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省鄂州市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湖北省鄂州市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湖北省鄂州市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湖北省鄂州市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湖北省鄂州市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

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

李娟

外婆有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就是吐舌头。通常这一动作会出现在做了错事之后。而她做了错事通常会先掖着瞒着,

如打碎了糖罐子,就悄悄把碎片扫一扫,剩糖撮一撮,换个一模一样的罐子装了原样摆着。直到你问她:糖为什么突

然少了半罐子?她就吐吐舌头,笑眯眯地坦白。

金鱼死后,鱼缸一直空在那里,空了很久。有一天却发现鱼缸有些不对劲,似乎缩小了许多,端起来左看右看,

没错,是瘦了两三寸。逮住外婆一问,果然,是她老人家打碎后又悄悄去市场买回一个。大约是原样大小的有些贵了,

便买了小一号的,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呢。当然,被揭穿了,也只吐了一下舌头而已。

吐舌头的外婆,飞快地把舌头吐一下,“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

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休想让她为做错的事情多愧疚一丝一毫。

然后又想到外婆的竹林。老家不是我的老家,我没有在那里生活过,但想到外婆正是在那里的一间老瓦房生活了

近半个世纪,就觉得那实在是一个无比温柔之处。老屋前前后后种着重重竹林,我从坡上下来,一走进竹林,就听到

外婆在塌了半边的老屋门口和一群乡下女子说笑。她手持长长的竹竿(后来她用这竹竿为我从桔子树上捅下了许多鲜

艳的桔子),站在那里大声揶揄其中一个女邻居,好像是在模仿她夫妻俩之间的什么事,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那女人

又急又气,抡起巨大的竹扫帝挥打外婆的屁股。我站在半坡竹林里看了一会。当外婆和我们一起生活时,我们是否也

给过她这样的快乐?那年她八十多岁了,已经离开了我们两年,独自回到乡下的旧居,在仅剩的半间老屋里生活。

我一边大声喊外婆,一边从坡上下来,所有人都回头仰望我来的方向。外婆答应着,意犹未尽地继续数落着那个

女人,继续大笑,一边向我迎接过来。我从上往下看到旧屋天井里的青石台阶,看到一根竹管从后山伸向屋檐下的石

槽,细细的清泉注满了石槽。世界似乎一开始就如此古老。

从来没想过,离开熟悉的地方会是这么可怕的事情!外婆终究没能老在老家的坟山里。她孤零零地被埋在万里以

外的戈壁荒滩中,好像她孤独的、意志坚决的一生仍不曾结束,好像她不得不在死之后还要重新开始一场适应新生活

的漫长过程。

之前两天,我急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只差了十个钟头。接到噩耗后,我仍然坐在夜班车上继续往家赶,往已

经死去了的外婆身边赶。我知道她还在等我。我不能勘破生死,但也能渐渐明白死亡的并不可怕。死亡不是断然的中

止,而是对另外一场旅行的试探吧?外婆死前有那么多的强烈的意愿,她挣扎着要活,什么也不愿放弃,挂念着这挂

念着那的。然而一旦落气,面容那么安和、轻松。像刚吐完舌头,刚满不在乎地承认了一个错误。

死亡之后那辽阔空旷的安静感,是外婆最后为我所做的事情。以前念小学的时候,很多个清晨我起床一看又是红

苕稀饭和酸菜,就赌气不吃,饿着肚子去上学。因为我知道,不一会儿,外婆一定会追到学校来给我捎一只滚烫的红

糖馅锅盔……那时我都上六年级了,六年级班设在六楼。八十岁的外婆,怀里揣着烫烫的锅盔,从一楼开始慢慢地爬

楼梯,在早自习的书声朗朗中,一阶一阶向上,爬啊爬啊,最后终于出现在六楼我的教室门前……那是我所能体会到

的最初的、宽广的安静感……在外婆给我带来的一场又一场安静之中,生命中的恶意一点点消散,渐渐开始澄明懂事

起来。今天的我,似乎达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勇敢状态,又似乎以后还会更加勇敢。

又想起那次我拎了一只公鸡去乡下看外婆,走过漫长孤独的山路,最后才找到老屋。外婆迎上来对我说:“我很

想你,我天天都在想你。”

外婆你不要再想我了,你忘记我吧!忘记这一生里发生过的一切,忘记竹林,忘记小学校的六楼。吐一吐舌头,

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

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你常常对我说,娟啊,其实你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

的。你不要受那些罪了。你妈妈不晓得这些,我晓得的……外婆,现在我才渐渐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虽然我现在还

是一团混沌,无可言说,无从解脱。但能想像得到,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八岁,仍然清清静静、了无牵挂,其实,也

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一场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

而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回忆外婆打碎鱼缸悄悄弥补过错的事,写出外婆不愿认错的极其自尊、特爱面子的形象,读来让人觉得外

婆的可爱。

B.文章善于撷取典型事件表现外婆性情,外婆揶揄女邻居一事表现外婆的乐观爽朗,给我送锅盔一事则是抒写外婆

的慈爱。

C.文章在叙事抒情间穿插的议论警句频出,有对生死的理解,有对人生的领悟,这些议论增添了文章的理性之美,

使之更显厚重。

D.外婆带给我的种种“安静感”虽然内涵不尽相同,但主要是外婆人格所起的作用,引我思索与成长,让我更为勇

敢。

2.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3.文章围绕外婆“吐舌头”这一习惯性小动作展开,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1世纪初,一些来到中国的西方探险家、汉学家却虚怀若谷,种丹M一,他们用文化比较的思维,发现了龙

口瑞典汉学家喜龙仁将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和中国的佛像作了比较,[乙]他认为龙门的卢舍那大佛“是

■-件完美的艺术品,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动并感染着观者。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

刻画得住或馋4,但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潸沦。”

[丙]在喜龙仁的眼里,龙门的佛雕洞悉了世间的一切喜乐悲苦,住隽它们的外部表情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出其静

穆与内在的和谐。因此,喜龙仁可以举卷卢舍那大佛的“知音”。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具慧眼B.惟妙惟肖C.任凭D.堪称

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文学创作的“轻”与“重”

覃皓培

当代文坛的广阔的研究视域中,通俗文学的创作始终是一块野蛮生长的“文化飞地”,介于传统的文学话语和当

下的商业趣味,不可忽视亦难以言喻,评论界对其关注有加,但仍旧存在争议性与滞后性。所谓文学的“轻”与“重”,

就我国通俗文学与纯文学而言,主要区别于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体三方面。通俗文学题材较为轻逸,突出幻想、情感、

科幻等元素,有阅读的趣味性、商业性;读者群体较为广泛、传播形式渠道多样。而纯文学着重于现实主义和思想表

达,主题较为深刻,同时文学性和思想性较强,发布渠道主要由纳文学期刊及出版社集册出版。然而“轻”与“重”

是否真的难以兼顾,文学的类型究竟又由谁来断言?

事实上,即便通俗文学的畅销书作者们,其创作的目的虽与传统文学追求“经典化”的标准相距甚远,其文本的

碎片化、趣味性和传媒属性也远胜于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但却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其中必然有值

得纯文学关注的关键元素。而我国通俗文学多年来缺乏经典性,也显然急需符合该类型自我突破的要素出现。优秀的

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手中的读物,更是创造一个时代文化风尚之航标。由此而言,惟有回归作品和读者本身,才能

理解孰轻孰重的本质。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与主题之“重”的讨论,寻

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

通俗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显然并非语言上的艺术性和思想上的震撼力,而是真切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情感,把握了具备时代共鸣的犀利具象。通俗文学的创作,对于时代的痛点和敏感点的捕捉至关重要,正是其“举重

若轻”引发读者热捧的核心。如果说《平凡的世界》是当年“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一些青年作家笔下的“青春”

却是如此模糊不清。以新生代作家而言,若一味的靠拢精英化的纯文学趣味,脱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与世情观察,

显然只能模拟复刻出文学化的躯壳,而丧失了时代本真的灵魂。

当代作家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场感和敏感性,以及由通俗文学中汲取素材和轻趣味的能力,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下

尤为重要。青年作家群体的优势,在于对当代生活的文学化捕捉,兼具了新时代文学趣味和文学传统的平衡意识,现

实经验不足调和于新锐的观察视角与澎湃的表达激情。大众渴望从文字中找寻力量,时代等待被文学激发共鸣,网络

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诸多亟待被表现的时代症候等待被更多具备艺术性的

手法开掘演绎。文学不是狭隘的由精英殿堂颁发认可的执照,人人皆可的创作与阅读需求的时代早已来临。如何将“轻

素材”的“段子”和“情节”,提纯出指向文化层面的,锻造为具备文学性的作品,亦是当代创作者们必须面对的问

题。而对于通俗文学的前路,时间自然会修剪这野蛮生长的枝丫,读者们也将给出最为客观的答案,中国通俗文学的

疆界应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毫无疑问,优秀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通俗还是精英的选

择权,应交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

针锋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术性和文学性,更要回归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

接地气,终究会丧失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壤与文化价值,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

思,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

(摘编自《文艺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轻”与“重”,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它们在题材、主题和读者群三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通俗

文学或纯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兼顾它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B.作者指出,对通俗文学之“轻”与纯文学主题之“重”加以认真讨论,得出正确的观念或认识,可以从根本上突

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发展。

C.作者指出,《平凡的世界》正因为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以成为那个时代“青春文学”的代表;今天的

通俗文学创作,要很好地借鉴前人的经验。

D.作者指出,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是一块“野蛮生长的飞地”,是等待时间修剪的“野

蛮枝丫”,批评其重趣味与迎合市场、轻主题与文化引领的倾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就通俗文学而言,一方面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与社会性讨论,另一方面因其缺乏经典的代表作品,因

此,创作上还需加倍努力,争取有所突破。

B.作者认为,通俗文学创作因善于捕捉时代的痛点与敏感点,所以受到读者热捧;倘若一味地模仿纯文学,就会失

去对当下时代的心理把握和世情本真的观察。

C.作者认为,网络时代的科技焦虑、都市爱情的阶层落差、青春成长的现实困惑等时代症候,需要作家在新时代文

学趣味与文学传统中寻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D.作者认为,文学作品只要遵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者广泛认同,文学的轻、

重之分,优、劣之别,自然是不存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解本文的疑点:文章标题的两个形容词“轻”与“重”的含义指向不确定,仅一篇之内,就得根据不同语境,

作出不同解释。

B.理解本文的难点:对于“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亦即传统主流文学或精英文学)的判断,需要阅读大量文学文

本以获得感知。

C.理解本文的重点:作者力图表达破除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壁垒,兼顾与平衡某些重要元素,创作世界

性经典的观点。

D.理解本文的焦点:文学有自身的艺术性,作家必须拿出优秀作品,不仅让读者从中获取力量,还能最终决定“通

俗”或“精英”。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紧紧中华儿女心弦。回望2019年,回归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意

义之重大,留下了的一笔,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每一件流失文

物回归的背后,几乎都有着波澜曲折的故事。

A.息息相关牵动淋漓尽致B.息息相关牵动浓墨重彩

C.休戚相关牵挂淋漓尽致D.休戚相关牵挂浓墨重彩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楼

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晚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燕子楼

白居易

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注]工部尚书张惜去世后,其妾关盼盼独居在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曾在张惜手下任职多年的张仲素写了《燕子楼》,

白居易阅后,写了和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诗巧用“伴”字将楼外之寒冷与楼内之孤寂联系起来,为人物的出场作安排。

B.张诗三、四两句直抒胸臆,言一夜相思情的长度绝对不是天涯地角的距离所能比拟的。

C.白诗中的两个“满”字,写出了女主人公深感于夜晚月圆而人却永远不能再团圆的痛苦。

D.无论是张诗,还是白诗,都塑造了一个能够跃然纸上的在相思中煎熬挣扎的女性形象。

2.请从和诗的角度分析白诗的妙处。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无良媒。将子无怒,.(《诗经•氓》)

(2)《诗》三百篇,o,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3)故九万里,,;背负青天而莫之天网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4)恨相见得迟,o,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

(5)且尔言过矣。,,是谁之过与?(《论语》)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霹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是一种未在人类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新型

冠状病毒(2019-nCoV)o目前发现,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密闭、不通风场所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

需加强预防和隔离处理。现没有特效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节选自2020年1月《人民网》)

材料二:

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

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

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节选自2020年2月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材料三:

要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一方面,要立足当前,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评

估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

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另一方面,要放眼长远,从医疗卫生资源投入、队伍培养、协同机

制等各方面加强公共卫生软硬件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增强社会的防护意识和能力,避免小病酿成

大疫。

要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我们既要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速立集中统一

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应急救援的协同性、整体性、专业性,又要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

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解除群众的后顾

之忧。

要着力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产能保摩、调

度机制、储备体系各个环节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实现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

储结合、节约高效的目标,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

(节选自2020年2月《央视快评》)

材料四:

到目前为止,普通流感已经在美国造成1万人死亡。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预计,美国每年有12000至61000

人死于流感。但没有人认为这些人的死亡是由于美国政府不作为所导致。

相比之下,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特德罗斯•盖布雷耶苏斯(TedrosGhebreyesus)1月30日表示:“在过去几周

里,我们看到出现了一种以前未知的病原体,迅速升级为爆发的态势,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对。中国发现疫情、

分离病毒、测序基因组并与世卫组织和全世界分享,速度之快,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在保持透明度和支持其他国家方

面也做的十分出色。在许多方面,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对疫情的应对达到了一个新的标准。”

坦率的说,中国政府针对有关新型冠状病毒信息的预警所采取的迅速而果断的行动惊到了我。全世界都应该祈祷

这些政策是有效的,有很多人会因此而获救。

(节选自2020年2月中国日报网《“预警与决策的权衡”-----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疫情管控》)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B.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体未在人类中发现,但人们一旦患上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是很可怕的。

C.有发热、乏力、干咳的症状表现就可以判定其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D.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特效药很快就会生产出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基本原则是: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

B.从卫生防疫工作的长远目标来看,一要加强公共卫生软硬件建设,二要改革完善疾病防控体系,三要全面增强社

会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C.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工作中,不可回避统一性。

D.到目前美国已有一万人死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世卫组织在比较后认为,中国政府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

做法堪称世界标准。

3.普通民众为了能预防新冠状病毒肺炎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有效的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各自时代的偶像。对才华出众、外形靓丽、造型时尚、为人友善、个性独特的明星产

生倾慕心理,恐怕是每一代青少年必经的心理体验。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传播渠道、审美标准的不同,每一代人对

偶像的认知自然会有所差别。然而,在差异化的表象之下,不同时代的人又会对偶像的概念达成一定的共识,那就是

任何优质偶像、大众榜样都应该具有过人的艺术才华、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公众形象。

(摘编自杨洪涛《偶像不是流量堆出来的》,《光明日报》2018年8月30日)

材料二: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有的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

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

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造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喧嚣中,演员的

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任性都被惯出来了;在“娱乐至上”“流量为王”的

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网络平台、综艺节目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

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青

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家未来的大事。培养

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新华社北京2018年9月6日电)

材料三: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义

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身上那种气质之美,为浮躁的社会打开了另

一个审美维度,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

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却被扭曲的“眼球经济”推波助澜。

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

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

“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

之风,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唯此,方能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

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解放军报》2018年10月4日)

材料四: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美学和美育高潮后,学校美育越来越被分工细密的现有课程体系边缘化

了,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偏重技能、缺失审美内蕴的“艺术课”或者仅剩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所谓“美

学课”,而少见品位高雅、内涵丰富、陶冶学生身心的“美育课”。社会转型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有损美育实施的生

态。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难免产生许多浮躁、趋利、庸俗等负面情绪,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更使得青少年人格

发育趋向“空心化”,即愈来愈缺失崇高、阳刚和雄壮的美感元素。不少学生更多沾染的是经济意识、“小我”考量

和感官愉悦,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的自觉精神日趋稀薄。“走偏”的文化消费与“病态”的审美创造互为因果,

令人忧思。

-----(摘编自潘涌《美育为何难落实》,《光明日报》2017年1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可以拥有不同审美选择,但不能变审美为“审丑"。

B.崇高、阳刚与雄壮等美感元素的缺失,容易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空心化”,使得校园文化生态异化。

C.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D.社会转型期难免出现负面情绪,影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美育要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优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像具有时代差异性是正常社会现象,每一代青少年经历倾慕偶像的心理体验也属正常。

B.病态审美现象引发公众反感,就是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C.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有的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密切联系。

D.新时代军人身上独特的气质之美可以作为当前社会另一个审美维度,引领时代潮流。

3.应从哪些方面发挥审美文化对青少年的引领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无论民间的济贫活动还是政府减贫干预,大都承载特定价值诉求或意识形态。20世纪以来,西方福利

国家体制的形成与转型,既是各国政治经济演变进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过程,还是福利思想史的现实形态。

随着“政策科学”研究的兴起,贫困研究与减贫干预转向科学化的模式,并带来反贫困特定维度上的效率与进步。然

而技术化的贫困干预始终无法回避政治权力的制约。贫困治理的最优解依然只存在于理想情景,因而,有必要打破意

识形态与科学研究的藩篱,尝试在意识形态话语与政策科学研究之间建构互动空间,突破实证研究“经验—理论”

科学环的束缚,探索将政策及政策实践融入研究流程的路径。

2012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产生了诸多发展和变化,贫困的发生情境、反贫困行动

的背景以及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扶贫理论演进和实践发展的前提与边界,这不仅是中国乃

至全球减贫事业发展的全新机遇,也是扶贫领域包括中国脱贫攻坚学术研究反思与革新的良好契机。2018年中国提出

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关联,从“短板”的角度审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速设

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探索。

脱贫攻坚的实践在不断取得减贫成效的同时,也为反贫困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基于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以及深

入实践,中国学术界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延伸和拓展了扶贫思想,主要体现在贫困识别与瞄准技术方面、反贫困与

贫困治理议题以及反贫困理念等方面。已有的研究不仅充分解释了何以“瞄不准”,何以偏离目标,同样也为政策瞄

准提供了诸多用以改进的机制和对策建议。针对政策执行情境的约束,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驻村帮扶”成为破解上

述难题的可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些治理机制的缺陷。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进入了新的历史高度,其关键在于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推进了脱贫攻坚实践,影响了贫困

发生和反贫困实践的诸多结构性要素,从而为相关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问题和经验,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创

新,并形成了诸多可借鉴的模式。具体而言,集中体现在: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三个层面。此外,讲好中

国的减贫故事,不仅需要好的经验和素材,同样需要好的讲述与呈现,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在脱贫攻坚的中国话语与

反贫困的全球议题之间实现创造性的转换,从基于特殊经验的理论话语迈向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命题。

(摘编自黄承伟等《论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提出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既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审视,又是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B.脱贫攻坚这一实践过程,不仅可以带来看得见的成效,还可以提供理论创新契机。

C.中国扶贫开发理论创新能够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关键在于发挥了政治制度上的优势。

D.技术化贫困干预的治理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政治权力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论证。

B.文章论证脱贫攻坚理论,是从一般到个别并要求理论最后上升到一般的顺序展开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给出研究思路的方式,以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D.文章以脱贫实践推进和理论创新的相互影响为前提,具体论证了“驻村帮扶”的可行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福利体制的形成与转型,也是其政治经济、主流意识形态和福利思想的演变过程。

B.要进行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与革新,必须首先研究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与实践的变化。

C.解决脱贫治理机制的问题,依靠的是政策改进和学术界开展的系列扶贫思想的研究。

D.如果要讲好中国脱贫的案例,不但要突破实证研究,更需要好的经验、素材和形式。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阮修生宣子。好《净》、《老》,善清言。尝有论鬼神有无者,皆以人死者有鬼,修独以为无,目:“今见鬼者云着

生时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有鬼邪?”论者服焉。后遂伐社树,或止之,修目:“若社而为树,伐树则社移;树而为社,

伐树则社亡矣”性简任,不修人事绝不喜见俗人,遇便舍去意有所思,率尔裹裳,不避晨夕,至或无言,但欣然相对。

常步食以百钱桂枝头至遒居便•狸酗场曼当世青贵而丕肯顾篓无檐石之储玄妲也与江弟同志常自得于林室之间。王衍当

时谈宗,自以论《易》略尽,然有所未了,研之终莫悟,每云:“不知比没当见能通之者不。”矛污族子孰谓矛污目:“阮

宣子可与言。”衍曰:“吾亦闻之,但未知其叠叠①之处定何如耳!',及与修谈,言寡而旨畅,衍乃叹服焉。梁国张伟

志趣不常,自隐于屠钓,修爱其才美,而知其不真伟后为黄门郎、陈留内史,果以世事受累。修居贫,年四十余未有

事,王孰等敛钱为婚,皆名士也,时慕之者求入钱而不得修所著述甚寡,尝作《大鹏赞》日:“苍苍大鹏,诞自北溟。

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翕然层举,背负太清志存天地,不屑唐庭。莺鸠②

仰笑,尺^所轻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王孰时为鸿胪卿,谓修目:“卿常无食,鸿胪丞差有林,能作不?”修口:“亦

复可尔耳!”遂为之转太傅行参军、太子洗马避乱南行,至西阳期思县,为贼所害,时年四十二。

(节选自《晋书•阮修传》)

(注)①亶亶:读weiwei,谓诗又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②鹫鸠:读xuejiu,鸟名,即斑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富贵而不肯顾家/无檐石之储宴如也/与兄弟同志/常自得于林阜之

间/

B.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富贵而不肯/顾家无檐/石之储宴如也/与兄弟同志常自得于林阜之

间/

C.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富贵而不肯顾/家无檐石之储/宴如也/与兄弟同志/常自得于林阜

之间/

D.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富贵而不肯/顾家无檐石之储/宴如也/与兄弟同志/常自得于林阜

之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遗。

B.《易》,指《易经》,现传世的有《周易》,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

C.室,本指房屋,后可指妻子儿女,文中“未有室”即说阮修四十岁还没有妻子儿女。

D.禄,指傣禄,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是土地、实物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修属无神论者,不相信有鬼神。他说没有鬼,还告诉制止他砍社树的人,若土神变为树,砍树后神位就会移走,

若树就是土神,那砍树后土神就消失了。

B.阮修性情简约,做事见人随性。不喜欢见俗人,遇到就舍弃而去;心中有思念的人,立刻就去见,不管是早还是晚,

到达后不说话,相对而坐一也很高兴。

C.阮修深入研究,释《易》言少意畅。王衍研究《易》有未领悟之处,经族子王敦推荐,与阮修交谈,发现阮修言

语不多却旨意畅达,王衍十分叹服他。

D.阮修一生清贫,却得时人相助。他因贫穷,到四十多岁还未娶妻成家,王敦动员一批名士为他筹钱娶妻;当时仰慕

他的人,一也来慷慨解囊,都被他谢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见鬼者云着生时衣服,若人死有鬼,衣服有鬼邪?”论者服焉。

(2)梁国张伟志趣不常,自隐于屠钓,修爱其才美,而知其不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

胡浚等荐,擢知苏州,赐拴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现亨,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

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口:“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

久,罪当死。”立模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

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动惩。又置通关

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禽鸟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

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日:

“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得去。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日非无仆藁欲籍是报

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JL纱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

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

/欲籍是报公耳

B.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

欲籍/是报公耳

C.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

/欲籍是报公耳

D.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日/非无仆隶

欲籍/是报公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中国古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B.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C.御史,秦始,御史是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自清。

D.正统,古代纪年法有干支纪年、年号纪年和王公年次纪年等,正统属年号纪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钟智谋过人,嫉恶如仇。群吏请他写判牒时他装作不懂,三天后以群吏不听自己的话为由下令处死其中几个人,

清邪风,树正气。

B.况钟体贴民情,减免苛税。他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为百姓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并用所积累粮食赈济灾荒,代

交民间杂赋和拖欠租赋。

C.况钟心思缜密,兴利除弊。他设通关勘合簿,防止恶人进出作假为恶;设纲运簿,防止过往运夫私吞财物;设馆

夫簿,防止提出无理的需求。

D.况钟政绩卓著,深受爱戴。他任期已满当升迁,府中百姓前往请求张文昌让况钟继续任职;况钟死于任上,吏民

相聚哭悼,立祠致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2)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周国平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但常常忘记了开花。”

要求: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1.A

2.①对去世外婆的深切怀念;②对没能与外婆见上最后一面以及没能让外婆回到故乡安葬的遗憾;③对外婆慈爱待己

的感激;④对人生领悟的释然与安静。

3.①“吐舌头”是出外婆的可爱与达观,给予我人生启示,散文的立意从此中来;②"吐舌头'’作为线索,是作者怀

念外婆的情感触发点,也是展开回忆和思索的起点,便于统率材料;③“吐舌头”是体现外婆形象的典型意象,给读

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

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A项“写出外婆不愿认错的极其自尊、特爱面子的形象”错误,外婆并非不愿认错,只是

不为错误愧疚,犯了错就积极弥补,弥补不好,就达观接受。故选A。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概括题要能分析层次结构,逐条概括,答案可

以选用原文的词句,但要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力求简洁、明确。作者的感情主要蕴含在字里行间,可

以结合文章主旨概括。回归原文进行分析是关键。整篇文章表达了对外婆的深切怀念。“从来没想过,离开熟悉的地

方会是这么可怕的事情!外婆终究没能老在老家的坟山里。她孤零零地被埋在万里以外的戈壁荒滩中,好像她孤独的、

意志坚决的一生仍不曾结束,好像她不得不在死之后还要重新开始一场适应新生活的漫长过程。之前两天,我急赶慢

赶,还是晚了一步。只差了十个钟头”这些语段表达了没能与外婆见上最后一面以及没能让外婆回到故乡安葬的遗憾。

“八十岁的外婆,怀里揣着烫烫的锅盔,从一楼开始慢慢地爬楼梯,在早自习的书声朗朗中,一阶一阶向上,爬啊爬

啊,最后终于出现在六楼我的教室门前……那是我所能体会到的最初的、宽广的安静感……”我赌气不吃早餐外婆却

不怕辛劳爬楼给我送早餐,外婆对我的疼爱让我感激。“但能想像得到,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八岁,仍然清清静静、

了无牵挂,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一场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

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表达的是作者从外婆身上学到的对人生领悟的释然与安静。

3.本题考查鉴赏构思技巧,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思考。注意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上,“吐舌头”

是体现外婆形象的典型意象,使读者印象深刻。“当然,被揭穿了,也只吐了一下舌头而已”、“而且又吐得那么快,

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形象地表现了外婆的可爱、乐观。在情节上,“吐舌头”贯穿全文的始终,

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由题目“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以及开头“外婆有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就是吐舌头”可知这是作者

怀念外婆的情感触发点,也是展开回忆和思索的起点。在主题上,“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八岁,仍然清清静静、了无

牵挂,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一场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

不了,吐吐舌头而已”可以说“吐舌头”是外婆留给我的精神财富,她的可爱、达观的态度感染了我,也教会了我对人

生释然。

2、1.D

2.B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

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

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

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

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

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A项,独具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能作出精细的判断。使用正确。

B项,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使用正确。

C项,任凭:听凭,无论。使用正确。

D项,堪称:称得上,一般表示赞叹的意思。“堪称”不能与“可以”连用,因为“堪”即是“可以”的意思。使用

不正确。

故选D。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标点符号的能力。本考点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

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运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

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B项,最后的句号应移到后引号外,因为是间接引用,引用部分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所以句后放在后引号外边,如果

引用时有冒号,句号在后引号里边。

故选B。

【点睛】

这道题目首先要辨析词语的异同,辨析这几个词语可从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修饰限制的词语方面进行

辨析;其次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的对象等。

3、1.A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

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

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项,曲解文意,显得牵强附会。错在“可以从根本上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即纯文学)的创作壁垒,调和文学

发展”。原文第二自然段是说,“突破通俗文学与主流传统文学的创作壁垒,还需反观类型之'轻'与主题之'重'

的讨论,寻求彼此调和与发展的契机”,即这只是一个“契机”而已,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

C项,强加因果且曲解文意。《平凡的世界》的成功是因为语言的艺术性与思想的深刻性,而不仅是“因为反映了现实

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而且作者是告诫今天的创作者不要刻意模仿,而不是“很好地借鉴”。

D项,曲解文意,“通俗文学创作在有些时候,缺乏文学性与艺术性”的说法错误。原文是客观立场分析通俗文学与

纯文学的区别与融合的可能以及发展前景,并没有褒贬哪一类的意思。而且“野蛮”在文中是生命力旺盛、有勃勃生

机的意思,是肯定的意味。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

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

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

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o

D项,表述绝对,错在“只要遵循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写出好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赢得读者广泛认同……自然是

不存在的”这个地方。原文的表述是:事实上,文学自然没有孰轻孰重、孰优孰劣之分,创作也并非此消彼长、针锋

相对的战役,然而文学创作不仅要注重艺术性和文学性,更要回归对读者的尊重、对文字的敬畏,拒绝读者、不接地

气,终究会丧失了文学最根本的生长土壤与文化价值,所谓“轻”与“重",归根结底指向的是对文学本身的反思,

对当下时代与当今读者的责任感。

故选D。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

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

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

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

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

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项,曲解文意。错在“不仅让读者从中获取力量,还能最终决定‘通俗'或'精英'”这个地方。原文是:毫无疑

问,优秀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被大众广泛认同、反复阅读。最终决定作品是通俗还是精英的选择权,应交

还于读者,而非出版商或评论家。也就是重点是经历时间的考验和一代一代读者的检验,而不仅仅是“读者”。

故选D。

【点睛】

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

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

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

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

4、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

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

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等。

第一处,“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彼此间祸福相连,强调人与人之间。联系上文是文物的聚散

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关系密切,故选“息息相关”。

第二处,“牵动”是触动,“牵挂”是挂念。联系下文是触动中华儿女心弦,故选“牵动”。

第三处,“浓墨重彩”是绘画或描述笔墨多,“淋漓尽致”是形容文章、谈话透彻充分。句中是形容“一笔”,笔是

用来绘画或描述的,故选“浓墨重彩”。

故选B。

【点睛】

词语(熟语)辨析题可以从词义辨析和语境辨析。词义辨析需要注意望文生义、误用褒贬、搭配不当、谦敬错位。语

境辨析要注意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合习惯,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综合判断。

5、1.C

2.①白居易和诗的第一、二、四句与原唱诗的第一、二、四句韵脚相同,达到了“和韵”。②原唱诗将楼内残灯与楼

外晓霜合写,将独眠人与合欢床对照;和诗则将满床月与满帘霜合写,将被冷与灯残合写,又增添了拂床的动作,内

容上与原唱诗既相衔接又不雷同。③原唱诗作为盼盼的自白,感叹天涯地角的距离都不及自己此情之长;和诗则是感

叹这凄凉秋夜竟似为她一人而显得特别缓慢,在情感表达上同中见异。

【解析】

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

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

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

答案。

C项,“深感于夜晚月圆而人却永远不能再团圆的痛苦”理解牵强。白诗首句是说月光透过帘隙洒了满床,霜花结在

帘上,满帘皆霜。描写的是霜月夜的景物,选项理解错误,两个“满”字并不是夜晚月圆而人无法再团圆之意。

故选C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

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题干要求从和诗的角度分析,和诗,指唱和,和答之作。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

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要求。讲究步韵,依韵,用韵。首先看两

首诗的押韵,白诗一、二、四句尾字“霜”“床”“长”与原唱诗的第一、二、四句韵脚相同,达到了“和韵”;再

看两首诗的内容,原诗“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与白诗“满床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都写了“残

灯”“晓霜”“卧床”等场景,也增加了一些变化,原诗“人起”,而白诗“拂卧”,可见两首诗同中有变化;最后

看抒发的情感,原诗“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白诗“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前者直接

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绵长,而后者说的是这霜月夜因自己一人而更显漫长,抒情更为含蓄、蕴藉。

【点睛】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

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

的思想感情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6、匪我愆期秋以为期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嬲难系虎兜出于柳龟玉毁于梗中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

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匪”“愆”“培”“驱”“虎

兄”“柳”“毁”“梗”的书写。

【点睛】

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

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

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

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7、1.B

2.D

3.因为现没有特效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所以我们要加强预防和隔离:(1)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

传播,所以人们外出必须佩戴口罩。(2)密闭、不通风场所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所以人们要做到家中勤开窗通

风,减少或不去人员密集场所。(3)由于该类重症患者容易出现生命危险,所以人们学会自查(出现发热等明显症状),

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

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A项,“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错误,原文“目前发现,该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可知,强调

的是“目前发现”、“主要”途径。

C项,“有发热、乏力、干咳的症状表现就可以判定……”说法过于绝对;

D项,“特效药很快就会生产出来”无中生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

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

D项,“有一万人死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张冠李戴,是死于“普通流感”。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

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普通民众的预防主要信息在材料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目前发现,该病主要通过

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密闭、不通风场所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需加强预防和隔离处理”“现没有特效药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

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