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习目标课程标准: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科素养1.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图片等方式建构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认识食物采集对食物生产的影响,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2.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认识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3.通过观察地图、分析考古图片,认识农耕产生推动人类文明的迈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4.了解“农业革命”等概念,通过列表归纳、史料分析,体会早期人类的劳动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中华文化,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农业文明的起源与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难点:古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知识回顾名词阐释】▲经济是对社会物质的管理,人们的经济活动包括人类社会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等活动。▲社会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生活包括整个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狭义上的社会生活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发生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核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方作用于生产力。▲精耕细作通过投入劳动和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课前预习体系建构】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远古的生产与生活食物来源________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生产工具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生活方式过着________,用________取暖、烧烤食物女性地位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人们提供大部分食物【微点拨】观察课本“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2.农耕和畜牧的出现(1)时间:________。(2)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3)概况农耕①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________、大麦的原产地②东亚: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分别最早种植________和________③中美:中美洲是________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①西亚:距今约________年前,西亚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②东亚: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________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③南美:距今约________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意义历史地位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________革命经济活动人类开始从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食物供应,加速了________的增长生活方式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________并形成聚落生产方式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________的出现和科技文化进步精神生活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P3)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灌溉农业文明的兴起(1)表现:形成以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古代中国文明。(2)措施:________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这些地区的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2.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农牧物种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土地制度主要是王室、神庙和贵族及商人占有土地农业灌溉以________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2)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区划古代中国分为北方________农业区和南方________农业区耕作方式商周时期,实行农夫________;战国后,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个体小农经济形态农业政策为了巩固统治,秦以后的统治者推行________政策灌溉系统秦国的________、西汉的________都是水利工程的代表农业模式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_______的农业技术体系(3)地中海地区作物种植大麦和________成为希腊的主要粮食作物;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耕作技术土地肥沃地区实行谷物与蔬菜________;地力较差的地方种植葡萄和橄榄土地制度在古希腊,只有________才能拥有土地,使用奴隶劳动;古罗马长时期内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小农逐渐破产(4)美洲地区作物种植: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土地制度:贵族私有制与________公有制并存。【概念阐释】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解】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子地位上升(1)男子:农业产生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2)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私有财产出现(1)________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2)氏族内部出现________3.阶级国家的产生(1)阶级产生:随着________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2)国家出现: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微点拨】观察上图人物,与尧对比,禹的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P7页)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参考答案一、1.渔猎采集迁徙生活火2.(1)大约1万年前(3)小麦粟、水稻玉米、甘薯9000河姆渡60003.第一次食物采集者食物生产者人口定居手工业(P3)思考点: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参考答案: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体现为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从被动适应自然到主动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改变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状况。食物结构的变化,体现为除了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之外,人类开始食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和蓄养的动物。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主要是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经济形态上,农业的产生改变了原始人群混合的谋生方式,经济门类逐步产生,不同经济门类的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社会组织方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从最初搭建临时窝棚演变为修筑长期的住所,并逐步形成聚落。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食物生产也为一部分人从事原始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二、1.(1)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2)修建水利工程2.(1)尼罗河(2)粟麦稻作集体耕作重农抑商都江堰龙首渠精耕细作(3)小麦轮作城邦公民村社三、2.(1)生产力(2)富分化。3.(1)剩余产品【微点拨】提示:冠冕是古代帝王的象征,禹头戴冠冕说明他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王,古代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出现。(P6)学思之窗: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参考答案: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P7页)问题探究:上面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参考答案:关于远古人类的生活,上面两段材料都从食物角度作了描述。第一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采集树木果实和昆虫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远古人类以禽兽的肉作为食物。关于农业的起源,第一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容易产生疾病或中毒,于是发明了农业,播种五谷作为食物。第二段材料认为是因为人口增长,禽兽不足,于是发明农业。这两段材料都是古人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推测,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远古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其食物来源既有植物果实、昆虫,也有禽兽。农业的起源有多种因素,两段材料各提到一种因素。除这两种因素之外,人类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知识的掌握,也是农业产生的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探究学习思维提升】探究一、从采集经济到农耕经济的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一旧石器时代……他们仍像猎食其他动物的野兽那样,靠捕捉小动物为生;仍像完全倚靠大自然施舍的无数生物那样,靠采集食物谋生。由于他们依赖大自然,所以就为大自然所支配。为了追猎动物、寻找野果地或渔猎场地,他们不得不经常过着流动的生活。——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料二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思考:(2)史料二中农业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深远意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归纳】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意义(1)基本特征①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②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③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2)意义①原始农业出现后,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从而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②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③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贫富分化和阶级产生,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总之,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探究二、中西方农业结构的不同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体的格局,畜牧业成为种植业的附属。根据考古发现,中国畜牧业始终在中国农耕区的周边地区,许多游牧民族逐渐被农耕文化所同化。随着农耕区的拓展,农耕文化的扩张,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主体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与中国不同的是,欧洲国家很早就形成了农牧并重的格局并一直延续下来。——摘编自付少平《中国古代农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性特点》思考:(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欧在古代经济结构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对各自社会生活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料二中国与西欧以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为背景,走上了不同的技术路线:西欧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农牧混合制,中国则发展了较为集约化的土地连种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正是这种耕作技术造就了中国古代十分发达的农业生产,为食物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思考:(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西欧农业技术路线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料三在中世纪后期,中西方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土地集中的情形。由于西方的畜牧业相对发达,兼并的土地大多用来发展畜牧业,而养殖业所需劳动力比种植业少得多,因此被赶出土地的农民只能到城市(镇)谋生。中国的土地兼并并不是发展畜牧业,而是仍然用来经营种植业,其结果是农民虽然被从自己的土地上赶走,却未能隔断与土地的联系,只是从自耕农变成了佃农而已。——摘编自徐旺生《农业的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的影响比较》思考:(3)材料三阐述了中国与欧洲的农业结构和土地集中的不同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与西欧上述现象产生的不同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原因和影响特点循环利用,低能消耗;种植业为主,饲养业为辅;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集约耕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原因黄河流域的气候干燥,降水量少;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中央集权国家的政策扶持影响为中国食物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导致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植物性为主;存在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参考答案探究一(1)生活状况:靠采集和渔猎为生,过群居生活,不断迁徙。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意义: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探究二(1)差异:中国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欧洲农业、畜牧业并重。影响: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主要是植物性食品,肉食缺乏;西方人获得了大量的动物性食品和乳品。(2)差异:中国走了精耕细作的集约化路线;西欧是休闲制的粗放型农业体系。原因:从自然环境上说,西欧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且土壤条件较好;中国中原等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较少,土壤条件相对较差。从经济条件说,西欧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中国地少人稠,土地与人口的矛盾突出。(3)不同影响:西欧畜牧业发达,土地集中后农民大量流入城市,推动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国种植业发达,土地集中后农民仍然被固定在土地上,未能有力推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课后测评考点通关】一、单选题1.(2023秋·福建福州·高二校考开学考试)英国学者赫伯特认为:“所谓文明就是人类集群定居在农田附近,拥有可长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内部的共同守则。”这反映出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剩余产品的出现 B.定居催生了文明C.农业催生了文明 D.早期国家的形成2.(2023秋·湖南永州·高二永州市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据此可以得出(
)
“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四民月令》崔寔(东汉)“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博物志》张华(西晋)“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齐民要术》贾思勰(北朝)A.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 B.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3.(2023秋·河南信阳·高三信阳高中校考阶段练习)下列图片是古代不同地区的生产生活组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说明牛耕已成当时主要的生产方式 B.都可用于研究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C.都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D.都采用了奴隶集体劳动的耕作方式4.(2023春·湖南·高二校联考期末)下表所示为小楚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1在距今4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宇,其中“田”字与象征着蜿蜒渠道的符号一起组成了一个汉字2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有水稻遗存发现3距今3600年前,殷商都城附近发现了由干渠、支渠和毛果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纵横交错的渠道将农田分割为若干个长方形,在渠与渠、地与地之间有明显的水位落差A.农业作物种类的增加 B.原始灌溉农业的起源C.中国传统文字的成熟 D.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5.(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农业出现促进生产方式变化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开始实行村民自治6.(2023秋·浙江嘉兴·高三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食物物种的培植和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下列关于人类重要食物物种起源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南瓜原产于欧洲
②中国人最早种植了葡萄、苜蓿③美洲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
④咖啡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到欧洲A.1处 B.2处 C.3处 D.4处二、材料分析题7.(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粮食问题与农业生产】材料一
人类学家发现,在这些部落中,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而女人则负责采集营地周围所能发现的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如植物块根、浆果、坚果、昆虫、啮齿类动物、贝类等。虽然男人弄来的肉类极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人采集来的食品仍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女人采集来的食品经常是男人带回的猎物的两倍……农业首先在少数几个存在可以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在这一驯化过程中,野生动植物长得越来越大,从而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因此,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也就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做食物生产者,而不是食物采集者——最后他们就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明代中期的广东出现一种叫“代耕架”或“木牛”的耕地工具,“一手而有两牛之力,耕具之最善者也”;灌溉出现了“虹吸”和“鹤饮”等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明代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是作物品种的改良推广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得到普遍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和甘薯,这两种粮食作物产量高,耐寒抗旱,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早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始时期和明代解决食物(粮食)问题的方式。(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时期和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答题卡123456得分7.————————————————————————————————————————————————————————————————————————————————————————————————————————————参考答案:1.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人类文明是从农业产生开始的,有了农业,人类才过上定居生活,C项正确;剩余产品的出现与农业产生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定居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而不是“催生”,排除B项;早期国家形成属于文明产生的表现,并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到魏晋时期,人们对稻田播种的稀稠程度、因地制宜的耕作状况等信息有了更丰富的了解,这反映出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土地利用程度,无法得知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南北方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无法得知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第一幅图是古埃及人放牧壁画残片,反映了古埃及人放牧的场景;第二幅图是东汉牛耕图画像砖,反映的是合家辛勤耕作的场面;第三幅图是赶集的古罗马农民,反映的是1世纪罗马帝国的农村场景,都是研究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牛耕是主要生产方式,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有不少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等信息可知,表中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商代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黄河流域水稻种植、农田灌溉系统,这可用于说明商代农业的发展状况,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作物种类的增加,排除A项;虽然材料体现了商代农田灌溉的相关信息,但原始灌溉农业在商代前已经产生,排除B项;仅凭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不能得出中国传统文字的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时期。根据材料“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助美甲店合作合同范本
- 高空作业安全打协议合同
- 消毒用品捐献协议书模板
- 浴场会所托管合同协议书
- 离婚前三年的财产协议书
- 物业零星工程施工协议书
- 自媒体运营团队合同范本
- 第三方协议护理网签合同
- 续签的合同上没竞业协议
- 糖果批发转让协议书模板
- 2025教师师德师风微整改自查报告范文
- 部队特种车辆培训课件
- 【公开课】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 新闻学概论马工程课件
- 入党积极分子考试试题及答案
- 小组互评活动方案
- 酒店与硬件公司合作协议
- 2025至2030中国石油运输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制药设备操作培训
- 2025央国企AI+数智化转型研究报告
- 空调维修工程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