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解析)栾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有删改)
材料二:
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
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
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
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
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画下句点。
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
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有删改)
材料三: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
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用对比和双关的手法暗示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
B.“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他们”是指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
C.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他没有把悲伤表现出来。
D.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了红旗取代蓝旗,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照空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B.材料二认为香港曾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其能有现在的繁荣富足,和大英帝国的统治是密不可分的。
C.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
D.材料三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真实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语言不带有任何感彩。
3.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B.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4.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的。
5.这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走老山界
谭谈
①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②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③汽车,在一个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④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舜皇山原名红云山,每当旭日东升时,山顶红云翻滚,山涧瀑布有如丹霞升腾,深秋时节,满山红叶,一片灿烂,因此得名。更名舜皇山是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此山一条修炼多年的孽龙得道后,作恶多端,荼毒生灵,轩辕黄帝的后裔舜帝巡山到此,决心为民除妖。他得天神之助,浴血奋战,几经劫难,终于除去孽龙。人们为纪念舜皇功德,将此山更名舜皇山。
⑤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车前的山景,总是在雾帘里若隐若现,难得一睹它的真容。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站在这里,放眼望去,远处浮在云雾里的三座山峰,似乎如骏马在天际间奔跑。而近处山崖上,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
⑥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块碑石告诉我们,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一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当年,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五、红八、红九军团从桂军白崇禧开放的西线进入湘桂边境的新宁县,走进舜皇山,翻越老山界,到达广西资源县油榨坪集结。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⑦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他们是长沙邵阳商会一批成功的商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到来的前夕,走进老山界,跋涉红军长征路,学习红军精神,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天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⑧如今,有一个汉子,又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和我们一道,沿这条傍着小溪的古道踏步而下。沿溪两岸,一丛丛野生茶树,正冒出新芽。我忍不住摘下几丛,放嘴里咀嚼。开始,有一股苦涩味,而嚼着嚼着,竟有丝丝的甜味出来了。清冽的山溪水,就在脚下撒娇似地流动,我躬下身去,用手捧上山泉水,和着嚼碎的野茶,吞下肚去,味道特别极了。
⑨近年来,都市里的人,纷纷走进最偏僻、最原始的乡村,追求生活的原生态。深藏在这山谷小溪边的野茶,根须扎在山泉水边,汲着微量元素丰富的山泉水,枝叶长在云雾中,收纳极鲜极净的空气。然而,品质如此上乘的东西,这些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这些宝贝的山民,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他不进行任何人工干预,只组织当地村民采摘散生在涧谷间的野茶,又聘来农大的茶叶专家,指导加工,生产出了香型独特的野生红茶、白茶和黑茶,受到了消费者欢迎。眼下正是野茶开摘的时节,一条条溪涧旁的野茶林里,山民们正在采摘两叶一针的嫩茶芽。坡头岭上一栋栋农舍里,堆放着刚采摘回来的散发着清香的新茶。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叶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⑩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舜皇山的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与后文红军为人民幸福生活而不惧艰险的精神相呼应。
B.文章中描写春雨过后溪水窜动蹦跳,虽呈现出不同状态,但总是向前奔流,不断探寻新世界,意蕴丰富。
C.写三地皆立老山界碑石之事,并对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具体位置感到遗憾,体现出的求真精神。
D.文章中山民之子老唐回乡帮助乡亲脱贫致富的创业思想契合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使文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个游览者的旁观视角来写此次拜会老山界的行程,综合运用多种表述方式,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中景物描写多处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出了山野春色浓烈灿烂、山谷溪水奔涌欢腾等春日美景。
C.文章引用陆定一的《老山界》,不仅为老山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而且为后文写老山界人的新长征路做了铺垫。
D.文章语言风格生动典雅,如“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8.结尾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本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秦武王卒,无子,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①,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魏冉为秦相。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②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昭王十九年,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陶邑与秦不接,西构于魏,东连于齐。穰侯欲以通大梁,与秦为一体也。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雎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③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④秦昭王:“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昭王于是用范雎。范雎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选自《史记·穰侯列传》,有删改)
①季君之乱: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季君,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②向寿:时为秦将。③三晋:指赵、韩、魏三国。④奸说:请求进说;奸,同“干”,求。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B.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C.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D.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王七年,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另外,我国古代的纪年法还有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与干支兼用的纪年法等。
B.客卿,古代官名。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春秋战国时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
C.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以供住宿、斋戒沐浴、收取赋税,是古代君王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被封邑的人可以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政策,实现自治。
D.稽首,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其次曰“顿首”,再次曰“空首”,这三种拜礼均为正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侯勇毅果敢,杀伐果断。秦武王死后拥立昭王即位,平定大臣叛乱,驱逐武王后出国,消灭了参与谋反的宗室子弟,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B.魏冉四任秦相,位高权重。魏冉深受宣太后宠信,几次免相没多久即恢复相位,位高权重可见一斑。
C.魏冉攻城略地,战绩卓著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了河内、蔡阳等地;攻打齐国,夺取了刚、寿两城。
D.穰侯富于王室,权高遭妒。魏人范雎谏言免除穰侯相位,穰侯只能出关回到自己的封地,死后封地也被秦国收回改设为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
(2)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
14.魏冉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攻城略地,战绩卓著。这样一位权势赫赫的人物何以“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呢?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米元晖①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①米元晖:指米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这里指画面色彩浅淡迷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晨起步入厅堂,壮阔的自然山水映入眼帘,令诗人想到了米元晖的山水画。
B.颔联中“春衣”二字点明了季节,“坐”字则表现出鉴赏者的以静体动、诚笃专一。
C.“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补充,让人感受到温润明媚的气息。
D.本诗风格清雅恬淡,充满自然真性,与米元晖山水画的“平淡天真”相契合。
16.对于如何欣赏一幅画,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拿来终生奉行的,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的人,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点言志,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便。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8.下面对语段中几处标点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引号表示引用孟子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特定称谓或特殊含义等。
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引出解释,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丙处引号内内容属句中引用,“义也”后的句号放在引号的前面或后面均可。
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解释内容,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19.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实中的战争远比电影《长津湖》更为残酷,那是一页令人不忍卒读的历史篇章。志愿军战士们扛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争一线。恶劣的天气、装备的悬殊、匮乏的物资以致于巨大的牺牲,没有什么不能打消他们“必赢”的信心。
多少英雄烈士血洒沙场,多少忠诚魂魄长眠他乡,可无论饥寒、伤残,还是阵亡,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硬生生地用血肉之躯、铮铮铁骨铸起了一道捍卫家国的钢铁长城,诠释了什么叫军人荣耀、英雄气概、爱国赤诚。他们普通如小草,他们伟岸如苍松翠柏;()
有人说:“《长津湖》电影结束后,等了十几分钟没有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万家灯火,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便是最好的彩蛋。”是的,这繁华盛世,是无数革命先辈所憧憬的未来。时光不语,英烈永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吾辈自强,沿着先辈们开辟出来的道路砥砺前行,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1.仿照材料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括号内再写一组句子。
22.文中画横线语句共有四处表述不当,请修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南昌,到燃起星星之火的井冈山;从建立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到艰难跋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重温那个年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内心总会被一种力量震撼;感受一个个革命英雄牢不可破的信念和坚不可摧的意志,总能让人热血澎湃。
历经岁月沉淀,那个红色的时代,那面血染的旗帜,永远熠熠生辉。回望百年党史,会愈加强烈地感受到,正是那些红色的故事和红色的精神,才让中国青年的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火不熄。
讲述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是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请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写一篇“国旗下演讲”的演讲稿,表述对红色精神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栾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题解析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有删改)
材料二:
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
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
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
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
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
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画下句点。
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
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有删改)
材料三: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
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
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用对比和双关的手法暗示了英国帝国主义的没落。
B.“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画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他们”是指彭定康和查尔斯王子。
C.香港最后一任总督彭定康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当降旗的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他没有把悲伤表现出来。
D.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了红旗取代蓝旗,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照空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B.材料二认为香港曾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其能有现在的繁荣富足,和大英帝国的统治是密不可分的。
C.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
D.材料三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真实地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语言不带有任何感彩。
3.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B.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4.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的。
5.这三则材料的报道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1.D2.B3.B
4.新闻中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6月30日下午到7月1日0时,而这三则材料的发表时间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二是材料中穿插的史实都是一些真实的材料;三是材料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
5.①材料一是中国官方媒体的报道,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侧重历史回顾,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②材料二是英国媒体的报道,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角度表现他们经历的这一历史时刻,并表明了英国对香港的贡献。③材料三是美国媒体的报道,从第三方的角度幸灾乐祸地报道了这一历史时刻,语带嘲讽地揭示了英国的没落。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D项,“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正在缩小”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故选D。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项,材料一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报道的,并非空间顺序。
C项,“彭定康也将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的使命和职责”曲解了文意。
D项,“语言不带有任何感彩”错误,材料三中“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带有嘲讽的语气。
故选B。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B项,“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错误,应该是“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故选B。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体裁特征的能力。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性。
本题要求是“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的”,仔细阅读这几则材料可知,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6月30日下午到7月1日0时,而这三则材料的发表时间“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新闻的真实性体现在:这三则材料中提到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如“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三则材料中穿插了真实的史料,如“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并开始了在欢欣鼓舞的中国共产党主权下捉摸不定的新时代”;三则材料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如“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解析。
三则新闻的报道者分别是中国官方媒体、英国媒体、美国媒体,由材料一中的“156年前……降下了米字旗”等可以看出,中方按照时间顺序报道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侧重历史回顾,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材料二中的“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可知,英国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强调英国对香港的贡献;从材料三中的“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捉摸不定的新时代”“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等可知,美国作为与该事件无关的第三方,在报道这一历史性时刻时,既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开始对香港行使主权充满了不信任,也对交还香港主权的英国充满嘲讽。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解析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解析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解析,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走老山界
谭谈
①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②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③汽车,在一个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④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舜皇山原名红云山,每当旭日东升时,山顶红云翻滚,山涧瀑布有如丹霞升腾,深秋时节,满山红叶,一片灿烂,因此得名。更名舜皇山是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此山一条修炼多年的孽龙得道后,作恶多端,荼毒生灵,轩辕黄帝的后裔舜帝巡山到此,决心为民除妖。他得天神之助,浴血奋战,几经劫难,终于除去孽龙。人们为纪念舜皇功德,将此山更名舜皇山。
⑤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车前的山景,总是在雾帘里若隐若现,难得一睹它的真容。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站在这里,放眼望去,远处浮在云雾里的三座山峰,似乎如骏马在天际间奔跑。而近处山崖上,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
⑥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块碑石告诉我们,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一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当年,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五、红八、红九军团从桂军白崇禧开放的西线进入湘桂边境的新宁县,走进舜皇山,翻越老山界,到达广西资源县油榨坪集结。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⑦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他们是长沙邵阳商会一批成功的商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到来的前夕,走进老山界,跋涉红军长征路,学习红军精神,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天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⑧如今,有一个汉子,又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和我们一道,沿这条傍着小溪的古道踏步而下。沿溪两岸,一丛丛野生茶树,正冒出新芽。我忍不住摘下几丛,放嘴里咀嚼。开始,有一股苦涩味,而嚼着嚼着,竟有丝丝的甜味出来了。清冽的山溪水,就在脚下撒娇似地流动,我躬下身去,用手捧上山泉水,和着嚼碎的野茶,吞下肚去,味道特别极了。
⑨近年来,都市里的人,纷纷走进最偏僻、最原始的乡村,追求生活的原生态。深藏在这山谷小溪边的野茶,根须扎在山泉水边,汲着微量元素丰富的山泉水,枝叶长在云雾中,收纳极鲜极净的空气。然而,品质如此上乘的东西,这些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这些宝贝的山民,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他不进行任何人工干预,只组织当地村民采摘散生在涧谷间的野茶,又聘来农大的茶叶专家,指导加工,生产出了香型独特的野生红茶、白茶和黑茶,受到了消费者欢迎。眼下正是野茶开摘的时节,一条条溪涧旁的野茶林里,山民们正在采摘两叶一针的嫩茶芽。坡头岭上一栋栋农舍里,堆放着刚采摘回来的散发着清香的新茶。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叶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⑩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舜皇山的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与后文红军为人民幸福生活而不惧艰险的精神相呼应。
B.文章中描写春雨过后溪水窜动蹦跳,虽呈现出不同状态,但总是向前奔流,不断探寻新世界,意蕴丰富。
C.写三地皆立老山界碑石之事,并对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具体位置感到遗憾,体现出的求真精神。
D.文章中山民之子老唐回乡帮助乡亲脱贫致富的创业思想契合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使文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个游览者的旁观视角来写此次拜会老山界的行程,综合运用多种表述方式,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中景物描写多处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出了山野春色浓烈灿烂、山谷溪水奔涌欢腾等春日美景
C.文章引用陆定一的《老山界》,不仅为老山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而且为后文写老山界人的新长征路做了铺垫。
D.文章语言风格生动典雅,如“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8.结尾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本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6.C7.D
8.①总结全文,表述了春走老山界的感受。②歌颂了老山界人赓续长征精神,奋斗新征程的伟大实践,深化了主题。
9.①本文以拜会老山界的游踪为线索,串联起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先写汽车在山间公路沿途所见之景;之后写到达后由老山界碑石而联想起的老山界革命故事,并在此看到众多游人拜会老山界、在碑石前宣誓,追寻红军足迹;然后写沿小溪古道而行,看见野生茶树,据此写到老山界人的乡村振兴之事。②本文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文章将老山界的神话传说、老山界的红军长征历史与眼前的春景、拜会老山界的游人、新时期老山界脱贫致富的人和事以及对老山界乡村振兴的赞叹之情有机融合。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感到遗憾”“求真精神”错。原文为“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虽未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但并未觉得遗憾,因为认为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一块石碑都是“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典雅”错。“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而该项中“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一句,显得生动活泼;“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一句,通俗且富有时代气息,都不符合“典雅”的风格特点。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是对前文的总结,表述了春走老山界的感受。
“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歌颂了老山界人赓续长征精神,奋斗新征程的伟大实践,深化了主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以及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本文以拜会老山界的游踪为线索,串联起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
“汽车,在一个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先写汽车在山间公路沿途所见之景;“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块碑石告诉我们,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之后写到达后由老山界碑石而联想起的老山界革命故事,“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每天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在此看到众多游人拜会老山界、在碑石前宣誓,追寻红军足迹;“如今,有一个汉子,又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叶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然后写沿小溪古道而行,看见野生茶树,据此写到老山界人的乡村振兴之事。
本文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更名舜皇山是源于一个传说……人们为纪念舜皇功德,将此山更名舜皇山”“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当年,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五、红八、红九军团从桂军白崇禧开放的西线进入湘桂边境的新宁县,走进舜皇山,翻越老山界,到达广西资源县油榨坪集结”“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每天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如今,有一个汉子,又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文章将老山界的神话传说、老山界的红军长征历史与眼前的春景、拜会老山界的游人、新时期老山界脱贫致富的人和事以及对老山界乡村振兴的赞叹之情有机融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秦武王卒,无子,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①,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
昭王七年,魏冉为秦相。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②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冉谢病免相,以客卿寿烛为相。其明年,烛免,复相冉,乃封魏冉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昭王十九年,魏冉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夫轻背楚、赵之兵,陵七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陶邑与秦不接,西构于魏,东连于齐。穰侯欲以通大梁,与秦为一体也。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于是魏人范雎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③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④秦昭王:“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昭王于是用范雎。范雎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选自《史记·穰侯列传》,有删改)
①季君之乱:指秦昭王二年(前305),公子壮与大臣、公子等谋反。季君,即公子壮,在争夺君位中为大臣及武王后等拥立,称号为“季君”。②向寿:时为秦将。③三晋:指赵、韩、魏三国。④奸说:请求进说;奸,同“干”,求。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B.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C.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D.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王七年,采用的是王公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另外,我国古代的纪年法还有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与干支兼用的纪年法等。
B.客卿,古代官名。秦有客卿之官。请其他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故称。春秋战国时泛指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
C.封邑,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以供住宿、斋戒沐浴、收取赋税,是古代君王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被封邑的人可以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政策,实现自治。
D.稽首,是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其次曰“顿首”,再次曰“空首”,这三种拜礼均为正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侯勇毅果敢,杀伐果断。秦武王死后拥立昭王即位,平定大臣叛乱,驱逐武王后出国,消灭了参与谋反的宗室子弟,声威一时震动秦国。
B.魏冉四任秦相,位高权重。魏冉深受宣太后宠信,几次免相没多久即恢复相位,位高权重可见一斑。
C.魏冉攻城略地,战绩卓著。率军攻打魏国,夺取了河内、蔡阳等地;攻打齐国,夺取了刚、寿两城。
D.穰侯富于王室,权高遭妒。魏人范雎谏言免除穰侯相位,穰侯只能出关回到自己的封地,死后封地也被秦国收回改设为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
(2)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
14.魏冉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攻城略地,战绩卓著。这样一位权势赫赫的人物何以“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呢?请简要说明。
10.D11.C12.C
13.(1)秦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大梁,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地。
(2)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进攻齐国刚、寿,这不是好计策。出兵少不能损伤齐国,出兵多则会损害秦国。
14.(1)他凭着自己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2)他假借秦国的武力专注于讨伐魏、齐等其他国家,但是目的都是为了“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全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3)魏人范雎进言,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因而,穰侯的垮台具有必然性。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穰侯说:“好。”于是停止攻梁。第二年,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秦王派穰侯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穰侯又增加了封邑。
“善”的意思是“好”,这是穰侯的回答,其后断开,排除A;
“秦使穰侯伐魏”中“秦”是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
“斩首四万”句子完整,后面断开;“走”的意思是“使……逃跑”,“魏将暴鸢”是它的宾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被封邑的人可以在封邑范围内自由制定政策,实现自治”错误,被封邑的人只能在封邑范围内制定一些不违背国家利益的政策。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攻打齐国,夺取了刚、寿两城”错误,由原文“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可知,“欲”,想要,并非事实。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夫秦何厌之有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秦有何厌哉”,“厌”,通“餍”,满足;“走”,使……败逃;“劫”,威胁。
(2)“非计也”,判断句;“伤”,损伤;“害于秦”,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秦害”,对秦国有害。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可知,当时昭王年纪还小,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由原文“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可知,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超过了国君之家。由此可知,他凭着自己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由原文“陶邑与秦不接,西构于魏,东连于齐。穰侯欲以通大梁,与秦为一体也。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可知,陶邑跟秦国不接壤,向西连接魏国,向东连接齐国,魏冉一直想打通大梁,让陶邑跟秦国本土连成一体。由此可知,他假借秦国的武力专注于讨伐魏、齐等其他国家,但是目的都是为了“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全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由原文“范雎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可知,范雎向秦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魏冉在外事上擅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魏冉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由此可知,魏人范雎进言,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因而,穰侯的垮台具有必然性。
参考译文: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自从惠王、武王时起就有官职为国家做事了。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他的弟弟们竞相争夺王位,唯有魏冉有能力拥立昭王。昭王即位后,便任命魏冉为将军,卫戍咸阳。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把昭王的那些图谋不轨的兄弟全部诛灭,魏冉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当时昭王年纪还轻,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
昭王七年,魏冉担任秦国丞相。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用白起为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打败了他们,俘虏了魏将公孙喜。第二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此后,魏冉托病免职,(秦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第二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于是在穰地赐封魏冉,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昭王十九年,魏冉再度任秦国丞相后,第六年上便免职了。免职后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国丞相。在第四年时,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都,秦国设置了南郡。于是赐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是穰侯所举荐的,两人关系很好。当时,穰侯私家的豪富,超过了国君之家。
昭王三十二年,魏冉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进入北宅,随即围攻大梁。魏国大夫须贾劝说魏冉道:“我听魏国的一位长吏对魏王说:‘秦国哪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大梁,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地。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我听说魏国已经调集了全部上百个县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我认为不少于三十万人。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大梁七丈高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周武王死而复生,也是难以攻下的。轻易地背着楚、赵两国军队,要登七丈高的城垣,与三十万大军对垒,而且志在必得,我看从开天辟地以来直到今天,是不曾有过的。攻而不克,秦军必然疲惫不堪,陶邑一定要丧失,那就会前功尽弃了。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动冒险。”穰侯说:“好。”于是停止攻梁。第二年,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秦王派穰侯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穰侯又增加了封邑。
陶邑跟秦国不接壤,向西连接魏国,向东连接齐国。魏冉一直想打通大梁,让陶邑跟秦国本土连成一体。昭王三十六年,当时相国魏冉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雎自称张禄先生,讥笑魏冉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昭王:“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进攻齐国刚、寿,这不是好计策。出兵少不能损伤齐国,出兵多则会损害秦国。”秦昭王于是任用了范雎。范雎向秦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内专制,魏冉在外事上擅权,泾阳君、高陵君等人则过于奢侈,以致比国君之家富有。这使秦昭王幡然醒悟,就免掉魏冉的相国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魏冉走出国都关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有一千多辆。魏冉死在陶邑,就葬在那里。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
太史公说: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曾经称帝于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当是穰侯的功劳。等到显责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说破,便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愁而死,何况那些客居在秦国的臣子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米元晖①山水
[明]张以宁
高堂晓起山水入,古色惨淡②神灵集。
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
江风吹雨百花飞,早晚持竿吾得归。
身在江南图画里,令人却忆米元晖。
①米元晖:指米友仁,宋代书画家米芾之子,擅长山水画②惨淡:这里指画面色彩浅淡迷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晨起步入厅堂,壮阔的自然山水映入眼帘,令诗人想到了米元晖的山水画。
B.颔联中“春衣”二字点明了季节,“坐”字则表现出鉴赏者以静体动、诚笃专一。
C.“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是对前面两句的补充,让人感受到温润明媚的气息。
D.本诗风格清雅恬淡,充满自然真性,与米元晖山水画的“平淡天真”相契合。
16.对于如何欣赏一幅画,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15.A16.①充分调动感官体验。颔联上句从视觉角度写出米元晖山水画里烟山云水的迷离朦胧,下句从触觉角度感受画中云气的浓重丰润。
②充分发挥想象。颈联中“江风吹雨百花飞”一句,想象春季生机盎然的景象,想象江风吹雨百花飞舞的温润明媚的情景。
③知人论世。诗人对米元晖的绘画风格有深入的理解,和米元晖情感心志相契合,才会生发出“早晚持竿吾得归”的喟叹。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壮阔的自然山水”有误,此处“山水”指米元晖的山水画。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颔联“望中冥冥云气深,只恐春衣坐来湿”,“冥冥云气深”是视觉描写,写的远景,“湿”是触觉所感,这两句诗人将视觉和触觉相结合,用触觉的“春衣湿”,衬托了视觉“云气深”。故欣赏一幅画,要充分调动感官体验。
“只恐春衣坐来湿”是想象之语,表现了云气的缥缈朦胧,颈联上句“江风吹雨百花飞”,承接上联“春衣”,虚写想象江风春雨中百花飞动温润明媚的情景,以动衬静,通过“江风吹雨”“百花飞”,勾勒出一幅宁静灵动秀丽幽雅的画面。故欣赏一幅画,还需充分发挥想象。
颈联下句“早晚持竿吾得归”是表述对百花纷飞时节自己持竿垂钓于江风中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正是因为诗人对米元晖的绘画风格有深入的理解,与他的情感心志契合相融,才会有这样的感慨,故欣赏一幅画,还需知人论世。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拿来终生奉行的,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的人,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己所不欲④.勿施于人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贤、己、施、庶、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点言志,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便。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8.下面对语段中几处标点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引号表示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特定称谓或特殊含义等。
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引出解释,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丙处引号内的内容属句中引用,“义也”后的句号放在引号的前面或后面均可。
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解释内容,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19.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18.C19.耐人寻味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20.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引用做“同意”的宾语,不是直接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的外面。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指孔子赞许曾点的话有意味,值得思索,可用“耐人寻味”。“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思索。
第二空,语境说的是儒道两家的关系密切,可用“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非常密切。
第三空,语境指孔孟思想与老庄哲学之间是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的关系,可用“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指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搭配不当,“反而”表示跟意思(思想)相反或出乎意料,在句中起转折作用。句中是递进关系,“不但……反而……”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改为“不但……而且……”;
二是语序不当“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多项定语语序排列不当,表范围的定语应放在形容词性修饰语的前面,应改为“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所以,画线句应改为: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实中的战争远比电影《长津湖》更为残酷,那是一页令人不忍卒读的历史篇章。志愿军战士们扛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争一线。恶劣的天气、装备的悬殊、匮乏的物资以致于巨大的牺牲,没有什么不能打消他们“必赢”的信心。
多少英雄烈士血洒沙场,多少忠诚魂魄长眠他乡,可无论饥寒、伤残,还是阵亡,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硬生生地用血肉之躯、铮铮铁骨铸起了一道捍卫家国的钢铁长城,诠释了什么叫军人荣耀、英雄气概、爱国赤诚。他们普通如小草,他们伟岸如苍松翠柏;()
有人说:“《长津湖》电影结束后,等了十几分钟没有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万家灯火,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便是最好的彩蛋。”是的,这繁华盛世,是无数革命先辈所憧憬的未来。时光不语,英烈永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吾辈自强,沿着先辈们开辟出来的道路砥砺前行,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1.仿照材料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括号内再写一组句子。
2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共有四处表述不当,请修改。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张掖2024年道路旅客运输从业资格证模拟试题
- 2024年福州客运从业资格证都能开什么车
- 店铺装修工程承包合同书(31篇)
- 商业策划书模板(6篇)
- 秋季田径运动会加油稿
- 高一家长会家长发言稿(21篇)
- 10KV配电室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二位数乘二位数600道
- 清洁合同书合同范本
- 自考管理学原理知识要点
- (精选)活动房产品手册Word版
- 生产线EPC总承包合同范本
- 武建〔2005〕273号
- 小学六年级书法课教案三篇
- 安全技术交底(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共6页)
- 亚龙YL-335B实训项目书
- 工程竣工决算(代编竣工决算报表业务)工作底稿模板
-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教材--剪纸
- 台达PLC基本指令
- 新生儿护理月嫂知识培训动态PPT
- 浅析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