化之国,其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语言文化等方面与中原华夏(汉族)的农耕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使夷狄主动接受华夏文化、自愿归附华夏正统,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近者说,远者来”那样的治国佳境,已越来越难。而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出现以及“夷狄”的入主中原,后世儒家“用夏变夷”的方法和途径,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或者是华夏(汉族)作为征服者,开疆拓边,主动向“夷狄”输出自己的文化;或者是进入中原的“夷狄”出于对中原文明的倾慕,自觉接受华夏(汉族)文化。适应这种大一统的需要,东汉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指出如施教化,“夷狄也进至于爵”如脱离教化,“中国也有新夷狄”提出以是否实施教化(即遵循儒家的礼仪文明)为标准,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夏夷”,以为华夏不守礼仪可以变为新夷狄,而夷狄知礼仪也可以成诸夏。何休的民族观发展了先秦的“夷夏”思想,提出以是否遵循儒家的礼仪文明为标准,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夏夷”,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无论是孔孟、还是何休,他们都只是肯定了“用夏变夷”、“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某些合理性,而对异夷狄统治中国、成为“中国之主”是否合理,尚无明确的看法。魏晋以来,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进而南下,把中原地区囊括在其统治区域内,特别是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在异族统治下的北方汉族士人在一次次的痛苦和抗争之后,不得不与异族统治着合作,自觉不自觉走上了“用夏变夷”的道路。面对这种历史事实,隋代儒学大师王通提出了以能否实行“王道”(仁政)来评价历代帝王的主张,即“天命不于常,惟归乃有德。戎狄之德,黎民怀之”。郝经对王通等人十分敬重,在自己的论著中多次引用前人的观点。他紧紧抓住何休以礼仪文明判“夷夏”变化和王通以“王道”评价帝王的思想精髓,概括出了“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的原则,为承认蒙元政权的合法性找到了理论基础,在思想和心理上为蒙汉统治阶级的政治合作开辟了道路。郝经还从历史上总结“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的成功范例。他对他熟悉的金朝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回顾了金朝发迹的历史,认为金朝能从一个部曲数百人的“东北小夷”发展成为与唐汉比隆的“灿灿一代之典”,主要原因在于“用夏变夷”和“一用辽宋制度”。郝经“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理论的提出,其意义在于:它冲破了狭隘民族观“严夷夏之大防”的樊篱,解决了中国之主不一定非的是汉族的问题。郝经指出,“天无必与,唯善是从;民无必从,唯德是从”,“天之所与,不在于地而在于天,不在于人而在于道”。他认为,天意民心所向,唯德唯善;能够主宰中国之土的人是什么种族并不重要,关键要看他们是否行“中国之道”。他的“中国之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儒家道德纲纪和文物典章乃是天下元气和命脉之所在,“夫纪纲礼义者,天下之元气也;文物典章者,天下之经脉也。非是则天下之器不能安,小废则小坏,大废则大坏;小为之修完则小康,大为之修完则太平。”辽金之亡、南宋德衰败自然是没有修好纲常礼义,广大典章文物,那么,“中国既而亡矣,岂必中国之人善治哉?圣人又云,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苟有善者,与之可也,从之可也”。强调了中国之主不一定非是“中国之人”,只要能行善德善政,就是所谓的“夷狄”,亦可与之从之。这就从理论上为“夷狄”为中国之主提供了合理的理论依据,这是我国多民族长期融合的历史进程在儒家思想中的集中反映,也成为以后各朝各代统治者和封建史学家解决民族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二、蒙古政权的长治久安郝经的理论源于儒家的传统,更源于当时社会的实际。郝经生活的中国北方地区,从辽、金以来,已有300多年不在汉族王朝的统治之下。在这样一段时间里,党项、契丹、女真,或同时或相继成为北方、中原的统治者,并逐渐学习、认同华夏文化。党项的西夏王朝,对于流行于汉地的儒家、道教、佛教文化都加以接受,并翻译成西夏文。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也推行汉化,其“启蒙教学的内容与唐宋完全一致”。特别是金朝,“席辽、宋之盛,用夏变夷”,“粲粲一代之典,与唐、汉比隆”。甚至就连宋人真德秀也不得不承认,金源氏“典章法度,文物声名,在元魏右”。所有这一切发生得那么一贯而自然,说明少数民族在进入汉地,尤其成为中国统治者后,都选择了学习与接受华夏文化。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北方汉族民政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逐渐认同了现存政权,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事例也在增多。经过这一时期大规模的民族融会,生活在那里的许多士子,“严夷夏之防”的观念本已趋于淡薄,狭义上的民族界限也不再那么清晰。如何指导人们清醒认识多民族融合进程日渐加快的现实,激励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多民族联合政权的建设,是理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当时的北部中国既是民族关系大融合时期,同时又是民族关系大动荡时期。蒙古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国后,随即迅速向外扩张,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53年灭大理,同时不断向南宋发起进攻。蒙古铁蹄所到之处,造成“遗黎残姓,游气惊魂,虔刘荡,殆欲歼尽”的局面。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出生于金国的郝经对故国的败亡充满同情,但他把最主要的同情倾注在王朝易代之际的百姓身上,希望南北早日统一,天下早日太平。而南方的汉族赵宋王朝奸佞专权,黑暗腐败,根本就没有收复中原的意图和武力。面对现实,他敏感地意识到,蒙古政权作为当时中国境内最强大的力量一统天下已属必然。但同时他也相信蒙古政权是可以像元魏、辽、金那样“附会汉法”、“致治成化”的。基于以上认识,郝经把对历史的关注与自身在胡族统治下的命运结合起来,必然作出移植中原历史文化于蒙古政权之中,以华变夷的思考,而蒙古政权欲久治中原,最终以正统自居,也需要接受儒学并得到汉族士人的支持。早在窝阔台汗时,耶律楚材就提出了推行“汉法”的主张,并部分得以实施。特别是“思大有为于天下”的忽必烈早在藩邸时就“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刘秉忠、张文谦、李德辉、窦默、姚枢、许衡等都被征集到他的身边,他们纷纷要求忽必烈奉行儒道,推行汉法,由此形成了一股“用夏变夷”的思潮。而作为“中州士大夫”的郝经,无论是出于对人民,还是对儒家传统文化保护的考虑,都义不容辞地成为这一思潮的积极参与者和代表人物。当他先后受到贾辅、张柔乃至忽必烈的赏识之后,为蒙古政权竭忠尽智已是势所必然。1256年,他被忽必烈征召,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郝经觐见不久就成了忽必烈的重要谋臣,为忽必烈提了许多重要的建议,尤其是劝谏忽必烈爱惜百姓,减少杀伐,多施教化,尊崇礼乐,以争取天下人之心。1258、1259年郝经随忽必烈攻宋,先后进《东师议》、《班师议》,劝忽必烈逼宋议和,保存实力,以图以后大有作为。忽必烈采纳了郝经的建议班师北归,得以全力对付内部纷争,夺得了他盼望已久的汗位。1260年忽必烈委托郝经作为信使前往南宋议和。这是他一生中担当的最重要任务,郝经本人也把这次出使南宋看作是一次“以彗积年之凶衅,顿百万之锋锐,存亿兆之性命”,“以正人极,以承天休”的行动。然而在当时形势下绝不是一桩轻松的使命。据载,派郝经使宋虽“出自圣意(指忽必烈)”,但也是“时相王文统忌公(即郝经)重望”,将其“排置异国”的一个阴谋。当时,南宋尚未有明确的求和表示,元宋的战争还在断断续续进行,对于占领了宋朝半壁江山的元人,南宋的臣民都有一种仇恨的心态,入宋议和,没有任何可靠的安全保障。而郝经本人当时也有病在身,所以有人劝他“称疾勿行”。然而郝经面对重任朗朗答道:“自南北构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吾读书学道三十余年竟无大有益于世,今天下困弊已极”,“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镐之下,吾学为有用矣。”正是出于这种信念,郝经“振衣束发,慨然启行”。国使赴宋议和的消息传出,“仗节即路之日,百姓无不遮马快睹”,热切表达了他们厌战思和的强烈愿望。目睹此景,更坚定了郝经议和退师,“坠仇崇好”的决心。当然,郝经并未能完成他的使命,还被南宋统治者羁留了16年,期间宋廷多次派人劝他归降,但郝经不为所动。直至至元十二年四月(1275年),郝经才在元宋的交涉下回到大都,三个月之后去世。郝经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二十年,如果除去他使宋议和的十六年,则仅有短暂的四年。然而,郝经的实际作用与影响,以及对时代的贡献,则是重大和深远的。郝经之后,虽然仍有不少汉儒如王夫之等力主“华夷之辨”、“华夷之大防”,但郝经所提出和倡导的打破种族界限、“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的思想主张,无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甚至就连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也肯定了蒙元统治的合法性和正统地位。儒家传统的“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考高二上数学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北省黄岗市浠水实验高中生物高三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四川省生物高一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市梅山高级中学数学高三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浙江省衢州五校数学高一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四川广元天立学校生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枣庄三中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大型游乐设施操作(Y2)特种作业取证(江苏)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5届高一上数学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题 (含答案解析)
- GB/T 588-2009船用法兰青铜截止止回阀
- GB/T 5780-2016六角头螺栓C级
- GB/T 31997-2015风力发电场项目建设工程验收规程
- 反歧视虐待、骚扰控制程序A
- GA/T 383-2014法庭科学DNA实验室检验规范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L121-L126考试卷试题
- 高压电工复审培训课件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知识考试题库600题(含答案)
- 计划的组织实施演示
-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总则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