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暗夜之光》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暗夜之光》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暗夜之光》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暗夜之光》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暗夜之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暗夜之光

朱占强

①前面的路很窄,凹凸不平。他下意识减缓了车速。

②车灯像一把利剑,刺向前方的黑暗。

③车灯的光柱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骑单车的少年。他抬腕看了看表,时针已经指向午夜

十二点。他想这个时候,早已过了学生晚自习的放学时间,一个孩子,在深夜僻静的道路上

孤身独行,很可能有什么不轨的企图。

④职业的敏感使他警觉起来。

⑤车窗外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虽然什么都看不清,但他对这里了如指掌:道路两侧是城

中村的废墟。

⑥黑暗中的某个地方,曾经有他的家。当初拆迁时,开发商承诺五年前交房,却至今还

没有动工。那之前他和妻子都还是工人,后来相继下岗。再后来,妻子生了病,也是为生活

所迫,他东挪西借筹措一笔钱,买下一辆二手车,干起了偷偷拉客的营生。按照官方的说法,

叫非法营运。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固执的习惯,每天夜里收车之后,他都要避开大路,经过

这条小路回租住的家。既是缅怀过去,也是憧憬未来。

⑦孩子在前面骑车走着,他在后面跟着,不快也不慢,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他完全可

以鸣笛提醒孩子注意避让,然后超车。他不打算那样做。一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可能会导致

复杂的后果;如果他鸣笛,孩子受到惊吓摔倒了,他难辞其咎,后续一系列的麻烦也在等着

他。甚至就在他超车的瞬间,孩子会故意去撞他的车,然后倒在地上实施讹诈。不是他把别

人想得太坏,是这个冷漠、无情的社会让他绝望,是生活中亲历的一些事情,把他变得谨小

慎微。

⑧比如那一次,他载客去乡下,经过一个岔道口时,为了避让一辆对向来车,却撞倒了

路边的一个三轮车。三轮车主受了伤,问他报警还是私了。他给了伤者一大笔钱。他的职业

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必须私下解决。直到后来,警察因为一个系列诈骗案找到他了解情况时、

他才醒悟那起貌似普通的交通事故,他所以为的巧合,其实是一个骗局,是别人处心积虑设

置的陷阱。

⑨孩子在前面走着,他在后面跟着,绷紧的神经提防着臆想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他偷偷

地打开了手机的摄像功能。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手机里存储的影音,将成为保护的呈堂证

供。

⑩这条路不算太长,很快就接近了终点。终点是一条宽阔的大马路。他悬着的一颗心刚

落地,前面的孩子却突然停下来。孩子在路中央支好单车,朝他走了过来。

⑪他再一次绷紧了松驰的神经。

⑫他也下了车,把手机摄像头瞄准孩子,按下“开始”键。

⑬孩子在距他三五米远的地方站定,弯下腰,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孩子说:叔叔,谢

谢你给我照亮了道路……

吼瞬间,就在一瞬间,他的大脑被格式化了。他不知道孩子是怎样离开的,不知道眼

眶里什么时候蓄满了泪水。他抬头望天,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⑮他看到天上有几颗星星,眨呀眨的,虽然微弱,却温暖了整个夜空。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6期)

7.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暗夜之光”的作用。

8.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车灯像一把利剑,刺向前方的黑暗。

(2)孩子在距他三五米远的地方站定,弯下腰,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孩子说:叔叔,

谢谢你给我照亮了道路……

9.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0.请分析文章结尾有什么妙处。

【答案】7.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在夜晚;②暗示文章的主旨:孩子的真诚打动了他,

给了他光芒,使他感受到了美好;③一语双关,既指他在夜晚用车灯给孩子带来了光亮,也

指孩子的真诚感染了他,照亮了他的心灵;④标题简洁但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8.(1)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车灯”比作“利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黑暗之中,

他的车灯带来的巨大光亮,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2)对孩子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站”“弯”“鞠躬”等动作及孩子真诚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向他道谢的样子,表现了孩子的真诚友好。

9.示例一:对比。“他”看到孩子在黑夜中独自骑行,觉得很不正常,对孩子充满了

怀疑并悄悄跟着孩子,孩子认为“他”的跟随是为了给自己照亮前路,“他”的多疑与孩子

的赤诚形成对比,突出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美好与信任。

示例二:插叙。文章记叙了“他”在深夜发现一个孩子孤身独行,觉得很不正常于是跟

随孩子,其中插叙了“他”被开发商欺骗,以及被诈骗犯设计欺骗的往事,解释了“他”对

人多疑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10.①拟人的手法,“眨啊眨”“温暖”等词生动地写出了星星弱小的微光照亮了夜空;

②暗示主题,赞美了孩子的真诚友善如同照亮暗夜的光明,也温暖了“他”因为被骗多疑的

心;③诗意的结尾,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④在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了文题。

【解析】

【7题详解】

要求学生牢记题目的一般作用,(1)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

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

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文本记叙了一个非法营运的出租车司机回家时的心路历程,

但是少年一个鞠躬的举动让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暗夜之光”作为题目:标题简洁但新颖,

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在夜晚;暗示文章的主旨:孩子的真诚打动了他,

给了他光芒,使他感受到了美好;一语双关,既指他在夜晚用车灯给孩子带来了光亮,也指

孩子的真诚感染了他,照亮了他的心灵。

【8题详解】

赏析句子一把从修辞方法,人物描写方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入手。结合(1)“车灯像

一把利剑,刺向前方的黑暗。”应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首先指出修辞方法,写出本体和

喻体,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车灯”比作“利剑”,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黑暗之中,他的车灯带来的巨大光亮,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2)

“孩子在距他三五米远的地方站定,弯下腰,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孩子说:叔叔,谢谢你

给我照亮了道路……”分析,"地方站定,弯下腰,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这是动作描写。

“叔叔,谢谢你给我照亮了道路……”是语言描写。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孩子向他道谢的样子,表现了孩子的真诚友好。

【9题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写作手法。如:插叙,对比,设置悬念,细节描写,象征,对比,

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等。本文,可以从插叙,对比,

设置悬念,细节描写等角度分析。如:设置悬念。本文在开头设置“他”在暗夜中跟随“孤

身独行”的孩子的悬念,引出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层层铺垫,结尾解开悬念,一切不过是“他”

的多疑,孩子却很感激“他”一路的照明,让人意外;细节描写。文中详细描写了“他”跟

随孩子时的心理,下车面对孩子、听到孩子的感谢时的动作等,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心理

变化过程以及知道真相后受到的触动。

【10题详解】

要求学生掌握结尾段的一般作用。其作用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分析。结尾段在内

容上,有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丰富文章的作用;在结构上,有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升华

主旨,画龙点睛,让结构紧凑,脉络清晰的作用。结合本文分析,本段在结构上:收束全文,

照应了文题。内容上:拟人的手法,“眨啊眨”“温暧”等词生动地写出了星星弱小的微光

照亮了夜空;暗示主题,赞美了孩子的真诚友善如同照亮暗夜的光明,也温暖了“他”因为

被骗多疑的心;诗意的结尾,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一、标题

题型一: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

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二、内容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

似的情节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

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

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

情节的发展;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

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

情共鸣。

三、主旨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

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

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

句、照应句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四、结构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方法指津:

(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

(4)按感情的变化

(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

暗两线

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

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

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五、语言

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题型一:判断语句的修辞,并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1、答题模式: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写了……(表层内容),表现了……(深层

作用)

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了)……的……(特点),化抽

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⑵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

了…的…(特点)。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

⑸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3、示例: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柳叶在烈日炙烤下的形状,表现

了天气的炎热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一一人物描写

题型一: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表达作用?

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人物特点。

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2、答题模式:描写方法+效果+表层内容+深层作用

运用了……描写,……描写了……(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与上文(下文)……

(1)表层内容指语言本身的具体内容,句末应有一个中心语,来表明人物的身份或职

业。如“……的教师形象”“……的清洁工”“……的人”

(2)深层作用包括多种角度:

①文中人物的特点一一外形特点、内心活动、性格特征、思想感情、精神品质;

②作者的感情与感悟一一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悟。

③读者的感受;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给读者留下深

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的深思;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④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突出主旨;进一步深化中心;进一步升华主旨;

⑤在结构上的作用。

3、示例一: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李想在阳光下自由快乐的形象,与上

文“忧郁和漠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父母归来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示例二:他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强烈反抗意识的起义领袖。

(二)描写一一环境描写

题型一:分析环境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

1、环境(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多感官写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多角度写景:远与近、实与虚、点与面、动与静,高与低

作用:使景物的特点更全面,更形象地呈现出来,产生一种立体动态的美,给人以身临

其境之感。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描写了……(景物、环境)的特点;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天气、季节);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

感情基调;

③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了人物的……形象、精

神、品质;引出人物的出场;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与文章……形成对比;

⑤突出……的中心,升华……的主旨

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

容;衬托人物的形象;暗示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效果+表面内容(景物特点)+深层作用运用了景物描写,……描写了……

(特点)景物,烘托了……,心情,……

示例:此句运用了景物描写,传神地描写了夜晚的阴森可怕,烘托了“我”当时害怕、

恐惧的心情,为下文“我”回家埋伏笔。

(三)描写一一侧面描写

题型一:分析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就是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和行动的描

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

鲜明突出。

2、侧面描写方法:对他人的语言、动作、反应的描写;对其他次要的事物的描写;对

环境的描写

3、侧面描写作用:烘托主要人物的心情;有利于突出正面人物的形象(性格);激发

读者的想象力,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人物的描写更全面、更具体,

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可节省笔墨,使得表达更精练,结构更紧凑。

(四)抒情

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情感,揭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增强了文章的

感染力。

(五)议论

揭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点明主旨;深化(升华)中心;画龙点睛;引人深思

角度三:从词语的角度

题型一:体会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其作用

1、方法指津:抓住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词语,来品析语言的含义

及作用。

2、答题模式:词语+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通过……词语,……(效果)描写

了……(表面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3、示例:“绕住”“扑”等词语,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两个孩子拥抱男子的感人情景,

突出了两个孩子的纯真善良。

题型二:理解句中代词指代的内容

1、常考的代词:这、那、这些、这种、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方法:指代的内容一定在代词的前面,或者指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或者离代词最近

的那句话,或者指前面某句话;有时指代的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短语或词

语)。

角度四:从句式的角度

1、长句与短句

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效果:表意复杂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

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效果: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

有力,节奏感强。

2、整句与散句

整句: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形式匀称的句子(多指排比句和对偶句)。效果:节奏鲜明、

音调和谐、语势强烈,极富感染力,体现语言的对称美。

散句: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一的句子。效果: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表意自由,体现

了语言的变化美。

3、倒装句

适当地运用倒装句,可以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示例:放心吧,爸

爸妈妈!(主谓倒装)她站在哪儿,静静地。(状语与中心语倒装)

4、综合运用,灵活搭配

如果将各种句式综合运用,能使文章行文不呆板,摇曳多姿,极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与

感染力,产生一种特殊的交错美。

五、手法

题型一: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1、顺叙: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曲折多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衬托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解释说明了故事情节;衬托了人物形象;使内容

更加丰富充实;使结构曲折有致。

题型二:分析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经

过艺术加工的,是虚构的,不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作用:好像是作

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显得更加亲切,能更好地抒

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题型三:分析记叙的详略及其作用

1、详写,写得具体完整、生动形象。力求做到:叙述,有头有尾;描写,具体生动;刻画,

细致入微。

略写,写得简明扼要、概括精炼。

2、方法指津:分析材料的详略,一定要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

与中心密切相关,能鲜明突出中心的人和事,是重点材料•,要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

只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人与事,是次要材料,要略写;

3、作用:只有详略得当,浓淡相宜,才能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旨鲜明。

题型四: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常见表现手法

对比、烘托、衬托、比喻、拟人、铺垫、伏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巧设悬念、以小

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象征)、以物喻人、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首尾呼应

2、作用

⑴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

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⑶夸张手法:突出

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增强

了文章的表现力。

⑸对比手法:通过比较,鲜明突出了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⑹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

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⑺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

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颂扬,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

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3、答题模式:表现手法+效果+表面内容+深层内容示例:采用“……”的

表现手法,……描写了“……”,表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