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课件:文言实词-依据语境思考是否为五类特殊实词_第1页
高考语文课件:文言实词-依据语境思考是否为五类特殊实词_第2页
高考语文课件:文言实词-依据语境思考是否为五类特殊实词_第3页
高考语文课件:文言实词-依据语境思考是否为五类特殊实词_第4页
高考语文课件:文言实词-依据语境思考是否为五类特殊实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文言实词——依据语境,思考是否为五类特殊实词1学习任务一2学习任务二目录3巩固训练4课时演练常见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仅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考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文言实词做出正确、合理的推断与解释。全国卷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文言实词,而是放在句子翻译中进行考查。学习任务一掌握五类文言实词(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203)考向一一词多义〔必备知识〕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1.本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是“路,道路”。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解题技巧〕一词多义推断“三法”1.联系教材推断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含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如“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若判断“鲜”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情表》中“既无叔伯,终鲜兄弟”中的“鲜”的意思(少),从而可判定此处“盖亦鲜矣”中的“鲜”是“少”的意思。2.成语联想推断法。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考生可以借助自己比较熟悉的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2020年高考天津卷中的“楚公少时尤苦贫,革带敝,以绳续绝处”,句中的“敝”可以联想成语“敝帚自珍”,解释为“破旧”。3.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僻字,但“樯”从木,与“橹”构成词,可推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页”与人头有关,等等。记住一些常见偏旁及其含义,有利于我们快速推断词义。〔典例剖析〕(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A[解析]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用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D.“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即学即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时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选自《元史•虞集传》,有删改)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1)①集三岁即知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君何以知燕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___________知道通“智”,聪明,明智知道,懂得了解交好(2)①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____________③比去,以手阖门____________④而世又不能与死节者比________________⑤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____________等到比较等到看成同……一样紧挨,靠近(3)①大臣有为刘生谢者____________②乃令张良留谢____________③阿母谢媒人____________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____________(4)①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____________②单于使卫律治其事____________③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____________④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____________道歉,谢罪辞谢谢绝称谢惩治审理治理部署【参考译文】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杨氏为妻。虞集三岁时就已经知道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背诵。等到回到长沙,(虞集)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大德初年,(虞集)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注重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虞集)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让刘生退出国子监。考向二古今异义〔必备知识〕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类型解读典例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再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类型解读典例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病”,在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的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类型解读典例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中的“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解题技巧〕古今异义词辨识“四方法”(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非常”在此是“意外的变故”之意。在现代汉语中,“非常”作程度副词,意为“十分、极”。(3)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的含义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4)如果把古今异义词当成现代汉语词语解释,要注意看一看该词是否与其所处的语境相契合,如果它的词义与整个语境是抵牾的,那么要看其是不是古今异义词。〔典例剖析〕[选项]“谢”指感谢,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多谢后世人”的“谢”字的含义相同。[原文]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国已定,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解析]《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意思是告诉,与文中的“谢”意思不同。〔即学即练〕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1)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成果中所表现出的格调特色,泛指事物的特色。(2)乃强调为洛阳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风度,品格。勉强调任。(3)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4)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5)虽后进布衣与均礼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旧例,旧日的典章制度。声威名望。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参考译文】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度品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他)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先人的美德懿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他)升任吏部侍郎,(发现)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学识或资历较浅的百姓,他也以礼相待。考向三通假字〔必备知识〕“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类别释义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类别释义示例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关系: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解题技巧〕通假字辨识“三方法”正确辨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一是靠对常用通假字的牢固掌握,二是靠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一般来说,若某个文言实词按照它字面的意思解释不通时,它就很有可能是通假字。考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辨识通假字。1.字音分析法。有一部分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上相似,这是辨识通假字的途径之一。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通“无”,这是双声通假;“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中的“从”,通“纵”,这是叠韵通假;“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列”,通“裂”,这是同音通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的“生”,通“性”,这是变音通假。2.字形分析法。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旁,考生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形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该通假字的意思。(1)增加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皇”,在句中按字面意思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字,给“皇”添加形旁“忄”,这样就找出了“皇”的本字“惶”,意思是“恐惧”。再如“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中的“采”,通“彩”,意思是“光彩,色彩”。(2)更换形旁,找出本字。在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换而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用给通假字更换形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中的“振”,通“震”,意思是“惧怕”;“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中的“还”,通“环”,意思是“环绕”。(3)取消形旁,找出本字。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形成通假的情况下,考生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中的“材”,通“才”,意思是“才能,才干”。3.字义分析法。通假字与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将A的词义放入句子中解释不通,而换成B来解释时句子意思通顺,那么考生就可以考虑“A”通“B”。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氓》)中的“说”,理解为“解释,说明”说不通,所以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说”通“脱”,摆脱,脱身。〔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女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厚遇宾客,振贫吊死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的通假字,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判断:以字义为出发点,以字音为根据,以字形作参考,以文献为佐证。“反”同“返”,返回“坐”同“座”,座位“女”同“汝”,你“振”同“赈”,赈济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卿。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日已尽矣,荆卿岂有意哉?丹请得先遣秦舞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选自《史记•荆轲列传》)下列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B.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C.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D.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解析】A.“嘿”通“默”,沉默。B.“豫”通“预”,预先。C.无通假字。D.“决”通“诀”,诀别。C【参考译文】荆轲漫游邯郸,鲁句践跟荆轲博戏,争执博局的路数,鲁句践发怒呵斥他,荆轲沉默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当时太子预先寻找天下最锋利的匕首,找到赵国人徐夫人的匕首,花了百金买下它,让工匠用毒水淬它,用人试验,只要见一丝儿血,人没有不立刻死的。于是(太子)就准备行装,送荆轲出发。燕国有位勇士叫秦舞阳,十三岁时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面对着看他。于是(太子)就派秦舞阳做助手。荆轲等待一个人,打算一道出发;那个人住得很远,还没赶到,而荆轲已替那个人准备好了行装。又过了些日子,荆轲还没有出发,太子认为他拖延时间,怀疑他反悔,就再次催请说:“日子不多了,荆卿有动身的打算吗?请允许我派遣秦舞阳先行。”荆轲发怒,斥责太子说:“太子这样派遣是什么意思?只顾去而不顾完成使命回来,那是没出息的小子!况且是拿一把匕首进入难以揣度的强暴的秦国。我暂留的原因,是等待另一位朋友同去。眼下太子认为我拖延了时间,那(我)就告辞诀别吧!”于是就出发了。考向四词类活用〔必备知识〕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一般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等类型。类型一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做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做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名词做状语共有以下几种形式。(1)表比喻。这类名词不是后面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用来描绘后面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也就是说,它们与后面的动词不是主谓关系,而是修饰关系,译为“像……一样”。如:星罗棋布鳞次栉比烟消云散鲸吞蚕食(2)时间名词做状语,表示“每一”,可分别译为“每天”“每月”等,也可译为“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等。如:日益兴旺蒸蒸日上日积月累日新月异(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一般可在做状语的名词前加一个介词“以”来理解,译为“用……”。如:车载斗量口诛笔伐言传身教意会言传(4)表处所,译为“在……”“从……”。如:草行露宿街谈巷议山栖谷饮里应外合(5)表示动作、行为等的主体(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或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6)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如: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类型二名词做动词名词做动词是指名词当动词用,并且带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名词做动词的规律如下。(1)名词+名词/名词+代词。名词和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有时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与后面的名词、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有时构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名词“风”“雨”与名词“人”连用,“风”“雨”活用为动词,译为“吹拂”“滋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名词“陈胜”与名词“王”连用,构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王”活用为动词,译为“做王”“称王”。)(2)能愿动词+名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与动词构成能愿合成谓语,所以它与后面的名词连用做谓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3)副词+名词。因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所以名词接受副词修饰时,它便应活用为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4)名词+介宾短语。介宾短语的主要作用是做状语、做补语或做定语。其中只有做定语时,用在名词前(主语或宾语前),做状语、补语时,都必须用在谓语前或谓语后,即用在动词前或动词后,所以名词后接了一个介宾短语,它应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于)霸上。(驻军)(5)名词+而+动词/动词+而+名词。“而”字的两端,一端是动词,那么,另一端的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如:(李)进城梯而下之。(架梯)(6)所+名词。因“所”字常与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如“所见所闻”,所以名词用于“所”字后面时,常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本义是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渔网,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当“捕”或“捞”讲。)类型三形容词做动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便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可通过句意与结构来辨别。(1)形容词+名词。如可排除偏正关系,该结构便是动宾关系,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了。如:薄赋敛,广畜积。(“薄”即“减少”,“广”即“增加”,均活用为动词。)(2)形容词+代词。在这种结构中,形容词也可活用为动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我”即“偏爱我”)(3)所+形容词,副词+形容词,能愿动词+形容词等结构中的形容词也都活用为动词。如:世俗之所贵。(珍视)大王必欲急臣。(逼迫)但要注意有个别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其表达的意义同原义差别较大,往往有固定的译法,要特别注意。如“多”,习惯上译为推崇、称赞(众庶莫不多光),“少”译为轻视、鄙视(苏秦皆少之),“短”译为攻击、陷害、谗害(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等等。类型四形容词做名词形容词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其意义相当于一个中心语不出现的偏正短语。其前常用“其”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做定语。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坚”“锐”处于宾语的位置,译作“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类型五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的。从句子结构上看,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让……为将)(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发出动词的动作,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尝人,人死;食狗,狗死。(让……尝一尝;叫……吃)(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弱)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类型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名词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是什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了宾语,而且是主观上认为这个宾语具有该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可按“主语+认为+宾语+形容词”的顺序翻译。如:孟尝君怪之。[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奇怪。](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翻译:①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②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如:公子乃自骄而功之。(公子竟然骄傲自大,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把这当成自己的功劳。)〔解题技巧〕词类活用辨识“两方法”1.掌握古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即(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例如“众星北流”,主语是“众星”,由名词充当,没有活用。“流”,动词做谓语,没有活用。但是“北”是方位名词,却做了“流”的状语,这就与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相悖了。故应该在“北”前加一个“向”字,翻译成“向北”,即名词做状语。2.掌握古代汉语的搭配规律。(1)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帝鞭马长骛至湖城”中,“帝鞭马”实际上是个短句,少了一个谓语,所以“鞭”应该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抽打”。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2)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如“此水东流”句,其中“东”字是方位名词,位于谓语“流”之前,做“流”的状语,所以译为“向东”。这就符合了“名词放在谓语前做状语”的原则。(3)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有时是介词结构做补语)。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刑于寡妻”中,“刑”是名词,是“榜样”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由“于”引导的介词结构,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做榜样”,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选自《资治通鉴•唐纪》)(1)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2)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解析]句中的“臣”为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解析]句中的“安”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即学即练〕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类活用)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昔赵宣孟将上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选自《吕氏春秋•报更》)(1)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答案】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2)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答案】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3)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答案】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4)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答案】我在绛邑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参考译文】国家即使小,它的粮食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也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也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现在虽然不能称王,(但)用与贤士为伍来安定国家,不也是很容易吗?(与贤士为伍,)这是赵宣孟(赵盾)免于被杀,孟尝君使楚军退却的根本原因所在。古代建立功名和安定国家、免除自身灾难的人,没有别的途径,必定是遵循这个准则。贤士,不可以用高傲的姿态使他受到屈辱。从前,赵宣孟将要到绛邑去,看见一棵弯曲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倒躺在那里起不来的人,宣孟停下车,让人给他食物吃,他咽下两口后,能睁开眼看了。赵宣孟问他说:“你为什么饿到这种地步?”他回答说:“我在绛邑给人做仆隶,回家的路上断了粮,以去乞讨为羞,又厌恶私自拿取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到这种地步。”宣孟给了他两块干肉,他拜着接受了却不敢吃。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家有老母亲,我想把这些干肉留给她。”赵宣孟说:“这些食物你全都吃了它,我另外再给你。”于是又赠给他两捆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考向五偏义复词〔必备知识〕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近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没有“来”的意义,“去来”是偏义复词。类型示例两个语素意义相对(反)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为偏义复词,“异”和“同”二者相对,用义偏在“异”,不在“同”。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似)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句中“园圃”为偏义复词,“园”(种树的地方)和“圃”(种菜的地方)二者相近,用义偏在“园”,不在“圃”。〔解题技巧〕偏义复词的判定“三方法”1.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在特定语境中,词语的运用要符合句子的语境,因此,是不是偏义复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结合前文语境可知其偏指“入”。2.从语法关系的角度分析判定。通过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加以判断。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从句中的“勤”分析,与之搭配的应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指“作”。3.根据词语前后文照应关系来判定。如“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住”就可以判定出来。〔典例剖析〕判断下列句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其偏向。(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偏在“祲”(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无(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偏在“亡”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无(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往来”,偏在“往”[解析]判断偏义复词,一要关注其构成,两个词的意义相反或相近;二要看语境,两个词中只有一个适合语境,另一个只作衬字。〔即学即练〕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頔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群性狠戾,颇复恩仇,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C.群性狠戾,颇复恩仇

恩仇:恩泽和仇恨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C【解析】A.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应该是形容两人性格方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险”有“冒险,犯险”之意,都指性格不稳重,即“轻薄浮躁”。B.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压下,窦群等人心里当然不高兴。“怒”是“发怒”的意思,而“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C.是偏义复词,“颇复恩仇”中的“复”是“报复”的意思,因此“恩仇”一词,更偏向“仇”,即“仇恨”的意思。D.是偏义复词,“生死”更偏向“死”,就是不顾及自己会遭遇死的危险。【参考译文】宪宗即位,(窦群)调任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掌管杂事。(他)调出京城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素来闻知他的名声,谒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頔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轻薄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怨恨李吉甫。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本栏目对应学生用书P212)1.语境推断法。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如《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谢”有多个义项,“辞别、告辞”“道歉、谢罪”“感谢”“谢绝”“告诉”等,结合语境分析,当天项羽已决定攻打刘邦,所以说“明天早晨一定要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由此可知,此处的“谢”应为“道歉、谢罪”的意思。学习任务二文言实词五大推断技法〔典例剖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选自《宋史•曾公亮传》,有删改)(1)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解析]结合语境看,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所以会担心镜湖的水泛滥。担心(2)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解析]语境中上文曾公亮设立了闸门挡水,且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这一做法肯定有好处,据此,“利”应理解为“好处,利益”。好处,利益(3)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解析]结合本句后面的语境:使者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回答说境内没有盗贼,并且怀疑为同行人所为,果然从同行人那里搜查到东西,由此可知上文“亡橐中物”中的“亡”应该为“丢失”的意思。丢失(4)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解析]结合语境:曾公亮认为盗取民田中所产之银的做法与到百姓家盗取财物是有区别的,以此来为之开脱罪责,并且下文中也证实了曾公亮的说法正确,故此处的“间”,应该是“差别”的意思。差别,不同(5)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

)[解析]结合语境来分析,针对偷取银子一事,皇帝让手下人讨论,如何裁决,最终盗取民田中所产之银的人没有被处死。“法”为“法律”,“比”为“依照”。依照,按照2.联想推断法。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大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实词的含义。如2020年新课标全国Ⅲ卷的翻译句子题“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中的“笃”和“营”,联系教材《陈情表》中“刘病日笃”,推断“笃”的意义为“严重”;联系初中教材中《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推断“营”的意义为“求”。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还可以联系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2019年全国Ⅲ卷“楚悼王素闻起贤”中的“素”,联系成语“素不相识”可推断其意为“一向”。〔典例剖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临城之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1)善射,娴将略(

)[解析]“娴”可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词语“娴熟”与《屈原列传》中的“娴于辞令”,此处的“娴”应为“熟习”。熟习(2)象昇击却之(

)[解析]“却”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语句“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意为“击退”。击退(3)逐贼危崖(

)[解析]“危”可联想到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推断为“高峻”之意。高峻(4)象昇提刀战益疾(

)[解析]“益”可联想到课文《师说》中的语句“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为“更加”;还可联想到成语“多多益善”“精益求精”中的“益”,均为“更加”之意。更加(5)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解析]“犯”可联想到词语“进犯”“来犯之敌”“秋毫无犯”中的“犯”,解释为“侵犯”。侵犯3.句式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如《阿房宫赋》中“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从句式结构来看,“灭”与“族”相对,“六国”与“秦”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灭族”的意思。〔典例剖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

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节选自《说苑•奉使》)(1)讨暴秦,诛强楚(

)(2)为天下兴利除害(

)(3)人众车舆,万物殷富(

)[解析](1)(2)(3)中“暴”“利”“舆”皆可根据文言文中句式整齐的方法,依前面或后面的词相同或相反的意义来推断。暴虐的有利的事情众多4.语法推断法。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法,明确文言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1)划分句子成分法。如《隆中对》中“信义著于四海”,“信义”做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为“信用”之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做状语,“实在”;《屈原列传》中“楚怀王贪而信张仪”,“信”做谓语,信任。(2)看搭配。如《陈涉世家》中“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典例剖析〕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选自《三事忠告》)(1)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解析]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训”的前面为代词“是”,即“这样”,“是训”共同构成“有”的宾语,“训”应当解释为名词“训诫”。教导、训诫(2)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

)[解析]本句主语为前面的“事”,句中的“知”虽为动词,但不能做谓语,只能和“所”构成名词性短语共同做宾语,故解释为“知道”。知道(3)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解析]本句主语为承前省略的“牧民之长”,句中的“相”与“度”均为动词,后面分别带有宾语“时”与“力”,故“相”应解释为“观察、察看”。观察(4)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解析]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为”是动词,译为“是”,“禄”为名词,若做宾语,可译为“就是苟且俸禄”,语意不通,那么“禄”只能解释为“享受俸禄”。享受俸禄5.通假推断法。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的角度考虑。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中的“趣”,通“促”,意思是“催促”。又如2019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中的“说”应该为通假字,通“悦”,解释为“高兴”。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典例剖析〕(1)死灰独不复然乎(

)[解析]据上文“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用“死灰会复燃”的道理来回应狱吏的羞辱,“然”不能解释为“这样”,但本身没有“燃烧”之意,只能看作“燃”,解释为“燃烧”。通“燃”,燃烧(2)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解析]据上文“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语句,可知大行王恢认为匈奴来和亲,最终会背弃、违背盟约,此处若将“倍”理解为“更加”,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下文“今匈奴负戎马之足……难得而制也”,可推知此处的“倍”应作为通假字解释,通“背”,意为“背弃、违背”。通“背”,背弃、违背(3)则人马罢(

)[解析]根据前句“汉数千里争利”,此句为“那么人马就会疲惫”,而“罢”本身没有“疲惫”之意,只能从通假来解释,通“疲”。通“疲”,疲劳(4)虏以全制其敝(

)[解析]从上文两句“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来分析,此句应为“敌人会全力以赴地来对付我们的缺点”,而“敝”没有此意,若把它看作通假,通“弊”,解释为“弊端、缺点”,则文意就能讲得通。通“弊”,弊端、缺点(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B.“惠王患之”与“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D.“群臣闻见者毕贺”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解析】A.前者是“攻打”的意思,后者是“夸耀”的意思。B.前者是“忧虑”的意思,后者是“祸患”的意思。C.都是“如果”的意思。D.前者是“都”的意思,后者是“完结”的意思。B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敝”字含义相同。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国土”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土壤”含义不同。D.“广从六里”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解析】A.前者是“破败”的意思,后者是“损害”的意思。B.前者是“认为”的意思,后者是“用……做”的意思。C.文中的“土壤”是土地,现代汉语的“土壤”是一种物质。D.都通“纵”。A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B.“不伤一人”与“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解析】A.都通“悦”,是“高兴”的意思。B.前者是“伤害”的意思,后者是“妨碍”的意思。C.前者是“断绝”的意思,后者是“横渡”的意思。D.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思。B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C.“子其弭口无言”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解析】A.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允许”的意思。B.前者是“好,完美”的意思,后者是“友善,交好”的意思。C.都是语气副词,表祈使。D.前者是“和”的意思,后者是“亲附”的意思。A【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曲沃(秦地)。后来秦国想要进攻齐国,(可是)齐、楚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打齐国,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贤卿为寡人考虑一下,怎么办才好?”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车马和金钱,让臣去南方游说楚王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见楚怀王说:“现在齐王的过错,对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因此秦国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缔结有军事攻守同盟。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国断绝邦交,臣劝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商、于的土地。如此一来,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边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于六百里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于六百里肥沃的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唯独客卿陈轸最后晋见,而且不向怀王道贺。怀王问:“(寡人)不发一卒,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的土地,寡人认为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胜利,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贺,唯独贤卿一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因为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的土地,反而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的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土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的欺骗而得不到土地。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你就闭嘴,不要再多说,就等待寡人(得到割地)吧!”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人出使齐国,秦、齐两国暗中缔结盟约。楚国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使臣,说:“敝国赠送贵国的土地,从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六里。”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跟秦连兵伐齐,如此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就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