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取诸子百家经典作品,以期加深学对中华文化之根的理解。《〈论语〉十二章》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学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颜渊》选取章句。因《论语》的语录体特点,这些章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弱,因而教师在教学时普遍觉得很难对其进行整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虽对《论语》有碎片化的阅读经验,但对其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儒家理想人格背后的深层次内涵缺乏深入的理解。同时,学生对语录体文本的阅读方法也常常处于含混状态,不能联系现实与生活去理解儒家思想的人格内涵,对儒家文化内核的理解多是扁平的、狭隘的。

基于《〈论语〉十二章》的文本特点和现实学情,笔者选取了儒家学说的两个核心概念——“仁"和“礼”及其关系——作为整合章句的切入点来设计学习活动。“仁与礼是儒家思想系统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仁礼关系是儒家学说中的基本关系。"围绕“仁”与“礼"及其关系,从字形分析入手,通过诵读、讨论逻辑导图、评析学者观点,设置情境以引导学生体验——认识——发现,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自主探究、理解看似散乱的章句背后的文化意蕴。

【教学目标】

1.理解《〈论语〉十二章》中“仁”与“礼"的内涵。

2.学习《论语》章句的基本阅读方法,梳理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习《论语》章句的基本阅读方法,梳理核心概念及其关系。

【预习作业】

1.提供“仁”和“礼"的小篆字形,让学生根据字形推断其意涵。

2.让学生整理《〈论语〉十二章》涉及的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并用思维导图方式画出概念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这一单元将学习诸子学说,回归到坚实、深刻、厚重、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中。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儒家经典——《论语》。

学习活动一:分析字形,推断意涵

课堂讨论:你同意同学作业里哪一种对“仁”的解释,并说说原因。

“仁"的字形及其内涵,学生答案示例:

①文火煮肉,寓意润泽万物,细水长流。

②充满刺的地方仍要向人鞠躬,寓意时刻保持谦卑。

③绽放在花朵上飘着香味的东西,指美好的事物。

④手掌上有一个小孩,其意义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呵护。

⑤“千心”的意思,是极大包容性的宽容态度,真诚相待。

⑥心怀众生,宽容博爱。

学生先聚焦答案⑥,认为这个解释体现出了“仁",即人在心上,把人当人看,不仅我是人,我之外的他人也是人,心中思人,来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卑。只有按照这种平和谦卑的情感行事,才是“爱人”。此处应明确:“仁"即仁者爱人。

对答案⑤,师生得出如下结论:“仁”字的构造实际上充满着两人一体的意味,表示君臣一体、父子一体、夫妇一体。不仅如此,“一体"也是超越血缘的情感共同体,是由血缘亲情向外扩展为一种更为普遍的感情。心意相通和感同身受使得互相理解成为可能,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乐、他人的需要,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不忍心别人受难的心情。因为有了这样敏锐的感受力,也就可以恰当地去爱他人和这个世界,从而将自我的情感与命运融入一个更大的群体、更大的命题之中。此处应明确:“恕"即推己及人。

从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看,随意生造汉字意涵的现象比较突出。经由这一学习活动和课堂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象形字符有固有的意义,我们对汉字的阐释也需要有文献依据,比如查询相关字典,在此基础上对其做出贴合本义的阐释。同时,笔者引入《说文解字》中对“仁”的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说文解字》中对“礼"的解释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由“礼"的小篆字形,学生也推断出“礼”字的内涵:古代用作祭器的高脚盘中放着两串“玉",古代玉是贵重的物品,用玉敬神表示人对神的敬重。“礼”即举行礼仪、敬神之意。由此告知学生汉字字形的推断不是任意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有可分析的意义,其中有某种符合现实的理据。

同时,还要在解释中关注文化。“汉字与文化有互证关系——贮存在汉字中的文化信息对历史典籍的记载是重要的补充;而历史的记载又是理解汉字不可缺少的资源。"因此,解说汉字“仁”与“礼",不仅需要文献依据,还需关注汉字背后文化的阐发。

学习活动二:关联文本,找寻依据

阅读交流:这些对“仁”和“礼"的理解在《〈论语〉十二章》中能找到依据吗?“仁”和“礼"在章句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学生自由回答,师生讨论,构建章句与前一个环节所讨论的“仁”与“礼"内涵的关系: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这是行仁的路径。为什么要终身行恕道?因为仁是一以贯之的大道的核心,也因为人性中不忍之心和利己之心的撕扯角力,所以,才要不断提醒自己要终身行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这是行仁的要求,只有把行仁当作自己的责任,才会“死而后已",可见仁是从生到死的追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是约束,“克己"也就是约束自己,朱熹认为是胜己,使言行符合礼。因为人性中有善端,但也有违仁的部分,所以要通过修养自己,对抗私欲和私我,来完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的道德人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勿”是培养一种遵循礼仪的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最终导向形成整个社会的差序结构。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祭祀、讽谏,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让人的情绪得到有效调节,是诗教传统的源泉,也是实行礼乐教化的重要工具。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此句谈及“仁"与“礼”的关系,孔子强调礼应以仁为内在,外在形式必须有对应的内在情感,人文教化应以仁为出发点和核心。

《论语》章句中的思想观念最本质的是仁和礼。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严谨求实地找到“仁"和“礼”为核心的依据。“仁是一种修养的功夫,这种功夫是在内在‘克己’与外在‘复礼’的双向入径中实现道德主体的不断向上超越。"这种道德上的不断进取和超越正是人不断确证“仁”作为自己生命取向与价值核心的过程。仁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实践过程,更是一种道德境界。它既和礼相通,又和弘毅、克己等品格相关联。

学习活动三:构建关系,引仁入礼

小组探究:修改预习作业中学生所画《〈论语〉十二章》核心概念逻辑思维导图

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内在的“仁"是外在的“礼”的内核,外在的“礼"又是内在的“仁”的表现形式与实现方式。所以,在思维导图中,应将仁放在中央位置,据仁以成礼。让学生探究孔子对“礼"的态度与实践: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乡党》)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孔子很重视礼,自己本身就精通周礼、夏礼、殷礼,所以在生活中,他处处遵守礼,能够恰当地实践礼。“侃侃"“訚訚”“踧踖"“与与”,这些不同场合的不同表现,都说明他极有角色意识,时刻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他深知礼并非只约束个人,而是要求每一个阶层里的每一个人都以此为规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己,以此形成一种上下有差别、等级有次第的差序格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礼的尊重与遵守,背后则是一种道德自觉,礼的目的是整顿人间的秩序。

如果没有相应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支撑,礼就会成为虚妄的空壳。“当周礼已经成为天之经,地之义,被普泛化、绝对化,它一方面拥有了权威意义,另一方面也遭遇到形式化的危机。"“宽”“敬"“哀”是“居上"“为礼”“临丧"之本,没有了“宽”“敬"“哀”,礼就丧失了实际内涵,完全沦为上位者约束人性的工具。所以,才会出现“季氏八佾舞于庭"这样逾越礼的行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前兆。孔子因此疾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所以,孔子据仁成礼,引仁入礼,使礼这种外在的制度更符合人性的需要,也使礼有仁的内在支撑。唯其如此,才会有人的自觉,人的觉醒,也即将仁作为一种信仰,一种内在的品性,通过学习去培养、彰显这种内在的品性,使道德主体有了成为仁者的理想。

我们阅读《论语》,围绕仁、礼内涵及其关系,去梳理章句间和章句内部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经过对章句的归纳分析,理解孔子据仁成礼、引仁入礼的初衷和实践,才使得学生理解了孔子为什么是“至圣先师",才真正使得孔子“百世而可知”。

板书:

【作业设计】

1.《论语》中的章句如何体现“仁"和“礼”的内涵与关系,请结合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根文化书系》内容继续学习、探究,并写一篇随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