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1
一、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六班级数学下册第39、40、44、45页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学理解并掌控了正比例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含正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标中的陈述如下:
1、通过详细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2、能找诞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沟通。
三、依据课程标准和同学的认知基础及规律,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观测、比较、分析、争论等活动,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精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通过思索,正确写出正比例字母表达式。
3、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同学会正确的找诞生活中的实例,并进行沟通。
4、同学在详细的问题中体会函数思想。
四、在本节课中,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正比例关系,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
我们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正比例的意义是很抽象的概念,为了使这冰冷的漂亮成为同学火热的思索,教法学法如下:
1、学法:
通过同学的观测、比较、分析和争论,独学对学群学相结合,呈现学习、反馈、展示的学习方法。
2、教法:
奇妙创设情境,设计以点带面的问题,点燃同学思维的火花。
这样的教法、学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表及里,按部就班,学习目标将得到有效的评价和落实。
六、为有效达成学习目标,评价设计如下。
1、依据详细实例和表格进行观测分析争论,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依据目标达成检测、知识拓展和作业1、2的题目,通过提问、同学表述来对目标1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2、依据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思索,写出正比例关系的表达式,对目标2进行评价。〔纸笔评价〕
3、依据同学的争论和汇报状况来对目标3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4、依据同学对正比例意义理解的表述,对目标4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在此表达是索然无味的,因此不再一一陈述,将会在学习预案中表达。评价设计会像傲雪的红梅一样,镶嵌在学习预案中,绽放独有的漂亮。
七、学习活动预案
〔一〕情境导入
首先,通过一首诗来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及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请你用数学的眼睛来观测这首诗,你发觉了什么?
同学会从“听取蛙声一片”这句中感受到青蛙有许多。
看来青蛙好多呀!同学们,一只青蛙几条腿?两只呢?三只呢?……。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在这首诗中,有一句诗,也和我们今日的学习内容有点联系呢,看谁到最末有所发觉。
这样的导入,将会极大的激发同学探究的爱好。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表格:
青蛙只数
1只
2只
3只
4只
…
腿的条数
4条
8条
12条
16条
…
2、观测表格。
〔1〕请同学们仔细观测表格,你发觉了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宽泛,给同学充分的思维空间,尊敬同学的主体地位。
同学或许会从左向右观测,发觉青蛙的只数增加,腿的条数也增加;
同学或许会从右向左观测,发觉青蛙的只数减削,腿的条数也减削;
腿的条数随着青蛙的只数改变而改变,像这样一种量随着另一种发生改变,二者之间有必定的联系,这样的两种量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腿的条数和青蛙的只数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改变规律是怎样的呢?
同学会发觉,
青蛙的只数增加,腿的条数也增加;青蛙的只数减削,腿的条数也减削;
这说明两者的改变规律是全都的。
板书:改变规律全都。
〔3〕你还有什么发觉呢?
此时,同学或许会从纵向的观测中发觉,青蛙的只数是腿数的四分之一或腿数是只数的4倍,两者之间的商或者比值是不变的。
不变,在数学上称为肯定。
板书:比值〔商〕肯定
3、此时,依据板书小结,两种量具备了这样的三点特征,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量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板书:正比例关系
今日我们讨论的就是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关系是数学世界中“变与不变”神秘中的一种。
板书:正比例的意义变与不变
4、通过观测、思索、展示和反馈,同学对正比例意义这一抽象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放手让同学自学课本第39页,通过反馈质疑,明确底面积肯定时,体积和高是正比例关系。
5、小结。
通过两个实例,同学对正比例的理解有了较深的认识,实时的小结判断两种量是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回忆例子,结合板书,首先要看什么呢?再看什么?最末看什么?
上述学习过程,由形象到抽象,通过对观测、分析、争论状况的评价,初步达成目标1和4。
6、引导同学用字母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通过刚才的实例,同学会发觉,用语言来表达正比例的意义,很麻烦。数学,是一种简洁的美。怎样能够简约明白的表示出来呢?回忆学过的乘法安排律,对,用字母表达式。正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字母式子表示。Y表示比的前项,*表示比的后项,K表示比值。请同学们写出来。
板书:=K〔肯定〕
依据同学写的状况,对目标2进行评价。
7、接下来,请同学们依据正比例的意义,找诞生活中那些成正比例的量,并进行沟通。
通过对沟通状况的评价,达成目标3。
为了更加有效的检查同学的学习状况,设计目标达成检测如下:
〔三〕、目标达成检测
1、出示表1和表2,这是汽车和自行车所行时间和路程状况统计表。
表一: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60
120
180
240
……
表二:
时间〔小时〕
1
2
3
4
5
6
……
路程〔千米〕
20
36
45
64
……
〔1〕你能不能把表格填完整?
〔2〕面对这两个表格,结合正比例的意义,你有什么想法?
此题的设计重在通过比较,让同学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只有在比值肯定的状况下才是正比例关系。当两种量的比值肯定时,确定是相关联的量,改变规律也确定全都。因此,只要判断出两种量的比值肯定,二者就是正比例关系。从而简化思维的过程,便于理解掌控。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长肯定,面积和宽。〔〕
〔2〕减数肯定,被减数和差。〔〕
〔3〕单价肯定,总价和数量。〔〕
〔4〕每袋水泥质量肯定,水泥袋数和总质量。〔〕
〔5〕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
第2小题需要同学留意,减数肯定,减数是被减数减差得到的,不是相除得到的,不是比值肯定,所以不是正比例关系。
〔四〕知识拓展
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师:你们知道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吗?在2600年前的古埃及,泰勒斯做了一个试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把许多长度不同的竹竿插在地上,分别测量了竹竿和影子的长度。
竹竿/m
1
1.5
2
2.5
…
影长/m
0.8
1.2
1.6
2
…
出示表格:看一看你又发觉了什么?
泰勒斯就是运用物体的高度和物体的影长成正比例的关系来求出金字塔高度的。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下讨论吧!
课堂要成为同学思维灵动的舞台,探究的欲望是火热思索的桥梁。
此环节的设计重在通过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激发同学求知的欲望,深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通过同学对正比例意义理解的表述和相关问题的解答,老师进行合理的评价,按部就班中,进一步完成目标1和4。
〔五〕小结激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此环节重在激励同学,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去发觉和探究其中的神秘!
回到课始的那首诗,哪一句和正比例有一点联系呢?稻花香里说丰年。对了,稻花飘香,预示着农民的辛苦劳作将有一个好的收成。常说,付出和收获要成正比,这是人们的美妙愿望。老师也祝福同学们在学习上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例,取得优异成果!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44页第1、2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尊敬同学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同学的思维动起来,让每一个细胞都翩翩起舞,让课堂散发出思索的香味,有效的达成学习目标。
八、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1、两种相关联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2、改变规律全都
正比例关系
3、比值〔商〕肯定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学校数学〔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2、本节教材是在同学已经掌控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校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末一课时内容。让同学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根据试验、观测、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控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2〕技能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试验,加强同学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观测比较技能;
〔3〕德育方面:通过试验,引导同学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育沟通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具预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与圆柱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一个,与圆柱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一个。
学具预备:让同学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假设干对,肯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闻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同学当成图书馆,而要培育同学参加学习的过程。同学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考,才能更加深刻地体味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依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学校生的认知规律,采纳以下几种教法:
1、试验操作法。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正确途径是由自己去发觉,由于这种发觉理解最深,也最简单掌控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同学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试验,通过同学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觉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试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培育观测技能、思维技能和动手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详细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争论法、发觉法三法优化组合。
几何知识具有规律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试验时,我要求同学运用比较法、争论法、发觉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同学争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同学用不等底等高的空圆锥、空圆柱盛沙做试验,发觉有时装不下,有时不够装,有时刚好装满,得出结论:不是全部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须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进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同学主动参加、亲自实践、独立思索、合作探究,转变单一的记忆、接受、仿照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同学学法的指导。
1、试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同学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试验,反复操作,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神秘。在指导同学进行试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同学做好操作的预备,也就是各自预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肯定量的沙;其次,告知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留意点;第三,引导同学在操作中比较、发觉、总结。这样通过试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育了同学观测比较、沟通合作、概括归纳等技能。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胜利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心情能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教学两道例题时,让同学尝试自己独立解答,挖掘同学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胜利的乐趣,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看图说出圆锥的底面和高。
〔2〕一个圆柱体零件,底面积是6。28平方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这两道题是复习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及其应用,为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2、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六班级下册《圆锥体积》说课稿〔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控了圆柱体积公式及其应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学习一些什么?
〔3〕老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
这个环节让同学自己说出要学的目标,发挥了同学的主体作用,创设了和谐同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3、试验操作,探究新知。
本环节教学是本节几何课成败的关键。为了使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给同学有对象可说,有东西可做,有问题可想,有步骤可循,让同学都能主动地操作、观测、比较、分析和归纳。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
〔2〕动手操作,探究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
在试验时,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进行操作:
①比一比,量一量,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用空圆锥装满沙,倒进空圆柱中,可以倒几次?每次结果怎样?
③通过试验你发觉了什么?
④你能用试验说明圆锥的体积不肯定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吗?
〔3〕同学汇报试验结果。
〔4〕老师归纳公式,同学记忆公式。〔板书结论和公式〕
〔5〕小结,刚才我们用了试验发觉归纳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个环节,让同学动手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最末总结了学法,可以让同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尝试练习,巩固提高。
〔1〕同时出例如1和例2。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①师出例如题,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例题1径直告知底面积和高,依据公式可以径直求出来;例题2要求小麦的重量,需要先求什么?
③指名板演。
③集体订正,指出计算圆锥体积时,肯定不要忘了乘1/3。
〔2〕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完成做一做。
这个环节充分放手让同学自己尝试练习,可以挖掘同学的潜能,让同学体验胜利的乐趣。
5、看书质疑,布置作业。
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用了什么方法学到这些新知识的?还有什么疑问的吗?
看书总结和质疑问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每一节胜利的课,都应当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同学去质疑问难,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②布置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的第3、4、5题。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末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预备的。同学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详细的问题。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班级同学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测、比较,让同学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学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4、教法、学法: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同学的认知规律,遵循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同学在“计算——观测、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控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同学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进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让同学依据所给信息写出四个比。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同学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
先出示几个比,让同学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测、比较,给这些比分类。通过同学自己的观测、发觉,依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接着追问:“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是让同学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知同学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同学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同学对比观测,引导同学发觉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实时组织练习。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肯定的运用,以培育同学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技能。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娴熟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技能。
第二部分: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同学看课件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在揭示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同学计算,然后观测发觉规律,进一步验证规律,最末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同学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同学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次,那么在沟通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同学发觉方法,总结规律,使同学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同学依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假如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下节课要讨论的内容“解比例”。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同学在探究中学习。而且在知识点的猎取时,让同学自主观测发觉,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表达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同学的思维进展的,在结构上,我也着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同学掌控得不是很好,尤其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同学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索,但同学的逆向思维好像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同学在技能上的估量不足。其实这一环节,我在四班试教时已经发觉,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或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整节课时间比较焦灼,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忙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肯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同学的学习心情。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老师,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同学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依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育同学归纳、推理的技能。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同学熟识、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依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育同学调查技能、搜集处理信息技能和归纳、推理技能。
〔3〕情感、立场和价值观:
让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依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以同学已有阅历导入,提高学习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同学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同学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同学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同学在小组合作中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同学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
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
第二,信函质量。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同学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在练习中提升同学应用数学意识,培育创新意识。
练习相像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同学的主导作用,使同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进展同学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观测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一般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沟通后,使同学明白一般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伙伴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伙伴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同学观测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假如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意需要吗?假如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意需要。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同学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1.2×3=3.6元。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5
今日,我上课的内容是《统计表》,选自学校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是在同学已经学习了简约统计表和有关百分数的知识以后而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约统计表。2、通过看表,会回答一些简约的问题。教学重点是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教学难点是掌控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学会分析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在教学中,依据本班同学的实际状况,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我采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的。
第一、老师引入谈话,复习旧知识,提示本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老师出例如题,同学齐读,思索:例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然后让同学观测已有统计表,小组内开展争论: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同学汇报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同学独立解决问题。最末老师帮助同学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第三、在同学学会制作统计表后,让同学看统计表,回答教材上提出的问题。然后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老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进行达标检测,反馈同学学习掌控知识的状况,拓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统计表中遇到的问题,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知识的难点。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班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同学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同学理解并掌控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同学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学已有的知识阅历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同学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同学有画折线统计图的阅历,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人教版学校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觉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改变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同学有足够讨论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制造性的培育。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事实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需要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改变而改变;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肯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同学带着这3个问题观测表格,发觉表格中的两个量的改变规律。
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同学明确观测方向,少走弯路,实时的发觉改变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表达不了同学学习的自主性,同学只是根据老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同学自己去发觉规律,表达了以同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同学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觉其中的改变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改变对我们一线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精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讨论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同学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讨论的过程作具体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测讨论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同学的主动性,以表达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同学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设计理念:
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同学自己去查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假如一开始立刻放手让同学去查找规律,同学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加、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老师教与同学学的统一,同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性格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纳和提倡接受学习〕同学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受观测、试验、猜想、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表达以下几个方面:
1、努力为同学创设充分的观测,分析、思索,探究、沟通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同学真正理解和掌控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须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充分表达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2、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同学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同学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同学,发挥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的优点,让同学有一个充分体验胜利展示自我的舞台;同学有困难的,予以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同学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测、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育同学用事物相互联系和进展改变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同学能够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情感目标:同学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须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通过观测、思索发觉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肯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同学能在详细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班级的同学来说,语言的表达技能,组织技能,归纳技能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同学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老师径直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那么由同学自己来任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沟通,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同学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
说教学策略和方法:观测试验,引入新课。
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呈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试验,以列表的形式给出了装水的高度和相应体积的试验数据,让同学填写对应的底面积。我这节课是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猎取过程,让同学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改变规律,以观测试验引入新课,很快将同学带进新的探究过程中。一句,通过刚才的试验,你发觉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开放了同学的思维,也让同学一下打开话匣子,为开课制造了宽松的氛围,同时对于同学理解正比例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
接下来老师引导,同学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测——争论——再观测——再争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沟通让同学充分参加,同学在反复观测、思索,争论、沟通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同学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试验数据报告单,让同学观测表格,讨论变量,感受是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着改变,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同学讨论定量,出示表格2,让同学计算杯子的地面积,让同学体会到体积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同学自己争论:体积和高度这两种改变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同学争论汇报后,可引导同学归纳:水的体积随着高度改变,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增加、体积也增加,高度降低、体积减削,但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总是肯定的。并用来表示“高度、体积、底面积”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同学自学:这里的体积和高度是成正比例的量,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同学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
假如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当放手,让同学独立经受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同学能够列举诞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同学是否真正掌控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同学能说出更好〔估量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老师接着引导同学用字母式=k〔肯定〕和正比例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让同学继续体会,当同学真正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进行了对比练习后,再接着让同学来说。
由于同学有折线统计图和数对的相关知识阅历,所以在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做简约介绍后,放手让同学自己多少制作正比例图像,让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最末,通过练习让同学来巩固今日的新知,由于许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同学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同学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同学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依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育同学归纳、推理的技能。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同学熟识、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依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育同学调查技能、搜集处理信息技能和归纳、推理技能。
情感、立场和价值观:
让同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依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以同学已有阅历导入,提高学习爱好。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同学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同学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同学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同学在小组合作中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同学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同学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在练习中提升同学应用数学意识,培育创新意识。
练习相像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同学的主导作用,使同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进展同学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观测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一般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沟通后,使同学明白一般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伙伴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伙伴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同学观测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假如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意需要吗?假如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意需要。/article/
(1)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同学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同学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意需要。
3、布置作业:
假如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全部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8
教材分析
学校数学十二册比例的应用,本节课是在同学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同学掌控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依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肯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数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同学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同学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二、技能目标
1、培育同学的判断推理技能
2、培育同学的分析技能
三、情感目标
引导同学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同学的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同学点、难点
正确判断题中数量成何比例,依据相等关系等式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帮助教学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小节的教学,使同学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的量。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题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同学在已学过的四那么应用题中,实际已经接触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有教学中先让同学用已学过的方法解:
答:再引导运用新知做这样用移类
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同学学习爱好。
首先让同学用以前方法解答,然后问:这道题里有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
三、新课小结
通过例题的讲解,同学总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关键?
四、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2、判断说理不解答
由同学打手势表示,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又增大了同学的参加面把握同学学习的效果。
3、变成练习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争论我们学过的归一、归总应用题分别是哪种比例的应用题。
七、效果猜测
本节课学会找两种相关联的量,并学会判断这两种是否成正反比例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同学能积极主动参加,发挥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9
敬爱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日我以“立足课标着重基础突出应用”为题,以北师大版学校数学六班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为例,和大家进行沟通:
一、说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索”、“解决问题”、“情感立场”。这些目标的实现,是同学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识,它对同学的全面、持续、和谐进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就数学课程目标的四个维度而言,来看看本学段的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探究一些图形的外形、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约图形的运动过程,了解简约的图形运动性质,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控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数学思索:在探究简约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能探究分析和解决简约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立场:在他人的鼓舞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我们知道“图形与几何”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四高校习领域之一,而《圆柱和圆锥》是学校阶段学习的最末一部分几何形体知识,也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那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又是如何要求的呢?
1、通过观测、操作,认识圆柱和圆锥以及圆柱的开展图。
2、结合详细情境,探究并掌控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材
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我们运用的北师大教材是怎样诠释课标理念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编写特点”:
1、结合详细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同学经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详细情境,鼓舞同学进行观测,激活同学的生活阅历,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材还提供了假设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同学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进展空间观念。
2、重视操作与思索、想象相结合,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同学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同学理解数学知识,进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同学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开展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开展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末特地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
3、引导同学经受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同学经受“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究过程。另外,教材还留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同学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讨论,表达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同学敏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舞同学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改变比较多,需要同学依据实际状况敏捷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舞同学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同学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北师大版的教材蕴含了新课程的诸多理念,在编排上也有自身比较明显的体例格式。
《圆柱和圆锥》由四个课例一个练习组成,分别是“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和“练习一”。教材呈现是由圆柱到圆锥,这样的安排既符合知识呈现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每个课例从知识选材,到呈现的形式上都特别贴近同学的生活,条件和问题的提出和多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从教材中可以看出四个课例均采纳了情境教学的方式。从自行车车轮转动观测彩带轨迹、风筝、雨刷运动、转门等,到做一个圆柱形纸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再到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圆柱杯子的容积,最末到求一个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是从同学熟识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激发了同学无穷的解答爱好。
为了协作各课例的学习,教材按课例给出了随堂练习,像“试一试”环节,都是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练习,同学可独立完成。练一练”环节习题的编排均采纳的由易到难的呈现方式。本单元共有五个“实践活动”环节,安排在每个课例和单元练习的最末。分别为了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提高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提高同学的估量技能和动手实践的技能;初步体会等积变形;和体会一些变量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面的旋转和练习一部分”附有小阅读“你知道吗?”向同学介绍了“神舟”号飞船和“沙漏”的知识,让同学进一步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刚才谈到了教材的编写特点和体例安排,那么“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内容结构又是怎样的呢?
本册教材是学校阶段最末一册,所以安排了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复习和总复习,整理复习部分,复习的是本册一二单元的知识,是同学进一步巩固这两个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技能;安排了你学到了什么?让同学从两个方面思索、整理已学的内容。总复习是从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整个学校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和汇总,力求反映四个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掌控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基本几何形体。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同学认识形体的范围,丰富了形体知识。也为第三学段同学学好这部分知识,为同学空间观念的进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说建议
教学过程中,只有立足于课标,精确把握教材,奇妙设计教学活动,同学才能乐于学习,有所收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教学的建议:
1、着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同学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沟通。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同学依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观赏或运用。圆锥的引出可参照圆柱进行,在举生活中圆锥形的实物时,同学举的例子可能有限,老师可以通过录像或图片呈现更多的例子。如,圆锥形铅锤,圆锥形粮堆,圆锥形帐篷,圆锥形帽子,削过的铅笔头等。这样,既可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又可提高同学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技能。
2、让同学经受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
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究。教学时,应放手让同学经受探究的过程,在观测、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掌控知识、进展空间观念。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由情境引出“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的问题。其次引导同学经受“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究过程。然后引导同学通过试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同学探究,留意提供应同学积极思索,充分参加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3、对比练习,加强认知。
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后,可以将圆锥和圆柱从组成和特征的角度进行对比,加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的对比练习,使同学加深对这两种图形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控更坚固。
4、尊敬同学的个体差异,满意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涌现的错误要耐烦的引导他们分析缘由并改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深厚爱好的同学,可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进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如在设计练习的时候,除了基础练习和变式练习,可设计一些拓展性的思索练习,进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评价是师生沟通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进展潜能;能促使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情感互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评价:
1、重视技能的评价。比如,为同学提供一些实际物体,让同学先测量图形有关数据后,再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考查同学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在评价同学学习时,应让同学开展自评和互评,既可用书面考试、口答、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测、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和建立同学成长记录袋等方式。比如要考查同学对本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控状况,可以采纳书面考试的形式。
3、以定性为主的评语评价。比如:同学通过学习掌控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技能,评价等级如何?
最末,就“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言,我想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1、尊敬课本资源。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老师要仔细钻研教材,做到深入浅出。
2、挖掘生活资源。老师要擅长捕获和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不局限于课堂上、教材里的数学,而应跳出教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把数学教学延伸到同学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同学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去解读。如:同学日常游戏中,学校生活中,家庭生活中的和社会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3、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于网络,多媒体课件,以更有效地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善用同学资源。同学之间隐藏着的巨大的学习资源,我们在互动的课堂中要擅长引用即时生成的同学资源。
5、补充老师资源。老师本身也是一种课程资源,是同学径直接触的对象,老师的知识和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影响同学的学习。
最末,我想说:数学是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只有立足整体、结构化梳理教材,主动把握知识结构,使同学因结构的支撑而乐于、擅长主动的猜想、类比与思维,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技能,这就是我们抱负的高效课堂!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10
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倒水的试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课书43页例1是径直利用公式求体积,例2是已知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小麦的重量,这是一个简约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同学初步学会解决一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同学基本状况六班级四班,共有同学4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9人,以前同学对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七学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了讨论,通过学习,同学对圆柱,圆锥的特征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对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能娴熟地计算,但也有少数同学立体观念不强,抽象思维技能差,因此学习效率差。
三、教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的学习,要培育同学学习的积极性,需要通过详细教具进行教学,从而给同学建立空间观念,培育同学的空间想象技能。
本节课我采纳详细的试验,让同学发觉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让同学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尝试计算圆锥的体积,以达到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技能。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一开始,用口算,口答的形式引入课题,一是培育了同学的计算技能,二是为新授课作为辅垫,为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
紧接着提示课题,以试验的方法让同学观测其规律,总结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一环节是本节的难点,需要让同学理解清晰,特别是对三分之一的理解。
然后出例如题,让同学尝试解答例1,径直告知底面积和高,可以径直利用公式计算,老师不必多的提示,只要同学会做就行。例2是已知圆锥形的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要求小麦重量,实际旧就要先求体积。
同学尝试解答后,老师特别引导,要求体积,这个题不知道底面积,那么要先求底面积,二是要让同学争论,假如这堆小麦知道直径和高,你能想方法测出来吗?这样培育了同学空间想象力。
最末,设计了三个巩固练习,都是在基本求出圆锥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训练,这样即满意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又使优生能有所提高。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1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学校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控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技能目标:能敏捷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同学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规律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敏捷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同学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进展同学的观念,提高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同学缺乏空间想象技能,计算繁琐,易使同学感到味同嚼蜡。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主动性,让同学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觉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同学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同学已有的知识,同学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肯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开展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同学缺乏这方面的生活阅历,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纳试验法,让同学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同学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肯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同学观测、比较,争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同学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同学动手操作,引导同学在发觉问题后实时动脑思索,不仅激发同学爱好,同时也促进了同学思维技能的进展。
〔2〕实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技能
同学的技能主要表现在猎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
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径直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状况下的运用,将对培育同学分析综合的技能,减轻同学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同学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实时安排了练习,使同学通过练习坚固掌控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径直告知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假如没有径直告知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同学运用基本数学知识敏捷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并减轻了同学学习中不须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同学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争论,多向沟通,培育独立思索技能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育同学技能,我在教学中留意讨论如
何引导同学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应同学作为争论和思索的材料,都尽量让同学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同学分组争论,进行独立的探究。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那么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假设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同学不仅亲自参加了对新知的探究使知识掌控得更加坚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制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育了同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学校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老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同学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参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同学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例如3让同学仔细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同学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同学看书发觉新问题,争论计算运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同学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末让每一位同学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比出最正确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同学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同学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同学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六班级下册说课稿篇1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亲密联系,培育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同学胜利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技能目标:通过争论沟通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育同学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技能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技能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能。
3、知识目标:
〔1〕使同学进一步掌控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快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及正反比例辨析。
〔2〕培育同学归纳整理、敏捷运用知识的技能。
〔3〕引导同学探究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同学学习爱好。教学重难点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需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充分发挥同学的自主能动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归纳整理,进一步明确意义,辨析特点,娴熟应用。设计思路:整理复习时,先让同学说一说对比和比例的了解,然后采纳列表的方式加以对比,搞清有关概念。接着采纳争论的形式,争论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比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正、反比例的判断。使同学对这部分知识形成网络,有系统的认识。求比值与化简比同学简单发生混淆,通过举例辨析,使同学明白求比值依据比值的意义用除法,化简比那么依据比的基本性质,方法比较敏捷。教学例4时,完全放手让同学独立审题并写出答案,然后沟通。练习的设计1、2题是比和比例基础知识的巩固题。其中1题是由4道小题组成,呈现出知识内在的系统性。判断题巩固正、反比例的量,最末是化简比、求比值、解比例及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通过练习让同学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流程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一、归纳整理教学中,老师径直导入,板书课题后提出教材中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你知道哪些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分?让同学充分争论和沟通,在汇报时说出比和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等。老师进一步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能更清晰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分和联系呢?从而自然引出:列表法〔投影涌现下列图,并逐一填充〕
比比例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90:60=1.5前项比号后项比值9:6=3:2内项外项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化简比的依据。解比例的依据。
由于,求比值和化简比同学简单发生混淆,所以填完表后,立刻就出示一组化简比和求比值的辨析练习。求比值96:24==4化简比〔〕这里只需强调: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而化简比的结果仍是一个比,只不过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当然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决不能写成整数或小数。依据同学在汇报中提到的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及正反比例的知识,老师提问:那么,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呢?在同学语言表述完毕后,追问:我们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强化代数的思想。同学答必,板书:a:b=a÷b=〔b≠0〕实时练习:8:〔〕=〔〕÷6=那么,正反比例的意义呢?你是怎么判断正反比例的呢?同样,同学口答后,追问:我们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正反比例的意义吗?同学答必,板书:〔肯定〕*y=k〔肯定〕出示一组正反比判断的练习题。
1、全班人数肯定,出勤同学数与缺勤同学数;
2、分数的大小肯定,它的分子与分母;
3、三角形的面积肯定,它的底和高;
4、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和它的表面积〕
二、辨析应用简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S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DB11T 1076-2014 居住建筑装修装饰工程质量验收
-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技术规格书
-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课件 项目1 安全用电常识
- 修枝剪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医用隔离衣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医用口香糖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指甲干燥用化妆制剂产品供应链分析
- 凸轮链轮引擎定时组件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提供麻将馆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颅底骨折的护理查房
- 海洋牧场建设与规划
- 运动员宣誓词
-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电子元件中的应用
- 医生类抖音代运营方案(综合)
- 发热伴寒颤的护理课件
- 地貌与公路工程-河谷地貌(工程地质课件)
- 99D102-1 6~10kV铁横担架空绝缘线路安装
- 江西省南昌三中高新校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 消防安全管理程序
- 如何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8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