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南片初中学校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南片初中学校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南片初中学校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南片初中学校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南片初中学校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南片初中学校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分)中华民族自古英雄辈出,表中五位民族英雄牺牲于()1.陈连升(1775—1841)土家族,湖北恩施人2.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江苏淮安人3.葛云飞(1789一1841)字鹏起,浙江萧山县人4.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湖南凤凰县人5.王锡朋(1786—1841)字樵慵,天津市人A.虎门销烟之际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D.甲午战争期间2.(2分)“他想平均地权……他的运动无疑是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中华民族造幸福……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这表明()A.太平天国运动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洋务运动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制约 C.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存在妥协性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非常不彻底3.(2分)“近代中国的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压迫下迈开第一步的;依次推移,由上层肇始,逐级延及中下层,它的发展形成一个塔形。”据此可知()A.《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C.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自上而下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D.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4.(2分)清廷在整个事件中的优柔寡断与举棋不定,令人哀怜……如果遵循始终如一的和平政策,福建舰队与马尾船坞或许可以免遭摧毁。领导集团庸碌无能的代价,是顿失了前二者并失去了安南这一朝贡国。该“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2分)如表是历史题材电影《甲午风云》中的歌曲的几句歌词,据此判断与之相对应的历史场景是()甲午重来祭国殇,东临碧海雾茫茫。硝烟未散狼烟起,大浪掀天颂世昌。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6.(2分)“在宣布这项政策后,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这倒不是因为列强回应了美国的呼吁,而是因为它们害怕互相之间会发生对抗与冲突。由此而形成的均势,挽救了清帝国,使其免遭立即覆亡的命运。”材料中的“这项政策”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扶清灭洋” C.“门户开放” D.“君主立宪”7.(2分)“中国下层民众在甲午战后承受着更多的痛苦……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自发地再次联合起来,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应变方式掀起一场以挽救民族危亡为根本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相当非理性因素的爱国救亡运动。”这评价了()A.三元里人民起义的过程 B.金田起义爆发的原因 C.台湾人民的抗日的原因 D.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8.(2分)各国公使据此又进行了斟酌,终于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1900年)12月24日晨,各国公使聚集在西班牙使馆,向清政府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递交了各国联合照会的正式文本。由于这份文件总计十二款,因此有时也被统称为“十二款议和大纲”。“这份文件”标志着()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D.清政府被沉重打击退出历史舞台9.(2分)“孙中山和檀香山二十几个入会者中的至少几位受过较高教育的人,立志要搞共和革命。可是,这个组织的章程当时只是强调了外国对中国的威胁……这一爱国主义的呼声至少在未来的九、十年内一直是他们革命观点的核心。”“这个组织”的纲领包括()A.“驱除鞑虏” B.“扶清灭洋” C.“自强”“求富” D.“取消二十一条”10.(2分)“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秘密地散发革命书刊,其中如陈天华的《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在新军中的影响很大。武昌起义老人所写的《武昌首义回忆录》,其中许多人都说到他们曾读过和传递过这类小册子。”这说明()A.新军是坚定的资产阶级革命武装 B.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能够完全实现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促进革命爆发11.(2分)晚清最后十年的民变具有风起云涌之势……民变中出现过“三月四月旱,五月六月乱,七月八月烂,九月十月换”的民谣,也出现过“力扶汉种,志夺乾坤”的口号,这些民谣和口号反映了自发行动中的朦胧的政治意识。“九月十月换”指()A.戊戌政变后维新改革彻底失败. B.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改朝换代 C.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 D.十月革命后中共成立开天辟地12.(2分)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担任过临时总统并留下合影。如图两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分别是()图1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图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A.图1:南京,图2:南京 B.图1:广州,图2:北京 C.图1:南京,图2:上海 D.图1:南京,图2:北京13.(2分)1902年废除“八股文”后,中国学生缺少可仿效的明确样板,在追求新鲜异常事物的过程中,他们首先被梁启超半文半白的新闻文体吸引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白话文的出现,他们很快便追随新的潮流。其中属于“新的潮流”重要阵地的是()A.《时务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14.(2分)“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比之排孔,他们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论述对于后人更富于启迪意义。”这评价了()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 C.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洋务运动存在局限性15.(2分)请给如表的表格选择一个标题(表格名称),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是()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 C.工人运动高潮的结果 D.中共二大召开的背景二、辨析改错(8分)中国近代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此起彼伏,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6.(2分)1895年春,《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判断:改正:17.(2分)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广东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判断:改正:18.(2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判断:改正:19.(2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农民运动的高潮。判断:改正: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道光决定吸食与贩卖都要严加禁止,并派林文忠公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办禁烟。林文忠公是当时政界声望最好,办事最认真的大员,士大夫尤其信任他,他的自信力也不小。他虽然以前没有办过“夷务”,但他对外国人说:“本大臣家居闵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材料一中的“林文忠公”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夷一切伎俩”是何事?材料二: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梁启超所谓“革命成功”的主要表现。并说说革命“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从林文忠公到梁启超等仁人志士,有何共同点?2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些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官员对个人的忠诚、孝亲、迷信、男女贞洁的双重标准……要求对所有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重估,创造新文化。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中的主要代表,并归纳“创造新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材料二: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在中国,有关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第一次得到公开的探讨和争论,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就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材料二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历史意义。四、活动与探究(12分)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艰难曲折,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请列出代表性事件及其入选理由。中国近代化探索的代表性事件事件入选理由A.洋务运动B.它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C.辛亥革命D.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D两处的事件名称。(2)结合所学知识,从A、C中任选一项,填写其入选的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南片初中学校八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2分)中华民族自古英雄辈出,表中五位民族英雄牺牲于()1.陈连升(1775—1841)土家族,湖北恩施人2.关天培(1781—1841)字仲因,江苏淮安人3.葛云飞(1789一1841)字鹏起,浙江萧山县人4.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湖南凤凰县人5.王锡朋(1786—1841)字樵慵,天津市人A.虎门销烟之际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D.甲午战争期间【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牺牲的爱国英雄,识记鸦片战争中牺牲的爱国英雄。【解答】A.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与材料中的英雄人物无关,排除A。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英军进攻虎门炮台,上面五位民族英雄牺牲于鸦片战争期间。B符合题意。C.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从1856年至1860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D.甲午战争时间是从1894年至1895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鸦片战争中牺牲的爱国英雄。2.(2分)“他想平均地权……他的运动无疑是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中华民族造幸福……证明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这表明()A.太平天国运动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洋务运动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制约 C.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存在妥协性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非常不彻底【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平均地权”“中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材料表明太平天国代表的农民阶级,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故A符合题意;材料评价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太平天国代表的农民阶级,有其历史的局限性。3.(2分)“近代中国的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压迫下迈开第一步的;依次推移,由上层肇始,逐级延及中下层,它的发展形成一个塔形。”据此可知()A.《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B.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C.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自上而下的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D.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述正确,与题干无关,排除A。B.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C.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的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压迫下迈开第一步的”及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兴起了洋务运动,这是一场旨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故C正确。D.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兴起的政治改良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2分)清廷在整个事件中的优柔寡断与举棋不定,令人哀怜……如果遵循始终如一的和平政策,福建舰队与马尾船坞或许可以免遭摧毁。领导集团庸碌无能的代价,是顿失了前二者并失去了安南这一朝贡国。该“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分析】本题考查中法战争,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福建舰队与马尾船坞或许可以免遭摧毁”“顿失了前二者并失去了安南这一朝贡国”可知,该“事件”是中法战争。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奉命增援北洋水师,但在福州马尾港却被法国舰队偷袭,全军覆没。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还没有福建舰队,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是平壤战役、辽东半岛战役、黄海战役、威海卫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大沽口登陆,向北京进犯,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中法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2分)如表是历史题材电影《甲午风云》中的歌曲的几句歌词,据此判断与之相对应的历史场景是()甲午重来祭国殇,东临碧海雾茫茫。硝烟未散狼烟起,大浪掀天颂世昌。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平壤战役是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军在朝鲜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陆战,清朝牺牲的将领有左宝贵等,排除A。B.根据歌词“东临碧海”“世昌”及所学可知,歌词相对应的历史场景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中邓世昌重创日舰壮烈牺牲,故B正确。C.辽东半岛战役是指甲午战争时期中日陆军在奉天(今辽宁)辽河以东进行的一系列战斗,排除C。D.威海卫战役使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6.(2分)“在宣布这项政策后,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这倒不是因为列强回应了美国的呼吁,而是因为它们害怕互相之间会发生对抗与冲突。由此而形成的均势,挽救了清帝国,使其免遭立即覆亡的命运。”材料中的“这项政策”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扶清灭洋” C.“门户开放” D.“君主立宪”【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在宣布这项政策后,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这倒不是因为列强回应了美国的呼吁,而是因为它们害怕互相之间会发生对抗与冲突。由此而形成的均势,挽救了清帝国,使其免遭立即覆亡的命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美国见各国“势力范围”划定,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这项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该矛盾形成了均势,挽救了清帝国,使其免遭立即覆亡的命运,C正确,ABD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马关条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7.(2分)“中国下层民众在甲午战后承受着更多的痛苦……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自发地再次联合起来,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应变方式掀起一场以挽救民族危亡为根本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相当非理性因素的爱国救亡运动。”这评价了()A.三元里人民起义的过程 B.金田起义爆发的原因 C.台湾人民的抗日的原因 D.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根据材料“以广大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自发地再次联合起来,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应变方式掀起一场以挽救民族危亡为根本目的,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相当非理性因素的爱国救亡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材料评价了义和团运动兴起背景,D正确,ABC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8.(2分)各国公使据此又进行了斟酌,终于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1900年)12月24日晨,各国公使聚集在西班牙使馆,向清政府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递交了各国联合照会的正式文本。由于这份文件总计十二款,因此有时也被统称为“十二款议和大纲”。“这份文件”标志着()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D.清政府被沉重打击退出历史舞台【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B.根据材料“各国公使据此又进行了斟酌,终于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1900年)12月24日晨,各国公使聚集在西班牙使馆,向清政府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递交了各国联合照会的正式文本。”及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清王朝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正确。C.鸦片战争后,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C。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辛丑条约》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9.(2分)“孙中山和檀香山二十几个入会者中的至少几位受过较高教育的人,立志要搞共和革命。可是,这个组织的章程当时只是强调了外国对中国的威胁……这一爱国主义的呼声至少在未来的九、十年内一直是他们革命观点的核心。”“这个组织”的纲领包括()A.“驱除鞑虏” B.“扶清灭洋” C.“自强”“求富” D.“取消二十一条”【分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材料“孙中山”“共和革命”“革命观点”及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故A正确;“扶清灭洋”属于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B;“自强”“求富”属于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C;“取消二十一条”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0.(2分)“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秘密地散发革命书刊,其中如陈天华的《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在新军中的影响很大。武昌起义老人所写的《武昌首义回忆录》,其中许多人都说到他们曾读过和传递过这类小册子。”这说明()A.新军是坚定的资产阶级革命武装 B.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能够完全实现 C.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促进革命爆发【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材料无法得出新军是坚定的资产阶级革命武装力量,排除A。B.“孙中山的革命理想能够完全实现”表述错误,排除B。C.材料未涉及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排除C。D.根据题干“散发革命书刊”“在新军中的影响很大”“武昌起义”可知,材料侧重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武昌起义爆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这些都说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促进革命爆发,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1.(2分)晚清最后十年的民变具有风起云涌之势……民变中出现过“三月四月旱,五月六月乱,七月八月烂,九月十月换”的民谣,也出现过“力扶汉种,志夺乾坤”的口号,这些民谣和口号反映了自发行动中的朦胧的政治意识。“九月十月换”指()A.戊戌政变后维新改革彻底失败. B.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改朝换代 C.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 D.十月革命后中共成立开天辟地【分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民谣和口号”与1911年10月发生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有关,由此推测“九月十月换”指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C是正确的选项;1898年6月至9月21日,戊戌政变后维新改革彻底失败,与“九月十月换”无关,排除B;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改朝换代,与“九月十月换”无关,排除C;1921年7月,十月革命后中共成立开天辟地,与“九月十月换”无关,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才能做出正确选择。12.(2分)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担任过临时总统并留下合影。如图两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分别是()图1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图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A.图1:南京,图2:南京 B.图1:广州,图2:北京 C.图1:南京,图2:上海 D.图1:南京,图2:北京【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和袁世凯就任临时总统的地点分别是南京和北京,所以孙中山和袁世凯就任临时总统的合影照片的拍摄地点分别是南京和北京,D是正确的选项;图1拍摄地点是南京,图2拍摄地点是北京,排除A;广州、上海,不是两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排除BC。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13.(2分)1902年废除“八股文”后,中国学生缺少可仿效的明确样板,在追求新鲜异常事物的过程中,他们首先被梁启超半文半白的新闻文体吸引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白话文的出现,他们很快便追随新的潮流。其中属于“新的潮流”重要阵地的是()A.《时务报》 B.《国闻报》 C.《民报》 D.《新青年》【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青年》的相关史实,“随着白话文的出现,他们很快便追随新的潮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材料“废除‘八股文后”“中国学生”“随着白话文的出现,他们很快便追随新的潮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潮流”是指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倡白话文等,而《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D项正确;《时务报》《国闻报》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排除AB项;《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主要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青年》的相关史实。14.(2分)“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比之排孔,他们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论述对于后人更富于启迪意义。”这评价了()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 C.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D.洋务运动存在局限性【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排孔”“启迪”,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双重影响解答。【解答】依据材料“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排孔”“启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但对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态度,由此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起义,带有盲目排外色彩,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与材料“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排孔”“启迪”等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其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具有不彻底,与材料“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排孔”不符,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西方先进技术为辅助,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与材料“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排孔”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15.(2分)请给如表的表格选择一个标题(表格名称),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是()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 C.工人运动高潮的结果 D.中共二大召开的背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重点掌握中共成立的条件。【解答】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共产国际的帮助是中共成立的外部条件。所以最适合的标题是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工人运动说法片面,排除C项;材料是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不是中共二大召开的背景,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二、辨析改错(8分)中国近代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斗争此起彼伏,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6.(2分)1895年春,《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判断:×。改正:将《南京条约》改为《马关条约》。【分析】本题考查公车上书,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南京条约》是1842年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故答案为:×。将《南京条约》改为《马关条约》。【点评】本题考查公车上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7.(2分)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广东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判断:x。改正:将“广东”改为“云南”。【分析】本题考查护国战争,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故答案为:x。将“广东”改为“云南”。【点评】本题考查护国战争,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8.(2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判断:√改正:√【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答案为:判断:√。【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的相关知识点。19.(2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农民运动的高潮。判断:×改正:将“农民运动”改为“工人运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相关史实。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解答】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故答案为:判断:×;改正:将“农民运动”改为“工人运动”。【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相关史实。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道光决定吸食与贩卖都要严加禁止,并派林文忠公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办禁烟。林文忠公是当时政界声望最好,办事最认真的大员,士大夫尤其信任他,他的自信力也不小。他虽然以前没有办过“夷务”,但他对外国人说:“本大臣家居闵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材料一中的“林文忠公”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夷一切伎俩”是何事?材料二: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梁启超所谓“革命成功”的主要表现。并说说革命“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从林文忠公到梁启超等仁人志士,有何共同点?【分析】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林则徐虎门销烟、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解答】(1)据材料一“道光决定吸食与贩卖都要严加禁止,并派林文忠公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办禁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林文忠公”是林则徐。“外夷一切伎俩”是走私鸦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把所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全部销毁,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2)根据材料二“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革命成功”的主要表现有武昌起义胜利;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革命“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的原因有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实现平均地权(或“民生”问题没解决);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等。(3)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从林文忠公到梁启超等仁人志士的共同点有爱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探索等。故答案为:(1)林则徐;走私鸦片。(2)表现:武昌起义胜利;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等。(任答2点即可)原因: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实现平均地权(或“民生”问题没解决);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等。(任答1点意思相近即可)(3)共同点:爱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探索等。(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经过及其影响等知识。2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些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官员对个人的忠诚、孝亲、迷信、男女贞洁的双重标准……要求对所有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重估,创造新文化。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中的主要代表,并归纳“创造新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材料二: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在中国,有关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第一次得到公开的探讨和争论,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1919年,杜威访问中国时就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材料二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历史意义。【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内容解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分析。【解答】(1)代表:依据材料“《新青年》和《新潮》”“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科学、民主”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因此材料中的“他们”主要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内容:依据材料“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可以得出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或攻击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依据材料“这些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官员对个人的忠诚、孝亲、迷信、男女贞洁的双重标准”可以得出抨击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官员对个人的忠诚、孝亲、迷信等;依据材料“要求对所有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重估,创造新文化”可以得出要求对所有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重估;依据材料“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不可知论、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议会制度和个人主义”可以得出提倡民主与科学。(2)运动:依据材料“1919年”“中国的学生”“有关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第一次得到公开的探讨和争论,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系,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传回国内,引起了青年学生的不满,引发了五四运动。因此该运动是指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故答案为:(1)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或攻击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抨击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