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的caro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_第1页
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的caro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_第2页
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的caro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的caro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

手术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即切口性室速,药物治疗通常是较差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标测及射频消融,对某些特殊结构如术后瘢痕区、补片等定位欠准确,对折返的关键峡部宽窄无法作精确判断,线性消融的连续性亦难于肯定。新近应用于临床的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即Carto)在很大程度上可克服上述缺点。笔者应用该系统对5例切口性房速患者进行标测及消融,将结果报道如下。数据和方法1.外科手术后23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共5例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6~47岁,包括房间隔缺损(房缺)、室间隔缺损(室缺)修补术后、三房心、法乐氏三联症(法三)及四联症(法四)矫治术后各1例。患者于外科手术后1周~25年出现房速,病程3个月~9年,先后用过2~3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欠佳。其中法三与法四患者曾接受过一次常规方法消融,结果均不成功。2.冠状静脉窦cs与希氏束部位cs的部位将4极电极导管分别置于高位右心房(HRA)、冠状静脉窦(CS)与希氏束部位。于HRA行程控刺激以诱发心动过速,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重复上述刺激。3.心功能分级系统确定解剖参考(将背部电极固定于第7胸椎左缘)及心电参考(CS近端双极电图),设置相关窗口。将Navistar导管送入右心房,在心动过速时或于CS近端持续起搏下取点标测,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显示电势图,观察低电压区(双极电压<0.5mV)分布情况,标识瘢痕区[包括致密瘢痕(电压<0.1mV)及狭窄瘢痕(线状双电位)],动态观察传导图。根据电解剖图,若符合:心房激动顺序呈连续性(颜色逐渐从红变紫),最早激动(红色)相邻于最晚激动(紫色),心房激动时间等于心动过速周长,则认为心动过速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射频消融:于折返所经过的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采用温控55~60℃放电,功率10~35W,每次放电40~90s;重复HRA刺激,若不能诱发临床型心动过速,则说明消融成功。4.手术结束后予以阿司匹林50~100mg/d,维持6周,门诊随访。结果1.a失控刺激与室传导4例切口性房速呈持续性发作,起源于右心房,HRA程控刺激可终止心动过速,并可重复诱发,周长为210~300ms,房室传导比例为2~3∶1(图1);1例(三房心)术中不能诱发心动过速。2.室缺部位和持续时间的临床各要素的描述5例均标测到电解剖图(其中三房心患者在CS近端持续起搏下标测),取点117~246个。电势图示低电压区主要分布于右房游离壁;于右房中侧壁及下侧壁分别标测到瘢痕区1(S1)和瘢痕区2(S2),其中线状双电位(狭窄瘢痕)长1.2~2.5cm,致密瘢痕大小不一、形态欠规则(图2);4例持续性房速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折返环位于低电压区,中心解剖障碍区均为中侧壁瘢痕S1,法三、法四、房缺患者的折返经过S1~S2,室缺患者的折返经过S1~三尖瓣环(TA)之间的关键峡部(图2);关键峡部宽0.8~2.0cm,其心房电图呈分裂状、双电位与低电压(0.2~0.5mV),见图3。3.心动过速部位法三、法四、房缺及室缺患者分别于S1~S2、S1~TA关键峡部放电1~2次,心动过速即终止,继续于邻近放电2~3次,使线性损伤跨越关键峡部(图2);反复于HRA行程控刺激,均不能诱发心动过速;三房心患者于可能参与折返的峡部[S1~S2、TA~下腔静脉(IVC)]行线性消融;无并发症。随访2~24个月,其中1例(三房心)于术后1个月出现不典型心房扑动,余病例无心动过速复发。5例患者电生理检查、Carto系统标测及射频消融结果见表1。心腔三维电解剖图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外科手术后,心房存在切口、缝线、瘢痕及(或)补片,加上原有自然解剖结构如房室瓣环、腔静脉等,构成多个传导障碍区,为折返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基础。应用常规方法标测与射频消融,需多极电极导管(如Halo20电极)置入右心房,标测分裂电位区、低电压区,结合影像解剖,寻找解剖障碍区;采用隐匿性拖带技术,对多个部位进行起搏,寻找关键峡部;消融即时成功率达70%~80%,但复发率高达33%~53%,原因可能在于:(1)先天性心脏病本身解剖结构较复杂,多极导管有时难于放置;(2)解剖障碍区标测欠准确;(3)进行隐匿性拖带时,体表心电图有时辨别欠清楚,影响关键峡部定位的准确性;(4)消融时未彻底阻断关键峡部,存在“漏点”。新近应用于临床的Carto标测系统能将心内电生理信息与解剖结构、心肌组织等空间信息紧密地结合起来,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对各种解剖障碍区如心房切口瘢痕、瓣环、腔静脉入口、补片、插管位置可作准确的标识;传导图可清楚地显示折返途径与解剖障碍(屏障)的关系,显示激动所经过的关键峡部;设计线性消融路标,对消融部位或导管压迫致心动过速终止部位可予以标识;线性放电后,于消融线一侧起搏标测,可以观察线性损伤是否连续,可及时“补点”。Nakagawa等采用该系统对16例患者进行标测及消融,结果显示,激动围绕瘢痕或房室瓣环形成折返,标测到狭窄关键峡部(宽0.7~2.7cm,长0.6~5.0cm),选取“孤立性关键峡部”(isolatedchannel)作为消融靶点,取得满意效果。本组5例患者,于右房中侧壁、下侧壁标测到S1及S2,两者分别与心房切口、缝线和IVC插管位置相一致;致密瘢痕大小不一,形态欠规则,可能与个体差异、标测时取点欠充分等因素有关。本组病例消融方法与Nakagawa基本相同,虽然术中未结合常规方法进行隐匿性拖带,但通过动态观察传导图,可清楚显示激动前向波传导方向及途径,选取激动所经过的最狭窄的部位(关键峡部)作为消融靶点。结果显示,3例关键峡部位于两个瘢痕区(S1~S2)之间(图2A),另1例位于S1和TA之间(图2B),于关键峡部放电1~2次,心动过速即终止,随访中无1例复发。其中2例曾接受过一次常规方法射频消融,结果均不成功。应用Carto标测技术,对术中不能诱发心动过速者,可在窦性心律或心房持续起搏下标测,寻找瘢痕区,消融可能与心动过速有关的关键峡部。本组三房心病例在CS近端起搏下标测,消融峡部(S1~S2与TA~IVC),随访中未再出现原心动过速,说明阻断了原心动过速折返环(围绕S1、S2或TA)。从本组病例标测与消融可得出如下体会:(1)电解剖图可显示心房激动折返途径,有目的地选取关键峡部作为消融靶点,成功率高;(2)对术中未能诱发临床型心动过速患者,亦可寻找靶点;(3)标测中,在右房游离壁,特别是在低电压、双电位区应作高密度取点;(4)折返环中心解剖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