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时:2节课学习目标1.能欣赏出作者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2.掌握作者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艺术手法,欣赏文章的语言艺术3.体会到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艺术手法难点: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1.学生自行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初步体会郁达夫笔下的秋味。2.借助工具书、字典等资料,查阅文章生字词并积累优美词汇。教学过程【课时一】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从不缺少对秋的咏叹,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展示PPT)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名篇的佳句,请问同学们,你们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明确: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

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的画卷,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有的通过对秋声的描绘,感悟自然之理,思虑人生之情,表现出豁达、超然的情怀。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把自己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苍凉,于是便产生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欣赏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故都的秋》。二、知人论世基本信息:郁达夫,原名郁文,出生日期为1896年12月7日,籍贯浙江富阳,头衔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个人经历:三岁丧父,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被追封为烈士。代表作品:短篇小说:《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篇小说:《迷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散文《故都的秋》。三、文体解析散文:散文更强调情韵的体现,与小说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表达方式上,小说的表达方式以叙述和描写为主,散文以描写、抒情、议论为主。散文的特点为形散而神不散,形散在于它是随着作者的情思变化而信手拈来,神不散在于不管是哪种散文一定会有一条一以贯之的线索将作者的情思串联起来,这个线索是区别小说与散文的重要标志,小说的线索往往是事件、事物,散文的线索除了事件、事物以外更多的是感情。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更多的去关注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四、预习检查提问:作者对故都的秋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请从文中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

答:“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

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作者费时费力,跨越千里路程,来北平的唯一理由只是为了尝一尝这北国的的秋味,甚至愿意折去自己的生命,只为留住这秋,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眷恋与迷恋。五、文本赏析任务一:整体把握作者所写之秋的特点,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体味作者句式使用的技巧。1.提问:文题《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亦或是《北国的秋》?教师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

文化深厚,称为“故都”,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称为“故都”,即已久远的都城,也包含了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也让人的思念有点悲切。因此用“故都“恰好体现了文章的感情基调。2.提问: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写作句式之特点,并分别概括出南国、北国之秋的特点,同时思考作者为什么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南国:慢、润、淡(板书)北国:清、静、悲凉(板书)作用:开头多用短句、整句,句中多停顿,起到了舒缓节奏和营造氛围的作用。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3.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从哪几幅图景描绘了故都的秋?(从多少个角度来写北国的秋天?)这几个角度的秋天有哪些特点?花草、动物、雨、果实、(板书)任务二: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景手法,沉浸式感受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在朗读中体会作者语言之美1.朗读文章段落,根据作者所写之景体味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秋景庭院图】(清淡之美)一椽破屋

—衰败

沧桑感【冷落、萧条、境的悲凉】一碗浓茶—清闲耐人回味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高远

洁净

清爽【清冷】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谧【境的宁静】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悠闲

寒意(寂寞)【心的宁静】破壁腰—残破【冷落、萧条、境的悲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清冷

【心的宁静】落寞秋草—萧索2.提问:作者描写对牵牛花的喜好有什么作用?师生讨论回答:冷色调更符合秋天的感觉,红色和黑色都显得极端,红色热烈,紫黑色萧瑟但近于沉闷,只有蓝白恰到好处,既有萧瑟的味道又不会萧瑟得不美。从环境上看,牵牛花长在破壁腰中,更添萧瑟,加上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以形容词的使用来展现意义的限定,构出一副空旷的画面,在大片的空旷中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留白之美。3.朗读文章段落,体味槐树落蕊而之秋的悲凉【秋槐落蕊图】(清淡之美)作者描写落蕊运用了多种感官(视角、听觉、触觉),延伸到现实中的扫帚中的丝纹,对丝纹的情感变化由细腻到清闲再到落寞。4.提问: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扫帚的丝纹清闲且落寞?师生讨论回答:在句子里的某个词词义的理解,首先要考虑词义、接着是语境、最后是具体的效果。清闲的词义有清、少、闲、淡的意味,表示程度比较低,在语境中,形容扫了落蕊之后扫帚的丝纹,把此作为审美对象,它的美本是供人欣赏的,作用却得不到发挥,只有作者予以欣赏,所谓清闲是无人欣赏,因此有了情感更进一步的加深,即“甚至有点落寞”。“清闲”与“落寞”为递进的关系。“清闲”是丝纹美的所在,但这些东西很少有人欣赏,“我”看了这些东西之后即与它感同身受,以作者的角度来说“我猜,如果我是这个丝纹,一定会感到落寞”是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一个由实到虚、不断加深的情感变化过程。由此可以体会到作者眼中的秋味是清闲的、落寞的。课外链接:日本传统的艺术样式,即“枯山水”(枯山水一般是指由细沙碎石铺地,再加上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所构成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偶尔也包含\t"/item/%E6%9E%AF%E5%B1%B1%E6%B0%B4/_blank"苔藓、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并没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现,而“山”通常用石块表现。有时也会在沙子的表面画上纹路来表现水的流动。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为“干枯的景观”或“干枯的山与水”,通常出现在\t"/item/%E6%9E%AF%E5%B1%B1%E6%B0%B4/_blank"室町时代、\t"/item/%E6%9E%AF%E5%B1%B1%E6%B0%B4/_blank"桃山时代以及江户时代的庭园中),使得有过日本留学经历的郁达夫得以注意到落蕊被扫过的丝纹的美,体现了郁达夫作品风格中日本文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相结合的特征。小结:作者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于景中藏情、情景并茂的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景中藏情: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显得情深意浓。情中见景: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而景物却历历如现。情景并茂: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能力迁移:请分析以下情中见景的手法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课时二】【秋蝉残声图】(生命生活之美)5.提问:作者在第五自然段提到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月下独酌其二学生自主思考回答:作者所提到的意象为“蝉”,蝉声的限定词为“衰弱的”,给人以凄凉、悲哀的感觉,揭示了郁达夫通过蝉鸣所抒发出的对生命的流逝和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之情。但在北平随处可听蝉声,达到了正向加强的效果,展现了秋蝉顽强的生命力。这与中国文学传统“寒蝉”作为萧索、悲伤的冷意象有所不同,蝉声有生命的正能量,积极与消极交织,北京都市闲人的谈话,体现了秋天的生命之美,体现了作者审美中的外来情愫,即日本审美美学中的“物哀”(“物哀”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它起源于两个感叹词的结合,原意为人的各种情感,具有超越是非善恶的审美价值,以悲为美,从悲剧中升华出美,具体来说,“物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所有事物都能产生真挚的感动,这被称为“知物哀”。这种感动不仅仅是视觉或听觉上的,更是心灵深处的触动。2.强调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以及对这些现象的深深感慨。3.当人们处于某种特定的精神状态或境界时,会更加珍视那些瞬间的美,而不再过分追求物质或地位),由此可见早年日本文学经历对郁达夫写作具有很深的影响。【秋雨话凉图】(生命生活之美)5.提问:作者在第六、七、八、九、十自然段提到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学生自主思考回答:作者在此提到的意象有秋雨、凉风、云等,但写秋雨的目的是在于写秋天的声音,写北京人,更准确的说,是北京人的生活。在“秋话图”中加入“都市闲人”,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色,这样悠闲,更能感悟生活的淡薄,也流露出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之情。【秋日佳果图】6.提问:为什么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提前、延后一两月还可作为作者眼中的清秋佳日吗?师生讨论回答:此时的佳果正是淡绿微黄的时候,既不绿得生机勃勃,又不黄的过分苍凉,符合了文章所写之秋清、净、悲凉的总体基调。写北方的秋天以七、八月为佳,晚了便尘土飞扬,说明在作者眼中北国的秋并不全在于美,七八月之交正是果实成熟至八九分的时期,而有“果”有“实”的树也是美满的标志性存在,体现了作者北国之秋美在生命的观点。本段为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故都的秋》中传统之美与悲哀之间的过渡,过渡到与秋有关的诗文以及与作者与秋有关的情感。任务三:掌握作者情理结合的手法,关注作者作品中的人生思考,体会作品中暗含的爱国之情【秋的诗文】(秋的文学之美)与秋有关的情感:足见有感觉的动物...萧索的感触来的。(画出来)所用之词都具有负面的情感,但这些词都与我们的人生经历有关系,作者的人生遭遇了秋天,因此对于秋天就有此心境,这是人之本性。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负面的情感压抑下去,而是将秋深沉、严厉、萧索等负面的情感与文学作品联系在一起,以文学本身作为审美对象,将这些情感融入文学作品之中,将人的情感升华为至文学的美感,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将负面的情绪赋予了美,使得这些由秋引申出的负面的情绪具有了崇高的情怀,而这样的情怀,在给与读者共鸣之时,则可以给人洗涤心灵的作用。这样通过文学作品来洗涤人的心灵,使人变得更加高尚的过程,对应了文学研究中的“卡塔西斯”,即通过阅读悲剧,来让人流下眼泪,于是人的内心就得到了一些净化,人心中的污秽得以洗涤。回到郁达夫所提到的有关秋的思索乃至于他笔下的秋,尽管有深沉、萧索等负面情绪,但都不再是人的单纯的负面情绪,而是转变成为了审美的对象,具有了净化心灵的作用。1.提问:最后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主思考回答:将南国与北国的秋的区别用比喻的方式表现出来,更进一步概括出作者眼中的南北之秋的特点,南国之秋更为缓和,北国之秋更加清、静、悲凉,呼应前文一、二段对北国之秋的喜爱、眷恋、迷恋。2.提问:郁达夫笔下的秋与中国文人的悲秋传统有何区别?师生讨论回答:中国传统文人是把秋愁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书写,把个人的悲苦寄寓于秋景,沉浸于悲愁之中;而郁达夫笔下,秋的悲凉,秋带来的衰亡本身就是美好的,作者沉浸其中,欣赏这种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