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学生有一定的初中基础,但是初中涉及到的影响有限,高中内容逻辑性更强,增加了一些学术界的成就,观点和角度都更加新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通过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知识的拓展。首先,通过课表要求,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分析的角度和深度,以此来贯彻历史的核心素养,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引领学生阅读课本以及自主查阅资料并思考问题,从而阐述自己的观点。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分析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影响的时候,给出材料并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影响,从而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化,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全面地分析历史问题。再例如,对于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问题,并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太平洋贸易中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在此处引发对中国影响的思考,来建立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也是全球视野的一种体现。在教学中,我讲课本的三个子目落脚在世界人文地理格局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和世界文明格局的改变,反扣课本标题,体现在新航路后随着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从这三个方面都能体现出世界格局的演变。二、教材分析本课分三个子目,第一目“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第二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第三子目“早期殖民扩张”。这三个子目的逻辑关系是:它们所展示的内容是新航路开辟来的全球海路大通并由此引发的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人种、物种的迁徙与交流,以及商品的全球流动与交换,使全球建立了初步联系,也影响到中国的发展;随着这些联系的日益紧密,人类社会在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文明格局发生演变并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三、课程目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全球性流动,引导学生从全球化视野理解人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全球性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其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大航海时代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从而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四、教学目标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人类认识世界视野改变,人口迁移、物种交流以及所引起的疾病传播的状况,理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人文地理格局的改变。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而引起的全球贸易航线的新特点,理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3、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使得非洲美洲文明被中断,而西欧则发生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理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文明格局的改变。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多方面的影响难点:贸易航线的新特点和殖民扩张引发的西欧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从而加速资本主义发展。六、教学过程本课以15世纪的世界地图和16世纪的世界地图导入。说明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对世界外貌的了解更为清晰,比较这两张不同时期的地图可以看到15世纪的世界地图,有欧洲非洲亚洲的地理方位,但没有美洲,人们对世界认识是不完整的,16世纪的世界地图有了美洲且各大洲大洋的方位更加明晰,人们对世界地理的认识与今天已经差不多。与此同时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初步形成了全球交通网络,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而正式由于这种联系的加强也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格局。探究一:人口迁移和物种大交换对世界的影响人口迁移流动提问:观察图片结合课本知识,新航路开辟以后,人口的流动状况是怎样的?在掌握基础知识后让学生分析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可以得出此结论:物种的交换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观察图片得出结论: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马、牛、猪、羊、鸡;小麦、燕麦、大麦、裸麦;橄榄、葡萄。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来源于美洲。提问:从多个角度分析物种的交换对世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体现历史学科素养。)材料一: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材料二:通过将玉蜀黍和甘薯挤塞进每一个角落和每一处缝隙,在1700年至1800年间,棚民(福建等地客家人)和移民让这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两倍。为了开辟必需的农田,他们砍伐了许多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森林。失去林木的遮蔽,山坡再也不能蓄住雨水。土壤养分从山丘上被冲刷下来。最终,养分耗尽的土地甚至连玉蜀黍和甘薯都无法滋养了。于是农民会砍伐更多的森林,这个周期又再一次开始。——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材料三:1877年首度引入美洲的鲤鱼,已经爆炸性地蔓布,把本土鱼与水鸟赶出许多湖泊、河川。——【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著,郑明萱译:《哥伦布大交换》【设计意图】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储备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讨论分析中锻炼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所得出的结论不限于材料给出的范围。积极影响:丰富食物结构、促进经济开发、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文明交流与融合等。消极影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新物种的引进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等。(教学过渡:随着以上分析的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病原体的传播)材料:印第安人从未接触过旧大陆的致命病菌,因此无从产生抵抗力或基因变化。天花、麻疹、流感和斑疹伤寒等,都是逞凶斗狠的头号杀手。如果嫌不够,白喉、疟疾、腮腺炎、百日咳、鼠疫、肺结核和黄热病还等着呢。很多白人都见识过致命病菌蹂躏人类的本事。例如19世纪北美大草原上有一支曼丹印第安人(MandanIndian),他们是文化发达的印第安部落。1837年,有艘从圣路易斯沿密苏里河开来的汽船带来了天花病毒。不出几个星期,本有2000人的曼丹人一下子变成了不到40人。——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结论:改变了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探究二:商品世界性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有什么不同?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1.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体现出什么新特征?通过阅读课本可得出结论: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2.大西洋贸易——罪恶的“三角贸易在这里引用学生绘制的地图。目的是要指出学生在预习作业中的错误,预习作业单里要求学生画出太平洋贸易的示意图,但是很多学生画出的是他们熟悉的大西洋贸易。由此引出容易被忽视的太平洋贸易。3.太平洋贸易体现出什么特征?【设计意图】太平洋贸易是高中课本新增的一个内容,也是以往的历史学习当中容易忽视的内容。此处通过布置给学生的课前预习,让学生绘制出太平洋贸易的流程图(形式可以多样),从而对太平洋贸易的特点进行归纳。在此引用学生自己所绘制的流程图来回答这个问题,最后做分析总结。学生通过绘制流程图可以发现,这是以围绕着中国的丝银贸易。【设计意图】根据以上已经学过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后,作为世界一部分的中国有什么样的变化,以此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提现历史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和商品流动,对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材料一:15001800年欧洲从美洲收到9.8万吨白银,其中3.9万吨运往中国,5.9万吨留在欧洲。总体而言,除了日本白银之外,共识是1/3—1/2的美洲白银流入了中国,合计大约有4亿两白银流入中国。——[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材料二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答案: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丰富了农产品结构。明中叶以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白银成为流通货币,进一步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学生可通过课前的预习,参考更多的资料,讲出更多的影响,答案不限于此。)总结:商品世界性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什么?材料:这种新的世界性商品经济关系的意义何在呢?首先,第一次国际分工已经大规模完成,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提供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一次国际分工完成,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此处强调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第一个问题的世界人文地理格局相呼应。)探究三:早期殖民扩张对世界的影响新航路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海外殖民的道路,在非洲、亚州、美洲都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随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对外扩张,两国矛盾也日益尖锐,1493年罗马教皇通过从北极到南极划分一条界限来裁定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范围,史称“教皇子午线”。教皇子午线的划分标志着列强瓜分世界的开始。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掠夺多用于了王室的奢侈消费,并未真正转化为资本,因此很快衰落下去。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掌握了海上贸易霸权,而英国通过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三次英荷战争和七年英法战争,最终在18世纪成为了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大大促进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并成为后来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早期的殖民扩张,对于殖民地来说中断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原住民带来巨大灾难。(此处强调文明格局)观察以下地图,从欧洲商业贸易中心、贸易范围、贸易品种的变化和新兴的商业强国来看新航路开辟后对欧洲的影响?通过地图让学生观察贸易中心的转变,贸易范围的扩大,贸易品种的增加,从而兴起了新的商业强国。指出这些属于“商业革命”的范畴。而大量西欧掠夺的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后,引起的金银价格下降,物价上涨,使得靠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的地位下降,而从事商业毛衣的新兴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就打击了封建骑士阶层,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就是欧洲的“价格革命”。由此,欧洲因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双重作用,加速了欧洲的经济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而对于殖民者来说,早期的殖民扩张给西欧带来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引用《共产党宣言》的材料: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重点分析“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对唯物史观的把握和理解。课堂总结最后以三个格局的改变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