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考试试卷_第1页
河南省新乡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考试试卷_第2页
河南省新乡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考试试卷_第3页
河南省新乡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考试试卷_第4页
河南省新乡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河南省新乡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考试试卷河南省新乡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地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雷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戏剧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中国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向内调和;西方以个体为本位,强调向外扩张。

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西方悲剧重在反映人与诸多异己力量之间的剧烈冲突。

C.西方戏剧中,人神对立是主要关系;但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中国戏剧中的人神关系不是主要关系。

D.中国的悲剧根源在于人本身,不在于社会;西方的悲剧根源,则在于人自身,以及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悲剧讲究情感的适度抒发,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这是其胜于西方悲剧的地方,也使悲剧人物显得崇高。

B.窦娥的故事说明,受思想教育、道德说教等影响,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选择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

C.从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自由左右自己的全部命运,同时,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

D.若悲剧主人公只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那么,该作品的悲剧精神会受到局限,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高度。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克己思维模式”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为缓和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无奈休妻,最终自缢而亡。

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抛江中,愤然投江而死。

C.《梁山伯祝英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

D.《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汉匈之间不再爆发战争,毅然选择出塞和亲,最后投江自尽。

4.中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5.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课本,简要阐述《窦娥冤》具有悲剧性的依据。

1.B

2.C

3.B

4.①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独立性(或“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或“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②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有力度(或“多缺乏斗争意识”);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或“积极摆脱宿命,自己掌控命运”)。③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或“多是弱者”);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或“多是强者”)。④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

5.①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娘冤》中,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②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实娥冤》中,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③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

⑴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推断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材料中“克己思维模式”观点是什么,再逐个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找出悲剧性的体现,再结合对《窦娥冤》的理解,分析其悲剧性。

1.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曲解文意。依据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可知“不是剧烈的冲突”不等同于“淡化冲突”。

故解析为:B。

2.A.无中生有,强加因果。“中国古代悲剧人物显得崇高”于文无据;

B.以偏概全。由“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可知,“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只是中国悲剧人物的普遍选择,并非一致选择;

D.曲解文意。依据原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可知选项断章取义,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选项表述成立的限定条件应是“中国古代悲剧”。

故解析为:C。

3.B.依据原文“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可知“克己思维模式”指个人认同并服从群体或社会的群体本位思维模式,杜十娘的行为并不符合这个特点。

故解析为:B。

4.①依据原文“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缺乏独立性,常选择在不幸中隐忍;

依据原文“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个性鲜明,独立,有时会因武断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②依据原文“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抗争被动,没有力度;

依据原文“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抗争主动,激烈。

③依据原文“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可知中国悲剧主人公多为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

依据原文“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可知西方悲剧主人公多为家贵族和英雄豪杰,多是强者。

④依据原文“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中国悲剧主人公需要道德的保护;而西方悲剧主人公反抗道德束缚。

5.①依据原文“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一,是悲剧主人公因别人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幸福生活。《窦娥冤》中窦娥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不道德行为而失去了正常的、平静的生活,并蒙冤而死;

②依据原文“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二,是悲剧主人公反抗悲剧命运。《实娥冤》中,窦娥死后,发出三桩誓愿,化成鬼魂申冤,最后借由父亲惩罚坏人,这是对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反抗;

③依据原文“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可知悲剧性戏剧体现之三,是观众出现相应的审美反应。《窦娥冤》中,窦娥的悲剧唤起了观众的悲哀情绪。

现代文阅读Ⅱ。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雯

①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②——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③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④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⑤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⑥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孙中山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⑦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⑧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⑨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⑩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艾雯,台湾作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⑤段“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意在写出在台湾很少见到梅花。

B.文章第⑥段写梅花既习惯于严寒酷冷,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生长,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

C.文章第⑩段对图书馆里的铁板红梅的描写侧重于其独特的外形气质,而对邓尉梅花的描写则侧重于其数量之多。

D.题目中的“天香第一枝”指梅花,表述了对梅花及其美好品质的喜爱,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大量整句,比如“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语言典雅。

B.文章第⑧⑨两段写记忆中的梅花和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述了对记忆中梅花的喜爱之情。

C.文章第⑩段“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一句,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文章以和“挚友”交谈的方式来写,如“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你一定比我更熟悉”等,使文章显得亲切活泼,有感染力。

8.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

9.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些选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6.B

7.B

8.①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②然后写到国父纪念馆访梅;③接着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④最后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

9.①文章以梅喻人,表述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②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③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⑤文章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⑥文章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

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散文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划分层次,再根据文本内容梳理其思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语言的角度,从句式、修辞、引用、内容等角度分析其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6.B.“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错误,并非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而是说明梅花适应能力强。

故解析为:B。

7.B.“形成对比”错误,只是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唤醒了我的记忆,从而回忆了“记忆里的梅花”,并无对比之意。

故解析为:B。

8.第1段“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

第2—7段,“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写到孙中山纪念馆访梅;

第8—10段,“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

最后四段,“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回到现实,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

9.结合“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可知,文章以梅喻人,表述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

结合“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可知,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

结合“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等可知,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可知,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结合“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可知,文章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

结合“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可知,文章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噴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材料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吾读《晏子春秋》A详哉B其言C之也D既见E其F著书G欲观H其行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实,指俸禄,即古代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可指话柄、借口,如“贻人口实”。

B.袒免,古代丧礼,凡是五服以外的远亲,无丧服之制,唯袒衣免冠,以示哀思。

C.危言,文中指危险的言论,其中“危”与成语“危言谠论”的“危”意思不同。

D.进,指出仕,做官,与《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尤兮”的“进”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层次清晰,事件完整,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晏子的答辞,理由充分,言辞犀利,感情强烈,一气而下,尤为精警动人。

B.齐庄公起初很信任晏子,多采纳他的意见,经常赐他爵位,增加封邑,后来就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了,并不断剥夺他的爵位和封邑。

C.晏子在他的爵位和封邑都被剥夺干净后,先叹后笑,是因为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D.晏子虽然没有为君主殉死,但是他又不忘君臣之礼,敢于冒着被崔杼杀害的危险,依礼入崔家哭吊一番,以此表述臣子私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君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

②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14.司马迁感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材料二中司马迁如此仰慕晏子的原因有哪些?

10.ADG

11.C

12.C

13.①如果君主为了自己私利而死,为了自己私利而逃亡,如果不是他亲近喜爱的人,谁能担当这样的责任?

②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

14.①晏子犯颜劝谏,敢于直言。②晏子不畏强暴,冒着危险祭奠齐庄公。③晏子厉行节俭,严于律己,处事秉公办理。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官职;社会习俗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文本一:

晏子是齐庄公的臣子,他的意见大都被采纳,每次朝见的时候,齐庄公都会赏赐给他爵位,增加他的封邑。过了不久,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了,每次朝见的时候,齐庄公就收回他的一些爵位和封邑。爵位和封邑都被收走后,晏子就退出朝堂,坐上车子,长吁短叹,最终又笑了。他的车夫说:“您为什么多次叹气后接着又发笑呢?”晏子说:“我叹气,是怜悯我们的君主不能免除灾难;我发笑,是高兴我能保全自身,我也用不着陪君主去死了。”后来崔杼果然杀死了齐庄公。晏子站在崔杼的门外,跟随的人说:“(您要)为君主殉死吗?”晏子说:“难道只是我一个人的君主吗?我为什么要殉死呢?”跟随的人又说:“逃往国外吗?”晏子说:“难道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要逃往国外呢?”跟随的人说:“回去吗?”晏子说:“我们的君主死了,回到哪里去呢?给百姓当君主的人,难道是为了欺凌百姓?是为了掌管国家。给君主当臣子的人,难道是为了俸禄?是为了保住国家。所以,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死,那么臣子就为君主殉死;君主如果是为了国家而逃往国外,那么臣子就为君主逃往国外。如果君主为了自己而死,为了自己而逃亡,如果不是他宠爱的人,谁能跟他一起承担这样的祸患?况且别人明明有君主却把君主杀了,我为什么却要为君主殉死?又为什么要为君主逃往国外?但是我又将回到哪里去呢?”门打开了,晏子走了进去。崔杼说:“您为什么不为君主殉死?您为什么不为君主殉死?”晏子说:“祸患发生的时候我不在,祸患结束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为君主殉死呢?况且我听说过,把逃亡当作好品行的人不足以保住君主,把殉死当作有义气的人不足以建立功勋。我难道是个小女子吗?怎么能自缢而跟着去死呢?”说完就脱掉外衣左袖,露出左臂,摘掉帽子,用白布缠头,坐在地上,头靠着齐庄公的尸体哭泣,然后站起来,向齐庄公跳脚号哭了几声,就出去了。有人对崔杼说一定要杀掉晏子,崔杼说:“他是百姓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

文本二:

晏平仲,名婴,是菜地夷维人。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由于节俭和勤于政事而被齐国百姓看重。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后,一顿饭不吃两样肉食,他的妻妾不穿丝制的衣裳。他在朝廷时,君主对他说到的事,他就直言以对;没有说到的事,他就秉公办理。当君主有道义的时候,就服从命令去行事;没有道义的时候,就权衡度量着去行事。凭借着这样的行为,他连续三朝在各诸侯国中名声显扬。太史公说:我读过《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所写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所做的事,所以就编写了他的传记。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他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直言进谏,冒犯君主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归隐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吧!假如晏子现在还活着,我即使是替他拿着鞭子驾车,也是我高兴而仰慕的事啊。

10.句意:我读过《晏子春秋》,书中说得详细极了。看了他所写的书以后,还想了解他所做的事。

“吾”作主语,“读”作谓语,“《晏子春秋》”作宾语,故应在A处停顿;

“其言之”作主语,“详”作谓语,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故应在D停顿;

“既”作状语,“见”作谓语,“其著书”作宾语,

故解析为:ADG。

11.A.正确。

口实,指俸禄。“岂为其口实”,句意:难道是为了俸禄?

口实,也可指话柄、借口。“贻人口实”,意思: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了话柄。

B.正确。

C.错误。两个“危言”意思相同,都指正直的言论。

“即危言”,句意:他就正直的言论来回答。

“危言谠论”,句意:正直的言论。

D.正确。

“进思尽忠”,句意: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

“进不入以离尤兮”,句意: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所用,又遭到指责啊。

故解析为:C。

12.C.“他预料到齐庄公一定会被崔杼杀死,也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错误,晏子只是预料到齐庄公“不免于难”,但究竟谁会杀死他,晏子并不知道;而且“吾亦无死矣”是说自己不再是齐庄公的臣子,不用陪着他去死了,并不是预料到“崔杼一定不会加害于他”。

故解析为:C。

13.得分点:

(1)“若”,如果;“私昵”,亲近喜爱;“孰”,谁;“任”,担当、担任。

(2)“方”,当,在;“成礼”,行礼完毕;“去”,离开;“岂……邪”,固定句式,难道……吗?

14.从“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可知,他冒犯君主的威严依然直言进谏,冒犯君主的威严,司马迁高度评价他是在朝廷做官想着要尽忠,归隐就想着要补救过失的人。由此概括出:晏子犯颜劝谏,敢于直言。

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可知,当晏子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痛哭,行完作为臣子的礼仪之后才肯离开,这件事司马迁高度评价他是不畏强暴英勇无畏的人。由此概括出:晏子不畏强暴,冒着危险祭奠齐庄公。

从“以节俭力行重于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可总结出晏子生活节俭,从“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可总结出他正直直言,处事秉公办理。由此概括出:晏子严于律己,厉行节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任洛阳丞请告①一首

韦应物

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揆材各有用,反性生苦辛。

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

游鱼自成族,野鸟亦有群。家园杜陵②下,千岁心氛氲。

天晴嵩山高,雪后河洛春。乔木犹未芳,百草日已新。

著书复何为,当去东皋耘。

①请告,请求休假。唐制,职事官请假百日,即合停官。②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用“木”作喻,形象生动地表明了自己的本性与官场生活格格不入,交代了自己“请告”的原因。

B.诗人“折腰非吾事”的态度,与李白“安能垂眉折腰事权贵”同样表现了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慷慨愤激之情。

C.“天晴嵩山高,雪后河洛春”两句,描写初春雪后的静美与生机,嵩山高大巍峨,洛河一带已有春天的气息。

D.全诗内容清晰,先写自己做人为官的立场和态度,后半部分实写了诗人回到家乡杜陵后耕耘漫步的隐居生活。

16.历来人们多认为“陶韦诗风相似”,请结合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这一看法作简要分析。

15.D

16.①两首诗都是五言古体诗。②语言风格都质朴简洁。③在选择意象上有相似之处。④都表述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由的渴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表述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解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诗歌体裁、语言风格、意象、主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5.D.“后半部分实写了诗人回到家乡杜陵后耕耘漫步的隐居生活”错误,联系本诗的题目和解释①可知,本诗是请求休假,本诗的后半部分是诗人想象回到家乡后后的隐居生活,属于虚写。

故解析为:D。

16.从诗歌体裁的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古体诗。

从语言风格的角度看,从韦诗的“方凿不受圆,直木不为轮”“休告卧空馆,养病绝嚣尘”和陶诗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等处可知,这两首诗的语言质朴简洁,通俗易懂。

从选择意象的角度看,从韦诗的“游鱼自成族,野鸟亦有群”“乔木犹未芳,百草日已新”和陶诗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处可知,这两首诗都善于写景,在选择意象上多用“鱼”“鸟”树木等描写隐逸生活。

从表现主旨的角度看,从韦诗的“折腰非吾事,饮水非吾贫”“著书复何为,当去东皋耘”和陶诗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处可知,这两首诗都表述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由的渴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名句默写。

(1)小刚同学打算明年毕业后去泰山游览,如果他想追随姚鼐登山的足迹,那么你推荐他的登山路线是“,”。

(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也是勾起故国之思的景象;而“”则是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1)越中岭;复循西谷(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2)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莫春者;春服既成

理解性默写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循、巅、莫、既。

故解析为:(1)越中岭;复循西谷(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2)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莫春者;春服既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Ⅰ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孙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①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②他才感到现在腰板硬了一些。过去,③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④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儿事了。当然,⑤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⑥虽然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____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____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____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摘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划线处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效果。

18.精神抖擞;家喻户晓(沸沸扬扬);哭笑不得(出乎意料)

19.语句②,修改: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语句⑥,修改:“虽然”改为“可”或“但是”。虽然这是他孙少安呀

20.拟人手法。构成:用“沉浸”“吟唱”赋予村庄、东拉河人格特征。效果:用人的特有动作来描摹自然事物,形象表现了双水村夜晚的温馨宁静,烘托了孙少安愉快、宁静的心情。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语序不当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述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8.A处,根据语境,此处作状语来形容如何“跳上新生活的马车”,根据后文“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可看出应填表示充满力量的精神状态,所以可填充“精神抖擞”。精神抖擞:强调有干劲,热情洋溢或行动中精神饱满的状态或气质。

B处,根据语境“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了”,可推断是说所有人都知道了或是大家纷纷议论,故填充“家喻户晓(沸沸扬扬)”。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

C处,据语境,“叫人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可看出是说人们对此感觉尴尬或意外,因此可填充“哭笑不得(出乎意料)”。哭笑不得: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出乎意料: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

19.原句的语病有两处:

一是语句②语序不当,“才感到现在”中时间状语“现在”应放在前面,所以应改为“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

二是语句⑥关联词语不当,分句“虽然这是他孙少安呀”应表示转折关系,“虽然”应改为“可”或“但是”。

20.划线句运用了拟人手法。

句子“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和“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用“沉浸”“吟唱”“疲倦”这些拟人化的词语,赋予村庄、东拉河以人格特征,显得生动、自然、形象。

结合前句“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宁静”,据此看出,用人的特有动作来描摹自然事物,形象地表现了双水村夜晚的温馨宁静,烘托了孙少安愉快、宁静的心情。

语言文字运用Ⅱ

外来生物入侵,是指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建立种群、传播扩散、暴发危害的生态过程。外来入侵物种的传入____。其中,不少入侵物种是由进出口贸易货物或入境旅客无意传入的。有意传入则是指____等目的人为引进物种。20世纪,部分地区出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引进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大量种植。这种草迅速蔓延,挤占滨海湿地红树林、芦苇和海三菱藨草的生存空间,形成“绿色荒漠”。依赖滨海湿地生存栖息的候鸟、底栖生物等,也由于无处落脚、无食可觅而面临生存危机。此外,还有小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属于自然传入,通过台风、洪水等气候要素流动,或由昆虫和鸟类等生物的传带,使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跨境迁移。

生物入侵危害巨大,但从发生机制过程来看,初期的传入、定殖、潜伏等过程较为隐秘,____,以致中后期不断扩散,最终暴发,对经济、生态和人类健康乃至生存造成严重灾害。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加横线的地方都用到了引号,请简要分析二者用法上的不同。

21.主要包括无意传入、有意传入和自然传入;为了观赏和改善环境;不易被发现和监测

22.①“今古奇观”的引号表示强调,强调“建校会”“建庙会”同时出现在双水村是奇怪而少见的事。②“绿色荒漠”的引号表示含义特殊,文中指的是滨海湿地被引进植物互花米草覆盖,其他生物面临生存危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标点符号的使用;语句补写

(1)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解析就呼之欲出,而且解析几乎是唯一的。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引号的用法,答题时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

21.第一空,结合下文“其中,不少入侵物种是由进出口贸易货物或入境旅客无意传入的。有意传入则是指为了观赏和改善环境植物等目的人为引进物种”“此外,还有小部分外来入侵物种属于自然传入,通过台风、洪水等气候要素流动,或由昆虫和鸟类等生物的传带,使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发生跨境迁移”可知,主要介绍了外来入侵物种的三个传入方式,无意传入、有意传入和自然传入,此处为领起句,所以应该填写“主要包括无意传入、有意传入和自然传入”。

第二空,此处解释物种“有意传入”,需要填写人为引进物种的目的,引进物种有观赏的目的,再结合“部分地区出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应填“为了观赏和改善环境”。

第三空,结合上句“初期的传入、定殖、潜伏等过程较为隐秘”和下句“以致中后期不断扩散,最终暴发,对经济、生态和人类健康乃至生存造成严重灾害”可知,过程较为隐秘,所以不易被发现和监测,以致中后期造成严重灾害,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不易被发现和监测”。

22.由原文“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可知,“今古奇观”的引号表示强调,强调“建校会”“建庙会”同时出现在双水村是奇怪而少见的事。

结合“20世纪,部分地区出于改善环境、防浪护堤等考虑,引进耐盐、耐淹,适应性和繁殖能力强的互花米草,在滨海湿地大量种植。这种草迅速蔓延,挤占滨海湿地红树林、芦苇和海三菱藨草的生存空间”“依赖滨海湿地生存栖息的候鸟、底栖生物等,也由于无处落脚、无食可觅而面临生存危机”可知,“绿色荒漠”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文中指的是滨海湿地被引进植物互花米草覆盖,其他生物面临生存危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四、写作。(60分)

23.(2021高三上·太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饭圈,原指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现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破圈,意思是某明星、某事件走红的热度不仅在自己的粉丝圈中传播,还被更多圈子外的人所知晓。“破圈”这一词语越来越多地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考古工作专业性很强,但经过一些人的巧妙构思设计,突破了自身的文化圈层,成为影视观众热捧的工作。再如,以前冰雪运动是个相对小众的圈子,随着冬奥会的临近以及冰雪产业的发展,冰雪运动正在破圈走向大众化。破圈可以是对自己已有圈子的突破,也可以是让更多圈外的人走进自己的圈子。“破圈”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勇于“破圈”的人生更精彩

人生世间,难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价值观相同、爱好相似、地域文化相近的人往往会抱团同行,建立“圈层”,谋求利益最大化。坚守“圈层”,固然能守望相助,风雨与共,人生稳妥安定,但囿于一“圈”,终究未能领略世间万千美。心底无“圈”天地宽,勇于“破圈”的人生更精彩。

勇于“破圈”的人生经历更丰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用这样的方式来丰富人生经历,各个“圈层”的人都能做到。“破圈”则不然,是要从自己原先隶属的“圈层”里走出来,用不同的价值观、喜好等来经历别样的人生。朱元璋从乞丐、放牛娃的“圈层”到了帝王“圈层”,他的一生跨越了多个“圈层”,人生经历之丰富不可殆言。倘若他有曹雪芹这样的文学才华,同样可以写成一部伟大的小说。曹雪芹的“破圈”经历与朱元璋同样波诡云谲,只是方向刚好相反。“破圈”丰富了他们一生的内容,他们经历的人事活动,有的人可能活上好几辈子也难以经历。这是他们精彩人生的基础。

丰富的经历促成勇于“破圈”的人的思想趋于成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勇于“破圈”的人,不断从“东山”这样的“圈层”走向“泰山”,视界越广远,见解就越深刻,人生也就更精彩。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认为,“‘破圈’指的是破除传统的舒适圈”。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走出自己熟悉的小圈子,去接触、关注陌生的更大的圈子。这其间,一个人的肉体、精神甚至灵魂都能得到历练、升华。勇于“破圈”,需要勇气、意志和智慧,一旦蛹化为蝶,人生就会精彩纷呈。

“庐陵事业起夷陵”,这句话是前人对欧阳修勇于“破圈”成就沉稳人格从而臻及人生精彩的一生的概括。正是抓住了那次贬官夷陵的契机,欧阳修勇敢地破除了自己的“舒适圈”,投入到陌生的更广阔的北宋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圈里去。原先那个在洛阳留守府里吟风弄月的清客才子,终于褪却清涩,走向成熟。一个很快就要成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读书人在偏僻宁静的夷陵,其思想趋于成熟,性格也变得成稳。倘若欧阳修怯于“破圈”,习于守在“舒适圈”,即便遭贬三次五次,也只会逆来顺受、苟且偷生而已。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把人生的演进与生活空间的拓展联系在一起,很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的演进,就是不断地从一个小“圈层”跃进到一个大“圈层”。怯于“破圈”,就意味着人生的停滞。换言之,只有勇于“破圈”的人,其人生才会不断演进。随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思想认识的不断成熟,其人生风景也日益精彩。

材料作文

这道作文题所给的材料对“破圈”概念作了扼要解释,介绍“破圈”的现象。材料新鲜,贴近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及其社会交往的实际。试题既有自主立意的开放性,又有情境的限制性,可以检测考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检测其思辨性与独创性。分析材料,可知青年“破圈”的本质是打破固有界限,积极主动参与群体互动、交流。据此,就可以立意。

参考立意:

①“破圈”须积极主动,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②勇于“破圈”,才能体验多元文化的精彩。

③“破圈”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河南省新乡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8月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群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内调和。宗法制的国家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僵化统一的思想教育、温柔敦厚的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克己思维模式。强大的社会力量往往支配着个体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过于浓厚的群体意识使得个体人格趋于依附认同。他们只能放弃特殊性和独立性,把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整合同化到群体中去,按照群体意愿行动。如果执意要追求个体的人格独立,结果只能是在现实中被毁灭。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中国悲剧讲究情感抒发的适度,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人物往往在不幸中选择隐忍,把自由与幸福寄托于来世。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强调向外扩张。在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独立判断,常能够做出毫不妥协的选择,有时甚至会把个人的判断力凌驾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之上。这种过于独立的判断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近乎武断,从而产生不理智的举动,走向意志的反面。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在《俄狄浦斯王》中,异己力量表现为英雄意志所遭遇的不可知的命运;在《哈姆雷特》中,异己力量是主人公性格中的弱点;在《人民公敌》中,异己力量是某种与主人公为敌的社会势力。在这些矛盾中,人是主动出击的,冲突逐步升级。他们努力地想摆脱宿命,想通过自己的进取和拼搏把握自己的生命航程,然而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接近置他们于死地的泥潭。而中国古典悲剧描写的主要是主人公悲惨的遭遇,不是剧烈的冲突。《窦娥冤》是个典型的例子。窦娥缺乏斗争意识,把自己的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既然命运决定了地的不幸,只好安分地修来世。她拒绝嫁给张驴儿为妻,主要是囿于封建礼教。她为救婆婆屈打成招,也是出于“孝”心。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没有力度。

(摘编自邹红《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材料二:

在西方文化中,人没有完全把自我同自然割裂开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要的关系,人处于神的主宰之下,人性和神性的对立是戏剧中主要的对立形式。在这种对立中,人性有了对于人类的全面的覆盖性。也就是说,西方人观念中的“人性”不仅仅是人类中哪一部分人的性质,而是所有人都不能没有的性质。人的各种悲剧的最深的根须不是仅仅扎于人的自身,更扎于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在人之外有一个更巨大的力量制约着人、人的命运和人的发展,人没有左右自己全部命运的自由性。人的自由性是在人的悲剧性抗争中获得的。这是感受和理解西方所有悲剧性作品的一种基本的观念。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有哈姆雷特的过错,不仅有他母亲和国王的过错,更有哈姆雷特根本无法超越的诸种无法直接感知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不仅由于她和渥伦斯基的道德情操上的缺陷,更由于存在于人本身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她的悲剧不仅是她的悲剧,也是所有女性的悲剧,甚至还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和自然是绝对分离开来的,人与神的关系不是戏剧的主要关系。在儒家文化中,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系统,人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可以靠人的努力完全得到解决,人的所有悲剧都是由人的过错造成,而非社会因素。人应当为自己所有的缺陷而担负罪责。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具有真正的超人间的因素。

西方悲剧体现贵族性,多以皇家贵族和英雄豪杰为主角。中国古代戏剧则是平民的戏剧,主角一般是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贵族是强者,强者是有力量的人。强者重进取,重竞争,反抗道德束缚,因为他们不需要道德的保护,道德的保护限制着他们的力量的发挥。平民是弱者,弱者是没有力量的人,他需要道德的保护。因此,西方的悲剧是强者与强者的冲突,是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或社会意志的冲突,是力量与力量的冲突。中国古代戏剧的冲突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是弱者与强者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只有弱者才有可能是悲剧主人公,强者都是悲剧的制造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悲剧就没有悲剧性。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没有主动损害别人的人,应该获得自己正常的、平静的幸福生活。而悲剧主人公是道德的,是没有损害别人的人,但他却因别人的不道德的行为而失去了这样的生活。不论他的冤情有没有获得最终的昭雪,他的悲剧都已构成。尽管悲剧主人公反抗的不是神的意志、宇宙的意志、社会的意志,但他们同样反抗着自己的悲剧命运。他们是通过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而表现出自己的悲剧精神的。这种悲剧同样唤起观众的悲哀的情绪,同样加强着观众对一种悲剧精神的渴望,同样能起到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当然,它的悲剧精神的发展是受到平民意识的局限的,是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的高度的,其悲剧精神的内涵相对薄弱。

(摘编自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戏剧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中国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向内调和;西方以个体为本位,强调向外扩张。

B.中国古典悲剧淡化冲突,侧重描写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西方悲剧重在反映人与诸多异己力量之间的剧烈冲突。

C.西方戏剧中,人神对立是主要关系;但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绝对分离,中国戏剧中的人神关系不是主要关系。

D.中国的悲剧根源在于人本身,不在于社会;西方的悲剧根源,则在于人自身,以及超人间的神的意志的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悲剧讲究情感的适度抒发,把最初的矛盾化为最终的和谐,这是其胜于西方悲剧的地方,也使悲剧人物显得崇高。

B.窦娥的故事说明,受思想教育、道德说教等影响,中国悲剧中的人物常常选择把不幸看做命运的安排,安分地修来世。

C.从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人无法自由左右自己的全部命运,同时,人性是所有人都有的性质。

D.若悲剧主人公只反抗不道德的人的不道德行为,那么,该作品的悲剧精神会受到局限,不可能提高到真正的人性高度。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克己思维模式”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为缓和爱情与家庭、伦理的冲突,无奈休妻,最终自缢而亡。

B.《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为报复李甲的背叛,将珍宝尽抛江中,愤然投江而死。

C.《梁山伯祝英台》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家族安宁,不得不用殉情来成全来世的爱情。

D.《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为了汉匈之间不再爆发战争,毅然选择出塞和亲,最后投江自尽。

4.中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典型形象有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

5.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课本,简要阐述《窦娥冤》具有悲剧性的依据。

现代文阅读Ⅱ。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雯

①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②——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③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④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⑤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⑥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孙中山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⑦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⑧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⑨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⑩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艾雯,台湾作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⑤段“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意在写出在台湾很少见到梅花。

B.文章第⑥段写梅花既习惯于严寒酷冷,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生长,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

C.文章第⑩段对图书馆里的铁板红梅的描写侧重于其独特的外形气质,而对邓尉梅花的描写则侧重于其数量之多。

D.题目中的“天香第一枝”指梅花,表述了对梅花及其美好品质的喜爱,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大量整句,比如“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语言典雅。

B.文章第⑧⑨两段写记忆中的梅花和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述了对记忆中梅花的喜爱之情。

C.文章第⑩段“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一句,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文章以和“挚友”交谈的方式来写,如“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你一定比我更熟悉”等,使文章显得亲切活泼,有感染力。

8.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

9.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些选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晏子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赐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与爵。爵邑尽,退朝而乘,噴然而叹,终而笑。其仆曰:“何叹笑相从数也?”晏子曰:“吾叹也,哀吾君不免于难;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无死矣。”崔杼果弑庄公。晏子立崔杼之门,从者曰:“死乎?”晏子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独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吾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君为已死而为已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子何不死?”晏子曰:“祸始吾不在也,祸终吾不知也,吾何为死?且吾闻之,以亡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为义者不足以立功。婴岂其婢子也哉?其缢而从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

材料二: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