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试述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_第1页
2023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试述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_第2页
2023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试述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_第3页
2023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试述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_第4页
2023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试述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请试述清末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的失败分别说明了什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对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在1945年的历史问题决议中有明确的论断:“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在1981年的历史问题决议中又指出:“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任何重要历史事件都必须把它放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来考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试述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参考答案1:第一,遵义会议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按照原定计划,准备转移到湖南西北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国民党当局在红军西进的道路上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在国民党湘军和桂军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牺牲。193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机关渡过湘江。到这时,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几乎陷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他们由此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还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逐渐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多次在作战的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的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争论。毛泽东同志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随着长征中红军作战的不断失利,这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到湘江战役之后达到顶点。在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酝酿着要求纠正错误、改变领导的意见。从老山界到黎平,从黎平到猴场,一路展开争论。这时,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第二,遵义会议确立了新的正确的领导,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与会者多数同意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会议增选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会后不久,在向云南扎西地区进军途中,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中央政治局通过遵义会议决议,并及时向全军传达、贯彻。3月中旬,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第三,遵义会议后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中央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从1935年1月末到3月下旬,红军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四次渡过赤水河。3月下旬,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后,大踏步奔袭云南,兵锋直逼昆明。之后又突然掉头向北,于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并且在这以后使党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参考答案2:长征途中,1935年1月,著名的遵义会议在贵州遵义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最重要的成果,一是选举毛泽东为常委;第二,指定张闻天同志起草决议,并委托常委审查,最后发到支部中进行讨论;第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分工;最后,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遵义会议改变了我们以往不正确的军事路线,部分地开始调整组织路线。会议之后,毛泽东开始起用一些军人将领,改变不好的军事路线。选出毛泽东来领导军队,实际上已经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什么讲遵义会议的意义叫“生死攸关”?因为这个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保证了我们党的事业转危为安,开创新局面。《遵义会议决议》号召全军团结在中央周围,为党中央的总路线奋战到底,这样胜利必然是属于我们的。参考答案3:黔北遵义被誉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之城”。长征初期,中国共产党人从绝地险境千里奔袭至此,召开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使党和中央红军陷入极端危险的境地。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此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巧妙穿插作战,巧渡金沙江,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对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在1945年的历史问题决议中有明确的论断:“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在1981年的历史问题决议中又指出:“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任何重要历史事件都必须把它放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来考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试述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参考答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红军力量遭受的严重损失,引起了广大干部和战士对王明军事路线的怀疑和不满,纷纷要求改换错误的领导。同时,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对执行王明军事路线的一些领导同志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使他们很快觉悟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西征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根据黎平政治局会议的决定,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领导同志的努力促成下,红军占领遵义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会议内容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首先由博古作关于反对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他过分强调客观困难,把失败原因归之于反动力量的强大,而不承认主要是由于他和李德压制正确意见,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造成的。接着,周恩来就军事问题作副报告,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的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同时也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作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毛泽东接着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今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也相继发言,不同意博古的总结报告,同意毛泽东、张闻天提出的意见。会议最后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然后发到支部讨论。会后,张闻天根据与会多数人特别是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这个决议,在中共中央离开遵义到达云南扎西(今威信)县境后召开的会议上正式通过。决议明确指出,博古、李德以单纯防御路线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是第五次“围剿”不能粉碎的主要原因。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等在领导红军长期作战中形成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遵义会议还制定了红军尔后的任务和战略方针。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建立根据地。会后,又根据敌情的变化,决定中央红军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决定取消“三人团”,仍由中革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为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随后,进一步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2月5日,在川滇黔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习惯上也称之为总书记);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3月中旬,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周恩来为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二、会议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遵义会议是在紧急的战争形势下召开的,没有全面地讨论政治路线方面的问题,而是集中地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有了一位能驾驭其进程的舵手!这些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取得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屡遭挫折的红军从此有了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保证。三、会议影响政治上,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实现自我救亡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步骤。遵义会议摆脱了对共产国际的盲目服从,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和创造性。遵义会议也是中国共产党内民主集中制的伟大实践,是党内民主生活的开端。遵义会议通过民主讨论和投票表决,选出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实现了党内权力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监督,保证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军事上,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关键所在,是中国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改变了红军长征的方向和战略,使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包围和追击,成功地突破了重重困难和危险。遵义会议也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毛主席作为伟大军事家和战略家的崛起。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上提出了“以后打仗不要依靠指挥而要依靠政治工作”的著名论断,强调了政治工作在人民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奠定了思想基础。文化上,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起点,是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遵义会议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深刻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重整旗鼓,振奋精神,根据实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迈开铁脚板,忽东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使敌人赶到扑朔迷离,疲于奔命,红军则处处主动。中央红军在1935年1月—3月下旬四渡赤水河、南渡乌江,佯攻贵阳。5月初巧渡金沙江,至此摆脱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对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中共中央在1945年的历史问题决议中有明确的论断:“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在1981年的历史问题决议中又指出:“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任何重要历史事件都必须把它放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来考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试述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参考答案1: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论断源于中共中央在1945年和1981年的历史问题决议中的明确表述。任何重要历史事件都必须放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来考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遵义会议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因为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首先,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胜利完成了长征。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不仅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还使党和红军从危险境地中走出来,胜利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其次,遵义会议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召开的,它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国民党反共高潮和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遵义会议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和坚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再次,遵义会议是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召开的,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和国民党反共高潮。遵义会议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和坚定,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最后,遵义会议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在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和国民党反共高潮。遵义会议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召开的,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它是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召开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总结。因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作用,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参考答案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指出,“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遵义会议,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一,遵义会议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的。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按照原定计划,准备转移到湖南西北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国民党当局在红军西进的道路上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在国民党湘军和桂军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牺牲。1934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机关渡过湘江。到这时,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广大干部、战士眼看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以来,红军迭次失利,几乎陷于绝境,这与前四次反“围剿”胜利发展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他们由此觉悟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还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许多干部就对中央主要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逐渐产生怀疑和不满,一些军团指挥员多次在作战的电报、报告中提出批评意见,有的同志甚至同李德发生激烈争论。毛泽东同志等也多次提出自己的正确主张,但都没有被接受。随着长征中红军作战的不断失利,这种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到湘江战役之后达到顶点。在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酝酿着要求纠正错误、改变领导的意见。从老山界到黎平,从黎平到猴场,一路展开争论。这时,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第二,遵义会议确立了新的正确的领导,在最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与会者多数同意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会议增选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会后不久,在向云南扎西地区进军途中,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中央政治局通过遵义会议决议,并及时向全军传达、贯彻。3月中旬,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第三,遵义会议后在新的中央领导的指挥下,中央红军重整旗鼓,振奋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从1935年1月末到3月下旬,红军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四次渡过赤水河。3月下旬,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后,大踏步奔袭云南,兵锋直逼昆明。之后又突然掉头向北,于5月上旬渡过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并且在这以后使党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作出的,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夙愿。无论在落后的农耕文明时代,还是在积贫积弱的近代,小康对百姓来说,都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一梦想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扛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大旗,经过一代一代的接续奋斗,全面小康终于梦想成真。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大台阶。(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不断实现,小康梦想成为现实。“小康梦”是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完成,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完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了从大幅落后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新跨越。(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大提升了人类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参考答案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完善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和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近代以来追求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毛泽东同志在1945年4月就提出一个口号:“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中央相继提出“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目标。1978年,党中央提出:“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1979年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实现什么样的“四个现代化”、怎样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党在实践中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日本考察时,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更深了解,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当年12月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后来,经过反复调查和测算,我国确定在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这就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奔小康”的由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我们党认识到,只从经济上衡量的小康并不全面,现代化也不只是经济上的现代化。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奋斗中,我们党逐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个方面。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样,中国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全面小康社会、怎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非常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明确和设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和途径不断完善拓展,彰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道路的特征,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党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推进的。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就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经过8年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已经完成、标志性指标已经达到。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举例来说,一是彰显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正是由于我们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了最可靠的领导力量。二是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当作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彰显了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个过程,都能够形成共同意志、共同行动,都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被广泛动员起来,共同向贫困宣战,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最终办成了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增强了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笃定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现实依据来讲,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有了这种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已经不可逆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已经无法阻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笃志而行,虽远必达。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是不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性成就,对于人民幸福、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将产生深远影响,具有彪炳史册的伟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桩盛事,认识实现这个目标深刻的战略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继续前进。1、兑现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承诺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向中国人民提出来的,这个目标经过努力奋斗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设定的实现时间为2020年。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作出了全新部署,把“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这一字之差反映了全面小康社会从侧重建设过程向突出完成时态的战略提升。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告:现在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2016年是“决胜阶段开局之年”。2019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他在讲话中说:“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从决定性阶段到决胜阶段,再到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倒计时状态中一步步地推进,在部署中一项项落实。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逐渐丰富,建设任务不断拓展,人民群众认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图案越来越清晰,期待也越来越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作为执政履职的责任担当,把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以新时代的话语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而赋予全面小康社会以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全力以赴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变成空头支票,兑现承诺就是让人民的实际生活有更加美好的感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让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加真实的体验。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以兑现承诺来赢得强大的民心民力支持,使自己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2、显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不仅国内人民憧憬,国际社会也很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表述中国发展目标时,最初的定位是“三步走战略”中的步骤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到21世纪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必须完成的任务,从工作目标上明确了它的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位从工作目标上升为战略目标。历史发展逻辑表明,决胜全面小康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内在要求。小康社会是一个中性的描述词语,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则具有表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个论述涵义十分深刻,它告诉我们,简单地从总量和速度上完成目标,不能代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胜利,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小康”就不“全面”。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体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众所周知,经济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始条件,长期以来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诉求。改革开放历史抉择把中国人民引上了富裕之路,老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群众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14亿多人口以及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国情下,完全解决脱贫问题必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尤其是一些偏僻农村、边缘地区扶贫帮困难度很大。决战脱贫攻坚成为决胜全面小康的硬仗,没有全面脱贫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目标任务: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为决胜全面小康部署的攻坚战役,党中央不断采取精准扶贫的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23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8.5个百分点,我国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95%以上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摘帽。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就不仅使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而且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党始终在开展扶贫帮困工作,新时代决战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表现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挂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绝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表达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彰显中国14亿多人共同富裕的特征,决战脱贫攻坚旨在从社会主义本质层面上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蕴。3、筑牢中华民族冲刺伟大复兴目标的台阶作为党领导人民砥砺前进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的一个阶梯,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凝结了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心血。在苦难深重、命运多舛的历史磨练中,中华民族从未放弃过对伟大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在呕心沥血、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中,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实现伟大梦想的前进步伐。1840年以降,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奋斗伴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发生方向性的转折,百年进程谱写的历史篇章记录了党领导人民一步步接近中国梦伟大目标实现的足迹。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新纪元,改革开放历史抉择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新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新方位。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在奋斗中赢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推进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中,开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局面。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整个历史实践,以一些重要时间节点划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路线图。鸦片战争后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用了近30年的时间实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改变国家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目标。改革开放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建成总体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新世纪后用20年的时间努力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以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对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将开启向圆伟大中国梦冲刺的历史时刻。决胜全面小康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一步”,“到二O二O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这个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十七万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将明显提高。”这不仅是对中国社会美丽憧憬的描绘,更是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目标信心的提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将筑牢中华民族冲刺伟大复兴目标的台阶。在迎来决胜全面小康圆满收官之际,中国人民不仅越来越坚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且越来越明确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如何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冲刺,将怎样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总是眷顾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胜利总是青睐永不放弃的实践者。中国人民心怀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已经持续了180年,漫长的奋斗历程既经历了曲折,又充满着希望。党和人民深深地懂得,轻轻松松实现不了奋斗目标,敲锣打鼓换不来中国梦的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就要不断谱写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硬仗只有华山一条路,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多方面意义,只有从不同维度进行阐释和表达,才能揭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摆脱贫困,冀以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光荣时刻。这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大里程碑,也是人类历史上史诗般的恢宏成就,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的关键跨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政治前提、制度体制基础和物质精神条件。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八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十九大提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阶段战略安排,小康社会建设被嵌入民族复兴的总体历史进程之中,战略规划有机衔接,路线图科学清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棋局中进行考量,提出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完成了复兴路上的关键跨越,也筑牢了下一段冲刺的厚实路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的路标。中国人民将更有尊严、更有自信、更有底气地面向未来,踏上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从不发达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任务的关键一步。跨过这一台阶,我国社会主义将日益接近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质的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胜券在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了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践行造福人民、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历史。近代以来,中国遭逢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社会发展呈现出“贫弱积聚”的态势。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就是为了消除贫困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保障人民民主自由权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归根结底是人民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鲜明地提出在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上“奔小康”的响亮口号,适应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起来、“日子好过”起来的强烈愿望,开启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接力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解决贫困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使命。他对为什么非消灭贫困不可的回答是,“我们党一开始就是为改变穷苦人民命运而带领他们进行革命的”,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如果还没有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那党的宗旨怎么体现、我们的承诺怎么兑现呢”?风雨兼程一百年,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但不改的是初心,不负的是人民。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的顽强精神的政党,才能创造今天的人间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胜利。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诠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人民性,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社会主义感召力和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动力,彻底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中国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协同提高和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创造了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和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新选择,彻底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话,彻底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千年梦圆,新程开启。到本世纪中叶,当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其世界历史意义,将更加充分地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类历史上贫困治理实践的历史性胜利,为世界树立了反贫困的典范,提供了贫困治理的中国样板。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逃脱贫困、饥懂和争取更好生活的历程。但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难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困扰着处于全球发展“低地”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是人类减贫历史上空前的壮举。中国的发展,等于五分之一的世界发展。中国摆脱贫困,既是中华民族内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迈向现代化国家,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大规模减贫同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间奇迹。奇迹的背后,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贫困问题和消除贫困现象的规律性认识。中国贫困治理的原创性理论和实践,既是中国摆脱贫困的制胜法宝,也为世界反贫困工程提供了思路和办法,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参考答案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以来,党使用“小康”概念来确立发展目标,将老百姓过好日子的朴素愿望与国家的发展进程联系起来,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小康”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这种追求长期以来并未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逐步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局面。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此后,小康内涵不断丰富,目标不断聚焦,从“实现温饱”到“小康生活”,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持续加强。“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十几亿人口,2020年,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确定的消除贫困目标,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实现了从贫穷、温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追求,重视教育、医疗、就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增强了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既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也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提出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探索国家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四个现代化”思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认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必须经过分阶段、长时期的努力实现现代化。伴随着科学制定和完善现代化发展目标,小康社会蓝图逐渐绘就。党的十二大首次将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大确定“三步走”战略,将实现小康列为第二步目标。新世纪前夕,我国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小康,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进入新世纪,小康建设重点从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变为“五位一体”的小康,从总体小康变为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小康由“建设”到“建成”,实现了质的跨越。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将“小康”融入分阶段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实践证明,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这宣告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那些既希望快速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道路选择和成功经验,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场接力跑中的关键一步,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完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宝贵经验、筑牢了坚实基础。从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几代人接续奋斗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伟业,其历史地位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廓清的。作为阶段性目标,小康梦起到战略统领作用。党的十五大将“三步走”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细分,形成“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第三步的目标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后,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战略目标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新时代改革、发展、创新的大潮。党的十九大形成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发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圆满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了一大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宝贵经验、筑牢了坚实基础。宝贵经验,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前景。坚实基础,体现在攻坚克难、实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上。这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覆盖领域全面的小康,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造福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覆盖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几代人一以贯之奋斗得来的巨大成就,也是新形势下继往开来的全新起点,其创造的时与势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小康社会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完善拓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和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逐步明确和设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布局和途径不断完善拓展,彰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道路的特征,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我们党是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和推进的。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经过8年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现实依据来讲,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有了这种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已经不可逆转,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已经无法阻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笃志而行,虽远必达。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参考答案2: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其历史承诺的兑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长期努力的成果。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才能实现从贫困走向富裕,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一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寻中国现代化之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巨细无遗,就是为了带领全国人民摆脱长期贫穷和落后困局,过上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前现代社会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的经济体。根据法国经济学家麦迪逊在其《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估算,大概从公元1500年开始,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就超过了印度,跃居世界第一。早在公元七世纪,唐朝的长安城就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1080年的宋代时期,中国的煤炭产量就已经达到了欧洲1700年煤炭产量的总和。清朝中期,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直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并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之后,中国才开始在很短的时间里,在科学技术和生产效率等方面整体落后于西方。有学者对此使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使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从那之后,伴随着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中国经济进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缓慢下行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期,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足5%,人均GDP在50美元左右,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脆弱的经济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统计,清朝末期共向二十多个国家出让了通商口岸的治外法权,关税收入长期也被外国人掌控,并先后向英国、日本和俄罗斯割让了领土。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的命运发生根本性的扭转。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回升到17%以上。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428美元,首次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包括汽车、电脑在内的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也是在2020年,全国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如果能继续保持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有望在2030年左右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政治前提,也是最大的政治制度优势。正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最高政治力量的全面领导和精心推动,这项历史伟业才得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学性。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既承继了中华文明历史中的国家治理特色,又接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实践不断证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优势力量大力协同、集中攻关,关键时刻就能展现社会主义中国攻坚克难的伟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凭借这一政治优势,我们党能够及时回应人民的强烈期盼,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推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中国具体实际的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完善。正因如此,从新中国成立稳步发展到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经170多年的历史洗礼而长久不衰、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的一条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向现实、实践、人民、时代开放的活的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理论品格。列宁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正是因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开放的格局下,不断变动演进、吸收新鲜血液,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不断丰富、理论不断发展、地位不断巩固。三、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最强证明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根本标准”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惟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开辟光明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新期待,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要强化生产总值导向,而是要突出民生导向”“我们说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能仅仅看作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些重大论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人民立场、紧扣国情实际的实践成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全新部署,到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小康”到“建成小康”,既反映了党和国家实事求是的战略眼光,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践行承诺的具体体现,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四、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了基础,增强了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协调有序发展,中国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卓越成果,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文明融合发展的能力,通过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建设树立了基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中国来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经济综合实力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202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意味着我国取得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进势不可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是中国人民充满信心的根源。五、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样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增强,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在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期实践中,中国不断总结扶贫经验,摸索扶贫规律,创造性地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中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国在减贫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18年12月,第73届联合国大会历史上首次就消除农村贫困问题通过《消除农村贫困,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决议草案,把中国农村扶贫脱贫的经验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提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思路要借鉴中国智慧,呼吁实行精准扶贫方略,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农村发展战略,帮助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精准扶贫方略是一套消除全球农村贫困的完整方案,且经过中国数十年扶贫实践检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做出了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积极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向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组织捐款的形式参与全球贫困治理,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未来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减贫经验和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0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征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它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的台阶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意味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它表明,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就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