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姓氏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_第1页
2 姓氏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_第2页
2 姓氏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_第3页
2 姓氏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_第4页
2 姓氏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姓氏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2课时)2姓氏歌

学习任务二:读读儿歌,走进中国姓氏

主备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会写“姓、什、么”等7个字。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主动朗读童谣和儿歌。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重点难点识记12个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会写7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PPT、姓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活动设计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一:读《姓氏歌》,认识生字学习活动二: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一、读《姓氏歌》,了解姓氏1.谈话导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那么,我们中国有多少姓氏呢?这节课我们就去了解一下吧。2.教师范读,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3.组织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提出要求:自由读儿歌,找出文中的姓氏。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问问同桌。教师指名读。提出要求: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二、精读课文,随文识字1.引导学生读文。2.出示第一小节生字教师引导读正确。3.引导交流学习识字方法。(1)提问:同学们,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它们呢?这两个字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2)引导识记“张”:教师字理讲解。并提问:我们怎么记住这个字呢?(3)引导识记“古、吴":你能为它们组词吗?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结:我们可以说十口古,口天吴。4.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入课文中运用多种形式再次读文。一、读《姓氏歌》,了解姓氏1.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姓氏和名字。2.认真听老师读,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然后自己读一读,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3.朗读诗歌,找出文中的姓氏并和同桌交流。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和同桌交流。4.当小老师看着课文认真倾听,指出错误。5.交流自己读文后的收获。二、精读课文,随文识字1.学生齐读第一节2.学生跟读老师出示的词语并尝试自读。3.交流识字方法。(1)识记“姓、李”,给生字组词。预设:姓,姓名;李,李树。它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是一个我们学过的生字。女加上生是姓,我们可以说女生姓,那李就是木子李。(2)交流识记“张"的方法。预设1:用“加一加”的方法弓加上长是张,我们可以说弓长张。预设2:变成三字歌:弓长张。(3)识记“古、吴"组词并观察相同的地方。预设:古,古代;吴,吴国。它们都是上下结构,两部分组成。(4)学生跟读。4.多种形式读文:自读、问答游戏读、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通过介绍自己的姓氏,与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联系,点燃课堂活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学习活动二: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指导书写生字“姓、双、什、么、国、王、方”。(1)引导观察结构,占位,书写要点。(2)指导“双"第二笔是点。2.教师范写3.巡视指导,引导学生交流展评。1.观察生字的结构,明确左右结构、全包围字的书写要点,当小老师观察关键笔占格。预设:“国”是全包围结构,它的偏旁是国字框。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再封口。2.观察老师的范写,并书空。3.自由练写,同桌交流,全班展评。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书写,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让书写变得有趣,学习更有动力。当然,对于有难度的字,应该具体指导,带学生一起书空练写。

学习评价设计1.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语言评价策略,关注课堂的生成,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生字词的认读是否准确,能否完成课堂中的学习任务。2.结果性评价:会背诵课文,会写本节课生字。

作业设计给大人读一读本课学过的生字,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的。了解家人的姓氏,并试着编编儿歌。

板书设计2姓氏歌姓双什么国王方

教学反思与改进优点:本课的一个学习任务是介绍姓氏,我在第一课时讲解练习了分解部件和称说偏旁的方法,同时根据课后题目增加了组词法介绍姓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对学习生字有了很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不足之处:1.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序地教学,是今后应该注意到的。2.我想办法抓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本领,但是,感觉做的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设计一下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轻松地学习。

教与学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三:发挥想象,自主识字

1.课件出示生字“氏赵钱孙周王官"提问: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2.引导给生字“氏”“赵"“钱”组词。3.引导交流讨论: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4.引导学生用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赵周官"。(1)引导观察“赵起”交流发现。(2)引导观察“周用"交流发现。(3)引导观察“官字”交流发现。小结:原来用比较字形的方法能记住这么多字呢。5.提出要求:这些生字宝宝跑回课文里去了,你还会读吗?1.多种形式读老师出示的生字:跟读、领读、齐读。2.给生字组词,并齐读词语。预设:姓氏、赵国、花钱……3.交流识字好方法。预设1:上节课我们用过的“加一加"的方法。“子”加上“小"是“孙”,我们可以说子小孙。预设2:除了“加一加"的方法,我们还经常用到“减一减”的方法。“纸"减去绞丝旁就是“氏”。4.用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赵周官"。(1)识记“赵”,把“己"换成撇点就是“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偏旁叫走字旁。(2)识记“周",把“用”里面的横横竖,换成土和口就是“周"字了。(3)识记“官”,把下面的“子"换成一竖和两个口就是“官”。5.根据要求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学习活动四:相互交流,介绍姓氏

1.课件出示单姓和复姓,提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总结:一个字是单姓,也有两个字的,比如诸葛、东方、上官、欧阳,这样的姓叫复姓。2.引导学生交流介绍姓氏的方法。教师小结:除了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用组词来介绍姓氏。赵,我们可以说,王,他姓王,王子的王。我们中国的姓氏是不是很有趣呀?3.提出要求:和同桌一起介绍一下姓氏吧。4.引导回顾课文,再次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背诵课文。1.观察并回答预设:有的姓氏是一个字,有的姓氏是两个字。2.交流介绍姓氏的方法。预设1:“加一加"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介绍。吴,口天吴;孙,子小孙。预设2:“说偏旁"的方法。“徐”的偏旁是双人旁,我们可以说双人徐。“许”的偏旁是言字旁,我们就说言午许。预设3:组词的方法。比如,我姓赵,赵国的赵。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介绍钱、周、方、林等姓氏。4.把拼音去掉,再试着读一读全文。根据填空提示试着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问,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了解。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巩固介绍姓氏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活动五:读读童谣和儿歌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童谣和儿歌:《摇摇船》《小刺猬理发》。2.师生合作,再读儿歌。3.引导学生交流感受:你最喜欢哪一首儿歌,感受到了什么?疑问是什么?4.全班展示、同学互评。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读,相互纠正。2.师生合作拍手读,配上动作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3.同桌互相交流。其他同学可随机回答。4.每组一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准备的童谣或儿歌,拍手读,或配上动作读;全班评选最受喜欢的童谣或儿歌。

设计意图在反复朗读和游戏中,感受童谣,儿歌节奏、韵律之美,感受读童谣、儿歌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童谣、儿歌的喜爱之情。

学习评价设计1.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同桌相互检测的方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对于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确保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完成学习任务。2.结果性评价:会背《姓氏歌》,会用不同的方法介绍姓氏,主动朗读童谣和儿歌。

作业设计1.会背《姓氏歌》,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姓氏。2.给爸爸妈妈读一读学到的儿歌和童谣。

板书设计2姓氏歌介绍姓氏读读童谣和儿歌

教学反思与改进优点:在教学中,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