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学案第2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一轮学案第2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一轮学案第2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一轮学案第2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一轮学案第2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备考指导素养目标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理解一个特点中西并存(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2)通过史料探究,理解近现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3)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角度,了解中国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关注三大史实断发易服;不缠足与女性解放;婚姻家庭把握四个阶段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近现代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了解两大行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把握三大领域铁路运输、水运、航空业形成两点认识经济发展与交通进步相互推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交通、通讯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抓住一次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了解四种媒介历史最悠久的报刊业;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被称为“第八艺术”的电视;全方位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互联网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①外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②内因:资本主义发展、政治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及近代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2)表现①服饰: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服、旗袍等与传统服饰并行。②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③居住:西式建筑样式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④社会习俗地区变迁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落后、封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生活。情境体验1.20世纪30年代,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什么?误区警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与传统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①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②表现: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看比较拥挤;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改革开放以来①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②表现领域变化服饰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居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风俗习惯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及其特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变迁1.交通方式(1)铁路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②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③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国建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3)水运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②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④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情境体验2.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地……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有何作用?构图解史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2.通讯工具(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②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始出现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报局。(2)电话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中国上海设立电话公司。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3)互联网: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等。3.大众传媒(1)报刊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②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社会思潮。③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丰富。⑤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电影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②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4)互联网①历程: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②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等。辨析比较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内因(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思维点拨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华丽转身——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探究1史料实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材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摘编自焦润明《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探究分析材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特点”。【认知深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政府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探究2史料实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材料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摘编自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探究根据材料,分析我国近代婚俗的变化及原因。【认知深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1)社会上,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2)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3)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4)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素养感悟唯物史观——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变化也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对中国社会发挥了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主题二雨后春笋——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1史料实证——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材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探究根据材料,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认知深化】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2)影响①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平等意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②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造成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近代交通的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探究2史料实证——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材料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之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尤不可以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其意见(如时务学堂创办了《时务报》)。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认知深化】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素养感悟唯物史观——交通体系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动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地域在一定时期内交通发展的状况必定是这个地区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表现。机械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给广大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流动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文化效应,为当时的中国人认识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舍弃传统落后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纵联横合思维升华一、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二、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影响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展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刊成为宣传党的思想体系、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4.改革开放以来,报刊真实、及时、客观地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2019海南卷,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2.(2018海南卷,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3.(2017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素养立意模拟演练1.(2020福建厦门二模)中国手工制烛业曾用女贞树上的蜡虫分泌物——白蜡制作蜡烛。每年在四川建昌峡谷挑运蜡虫,就需要上万的脚夫。1884年以后,建昌供应的蜡虫只要几个脚夫就能挑运了。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手工制烛业的衰落 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C.自然环境的破坏 D.社会生活有所进步2.(2020四川宜宾二模)天津开埠后火灾频发,1906年鞋商文成斋等致函天津商会及巡警局,请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辅助巡警局救火队。得到批准后,众商会分担经费,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天津火灾损失骤减。这说明当时天津()A.由民间来主导救灾活动B.城市治理有了一些突破C.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困局D.政府的权威被不断削弱3.1903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条件为:鄂籍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这反映了当时()A.报纸开始推动社会启蒙和时代进步B.先进的婚姻观念已经成为时代风尚C.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新思想的冲击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4.(2020海南普通高中高考调研测试)1889年5月,清廷发布上谕称建铁路为“自强要策”,正式宣布兴办铁路。截至1911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为枢纽的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约达9292千米,其中自建铁路达5574千米。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发展()A.反映了列强倾销商品的要求B.是洋务派自强政策推动的结果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5.(2020吉林长春二模)《申报》的受众主要是上海市民。1912—1928年,《申报》登载的有关西藏的广告寥寥无几;1928年以后,《申报》刊登大量西藏故事、西藏风景写真等文化生活类广告。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西藏民主改革卓有成效B.国家统一认同感的增强C.文化消费成为国民共识D.各地广告水平趋于平衡第2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排查·教材深化情境体验1提示新旧杂陈。情境体验2提示有利于促进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探究1提示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文明习俗,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变异性:中西文明习俗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文明习俗,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探究2提示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原因: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婚姻自由成为新风尚。主题二探究1提示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探究2提示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B材料“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说明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故选B项;材料中只提及厦门鼓浪屿、漳州、泉州等地,只是部分地区,不是遍及乡村,排除A项;材料“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表明保留中式风格,排除C项;材料“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说明不仅仅是通商口岸,排除D项。2.D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选D项;官府否定的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的发式,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排除B项;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排除C项。3.B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从中无法获知民众是否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与西方婚礼仪式有关,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