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_第1页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_第2页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_第3页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_第4页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耀辉到帝国宰相从一介布衣李斯传

辉印朱耀

新华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朱耀辉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7

ISBN978-7-5166-4260-3

Ⅰ.①从…Ⅱ.①朱…Ⅲ.①李斯(前?-前208年)-传记

Ⅳ.①B226.6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59826号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作者:朱耀辉

责任编辑:董朝合封面设计:臻美书装

责任印制:廖成华

出版发行:新华出版社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邮编:100040

网址:

经销:新华书店、新华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及各大网店

购书热线:010-63077122中国新闻书店购书热线:010-63072012

照排:臻美书装

印刷:北京明恒达印务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70mm×240mm

印张:18.5字数:230千字

版次:2018年8月第一版印次:2018年8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ISBN978-7-5166-4260-3

定价:56.00元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如有质量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调换/p>

序言

序言

刘澍

李斯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金戈铁马、雷霆万钧的时代,是一个征伐

天下、鼓角铮鸣的时代,是一个杀人如麻、暴虐无道的时代。关于这个

时代,同类史书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而可参考的原始资料却寥若晨星、

凤毛麟角,其创作难度可想而知。然而,浪子的《李斯传:从一介布衣

到帝国宰相》一书却写得别有新意,令人眼前一亮。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一书游走于历史与文学之间,

既不是纪事本末体那样事件史的逐次累积,也不是编年体的以时间为载

体来切割历史脉络,更不是历史小说的那种虚构臆造与博人眼球,该书

是通过对《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韩非子》《荀子》等书进

行庖丁解牛式的解构与提炼,参考近现代先秦史经典著作的观点,加以

自己鞭辟入里的分析,把作者自身90后的个性张扬、工科生的理智思辨、

文学家的汪洋恣肆、知识分子的深沉气度有机结合,亦可谓究秦汉之际,

通李斯之变,成浪子之言。

浪子的这部书不只写李斯、秦始皇,写那些著名的大人物,还写了

秦末面对苦难奋起抗争的人民,宫廷内部的明争暗斗,公开的秘密,陈

胜吴广等农民的风起云涌,衣衫褴褛、孤苦伶仃的处在造反边缘的人们,

在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蒙羞受辱的人们,被几千年来史家一直误认

-1-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为是宦官而实际上是个爷们的赵高,这些都在浪子的书中可以看到。

同为写史者,我可以感受到浪子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阅读历史,

以公正的态度去感受人物,去触摸历史人物的心灵深处,无论他是丑陋

肮脏的人还是光明正大的人,无论他是流血动武的人还是哭泣咒骂的人,

无论他是忍气吞声的人还是无恶不作的人,无论他是功成名就的人还是

一事无成的人,都在他的笔下或着墨不多而熠熠生辉,或浓墨重彩而振

聋发聩。

浪子虽为90后,但其大手笔却绝不逊色,在《李斯传:从一介布衣

到帝国宰相》一书中,权力的更迭与希望的破灭,痛苦的抗争与压抑的

愤怒,道义的宽容与扭曲的残暴,被迫的忍耐与不懈的坚持,伟大的正

义与卑鄙的邪恶,人性的劣根与无悔的忠诚,全都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

此书虽为李斯之列传,亦实为秦始皇之列传,故而我可以说,此书堪为

秦始皇时代通俗读物之压卷之作。

观《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我们既见到了大秦帝国的

狂扫六合,也见到了大秦帝国的轰然崩塌,而在此过程中其实李斯没有

变,变的是秦始皇,在灭六国、眼前的敌人消失后,他的自信变成了自大,

他的明察秋毫变成了疑忌苛察,处事果断变成了刚愎自用,实行法治变

成了严酷暴政,最终为秦帝国的崩塌种下了祸根。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一书读之引人入胜。浪子以日

本电气工人的心细如发,美国喜剧演员的滑稽幽默,民国时学术大师研

究先秦的学术深度,法国酿调酒师的别致情怀,德国机械师傅的严谨入微,

全景式再现了李斯的个人奋斗史,读精彩故事让人手不释卷,阅人情百

态让人哭笑不得,观李斯结局让人不忍卒读,思大秦之亡让人浮思联翩。

龚自珍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

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

-2-

序言

其史。”这正是历史的重要性。而《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所描写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由封建时代走向郡县时代,由邦国时代走

向帝国时代的转折期,越是转型期,越是整个社会重新洗牌的时候、重

新分蛋糕的时候,越是善于把握历史机遇的勇者的天堂,李斯正是这样

的人。而浪子的这部书则全景式刻画了李斯的奋斗史,这部书的作者只

是一个90后新人,然而我们在他的书中,看到了他渴望改变命运,渴望

抓住机遇的野心与抱负,与其说这部书是在写李斯,更不如说是作者对

自己的期许。

作为与浪子兄已经相识7年的兄弟,我亲眼见证了他在史学界、出

版界最初的奋斗,多次投稿被拒,此前的作品因种种原因不得出版,但

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我相信这也与他熟读历史有关。天将降大任于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是每一个熟读历史的人在遇到困难后

都会用以自勉的话,我相信浪子也是靠这段话坚持下来的。

许多时候,在前景毫无希望的时候,如果放弃,则前功尽弃,而只

要再继续前进,则至少还保留着希望。当一扇门对你关闭的时候,请不

要灰心,因为关上了不代表锁上了。也正因此,我们看到了浪子的《李

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这部书的顺利出版。

英国文学家王尔德说:“过去书由作家来写,由大众来读,现在书

由大众来写,却没人读。”但我始终觉得,无论一个人是做什么行业,

都或多或少应该读一些历史,比如《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这部书就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一个基层公务员如何到异国做到国务院总理

的。也有许多人会说,李斯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世易时移,斗转星移,

物是人非,根本没有借鉴价值,因此李斯的奋斗史完全不必看。

这样的说法让我想起了俄国大思想家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

-3-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中的一句话,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

各的不幸。”我想说:每个成功的人的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每个失

败的人都一定犯过相同的错误。成功者因为是在自身能力基础上有特定

的大时代背景和特定的机遇才能成功,就好比如果把比尔˙盖茨和乔布

斯放在尼泊尔,他们绝不可能打造出微软帝国和苹果公司一样。但是,

李斯在走向失败和灭亡期间犯下的一系列错误,诸如贪欲等,则是我们

每个读史者看后当予以警醒的、当可资借鉴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

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始皇帝本以为“亡

秦者胡”说的是匈奴,不承想最后应验在胡亥。正如鲁迅《花边文学》

所说:“一劳永逸的话有是有的,而一劳永逸的事却是极少的。”要想

长治久安,舍民主与法治外,毫无他法,而在秦国,民主是不可能超越

时代而出现的,法治则因为僵化的执行而酿成大泽乡起义,最终大秦帝

国土崩瓦解。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座永不落幕的旋转舞台,许多人物、事件会

重复出现。但是,舞台下的人在当看客的时候往往不吸取舞台上的人的

教训,于是,当他们成为舞台上的演员后,便重蹈台上人的覆辙,从而

再被台下人看笑话,尤其是中国历史。

关于李斯的历史,也许我们已看过太多,但如果沉下心来读一下浪

子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依然有太

多发人深省之处,双手已经抓得很满的时候,再抓就会失去已有的东西,

满房的金玉没有能守得住的,月满则盈,水满则溢,物极必反,因此功

成名就后急流勇退才是正道,李斯的奋斗史给我们的启迪就是如此!

(刘澍,《大清棋局》作者)

-4-

目录

目录

CONTENTS

001第一章上蔡小吏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斯看到了仓鼠和厕鼠在不同环境

下的生存状态,毅然辞去其公务员职位,只身离家。第一

次出远门的李斯对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他求学于当代大

儒荀子,结识了对他影响至深的韩非。

027第二章步入仕途

起点决定终点!面对秦国的突然变故,李斯对秦国的

局面做了新一轮的风险测评,经过缜密思考,他决定投靠

相国吕不韦,接近吕不韦就有机会接近秦王。

-1-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061第三章谏逐客书

早有仆人备好竹简,磨好墨。李斯提起笔,微一沉思,

就在竹简上笔走龙蛇,一泻千里。李斯的这篇谏书其实早

就在他胸中酝酿已久,没有人能比他更懂得嬴政的心思,

也唯有他知道如何才能打动嬴政。

092第四章韩非入秦

当韩非在文章中向所有人揭开帝王的御下之术时,却

没有留意到嬴政眼中流露出的杀机!韩非洞悉并阐述了宫

廷权术的奥秘,为君主支了无数的高招,但精于谋国而拙

于谋身。

112第五章定策天下

六王毕,四海一,灾难深重的中华大地终于迎来了统

一。嬴政用行动告诉天下人,他已经是天下之共主,即使

是当年的周天子,也无法与他的功业相比。

-2-

目录

138第六章大政兴邦

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朝堂上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

李斯力挺郡县制,舌战群臣:周朝分封,结果如何?我大

秦统据天下,唯有郡县制才能保证帝国的长治久安,才能

传至二世、三世乃至万世!

173第七章沙丘政变

面对赵高的步步紧逼,李斯徒劳地谨守着最后一道防

线,语气明显地软了下去。李斯懂政治,但赵高更懂人心,

精明如李斯,竟一直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间,他的心思都

被赵高看得透透的,毫无还手之力。

202第八章咸阳风暴

一场大规模的杀戮风暴从咸阳城内刮起,迅速刮向全

国,不安的情绪在百官心中滋生。李斯高估了胡亥,低估

了赵高。后来的结果证明,这是一次致命的失误。

-3-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229第九章山雨欲来

复仇的情绪在秦国百姓的心中滋长。大泽乡的瓢泼大

雨中,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嗓子,

惊醒无数梦中人。

262第十章李斯之死

那一年,咸阳城中万人空巷,白色的雪花与鲜红的血

相互映衬,犹如天地间铺开一张洁白的布绢,用朱砂自由

挥洒,点缀之间,画出斑斑红梅,顷刻之间,渲晕开来,

渗入大地。

-4-

第一章

上蔡小吏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斯看到了仓鼠和厕鼠在不

同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毅然辞去其公务员职位,只

身离家。第一次出远门的李斯对人生有着明确的规

划,他求学于当代大儒荀子,结识了对他影响至深

的韩非。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已是大秦帝国丞相的李斯,准会想起他

带小儿子去东门逐兔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一切都得从战国末年的楚国说起。

李斯第一次登上中国历史的大舞台,是在战国末年楚国的上蔡。

那时的他,只是上蔡郡的一名小吏,掌管乡中的文书资料,记录官

仓出入账目,也就是粮库管理员。由于李斯写得一手好字,工作倒也称职。

闲暇的时候,李斯喜欢带着儿子,牵上猎狗,出上蔡东门,在老家县城

东门外的荒原上满世界奔着跑着撵兔子,在傍晚的袅袅炊烟中享受一顿

丰盛的野味。这是李斯的一大爱好。

这个时候,作为父亲的李斯,无疑是称职的。暂时抛却了乏味的工作,

也不用去理会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父子俩

享受天伦之乐。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最普通老百姓的快乐。

这是父亲李斯和儿子李瞻此生最难忘的记忆。

乱世之中,人命贱如草芥,轻如蝼蚁。李斯是幸运的,他有一份稳

定的工作,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多少人奋斗一生为之拼搏的,也不过是

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圆满而已。这一切,李斯都有了。

日子过得如白开水,波澜不惊。李斯偶尔也会厌倦这日复一日的机

械性工作,他也常常独自一人登上山头,眺望远方,回忆起自己儿时年

少的梦。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似乎都豪情万丈,轻裘长剑,烈马浩歌,

纾难救急,快意恩仇,那是多少男儿少年时的梦想!

然而,每当李斯胸中热血涌动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娇妻和稚儿的

身影,进而浇灭一腔热血。曾经满怀梦想地规划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到

如今却为现实生活所羁绊,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每天想着房子、

工作、养家糊口这些俗事,再也没有年轻时那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

五洋捉鳖”的勇气了。

-2-

第一章上蔡小吏

我们都曾经是语言的巨人,然而最终却成了行动的矮子。

是我们改变了生活,还是生活改变了我们?我们的思想越来越复杂,

因为有了越来越多的舍不得、越来越多的顾虑,我们总是在徘徊,总是

在犹豫。坐而论道人皆圣贤,一遇到具体的情与景,真面目立马暴露:

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害怕失败。试问,有多少人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

而买单?

可是,平庸有罪么?李斯不止一次地这样问自己。

没有人知道答案,也没有人能告诉他答案。回应他的,只有耳边呼

啸的山风。

日子如水般平淡流过,一件小事引起了李斯的注意。

那一天,李斯在单位忙到中午,忽然内急,忙不迭地跑到吏舍的厕所。

刚一进去,就看见几只骨瘦如柴、又脏又臭的老鼠在偷吃粪便,见有人

进来,仓皇四散奔逃。

若在平时,这样几只老鼠是根本不会引起李斯注意的,但在那一刻,

李斯忽然停住了,他想起了几天前在粮仓看到的一幕:一只毛色光鲜体

态肥胖的老鼠躺在角落里,吃着粮食,而且根本就不怕人,与眼前这些

厕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厕鼠吃的是糟粕,不仅流离失所,而且惶恐不安;仓鼠有享不尽的

粮食,有宽敞的住处,生活优哉游哉。同样是老鼠,只因所处的环境不同,

命运竟然有了如此巨大的反差!

由仓鼠和厕鼠,李斯又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一时间心中感慨良多,

长叹一声道: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人生如鼠,不在仓即在厕!

那一刻,李斯犹如醍醐灌顶一般,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开始反

-3-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省自己过往的人生。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人生是多么的乏味

单调,乏味得像一杯白开水,单调得像一幅简笔画。二十多年啊,就这

么平淡无奇地过来了,而且早婚早育,生了两儿子,李斯都有点佩服自

己的耐性了。

有人会问了,“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多少人梦寐

以求的幸福美满生活,在宁静中享受淡泊,在平淡中享受幸福,不也很

好么?

是,这些都很好,但,这不是李斯想要的生活。在李斯的眼里,甘

于现状的生活就是不再前行的船,再也无法追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这个世界上,既有大人物,也有小角色。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活法,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潇洒,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找寻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李斯也想去追寻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厕鼠事件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年轻的李斯绝对不会想到,正

是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

可能会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

这种效应不仅存在于生物学中,也暗藏于历史的发展规律之中。一件不

经意的小事,改变了一个人,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话题回到李斯身上。

一个人“贤”还是“不肖”,就好像老鼠一样,是由他所处的环境

决定的。富贵与贫贱,全看你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换句话说:环境改变

人生!

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丧失去飞翔的本领,又怎能搏击长空,翱

翔蓝天?

野狼在羊群里成长,也会沾染羊性丧失狼性,又怎能啸傲苍穹,驰

-4-

第一章上蔡小吏

骋大地?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

和谁在一起。

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

的人,使你的人生变得浑浑噩噩、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我不否认一个人的天赋和勤奋对他的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环境对一个人的改变也是潜移默化的。千万不要

忽视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环境造就人,造就人的品位、

气质、眼界和格局;环境塑造你的人生高度,圈子决定格局,进而影响

你的社交,决定你的处世观。

如果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那就要和群鹰一起飞翔,而千万不

要与燕雀为伍;如果你想像野狼一样驰骋大地,那就要和狼群一起奔跑,

而不能与羊群同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跨越自己目前的困境,就不能画地自限,

而是要勇于接受挑战。对畏畏缩缩的人来说,真正的危险正在于不敢冒

险!

李斯还年轻,他渴望自由,渴望成功,更渴望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

大事业。

从这一刻起,李斯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再也不能这样浑浑噩噩过

下去了,人生必须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第二日,李斯一上班,就给领导递上了他昨夜写好的辞职信。在领

导的极力挽留和同事们的唏嘘声中,李斯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单位,独自

外出闯荡。

李斯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妻子。妻子低下了头,问他:“要去多久?

什么时候回来?”

-5-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李斯摇了摇头,他自己也不知道。

妻子于是不再言语,默默转过身,开始为丈夫收拾行囊去了。

长子李由跑了过来,对李斯说:“阿父,我们到城外逮兔子吧。”

李斯抱起儿子,答道:“阿父要去很远的地方,等我回来,我们一

起再去城外逮兔子,好不好?”

一个晨光熹微的早晨,李斯辞别家人,离开偏僻贫瘠的上蔡郡,毅

然决然地踏上寻梦之旅,去寻找心中的诗与远方。

家,一步步地远了。李斯一步三回首,看着妻儿的身影越来越模糊,

终于成为一个黑点。

抬头望,山长水阔,天地悠悠,何处才是我李斯的立足之地呢?

这样的念头只是一闪而逝。事实上,早在李斯离家之前,就已经做

好了准备。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平民百姓,想要出人头地,在那个

年代是很难的。

李斯发誓要一步登天,而要登天,则必须有登天梯。

登天梯在哪里?

登天梯在诸子百家手中。

选好专业,找对老师很关键!李斯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找到

了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儒—荀卿!

李斯盯上了儒家,儒家学说成为他跨入仕途的敲门砖。

有一句话,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眼光比能力更重要!我们的生活和

事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关键时候能够找对人、做

对事。李斯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他没有盲目地去投靠当时的“肉食者”,

而是选择了继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审时度势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政

治家应有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迫使李斯去投奔荀子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荀子的确是楚国

-6-

第一章上蔡小吏

乃至当时战国七雄中都誉满天下的一位儒学宗师。

每一个大师,都是一座嵯峨的高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又如一

条奔竞的长河,浩浩东逝,通古接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李斯也如

同众人一样,抬头仰望大师,渴望有朝一日能近距离接触大师,亲耳聆

听大师的教诲,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

在李斯去拜见荀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一下这先秦最后一位

儒学宗师。

荀子是儒学的极大继承者和发扬者。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建立了系统而庞大的儒家

学术体系,构建了中国士大夫层的集体精神生命。然而在当时,儒学还

远远不能称之为显学,老子的自然无为论,墨翟的兼爱非攻说,法家的

法统论,都与之分庭抗礼,他的学说不过名列九家之一。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室衰微,社会矛盾更为加剧,天下大乱。诸侯

国之间弱肉强食,战乱频仍。后人对这个时代的评价是“礼乐坏崩”。

终其一生,孔子都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而奔走,他的目标在于建立一

个“均、和、安”的理想社会,他呼唤统治者心系黎民、苍生为念,他

周游列国,为的就是能够用他的思想主张治国,一心为民。

“吾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这是孔子自信的政治宣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需要说明的是,孔子的仁不仅仅是伦理道德,

更是一种政治思想。

然而,在那个遍地佞邪虚妄的时代,孔子的王道主张和仁政纲领却

在现实世界中屡屡碰壁。公元前497年,鲁君季桓子接受齐国女乐,三

日不听政。55岁的孔子愤然离去,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漂泊生涯,却屡

屡受挫,畏于匡、困于陈蔡,甚至到了吃不到饭的程度。

当孔子周游列国返鲁之后,潜心书斋,删《诗》《书》,定《礼》《乐》,

-7-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修《春秋》,赞《周易》。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溘然长逝。

正如苏格拉底之后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孔子之后也出现了子思

和孟子。继孔子之后,孟子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

孟子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

宣扬“仁政”“王道”,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孟子曾仿效孔子,

带领门徒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蛰伏书斋,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

著书立说。

孟子的学说体系建立在性善之上。他认为,人性是善的,就像水往

低处流一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善是人内心的基本自觉,是我们共

同的天赋本性,这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及“是

非之心”。

《捍卫论语》一书中,作者这样比较孔子和孟子:“如果把孔子的

学术主张看作是培养一个心灵高尚、以天下为己任的温和负箧书生,曾

子让这书生添了些许英气和沉着,脸颊更为冷峻坚毅,而到孟子这里,

他又为这书生的书箧添了一把宝剑,眉宇间多了一道不屑,性情中多了

一份大气开合的敞亮和绝不与俗世苟合的自傲。正因大义在握,浩气沛胸,

所以孟子才有别于孔子,显得那么狂放不羁,鄙视王侯,那么胸怀天下,

放怀自任。”

孟子之后,赵国邯郸出了一位儒学大师—荀子。

事实上,荀子和孟子是属于同时代的一类人,二人一直是稷下学宫

中最著名的文士。

荀子以儒学为本,兼取道、法两家,对儒学完成了一次新的整合。

荀子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可

-8-

第一章上蔡小吏

以说是集百家之大成,他几乎把诸子百家的学说都融会贯通了,但却没

有哪一派没经过他的批判。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孟子的中心思想

是“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民众行为的规范。

他的思想偏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

反对神秘主义。

荀子虽然是儒学大师,但从孔孟嫡传角度去看,他绝对是个异类,

因为他的好多观点与孔子及孟子相去甚远,甚至还专门唱对台戏。

荀子的思想中,最为后人所诟病的,是他提出的“性恶论”。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

伪是人后天礼乐教化的结果,是善。他判断人性本恶,主要是看到了“人

生而有欲”的事实:“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

只有通过后天学习,礼义道德改造,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孟子那里,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类中这四个天赋的善端是“人性善”的起点;

荀子提出了“性恶”,同时也说,通过礼义道德教化方式,加上严格的

法律制裁,就能达到使人变善的效果。他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

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冯友兰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

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

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

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吕思勉说:“荀子最为后人所诋訾者,为其言性恶。其实荀子之言

性恶,与孟子之言性善,初不相背也。伪非伪饰之谓,即今之为字。荀

子谓‘人性恶,其善者伪’,乃谓人之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于

-9-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修为耳。故其言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之能为禹,则未必然也。’

夫孟子谓性善,亦不过谓涂之人可以为禹耳。”

而在我看来,人性之中,有善根也有恶根,可能为恶也可能为善,

关键看后天的环境和教化管理。因为人性中有恶根,所以需要教化和提升,

因为同时有善根,所以可以教化和提升。

荀子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最高级

别的学术研讨中心—稷下学宫“祭酒”(类似于学术领袖)一职。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稷下学宫是田齐桓公陈午所立,至齐闵王时,发展最为昌盛。儒家、道

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百家之学,汇集于此兴学论战,

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著名学者邹衍、淳于髡、田骈、接舆、慎到、环

渊等都曾是稷下学宫的学士。《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稷下学士们“各

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

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稷下学者,学术各有专攻,各

享盛名,当时齐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齐闵王很是得意,骄傲无比。几位儒家学

者向齐闵王劝谏不被采纳,各自分散。荀子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

会胜人之道”,劝谏齐王不可以骄傲自满,并指出:如今强楚在我们前

面牵系着,大燕在我们后边威逼着,劲魏在我们右边蛰伏着……一国策谋,

三国必然乘机进犯,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

齐王对荀子的意见不屑一顾,倍感失落的荀子南下去楚。

很快,好大喜功的齐闵王就迎来了一场灾难。公元前284年,燕国

将领乐毅率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先后攻下七十余城,

齐闵王逃到莒城,又被楚将淖齿杀死,齐国几至灭亡。

公元前278年,齐国田单施反间计,诱使燕惠王罢乐毅,以骑劫为

-10-

第一章上蔡小吏

将,并趁此机会用火牛阵向燕军发动猛攻,一举收复齐国七十余城。随

后,田单亲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齐襄王复国后,任田单为相,

又召集亡散的学士,重整稷下学宫,“修列大夫之缺”。荀子离开楚国,

再次回齐,受到齐襄王的倚重,拜为“卿”,首任稷下学宫祭酒,投身

于稷下学宫的恢复重建工作。

由于齐国刚刚经历过一场混乱,荀子给齐襄王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

主张,但却遭到冷遇。荀子在齐国深感己志不得,又逢齐王建即位后齐

国政局动荡不安,恰好秦国给荀子发来了邀请函,于是离齐赴秦。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崇尚法治,奖励农耕,设战功之赏,国力逐

渐强盛。在详细考察了秦国的政治、军事、自然形势及民情风俗后,荀

子拜见了秦昭王和秦相应侯范雎,陈述了自己的政见。

公元前320年,孟子离滕到魏。梁惠王张口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毫不客气,厉声指责:“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荀子见秦昭王,也遭遇了相同的一幕:

两人一见面,秦昭王就以居高临下的态度问荀子:“儒者对于国家

有什么益处?”

荀子倒是没有孟子那么大的脾气,耐心地给秦昭王作解释:

“儒者,是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让臣子谨慎守职而敬重他们君主

的人。君主用他们,他们就踏踏实实为君主处理政事;不用他们,就老

老实实做平民。即使贫穷困苦、挨饿受冻,他们也一定不会用不正当的

手段去为自己谋取财利;即使没有立锥之地,他们也深明大义。面对朝

政积弊,他们虽然大声疾呼而无人响应,但他们深谙管理和育民之道,

谁也不敢轻视他们。如果儒者的地位在别人之上,那就是当天子、诸侯

的干才;如果在别人之下,那就是国家的能臣、国君的财富。即使隐居

-11-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在偏僻的里巷和狭小简陋的破屋之中,也没有人敢轻视他们,因为他们

手中掌握着治国之道。

“孔子担任鲁国司法大臣时,沈犹氏不敢在早晨喂自己的羊喝水,

公慎氏休掉了自己的妻子,慎溃氏越境搬走,鲁国卖牛马的也不再漫天

要价了,这是由于孔子总是用正道去对待人们的缘故。孔子住在阙党时,

阙党的子弟分配捕获的猎物,有父母亲的子弟会多分一些,因为孔子用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感化了他们。他们做王公能使政治分明,信义

达于四海;居穷巷,则可使民俗淳美,人人向化,怎么能说儒者对于国

家没有用呢?”

秦昭王点了点头,又问:“那么儒者当了君主又会怎样呢?”

荀子继续侃侃而谈:“儒者当了君主,影响力就大了。儒者内心意

志坚定,在朝堂之上整饬礼节,在官府之中坚守法律的公正,忠诚、诚实、

仁爱、利人等美德会在民间蔚然成风。儒者一旦获得人民的信任,天下

的人都会热烈拥护响应他。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儒者名声显著而天下大治,远近

的人都歌颂他、爱戴他、投奔他。四海之内就像一个大家庭,凡是交通

能到达的地方,无人不服。《诗经》有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

思不服。’说的就是这个。怎么能说儒者对于国家没有益处呢?”

秦昭王拊掌而赞:“讲得好!”

讲得是真好。然而,如同卫灵公对待孔子一样,秦昭王对荀子的敬

重也只是停留在面子上,表面尊敬,实际弃而不用。正如刘向《孙卿新书·叙

录》所论:“孙卿之应聘于诸侯,见秦昭王,昭王方喜战伐,而孙卿以

三王之法说之,及秦相应侯,皆不能用之也。”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荀子一声长叹:天下之大,何处是我的舞台?放眼现实世界,从来

-12-

第一章上蔡小吏

没有一处可供他的思想跑马驰骋的牧场。

荀子再一次听到了来自故乡的召唤。

赵孝成王热情地接待了荀子,奉他为上客。《义兵》篇记载,荀子

曾和赵国的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兵法,荀子关于议兵的见解,虽

然得到赵孝成王和临武君等大臣的赞同,但并不为赵国所用。

荀子到了齐国,抨击齐国的政体现状,称“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

贪吏乱之官,众庶民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结果“齐人或谗荀卿”,

荀子不得不再次离开。

能去哪儿呢?

就在荀子无所适从的时候,楚相春申君向荀子抛来了橄榄枝,聘荀

子为兰陵令。

这一年,荀子五十九岁。

然而,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正当荀子准备把自己的主张付诸实施

的时候,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有人向春申君黄歇进谗言:“前有商汤

兴起于亳,周武王兴起于镐,这两位明君只不过拥有百里的地盘。荀子

是名满天下的贤人,而您却把方圆百里的兰陵交给他,就不怕他成为另

一个商汤、周武王吗?”

春申君耳根子软,轻信谗言,婉言辞退了荀子。

荀子离开没多久,春申君的门客中就有人向春申君进谏:“前有伊

尹离开夏桀而投奔殷商,结果殷商统一天下,而夏桀灭亡;管仲离开鲁

国去了齐国,结果齐国崛起,鲁国衰落。这说明什么?说明贤人对一个

国家是何等重要!贤人到了哪个国家,君主就得以尊贵,国家便走向强盛。

荀子乃当今天下的贤人,您为何把他谢绝了?”

一番开导,春申君幡然悔悟,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

误,于是连忙写信向荀子表达悔意,并恳请他返回楚国继任兰陵令。荀

-13-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子很生气,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你当我谁啊?他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

信的开头就是四个字:疠人怜王。

所谓的“疠人”,指的就是染患恶疾的人。

在这封回信中,荀子对春申君毫不客气,直接预言了后者的悲惨下

场,嘲笑他比长癞疮的更可怜,确实是够狠的。

信的最后,荀子还写了一首诗,狠狠讽刺了优柔寡断、懦弱无能的

春申君:

宝珍隋珠,不知佩兮。

布与丝,不知异兮,闾姝子奢,莫知媒兮。

嫫母求之,又甚喜之兮。

以瞽为明,以聋为聪,以是为非,以吉为凶。

呜呼上天,易惟其同!

诗曰:上天甚神,无自瘵也。

发泄归发泄,此时的荀子依然无枝可依,只得回楚继任兰陵令。也

就在这个时候,荀子遇到了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一位学生。

布衣李斯风尘仆仆,一路跋山涉水,终于到了兰陵。然而,正当李

斯信心满怀地去拜见荀老夫子时,却遭遇了闭门羹。

望着眼前这个目光热切的年轻人,荀子问道:“汝从何来?”

李斯回道:“回先生,我从上蔡而来,一路奔波,只为聆听先生的

教诲。”

荀子点了点头,冷不丁问了一句:“可曾带了见面礼?”

“见面礼?”李斯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句搞得有些晕,继而生出一股

不平之气。想不到大名鼎鼎的儒家大师荀老夫子也要收学费,可见这盛

名之下,其实难副!

“敢问先生,孔夫子一生中敞开校门办学,坚持有教无类教育方针,

-14-

第一章上蔡小吏

这又如何解释?”李斯大着胆子向荀子抛出了一个问题。

荀子手捋长须,微微一笑,答道:“问得好!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夫子的学生中各

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

“但是,”荀子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夫子曾经说过:‘自行束

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人家送我十条干肉做见面礼,我是不会

拒绝收留他做学生的。束脩价值微薄,不过是个象征而已。夫子曾对鲁

哀公讲:‘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

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我们儒家是主张鄙夷钱财,珍视忠信、仁义

和博学的,夫子自然不会在设帐授徒前大肆收敛钱财,要不然如何解释

穷困潦倒的颜回、家贫且贱的‘犁牛之子’冉雍及绳枢瓮牖的原思们也

能成为夫子的学生?”

“那孔夫子为什么非要收这微薄的见面礼,然后才开始传道授业

呢?”李斯继续刨根问底。

荀老夫子侃侃而谈:“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孔夫子想通过这微薄

但恭敬的礼仪形式,让学生示诚,以正其从学之心。读书学习,首先要

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正其心,诚其意,善学如泉,正心至大。

“另一方面,十根明显具有象征意义的干肉条,可以打破放牛娃和

公子哥之间因贫富差距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一起聆听夫子的教诲。”

如同佛家中的醍醐灌顶、当头棒喝,李斯在认真听完荀老夫子的这

一番话之后,顿时茅塞顿开,有如沐春风之感,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追随

荀子接受文化和道义熏陶的信念。

“谢先生开导!李斯受教了!”

第二天,李斯就把自己身上仅剩的一点钱拿了出来,买了几根干肉

-15-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条,恭恭敬敬地送到了荀子家中,一个头磕下去,从此拜荀子为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巨擘。他的学问,集战国后期各家学派之大成,

贯通了道、儒、墨、法、名辩、阴阳各家。在荀子这里,李斯倾心求教,

获益匪浅,他学习的是最好的专业—“帝王之术”。

有人要问了:什么是帝王之术?

帝王术,看似玄妙,其实说白了,就是驾驭臣子的一种高明手腕。

这种帝王术,藏于君主胸中,操于帝王一人之手,而天下莫能知晓。李

斯想学帝王之术,当然不是要身登九五之位,而是要做国君身边的帝王师,

助其成就帝王之业。

像海绵一样,李斯在努力消化吸收荀子思想的同时,也遇到了人生

中的另一位朋友兼知己—韩非。

韩非,韩国人,出身贵族。

作为高干子弟,韩非从小就对官场文化、政治斗争非常熟悉,对当

时六国的政治状况和国际关系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在荀子门下待了多

年,李斯自以为已经把该学的都领悟透了,然而面对韩非,李斯在内心

深处还是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不仅来源于韩非天生的贵

族气质,而且来源于韩非犀利冷峻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那冷峻的文字,

每每读来都让李斯脊背发凉,深感惭愧。

韩非是韩国的贵公子。在他的一生中,他看惯了宫廷之内的冷血与

无情,也看穿了朝堂之上的阴谋与权斗。韩非是一个聪明又博学的人,

他对当时人情世故看得极为透彻,透彻得让人绝望。他不相信人可以经

教育感化而为善,只相信赏罚分明,以利驱使人,以刑罚禁制人。

韩非坚信,人性是坏透了的,所以,要想维护权力,只有两条路:“法”

与“术”。

-16-

第一章上蔡小吏

在韩非看来,如果没有严酷的刑罚或是让人无法拒绝的赏赐,每个

人都会在自私自利的本性驱使下变得道德堕落十恶不赦,同样,也会在

贪图安逸的本性引导下逐渐走向愚昧。与其期待尧舜,不如实行法治。

他坚持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其动力都是源于“利”,而不是所谓的道德。

举个例子:

中国历史上曾流传着先王禅让的传说,认为尧、舜、禹三代统治权

的交接,是通过考察、推举等一系列程序实现的,这是一种温和的权力

过渡形式。然而,对于禅让,自古以来有异议的大有人在,有的人甚至

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未必真实可信。韩非也这么认为,他在《韩非子·说

疑》中也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

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

韩非对人性毫无信心,甚至近乎绝望。他不相信道德教化,他近乎

偏执地深信人的本性都是自私自利的,他不相信人有美好感情。在《韩

非子·六反》中,韩非这样写他眼中的父子关系:

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

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

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

那么夫妻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备内》)

父子夫妻如此,那么君臣关系呢?

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夫以妻

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备内》)

韩非的洞彻,让人惊叹;韩非的冷酷,让人绝望!

唯一能让李斯稍微找回点自信的,是韩非有口吃的毛病。

老天爷很公平。它给了你一样东西,也会从你那里拿走一样东西。《史

-17-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记》中说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钱钟书把这种口吃

而善著书的现象称为心理学上的“补偿反应”。

与此同时,韩非也是幸运的。他犀利的文笔弥补了他口吃的缺陷,

他的孤独寂寞使他对人性有如此深刻的体察。这是韩非的天赋,独属于

他一人。

学生时代的李斯,常常觉得自己不如韩非,“斯自以为不如非”。彼时,

韩非是翩翩佳公子,出身高贵,学识超群,而李斯则是一个来自穷乡僻

壤的穷小子,家里还有糟糠妻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在苦挨日子,名利心重

的李斯,难免自卑。

与此同时,荀子也慧眼识才,认定李斯和韩非将会是他一生中最优

秀的两名学生。荀子常常在私下里对别人说:“昔日孟子尝言:君子有

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吾得此二子教之,

死无憾也!”

而另一方面,荀子也发现了韩非的特别之处:韩非虽然是荀子的弟

子,思想主张却与老师大相径庭,他对老师的儒家思想不怎么感冒,却

爱好“刑名法术”之学,从他写的文章中,荀子隐约看到了老子的影子。

时间在指缝间流过。就在李斯潜心书斋的日子里,外面的世界发生

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春秋的大幕徐徐拉上之时,历史迈入了战国时代,一个重要的标

志性事件就是三家分晋。

尽管都是诸侯争霸,但春秋与战国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说春秋时代还坚守着仁义的底线,那么战国则比春秋多了几分

血腥与残酷。春秋时期,五霸相争,周王名义上还是天下之主,各国还

定时去镐京朝贡,在名义上周朝还是有很强的号召力,代表着天下正统。

-18-

第一章上蔡小吏

各国之间保持着一些均势,战争并不多,争霸时也有规则,就是“不准

灭国”。而到了战国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力已微乎其微,再也无法用礼

仪道德约束各国扩张的野心。

李斯此时身在楚国,当时是楚考烈王在位,黄歇为相。楚考烈王一

开始在秦国做质子,公元前263年其父楚顷襄王病危,他想回国争夺王位,

但秦昭襄王以情况不明为由,不放归。后来在黄歇的帮助下,以偷梁换

柱的计略骗过秦国人,使其逃归楚国并顺利继承王位。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将白起本欲挟战胜之势,一举攻灭

赵国,不料却被范雎所拦,秦国允许赵、韩割地请和。秦国退兵后,赵

国却拒绝割地给秦,秦昭王大怒,欲重新起用白起为将,但白起认为时

机未成熟,托病不出征。秦昭王随后两次改派王陵和王龁率兵出征赵国,

却两次战败。秦国锲而不舍,在范雎的建议下,以郑安平为将,继续对

赵国用兵。

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为了摆脱局面,赵孝成王把希望

寄托在楚、魏两国身上。为此,他派出了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向楚考

烈王搬救兵。

接到任务,平原君决定从自己的门客中挑选二十人随行。可挑来挑

去,只挑出十九人。平原君不禁慨叹:“想我赵胜养士数十年,门下宾

客三千,不料挑选二十人竟如此难!”

刚感慨完,有一门客找到平原君,自称毛遂,愿与平原君同往。

平原君:“毛先生至赵国几年?”

毛遂:“三年。”

平原君:“世上有才之人,好比锥子装进布袋里一样,锋利的尖立

刻就会露出来,先生若为圣贤之辈,三年未曾被人称颂,是先生无才能也。”

毛遂针锋相对:“我今日才入囊中,未曾露过锋芒,不然早就脱颖

-19-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而出了,岂止是露出小小的锥尖呢?”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

然而,平原君的楚国之行并不顺利。平原君向楚考烈王陈述合纵抗

秦的利害关系,从“日出”谈到“日中”,楚考烈王还是犹豫不决。

关键时刻,毛遂出场了。

只见他手按剑柄,朝楚考烈王方向走了几步,大声道:“如今的楚国,

土地纵横千里,有百万雄兵,这乃是霸王的资本,以楚国之强,天下没

有哪个国家可以抵挡。可是白起不过就是个坏小子,带着数万人马与楚

国交锋,一战就攻下鄢、郢,再战就烧毁了夷陵,三战就捣烂了楚国宗庙,

辱及大王的祖先。这对楚国来说,简直是百世之仇,连赵国都深以为耻,

大王却似乎不以为意。合纵结盟,是为楚国好,而不是为了赵国,愿大

王三思!”

楚王脸上一阵白一阵红,只得唯诺答应。

平原君回国后,楚国出兵救赵。此时,魏安釐王也派出了大将晋鄙

率十万人马,准备开往邯郸前线,孰料秦国使臣的到来,让魏安釐王心

生疑惧,命晋鄙停止进军,驻留于邺县。

轮到魏公子无忌出场了!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战国时期武风极盛,民

风剽悍,贵族之中养士者多矣,却大抵为沽名钓誉之徒,鲜有名副其实者,

其中最出名者,当属战国四公子。四公子之中,当推信陵君魏无忌为首。

在侯嬴的指点下,信陵君找到了魏安釐王的宠姬如姬,恳请她窃取

虎符,击杀晋鄙,领兵大败秦军于邯郸城下,秦将郑安平连同部众两万

多人投降赵国。王龁不敢恋战,引兵撤退,邯郸之围遂解。

郑安平投降一事,让秦国宰相范雎颇为被动,因为郑安平是在范雎

的推荐之下成为秦国军政界的要人,好在秦昭王为范雎撑开了一把巨大

-20-

第一章上蔡小吏

的保护伞。然而,没过多久,却发生了河东太守王稽私通外国出卖情报

一事。和郑安平一样,王稽的上位也与范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个

人最终都成了叛国者,这下子,范雎坐不住了。

就在这个时候,秦国来了一位说客,并且放出话来,倘若有机会见

到秦王,秦王一定会放弃范雎,改任他为相国。

范雎一听,好大的口气!我倒要会一会他。

来人自称蔡泽。一见面,范雎便说道:“你曾放言说要取代我成为

秦国相国,此话当真?”

蔡泽答:“然也。”

范雎:“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蔡泽则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您这反应略微有些迟钝啊!一年

之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各自完成了它的使命自动退去。人的身

体各个部分都很健壮,手脚灵活,耳朵听得清,眼睛看得明,心神聪慧,

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愿望吗?”

范雎点了点头:“是的。”

蔡泽侃侃而谈:“以仁为本,主持正义,推行正道,广施恩德,进

而实现自己的志向,天下人爱戴他、仰慕他,都希望让他做君主,这难

道不是善辩明智之士所期望的吗?”

范雎不得不承认:“是的。”

蔡泽又说道:“位居富贵显赫荣耀,打理一切事务,安稳度过一生;

天下都继承他的传统,固守他的事业,永远流传下去;名实相符,恩泽

远施千里之外,世世代代称赞他,这难道不是推行正道广施恩德的效果

吗?”

范雎深以为然:“是的。”

蔡泽见范雎的思路已被自己引上预想的轨道,于把话题一转:“你

-21-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认为,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他们三个人结局如何?”

范雎马上明白过来了。这三人,虽然对国家有大功,但下场都不好。

蔡泽明显是在拿这三人暗示自己,但他可不是轻易认输的人,淡淡答道:

“此三人,都是道德大义的标准,忠诚气节的榜样。君子为忠义而死,

可谓是视死如归。与其苟且偷生活着受辱,不如死后光荣。士杀身以成名,

正是义之所在,虽死而无憾,怎么能说这三人的结局不好呢?”

蔡泽摇摇头:“商鞅、吴起、文种这三人,作为人臣,他们是没有错的,

有错的是其君主。可是世人皆欲建功立业,进而获得人生的圆满。性命

与功名都能成全的,是第一等事业;成全功名,却丢了性命,只能算次等;

牺牲名声而保全性命,那只能算下等了。您说是不是?”

范雎答:“是。”

蔡泽:“在仁慈纯朴、任用忠良、信任旧交、重视功臣等方面,当

今秦王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相比,您觉得谁做得更好一些?”

范雎不做正面回答:“我不知道。

蔡泽继续追问:“那我再问您,您自认为对国家的贡献,相比商鞅、

吴起、文种如何?”

范雎如实回答:“我比不上他们。”

蔡泽道:“如今秦王信任功臣不及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而

你对国家的功劳以及受宠程度,也不如商鞅、吴起、文种,可是您的财

富却比他们三人要多得多。倘若您不急流勇退,恐怕结局会比他们还惨,

我可真为您感到担心。远的不说,就说白起吧!白起以数万人之众征

伐楚国,一战攻陷鄢、郢,再战夺取汉中;而后又攻伐强大的赵国,杀

四十余万人于长平之下,血流成河,声沸如雷,秦国因这一战而声名大振。

可是白起在一战封神后,秦王赐剑令他自杀于杜邮。以上我所说的四个人,

为何都以悲剧收场?这是因为他们能伸而不能屈,能进而不能退。自从

-22-

第一章上蔡小吏

您做了秦国宰相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劳不可谓不盛。如果这时

您还不急流勇退,那么就只能步商鞅、白起、吴起、文种的后尘了。《易》

言:‘亢龙有悔’,还望您三思!”

此时的范雎在听完蔡泽的一番长谈后,已是冷汗直流。他对蔡泽一

拱手,道:“幸蒙先生指点!”几天后便主动辞职,推荐蔡泽为秦国宰相。

毛遂与蔡泽,都是和李斯同时代的人。这一类人,在战国时代有一

个响亮的名字:纵横家!

纵横家代表着那个时期外交智慧的高度,他们个个能言善辩、智勇

双全、通权达变、深谙人心、谋略出众,往往能根据天下形势,利用各

种势力之间千丝万缕的矛盾以及合作中的狐疑不定穿梭其间,甚至通过

威逼利诱、充当间谍等手段,顺利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

的战略目标。他们个个叱咤风云,是时人崇拜的偶像。孟子的弟子景春

就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在春秋战国的舞台上,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的名单:张仪、苏秦、

公孙衍、苏代、范雎、鲁仲连、蔡泽、庞媛、甘罗……

他们是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在乱世的舞台上纵横自如,

为了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而游说奔走。

这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仁者张扬人性、传道天下、傲视王侯、求

名于史;术士游说奔走、合纵连横、追求名利。

这些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诸侯之间,从出身卑微的一介寒士

一跃成为名噪一时甚至出将入相的显赫人物,显然给李斯的内心带来了

极大的刺激,点燃了李斯在胸中埋藏已久的对名利的欲望。

在荀子门下潜心学习的七年,也是李斯隐忍蛰伏等待时机的七年。

这七年中,李斯看惯了国际舞台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场面。这个

世界充满着争斗,充满着尔虞我诈,其运行规律就是弱肉强食。

-23-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春花谢,秋草黄,鸿雁南飞,旧燕归来。

大地万物无声繁衍生息,天地不知岁,寒暑又一秋。

转眼已到了公元前247年。

李斯合上了书本,他知道,是时候离开了。

李斯已经看穿了这个世界的权力运行法则。此时的李斯,双目炯炯,

他的思想已非常人可比,他的见识已远超同时代的人。他的眼光更毒辣,

心智更深沉;他洞悉外部的世界,也明晰自己的内心;他知道自己想要

什么,也知道如何努力去得到。

荀子的本意是留下李斯,让他跟自己一样著述教学,但他心中也明

白,李斯志不在此。他太了解自己这个特立独行的学生了。

这一日,李斯收拾行囊,来向荀子告别。

荀子望着眼前这名最出色的学生,目光柔和:“你打算去哪里?”

李斯答道:“秦国。”

荀子微微一愣,问道:“你生于楚国,何不留在楚国?”

李斯摇摇头,答道:“楚考烈王不中事,而六国皆弱,无可建功者。

秦王雄心勃勃,有吞并天下、包举宇内之志,这正是布衣百姓获取富贵、

游说之士获得成功的千载良机!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若是

长久处于卑贱地位,还愤世嫉俗,憎恶功名利禄,那不过是掩饰自己的

无能罢了。故此,我将西入秦而说秦王。”

面对恩师,李斯毫不掩饰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荀子微微闭上双眼,不再说话。他想起了自己当年西入秦关面见秦

昭王时的那段不愉快的经历。半晌,他睁开眼,目光中满是慈爱与怜惜:

“我知道自己留不住你,去吧,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外面的世界才是你

的舞台!”

李斯无限虔诚又满怀感激地向荀卿深深一拜,待抬起头来,已是满

-24-

第一章上蔡小吏

眼泪水。

李斯选择秦国作为自己仕途的起点,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此,

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秦国的奋斗史。

秦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大禹治水时期。当是时也,华夏大

地洪水肆虐,以大禹为首的防洪领导小组扛起了抗洪救灾的重任,在这

场救灾行动中,一个叫大费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得到了舜帝的高度赞扬,

将一面有黑色飘带的旌旗授予大费,最后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你的后代子孙一定会繁荣昌盛,声名显赫!”

这之后,中原大地改朝换代,殷夏易代,商周革命,华夏民族进入

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西周时代落

下帷幕。经过漫长的等待,秦人终于迎来逆转命运的时刻。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此后在漫漫六百年的岁月中,秦襄公的子孙们不断奋斗,实现了公

国、王国、帝国的三级跳。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

日俱强。在战国中后期,秦、齐、赵是实力最强的三国,但齐国在乐毅

打击下已经一蹶不振,赵国经长平惨败后,也无法与秦国抗衡。经过长

期的兼并战争,大吃小,强吞弱,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均衡局势,逐渐使

秦国成为实现统一的蓝筹股。

当同时代的人还在东方六国忙碌奔走汲汲于功名富贵时,李斯却把

目光投向了西方的秦国。没错,六国皆弱,以李斯之才,随便去任何一

个国家,各国国君都会对他委以重任,在短时间内抵达仕途的顶峰;而

如果去人才济济的秦国,则极有可能被人忽略,或者连个基层公务员都

混不上。

然而,李斯的目光却比其他人看得更长远。宁为凤尾,不为鸡头是

李斯一贯的选择,李斯选择秦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已经隐约看到

-25-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蓝图。

得知好友李斯要离开,韩非特地赶过来为他送别。两人见面,又是

一阵感伤。

三年的同窗生涯,让李斯与韩非二人已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得

知李斯要西去秦国,韩非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但也是稍纵即逝,这一

细小的举动却被李斯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

李斯知道,韩非身上有韩国贵公子这一无形的枷锁,让他没有选择

的余地。此时此刻,唯有祝愿眼前的知己前途光明,他日莫逢在沙场了。

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

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

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这一夜,李斯与韩非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两人喝得酩酊大醉。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

-26-

第二章

步入仕途

起点决定终点!面对秦国的突然变故,李斯对

秦国的局面做了新一轮的风险测评,经过缜密思考,

他决定投靠相国吕不韦,接近吕不韦就有机会接近

秦王。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公元前247年,秦都咸阳。

一场大雨过后,天气骤然变得清冷许多。

巍峨的咸阳宫被一片肃杀之气所笼罩,全副武装的秦军将士们顶盔

贯甲,执戟林立,佩戴的刀剑上闪烁着凛冽的寒光。虽然已入夏季,但是,

此刻的氛围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很显然,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日子,这一天,秦国的国君驾崩了。

这位逝去的秦王姓嬴,名异人,历史上称之为秦庄襄王。当然,他

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儿子—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秦庄襄王异人薨,继位的是年仅十三岁的嬴政。

刚刚来到秦国的李斯望着眼前的一切,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

这个消息对于李斯来说,绝对是个意外。之所以说意外,一是因为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这一年才三十五岁,死得太过蹊跷;二是因为它打

乱了李斯的仕途规划。

随着秦庄襄王的离奇死亡,秦国政坛又陷入了混乱之中,帝国各方

势力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于秦国而言,李斯是新人,是求职者;于李

斯而言,秦国政局动荡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他需要对秦国政坛中的各

方势力重新做一轮风险评估。

很快,李斯把目光停在了一个人身上:吕不韦。

在此,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吕不韦这个人。

吕不韦是卫国人,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大商人,受家庭的影响,吕不

韦也深谙经营之道。早年间他不断往来各地,将货物以低价买进、高价

卖出,积累起了千金的家产,在商界名声大噪,“富可敌国”是他的身家。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吕不韦将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陶朱公。然而我们

的大商人吕不韦绝不满足于此,他有更大的追求、更高的梦想和更远的

理想,利益最大化永远是商人的本质。

-28-

第二章步入仕途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原先的人生轨迹。

吕不韦在赵国首都邯郸做生意时,偶然结识了秦国质子异人。作为

生意人,吕不韦确实很有投资眼光,这种眼光不仅仅是在经营上,还包

括政治算计。异人的身世和处境,立刻引起了吕不韦极大的兴趣,他在

这个落魄的秦国公子身上看到了潜藏的巨大价值。

颇具商业头脑和敢赌的他决定来一场豪赌,于是史上最大的风险投

资“奇货可居”重装上演。

嬴异人,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母亲叫夏姬,事实上并不受安国

君的宠爱。安国君儿子众多,有二十几个,可偏偏他最宠爱的正室华阳

夫人没有儿子。

出于外交上的需要,秦国需要派一位宗室子弟到赵国做人质。不受

父亲重视和宠爱的异人就成了人质的首选。

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保障的作用并不大,各国不会因为质

子而牺牲本国利益,具体到秦国和赵国更是如此。

秦国和赵国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冤家,赵国作为秦国最强劲的对手之

一,时时处处与秦国针锋相对。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一直是各国中最

强大的一个,而赵国是战国后期仅次于秦、齐的第三号军事强国。在对

燕战争之后,齐国对中原地区基本持不作为态度,所以当时秦、赵纷争

就成了决定列国命运的斗争。赵虽然比秦稍弱,但在斗争的最初阶段里

并不落于下风,基本和秦国平分秋色。公元前260年,长平(今山西高

平西北)一战,秦国军队大败赵国军队,白起坑杀赵卒降者四十万人,

赵国元气大伤,自此再也没有缓过劲儿来。

异人在赵国为质子之时,秦赵两国不时交战,关系很差,所以异人

在赵国的日子并不好过,秦昭襄王似乎早已遗忘了这个不起眼的孙子。

面对赵国人日渐增多的白眼,作为王族后裔的异人穷愁困顿,似乎再也

-29-

李斯传从一介布衣到帝国宰相

没人能记起他高贵的身份。

不,还是有的!

商人吕不韦从这个没落贵族的公子身上嗅到了商机,他要倾尽所有,

投资嬴异人!在吕不韦眼中,世间万物皆为商品,包括人。

为了说服父亲,吕不韦匆匆返回家乡濮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