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考试政策与法规笔记(中级)_第1页
社工考试政策与法规笔记(中级)_第2页
社工考试政策与法规笔记(中级)_第3页
社工考试政策与法规笔记(中级)_第4页
社工考试政策与法规笔记(中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法规与政策笔记第一章社会政策的特点、运行及发展一、社会政策的特点及原则1、(政策)一词是当今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术语之一。2、政策除了包含规则体系的含义之外,还包括政府或政党在某一行动领域的(基本方针和具体行动)。3、政治行动的特点:(有组织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是制定与修改政策和实施政策结合)。4、所谓“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和调节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5、公共政策的特点是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6、公共政策的主要领域:比较重要的政策类别有(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国防政策)和(外交政策)等几大类。7、社会政策实质是政府在为老百姓(提供社会保障和其他各种社会服务)方面承担责任的行动。8、“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9、社会政策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10、社会政策的特点:①具有社会性的目标;②要体现全社会共有的社会价值;③政府的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向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其中的困难群众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④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政策体系;⑤坚持福利性的原则;⑥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11、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满足民生需要、保护人权、维护社会公平、解决社会问题。12、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首先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13、人的需要的特点:①社会性②层次性③发展性④多样性。14、中国民生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就业的需要、健康的需要、教育和发展的需要、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社会环境友好的需要、其他方面的需要。15、在我国,人权保障行动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生存权、平等参与权、平等发展权等内容,体现在经济与社会权利和文化与政治权利等各个方面。16、保障公民经济与社会权利的内容有:保障劳动者工作权利、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水准的权利、保障公民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保障公民的健康权利、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17、社会问题含义是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18、社会问题特点:①客观性②主观性③社会性④过程性。19、社会问题主要包括:①社会不平等与贫困问题;②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③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问题;④社会歧视问题;⑤健康与疾病问题;⑥居住环境中的问题;⑦其他各种社会问题。20、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①解决社会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之一;②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政策基本目标之一;③从具体行动上看,社会政策行动通过公民参与和民主程序,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必要的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④社会政策采取必要立法形式和行政手段;⑤政府通过社会政策可以进行社会资资源的重新配置,解决社会问题。21、所谓“社会政策的功能”,是指社会政策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项领域中能够发挥的作用。22、社会政策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23、政府对社会实施管理手段包括(法律、政治、文化、经济和行政)等方面的手段。24、社会政策基本原则:①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②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原则;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④社会保护的原则⑤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原则。25、社会政策的运行方式:资金筹措方式、社会服务的提供方式、社会服务的付费方式。二、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内容和体系1、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策行政机关为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以及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制定的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2、法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规范性和强制性。3、法规与政策的关系:①广义上,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而法规是政策的规则体系。②狭义上,法规和政策属于不同层次的规则体系。③社会政策行动是制定、实施和个性相关法规的过程。4、社会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针对特定人群的法规与政策;婚姻家族法规与政策;人民调解、信访工作、社区矫正和戒毒等方面的法规与政策;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者服务的法规与政策;民间组织发展的法规与政策;劳动就业的法规与政策;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法规与政策;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还包括规范社会工作职业活动的各种法规与政策。5、社会工作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包括法规体系、政府政策文件、国际公约及其他规范性文件。6、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政策法规体系主要包括:①国家法律②行政法规③国务院部门规章④地方法规⑤地方政府规章。7、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文件之间的(效力和约束力)程度是不一样的。三、社会政策的发展1、全世界范围看,社会政策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2、西方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可追溯到1601年的英国《伊丽沙白济贫法》。3、德国于1883年颁布了《工人医疗保险法》,规定对工人实行强制性保险;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和养老保险法》;19世纪未20世纪初,欧洲各国逐步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美国于1935年通过了《社会保险法》。4、英国于1942年提出了题为《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贝费里奇报告‘,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5、英国是战后最早实施“福利社会”社会政策体制的国家。6、英国也是受7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7、一些理论家和政法家在90年代中期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模式,试图在过去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体制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主张之间,寻找一个能够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中间性福利体制。8、过去较长时期我国一直没有采用“社会政策”的概念。9、现阶段我国社会政策发展基本趋势:①进一步重视社会政策②确立社会政策的目标体系③优化社会政策的基本原则④加强社会政策各个领域中的行为。10、树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积极探索公平与效率的“共蠃机制”。积极协调市场机制与社会福利的关系,在社会政策和其他社会福利制度中合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一、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1、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①社会政策的主体。②社会政策的对象③社会政策的资源。2、社会政策主体是指社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过程的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的个人、团体和组织。3、政府作为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是:主动性、多元性、权威性。4、政府作为社会主体的角色主要表现为:①政策制定者②政策实施者③资源评估者④政策调整者⑤政策提供者。5、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的目标所指,社会政策的实施受众。6、社会政策对象化分成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普遍性对象意味着某项社会政策将惠及全体公民或国民,选择性对象则意味着某项社会政策将只惠及部分公民或国民。7、社会政策对象的特点:被动性、差异性。8、社会政策对象的角色:①政策诉求者。②政策接受者。③信息提供者。9、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过程尤其是政府实施社会政策所需要的物质的或有形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10、社会政策资源的调动方式,是指社会政策过程尤其是政府实施社会政策时策划、调集和筹措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策略与方式。11、政策在实施社会政策时,通常用以下方式来调动财力资源:①征税②专项收费③征收社会保险费④服务收费。二、社会政策的过程1、社会政策是一个由社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调整等四个阶段构成的过程。2、社会政策制定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确定社会政策的优先顺序。②确定社会政策的对象。③确定社会政策的标准。④确定社会政策的资源。⑤确定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3、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步骤:①确定社会政策议程。②设计社会政策方案。③审查社会政策方案。④审议及批准社会政策。4、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①社会问题②政策资源③社会成本④社会事件⑤社会精英⑥传播媒介⑦执政理念。5、社会政策实施是指把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传递到服务对象的过程。6、社会政策实施的意义:①社会政策实施是实现社会政策目标的关键;②社会政策实施是检验社会政策的试金石;③社会政策实施是沟通社会政策主体和社会政策对象的桥梁。7、社会政策实施的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资源准备、组织准备、先行试点、全面推进、协调与监控。8、影响社会政策实施的主要因素:①机构的因素;②人的③因素;③政策本身的因素;④政策以外的因素。9、社会政策评估的意义:①发现问题;②了解问题;③监控过程。10、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①政策方案;②实施过程;③实施效果。11、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包括:价值标准、事实标准、行动标准、收效标准、效率标准。12、社会政策评估的方法包括:①定性研究②定量研究③整合研究④个案评估⑤制度分析⑥比较分析。13、整合的研究方法特点是:研究者可以对社会政策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作更为深入和系统的分析,可以使研究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14、社会政策调整的意义:①保持政策连续性;②促进政策不断完善;③保证政策有序进行。15、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因:①社会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社会方面的原因。16、社会政策调整的层次:修订、改革、终止。17、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①政策目标。②政策方案。③政策效力。三、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1、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角色:①倡导者;②实施者;③评估者。2、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典型示范、建言献策、间接服务、直接服务、外部评估、内部评估。3、社会工作者常被称为助人工作者。——————————————————————————————————————————————————————————————————————————————————————————————————————————————————————————————————————————————————————————————————————————————————————————————————————————————————————————————————————————————————————————————————————————————————————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法规救助政策法规大体分为三类:①因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政策法规②专项救助政策法规③临时救助政策法规。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1、国务院于1999年颁布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险条例》。2、城市低保的对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的持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包括: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居民。②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生活保险标准的居民③在职工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邻取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④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3、家庭成员收入是确定城市低保对象的关键。4、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策民政部门负责管理工作。5、城市低保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策列入财政预算。6、城市低保标准确立的依据,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7、城市低保金申请、审批和发放应遵循以下程序:①申请②审批③发放。8、《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提出了如下城市低保的监督复核机制:①管理审批机关为审批城市低保待遇的需要,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涵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申请人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接受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②对经批准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由管理审批机关采取适当形式以户为单位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③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情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告知管理审批机关,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城市低保金的手续。④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对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的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情况定期进行检查。⑤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依法监督城市低保资金的使用情况。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农村低保的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2、农村低保办事机构:乡(镇)人民政府及爱其委托的村民委员会具体办理农村低保金的申请受理和审核,并提出审批意见。县级民政部门负责最终的审批。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随着当地生活民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4、农村低保发放程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原则上按照申请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也可以在核查申请人家庭收入的基础上,按照其家庭的困难程序和类别,分档发放。三、农村五保供养法规与政策1、1994年即颁布实施了《农村五保养工作条例》后于2006年对其进行了修订。2、农村五保养的对象: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3、农村五保供养的内容:①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②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③提供符合基本住条件的住房④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⑤办理丧葬事宜。4、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不得低挡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5、农村五保供养的形式:分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种形式。6、农村五保供养的申请与审批程序:①申请与评议②审核与审批。7、农村五保供养的管理与监督:P73。四、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1、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于2003年提出了《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2005年有关部门的颁布了《关于建立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2、医疗救助的对象。城市:《城市医疗救助意见》指出,城市医疗救助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另一类是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众。农村:一类是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另一类是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3、《城市医疗救助意见》规定,对救助对象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的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等后,个人负担超过一定金额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医疗费用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数量的补助。4、城市医疗救助遵循多方筹资、多种方式、量力而行的原则。5、城市医疗救助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补助和医疗机构减免有关费用。农村医疗救助的形式:P76。6、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须遵循以下程序:①申请②核查③审批。五、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1、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对象:①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的未成年人②属于城市“三无”对象的未成年人③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和农村特困户救助证家庭的未成年人④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教育救助的对象。2、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程序:本人或监护人提出申请,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调查核实,乡镇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复核、审批。3、实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的部门和资源:各地民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救助的主管部门。六、城镇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1、建设部民政部等有关部门于2003年颁布了关于次年实施了《城镇最低收家庭廉租房管理办法》。《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于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2、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3、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面积:P81。4、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的申请、审核与管理:P83。七、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1、我国于2003年颁布实施了《法律援助条例》。2、法律援助的对象:经济困难的公民。3、被告人是视力听力语言有障碍的残疾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时,法律授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无须对被告人进行经济状况的审查。4、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请由看守所在24小时内转交法律援机构。5、《法庭援助条例》对法律援助的实施作出了如下规定:①由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开诞10日前。②法律援助机构可以指派律师事务所安排律师或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安排其所属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开诞3日前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财物④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核实的应当终止该项法律援助。⑤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或者授受安排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会组织人员在案件结案时,应当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有关的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以及结案报告等材料。⑥法律援助机构对公民申请的法律咨询服务应当即时办理,复杂疑难的可以预约择时办理。八、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1、我国在2003年颁布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同时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的对象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地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3、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的形式主要为救助站救助。要求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要求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4、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因特殊情况需要处长的,报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5、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内容:①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食物②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③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④帮助与其亲属或者在单位联系⑤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6、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的程序:①流浪乞讨人员向救助站提出救助需求②救助站核实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③救助站决定是否实行救助,并对属于救助对象的及时它排救助④终止救助。九、自然灾害救助法规与政策1、灾民生活救助的内容和程序:①调查荒情②上报需救助的情况③核查、评估分析调查摸底情况,并制定救助计划④申请、办理和拨付救灾资金⑤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⑥监督检查⑦效果评估。2、灾害应急救助的内容和程序:①收集、掌握和上报灾情②灾害应急响应③救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3、省级民政部门:接到地(市)级民政部门灾情报告后的2小时内,完成灾情数据的审核、汇总工作,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布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当出现重大灾害或民政部门启动应争响应时,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需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灾区省级民政部门应于每日15时前上报前24小时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当民政部进入三级响应时,灾区省级民政部门每4小时需要向民政部门报告最新灾情;当民政部进入二级和一级响应时,灾区省级民政部门每2小时需要向民政部上报最新灾情。4、民政部:接到省级民政部门灾情报告的2小时内,完成灾情数据的审核、汇总工作,编发《重要灾情》向国各院报告并送有关部门。必要时编发《中国灾情信息》,向国际社会通报情况。5、及时启动本级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救助措施,确保24小时内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到位。6、灾害应急民政部应做好以下事项:①救灾应急工作②救灾应急资金的拨付,两部在3天内完成拨付③及时调拨救灾物资。7、灾后重建的内容:①倒损房屋情况的统计、核定②组织实施③监督管理8、(县级民政部门)灾害过程结束后在15日内完成核定工作,并建立因灾倒房和恢复重建帐,真写分乡镇的汇总统计表,并将分乡镇的汇总表上报地级民政部门。9、(地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民政部门报表后7日内,组织专门人员对重灾县进行抽查。——————————————————————————————————————————————————————————————————————————————————————————————————————————————————————————————————————————————————————————————————————————————————————————————————————————————————————————————————————————————————————————————————————————————————————————————————————————————————————————————————————————————————————————————————————————————————————————————————————————————————————————————————————————————————————————————————————————————————————————————————————————————————————————————————————————————————————————————————————————————————————————————————————————————————————————————————————————————————————————————————————————————————————————————————————————————————————————————————————————————————————————————————————————————————————————————————————————————————————————————————————————————————————————————————————————————————————————————————————————————————————————————————————————————————————————————————————————————————————————————————————————————————————————————————————————————————————————————————————————————————————————————————————————————————————————————————————————————————————————————————————————————————————————————————————————————————————————————————————————————————————————————————————————————————————————————————————————————————————————————————————————————————————————————————————————————————————————————————————————————————————————————————————————————————————————————————————————————————————————————————————————————————————————————————————————————————————————————————————————————————————————————————————————————————————————————————————————————————————————————————————————————————————————————————————————————————————————————————————————————————————————————————————————————————————————————————————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或者由于年龄性别的原因,或者由于身体精神或智力的缺陷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策法规的特别保护。一、老年人权益保障1、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发展趋势,我国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以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以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2、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的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发展及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2000年的出台的《中共中央国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确定了21世纪初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3、我国老年人社会政策法规的目标是: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4、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老年人婚姻家族权、社会保障权和参与社会发展权三大类共计十项合法权益。5、第二章“家庭赡养与抚养”对老年人的老年人婚姻家族权作出了专门的规定,这些权利涉及老年人享受家庭赡养与抚养的权利、居住权、婚姻自由权、财产所有权,以及继承权。6、第三章“社会保障”规定社会保障确立了老年人生活保障权、医疗保障权、文化教育权、享受社会服务权等权利。7、获得物质帮助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老人和扶养人的(或者赡养人和扶养确无赡养和扶养能力的)老年人即三无老人。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8、《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尊重、创造条件和鼓励等三方面对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作出了规定:①国家和社会尊重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②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③国家和社会鼓励老年人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9、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宏观一般性方法:①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②积极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和普法工作③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加强老年人法律服务工作④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10、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具体方法:①行政保护②司法保护③社会保护。二、妇女权益保障1、本节将主要围绕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阐述妇女的合法权益及其保护方法。2、妇女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与社会保障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权利。3、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任用干部时必须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重视培养,选拨女干部担任领导成员。4、文化教育权利包括:①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履行保障适龄女性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②针对适龄女性儿童少年就学存地的实际困难,政府,社会,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适龄女性儿童少年修完当地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③保障妇女从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活动,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5、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方法:①行政保护②法律保护③社会保护。6、法律保护包括:①立法保护②司法和执法保护③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④法律服务和援助。三、未成年人权益保障1、我国早在1991年即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对该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07年正式实施。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国家有责任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2、政府有责任采取适当措施帮助父母或法定扶养人实现此项权利(发展权),并在需要时提供物质援助和资助方案。3、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方法包括:①家庭保护②学校保护③社会保护④司法保护。4、我国于1999年分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该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和矫治作出了规定。5、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界定:①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②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③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④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⑤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⑥多次偷窃⑦参与赌博、屡教不改⑧吸食、注射毒品⑨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6、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①工读学校矫治②司法矫治③社会包容。7、孤儿监护人的责任: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维护孤儿的合法权益。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有关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监护人的资格。8、孤儿安置的形式(办法):①孤儿委托家庭养育②孤儿集中安置或家庭寄养③孤儿收养④流浪未成年人安置(救助保护机构和儿童福利机构安置)⑤其他失依未成年人安置(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安置)。9、相关部门保障孤儿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的职责包括:①财政部门职责②发展改革部门职责③卫生部门职责④教育部门职责⑤劳动保障部门职责⑥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职责。⑦公安部门职责:⑧司法部门职责⑨建设部门职责⑩民政部门职责⑾其他社会组织和机构职责。10、民政部门职责包括:①加强协调指导②全面提高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③建立健全孤儿福利服务工作网络④将符合条件的社会散居孤儿纳入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四、残疾人权益保障1、根据2006年12月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一个残疾人,平均每5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颁布、1991年实施、并于2008年作了修订。2、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康复权②教育权③劳动权④文化生活权⑤社会福利权⑥环境友好权。3、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4、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方法:①加强立法,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法律、法规体系②加强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制宣传工作③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和视察,用法律手段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④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第五章

我国婚姻家庭政策法规一、婚姻家庭关系1、结婚,也称婚姻的成立,是指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夫妻关系的行为。2、男女双方结婚需要具备的条件: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3、结婚的必备条件:①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②必须达到法定婚龄③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4、结婚的禁止条件:①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这一是基于优生学的需要,二是基于伦理道德的要求②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是为了了防止和避免疾病的传染和遗传,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5、结婚的程序:①申请②审查③决定。6、夫妻关系是家庭生活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7、夫妻关系的性质是:分为夫妻人身关系和夫妻财产关系。夫妻间的财产关系不是独立的,而是从属于人身的关系。8、夫妻人身关系包括:①夫妻的姓名权②夫妻的人身自由权③夫妻的住所决定权④夫妻的计划生育义务。9、夫妻财产制包括法定财产制与约定财产制。约定财产制是指夫妻双方以协议的形式确定的财产形式。约定财产制的法律效力优于法定财产制,在夫妻对财产没有约定、约定不明确或约定无效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定财产制。10、父母对子女的权利与义务重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保护和教育的权利与义务。11、子女对父母赡养扶助的义务。赡养是指在物质上供养,扶助是指在精神上扶助。子女对父母赡是法定的义务,不得附加任何条件,不得以放弃继承为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12、《婚姻法》规定,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外孙女有抚养义务;孙子女、外孙女对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义务,祖孙是第三顺序的继承人,兄长对弟妹有扶养义务,弟、妹对兄、姐有扶养义务,兄弟姐妹是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13、我国实行登记离婚和诉讼离婚双轨制。17、登记离婚的条件:①双方自愿离婚②双方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应处理。18、诉讼离婚的理由:①感情确已破裂②感情确已破裂的例示性规定。19、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具体标准是:①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②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③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④因感情不和分居年满两年的。另外《婚姻法》还规定,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20、关于离婚的两项特别规定:①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需得到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②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的一年内或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21、离婚的法律后果:P149。22、婚姻家庭救助措施的种类:劝阻、调解、制止。二、收养关系法规与政策1、收养是指:公民依法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从而使原本没有父母子女关系的当事人产生法律拟制的父母子女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2、我国在1991年即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现行的《收养法》是于1998年通过,1999年实施修订版。3、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1)被收养人条件;(2)送养人条件;(3)收养人条件。4、被收养人条件:不满14周岁①丧失父母的孤儿②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③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5、送养人条件:①孤儿的监护人②社会福利机构③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6、收养人条件:①无子女②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③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④年满30周岁。7、收养关系的成立,必须有当事人之间的合意。收养人收养与送养人送养,必须双方自愿。收养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还应争得被收养人的同意。8、办理收养登记是收养关系成立的必经程序。9、办理收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门。10、办理收养登记的程序为申请、审查和登记三个步骤。11、收养关系成立的法律效力是:收养的拟制效力和收养的解消效力。12、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①在养子女成年之前,协议解除收养关系,须得到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同意。养子女年满10周岁以上的,应当征得本人同意。②在养子女成年之后,协议解除收养须得收养人、被收养人同意。此外,当事人之间对与解除收养有关的财产生生活等问题达成协议。13、收养关系解除的程序:可通过行政程序,即收养登记机关解除;也可以通过诉讼程序,即到人民法院起诉。14、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1)解除收养关系对养子女与养父母及其他近亲属的法律后果。①养子女与养父母关系终止②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终止。(2)对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的法律后果。①未成年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权利义务关系的自动恢复②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权利义务关系的协商恢复。三、私有财产继承法规与政策1、根据继承人继承遗产的方式,继承可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2、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包括: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3、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①一般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应继份均等原则②特殊情况下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不均等原则③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不均分遗产的原则。4、法定继承是指:是遗嘱继承的对称,是指按照法律确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等进行遗产继承的一种的继承方式。5、特殊情况下,各法定继承人的应继份不均等:第一、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能力的继承人分割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第二、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第三、有走后门能力和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抚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少分。6、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7、遗嘱继承的内容:①指定继承人或受遗赠人②明确遗产的名称、数量,指定遗产的分配方法和份额③规定立遗嘱人对遗嘱继承人、受遗赠人的附加义务④指定补充继承人⑤指定遗嘱执行人。8、遗嘱的形式:公正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等。9、遗嘱的法律效力。有效:①立遗嘱人在立遗嘱时有遗嘱能力②遗嘱是立遗嘱人的真实、自愿的意思表示③遗嘱内容合法④遗嘱符合法定形式。

9、对遗赠的主要规定:①遗嘱人必须有遗嘱能力②遗赠人不能侵犯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合法权益③受遗赠人没有丧失受遗赠权④受遗赠人后于遗赠人死亡⑤遗赠的标的在遗赠人死亡时客观存在且有执行可能。10、遗赠抚养协议的主要规定:①遗赠抚养协议具有最优先适用的法律效力②遗赠抚养协议的内部效力。11、遗产处理的主要规定(遗产分割的原则):①分割自由的原则②保留胎儿继承份额的原则③尊重被继承人意愿的原则④互谅互让、协商分割的原则⑤兼顾被继承人的具体情况和发挥遗产效用的原则。——————————————————————————————————————————————————————————————————————————————————————————————————————————————————————————————————————————————————————————————————————————————————————————————————————————————————————————————————————————————————————————————————————————————————————————————————————————————————————————————————————————————————————————————————————————————————————————————————————————————————————————————————————————————————————————————————————————————————————————————————————————————————————————————————————————————————————————————————————————————————————————————————————————————————————————————————————————————————————————————————————————————————————————————————————————————————————————————————————————————————————————————————————————————————————————————————————————————————————————————————————————————————————————————————————————————————————————————————————————————————————————————————————————————第六章

我国人民调解、信访工作与社区矫正与政策法规一、人民调解1、人民调解制度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的一项民主制度,也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法律制度。2、人民调解的概念:人民调解即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3、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4、目前我国人民调解的主要政策法规依据是1989年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5、人民调解的基本体系:形成了城乡村(居)民委员会设调解委员会,村(居)民小组设调解小组,每十户设一名调解委员会或纠纷信息员,调解组织基本形成镇(街)调委会一村(居)调委会——调解小组的三级调解网络。6、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7、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是:是从人民调解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调解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和行为准则,表明了人民调解的群众性、民主性、自治性和法制性。8、人民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原则是:①依法调解原则。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②自愿平等原则③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9、人民调解的程序:①受理纠纷②调查研究③进行调解④结束调解。10、申请调解需要的条件:要有明确的申请调解人;要有具体的调解要求;要有提起申请调解的事实根据;申请调解的纠纷必须属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管和管辖。11、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方式:申请受理、主动受理。主动受理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基本来源和重要形式。12、受理纠纷的第一道程序是:登记。13、结束调解的两种情况是:是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调解成立而结束调解,二是经过反复协商不能达成协议,调解不能成立而结束调解。14、人民调解必须遵守的纪律:①不得徇私舞弊②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③不得侮辱、处罚当事人④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⑤不得吃请受礼。15、人民调解工作是司法工作的组成部分。16、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没有行政命令和司法强制的权力,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人民内部纠纷,只能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二、信访工作1、1995年10月28日颁布的《信访条例》。2005年1月5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修订后《信访条例》,并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2、信访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是本级人民政府负责信访工作的行政机构。三、社区矫正1、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一种行刑方式,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大规模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我国相继建立了青少矫正制度。1979年颁布的刑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社区矫正制度逐渐发展,相关的法规逐渐完善。2003年我国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3、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罪于社会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限期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4、社区矫正的内容是: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5、社区矫正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6、社区矫正的特点是:社区矫正的福利性、社会性、专业性。7、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做好社区矫正工作,除了需要具备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外,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8、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包括:①被判处管制的②被宣告缓刑的③被暂予监外执行的④被裁定假释的⑤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应当把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作为重点对象,适用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9、管制是指:由人民法院判决,对犯罪人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时间的人身自由,交由公安机关执行,并依靠社区群众监督与矫正的刑罚方法。10、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体包括: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③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11、社区矫正的任务是:行刑、矫正、安置救济。12、社区矫正的内容是:行为督导、教育矫正、组织公益劳动。13、社区矫正涉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等多个相关部门。14、人民法院的作用是司法解释;人民检查院的作用是执行监督;司法行政机关的作用是组织有关单位、街道乡镇司法所要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的作用是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四、禁毒法规与政策1、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禁毒法》,并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2、毒品是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3、禁毒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惩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秩序。4、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5、禁毒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6、戒毒的措施:社区戒毒、戒毒治疗、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7、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吸毒成瘾的,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可以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8、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两年。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最长可以延长一年。9、戒毒的法律责任:P189。——————————————————————————————————————————————————————————————————————————————————————————————————————————————————————————————————————————————————————————————————————————————————————————————————————————————————————————————————————————————————————————————————————————————————————————————————————————————————————————————————————————————————————————————————————————————————————————————————————————————————————————————————————————————————————————————————————————————————————————————————————————————————————————————————————————————————————————————————————————————————————————————————————————————————————————————————————————————————————————————————————————————————————————————————————————————————————————————————————————————————————————————————————————————————————————————————————————————————————————————————————————————————————————————————————————————————————————————————————————————————————————————————————————————————————————————————————————————————————————————————————————————————————————————————————————————————————————————————————————————————————————————————————————————————————————————————————————————————————————————第七章

我国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一、革命烈士褒扬法规与政策1、1980年发布实施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二、军人抚恤优先法规与政策1、抚恤优先对象的认定:P196。2、复员军人指:在1954年10月31日之前入伍,后经批准从部队复员的人员。退伍军人指:1954年11月1日开始试行义务兵役制以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持有退伍或复员军人证件的人员。3、抚恤分为:死亡抚恤和残疾抚恤两种。4、死亡抚血的对象:现役军人死亡被批准为烈士,被确认为因公牺牲或者病故的,其遗属依照规定享受抚恤。5、我国现役军人的死亡性质分为烈士、因公牺牲和病故三种。①烈士:现役军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批准为烈士:对敌作战死亡,或者对敌作战负伤在医疗终结前因伤死亡的;因执行任务遭敌人或者犯罪分子杀害,或者被俘、被捕后不屈遭敌人杀害或者被折磨致死的;为抢救和保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或者参加处置突发事件死亡的;因执行军事演习、战备航行飞行、空降和导弹发射训练、试飞任务以及参加武器装备科研实验死亡的;其他死难情节特别突出,堪称为后人楷模的。另外,现役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边海防执勤或者抢救灾任务中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烈士对待。②因公牺牲:现役军人死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确认为因公牺牲: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下班途中,由于意外事件死亡的;被认定为因战、因公致残后因旧伤复发死亡的;因患职业病死亡的;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或者因医疗事故死亡的;其他因公死亡的。此外,现役军人在执行对敌作战、边海防执勤或者抢险救灾以外的其他任务中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因公牺牲对待。③病故:现役军人除因公牺牲种类里面因患职业病死亡的在执行任务中或者在工作岗位上因病猝然死亡,或者因医疗事故死亡的以外,因其他疾病死亡的,确认为病故。现役军人非执行任务死亡或者失踪,经法定程序宣告死亡的,按照病故对待。6、死亡抚恤的类型:一次性抚恤金和定期抚恤金。7、一次性抚恤金给予的形式:货币形式。8、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标准:由县级民政部门发给,烈士80个月工资,因公牺牲40个月工资,病故20个月工资。获得荣誉称号或者立功的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其遗属在应当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的基础上,由县级民政部门按下列比例增发,获得中央军事委员会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5%;获得军队军区级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增发30%;立一等功的增发25%;立二等功的增发15%;立三等功的增发5%。9、一次性抚恤金的发放顺序:第一顺序发给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第二顺序没有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的,发给未满18周岁的兄弟姐妹和已满18周岁但无生活费来源且由该军人生前供养的兄弟姐妹。10、定期抚恤金是:按月给予的抚恤金。11、遗属享受定期抚恤金的条件:烈士遗属、因公牺牲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发给定期抚恤金:父母(抚养人)配偶无劳动能力,无生活费来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子女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或者残疾无生活费来源的;兄弟姐妹未满18周岁或者已满18周岁但因上学无生活费来源且该军人生前供养的。12、定期抚恤金的发放及终止:对符合享受定期抚恤金条件的遗属由县级民政部门发给《定期抚恤金领取证》,从批准为烈士、确认为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之日起发放。遗属死亡的,增发6个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抚恤作为丧葬补助费,同时注销其领取定期抚恤金的证件。13、残疾抚恤的对象: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14、因战、因公致残,残疾等级被评为一级至十级的,均可享受抚恤,因病致残,定为一级至六级的,方可享受抚恤。15、现役军人的残疾性质:分为因战致残,因公致残和因病致残三种。16、残疾军人的抚恤金标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规定,残疾军人的抚血金标准应当参照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17、残疾军人的抚恤金待遇情况:①残疾军人死亡,其遗属享受的抚恤待遇。增发12个月的残疾抚恤金②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由国家供养终身。③配制辅助器械。退出现役的,由省级民政部门负责解决。18、供养终身的两种方式:集中供养和分散安置。19、对分散安置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发给护理费,标准为:因战、因公一级和二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因战因公三级和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因病一级至四级残疾的,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30%。20、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享受的交通优待:残疾军人享受减收正常票价50%的优待;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免费和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21、优抚对象及其子女享受的教育优待:①义务兵和初级士官退出现役后,报考国家公务员、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②残疾军人、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军人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寂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与部队现役军人的子女报考普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接受学历教育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助学政策,现役军人子女入公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托儿所,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22、优抚对象享受的住房优待由地方人民政府帮助解决。三、退役士兵安置法规与政策1、士兵包括:义务兵和志愿兵,义务兵服现役的期为2年。2、退伍义务兵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人员。3、服役期未满,因下列原因之一经部队师级以上机关批准提前退出现役的:第一因战因公负伤(包括因病)致残,部队发给《革命伤残军人抚恤证》的,第二,经驻军医院证明,患病基本治愈,但不适宜在部队继续服现役以及精神病患者治疗半年未愈的。第三部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第四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以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市辖区民政部门和人民武装部证明,需要退出现役的。第五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4、退伍义务兵安置的原则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退伍义务兵安置的方针是:妥善安置,各得其所。5、退伍义务兵原工作单位已撤销或合并的,由上一级机关或合并后的单位负责安置,在具体工作中,如果没有上一级机关或不存在合并的单位,一般由当地人民政府与其他退伍义务兵一并安置。6、士官退役的条件:①服现役满本期规定的年限,未被批准继续服现役的②服现役满30年或者年满55岁的③军队编制员额缩减需要退出现役的④国家建设需要调出军队的⑤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本人健康状况不适于继续服现役的。7、士官退役包括:复员安置、转业安置和退休安置8、退役士官复员安置的规定:复员安置的条件和复员安置的办法9、复员安置的条件:①服现役满第一期或者第二期规定年限的②符合转业或者退休条件,本人要求复员并经批准的。10、复员安置的办法:①农村入伍的初级士官服现役期间,保留承包土地、自留地,中级以上士官复员后没有承包土地,自留地的,重新划给。农村入伍符合转业条件的士官,本人要求并经批准作复员安置的允许落城镇户口②城镇入伍的复员士官待安置期间,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原则发给生活补助费。11、关于转业安置的条件:①服现役满10年的②服现役期间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③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二等、三等伤残等级的④服现役未满10年,国家建设需要调出部队的⑤符合退休条件,地方需要和本人自愿转业的。12、关于退休安置的条件:①年满55岁的②服现役满30年的③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特等、一等伤残等级的④服现役期间因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并经驻军医院诊断证明,军以上卫生部门鉴定确认的。四、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法规与政策1、军队的现役干部,男年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或因战、因公致残,积劳成疾,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可办理退休。2、民政部于1990年颁布实施了《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暂行规定》。——————————————————————————————————————————————————————————————————————————————————————————————————————————————————————————————————————————————————————————————————————————————————————————————————————————————————————————————————————————————————————————————————————————————————————————————————————————————————————————————————————————————————————————————————————————————————————————————————————————————————————————————————————————————————————————————————————————————————————————————————————————————————————————————————————————————————————————————————————————————————————————————————————————————————————————————————————————————————————————————————————————————————————————————————————————————————————————————————————————————————————————————————————————————————————————————————————————————第八章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一、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法规与政策1、居民委员会的性质:①基层性②群众性③自治性。2、居民委员会的任务:①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②依法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③依法依规开展有关监督活动。3、居民自治的内容可概括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4、居民委员会选举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5、居民委员会负责人的选举:由社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为三年,三年一次。二、农村村民自治法规与政策1、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村民委员会的性质:①基层性②群众性③自治性3、村民委员会的核心职能是实施村民自治4、村民委员会的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5、村民委员会的任务是:①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②调解民间纠纷③协助维护社会治安④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6、村民委员会的其他任务是:①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和相关服务保障②资源财产管理和保护③自我教育④社区矫正7、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妇女应当有适当的名额,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8、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都由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产生。选举由村民会议或各村民小组推选组成。9、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程序: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村民名单公布、侯选人提名、投票、公布结果。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方法: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秘密写票。10、村民会议是村民自治的最高决策机构。11、村民会议的职能:①审议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和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这主要属于监督方面的职能②讨论决定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项。这属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方面的职能③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这是民主管理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