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2-2019重庆B卷_第1页
文本阅读2-2019重庆B卷_第2页
文本阅读2-2019重庆B卷_第3页
文本阅读2-2019重庆B卷_第4页
文本阅读2-2019重庆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阅读2——2019重庆B卷

文本助读1

考点精讲练2文本助读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几则材料的内容,找到材料间的关联点。若有主题,还要先关注主题,再看几则材料围绕主题阐述了什么内容。【文本内容】文本围绕“微塑料”这一物质展开,具体说明“微塑料”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给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以及针对这些危害,可以采取的应对方法。【材料特点】本文先给出一篇说明类的文章,然后给出两则链接材料,对正文中的内容和观点加以验证和进一步阐发。文本细读回读点拨微塑料:“微”不足道却影响世界在2018年欧洲消化医学会肠胃病学学术会议上,奥地利科学家报告,在人类的粪便样品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引发了人们新的担忧。真题文本第二步:细致研读,圈点勾画材料的关键词句,尤其是点明观点的句子,重点关注各段开头、结尾句。第三步:带题回读,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筛选内容要点。以带有预告危机性质的事件开篇:吸引读者。国际上普遍将环境中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定义为微塑料。这种物质在自然界本来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人造的结果。自然界中的微塑料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生来源,即塑料在制造出来时,就是体积很小的塑料微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柔珠有助于增加液体密度、去除角质,同时也让产品变得新鲜好看。另外还有在生产和运输的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粒。另一种是次生来源,主要是塑料废弃物在进入海洋环境后,受到风浪和紫外线的影响和海洋生物的吞食,逐渐破碎而形成的微小颗粒。说明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不仅有次生的微塑料,还有原生的微塑料。对应第5题A项。介绍国际上对微塑料的定义,以及它的两种来源:原生来源和次生来源。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误食。研究表明,小至浮游生物,大到鲸鱼,它们和塑料遭遇的结果往往是致命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造成肠道甚至生殖系统的损害。介绍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危害。那微塑料会危害人体健康吗?有研究认为,人类摄入的微塑料,尽管大部分随粪便排出,但仍会有少量的存留在体内,长期的蓄积,就可能造成危害。直径小于20微米的微塑料是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这些细小的颗粒如果进入血液,危害就难以预料。微塑料对人体是否有危害,尚未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确实存在。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它可以积聚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同时也可作为传播有毒或致病微生物的载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每个成人每年通过呼吸、饮用水、食用贝类所摄取的微塑料颗粒可高达32000个。尽管微塑料对于人类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但潜在的危险是存在的。面对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全球范围的禁塑行动陆续展开。近段时间,英国呼吁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柔珠。柔珠很小,很难被过滤系统拦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环境污染。在美国纽约,每年大约有19吨的柔珠被冲进下水道。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有研究证实,每盘牡蛎平均就有50颗柔珠。画线句。由“19吨”“50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美国纽约”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对应第8题。我国海南省宣布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①全面禁止在海南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②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海南还将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组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进先进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形成岛内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培育良好的产业和市场环境,保障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替代生产和禁塑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国海南省自2019年起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对于短期内无法替代的饮料瓶、洗发水瓶等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海南省提出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采用国际普遍实施的押金回收制度,建设回收体系进行回收,提高资源化回收利用效率。这是国际最前沿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政策措施。(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5日,《新民晚报》2019年2月25日等,有删改)【链接材料1】注:塑料包装中很多是不可回收的快递塑料包装袋、胶带。从链接材料1中总结出结论,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谈观点。对应第6题。通过统计数据,展示塑料制品主要被应用的领域。海洋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巨大危害已成事实。每年,13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海洋垃圾中,一次性塑料占50%海洋塑料垃圾约占全球垃圾的60%至80%受到塑料危害的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已达817种关于海洋塑料的事实(选自新浪网)【链接材料2】塑料袋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弃之不用”并不容易。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采取有效措施,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将塑料“绳之以令”。具体而言,一要“堵”,从源头上遏制;二要“疏”让各方共同参与。(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6月9日“民生·民声”专栏,有删改)链接材料2的主要观点是:禁止塑料袋,一要“堵”,二要“疏”。对应第7题。注:上面已经给出了文本分析,且下面针对每个点已经给出了【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请学生参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点梳理及方法指导,自己根据提示完成。考点精讲练信息提取(框图、表格类、文字图表类)(4年8卷3考)5考点5.(真题18题)阅读选文和链接材料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从来源看,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都属于次生的微塑料。B.存留在人体内的微塑料,经过长期的蓄积,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危害。C.微塑料既可以通过海洋贝类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呼吸、饮用水进入人体。D.海洋塑料垃圾占全球垃圾的一半以上,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解题思路】结合文章第二段“一种是原生来源……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以及第六段“最终,柔珠成为海洋垃圾,被海洋生物误食,存留在他们的体内”可知,海洋里的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不仅有次生的微塑料,还有原生的微塑料。A项与原文不符合。【解题步骤】1.审设问,圈画关键词题干关键词:“选文和链接材料1”“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2.确定答题方向①圈答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②定答题区间:选文和链接材料13.回归原文:①分析具体答题点:回归选文和链接材料1,精细对比选项与原文。可发现A项表述错误,错误类型为以偏概全。②依据分值确定答题点:3分,选择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解析】由材料第二段“一种是原生来源……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另一种是次生来源……逐渐破碎而形成微小的颗粒”可知,海洋里水生物误食的微塑料既有次生的微塑料,也有原生的微塑料——柔珠。A项以偏概全,与原文不符。故选A项。【答案】A(1)解读图表:①阅读图表要素。首先应读图名、图例、内容、功能、注释等图表要素。②重视数据变化。表格——表格项目及数据变化;柱状图——柱体高度及变化趋势;饼状图——各部分所占比例;曲线图——曲线变化趋势。③注意分析规律。图表反映的只是现象的分项统计结果,试题则往往要求阐述某些规律性的结论,因此我们应在观察图表的基础上再做一些综合统计,才能准确地得出某种结论。方法指导(2)判断选项对图表内容的分析推断的正误。需要注意三点:①注意选项表述用词,重点关注表意绝对的词语。②注意和其他材料中的信息相互印证。③注意考查范围。既有对图表数据变化的具体说明,也有对趋势特点的概括与分析,可能还会有对图表所反映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建议。【易错警示】(1)不能根据实际比照、筛选信息。(2)无法对应图文内容。【能力要求】(1)筛选信息的能力。(2)图表解读的能力。信息评价(4年8卷4考)6考点6.(真题21题)有人认为,微塑料与个人无关,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1谈谈你的看法。(4分)【解题思路】细读选文和链接材料1,链接材料1的图表表明,我们在农业、电子产品、汽车、建筑工程、家庭消费品、包装等方面都用到了塑料,被废弃后它们就大量流入海洋,是产生微塑料的源头。文章第四段对微塑料可能会对人类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故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微塑料都与我们息息相关,表述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解题步骤】1.审设问,圈画关键词题干关键词:“微塑料与个人无关”“你的看法”2.确定答题方向①圈答题要求:分析微塑料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②定答题区间:选文和链接材料13.回归原文:①分析具体答题点:回归选文和链接材料1,根据选文第四段内容和链接材料1可知微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依据分值确定答题点:共4分,表明观点1分,理由每点1分。【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①微塑料可能会危害我们个人的健康(1分)。②我们是微塑料的制造者,我们个人使用的快递包装和家庭消费品,使用了大量的塑料,它们都是海洋微塑料的重要来源(2分)。③我们是微塑料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了如柔珠这类微塑料(1分)。(1)总览全局,把握观点。面对多则材料,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材料陈述的对象和作者的观点,对全文要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和把握。(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在切合题干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提出的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提出的建议要具有针对性。(3)明确观点,力求简明。如果题干给出了可供选择的观点,要明确选择哪一个;如果要求表达自己的观点,则要用准确的语言表明观点。语言表述要简洁、流畅、规范。方法指导(4)依据材料,理由充分。一要紧扣材料多方分析;二要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从多角度回答。此外,所给材料的内容一般都是与文本材料同类型,归纳总结信息的时候可以先从已掌握的材料出发,再从链接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注意总结答案时一定要联系材料。【易错警示】(1)观点不明确。(2)未结合材料。【能力要求】(1)思考与拓展能力。(2)结合材料叙述的能力。信息印证(2020A、2019B)7考点7.(真题20题)针对链接材料2的说法,请你概括选文中海南省禁塑行动的内容加以印证。(6分)【解题思路】首先明确链接材料2提出的禁塑行为主要包括“堵(从源头上遏制)”“疏(各方共同参与)”两个方面,然后以此为依据,对文章第七段海南的禁塑行动进行具体分析:其中,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塑料餐具,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企业生产一次性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属于从源头上进行治理,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押金回收制度则是推动各方共同参与。【解题步骤】1.审设问,圈画关键词题干关键词:“链接材料2的说法”,“海南省禁塑行动的内容”2.确定答题方向①圈答题要求:印证有关禁塑行动的内容②定答题区间:选文和链接材料23.回归原文:①分析具体答题点:回归选文和链接材料。先明确链接材料2提出的禁塑行为主要包括“堵(从源头上遏制)”“疏(各方共同参与)”两个方面。再对选文第七段海南的禁塑行动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整合。②依据分值确定答题点:6分,每点2分。【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塑料污染需要长远规划,统筹安排,海南省分类逐步推进全面禁塑行动(2分)。一要“堵”。海南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2分)。二要“疏”。加快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建立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示范基地,采取一次性塑料标准包装物押金回收制度(2分)。(1)读懂材料的观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由多则材料组成,虽然多为节选,不是连续性文本,但节选的内容一定都能体现作者的观点,因此要梳理出材料层次,读懂材料观点。(2)看清题干的要求。看题干的要求是对不同材料的观点进行整合,还是对持不同观点的材料进行比较,明确答题的方向。整合类试题重在筛选,比较类试题重在确定比较的角度。方法指导(3)思考观点形成的依据。观点的形成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的。考生要注意比较观点形成的依据,如数据图表、专家学者论断、事实论据等,还要注意观点形成时作者采取的视角和表现的情感态度等。【易错警示】(1)忽视文本,不联系材料。(2)没有明确的对比角度。【能力要求】(1)语言组织能力。(2)紧密联系材料、合理想象的能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019B、2018B)8考点8.(真题19题)选文第6段画线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5分)【解题思路】首先熟读所给句子,抓住“在美国纽约”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抓住“19吨”“50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与上文中说到的“柔珠很小……造成环境污染”相呼应,进一步准确地表达出柔珠排放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之深。【解题步骤】1.审设问,圈画关键词题干关键词:“第6段画线处”“说明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