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练习:哲理类_第1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练习:哲理类_第2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练习:哲理类_第3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练习:哲理类_第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练习:哲理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题材:哲理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众人【宋】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他们所说的“是”与“非”,不是评价是非的真正标准。B.颔联用典,众人赞誉王莽,流言诽谤周公,这都改变不了事实。暗示自己的处境,与尾句相呼应。C.颈联说只有圣人的评价值得重视,因为他们不会颠倒轻重。只有圣人才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D.尾联回归现实,指出决定美恶的在于“吾身”。此处的“吾身”不是指别人,而是专指诗人自己。2.本诗“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与“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火三更雨”写做学问辛苦,接着用“古琴”做伴来写读书之雅趣。B.颔联设喻,将艰苦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流露出作者担忧之情。C.尾联诗人希望刘朝英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D.这首诗通俗易懂又饱含真知灼见,体现出诗人对后辈谆谆告诫的真情。4.这首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诗〔后梁〕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6.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诗中“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B.于诗详细描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观书经历,尾联运用衬托手法,突出诗人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C.朱诗借助形象巧妙喻理,以泛舟为例,借助“蒙冲巨舰”如羽毛般浮起的想象,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D.朱诗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春水之于行船的重要性,进而揭示读书的意义,这一份对读书的看重之情与于诗相仿。8.于诗认为读书的作用有哪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说读书须起三更、睡半夜,必然非常辛苦,但每天与诗书相伴,有古琴作陪也不失为一种雅趣。B.颔联采用比喻手法,将艰苦的学习过程比作通向圣门之路,表示尽管前路蜿蜒曲折,也不可半途而废。C.诗人以“涧底针”“云端树”做比,勉励学子不要好高骛远、浮于“云端”,而应做踏实勤恳的“涧底针”。D.这首诗平易直白、通俗易懂,然而却具有真知灼见,展现了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对后辈的殷切希望。10.诗歌尾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和当代现实简要分析。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D2.都表达了坚守自己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吾身”错误,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的意思是“不必过于计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以看出这里的“吾身”不仅仅指诗人,而是每一个“自身”。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的意思是“不必过于计较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是屈原在《离骚》中的诗句,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真正的馥郁芳柔”。“众人纷纷何足竞”描写诗人王安石对于造谣非议的现实,不与争辩,而是坚持去做,具有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坚定的自信心。他表明“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犹吾身”,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持高尚节操的坚强决心,这与屈原“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都表达了坚守自己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3.C4.(1)颈联意为不要只是羡慕那些高耸入云的树木,它们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刚开始时都像涧底的针一样细小(都是娇嫩的幼苗)。【或者不要嘲笑高耸入云的树(以为它们都是因为“地势”侥幸长得高),最初的时候它们身在山涧底部,细小如针。】(2)诗人以“涧底针”的细小和“云端树”的高大对比,用树成长的巨大变化过程鼓励刘朝英及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奋斗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或诗人用比喻、夸张手法,以“云端树”喻人,极言其高大;以“针”喻云端树的幼苗,极言其细小;用树成长的巨大变化过程鼓励刘朝英及人们,只要坚持不懈奋斗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即便耗尽半生心血也要积极争取科举仕进的成功”错误,尾联意思是“不能为了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的心血”。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润底针”,是说“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因为作者清楚,那些高耸入云的树木,它们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刚开始时都像涧底的针一样细小,因此告诉我们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不能妄自菲薄。诗人用“涧底针”变成“云端树”做比,寓意着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应坚持不懈,逐步积累而成。鼓励刘朝英和学子们要踏实求学,持之以恒,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5.C6.①前诗旨在表达从插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低头”能看见水中天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退步”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②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化静为动”错,“笠、蓑”是物,“兜鍪、甲”还是物,没有动静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的能力。布袋和尚的《插秧诗》中写“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低头”寓意人要懂得谦虚;“便见水中天”是描写看到了比水更辽阔的境界——天空。此句寓意为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退步原来是向前”,写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此句中的“退步”寓意人的主动退让,表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富有生活的谐趣。总之,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7.B8.①慰藉陪伴: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②净化心灵: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心无杂念;③增长(更新)知识: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可使人不断得到新的营养,获取新的知识;④获取生活的快乐: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春日一次具体观书经历”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采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表明读书可以让人得到慰藉陪伴,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次全无一点尘”,说明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心无杂念,可以净化心灵。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会让人不断地增长、更新知识,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获取新的知识。“东风”句也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是,他们和作者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说明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获取生活的快乐。9.C10.①尾联意为:不能由于一味追求科第的等次而耗费了半生心血。②诗人告诫学子们既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又不可心心念念地惦记功名。③现实中有许多人汲汲于功名利禄而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失去本心,此联也可规劝当代人淡泊名利、笃定心智。【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应做踏实勤恳的‘涧底针’”错误。“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作者打了一个比方,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并非生来就是如此高不可攀。它们刚开始时都是娇嫩的幼苗,当熬过了风雪冰霜,经历了雷打电劈,最后终于坚韧不拔、让人称颂。诗人鼓励对方,即使你暂时就像“涧底针”那样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一直努力,一定也能成为“云端树”。故选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