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方案智慧交通管理系统顶层设计TOC\o"1-6"\h\z\u 111.1背景 111.2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31.3规划范围和期限 151.4规划原则及技术路线 151.4.1规划原则 151.4.2规划技术路线 171.5规划依据 181.5.1政策与法规 181.5.2标准和规范 22 332.1现状分析 332.1.1城市概况 332.1.2道路与交通情况 33内部交通现状 33建设工地主要运输通道 352.1.3车辆保有量 352.1.4现状交管业务现状 372.1.5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现状 372.1.6现状问题分析 392.2需求分析 412.2.1交通管理业务需求 41交通组织与交通流疏导的需求 43应急管理与交通安保的需求 43秩序管理与违章处罚的需求 44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的需求 44交通宣传与教育的需求 46车辆与驾驶人管理的需求 48交通管理服务的需求 48交通管理业务监管的需求 502.2.2服务需求 50公众服务 50公交企业服务 54工地建设期货运需求 562.2.3功能需求 562.2.4安全需求 682.2.5协同需求 682.2.6城市发展特色需求 70机制体制改革带来交通管理全面创新的需求 70交通管理改造提升需求 71构建慢行+公交出行交通形态的需求 71低碳排放区管理的需求 72非机动车动态管控的需求 72面向无人驾驶管理探索的需求 72重大活动与特勤保障的需求 74先进技术及示范应用建设成果展示的需求 74 753.1指导思想 753.2规划原则 753.3发展定位 773.4发展目标 783.5架构设计 803.5.1总体框架 803.5.2逻辑架构 813.5.3业务架构 863.5.4应用架构 893.5.5数据架构 953.5.6网络架构 973.6信息共享与交换 983.7标准规范体系 100 1034.1智能感知系统 1034.1.1道路智能感知 105城市道路 107高速公路 110公路 1124.1.2车辆智能感知配备 115汽车电子标识 115行驶记录仪 118行车记录仪 118卫星定位信息 120车载视频 1204.1.3违法行为智能感知 120驾驶资格违法场景识别 120车辆号牌违法场景识别 123路段防事故场景识别 125路口防拥堵场景识别 128三超一疲劳违法场景识别 129新技术应用场景识别 1314.1.4智能感知接入 1334.2智能交管大脑 1344.2.1平台定位 1344.2.2平台架构 137基础设施层 138支撑平台层 140数据服务层 143应用服务层 1484.2.3交通大数据资源 148内部数据 148.1指挥调度数据 148.2综合业务数据 149.3信息服务数据 150.4动态交通数据 150.5准动态交通数据 150.6静态交通数据 152外部数据 152交通数据类型汇总表 152数据库规划 156.1基础数据库 156.2系统核心数据库 157.3主题数据库 158.4专题库 162交通态势研判专题 164重点车辆分析专题 166交通违法分析专题 168安全风险分析专题 172交通执法专题分析 174业务监管分析专题 1754.2.4数据资源管理 178资源目录管理 178数据资源审核 179数据版本管理 180数据资源授权 180资源目录服务 182数据质量管理 1884.2.5数据运行监控 188数据传输监控 188数据交换监控 1904.3一体化指挥平台 1924.3.1平台概述 1924.3.2平台系统架构 1934.3.3综合分析研判系统 196系统概述 196系统功能 198.1交通态势专题 198.2机动车专题 212.3驾驶人专题 220.4交通违法专题 222.5交通事故专题 232.6警情分析专题 236.7日常勤务专题 240.8车辆技战法专题 2414.3.4综合管控系统 247系统概述 247系统功能 249.1日常值班值守运行模式 249.2重大警情处置运行模式 249.3应急联动运行模式 251.4现场处置运行模式 251.5交通状况监测 251.6视频联动 251.7特勤任务 253.8重点区域管理 253.9交通管制管理 253.10指挥调度 253.11移动指挥调度 254.12重点路段分析管理 254.13突发事件处理 254.14指挥通信管理 254.15应急辅助决策 256.16预案管理 256.17交通安保 2604.3.5重点车辆监管系统 262系统概述 262系统功能 264.1基础信息维护 264.2监测条件设置 264.3实时监控 265.4查询统计 2684.3.6缉查布控系统 268系统概述 268系统功能 270.1实时监测 270.2事件分析 272.3布控管理 272.4报警管理 276.5车辆查缉 276.6智能预警 278.7黑名单比对报警服务 278.8防控圈 278.9违法数据管理 278.10信息预警签收 279.11拦截处置反馈 279.12信息统计分析 2794.3.7勤务管理系统 279系统概述 279系统功能 281.1勤务跟踪 281.2勤务管理 281.3网格化管理 283.4勤务绩效考核 2834.4数字交通仿真平台 2854.4.1系统概述 2854.4.2应用架构 2874.4.3数字交通模型 288交通需求分析模型 288.1交通生成预测模型构建 288.2交通分布预测模型构建 288.3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模型构建 289.4交通分配预测模型构建 289交通仿真模型 291.1基于CIM平台的交通路网模型 291.2基于CIM平台的公交系统模型 291.3交通管控仿真模型 2913D场景仿真及展示系统 2934.4.4交通优化评估系统 294交通运行状态预测与评价 294路网容量与承载力分析 294城市交通组织优化 296城市道路交通改造影响评价 296城市交通信号控制优化 298大型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298交通环境仿真评价 3004.4.5智能系统评价及优化系统 3004.5业务应用系统 3024.5.1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302系统概述 302系统组成 304系统功能 304.1控制功能 304常规控制 304特殊控制 306优先控制 308.2系统监测 310.3交通信息采集与数据纠错 310.4系统崩溃的紧急预案 310.5设备自动检测 312.6系统对时 312.7配置管理 314交通属性管理 314遥设信号控制机参数 3144.5.2视频监控系统 314系统概述 314系统组成 315系统功能 315.1历史图像的检索和回放 315.2用户与权限管理 315域管理 315用户管理 317云台控制冲突 319.3日志管理 319.4轮切功能 319.5多画面功能 319.6安全验证管理功能 321.7时间同步功能 323.8集中管理和批量配置 323.9智能分析 323.10全景拼接 323.11录像切片 323.12电子地图扩展 3234.5.3交通事件检测系统 325系统概述 325系统组成 325系统功能 325.1拥堵事件检测 325.2停车事件检测 327.3倒车事件检测 327.4抛洒物检测 327.5路障检测 328.6交通事故检测 329.7车道行人检测 329.8下沉式道路烟雾检测 329.9占用应急车道检测 331.10交通事件报警功能 331.11交通事件报警功能 3314.5.4交通违章监测分析系统 331系统概述 331系统组成 333系统功能 333.1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 333系统概述 333系统功能 335.2行人文明出行管理系统 352系统概述 352系统功能 352.3违停抓拍系统 356系统概述 356系统功能 356.4交通超速抓拍系统 364系统概述 364系统功能 3654.5.5交通卡口记录系统 372系统概述 372系统组成 372系统功能 372.1车辆捕获功能 373.2车辆通行信息记录功能 374.3号牌自动识别功能 374号牌结构识别 374号牌字符识别 374号牌颜色识别 376车辆号牌识别要求 376车辆类型识别要求 376车身颜色与识别 376车辆厂牌标志识别 376.4车辆速度测定功能 376.5区间测速功能 378.6电视监视功能 378.7交通违法行为记录功能 378机动车超过规定时速行驶行为记录 378机动车逆向行驶行为记录功能 378.8交通流信息采集功能 380.9图像记录防篡改功能 380.10光线自适应功能 380.11自动校时功能 380.12数据存储功能 380交通安全违法信息存贮功能 3804.5.6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381系统概述 381系统组成 381系统功能 383.1待发布信息管理 383交通流量信息管理 383交通管制信息管理 385道路施工信息管理 385交通事件信息管理 385应急护航信息管理 387道路积水信息管理 387停车场信息管理 387信号灯状态信息管理 387安全警示信息管理 389安全宣传信息管理 389政策/公告信息管理 389紧急通知信息管理 389.2信息服务与发布管理 391待发布信息审核 391已发布信息撤销 391发布渠道选择 391信息订阅管理 392短信发布 392互联网信息发布 393诱导屏发布 395车路协同渠道发布 397信息内部发布/群发管理 399信息查询服务 3994.5.7交通诱导屏信息发布系统 401系统概述 401系统组成 401系统功能 403.1诱导屏管理 403设备维护 403设备显示 403.2诱导屏监测 403.3诱导屏发布 403节目编辑 403预案管理 405发布操作 405.4互联网发布 410交通事件发布 410信息发布接口 410.5日志管理 412行为审计 412操作记录和查询 4124.5.8车辆电子标识系统 412系统概述 412系统组成 415系统功能 415.1车辆管理 415.2重点车辆运行监管 417.3核心敏感区域监管 4194.5.9车驾管应用系统 419系统概述 419系统组成 420子系统及其功能 420.1源头监管系统 420.2机动车电子标识智能应用系统 420.3电子驾照综合应用系统 422.4智能化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422.5建设车驾管智能监管系统 4234.5.10业务监管系统 423系统概述 423系统组成 425系统功能 425.1业务实时监管及自动预警 425.2异常业务分析及自动预警 427机动车业务分析 427驾驶证业务分析 427违法业务分析 429事故处理业务分析 429嫌疑业务预警 429.3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429.4业务视频监督 429实时视频监控 429历史音视频调阅 431视频事件检测 4314.5.11移动终端APP 431系统概述 431系统组成 433系统功能 433.1民警终端应用 433.2协辅警终端应用 4394.5.12运维保障系统 443系统概述 443系统组成 444系统功能 444.1办公资产管理 444.2装备管理 444.3设备设施信息管理 444.4设备状态监测告警 446.5设备维修管理监督 446.6机房监控管理 448.7统计分析 4524.6部、省统一部署系统 4544.6.1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4544.6.2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 4544.6.3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4704.6.4移动警务平台 4704.7信息基础设施及安全 4704.7.1计算与存储 4704.7.2网络设施 4724.7.3信息安全建设方案 474安全需求 474安全定级 477安全功能规划 477.1业务平台层安全 4774.8信息安全体系 4794.9配套基础设施 4814.9.1指挥中心建设 481交警指挥中心建设 481.1超高分大屏幕可视化系统 483设计概述 483系统组成 483系统架构 485系统功能设计 486.2控制台系统 486.3视频会议系统 488项目建设目标 488组网方案 488指挥中心设计 494组团级分中心建设(职责、岗位、控制室面积、主要功能) 499派出所、警务站指挥室建设 5004.9.2警用装备设备 500 5035.1近期重点项目 5035.1.1重点项目选择思路 5035.1.2重点项目清单 5055.2时间进度计划 5085.3投资匡算 5105.3.1投资匡算依据 5105.3.2投资匡算汇总 5105.4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人员配置 516巡特指挥中心建设 517组团级分中心建设(职责、岗位、控制室面积、主要功能) 521派出所、警务站指挥室建设 523 5266.1组织保障 5266.2机制保障 5266.3人才保障 5286.4资金保障 5286.5信息安全保障 530 5317.1社会效益分析 5317.1.1时间成本 5317.1.2人身安全 5317.1.3社会和谐 5317.1.4通过国家层面评定及认可 5337.1.5带动当地创新及产业促进长期发展 5337.2经济效益分析 5337.2.1出行效率提高 5337.2.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337.2.3资源集约效益 5357.2.4产业拉动效益 5357.2.5资本吸引效益 53511.1背景2017年0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强调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把现代科技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2019年9月19日,国务院印发实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对智能交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提及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基础的智能化水平、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展城市综合交通协同管控技术、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随着城市逐步启动开发建设,建设区大规模集中开工带来较大的出行压力,物资运输通道运行紧张。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私人小汽车出行占据主导地位,交通运行状况持续恶化,交通安全压力不断增长。由此,城市的交通管理面临诸多挑战。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集成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知识工程技术等实现具有一定自组织能力、2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更加高效和敏捷的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各种要素(包括人、车、路、环境)的全面感知、泛在互联、协同运行、高效服务和可持续发展。1.2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在于:(1)城市独特的定位,需要制定新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作为全国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的引领示范。城市的定位是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城市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区和综合改革试验区。城市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型载运工具应用需求,部署用于监测路面状态、位置速度等各类感知终端,打造车路协同的智能化道路环境,支持无人驾驶的规模化测试和应用。因此,城市独特的定位,需要制定新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为全国智能交通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效用。(2)城市独特的交通基础设施,需要制定新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和作用。根据《城市规划纲要》要求,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统一建设,共同使用,实现“N合一”多功能复合型、集约型发展。因此,在“统建共享”模式下制定适用于城市的智能交通规划能够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效能和作用。(3)城市独特的交通政策,需要制定新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以满足城市的政策要求。根据城市的规划,城市将提高绿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3构建“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模式。此外,城市明确提出“慢行优先”的理念,为此,需要具有城市特色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满足(4)城市独特的运行体制,需要制定适用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保障城市新体制下系统的顺利建设。城市目前为大部制交通管理体系和大交通管理模式,新模式下要求传统条块的交通管理业务及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包括规划建设局、公安局、公路运营企业、电信运营商、车队管理运营商、物流企业、车企、交通信息服务企业等,因此,需要制定适用于城市独特运行体制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保障城市体制下系统的顺利建设。1.3规划范围和期限项目名称: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顶层设计规划期限:本次顶层设计的期限为2021-2025年1.4规划原则及技术路线1.4.1规划原则(1)聚焦民生与服务落实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对智能交通管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城市《智慧城市规划》要求,将民生和服务作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的导向和评价标准。从满足单一主题需求向关注不同客户群体间融合需求转变,构建“全客户群体”。(2)鼓励创新与发展鼓励全社会参与的科技与业务创新;形成创新引导的发展路径。4面向应用的城市传输网络、数据和信息服务等多业务整合,构建“全业务领域”。(3)关注共享与协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部署集约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与部门业务高效协同。服务延伸至规划、集成、建设、运营、维护的全环节,构建“全服务环节”。(4)强调物联感知与智慧分析网络基础设施先行与持续完善;配合网格化管理,逐步叠加感知网络。涵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构建“全技术要素”。1.4.2规划技术路线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顶层设计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架构设计、实施方案设计四个方面开展。首先,通过分析发展战略与目标、现状调研与评估和相关规划分析明确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的需求。其次,通过确定指导思想与原则、建设目标、总体架构,以明确总体设计。再次,进行架构设计,包括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基础设施架构、安全体系、标准体系。最后,从建设内容、重点工程、实施阶段、保障措施等方面完成实施方案设计。51.5规划依据1.5.1政策与法规(2015)知》(2015)⚫《促进大数据发展三年工作方案(2016-2018)》⚫《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2016-2018年工作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国务院2019年第709号⚫《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发改〔2007〕55号)6令2011年第47号)全法实施条例》(国务院2017年第405号)⚫《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16)⚫《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任务书》(2012)⚫《全国公安机关图像信息联网总体技术方案》(2012)⚫《全国公安机关视频监控系统联网标准符合性检测工作实施》⚫《关于印发“关于规范查处机动车违反限速规定交通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公交管〔2013〕455号)息系统运行使用规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GB/T36333-2018)⚫《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T33356-2016)⚫《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2016-2018年工作任务分工》(2017)⚫《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交办科技[2016]113号)7⚫《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发改基础〔2016〕1681号)⚫《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智慧交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交办规划〔2017〕11号)⚫《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工信部印发2018年12月)⚫《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智能网联汽车、信息通信、电子产品与服务)》(工信部科〔2018〕283号)124号)⚫《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决定》(公安部令第139号)⚫《公安交管部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交管服务便利化的措施》(公交管〔2018〕279号)1.5.2标准和规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18)⚫《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GB/T25724-2010)⚫《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1)⚫《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方式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GA/T527.1-2015)8⚫《城市监控报警系统联网通用技术要求》(GA/T669-2008)⚫《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术语》(GA/T509-2004)⚫《城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分类与代码》(GA/T491-2004)⚫《城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GA/T493-2004)⚫《城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图形符号》(GA/T492-2004)⚫《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6-2014)⚫《道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7-2016)⚫《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视频取证设备技术规范》(GA/T995-2012)⚫《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GA/T832-201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运行维护规范》(GA/T1043-2013)⚫《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11)⚫《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16)⚫《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B25280-2016)⚫《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安装规范》(GA/T489-2016)(GA/T920-2010)⚫《道路交通信息监测记录设备设置规范》(GA/T1047-2013)⚫《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平台编目编码规则》(JT/T415-2006)9⚫《道路运输电子政务平台信息分类与指标》(JT/T414-2006)⚫《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系统数据交换接口》(JT/T785-2010)⚫《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GB50168-2006)(GB50169-2016)⚫《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1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重新查⚫《公安交通管理外场设备基础施工通用要求》(GA/T652-2006)⚫《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结构和功能》(GA/T1146-2014)⚫《公安交通集成指挥平台通信协议》(GA/T1049-2013)⚫《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工程建设通用程序和要求》(GA/T651-2014)⚫《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建设技术规范》(GA/T445-2010)⚫《公安交通指挥系统设计规范》(GA/T515-2011)⚫《公路水路交通信息资源业务分类》(JT/T748-2009)⚫《光纤配线架》(YD/T778-2011)⚫《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GA/T833-2016)⚫《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GB/T14394-2008)⚫《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GB/T9385-2008)⚫《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T9361-20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GB/T20999-2017)⚫《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第1-13部分》(JT/T697.1-13-2009)⚫《交通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则》(JT/T749-2009)⚫《交通信息资源核心元数据》(JT/T747-2009)⚫《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视频图像原始性检验技术规范》(GA/T1021-2013)⚫《视频图像真实性检验技术规范》(GA/T1022-2013)⚫《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2017)⚫《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4208-2008)⚫《物流信息分类与代码》(GB/T23831-200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25058-201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和终端设备隔离部件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9-2015)⚫《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20269-200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GB/T25070-2010)⚫《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271-2006)⚫《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术语》(GB/T11457-2006)⚫《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网络层安全协议》(GB/T17963-2000)⚫《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GB4943-2011)⚫《以太网交换机测试方法》(YD/T1141-2007)⚫《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YD/T1099-2013)⚫《有线接入网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YD/T5140-2005)⚫《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第三部分》(GB/T19000394)⚫《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16)⚫《机动车驾驶人考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1028-2017)⚫《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及其设施设置规范》(GA1029-2017)(GA1030-2017)⚫《机动车查验工作规程》(GA801-2019)除上述规范标准以外,须遵循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的规范和2.1现状分析2.1.1城市概况截至2020年7月29日,城市总户籍人口数129.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5.6万人,城镇人口43.5万人。户籍人口(人)农村人口(人)城镇人口(人)2020435559201942708920184239172017--2.1.2道路与交通情况城市现有国省道7条,总长215.67公里;县级道路8条,总长104.39公里;城区道路总长143.48公里;乡、村道路总长785.14公里。内部交通现状自城市设立以来,辖区全域内交通流量骤增,路网通行压力日趋加大,特别是围绕主城核心范围,交通流量增加尤其明显。城市现状路网整体结构密度小,低等级支路缺失,路网微循环组织能力较低,同时道路狭窄、秩序混乱也导致了通勤时段的道路拥堵。部分主干道无机非隔离且路面环境条件差也导致了路段的通。主要拥堵原因如下:⚫交通管控设施不足目前大部分交叉口虽然都设置了信号机,但多为单点控制,不能进行联网统一协调管理,路口配时放行方案单一,缺乏精细化管控,通行效率低。⚫占道施工引发拥堵由于主城区主要道路大部分为双向二车道设计,多数施工需要占据约3米宽度的车道,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拥堵。部分车辆选择外环或其它道路绕行,也给周边路网造成了较大压力。⚫交通参与者规则意识单薄城市存在大量电动三轮车非法营运情况,电动三轮车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乱停乱放、错道行驶、闯红灯等违法现象严重,交通事故频发,事故及非机动车(含非法营运三轮车)占道已逐渐成为交通拥堵的一大主因。建设工地主要运输通道随着城市全面建设开展,各主要道路通道均面临较大的运输压力,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和新建交通运输通道,将内部交通进行合理2.1.3车辆保有量截止到2020年8月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7.59万辆,大型汽车保有量为8937辆。近五年的机动车和大型汽车保有量如下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2019年较2015年增加了86%,年均增长率为16.79%。大型汽车保有量也随着城市建设任务逐年增加,2019年较2015年增加了124%。类型机动车(辆)大型汽车(辆)27588620192621070320182139644910201745282016427920159872.1.4现状交管业务现状(1)交通管理与组织业务道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管理手段单一,居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易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存在交通安全隐患。(2)车驾管业务车管所硬件设施比较薄弱、信息化水平较差、业务权限低,重点业务仍需要到市级车管所办理。城市公安局车驾管业务仍由市级公安局交警支队托管,但仍无法自主开展车驾管业务,亟需进行交管所的土木工程和信息化建设。2.1.5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现状目前,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以交通管理四大平台应用为主。(1)综合应用平台分省部两级部署(公安网),具备机动车登记、驾驶人管理、违法处理、事故处理、剧毒品运输管理、互联网业务办理、业务监管、基础信息管理等功能。(2)集成指挥平台分省部市三级部署(公安网+视频专网),具备缉查布控、非现场执法、交通状态监管、应急指挥、勤务管理、交通态势分析、交通基础信息、警情分析、区域管控、预警监管等功能。(3)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分省部两级部署(互联网),具备通过网页、手机APP、电话语音、短信提供公告告知、信息查询、补还牌证、违法处理、罚款缴纳、考试预约等功能。(4)移动警务平台由省级统一部署(公安移动信息网),具备交管业务查询、违法采集处理、重点车辆登记、移动缉查布控、现场视频图片回传、视频指挥调度、地图服务、移动办公等功能。2.1.6现状问题分析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目前存在以下问题:1)体制分散,缺乏统一协调。我国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展主要是由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主导,交通运输部、建设部等多个部门协调管理,而从体制上看,系统建设和营运面对不同行业,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和营运管理权属于公安部门,公共交通属于市政管理部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系统属于省交警总队、收费道路公司和交通路政部门,各部门间缺乏明确的规划,各个部门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的框架体系指导。2)缺乏对交通信息的综合利用。实现信息共享能够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国内的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在智能交通管理领域也同样存在难以打破体制机制的限制而形成信息孤岛,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3)标准化程度低,互联互通性差。因为产品没有标准化,市场准入缺乏适当的标准和门槛,任何投资商都可以自由进入。用户或运营商为了节约投入,不买正版软件和电子地图,而使用供应商提供的盗版软件和自行拼凑的电子地图,从而导致不同公司的同类产品及运营系统难以兼容通用,软件无法正常升级,系统经常瘫痪,地图信息过时误导用户,部分监控中心甚至是多系统并存,操作使用不灵,维护复杂困难,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存在隐患风险。4)缺乏对交通数据的深度分析和挖掘。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往往以硬件建设为指标,后续的数据处理则缺乏进一步的资金支持。对于交管部门来说,利用大数据平台可以对交通违章进行监控,降低道路的违章率、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同时,车辆交通信息还可以给公安部门提供线索,提高城市破案率,保证城市安全。交通规划部门可以通过历史行车数据进行出行目的地模式识别,发现城市中的热点线路和区域,作为交通规划的数据依据。2.2需求分析2.2.1交通管理业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交通管理需求不断提高,交通管理部门亟待解决交通安全防范控制、交通组织优化、数据资源共享、违法行为智能发现等方面的问题。从以下8个方面对交通管理需求进交通组织与交通流疏导的需求为了实现交通路网动态监测、交通态势研判、动态交通组织优化和静态交通组织优化,需要利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依托全覆盖的前端路况感知设备和全功能的大数据运算后台,通过自动采集、挖掘、分析、研判路面流量、事件、天气状况数据,实行模型化计算、产品化生成、智能化推送,实现精准感知动态交通态势,精准分析静态交通环境,精准实施交通组织优化全面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应急管理与交通安保的需求为确保在活动期间将关键服务对象安全、准时、有序送达活动地点,需要在活动方案策划过程中,将标的点位、路网、信号控制机、卡口电警等活动相关资源尽收眼底,全面把握关键信息,从而科学规划不同活动子类和车队的行车路线。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能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对车队进行全程监控,包括车队发车时间到达前的提醒、超时未发车的警告、未到达指定地点或者是到达错误地点的跟踪指挥,车队按计划到达信号自动锁定等,并支持对多支车队的同时监控,将属于同一方案的多个任务纳入同一时间维度进行统一监控,及时获取异常信息并进行快速响应。方案执行后,将经过实战验证的较为可靠的历史方案、路线、任务进行自动记录和维护,方便后续类似活动直接调用。秩序管理与违章处罚的需求为了提高执法管控能力,需要最大化地将现有视频监控资源利用起来,有效弥补违法取证设备不足的短板,对过车号牌号码进行智能分析,对有交通违法行为的车辆进行取证;需要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对行人红灯、失驾管控、疲劳驾驶等难发现、难取证、难处罚的违法行为实现精准打击;需要通过新建一批、升级一批、研发一批前段感知设备,实现大多数交通违法场景智能识别发现;也需要探索交通违法群众举报新模式,加强社会监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能够建立视频、卡口、信号灯、警车、无人机、移动警务终端等交管设备的物联网,支撑民警执勤执法工作,将预警信息、研判结果、警令政令通过移动警务终端实时推送至路面民警,彻底改变“单打独斗”的局面,大幅提升民警的发现能力、管控能力,逐步实现勤务机制的改革。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的需求无论是燃油动力时代,还是新能源、共享时代,又或是未来的无人驾驶时代,交通安全永远是各国需要直面的挑战。事故是风险的一种未来事件,若要减少事故必得调控风险,因此,有必要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提高道路交通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分析事故警情与天气、路况、车型驾驶人等关联要素和事故成因,预测交通风险,有针对性的采取事故预防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以达到风险防控的目的。为达到风险防控的目标需要详细分析交通安全隐患、交通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对象和实现警情的精准推送。交通宣传与教育的需求宣传教育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业务工作中的重要管理手段之其主要目的是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或激励方式,使管理对象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措施和方法。利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能够打通宣传教育部门与业务部门数据共享渠道,开发交管宣传资源智能分类、存贮、共享信息平台,根据不同时间、地段交通规律特点、交通整体态势和违法行为类别,筛选出宣传教育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对象,整合总队新媒体矩阵(微博、微信、头条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和交通电视、交通广播等社会媒体,建立交通安全融媒体宣传服务中心,组建专业化团队,采用“整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模式全要素采集、高效率制作,全媒体发布。交通安全宣传、预警、提示光内容,以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媒体进网络等“七进”形式实现全覆盖,以手机、车载智能终端为重点开展定制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智能宣传,打通宣传教育到驾驶人的“最后一公里”。在恶劣天气、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应急管理状态时应用车联网技术和车辆智能终端,主动向应急管理区域内外的车辆点对点推送管控信息、提示信息、绕行信息,提高应急处置效率。为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源头监管新格局,需要整合交管、运管、工商、保险、教育、气象等部门数据,汇集交通运输企业、车辆、驾驶员基础信息、违法信息、事故信息、交通卡口信息、电子标识数据、保险信息、气象信息,共享接入ETC数据、车辆卫星定位、寸G\5G车联网数据等信息,以“分级管理、分色预警、分类管控”为原则进行源头监管。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在公安网建立重点企业、车辆、驾驶员动态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隐患、预警、事故、违法等分析模型,实现对运输安全隐患进行分析预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车辆与驾驶人管理的需求其中车驾管业务的需求如下:1)车辆登记业务智能化。实现自动引导登记、智能采集获取车辆信息、查验项目自动评判、号牌自选等智能业务。2)形成多样化的互联网服务。建设车驾管微信服务、网上预约管所等网上预约服务。3)提升车辆源头监管能力。实时监控重点车辆、驾驶人风险隐患,对死亡事故、违法未处理、酒驾、毒驾等行为,由监管单位根据预警信息快速处置。4)驾驶人业务全覆盖。可提供号牌申领、自动制证和驾驶人考5)构建便民车驾管体系。业务触角延伸至群众身边,形成车驾管便民服务站、警邮合作营业厅等创新模式。交通管理服务的需求管理服务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业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涉及到车辆登记、年检、过户、注销等涉及车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驾驶证和行驶证的申领、核验、注销等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驾驶员出行涉及的路况信息提示、交通违法处理、交通事故处理等方面。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能够通过使用深度研判功能,优化业务流程,打通业务断点,主动推送提醒告知,利用多元社会化渠道为百姓提供多形式的便利服务。主要包括通过优化传统交管业务办理窗口功能,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使群众一次排队、一次受理、一次办结,实现“一次办、马上办”依托“互联网+交通管理”,提供130余项便民服务,简化办事手续,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开展“警企”、“警保”、“警邮”、“警银”、“警医”等多方合作,拓宽社会服务渠道,实现“就近办、便捷办”。交通管理业务监管的需求交管业务种类繁多,流程不尽相同,业务监管面临诸多挑战。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对业务数据、系统操作日志等多维数据进行碰撞分析,同时对业务办理场所相关视频进行智能分析,实现对公安网、视频专网、互联等三大网络交管业务应用全业务、全渠道、全流程、全留痕的监管、音视频监控全覆盖、业务办理监督全覆盖、工作人员警示教育全覆盖,实现监管无死角。二是通过创新应用大数据分析模型,打通业务办理信息、轨迹信息、缴款信息、当事人基本信息、音视频信息等不同维度的数据壁垒,建立逻辑关系,对业务办理异常分析、信息安全风险分析、重点嫌疑业务动态预警、实时干预强化业务办理的监管。三是通过增加业务抽查、业务回访和嫌疑业务调查处置功能,实现嫌疑业务的闭环管理,构建业务监管的铁箎。通过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动态监测全媒体涉警舆情,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指导加强队伍管理。2.2.2服务需求公众服务(1)出行方式更迭城市交通出行方式逐步更迭,交通新技术、人的出行方式和行为将发生持续的变化。近期交通方式以步行、小汽车、自行车、公交为主要构成;远期预计交通方式将以步行、自行车、轨道/公交、共享客车为主要构成。(2)出行安全交通安全是社会公众的最基本需求,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的首要任务。迫切需要借助高科技手段,提升违章查处效率,构建和谐的交通秩序,净化交通环境,降低交通安全风险;加强事故处理能力,缩短反应时间,提升事故责任认定专业化水平,减少事故纠纷。做到事前主动防范,事发快速响应,保障公众出行安全。(3)出行信息服务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主动服务。市民公众的出行活动需要通过手机、大屏、广播等多种渠道,获得出行路径、旅行时间、交通方式、接驳换乘、交通费用、实时路况、天气条件、停车场信息、交通管制、航空铁路运行时刻表等出行前、路途中、到达后的各种交通信息服务,以及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加油站等商业服务信息与政府部门、医疗设施、图书馆、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信息,方便出行者制定个人出行计划,确定出行路径、交通方式与出行时间预算,安排沿途其他活动。交管12123是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官方客户端,由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广大车主和驾驶人可以通过12123办理以下业务:如互联网服务平台个人用户注册,机动车/驾驶证/违法处理等业务预约、受理和办理,交通安全信息查询、业务告知提醒、业务导办,道路通行服务等全方位交通安全服务。(4)便捷办事百姓在办理交管业务时对方便快捷有较高需求。针对解决百姓办事难、办事时间长、程序繁琐等问题,可以按照“线上网上办理,线下全城通办”的基本原则,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服务模式,进一步落实“一号、一窗、一网”,实现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实现办事足不出户,节省时间,提高交通行业政务服务办事效率。实现政府服务渠道畅通,保证政务服务渠道多元畅达,提升机动车及驾驶人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实现市民对购车、注册、手续办理等一系列过程的一站式服务。(5)参与交通治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社会公众是城市交通最直接的参与者,拥有最及时、最细致的交通体验感知,拥有最强烈的交通改善意愿,拥有主动参与交通治理的迫切需求。打造公众主动参与平台,汇聚民智,搜集交通信息,提供政民互动的窗口,促进公众主动参与交通环境治理、交通拥堵状况治理、交通违法事件举报等交通问题治理,随时随地向政府相关部门反馈市民身边所发现的设施故障、交通隐患等。在建立必要的制度通道的基础上,激发公众参与的交通改善,使得公众更具参与感和获得感。公交企业服务在公交专用道配建监控设备、车流量大的路口设置公交优先信号,同时加强对专用道及公交港湾社会车辆使用情况的监管,能够推进公交信号优先控制及智能调度,有效助力公交专用道提速提质、由量变到质变。这对于助力公交运营企业结合公交优先信号提升智能公交调度能力、提升面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确保可靠运输的能力以及有效提高公交吸引力具有较大意义。工地建设期货运需求为满足城市不同工地建设期间交通安全管理、高效便捷等交通出行需求,在临时交通道路信息基础之上,融合公共交通资源、整合运输车辆信息,有效预测、预警、预防交通事故、事件发生,提高警情指挥、调度、处置效率,提升交通管理安全水平,有力保障工地交通出行安全、有序、高效。1)融合各类交通数据资源,实现交通态势精细监控;2)加强工程车辆源头监管,各类车辆立体全面管控;3)做到交通环境实时发布,预防交通事故发生;4)加强协同联动,提高警情处置效率;5)拓展交通服务范围,改善建设者出行体验。2.2.3功能需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将综合布局各类城市交通设施、建立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发展智能交通服务,打造便捷、安全、绿色、智能的交通体系。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功能包含但不限于:(1)交通数据交互构建“云-边-端”一体的数字化交通路口,路口数据可以实现同步上传、多侧发布、按需获取,为数字交通的仿真评估、信号配时优化、车路协同、交通信息发布等提供实时数据支持。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交通数据进行采集,采集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需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城市物联网相关标准。(2)多元信息融合交通检测要针对人、路、车、环境等核心交通要素,实现多元信息的综合感知,如针对“人”的行人交通流信息、行人违章监督、公交车内乘客、公交站点客流等信息的感知;针对“路”的交通流量采集、事件识别、设施监测、轨道运行监管等信息的感知;针对“车”的公交车辆实时位置、机动车违章、可疑车辆追踪、重点车辆通行等信息的感知;针对“环境”的尾气、噪声、绿化等信息的(3)数据资源池汇聚路口采集数据、行业管理部门数据、互联网交通数据以及其它涉及交通企业、部门的数据,通过数据二次比对、分析、清洗、融合,围绕人、车、路、环境、事件、舆情等专题,形成跨业务、跨部门的综合交通数据资源池,为交通大数据分析、数字交通系统分析、交通态势的可视化提供支撑,为智慧城市其它专项应用提供(4)数据共享实现相关交通方式及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实现交通调度、协同管理、应急联动和出行信息服务等各类功能。(5)交通态势监测提供交通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规律,为交通规划、交通组织、警力资源调配、交通指挥、信号调优、交通信息发布等提供科学依据。交通态势监测包括拥堵路段监测、高峰时段和交通流数据的实时展示、全市道路交通状态实时监测、短时路况预测、历史路段状况查询、路况人工干预以及交通设备状态监测等。此外,还需从交通路况、流量统计等业务角度对采集到的交通流进行深度挖掘。(6)交通违法管理围绕交通违法高发时段、区域、人群、车辆、处罚、行为趋势的分析及预警预测等业务进行规划和设计。对违法数据进行查询,对违法行为进行主题分析和统计,依据统计结果对违法事件进行预(7)交通事件检测依托当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和图像处理等技术自动实现堵车检测、停车检测、逆行检测、行人入侵检测、抛洒物检测、违章掉头检测等交通事件的检测。(8)交通状况监测实时监测交通流量、排队长度、占有率、车速等运行状况,同时利用互联网数据,校核排队长度等控制参数。面向城市交通管控领域,为城市交通管理人员提供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从重点到专题的各类实时交通状况信息,对道路通行状态、交通事件、警力动态、设备信息、施工占道、交通管制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管(9)重点车辆监管根据实际管理需要构建车辆集中监控、调度管理系统,实现对重点车辆全天候、全地域、高可靠性的实时、定时、区域监控和车辆信息、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为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提供管理(10)机动车稽查布控实现全域机动车数据实时联网,满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大范围车辆缉查布控和预警拦截、车辆轨迹和交通流量分析研究、交通违法行为甄别查处等业务应用,为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打击违法犯罪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11)信号灯控制系统为保障城市道路畅通和安全,需要在主要交叉口设置信号灯,建设信号控制系统。同时为保障交通安全,需要在学校、医院、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路段建设行人信号灯。通过对路口情况的检测和联网控制,利用全方位部署的车路感知终端,检测道路交通流量、道路路况、自动调节信号灯配时,提供公交优先信号服务,有效疏导交通流量,构建区域级智能信号协调控制以实现路网流量均衡。(12)零排放区通行管理城市设置零排放区,零排放区采用路权管理,优先保障绿色交通路权,建立非绿色交通(私人机动车)逐步退让机制,促使非绿色交通(私人机动车)路权退让给绿色交通。(13)行人过街管理城市以慢行交通为主,窄路密网也是适宜行人步行的城市路网。为保障行人过街安全,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原则,针对有信号灯控制的行人过街,通过行人过街按钮或自动识别人群过街需求的方式调整信号灯色,给予行人通行权;针对无信号灯控制的行人过街,通过感应行人过街需求,通过道钉闪烁提示车辆减速,保障行人安全。在行人或自动车量较多的情况下,路口适时调整信号配时,给予行人及自行车优先通过。(14)交通信息发布融合交通拥堵、交通事件、施工占道、气象预警、停车场动态等信息,通过路面电子诱导屏、互联网导航平台,结合文字、图片等展现形式,将行停车诱导信息发布给驾驶人员,起到引导交通流向、缓解通行压力、减少无效流量的作用。(15)交通组织管理面向交通组织和管理人员,提供“情指勤督服”一体的多类应用,构建高效的交通事件动态管理体系,实现日常管理的效率提升、应急指挥的统一联动,推动道路交通管理精细化。针对重大事件或特勤任务,快速形成处置方案,及时协调处置力量及相关部门,高(16)交通改善决策实时动态地了解并掌握城市公众出行分布状态和出行演变趋势,结合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并针对以往交通改善措施进行效果评估分析,获取最优的交通改善策略方案,建立交通改善决策系统,为交警和道路管理者提供最适当的科学决策。(17)交通运行管理构建综合交通运行管理系统,实现综合交通运行监测、综合交通决策分析、出行信息服务和应急指挥四大功能,实现运输行业监管和社会运输资源的统一调配,为公众提供人性化、综合化、智能化的交通出行服务。(18)交通综合评估通过城市交通优化评估、公共交通优化评估和运输系统评价及优化系统,为政府、行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行业与部门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运作,从而实现交通设施智能化、交通管控协同化、出行服务便捷化、事件响应及时化、规划决策科学化和智能交通产业化的目标。(19)公交信号优先在全面保障公交路权优先的前提下,需要推进公交信号优先控制,以改善公交服务可靠性。可以通过实行信号优先控制、依据公交需求调整路口信号相位、路口检测器依据公交调整信号时长等方式实现信号配时优化以提高公交车的通行速度和通行效率。通过公交信号优先助力公交专用道提速提质、由量变到质变,为市民提供多元化、均等化、定制化、舒适化的公交出行服务。(20)数字交通以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要素(人、车、路、环境等)为分析要点,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数据的融合处理和挖掘分析,构建交通仿真模型、评估模型、优化模型等,为真实交通运行系统和人工仿真系统提供数据支持。真实系统接收实时数据,直接对执行机构进行控制,而人工仿真系统通过接入的真实数据进行仿真运行,形成优化方案,对真实运行系统进行周期性迭代,构建交通态势的实时监测、精准仿真、优化评估、及时调整的交通组织与管理。(21)集成综合运维对接入系统的不同厂商的电子警察、卡口、视频监控、信号机、流量检测器等前端设备及信号机灯、灯杆、护栏、管线、标识标线等基础设施,以及网络设备、服务器、操作系统、中间件、虚拟化设备等IT基础架构进行实时智能监控,实现故障主动预警、维修主动推送、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设施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2.2.4安全需求(1)标准化系统涉及到部门内多个窗口单位、所有工作人员,及多个外部系统的对接,具有业务复杂、信息量大、用户种类多的特点,为此,需要统一的应用功能规划。同时升级改造建设所采用的系统软、硬件平台和应用开发工具应符合国家标准、信息产业部部颁标准、企业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2)可靠性软、硬件资源需要保障软件平台7×24小时不间断、可靠运行,因此必须配备完善的可靠性措施设计,保证系统运行的高度可靠,充分考虑平台关键应用的可靠性要求,包括数据库、主机、应用部署、网络、等关键环节配备高可用性方案。(3)安全性平台的建设应遵循部门关于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信息安全防护,软件平台本身应具有授权和效验机制,在权限分级和数据分类的基础上,能够对关键操作、敏感数据进行重点防护,同时对外部攻击和滥用具备一定的检测和防御能力。(4)集成化系统应具备标准的API接口,在支撑现有应用层业务系统的基础上,具备后期业务系统对接的能力。2.2.5协同需求按照业务特点和管理服务需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对数据源需求主要为对交通感知数据的需求,该类数据从物联网感知采集后采用集中存储方式,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通过与数据中心访问互通即可获取对应权限数据信息。需获取的交通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交通指示灯、交通流量信息、诱导信息、车道排队长度信息、平均车速、交通违法、公交请求、公交定位、人脸识别、行人过街请求、行人闯红灯、出勤定位信息、重点车辆定位信息、重点车辆视频信息、地图信息、充电桩信息、停车场信息、交通枢纽场站信息、高速公路相关信息、轨道交通相关信息、共享单车相关信息等。2.2.6城市发展特色需求机制体制改革带来交通管理全面创新的需求机制体制改革带来的全面创新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实现大部门制、扁平(2)交管管理组织架构、业务体系的创新式发展与传统机制体制在一段时间内并存,并最终走向全新模式的需求;(3)旧城区改造提升、工地建设与未来交通管理多种模式的并存,最终实现交通管理智慧化的需求;(4)智能交通管理迭代式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与投资浪费的需(5)车路协同、无人驾驶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交通管理与组织中车辆管理、警情处置、违法处理带来的挑战。交通管理改造提升需求结合交通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态势,集约建设、避免过量投入,着力提升交通管理安全水平,依据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的整体规划和技术要求,优化、调整交通智能化基础设施,增加技术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及信息化系统。1)为满足规划纲要对信号系统关于“识别预测车辆轨迹、道路路况、交通客流,自动调节信号灯配时,动态调配路权”的要求以及“有效疏导交通流量达到联网率100%”的指标要求,需对旧城信号系统及道路上的信息采集设备更新升级。2)按照城市视频一张网建设要求,新建改建旧城区视频监控系统,使其能满足视频一张网的统一接入要求。3)按规划纲要要求,需新建数据驱动的智能化交通管控系统,提升区域运行效率。构建慢行+公交出行交通形态的需求根据《城市规划纲要》及《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规划内容,城市将形成慢行、公交、共享客车的地面交通与快速公交、私人机动车的地下交通组成立体式分层、窄路密网路道路交通结构,其中,干支两级道路网密度11.6km/km²、道路间距小于200m。城市以“公交+慢行”为主导,建构由步行、骑行、公交及轨道交通共同组成的复合绿色智能交通体系,逐步实现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80%的总体目标。这种特色需求对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低碳排放区管理的需求在新建区域设立的低碳排放区,基于电子围栏技术与视频识别技术,加强对燃油汽车进入特定区域的科学引导、实时动态跟踪监燃油车行驶路线引导:基于卡口摄像头识别出车辆信息,如果燃油车未按引导路线或违规闯入,在即将进入零排放区域时,可通过诱导屏及短信息发布警告,及时转换行驶路线。燃油车进入零排放区记录取证:燃油车进入零排放区域时,将车辆信息、行驶路径等信息记录存档,车过留影实时跟踪。非机动车动态管控的需求非机动车源头管理:建立非机动车从登记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车辆信息管理体系。对城市范围内的非机动车实行管理、收费、规划、年审、办证的“五统一管理”模式。非机动车动态管理: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对城市非机动车管理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全方位优化管理与控制,在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实现非机车的实时动态跟踪、严厉打击非机动车的盗非机动车违法抓拍:自动抓拍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载客等违法行为,识别非机动车号牌信息,结合电子车牌信息、非机动车登记系统信息,提供处罚依据。解决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难以记录处置的痛点问题。面向无人驾驶管理探索的需求车路协同作为交通治理的新理念、新手段逐步推广,无人驾驶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即将落地,将给交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具体包括实时信息发布与共享的技术实现、新环境下的交通执法与交通管理应用研究、无人驾驶上路检测认证以及无人驾驶下的交通管理办理与政策研究等,需要新一代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支撑。重大活动与特勤保障的需求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领导视察指导及大型活动将较为频繁,重大活动及特勤任务下的交通管理压力突出。城市特勤保障及大型活动的交管理需根据不同任务级别制定相应预案,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一键式的指挥调度及交通管理能力,同时应将特勤管制范围控制最小化,减小对社会公众的干扰。先进技术及示范应用建设成果展示的需求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是积极响应政府管理机制改革,又结合行业实战应用充分创新、引入新技术并构建示范应用,将构建新一代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城市交通管理的建设经验及成果,可通过各类媒体、互联网以及展示中心向领导、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充分展示,并充分交流、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交通管理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3.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统筹布局数字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全域智能化信息环境,建立数据资源管理体系,着力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交通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建设,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和绿色低碳,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服务城市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3.2规划原则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规划建设,需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衔接顶设、集约建设。以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为指导,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促进平台集约建设,主动创新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模式,从传统的交通碎片化建设转向一体化建设模式。(2)以人为本、实用惠民。以交通服务人民为出发点,急民之所急,供民之所需,强化出行即服务意识,全力打造安全、高效、便捷、舒适、绿色的市民出行系统。(3)协同共享、数据驱动。打破各个交通部门数据资源的壁垒,建立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共享机制,形成交通合力;以交通大数据为基础,深度挖掘数据信息,促进交通运管环境的良性发展。(4)技术先导、发展转型。突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引领作用,鼓励和推进发展自主核心技术,促进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新型领域的应用,实现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集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以最先进的理念和超一流的水准探索未来交管发展路径,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5)统一标准,安全可控。严格按国家、地方、行业标准进行建设,确保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先进性、规范性和开放性;科学制定建设标准、服务标准和安全标准。建立完善信息安全体系,强化安全保障措施,确保网络信息空间安全可靠。(6)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紧扣城市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将城市涉及到的领域、应用、技术、体制、政策、组织等通盘考虑,统筹协调各部门、各模块、各领域、时序之间的衔接进行整体规划,按照优先级分步实施。(7)结合实际,急用先建。结合城市启动建设阶段的节奏,立足城市交管业务现实基础,认真研判、精心谋划城市中短期建设,同时要结合城市未来城市规划,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建设时序。急用先建、先行先试。3.3发展定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建设理念,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以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构建以交通大脑和一体化指挥平台为核心,以智能感知、智能处理、智能决策、智能应用为支撑的交通管理智慧体系,创新部门协同共治、信息互联共享、衔接未来发展的新时代道路交通管理模式,保障交通安全、3.4发展目标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探究与展望:公共资源交易中的合同管理制度
- 退休人士合作协议
- 初中数学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 13美丽的冬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东北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
- 幼儿舞蹈的分类
- DERBY世界品牌箱包连锁店项目运营实施要义
- 构成艺术概论课件
- 房地产项目合同融资协议书
- 信贷资金监管合同协议书样本
- 202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主题班会
- 2025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9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抖音达人探店合同模板
- 20025如皋统计局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
- 五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 2025年高考英语二轮复习专题01 阅读理解之细节理解题(课件)(新高考)
- GB/T 27030-2025合格评定第三方符合性标志的通用要求
- 国家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
- 超星尔雅学习通《军事理论(中北大学)》2025章节测试附答案
- 2025年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预制菜烹饪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