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溜索》第二课时课件(共28张PPT)+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0/0D/wKhkGWVxatyAb3GcAAHk2XWtlMc717.jpg)
![7《溜索》第二课时课件(共28张PPT)+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0/0D/wKhkGWVxatyAb3GcAAHk2XWtlMc7172.jpg)
![7《溜索》第二课时课件(共28张PPT)+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0/0D/wKhkGWVxatyAb3GcAAHk2XWtlMc7173.jpg)
![7《溜索》第二课时课件(共28张PPT)+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0/0D/wKhkGWVxatyAb3GcAAHk2XWtlMc7174.jpg)
![7《溜索》第二课时课件(共28张PPT)+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0/0D/wKhkGWVxatyAb3GcAAHk2XWtlMc71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溜索》第二课时课件(共28张PPT)+学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溜索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听写词语
回忆课文内容:驮队的首领是个怎样的人?
首领是一个认真负责、关爱他人、身手非凡、从容不迫、具有领袖气质的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诗歌的艺术风格,体会其中的诗味
新知讲解
我们上课时已经分析了主要人物驮队的首领,小说还描写了哪些人?他们又有怎样的性格特征?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概括。
“我"——
“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赶紧倒上去抓住"、“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胆小、怯懦
汉子们——
①“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
②“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③“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
④“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卸驮子。"
⑤“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⑥“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勇敢、无畏、团结友爱
文中是怎样写马帮汉子们过溜索的?
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
第二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
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找出文中写牛的句子或段落,思考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第4段: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第15、16段: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第22段:牛马们还卧在地上,皮肉乱抖,半个钟头立不起来。
第25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这些写牛的句子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⑴环境描写——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⑵人物描写——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
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效果)。
②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
③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④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等表现,与领队及汉子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⑤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价值趋向:“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领队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消极态度的厌弃。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①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
②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
③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深刻意蕴:
⑴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⑵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
⑶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⑷“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⑴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⑵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⑶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⑷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美。
赏析句子:
第2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如何理解?
第2自然段中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第25自然段中这句话,“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
这两个“懒懒"表现的情绪不同。
“我”的懒懒一问表现了“我"漫不经心,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
领队的懒懒一答表现的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
第5自然段“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一句写得很妙,请作简析。
此句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飞快垂下去"的动感,形象地表现出峡谷的幽深、陡峭,让人触目惊心,也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
说说第6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我”初见怒江时的各种感受的。
本段前两句中,“亮亮"“涓涓”“隐隐"三个词充满了光泽感、线条感和声乐感,传神、到位地表现出在高处眺望怒江时的视听感受。
“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让读者如临其境。
末句“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又用声音形成的空间感,形象地展示出两岸峭壁的距离感。
怎样理解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两句对首领和马的描写?
前一句写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再次表现了领队的从容、镇静。没有无数次风雨的历练,难以走到今天,不愧是马帮首领啊!
后一句表面写马的沉静雄傲之态,与前文对牛的描写形成对比,实则以马写人,彰显了领队沉雄撼人的气势。
简要赏析第23自然段的描写。
这一段将马帮汉子对着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把“万丈下的怒江”比喻为“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正是作者运用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用词精妙传神。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用“磕"字,不用“打”“抽"等词,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表现出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比喻新奇,构思巧妙
“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
这里作者将马帮汉子对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而且将“万丈下的怒江"喻为“像是一股尿,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就是阿城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灵活运用衬托手法
文章对牛在靠近怒江、准备进行溜索以及溜索中和溜索后的表现都不遗余力的进行描写,衬托出怒江的险峻,溜索的刺激震撼。
通过“我"的反应和感受来衬托马帮汉子的身手矫健、无所畏惧等。
人物语言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道:‘不消。’”多么简洁的对白!汉子们之间的默契,尽在不言中。
课堂总结
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见证和感受来展现马帮汉子的勇敢无畏。语言简练,精妙传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课堂练习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语文新高考博客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这句话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3)“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拓展提高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画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A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B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3)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4)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作业布置
完成上面练习
板书设计
溜索
环境:险恶
牛:哀叫、恐惧
领队、汉子们:沉着、果断
主题: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团结协作,互相信任,关心爱护;
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人应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不是像牛那样
软弱畏缩。
谢谢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help/help_extract.php
《溜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4、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梳理小说的叙事过程,把握情节,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
1、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读小说,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回忆课文内容。
驮队的首领是个怎样的人?
【新课学习】
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我们上课时已经分析了主要人物驮队的首领,小说还描写了哪些人?他们又有怎样的性格特征?默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概括。
2)文中是怎样写马帮汉子们过溜索的?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写牛的句子或段落,思考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赏析句子:
1)对比赏析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
2)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
3)第5自然段“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一句写得很妙,请作简析。
4)说说第6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我"初见怒江时的各种感受的。
5)怎样理解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两句对首领和马的描写?
6)第1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7)简要赏析第23自然段的描写。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分享,说明分享理由。
【扩展延伸】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一位邻居。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一年半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画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这时,他一下子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1)画线的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2)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A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
B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3)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4)小说的构思富有特色,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课堂检测】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几种有向类斐波那契立方体的若干计数多项式
- 2025-2030年地下管线三维建模技术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数字化健康档案共享平台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科技公司如何利用大数据改善商业决策
- 2025-2030年商业智能温控酒窖设计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非遗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 2025-2030年手术室照明远程故障诊断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手工巧克力布朗尼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都市民族志纪录片的“主客位”互动模式研究
- 科技企业如何应对大数据安全威胁
- 红楼梦英文版(杨宪益译)
- 初三开学第一课家长会优秀课件两篇
- 马工程教材《公共财政概论》PPT-第十四章 国际财政
- 狮子王1中英文台词
- 《大学俄语》教学大纲
- 清淤工程施工记录表
- 2022年涉农领域涉嫌非法集资风险专项排查工作总结
- 起重装卸机械操作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8年版)
- 五年级下册美术课件-第2课 新街古韵丨赣美版
- 秦荻辉科技英语写作教程练习答案(共42页)
- GB∕T 41168-2021 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蒸煮复合膜、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