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漯河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漯河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漯河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漯河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河南省漯河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范,人欲横流。孔子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与弟子们一起研究救世良方,终于在借鉴西周周公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以“仁”为核心,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在内的一整套伦理道德,并且一生都在为维护、宣传及实践这套伦理道德而努力。

孔子认为行政手段是实践这套伦理道德的直接渠道,因此,他渴望被统治者任用。50多岁时,他带领弟子踏上长达十多年的周游列国的道路。他每到一处都认真研究当地的政治,宣扬“仁”的思想,甚至还要冒着被权臣杀害的危险。虽然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但是孔子从不气馁。他对弟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参政的激情来自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对现实的关怀。

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了。可见,孔子对“君子”的推崇。虽然孔子自谦说君子的三样品格自己一样也没有,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样君子品格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论语》中多篇言论都可以体现出孔子非常注重道德修养,把君子之道作为做人的准则。

孔子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地位显赫,他打破了奴隶制社会“学在官府”的禁忌,首开了私塾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从而使劳动人民也拥有了受教育的可能和权利。史料记载,孔门弟子多达3000人,最出色的有72人。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而有效,即把日常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当成课堂,把现实或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当成教材,在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中就向学生传达了自己的见解,从而启迪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摘编自康会和《论孔子在〈论语〉中的形象》)

材料二:

在《庄子》一书中,孔子多次被提及并体现出形象及思想特征前后不一致的特点。据统计,“孔子”一词在《庄子》一书中共出现51次,孔子形象依据态度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特点,甚至前后抵触。如《人间世》中,写孔子阻颜回去卫国抵制暴政,并告之以道家“心斋”的道理。孔子否定颜回提出的用“端而虚”“勉而一”“内直而外曲”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特别是与统治者交往的问题,认为达到忘形绝智、抛弃名利、物我两忘的心斋境界才是根本方法,这显然是道家见解。此时孔子俨然是一个道家代言人。而在《天运》中,孔子往南到沛地见老聃表明自己虽“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的困惑,在老聃“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的指引下三个月不出门,最后得到老子“丘得之矣”的肯定。孔子在这个故事中宛如道家的弟子。到了《齐物论》中,长梧子讽刺孔子不懂妙道,瞿鹊子认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长梧子、瞿鹊子站在道家立场批判孔子不懂得齐物之论的大道,孔子以尚未得道者的形象而受到了他们的轻视和嘲讽。

值得深思的是,同一个孔子何以在不同篇章中如此不同?首先,这和儒道两家的微妙联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儒家、道家看似对立,儒家强调入世,强调对现实的积极参与,态度偏昂扬进取,主张推行“仁”,认为人生意义是追求实现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恪守礼法,渴望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而道家更侧重出世,主张“无为”,疏离现实,态度较为消极,生活态度超脱旷达。但是细较之,则发现两者对立之中又互补。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对隐逸、出世的向往和肯定是连接两者的一条纽带。虽然儒家以入世为主体思想,但是孔子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抱负不得施展,因此也难免产生失望与无奈心绪,偶生消极隐遁思想。而这恰成为《庄子》改造、认可孔子形象的一个契机,基于此,当《庄子》一书的看到了孔子思想与自己思想一致的地方,孔子形象自然得到肯定。

其次,时代原因不可不提。孔子出现的时间较早,庄子晚出,约与孟子出现时间相当。从孔子到庄周的时期,也是奴隶主阶级日益衰落亡败的时期。孔子时期的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然开始崩塌,但是还没有完全失去掌控之力,孔子还渴望对旧的社会制度进行修补、挽救。然而到了庄子的时代,统治阶级更加无力,社会现实更加黑暗,面对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对社会的挽救与改造,随遇而安,顺从天命。时代的变化与世情的推移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创作。如果说孔子拯救社会的呐喊在孔子时代还具有燃起人们热情、疗治社会痼疾的希望,那么到了庄子时代,这种行为所能发挥的作用则微乎其微、让人沮丧了。因为庄子眼中的现实已无法被治愈,这意味着积极努力改造世界的行为无效徒劳。于是,在《庄子》中,当孔子宣扬自己的救世理论时,往往遭到书中其他人物的批评与嘲笑。比如在《庄子·天道》里,借老聃之口严厉批评了孔子所提倡的兼爱、仁义搅乱人的本性。

(摘编自李帅、孙竞《试论〈庄子〉中孔子的多重形象及成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救世,孔子与其弟子研究借鉴西周周公的思想,创建了一整套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B.孔子寄希望于统治阶级,渴望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从而能运用行政手段来实践自己的伦理道德。

C.孔子形象在《庄子》一书中反复出现却前后不一,可见庄子对孔子非常了解又非常矛盾的心理。

D.儒家强调入世,主张积极进取,实现理想;而道家强调出世,主张隐逸无为,疏离现实。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有着强烈的参政激情,但他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周游列国十几年却没有得到一个统治者的认可,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B.《论语》中的孔子非常谦虚,他认为自己尚未具备君子的三样品格,但他的弟子却都认为他就是“君子”的典范。

C.孔子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还可以修补和挽救,而庄子则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已无法被治愈,救世行为徒劳无效。

D.《庄子》借着老聃之口严厉批评孔子所提倡的兼爱、仁义思想,是时代的变化与世情的推移影响了《庄子》创作的体现。

3.下列《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会得到庄子肯定的一项是()(3分)

A.“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B.“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C.“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4.材料二主要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5.《论语》和《庄子》里的孔子分别是怎样的形象?两者对孔子的评价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记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的。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光荣!怎样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悠扬,怎样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与现在孔子的处境形成对比。

B.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的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仲由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为自己没有给仲由带来什么好处而痛心。

D.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例如困于陈蔡、流人物内心世界。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同时也表述了无人过问的孤独。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了他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由“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可以看出子贡重利的性格,与文中仲由的性格形成对比。

D.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

8.文中“古琴”意象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9.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再创作,使本小说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请你结合文本分析是如何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坚①锐意欲取江东,下诏大举入寇。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坚不听。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援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谢安得驿书,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有删改)

①坚:苻坚,前秦国君。②谢安:东晋政治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B.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C.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D.谢玄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鲜卑,古代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B.京师,一般泛称国都、京城;也可指天子的军队、朝廷。文中指天子的军队。

C.庙堂,帝王宗庙,可指朝廷,可喻宏大。文中以“庙堂之量”形容谢安气度恢宏。

D.驿书,经驿站递送的文书。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秦入侵,大军压境,京城人心恐惧,谢玄、桓冲也惧怕担忧,但谢安早有谋略部署,镇定自若,其大将风范彰显无遗。

B.刘牢之率军击败前秦军队,苻坚登城瞭望,见晋兵布阵严整,又误以为山上草木皆晋兵,故内心害怕,此时前秦败象已露。

C.淝水遇阻,谢玄请求前秦让晋军渡河,双方一决雌雄。苻坚胸有成竹,没想到前秦军队一退即溃,一发不可收拾,被东晋击败。

D.谢安接到驿站传递的战报,得知战果,内心却一点儿也不高兴,继续下棋,若无其事,其沉着冷静的儒将风范再次显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

(2)谢玄遗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14.文中苻融说“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秦时受当时南海尉任嚣所托,尉佗行南海尉事;汉立,朝廷先后两次派陆贾出使南越,最终说服尉佗称臣,归附汉朝。③薰弦:代指舜帝创作的《南风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起笔不凡,写尉佗在刘邦、项羽逐鹿中原之时,审时度势,在岭南自立为王。

B.颔联概述尉佗的政治经历,意在强调任嚣、陆贾诚心助力尉佗,功不可没。

C.颈联写到“昔时”“今世”,突出后人对尉佗的感念,饱含历史沧桑感。

D.诗人登楼怀古,着眼历史大局,叙议结合,对尉佗的历史功绩给予充分肯定。

16.诗人对尉佗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请结合全诗分析他的功绩。(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2)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在《师说》中发展了孔子这一思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说在朝廷里做高官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托尔斯泰确定的全书枢纽、着力塑造的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的艺术形象。

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的确是煞费苦心的。小说一开始,就让她进入一个①__________的生活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②__________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透射出浓郁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气氛。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的糜烂与无耻!

玛丝洛娃的苦难不断加深,她性格的复杂特征也愈益显豁。她身处社会的最下层,却又自认为高于其他的苦难人。她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残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受骗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③__________上当。她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自暴自弃,但这样也只是为了麻痹自己,要不然她就无法生活下去。这一情况也说明天性纯洁的玛丝洛娃并没有完全堕落,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托尔斯泰塑造的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以“托尔斯泰”开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三个短句。(3分)

20.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①___________。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

且以庄子为例,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殊途同归。正是在这种②___________的基础上,庄子才能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展翅翱翔。

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理想,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学者称之为艺术的或审美的人生观,我觉得不如称之为③___________。因为那种执着而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除了“诗”简直无以名之。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先秦诸子百家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至理箴言,闪烁着智慧的光辉,泽被后世。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辨析或阐释。如儒家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致知在格物”,道家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墨家的……

请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以及解答

1.解析:C

解答:材料二中说“在《庄子》一书中……孔子形象依据态度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特点,甚至前后抵触”,并不能体现“庄子对孔子非常了解又非常矛盾的心理”。

2.解析:B

解答:“他的弟子却都认为……”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可他的弟子子贡却认为……正是孔子自身品格的写照”可知,是他的弟子子贡这样认为,而不是他所有的弟子都这样认为。

3.解析:A

解答:“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意思是“如果我的主张施行不了,我就乘着木筏在海上浮游”,体现了消极遁世的思想。材料二说“孔子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抱负不得施展……恰成为《庄子》改造、认可孔子形象的一个契机……孔子形象自然得到肯定”,据此可知,A项中孔子的言论会得到庄子的肯定。其他三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孔子积极入世的一种表现。

4.解析:①举例论证。列举《庄子》不同篇目里的孔子形象,来论证《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具有多重性的特点。②对比论证。对比分析儒、道两家思想主张的不同以及孔子和庄子所处时代的不同,来论述《庄子》中孔子多重形象的成因。

解答:“材料二”“论证方法”是答题的关键。常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可从中选取适合材料二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文中有“如……”,可见使用了举例论证。第二段中“儒家强调……而道家更侧重……”,这是儒、道思想主张的对比;第三段中“孔子时期……然而到了庄子的时代……”,这是孔子和庄子所处时代的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

5.解析:(1)①《论语》中的孔子是一心想要推行儒家伦理道德的人世者、注重道德修养的君子和循循善诱的老师的形象。②《庄子》中的孔子是道家代言人、道家弟子和尚未得道者的形象。

(2)《论语》对孔子是全面肯定的,《庄子》对孔子既有肯定又有批评和嘲笑。

解答:材料一说的是《论语》中孔子的形象。其中提及了孔子周游列国,渴望被统治者任用,以推行儒家的伦理道德;“孔子对‘君子’的推崇”,说明他注重道德修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谈中就向学生传达了自己的见解”,这是他作为老师的特点。材料二说的是《庄子》中孔子的形象。第一段中的“俨然是一个道家代言人”“孔子在这个故事中宛如道家的弟子”“孔子以尚未得道者的形象而受到了他们的轻视和嘲讽”也是答题的关键。分析评价时表明褒贬即可。

6.解析:A

解答:“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错误,结合原文“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春秋》绝笔的时候了”可知,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意味阑珊,情绪萧索。

7.解析:D

解答:“主要是因为……走上自己的路了”错误。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理想的受挫,对自己及当时现实的失望,以至于希望自己死在匡人或陈蔡人手里。

8.解析:①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写照,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以失败告终的见证。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他身边。②古琴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故人们不在身边,只剩下这张琴。③古琴的寂寞无语暗示孔子的孤独和理想的受挫。苍茫的音调使他目光懒懒,让他伤感。

解答:根据原文“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结上许多蜘蛛网了”可知,这张古琴曾伴着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他身边,而今却“挂在壁上”“着了许多灰尘”“结上许多蜘蛛网了”。古琴闲挂,意味着孔子如今也是乏人问津;古琴蒙尘,宣告着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以失败告终。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写照,是他追求理想失败的见证。“伴着”“总在身边”,表明其弟子已经死的死,走的走,如今只有这张古琴还陪着他,古琴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他每每在黄昏时节……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孔子独倚窗子看落日,聆听自然的音乐,恰恰表明他的孤独,而这与古琴的闲置一起表明孔子的理想受挫;而苍茫的音调使他目光懒懒,让他伤感。

9.解析:①历史真实:暮年的孔子及其所经历的事和著述。艺术真实:暮年孔子的所思所想,所见的具体场景及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②运用心理描写,把人物曾经经历的事和正在经历的事通过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用现在所见的意象引出回忆,通过回忆把经历过的事和现在的感想相结合,如孔子由见到的雄鸡想到仲由;由曾经所见的场景,想象现在见到的情景,如孔子由曾经登临泰山,想象现在登临泰山的心情。③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历史中的孔子理想受挫回到鲁国的情景。

解答:解答本题,要扣住“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来分析。先看历史真实。小说开头交代孔子晚年回到家乡,写作《春秋》,整理《易经》,弟子们早已风流云散,只剩他一个人孤独寂寞地等待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这些符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属于历史真实。再看艺术真实。文中对孔子的描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如对孔子心理的描写,“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就是那张古琴……现在挂在壁上……”,这段心理描写由古琴引出了孔子对当年被困陈蔡的回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以及二十年前关于追求理想和登上泰山的回忆,“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木呀”,然后又回到现实,“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由孔子曾经登临泰山,想象他现在登临泰山的心情。还运用心理描写,把人物曾经经历的事和正在经历的事通过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用现在所见的意象引出回忆,通过回忆把人物经历的事和现在的感想相结合。如孔子由现实中的雄鸡啼叫联想到仲由,“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假如仲由还在…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仲尼一气说尽了……再也说不下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历史中的孔子理想受挫回到鲁国的情景。总之,暮年孔子的所思所想,所见的具体场景及动作、语言、神态等画面都属于艺术加工,符合艺术真实。

10.解析:C

解答:“融驰骑略陈”中“融”为主语,“驰骑”做伴随状语,“略陈”做谓语,“陈”做“略”的宾语,独立成句,排除A、D两项。“退者”为“帅”的宾语,“者”后断开,排除B项。

11.解析:B

解答:“文中指天子的军队”错误,文中指京城

12.解析:D

解答:“内心却一点儿也不高兴”错误,从后文“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这一细节可知,谢安内心非常兴奋,只是在极力掩饰,故作镇静。

13.解析:(1)谢安坚决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

(2)谢玄派遣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以等待刘牢之。

解答:“却”“处分”“兵甲”“阙”“遣”“趣”“陈”

14.解析:仇敌所献的谋划不可靠;良家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迎合皇帝的心意。

解答:①仇敌所献的谋划不可靠;②富家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迎合皇帝的心意。

苻坚专注于想要攻取江东地区,下达诏令大举进攻。阳平公符融对苻坚进言说:“鲜窖、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经常盼望着风云变化以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所献的谋划,怎么能听从呢!良紧少年全都是富豪子弟,不熟悉军事事务,只是苟且进上阿谀奉承之言,来迎合座下的心意罢了。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随之还会产生后患。”苻坚没有听从。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京城里的人震惊恐惧。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之策,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经另有打算了。”谢安于是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成朋友云集,与谢玄在别墅玩围棋赌博。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谢玄,这一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致使两人旗鼓相当,谢玄无法取胜。谢安于是登山漫游,到晚上才回来。桓冲对国家的根基大业深以为忧,派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支接京城,谢安坚决阻拦他,说:“朝廷的处理办法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应该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桓冲对幕府参佐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临头,还尽情游玩,高谈间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再加上数量不足,力量弱小,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等待刘牢之。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路相继进发。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观望,只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回头对符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畏惧的神色。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搬,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苻坚说:“只是领兵稍微后撒,让他们渡河到一丰,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逼迫攻杀,没有不胜的。”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等率领军队渡过淝水攻击他们。苻融骑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后退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普的士兵杀了,前秦的军队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鹅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就要追来了,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最终攻破了贼寇。”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履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15.解析:B

解答:“意在强调……功不可没”错误,颔联概述尉佗的政治经历,不是为了突出二人的助力,其写作重心仍是尉佗。

16.解析:①尉佗能够审时度势,顾全大局,称臣汉朝;②他在岭南护佑一方,使百姓长期承其恩泽;③他引入中原文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17.解析:(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解析:①五光十色;②千丝万缕;③花言巧语

解答: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此处形容生活的万花筒多姿多彩、五颜六色,故可填写“五光十色”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②空,根据前文“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可知,此处形容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有联系,故可填写“千丝万缕”或意思相近的成语。第③空,根据前文“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和后文“受骗上当”可知,此处形容玛丝洛娃轻易相信别人虚假而动听的话语而上当受骗,故可填写“花言巧语”或意思相近的成语。

19.解析:托尔斯泰把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确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托尔斯泰着力塑造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艺术形象,把她确定为全书的枢纽,使她在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解答: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以“托尔斯泰”开头,可以让托尔斯泰作主语或者定语,比如“托尔斯泰塑造……”“托尔斯泰的作品……”“托尔斯泰的笔下……”;注意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可以用“使得”“让”“叫”等表述因果关系的词语连接句子。

20.解析:托尔斯泰塑造的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旧俄社会发出“我控诉!”的呐喊。

解答: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语序不当,根据多项定语排序的规则,指示代词在前,其次数量词,再次形容词,应改为“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二是“发出‘我控诉!’”成分残缺,应在其后增加宾语中心语“的呐喊”。

21.解析:①而是源于人的思想;②浪漫的人生态度;③诗意的人生观

解答:第①处,由上文“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可知,此处应使用“而是源于人的……”这一句式;根据推测,人的智慧应该源于人的思想,故填“而是源于人的思想”。第②处,“正是在这种”里的“这种”指的是庄子的人生态度,由前文“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冀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可知他的人生态度应该是浪漫、追求自由的,故可填“浪漫的人生态度”。第③处,根据“艺术的或审美的人生观”和“不如称之为”可知,此处应填“……的人生观”;又根据“除了‘诗’简直无以名之”可知,此处应填“诗意的人生观”。

22.解析:第一段:以人为本为中华文化打下民族烙印。第二段:庄子以浪漫的态度追求精神自由。第三段:儒道相反相成,构成诗意的人生观。

解答:第一段的意思是“以人为本的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由于字数的限制,可精简为“以人为本为中华文化打下民族烙印”。由第二段开头“且以庄子为例”可知,本段重点说明庄子思想里的“以人为本”,由“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和“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展翅翱翔”可知,本段主要说的是“庄子以浪漫的态度追求精神自由”。第三段“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理想”是关键句,后面对他们的“人生的态度”给出自己的理解,即“诗意的”,因此可概括为“儒道相反相成,构成诗意的人生观”。

23.解析:

追梦路上,勇担责任

大海说,它的责任是容纳百川,汇聚天地之力量,使浩渺海洋更加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