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质量检测高二理科生物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0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大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③【详解】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进入组织液,并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B.肝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其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B正确;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D。大部分组织液被毛细血管吸收回到血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只是少数,D错误。【点睛】易错易混点:组织液大部分透过毛细血管吸收回到血浆,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2。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H+ B.激素、H2OC.Ca2+、膜上载体 D.葡萄糖、呼吸酶【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激素、H2O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B。3.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中某些物质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B.机体患病都是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引起的C.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因此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D。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随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A、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A正确;B、机体患病不一定内环境稳态受到破坏引起的,如遗传病,B错误;C、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D、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故选A.4。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相关结构。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B.当a处受刺激时,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只能向②传导C。⑥处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D.反射活动必须以完整反射弧为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③上有神经节以及⑥突触结构可推知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当a处受刺激时,形成局部电流,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可双向传导,B项错误;⑥处是突触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⑥处是单向传递的,C项正确;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是反射弧,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反射发生的前提,D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解题的突破口是根据传入神经上的神经节、突触处兴奋传导的方向判断感受器,进而判断反射弧各部分结构。图中①感受器,③传入神经,④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②效应器,⑥突触。5.下列与血浆pH稳定的维持相关性最小的是()A.Na+ B. C.H2CO3 D.【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血浆pH正常范围约为7.34—7。45之间。正常情况下,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pH能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缓冲物质一般由弱酸及对应的强碱弱酸盐组成.【详解】血浆中HCO3-与H2CO3、HPO42-与H2PO4-组成缓冲对,可以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Na+与血浆pH稳定的维持相关性最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6。有关神经元的说法错误的是A.一个神经元就一个神经细胞B.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C。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细胞体部位D。一个神经元一般有多个轴突和一个树突【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详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的树突.神经元的细胞核位于细胞体部位,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元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对识记层次的考查,属于基础题。7.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A.渴觉中枢兴奋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C。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细胞外液离子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要求考生理解人体水平衡调节过程,明确抗利尿激素的功能.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传达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此时通过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到最后尿量增加,A错误,B正确;大量饮水导致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错误;细胞外液离子浓度降低,则内环境渗透压降低,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D错误.【点睛】解题思路点拨:试题对水平衡调节的考查侧重于“抗利尿激素”的来源(下丘脑产生)、作用部位及作用效果,此外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诱发因素即渗透压变化也多有考查。解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简洁记忆5项指标的变化(记两头联中间,即两头一致中间相反):此外,做题时常混淆“渴觉感受器”与“渴觉形成场所”——前者为“下丘脑”,后者为“大脑皮层”.8.下图是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据图可判断,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可产生()A。神经反射 B。神经递质 C。静息电位 D。局部电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神经细胞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而在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故选D.9.肝脏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激素中,不以肝细胞为靶细胞的是()A。甲状腺激素 B。胰高血糖素C。促胰液素 D。胰岛素【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靶细胞上有与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详解】A、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可以作用于肝细胞,A错误;B、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糖类,肝细胞是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之一,B错误;C、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靶细胞是胰腺外分泌部细胞,不是肝细胞,C正确;D、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类物质,加速葡萄糖分解,肝细胞是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之一,D错误.故选C.10。“冰桶挑战赛"是一项慈善活动,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当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身体会作出一系列的反应,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A.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神经兴奋性减弱,体温下降,代谢减弱D.此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当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强),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此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详解】A、寒冷条件下,皮肤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A正确;B、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骨骼肌和肝脏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正确;C、寒冷条件下,体温能维持相对稳定,酶的活性相对不变,代谢相对不变,C错误;D、由分析可知,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的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正确。故选C。11.健康人进入低温环境中,机体不太可能发生的是A。散热多于产热 B.脂肪分解加快 C.骨骼肌战栗 D.皮肤温度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寒冷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量(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健康人进入低温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得体温维持相对平衡,因此其产热量与散热量应该是相等的,A错误;B、脂肪等物质分解加快,以增加产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平衡,B正确;C、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寒冷时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C正确;D、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较低,皮肤散热快,导致皮肤温度有所下降,D正确。故选A。12。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发挥信号分子的作用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解析】【分析】1。激素是内分泌腺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神经递质是突出前膜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的信息分子。【详解】A、酶不属于信号分子,只起催化作用,A错误;B、激素、酶、神经递质不都是蛋白质,B错误;C、激素、神经递质都是和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酶和底物结合后发挥作用,C正确;D、酶发挥作用后还可以保持活性,激素和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被分解失活,D错误。故选C.【点睛】13。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种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中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下列正确的使用措施是()A.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B。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答案】D【解析】【分析】生根粉的主要成分是生长素,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因此在用于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时需要利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促进生根。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首先要进行预实验,这样可以为实验进一步的摸索条件.【详解】生根粉在低浓度时会促进生根,高浓度则抑制生根,但浓度过低,所生的根又过少,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先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然后再在预实验的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找到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即D正确.故选D.【点睛】14.栽培的番茄因某种原因不能完成受精作用,栽培者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涂于花的柱头,这样处理的目的是A。促进花柱接受花粉完成受精 B.促进花柱生长发育为果肉C.促进子房壁发育成果实 D。促进胚珠发育成种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栽培的番茄因某种原因不能完成受精作用,则不能形成种子;栽培者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涂于花的柱头,可以促进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进而形成无子果实,故选C。15.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现象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B.适当喷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C。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D。环境因子只能通过激素来影响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并非独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A正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故适当喷施2,4—D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B正确;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脱落酸具有促进叶和果实脱落的作用,故乙烯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C正确;环境因子也可以通过直接影响植物的代谢过程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如光照强度的改变会影响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D。16。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①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疯长③青菜叶浸泡热水后逐渐褪去绿色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答案】C【解析】【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详解】①熟苹果能产生乙烯,乙烯能促进青香蕉提早成熟,①错误;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能促进水稻茎叶的生长,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不属于植物激素,②正确;③青菜叶浸泡热水后逐渐褪去绿色,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与植物激素无关,③正确;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是生长素的作用造成的,④错误.故选:D。17.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a-淀粉酶。实验发现,种子胚乳的糊粉层细胞能合成a-淀粉酶,在此合成过程中赤霉素起促进作用,而脱落酸具有抑制效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赤霉素为淀粉的水解提供所需要的活化能B。种子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能催化淀粉酶的合成C。降低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不利于种子的保存D.脱落酸只分布在衰老与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既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也不起催化作用,只是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脱落酸在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脱落酸可抑制a—淀粉酶的合成,从而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可促进合成a—淀粉酶,从而促进种子萌发.【详解】赤霉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只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不会为某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酶类具有催化作用,赤霉素只能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B错误;脱落酸在种子中抑制α-淀粉酶的合成,从而抑制种子萌发,有利于种子的保存,所以若降低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则不利于种子的保存,C正确;脱落酸主要分布在衰老与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D错误。故选C。18.下列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是A.种群密度 B。出生率和死亡率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A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属于识记理解层次.19.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A.年龄组成 B.性别比例C.出生率、死亡率 D.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详解】A、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A正确;

B、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错误;

C、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但不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错误;

D、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五个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扣住题干中的关键词“预测”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0。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这个池塘中鲫鱼的条数大约是()A。370 B.362 C。365 D.386【答案】D【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详解】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M)=重捕总数(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m),即N:106=91:25,N≈386条。即D正确.故选D.【点睛】21。下面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一个湖里的全部鱼 B。草原上的全部生物C.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D。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昆虫、蜗牛【答案】B【解析】【详解】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B正确.故选B.22.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种间关系:A.狼群内互相争夺食物 B。根瘤菌和豆科植物C.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D。非洲草原上的猎豹和羚羊【答案】A【解析】【分析】考点是群落特征,考查群落内部生物之间的关系即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据此解答.【详解】狼群内互相争夺食物是种内关系,A错误。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是种间互利共生,B正确。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是寄生关系,C正确.非洲草原上的猎豹和羚羊是捕食关系,D正确【点睛】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的种间关系是()A。寄生 B。竞争 C.捕食 D.互利共生【答案】C【解析】【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详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食物链是:树蝉螳螂黄雀,所以反映出螳螂和蝉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24.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多 B.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多C。草本植物被高大乔木取代 D.灌木被草本植物取代【答案】D【解析】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A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个体的数量增加,B正确;由于高大乔木高于草本植物,能更多的利用到阳光,故草本植物被高大乔木优势取代,C正确;草本被灌木植物取代,D错误.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B.植食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肉食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C。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或分解者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详解】A、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光能自养型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蓝藻等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化能自养型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B、植食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B错误;C、土壤中的小动物根据习性不同,分别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或分解者,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故选C。26.在食物链草→鼠→鹰中,若将鹰杀绝,那么田鼠的数量将会()A.迅速上升 B.迅速下降C。先上升后下降 D。保持原来状态【答案】C【解析】【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会发生变化,但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一定的状态的。【详解】此食物链中,鼠以草为食,鹰以鼠为食。若将鹰杀绝,鼠就会因失去了天敌的控制而大量增加,这样草场会受到破坏,甚至荒漠化。鼠又会因食物的减少而数量减少,因此若将鹰杀绝,那么田鼠的数量将会先上升后下降。故选C。【点睛】27.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作用是()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燃烧④化能合成作用⑤分解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⑤【答案】C【解析】【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详解】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故选C。【点睛】2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 B.可以反复利用C。具有全球性 D。与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A错误;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可以循环反复利用,B、C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D正确.29。蟑螂喜欢在夜间活动,若将其放在实验室中,人为地将白天与黑夜颠倒,大约一周后,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活动。本实验说明()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D.蟑螂可以感受化学信息的刺激【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详解】白天和黑夜的不同主要在于光的强弱不同,光属于物理信息;该实验只能说明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并未说明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光属于物理信息,题目信息只能说明蟑螂可以感受物理信息.3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不只发生在生物之间B.信息传递的方向只能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C.雄性孔雀的开屏属于行为信息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A、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A正确;B、信息传递的方向往往是双向的,B错误;C、雄性孔雀通过开屏这一动作向异性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正确;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故选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40分)31.请结合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写出图1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_____,④_____,⑥_____。(2)写出图2中标号①、②代表的两个系统:①_____,②_____,图2中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降低,会使人体内环境中_____的量增多。肝炎病人转氨酶的含量偏高,一般是取内环境中_____化验而得出的结果。【答案】(1).血浆(2).细胞外液(3)。体液(4).消化系统(5).呼吸系统(6).氧气和养料(7).组织液(8)。血浆【解析】【分析】分析题图1:②液为组织液,①液为血浆,③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分析题图2:图示为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表示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②表示氧气进入内环境、二氧化碳排出体外,需要通过呼吸系统才能完成;③表示代谢废物排出体外,需要排泄系统来完成;④表示养料和氧气进入细胞;⑤表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排出细胞;⑥表示有少数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部分物质的直接交换.【详解】(1)图1中①为血浆,④为细胞外液,⑥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故为体液。(2)图2中各标号代表的两个系统分别是:①系统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故为消化系统,②系统参与气体的交换故为呼吸系统。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氧气和养料等营养物质。(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更多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图中②组织液的量将增多。转氨酶是肝细胞中催化氨基酸转氨基作用的酶,肝炎病人由于细胞通透性改变,转氨酶进入血浆,含量偏高,所以化验血浆①可以作为判断肝病的依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熟知内环境的成分、物质交换的关系及各内环境组分的相应功能。长期营养不良是组织水肿的一种原因,学生还要熟悉其他组织水肿的情况.学生还要了解课本中体现的哪些病症可以通过血液化验而确诊.32.由某公司生产的甲型H1N1病毒(简称H1N1病毒)裂解疫苗获批准,投入使用.疫苗注入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机制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接种疫苗后,疫苗将作为_____刺激人体,启动初次免疫。该过程中,①是指_____,细胞②将作出的反应是_____.(2)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感染甲型H1N1病毒,由于体内已产生_____(填图中标号)而具有免疫力.此时,从感染甲型HIN1病毒到快速产生抗体所经过的途径主要是_____.(3)有的人接种疫苗后会有发烧现象.发烧时由位于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调节,加速散热,体温下降,_____感受器就会兴奋,最终将兴奋传给_____,产生冷觉。【答案】(1)。抗原(2).淋巴因子(3)。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4).④⑤⑦(5)。记忆B细胞→浆细胞→抗体(6)。下丘脑(7).冷觉(8).大脑皮层冷觉中枢【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注射疫苗的主要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淋巴因子;②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过程;③表示浆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⑤表示抗体;⑥⑧表示效应T细胞;⑦表示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详解】(1)接种疫苗后,疫苗将作为抗原刺激人体,启动初次免疫。该过程中,①物质是淋巴因子,细胞②将作出的反应是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2)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感染甲型H1N1病毒,由于体内已产生④⑤⑦而具有免疫力。此时,从感染甲型H1N1病毒到快速产生抗体所经过的细胞途径主要是通过记忆细胞实现,即记忆细胞→浆细胞→抗体。(3)发烧时由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调节,加速散热。引起的变化:散热增加→体温下降→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大脑皮层冷觉中枢→形成冷觉,所以这时会觉得身体发冷。【点睛】本题考查疫苗的原理及体温条件的相关知识。注射疫苗能增加机体相关记忆细胞的数量,当相应病毒入侵机体时,机体能迅速且产生大量的抗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33.为了研究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科研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处理过程如图①所示;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别置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甲和乙的一侧,结果如图②所示。请回答问题:(1)A、B琼脂块中都含有_____产生的生长素,对燕麦胚芽鞘生长具有_____作用.(2)图②中乙弯曲的角度大于甲,表明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比A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_____。(3)若图①的培养条件改为从顶端垂直光照,则甲和乙弯曲度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4)图②的培养过程应在_____(填“黑暗”或“光照”)条件下进行。(5)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影响生长素的_____,而不是生长素的合成。(6)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主要是_____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部向下部运输。吲哚乙酸_____(填“是"或“不是”)植物激素.【答案】(1).尖端(2)。促进(3).高(4).相同(5)。黑暗(6)。分布(7).极性运输(8).是【解析】【分析】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运输到了背光一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所以植物表现出了向光性.因此植物的生长表现出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的不均匀。【详解】(1)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扩散到琼脂块上,故A、B琼脂块中都含有生长素,对燕麦胚芽鞘生长具有促进作用。(2)单侧光引起生长素从向光侧移向背光侧,导致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比A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高,从而使图Ⅱ中乙弯曲的角度大于甲。(3)垂直光照时,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分布均匀,A、B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相等,则甲和乙弯曲度相同。(4)图Ⅱ的培养过程应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以防止光照的影响。(5)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影响生长素的分布,而不是生长素的合成。(6)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主要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部向下部运输,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吲哚乙酸是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学生需要熟知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尤其是极性运输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要能总结出外界因素不会影响极性运输,但可以影响植物的横向运输.34.I.在某时期内某草场蝗灾严重,为了掌握灾情,对该草场的几种蝗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1)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法,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2)为避免农药灭蝗虫带来的环境污染,现在实行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虫的寄生虫)可以很好的控制蝗灾,此方法属于_____防治该草原群落的_____是区别不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Ⅱ.下图为某蝗虫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1)由图甲可知,种群呈“_____”型曲线增长.(2)图甲中,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_____(填“上升”或“下降”)趋势,若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X,则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_.(3)根据图乙种群变动的曲线,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虫害的原则是_____。【答案】(1).样方(2)。蝗虫密度及蝗虫的种类(3).生物(4)。物种组成(丰富度)(5)。S(6).上升(7)。2X(8).降低环境容纳量【解析】【分析】I、图1自变量为蝗虫的密度和种类,因变量为牧草产量。Ⅱ、题图分析:图甲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据此判断该种群呈S型增长;图乙表示两种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