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步:学习目标整合单元名称课时名称课标要点重点难点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通过了解汉朝的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第二步:思维导图回顾知识第三步: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商和西周商朝西周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概况政治1.最高统治者:商王2.中央: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3.地方:实行内外服制①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②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1.分封制①背景:武王伐纣;井田制②内容:“封建亲戚,以蕃屏周”,除包括王族外,还有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③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带有血缘色彩2.宗法制①背景:解决继承问题制度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③原则:大小宗对应分封制下不同的政治地位④影响:A.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B.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形成血缘政治的特点经济1.农业主要生产部门①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③经营方式:集体耕种公田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文化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神权思想严重人文思想发展民本思想灭亡标志: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双方在商都南郊牧野激战。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犬戎破京: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早期国家特征1家国一体,国家地域管理中血缘政治色彩依然浓厚2较前等级森严,较后世权利尚不高度集中,较分散3神权主导,礼乐为代表的人文思想产生并发展二、西汉的兴衰建立1.公元前206——公元前202楚汉战争(非农民起义)2.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长安,建立汉朝文景之治政治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国并行制度(七国之乱)指导思想:“黄老思想”社会背景:1.历史原因秦亡教训法家过猛2.现实客观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3.主观原因道家无为而治经济1.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2.提倡节俭,减少支出,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武帝盛世政治1.中央:设立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地方: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等不法势力3选官确立察举制指导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社会背景:1.历史原因:文景之治2.现实原因可能:经济发展,国力强盛;镇压七国之乱;必然:三大危机急需加强中央集权;王国问题;豪强地主;匈奴问题)3.主观因素:董仲舒改造新儒学①主张大一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民本思想③主张德治,三纲五常经济币制政策:铸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专卖制度:盐铁官营物价政策:均输平准,平抑物价抑商政策:征收工商业财产税思想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2.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等官办学校,儒家经典为教材民族1.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张骞凿空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开辟丝绸之路2.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治理。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国号新,西汉灭亡。例题:1.良渚文化遗存中最为突出的现象是玉器种类丰富和制作精美。这些玉器,一般出现在大型墓葬中,中型及小型墓葬中则很少见到。据此可知,当时()A.社会成员的地位发生分化 B.社会分工得到发展C.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阶段 D.礼乐制度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这些玉器,一般出现在大葬中,中型及小型墓葬中则很少见到”可知,良渚文化遗存中的玉器的使用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说明当时社会成员的地位发生分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国家机器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D项。2.相传,黄帝在为万民立下赫赫功勋后乘龙上天;夏商时期,“龙”被塑造成一个通天的媒介,巫师祭祀时,将对龙的歌颂作为与“神”对话的一种手段;周朝时,“龙”的权力色彩淡化,逐渐被改变成一种追求和谐与祥瑞的象征。中国先民对“龙”崇拜的变化()A.取决于君主的个人好恶 B.得益于专制统治的确立C.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倾向 D.反映了神权政治的影响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周朝时,“龙”从神权的象征变为一种追求和谐与祥瑞的象征,这说明周朝时,“龙”演变为王权的象征,这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倾向,C项正确;“取决于”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周朝时没有确立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龙”从神权的象征变为王权的象征,而非“神权政治的影响”,排除D项。3.考古发现商代的中型墓都有殉葬人,少者数人,多则十余人,最多有二三十人;而西周早期墓殉葬人较少,一般仅数人,有的甚至没有。这种现象反映出西周早期()A.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B.国家政治走向文明C.儒家民本思想盛行 D.君主权力相对有限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商代墓葬殉葬人数较多,而西周早期墓葬殉葬人数较少,这说明西周早期国家政治走向文明,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墓葬殉葬人数的变化,不能说明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墓葬殉葬人数的变化,不能说明君主权力相对有限,故D项错误。4.有学者认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一变化表明,西周时期()A.治国理念趋于理性 B.血缘宗族关系被打破C.天命观念遭到废弃 D.儒家思想影响力增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可知,商朝在政治上重鬼神,遇事占卜,而且使用人牲;西周时期的周公则提出“敬天保民”,以民为本,并制定调节人际关系的礼乐制度,这表明西周相对于商代而言治国理念趋于理性,A项正确;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非否认祖先地位和宗族关系,排除B项;西周时期天命观淡化,但并未被废弃,排除C项;西周时期儒家学派尚未形成,排除D项。5.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祝融部落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战国成书的《管子》中,祝融成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帝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祝融身份的变化反映了()A.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B.周王室控制力不断衰弱C.华夷一体观念加强 D.国家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楚国先祖祝融部落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庸”到战国时期祝融成为“南方之神”、“时令季节之神”、“与炎帝联系”,可以得出祝融是南方的蛮夷,是北方华夏民族的附属,而《管子》和《礼记》则把祝融的地位提高,反映了随着中原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不断交融,华夏认同、华夷一体的观念逐渐增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周王室,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国家治理问题,排除D项。6.《汉书·艺文志》记载,子产在郑国为相时进行改革,“铸刑书”使得郑国小有中兴之势。孔子对子产持赞赏态度,且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采用刑罚来治理鲁国。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借助法家生存 B.以法治国思想的发展C.改革成为百家共识 D.法家备受统治者重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子产在郑国进行改革,“铸刑书”使得郑国有中兴之势,而孔子赞赏子产并用刑罚来治国,体现了当时以法治国思想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对以法治国的态度,并非儒家借助法家生存,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当时儒家对以法治国思想的态度,改革成为百家共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受到统治者重视,排除D项。7.孔子虽谓“天下无道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气这一变化反映了()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 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 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矛盾急剧变化,使得孔子、孟子的思想发生改变。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D项正确;“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排除C项。8.云梦秦简中的《金布律》规定了市场上出售布匹的尺寸,若“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商品价值一钱以上者必须“各婴(通攫,悬挂)其贾(价)”;对奴婢、马牛的买卖程序也做了明确规定,并辅之以相应的惩罚措施。这表明秦朝法律()A.受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C.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 D.推动了商业的有序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中秦朝法律对市场上出售的布匹尺寸、奴婢、马牛的买卖程序等作出了规定,这有利于催动商业的有序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秦朝法律的规定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并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秦朝法律的规定有利于催动商业的有序发展,但并不能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秦朝法律的规定有利于催动商业的有序发展,并不能体现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故C项错误。9.西汉吕后时期实行“受鬻法”,规定“大夫以上(年)九十……禀鬻米月一石”;汉文帝时期颁布“养老令”,规定“年八十已(以)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汉武帝时期将其减少为仅赐三石米;汉哀帝时期则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如鸠杖)而非布帛、粮食等。这些举措()A.反映出赈济活动由国家主导 B.体现出优抚政策渐显教化趋向C.旨在强化统治集团的特权地位 D.确立了儒学的社会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的尊老养老政策中优抚群体的年龄限制从90岁下降到80岁,实现了优抚群体的扩大,且养老赐物的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汉哀帝时发展成赐予象征意义的王杖而非实惠性物品(如粮食和布帛),这凸显了优抚政策的教化性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国家层面的主导性,且所述不属赈灾行为,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强化特权地位,故排除C项;董仲舒“罢础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排除D项。10.公元39年,刘秀下“度田令”,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又命“考察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有十余个郡太守因“度田不实”被诛杀,“学为儒宗、八世博士”的大司徒欧阳歙也因测量田亩作弊、贪污,被捕下狱死在狱中。“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这说明()A.度田有助打击豪强 B.度田是为整顿吏治C.东汉初年政局动荡 D.土地兼并妨碍民生答案:A解析:光武帝刘秀度田令清查土地、人口,损害豪强利益,引发叛乱。度田是为了限制豪强大家势力,便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度田过程中,官僚豪强勾结,造成度田不实,B错。东汉初年政局渐趋稳定,C错。材料不能说明D。材料所说“群盗并起”是因度田损坏豪强利益。11.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舍证(症)从脉”和“舍脉从证(症)”的诊断方法,证实而脉虚时,应当舍证从脉而救里,证虚脉实时,则应舍脉而从证。这体现了张仲景()A.以脉象虚实为诊断依据 B.推崇阴阳五行的哲学理念C.注重汲取民间医学经验 D.辩证地分析病情灵活施诊答案:D解析:由“舍证(症)从脉”“舍脉从证(症)”“证实而脉虚时,应当舍证从脉而救里,证虚脉实时,则应舍脉而从证”可知,症状和脉象表现不一时,张仲景主张从虚的一处进行施诊,而不拘泥于其中一方,说明张仲景辩证地分析病情灵活施诊,D项正确;张仲景主张从虚的一处进行施诊,而不拘泥于其中一方不仅是以脉象虚实为诊断依据,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张仲景施诊时的具体依据,未体现其推崇阴阳五行哲学理念,排除B项;材料仅说明张仲景施诊时的具体依据,未体现汲取民间医学经验,排除C项。第四步:核心素养对接高考一、核心素养1.【历史解释】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的早期国家特征时期基本特征龙山文化时代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邦国都城规模较大,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夏朝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出现中央机构与职官商朝国家管理以内外服制为主,经济上仍处于石器锄耕阶段,出现了早期成熟的文字——甲骨文西周①政治上,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②经济上,处于青铜文明鼎盛时期,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③文化上,讲究礼乐和同,形成礼乐文明2.【历史解释】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用道家思想为宜。3.【家国情怀】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4.【唯物史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比较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地位的规定;丞相之下没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权力制衡:三公等相互牵制,无法独揽大权。(3)皇权中心: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4)充分体现“家天下”:各级官员的任命都由皇帝一人决定,很多官职如宗正、奉常等专为皇帝设置,国与家同治。5.【历史解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三个环节(1)建立封建国家的元首制度——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听凭皇帝任免与命令,确立了国家结构的新形式。(2)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以官僚政治取而代之。(3)建立保障统一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①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的体现,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模式。②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分裂和维护统一,奠定了古代封建王朝的制度基础,政令能顺利贯彻到基层。其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6.【历史解释】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1)措施:①汉景帝削藩:根据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收归朝廷直接统治。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②汉武帝措施: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了13个州部,置刺史,刺史位卑权重。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2)影响: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中央集权的加强,使西汉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三州部,每州设刺史,负责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4)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东汉时期,作为监察区的州,变成了郡以上的地方政权,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5)承袭了秦朝的赋役、兵制、选官制度,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等。7.【家国情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1)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既是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也是丝绸之路持久兴旺的动力源泉。(2)政府支持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作用,是丝绸之路繁荣发展的基本保障,二者缺一不可。(3)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4)开放包容是沿线各国人民能共同创造古代丝绸之路辉煌的核心理念。(5)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是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二、对接高考1.(2023浙江卷)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器物,A项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绘花纹的陶器,排除B项;玉器是良渚文化的代表器物,排除C项;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D项。2.(2022河北卷)“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可知,“太子”这个词在西周时期几乎没有出现过,但是在春秋时期却频繁出现,说明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社会尊卑有序指的是礼乐制,而非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制度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排除B项;宗法制的破坏与瓦解,与权力平稳过度无关,排除C项。3.(2021辽宁卷)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答案:C解析: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4.(2023海南卷)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5.(2023浙江卷)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抨击残暴统治认为“苛政猛于虎”,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尽力满足人民的利益,反对苛政,C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排除A项;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即“相生相胜”,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兼爱”意思是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排除D项。6.(2022重庆卷)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A.蜀地墓葬出现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交流有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可知,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说明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之中,B项正确;西汉中期,蜀文化融入汉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趋势,排除A项;根据蜀地墓葬的变化,无法判定其经济实力状况,排除C项;两地文化的融合,说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D项。7.(2022重庆卷)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神秘意味开始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答案:C解析:材料中文献观点“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的意思是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产生并发展,儒学“崇德”,主张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主张“为政以德”“德治”等等,所以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儒学,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其主张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A项;兵家内容主要是战争和治兵经验、战略战术等,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B项;法家最大的特点是主张严刑峻法,与文献观点不太一致,排除D项。8.(2022河北卷)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答案:A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除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除D项。9.(2023山东卷)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
)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因为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除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除D项。10.(2023全国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11.(2021重庆卷)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公元一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埃及以及大月氏和中国的洛阳都出土了古罗马的历史文物,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尽管出现了大月氏的文物,但是并不能说明大月氏是丝绸之路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物品的转移,看不出技术的转移,排除C项;资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官方直接往来,排除D项。12.(2022湖南卷)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13.(2021北京卷)明堂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材料三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答案:(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亚”形。②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根据材料二“……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可知,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根据材料一“……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可知,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技术升级借款合同模板
- 2025如何制定租赁合同范文
- 2025咸宁市园林绿化施工承包合同
- 2025员工与公司协商终止的合同协议
- 2025【村路面硬化工程施工合同】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施工合同
- 2025【合同转让协议书】普通商品转让合同范本
- 2025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劳动合同
- 2025企业间借款的合同协议书
- 2025买卖合同争议解决方法
- 2025版权授权合同协议书范本
- 不良资产项目律师法律尽调报告(模板)
- 临建工程施工技术交底
- 浅谈男女二重唱《让我们携手同行》声音的情感处理
- 机械设备租赁合同范本简洁版
- 初中音乐《花儿与少年》教学课件
- 八下可爱的四川教案
- 中考英语适当形式填空专项练习(含参考答案)
- 压覆矿产资源评估服务方案
- 三联图书馆管理系统2013压缩版常见问题与解答
- 48V100A-储能-BMS规格书(带RS232 RS485 CAN通讯)
- 化妆品年度全套内部审核检查计划、内审记录表及内审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