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宿迁中学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宿迁中学高三年级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持续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以近来备受关注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例。《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查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古往今来的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的古典美学交相辉映,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充分发挥了艺术作品“润物细无声”的特性和方式。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条件。《只此青绿》首演3场就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引发热议,其成功不仅因为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而这两者,又都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2021年12月31日,作品以舞蹈形式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只此青绿》选段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此外《只此青绿》充分发掘利用线上传播渠道走出国门。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巡演期间,一共以9个外文语种发布海外报道数十篇,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讨论热潮。——摘编自景小勇《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材料二:把古画转化为文艺节目,是把平面转化为立体,使原本需要想象力介入的二维空间变成了可以直接感知的三维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观《富春山居图》最为人称道者,莫过于其散点透视带来的沉浸之感,人观画如在画中,人随景移,又阔大高远,使人失却在景中;而《千里江山图》的独特在绢本设色,以青绿山水呈现江南风貌,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又有捕鱼、驶船、游玩、赶集。这种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以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中的名言论,即“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只是其妙何以体现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今人对此种理论概括,难免有隔靴搔痒之痛。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舞蹈《只此青绿》不但化人为山,以山作人,还把《千里江山图》变为整个演播大厅声光电的山水屏,曲折典雅;《忆江南》更将“家在富春江上”的生存体验通过演员的直接演绎,表现为毫无阻隔感的“诗意地栖居”,使中华美学的韵味扑面而来。其实,人们对宋韵并不陌生,陆游、苏轼的诗词可谓妇孺皆知。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丝绸、茶酒、瓷玉、园林,就是饮食、服饰、花饰、香道,就在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之中。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摘编自林玮《〈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传统绘画之美。B.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离不开创新性的艺术表达,也得益于创新性的传播手段。C.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在二维空间变成三维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D.陆游、苏轼的诗词给人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创造了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B.为了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来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只此背绿》选择在创作手法上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C.《只此青绿》亮相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时的实时在线观众达1.8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频繁上热搜,这些成果的取得源于制作理念和模式的创新。D.《富春山居图》与《千里江山图》无疑都是妙品,都体现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沉浸感,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3.下列案例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河南卫视推出的脱胎于洛阳龙门石窟佛像艺术的节目《龙门金刚》,一经播出便受到了观众广泛好评。B.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古剑奇谭》改编自同名仙侠类古装游戏,在制作上力求完美,几乎幕幕有特效,处处藏玄机。C.东方演艺集团以中国生肖文化为基点,创作了以打击乐演奏和舞蹈为主要表演形式的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D.京剧裘派嫡系第四代继承人裘继戎,汲取了昆曲、秦腔、评剧和川剧等经典剧目的精华,创作了舞剧《惊·鸿》。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屈原是从长江流域走出的第一诗人,湖北省歌舞剧院拟将屈原的作品改编成优秀的舞蹈诗剧,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改编的建议。【答案】1.D2.C3.B4.①开篇提出观点: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②接着,结合作品阐释“沉浸感”的内涵。③然后,以春晚节目《只此青绿》《忆江南》为例论证观点。④最后,指出沉浸感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学中的重要性。5.①题材选择上,选取屈原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创作,将舞台艺术与文学思想相结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②创作手法上,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情感,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③审美风格上,要表现屈原的审美志趣,通过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让观众感受屈原文化之美。【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是沉浸式审美体验得以生发的重要缘由”错误,原文“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是人们在观看节目《只此青绿》《忆江南》时对宋韵所产生的感觉,并不是从陆游、苏轼的诗词中所感受到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能力。A.“工匠……唤醒了……”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唤醒了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的并不是工匠,而是舞剧《只此青绿》。B.“为了……”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引发当今创作者对于戏剧本体的思考”,不存在目的关系。D.“但只有后者体现了动静结合,人景同一的空间意识”错误,两幅图都有体现。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材料一的标题“始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可知,创作应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电视剧《古剑奇谭》并不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来进行创作的,而是改编自网络游戏。所以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出处《〈只此青绿〉〈忆江南〉: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可知,材料二是论述宋韵文化的当代呈现。材料二共四段文字,第一段提出观点,即“在这一过程中,宋韵文化的沉浸感得到了富有技术性的当代表达”。第二段先直接解释“沉浸感”,即“所谓‘沉浸感’,在绘画中可以名为‘空间意识’”,接着结合《富春山居图》和《千里江山图》具体阐释。第三段“而春晚的节目《只此青绿》与《忆江南》就把这种沉浸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是用春晚节目为例来论证观点。第四段“在宋代,中华传统美学就是……。今人传承中华传统美学,要紧的就是打造这种富有当代生活气息的‘文化’——一种令人愿意长久沉浸其间的文化”指出沉浸感在中华传统美学传承中的价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一是分析《只此青绿》获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据此提出建议。如第二段“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勤恳恳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这是题材选择上的独到之处,据此可以建议选取屈原的代表性作品,吧舞台艺术和文学思想结合起来,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如第三段“在创作手法上,《只此青绿》向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寻根溯源,通过诗性表达和舞台呈现的平衡……作品打破舞台上常规的线性叙事手法选择淡化戏剧情节与冲突,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突出‘舞蹈诗剧’的诗化色彩。在舞蹈编排上,作品较多运用‘颗粒状’的动作连成舞蹈句子,形成与众不同的质感、风格、韵味和舞蹈语汇”,这是创作手法上的独到之处,可以建议淡化情节冲突,强调情感,突出诗化色彩。如第四段“在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中表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服饰和道具突出淡雅、简约的‘理性之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链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这是审美风格上的特色,可以建议通过客体和主体的观感链接,引领观众感受屈原文化之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断路武俊岭太阳淡黄淡黄的像个煎饼,悬在高高的青天上让我够不着。一家五口人,一天没吃饭了。小三,现在啥时辰了?我费了点劲儿站起来,走到院门外,看见良雨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粗粗的炊烟。我回到屋里,说,良雨家生火做饭呢。爹爹说,良雨这保长,没有白当。保长,是啥官呢?日本人的狗!爹爹恨恨地说。爹爹又说,走,小三,咱爷俩撞一个饭门去。爹爹右手摸起一根棍子,拄着,哆嗦着往前慢走。村子里不见人影。(1)一条狗贴着墙根走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用双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出村,往北走,就是辛庄了。我知道,那个村子里有爹爹的一个姨表弟,叫辛希才。(2)啪——一声枪响,从东边二里外的日本炮楼里传出。我身子一缩,爹爹用左手拉着我,说,别怕,离我们远着呢。土路两边的榆树、槐树,叶子都被吃光了。爹爹看着绿油油的麦子,轻轻地说,今年的麦子比去年的长得好。长得好有啥用?长得好日本人抢得更欢。爹爹听了,生气地说,也是,去年一亩地打了25斤,日本人收走了22斤。存心不让咱们活啊!辛庄大街上的景象,与我们村一样:一条狗在墙根慢走,一只母鸡在柴垛根上刨食。晌午了。爹爹在一个朝东的大门前停下,伸出左手,晃动门鼻。门,不情愿地打开一条缝。一个比我个头高点的小女孩探出头来,皱着眉头打量我们。小霞,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良士大爷。门,不情愿地打开一条缝。从大门到堂屋门口,最多十米远吧,但爹爹走得却是那样艰难。他高高瘦瘦的身子弯得像只河虾,右手拄着的棍子与他的脚步并不配合。快走到堂屋门口时,希才叔从屋里走到亮光里。希才叔用眼睛的余光扫着爹爹,不冷不热地说,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爹爹听了,高大的身子似乎矮下去一截。爹爹定定地站着,过了吃几口窝头的工夫,才慢慢走进屋里。爹爹一屁股坐在小椅子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脸上出现羞愧的红色。希才叔从春凳上拿下一把茶壶,从一个瓦罐里取出一点茶叶,放进茶壶里。希才叔说,这是良雨给我的菊花茶。我的肚子不争气地响了起来。爹爹的脸讪讪的,吞吞吐吐好一会儿,说,老弟,你三侄儿他,一天没吃饭了。小霞,过来,希才叔说,让你娘弄点吃的,给小三。这时,希才叔对爹爹说,大哥,不是当弟弟的说你,你的脾气得改改,不能一头撞到南墙上不拐弯儿。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良雨与你没出五服吧,他当保长,只要你不与他对着干,他会照顾你的。爹爹的泪水像是两条羞怯的小虫子,从眼睛里爬出一小会儿后,倏地一下飞走了。爹爹无力地摇了摇头,仰脸长叹,说,求求你,别提良雨了,好不?这次,轮到希才叔摇头了。希才叔猛地端起茶杯,一口喝干,冲着屋外高叫,好了吗?你怪叫什么?大歉年的,谁家有余粮啊?婶子说着话,低头急步进屋。她把手里的叠篮子往我面前一蹾,转身离去。我面前有八九片地瓜干。这地瓜干本是干的,在水里泡一会儿,在锅里熥一熥,就可以吃了。地瓜干虽然有淡淡的甜味,但干面干面的,噎人,不喝水咽不下去。我的眼前,只剩下一片地瓜干了。我本来想给爹爹剩下三两片的,可我只顾自己,一口气吃得只剩一片。小霞,希才叔说,你去厨房,让你娘蒸几个窝头,给你大爷吃。因为大人要说话,我就站了起来,向大门口走去。走到院子中间时,我听到爹爹微弱、硬气的声音:哪怕饿死,我也不当狗。小霞她娘右手端着叠篮子,上面有三个牛眼大小的窝头。她还是低头看地,不用正眼看我爹爹。小霞她娘把盛着窝头的叠篮子摔在桌子上,用白眼珠子看了看我爹爹,张嘴想说什么。希才叔大声说,你快回厨房吧!爹爹虽然没用眼睛看,但用耳朵听也听出了小霞她娘动作里的真意。爹爹猛然站起,伸手摸起棍子,说,弟弟,哥走了。谢谢你让小三吃了一顿饱饭。这个恩情,小三不会忘记。希才叔急了,站起来,把爹爹一下子按在椅子上,说,这三个窝头,你说什么也得吃下去。爹爹的眼睛看向窝头。就在爹爹的手伸向窝头的时候,良雨走进了院子。爹爹的手缩了回去。爹爹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嘴里轻轻地说出三个字:狗汉奸!希才叔嗔怪地瞪了爹爹一眼,说,你吃你的,我们出去说话。爹爹站起来,右手拄棍。我赶快扶住爹爹的左臂。我吃了饭,身上有劲儿了。虽然良雨与希才叔说话的声音小,但我听清了,爹爹也听清了。良雨对希才叔说,你只要加入新民会(汉奸组织),可以少缴五亩地的麦子。希才叔说,我听你的,加入。我与爹爹走出院子。走出十几米远,我回头一望,看到希才叔家屋顶上有炊烟急急冒出。小三,我不怕饿。我活了三十六岁,挨过好几次饿了。每到歉年时,村里人爬到老榆树上,捋树叶吃。日本人攻下聊城的第二年,来到咱寿张,把老榆树锯掉,修炮楼用了。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我说,爹爹我明白了。小三,记住,咱老武家没有姓辛的这门亲戚,以后不再来往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爹爹出门时摸起一根棍子,既表明了饥饿让他的身体虚弱,也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B.“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希才叔的话语中既有热情的寒暄,也有对父子俩“撞饭”的恼怒。C.把叠篮子摔在桌上以及用白眼珠子看爹爹的行为,体现了小霞她娘对爹爹不与良雨合作的不满。D.希才叔呵斥小霞她娘以及把爹爹按在椅子上的行为,体现了对爹爹的维护,表现出人性的复杂。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的比喻生动贴切,巧妙新奇,既细腻刻画出了一个正处在饥饿中的孩子的心理,也确立了小说的叙述视角。B.“小三,记住,是人,就不能与狗一个窝里趴,哪怕饿死。”短促的节奏,适时的停顿,加强了凝重的语气,传达出爹爹的信念。C.小说善于在对话中交代情节,不但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节省了叙述篇幅,还使故事在平叙中悬念迭出。D.小说语言质朴自然,恰当使用方言,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8.小说用简洁的文字构筑了意蕴丰富的典型环境,请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1)一条狗贴着墙根走到大街上,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一只母鸡,在一个柴垛根上用双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2)啪——一声枪响,从东边二里外的日本炮楼里传出。9.小说标题“断路”,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D7.C8.(1)这是一处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村中鸡狗萎靡的情景,表现了到处没粮的现实,凸显出敌占区了无生机的萧条状况。(意思对即可)(2)这是一处社会环境描写,说明敌占区民众生活中时刻弥漫着紧张气氛,凸显出敌占区敌我冲突的尖锐。(意思对即可)9.①从故事层面看,“断路”就是中断关系,小说中指“我”爹爹与当了汉奸的表弟辛希才断绝了亲戚关系。②从象征层面看,在抗战沦陷区那个特定环境中,与有粮有权的汉奸亲戚“断路”,意味着断绝了自己的生存之路,“断路”象征着“我”爹爹高尚的民族气节。③从主旨层面看,“断路”还意味着“生路”,有了以“我”爹爹为代表的有家国情怀的普通人与卖国以求生存机遇之行径的“断路”,中华民族才能走向生路。(答出其中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错误。因为饥饿让他的身体虚弱,所以爹出门时摸起一根棍子,并没有为后文小说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后面情节的发展虽然提到棍子,但情节的发展和棍子没有关系。B.“热情的寒暄”错误,小说中说的是“希才叔用眼睛的余光扫着爹爹,不冷不热地说,大哥来了,这时候来了”;“恼怒”错误,结合下文希才叔让小霞娘弄吃的可知,希才叔对“我”和爹爹“撞饭”感到不高兴、无奈,但谈不上“恼怒”。C.“对爹爹不与良雨合作的不满”错误,结合前文“你怪叫什么?大歉年的,谁家有余粮啊?婶子……进屋”可知,小霞她娘主要是对“我”和爹爹“撞饭”有所不满。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悬念迭出”错误,小说中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自然向前发展,没有设置悬念。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狗贴着墙根走”,母鸡在刨食,这些都是自然环境描写。本来应该是充满田园生机的场景,而狗“没有了往日的活跃”,鸡“一只爪乱刨一通,却没有发现能让它的头低下去的一粒粮食”,由此看出它们也饿的很厉害了,也就萎靡不振。这是一处环境描写表现了到处没粮的现实,凸显出敌占区了无生机的萧条状况。“枪响”,“东边二里外的鬼子炮楼里传出”,这是社会环境描写。“我身子一缩”,具体化了生活中时刻弥漫着的紧张气氛,说明敌人在我们的领土上时刻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凸显出敌占区敌我冲突的尖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断路”就是中断关系。从小说具体内容看,“小三,记住,咱老武家没有姓辛的这门亲戚,以后不再来往了”,因为辛希才当了汉奸,“你只要加入新民会(汉奸组织),可以少缴五亩地的麦子。希才叔说,我听你的,加入”。“断路”指父亲与当了汉奸的表弟辛希才断绝了亲戚关系。“断路”是父亲的主动选择,可以含屈忍辱讨到亲戚家里讨要口吃的,不至于被饿死;但亲戚当了汉奸,就是饿死也不能再来往——在抗战沦陷区那个特定环境中,与有粮有权的汉奸亲戚“断路”意味着断绝了自己的生存之路,但宁可饿死也要保持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而这正象征了父亲高尚的民族气节。“断路”还意味着“置于死地后后生”,正是因了一个个有骨气的有家国情怀的普通人“断路”的选择,才会于绝地另觅活路,苦难的中华民族才能走向生路的希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晁错言于文帝曰:“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上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驰以利民。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景帝十六年四月,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染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蓄积,以备灾害。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明年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班固赞曰:“孔子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文本二: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餐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B.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C.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D.道民之路/在于务本/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国,汉朝初年,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分封给诸王侯,国直属中央。B.不胜,“不尽”之意,此意与《陈情表》中“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不胜”意义不同。C.成康,周成王、周康王的并称,史称其时天下大治,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皆为太平盛世。D.人,相当于“民”,唐朝时为避讳而代替“民”称呼百姓,“长人者”是指管理百姓的官员。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晁错所说的“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表现出百姓生活贫困不堪,突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B.汉景帝推测百姓有时收成不好而生活艰难的原因,体现出景帝在执政时善于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反思。C.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严格约束官吏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共同的执政理念,这反映出他们儒道法并用的治理策略。D.文本二借郭橐驼之口指出政令频出的危害,批评了当时的弊政,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态度一致。13.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14.文本一与文本二体现出的治民之道有何不同?【答案】10.B11.A12.C13.(1)他全力用德政去教化百姓,因此国家安宁,百姓富裕,后世很少能比得上他。(2)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14.文本一的治民之道侧重于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文本二的治民之道侧重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扰民、伤民,要顺应百姓的天性,要“养民”。【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从事农业这个根本,我多次下诏,每年鼓励百姓多植树,而功效甚微,这是地方官吏执行我的诏令不尽力,对百姓宣传动员不明确。“吾诏书数下”中,“数下”作谓语,修饰“诏书”,在“下”后断开,“岁劝民种树”,主语承前省略,“种树”作宾语,在“树”之后断开,排除选项CD;“是吏奉吾诏不勤”中“不勤”是补充说明“奉诏”的情况,不应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郡分封给诸王侯,国直属中央”错误。“郡”直属中央,“国”分封给诸王侯。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严格约束官吏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共同的执政理念”错误。文帝时没有“严格约束官吏”这一执政理念,文中只提到“晁错言于文帝曰:‘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上从其言”。由景帝时“省繇赋”“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可知,“严格约束官吏”是景帝时的执政理念。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务:致力于,从事;是以:因此;鲜:少。(2)题得分点有:“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独:唯独;名:命名,名词作动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本一中“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引导百姓从事农业和养殖业降低赋税,增加积存,来充实粮仓,可知是重视农业,“省繇赋”“扫除烦苛,与民休息”体现了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文本二中“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官吏每天来督促百姓做各种事情,看似爱惜百姓,最终却给百姓造成祸患。所以,为官者不要总来扰民,要让百姓有时间耕种,休养生息。参考译文:文本一:晁错对文帝说:“受冻的人对衣服,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不要求甘甜肥美;饥寒到了身上,就不考虑廉耻了。英明的君主知道这样,所以引导百姓从事农业和养殖业,降低赋税,增加积存,来充实粮仓。”文帝听从了他的话,下诏书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从事农业这个根本,我多次下诏,每年鼓励百姓多植树,而功效甚微,这是地方官吏执行我的诏令不尽力,对百姓宣传动员不明确。”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他全力用德政去教化百姓,因此国家安宁,百姓富裕,后世很少能比得上他。景帝十六年四月,下诏说:“在器物上雕镂花纹图形,是损害农业生产的事;编织精致华丽的丝带,是伤害女工的事。我亲自耕种田地,皇后亲自种桑养蚕,为的是给祭祀祖庙时提供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民作个先导。我不接受进献的物品,减少膳食,减少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是要天下人民努力种田和养蚕,平时就有积蓄,用来防备灾害。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责任在哪里呢?是不是有些奸诈虚伪的人担任了官职,官吏用财物作交易,掠夺百姓,侵害人民。对于不忠于职守、昏昧不明的郡守,丞相把他们的情况报告我,请允许我治他们的罪。”第二年正月,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下令各郡国致力于劝勉农桑业,增加种植树木,就可以得到衣物和食物。”班固的赞语说:“孔子说‘现在的民众,是三代圣明的君主推行正道达到天下大治所依靠的民众,’确实是这样啊!周末、秦代政治的弊病,在于法网繁密,政令严苛,但奸邪盗寇却防不胜防。汉朝建国以后,废除繁苛的法令,让民众休养生息;到孝文帝时,用谨慎俭朴的作风治理国家;孝景皇帝遵守大业成规而不改。五六十年之间,就达到移风易俗,百姓淳朴敦厚的地步。周代有成王和康王时期,汉代有文帝和景帝时期,真是好啊!文本二: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偶题三首朱熹【其一】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其二】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底处:何处。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C.第二首中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传神表达了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D.这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的思考。16.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请分析这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答案】15.B16.其一: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凡事都要追求根源,寻求根底。犹如人们看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就应该去了解云何以形成。其二: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犹如水在出山之前,尽管遇到艰难险阻,它勇猛向前,终于擘开苍崖巨峡,取得斗争胜利。在注入平原以后,仍然奋斗不息,一路前行。【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于文无据。这首诗写闲适的生活而揭示做人治学的道理。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首第三、四句“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意思是人们只知道雨是从云的缝隙里落下,不知道云是哪里来的。其中“只看”“不道”反映出云腾致雨的现象人们经常可见,但虽是日常所见,却很少有人去追究云从何处来,所以这首诗揭示了人们对日常现象习以为常,少有追根求源的现象。“云断成飞雨”是人们日常所见的景象,“云从底处来”即云雨究竟从何而来是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诗歌告诉我们人们只关注现象,却不深究其背后的实质,因此这首诗旨在告诉人们,无论修身处世还是治学力行,只有透过事物探究其根源本质,才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人生才能有更大的收获的道理。第二首写到汹涌的泉水劈开青翠的山峦呼啸而出,飞流直下,断枝枯木没有任何存身之处,直到冲到平原地区,这泉水才变成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这里面通过“擘开”“吼奔”写出了泉水经过的艰险,最后又运用了“自萦回”,写出了经过千难万险的泉水变成了一川青碧的江水,平静自在地缓缓流注。所以第二首诗启示我们,事业的成就,在于奋斗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修身处世方面讲,要达到澄澈的境界,就要经历千难万险,即使遇到艰难险阻,也要冲破阻碍,一路向前。(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山川形胜之地,曾有历史烟云。苏轼《赤壁赋》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中所指山川之景是“_________,_________”。(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如今佛狸祠下“______________”的景象与四十三年前“______________”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忠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3)春社是汉族最为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古代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祈求丰年。古诗句中常见“春社”,诗人陆游曾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山川相缪②.郁乎苍苍③.一片神鸦社鼓④.烽火扬州路⑤.箫鼓追随春社近⑥.衣冠简朴古风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缪”“烽”“箫”“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渡江”,,影响甚广,一直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题材。它赞颂一种所凭借者微,所承载者大,勇猛精进、的开拓担当精神;它告诉世人,只要有决心,一苇也可以渡过大江。距今九百多年前,有一位文豪,也曾在长江之上天水之间“一苇横江”,他就是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东坡被贬黄州,因为心中,与朋友来到长江泛舟遣怀。()当是时,月白风清,江天一色,孤舟如苇,凭虚凌空,苏轼在万顷水波中纵情恣意,在烟波浩淼中随性自由,在浩瀚江天中遗世独立,颇有一种任情放诞的魏晋遗风。于是感叹人生如“蜉蝣天地,沧海一粟”,生发“吾生须臾,长江无穷”之悲。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耳熟能详喜闻乐见坚贞不屈郁郁寡欢B.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坚忍不拔怏怏不乐C.耳熟能详脍炙人口坚贞不屈怏怏不乐D流传千古喜闻乐见坚忍不拔郁郁寡欢19.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而苏轼没有折芦化舟的法力,却能将小船比作一叶芦苇,因为在烟波浩淼的水中,更易体会自己如一叶芦苇般渺小。B.因而苏轼没有折芦化舟的法力,却能将小船比作一叶芦苇,也许在烟波浩淼的水中,更易体会自己如一叶芦苇般渺小。C.只是苏轼没有折芦化舟的法力,而是将小船比作一叶芦苇,也许在烟波浩淼的水中,更易体会自己如一叶芦苇般渺小。D.只是苏轼没有折芦化舟的法力,而是将小船比作一叶芦苇,因为在烟波浩淼的水中,更易体会自己如一叶芦苇般渺小。20.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8.D19.C20.(1)修辞:比喻。“孤舟如苇”,形象地写出小舟之渺小。人生如“蜉蝣天地,沧海一粟”,形象地写出人之于天地宇宙中的渺小,表达对个体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排比。“在万顷水波中纵情恣意,在水雾浩淼中随性自由,在浩瀚江天之中遗世独立”强调苏轼月下泛舟赤壁时的洒脱自由。(2)句式:多用四字句“月下风清,江天一色,孤舟如苇,凭虚凌空”,富有节奏感、音韵美,有文学意蕴。(3)语言风格:文学色彩浓厚,化用名句,典雅富有韵致。【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耳熟能详:释义为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流传千古:意思是指事迹或精神年代长久地在社会上传扬。语境讲典故流传和影响的时间长,选用“流传千古”。喜闻乐见:意思是喜欢听,乐意看。形容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诵好的诗文或事物。修饰“题材”,突出受欢迎,选用“喜闻乐见”。坚贞不屈:意思是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修饰“开拓担当精神”,突出精神信念的坚定,不可动摇,选用“坚忍不拔”。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闷闷不乐。怏怏不乐:心中郁闷,很不快活。语境讲东坡被贬黄州时的心情,应该是苦闷的,选用“郁郁寡欢”。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前面说“与朋友来到长江泛舟遣怀”,与后面内容不是因果关系,不需要用“因而”,排除AB。“在烟波浩淼的水中,更易体会自己如一叶芦苇般渺小”是作者的推测,用“也许”更好,排除D。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孤舟如苇”,把“孤舟”比作“苇”,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天地之间,孤舟的渺小。“于是感叹人生如‘蜉蝣天地,沧海一粟’”,把人生比作“蜉蝣天地,沧海一粟”,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运用比喻,写出对个体生命和广阔宇宙的思考。“在万顷水波中纵情恣意,在烟波浩淼中随性自由,在浩瀚江天中遗世独立”,连用三个“在……中”,构成排比句,写苏轼月下泛舟游赤壁的感受,突出洒脱自由之感。“月白风清,江天一色,孤舟如苇,凭虚凌空”,前面连用四个短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且写景富有美感和诗意。最后“人生如‘蜉蝣天地,沧海一粟’,生发‘吾生须臾,长江无穷’之悲”,化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化用名句,文学色彩浓厚。且“纵情恣意”“烟波浩淼”“遗世独立”等词语,文学色彩浓厚,且富有意蕴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内容爆炸的信息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更加便捷,但大量的虚假新闻也随之涌现。而①,将由于分辨能力和经验的不足,被这些不客观、断章取义或夸大其词的信息所误导。我认为,学会鉴别报道的真实性、辩证看待观点性文章的合理性,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社会各界也有责任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新闻行业的从业者,应学习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②,(),如此才能够从新闻的源头,③。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无论政治家或独裁者,抑或普通人,都如实、完整地逐一记录,不因利益或立场的分歧而有所偏倚B.面对无论政治家或独裁者,抑或普通人,都逐一、完整如实地记录,不因利益或立场的分歧而有所偏倚C.无论面对政治家、普通人,抑或独裁者,都如实、完整地逐一记录,不因利益或立场的分歧而有所偏倚D.无论面对政治家或独裁者,抑或普通人,都如实、完整地逐一记录,不因利益或立场的分歧而有所偏倚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D22.①庞大的青少年群体②报道事件的客观真相③杜绝虚假信息【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选项中“无论……抑或……都”三个分句的主语都为“新闻行业的从业者”,故关联词“无论”应放在句首,排除AB;C.并列短语“政治家、普通人,抑或独裁者”语序有误,应为“政治家或独裁者,抑或普通人”,可排除。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将由于分辨能力和经验的不足,被这些不客观、断章取义或夸大其词的信息所误导”可知,此处应填一个词语或短语作为陈述的对象;后文说“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故可填:庞大的青少年群体。第二处,根据“都如实、完整地逐一记录,不因利益或立场的分歧而有所偏倚”可知,此处强调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特点,可填:报道事件的客观真相。第三处,此处照应上文“大量的虚假新闻也随之涌现”,可填:杜绝虚假信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锥子脸”到“白幼瘦”的“美丽定义”,再到“漫画腰”“直角肩”“精灵耳”等流行风尚,层出不穷的概念违背生理条件甚至达到病态程度,却左右了许多人的审美取向。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与体会?请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