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茂水库区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开茂水库区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开茂水库区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开茂水库区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茂水库区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1开茂水库水利工程20世纪28年代,由于川北县的地震,北川县的新城市得以重建。县城所在的新城市位于安昌市东南约2公里的安昌河上。根据规划,开茂水库为北川新县城供水配套水利工程,并兼有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开茂水库工程于苏宝河引水,在何家沟筑坝建库,然后建输水渠供生活及灌溉等用水。开茂水库工程主要由取水闸、引水系统、囤蓄水库及输水系统等组成。本文主要论述库区岩溶渗漏的勘察。蓄水库位于安昌河左岸何家沟内,最大坝高约56m,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08m,库容约2075万m3。2水库设计的地质条件2.1分层胶结程度水库区主要位于安昌河左岸低山、丘陵区的何家沟“掌”形洼地内,谷底高程约570m~573m,相对切割深度约30m~80m。水库区上下游发育深切邻谷,下游为荣华寺沟,上游为沙沟坝沟,三条沟域之间不存在互相补排的水流交换。库尾北坡称大岩台,为一宽2000m~2500m且呈N70°E展布的鹰咀岩中低山山岭,山体较浑厚,最高高程约为1100m。大岩台区发育6条冲沟,但冲沟规模较小且切割较浅,沟长一般为300m~800m。水库两岸为剥蚀性丘陵区。左岸总体呈NE向展布,最高高程约632m,下游发育有深切邻谷荣华寺沟,正常蓄水位608m高程时,山脊宽度一般仅为30m~60m。左岸从北向南依次分布有郭家槽1号垭口、郭家槽2号垭口、郭家槽3号垭口、丁家湾垭口和王家湾垭口等5个低矮垭口。垭口地面高程分别为:601m、606m、602m、612m和596m。右岸呈NW向展布,最高点为松林包,高程645m,上游发育有深切邻谷沙沟坝沟,正常蓄水位608m高程时,山脊宽度一般仅为130~250m。右岸从北向南依次分布有滴水崖垭口、仰板窝垭口和邓家岩垭口。垭口地面高程分别为:603m、628m和623m。水库右岸及左坝肩一带发育有三级阶地,阶面高程610m~630m,基座高程600m~620m,Ⅲ级阶地底部漂砂卵砾石层含砂金,当地居民曾在该层进行过数十年的采金活动,在左坝肩及右岸肖家窝凼、王爷庙~捻塘湾一带形成采金巷道,分布高程约为585m~610m。右岸山脊松林包~王爷庙一带发育一对同源逆向冲沟,向何家沟方向为捻塘湾沟,向沙沟坝沟方向为邓家沟,沟底高程约为590m~600m,后被当地采金弃渣填筑掩埋。2.2地层划分及分类何家沟库区位于安县向斜南西翼,地层缓倾上游略偏右岸,总体产状为N65~85°E/NW∠5~12°。库区广泛分布晚侏罗系莲花口组地层,该套地层具有多沉积旋回、岩性组合复杂、厚度和岩相变化大等特点。水库区地层分为七个大层、九个亚层。第(1)、(3)、(5)、(7)层以灰白色砾岩为主,夹少量灰白色细砾岩及砂岩,局部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钻孔揭示该层岩溶较发育。第(2)、(4)、(6)层以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为主,部分地段夹灰白色细砂岩及少量紫红色细砾岩,其中第(2)、(4)层分为两个亚层,第一亚层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细砂岩,该层较稳定,具有相对隔水性。第二亚层为灰白色粗砾岩与紫红色砂岩互层,地下水在第二亚层中运移复杂,勘探揭示该层有岩溶现象发育且分布复杂。水库区第四系覆盖层有Ⅲ级阶地、Ⅱ级阶地、河床冲积及Ⅰ级阶地堆积层,坡残积堆积、崩坡积堆积层。2.3水库单片岩溶体系库区勘探采取了钻探、井探、地质探洞、物探、及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力求资料客观、真实、准确、完整、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钻孔2616.3m/52孔,大于60m深孔42个,钻进过程中未发现承压水;钻孔覆盖层标贯试验87段/12孔、抽注水试验7段/6孔,钻孔基岩压水试验197段/18孔;钻孔声波测试343.3m/9孔;钻孔全景图像测试607.6m/10孔;物探高密度电法剖面2160m/2条;地质探洞228m/3条;岩石物理力学试验30组;土工物理性试验19组、力学试验12组,连通试验16处,10组水质分析成果。经地表地质调查,水库区发现11个溶蚀洼地、25个落水洞,溶蚀洼地普遍伴生落水洞;地表共发现13个溶洞,40多处泉水点及地下井;探洞和钻孔共发现137处(段)岩溶现象;物探探测到地下11处溶洞且硐探及钻探已证实其中5处确实存在。其相互关系为:落水洞一般为地下溶洞的进口,泉水点、地下井为地下溶洞的出口,地下溶洞一般宽1m~3m,高1m~2m,延伸50m~200m,最大溶洞直径达15m,岩溶规模最小仅仅为溶孔、溶隙式。雨季地表水在溶蚀洼地汇聚后从落水洞沿地下溶洞从泉水点、地下井排泄至库内,侧面表面地下渗漏通道发育。经勘察分析水库北坡和库盆底部岩溶发育程度总体较弱,不存在岩溶渗漏问题。岩溶主要集中在两岸单薄山脊中,共发育六个岩溶体系,其中左岸三个,右岸三个,岩溶发育特征主要以管道型为主,下面以“右岸滴水崖岩~幸福水库岩溶体系”为例做详细介绍,其余岩溶体系简介。(1)水库右岸单薄山脊岩溶现象水库右岸山脊呈NW向展布,出露的地层自上而下为第(7)层至第(4)层第一亚层,且第(4)层第一亚层分布连续稳定,具有相对隔水性,可作为帷幕防渗底板,右岸山脊存在三个岩溶体系:(1)右岸滴水崖岩~幸福水库岩溶体系(见图1岩溶典型剖面)右岸滴水崖~幸福水库一带,在地形上为一垭口,该垭口长约500m,宽120m~250m,最大地面高程约为603m。地表发育有3个溶蚀洼地,9个落水洞、1个溶洞。该段共布置7个钻孔,1条高密度电法物探剖面,4处连通试验。通过地质调查、钻探、物探及连通试验和对资料的整理分析表明,滴水崖~幸福水库垭口岩溶体系主要由2个岩溶通道组成,东侧为LS18落水洞~QS10泉,西侧为LS19落水洞~R01溶洞。这2条岩溶通道发育在第(7)层顺层发育,受第(6)层控制,向深部未发现较大规模岩溶现象。两条岩溶通道出口均低于鞍部地下水位,连通试验亦证实,这两条岩溶通道无水力联系,自成体系。(2)仰板窝~邓家沟岩溶体系右岸仰板窝~邓家沟一带,在地形地貌上表现为一宽60m~70m垭口,垭口两侧分别为仰板窝凹槽和邓家沟凹槽,垭口顶部地面高程约为628m。地表地质调查,山东大道邓家沟凹槽一带发现2个溶洞。从已揭示岩溶发育情况、平面分布位置、发育高程等资料,右岸仰板窝~邓家沟一带存在管道~缝隙式岩溶通道,地下水流动方向为Rd02至Rd03至YZK05,最后向水库内排泄。该通道发育地层于第(5)层~第(4)层第二亚层中。(3)右岸坝肩~松林包岩溶体系右岸坝肩~松林包一带在地形地貌上为三面临空而突出且单薄的山脊。在王爷庙一带发育邓家岩垭口,垭口顶部高程为623m。地表地质调查发现1个溶蚀洼地,2个落水洞,5处泉水点,1个溶洞。由钻探、物探、地表调查、连通试验等综合资料分析该部位存在6条岩溶通道。(2)水库左岸单薄山脊岩溶现象水库左岸单薄山脊总体呈NE向展布,出露的地层自上而下为第(7)层至第(2)层第一亚层,且第(2)层第一亚层分布连续稳定,具有相对隔水性,可作为帷幕防渗底板,左岸山脊存在三个岩溶体系:(4)坝肩~王家湾岩溶体系左岸坝肩~王家湾在地形地貌上呈长约550m,宽约250m相对孤立的山脊。地表地质调查该段发育3个溶蚀洼地,8个落水洞,坡脚一带分布6个泉点。综合钻探、物探、地表调查、连通试验等资料分析该部位存在6条岩溶通道。(5)左岸王家湾~丁家湾岩溶体系左岸王家湾~丁家湾一带地形凌乱,山脊两侧发育多条凹槽,致使该段山脊十分单薄,正常蓄水位608m山脊宽约50m~70m,最窄处仅30m。地表地质调查发现,在丁家湾沟源一带发育2个溶洞,1个落水洞,于山脊下游荣华寺沟右侧发育2个泉点,而何家沟侧未发现有泉水出露。从地形地貌、钻孔、物探及地下水位等资料分析判断,王家湾~丁家湾一带发育有管道式岩溶体系,该岩溶体系底板高程为562m~571m。蓄水至608m后,库水沿通道向库外渗漏。(6)花碑湾岩溶体系库尾左岸开茂大队水库花碑湾一带西毗罗家沟,东邻荣华寺沟,南侧受郭家槽切割地形复杂且略显凌乱,北侧与水库北坡大岩台连成一体。地形上表现为略宽缓的台地,该台地东西向宽120m~150m,南北向长约220m,台面高程为616m~620m。地表地质调查发现,平台顶部发育1个溶蚀洼地,2个落水洞,坡脚出露3处泉点。从已揭示岩溶发育情况分析判断,左岸开茂大队水库花碑湾一带存在管道~缝隙式岩溶通道,岩溶通道进出口分别为LS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