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_第1页
社会心理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_第2页
社会心理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_第3页
社会心理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_第4页
社会心理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学科。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的出版,标志社会心理学的诞生。F.H.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1924)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第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F.H.奥尔波特,1924)

研究内容: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W.奥尔波特,1954)他人存在的形式:现实的存在;想象的存在;隐含的存在:个体由于其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或文化团体中的成员身份而进行的许多活动。研究方法:心理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的变化与过程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条件个体行为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对个体发生的影响第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4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C.A

Ellwood,1925)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研究内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与其外部条件的联系第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5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包括个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勒温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人格,E-环境,f-函数关系第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人际层面个体层面1

2群体层面3社会层面4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学习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国民性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第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7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分为三个阶段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到19世纪上半叶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经验理论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今特点: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第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应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观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包括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反馈原则等。第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9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一、应遵循的原则伦理原则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道德可接受性。

研究前,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同意。特殊情况下需要隐瞒的,事后要说明。具体研究中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被试同意。不得和被试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关系。第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0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主要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提供基本的数据。回答“ 是什么”的问题,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即观察者处在被观察者之中,进行近距离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或者实施需要施加的影响因素。但一般隐瞒身份。第十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1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主要方法调查法:询问法,先拟出系列问题,然后获得被调查对象的意见。分访谈法与问卷法两类。访谈法特点:有目的的“谈话”;交互影响过程分类: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访谈过程与技巧:准备工作;接近被访者;应对拒绝的技巧;谈话与提问技巧;追问技巧。第十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主要方法问卷法特点:标准化程度高;收集信息效率高类型:结构式问卷与非结构式问卷;发送分卷、访问问卷、邮寄问卷结构: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便于电脑分析)、实施记录、结束语等

设计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第十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主要方法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与现在的资料,通过分析占有资料,进行研究得出结论的方法。资料包括:调查报告、个人档案、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历史文献等。研究过程:根据研究目的,分析资料相关材料。特点:优点是对研究对象心理干扰小;缺点是工作量大,数据分析难度大。第十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理论是对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实现描述现象、解释事实、探求规律和预测发展方向的效果。第十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5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一、社会学习论

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和模仿联想看到白大褂,就想到打针,所以感到害怕。强化婴儿因第一次发出“妈妈”的叫声,得到了爱抚,以后为了得到这种结果,会不断地叫“妈妈”。模仿第十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模仿第十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7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成功命题:行为得到奖赏,会重复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价值命题:某行为的结果价值越大,重复该行为可能性越高;剥夺与满足命题: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则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侵犯与赞同命题:得不到预期或得到不想要的,会侵犯,反之,会赞同。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收益、减少代价,交换本身就是得失权衡。第十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关系的解释人们对人际关系满意与否取决于自己在关系中的收益;自己在关系中所花费的成本;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的可能性;与他人建立一个更好的关系的可能性。比较水平:个体对人际关系的期望和实际的收支情况高比较水平的人期望在人际关系中高收益而低成本,如果实际的成本与收益不符,他们可能不满替代性比较水平:换一个人是否会比现在的结果更好?–

高替代性的人更倾向于重新进入人际市场,结交新朋友(恋人)第十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9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长期关系中的社会交换虽然许多人对现存的亲密关系不满意,甚至可替代的关系的质量也很高,但并未导致亲密关系的终结,是因为投资水平(代价)太高。

投资:个体投入到某段关系中的任何东西,一旦离开这段关系,这些东西便会失去。投资包括可见的财产和不可见的情感、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个体在关系中的投资越多,个体离开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小。第十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20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符号互动论–

代表人物:詹姆斯和米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论的是布鲁默符号互动论的假设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

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件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件对他的意义。第二十页,共一百三十六页。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21主要观点:

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是人际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都以符号为前提;

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符号系统的使用。人际互动是通过自然语言进行的。

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第二十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22

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个体不断地解释其所见所闻,并赋予意义;

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身份和身份的意义只存在于互动过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的行动主导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第二十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2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四、精神分析论荣格(分析心理学)强调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新精神分析论代表人物沙利文、霍妮、弗罗姆、埃里克森等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霍妮(文化因素论):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沙利文(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二十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社会化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二十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25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一、社会化的概念前提: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先于个体存在。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第二十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2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它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终身社会化: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

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第二十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27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社会化的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培养社会角色三、社会化的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可塑性第二十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2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第二十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29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五、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会接受现时的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第二十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30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二单元社会角色一、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二、社会角色的分类按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第三十页,共一百三十六页。31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屁股决定脑袋”——社会角色对行为的影响第三十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3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角色扮演角色期待——个体承担某一角色,首先遇到的是他人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期待,即社会公众对其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角色领悟——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来进行的角色实践——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第三十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3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四、角色失调角色失调: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角色失调的形式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同一主体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所致角色内冲突: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期待引起的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第三十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34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我是谁?第三十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35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一、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与客我——由詹姆斯提出镜我——由米德提出,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第三十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3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物质自我是其它自我的载体。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躯体、性别、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认识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社会自我社会自我是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又被其意识到)的层面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是怎样的人,即在理想中,我该是怎样的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原因。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37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出生八个月-3岁左右社会自我:3岁-13、14岁左右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大约10年左右自我概念的测量:定性测量第三十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3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身份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身份是易变的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第三十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39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自尊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自尊公式(詹姆斯,1890):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自尊的测量:见书117自尊量表第三十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社会知觉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第三单元归因第四十页,共一百三十六页。41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一单元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是归因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第四十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4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分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二、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刻板印象第四十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4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总体印象的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好的多,印象好;差的多,印象差。平均模式:根据他人的诸特征的平均值来形成总体印象。加权平均模式:既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中心品质模式:忽略次要的、意义不大的特征,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是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印象形成实际情况。积极的中心品质:真诚、热情消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第四十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44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四、印象管理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按照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照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得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投人所好第四十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45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三单元

归因一、概念人们解释行为原因的过程称为归因二、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和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制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三、归因方式——控制点理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第四十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4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不同的归因模式对人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能力、努力),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任务容易、运气好),使人产生惊喜和感激之情;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使人感到愤怒和敌意;倾向于内归因者,自我概念较好,适应性较好;倾向于外归因者,适应较差。第四十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47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四、归因原则不变性原则:特定原因与特定结果折扣原则: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特定原因就会打折扣协变原则: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特异(区别)性信息:是否主体只对该刺激以此方式反应,不对其他事物做相同的反应,即反应方式具有特异性。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中作出的反应是否一致?第四十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4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为什么我上课的时候睡觉?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特异性信息归因维度情境1(低)其他人没有睡觉(高)该同志以前也睡觉(低)该同志在别人上课时也睡觉学生问题(懒惰)情境2(高)大家都睡觉(高)该同志以前也睡觉(高)该同志在别人上课时没睡觉教师问题(没劲)情境3(低)其他人没有睡觉(低)该同志以前没睡觉(高)该同志在别人上课时没睡觉情境原因(?)48第四十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49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社会视角:由于人们在归因上的社会视角(角色和处境)不同,因而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自我价值保护: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自我辩解、自我防卫)。

观察位置: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不同。一般将事物的原因归因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事物。

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失,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对过去很久的事件解释为背景原因,而忽视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第四十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五十页,共一百三十六页。51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一、概念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二、动机过程–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第五十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5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U型曲线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但其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第五十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5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和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影响亲和的因素情境因素:外力与亲合动机有正比关系

情绪因素:恐惧(现实危险)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非现实危险)高者亲合倾向低出生顺序:长子、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第五十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54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各种情境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家庭教养方式:和谐、指导、劝告式的引导,有利于成就动机发展。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第五十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55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个体都有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满足这类需要的心理倾向具有动力性质。权力需要是权力动机的决定因素权力动机的影响因素

社会控制的需求:个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控制水平高低,决定其拥有的生活与生存资源的多寡。对无能的恐惧:缺乏安全感、无能与自卑感,不利于生存第五十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5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四、侵犯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社会评价指的是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性质。第五十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57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侵犯的原因本能论挫折-侵犯学说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的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第五十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5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五、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个体有利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利他行为的性质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由利他动机引起,以有利于他人为目标利他的原因社会生物学的观点:人类天性,自我牺牲但换取物种生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

社会规范论的观点:人应该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交互性规范是基本原则。第五十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59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他人的困境苦恼(烦躁、焦虑、痛苦)同情利己主义动机(减少自己的苦恼)利他主义动机(减少他人的痛苦)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情绪动机行为第五十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60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利他对象的特点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积极情绪内疚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利他技能第六十页,共一百三十六页。61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概念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二、基本的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在社交过程中觉得紧张、恐惧的情绪体验。

嫉妒:与他人比较,认为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人时,产生的包括羞愧、怨恨、愤怒等多种情绪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羞耻和内疚第六十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6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成长过程中经常遭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和暗示都可能强化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之外,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第六十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6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嫉妒情绪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具有持续性具有对抗性具有普遍性第六十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64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羞耻与内疚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适应社会、改善自己的一种方式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过多的内疚会使个体长期生活在压力、紧张和痛苦之中,不利于身心健康第六十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第五节态度第一单元态度形成第二单元态度转变第三单元态度测量第六十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6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一单元

态度一、概念·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态度的成分

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判断与评价;规定了态度的对象。

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反应或情感体验。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第六十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67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态度与行为–

态度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何种行动,还取决于情境、认知因素甚至是过去经验的影响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更为抽象、更稳定不易改变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第六十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6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三、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四、态度的形成服从认同内化第六十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69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传递者可靠性吸引力相似性第二单元态度转变一、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1959)专业性信息的差异性预警信息内容信息的情绪性情境信息的组织性分心信息的重复性原有态度接受者人格特征预防注射第六十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71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态度改变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P与O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情,X是第三个人或物。如果P、O、X三者之间的关系适应,则三者呈均衡状态,P的态度毋需改变;如果不适应,则P心理不协调,需要改变。第七十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7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海德的P-O-X模型第七十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7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被试从事两项无聊透顶的任务告知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先入为主的想法对后来工作表现产生什么影响由于人手不足,要求被试提供帮助,向后来的被试撒谎工作很有意思没有任何报酬给20$的报酬给1$的报酬实验结束时,询问被试对任务的喜爱程度第七十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74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的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冲突、内在观念之间的矛盾、新旧经验的相反消除认知不协调的途径抽烟成瘾

VS

抽烟可能生肺癌,肺癌会危及生命改变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彻底戒烟否定抽烟与肺癌间的联系增加一个新的认知因素改抽有过滤嘴、焦油含量低的香烟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性或强度肺癌早发现、早治疗,无生命危险年事已高第七十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75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社会交换论个体不是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对诱因进行周密的计算态度是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代数和,权衡得失的结果第七十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7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三单元

态度的测量态度的测量:间接测量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第七十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第二单元体语沟通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第四单元人际吸引第五单元人际互动第七十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7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概念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大众沟通,亦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影视、报刊、网络等)中介的沟通过程。第七十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79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沟通的结构第七十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80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Key

1:发送者将一个想法或感觉转换成一个讯息,然后将信息传递给他人。说清楚?说完整?够大声?Key

2:接收者接受发送者所传递信息的人。

听懂了?听完了?了解发送者?Key

3:讯息是发送者对一个想法或感觉的表达。包括书面、口头和非言语是事实、知识、情感等的表达?第八十页,共一百三十六页。81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Key

4:传递渠道信息到达接收者所经过的感觉通道。多通道沟通说清楚?说完整?够大声?Key

5:反馈接收者对一个讯息做出的反应。多种形式:同意、不同意、疑问、迷茫、愤怒、高兴。由词语、表达或行为构成。Key

6:背景是沟通发生的环境。物理环境、参与者间的关系、当前心情、文化背景等第八十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8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沟通的功能①

获取信息的手段;②

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③

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④

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⑤

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第八十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8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四、人际沟通的分类按组织系统: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信息流动方向: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以信息源及接受人的位置: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按沟通形式: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第八十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84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五、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在正式群体中,个体与个体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结构非正式沟通网络比较指标:信息传递速度、准确度、接受者接受的信息量及其满意度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第八十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85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通过体语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专门研究体语沟通的领域是身体语言学第八十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8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一、目光与面部表情个体的情绪变化,首先反应在瞳孔变化上。人的情绪由中性向愉悦改变,瞳孔会不自觉变大;对使人厌恶的刺激物,瞳孔反应是明显缩小,情绪状态由“睛”转“阴”时,亦有同样反应。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其它的体语沟通也与目光接触有关。人际沟通中如果缺乏目光接触的支持,会成为一种令人不悦的困难过程。面部表情第八十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87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身体运动和触摸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位置。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日常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第八十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8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姿势与装饰第八十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89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四、人际距离人体与他人沟通或交往时双方的空间距离。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因而不同。四种人际距离(霍尔)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注:1英尺=0.3048米,1英寸=25.4毫米第八十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90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人际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人际关系的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阶段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情感交流阶段稳定交往阶段第九十页,共一百三十六页。91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人际关系发展模型第九十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9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自我暴露的程度可以分为四种水平情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状况隐私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第九十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9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喜欢喜欢我们的人。单相思属于少数例外个体。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自我价值保护原则: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值。如兵与贼不能成为朋友。平等原则:心理上的对等,有利于人际关系。第九十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94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它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构成六种人际关系取向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第九十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95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形式人际需要主动被动包容需要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支配需要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感情需要主动感情式被动感情式第九十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9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一、概念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与临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第九十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97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人际吸引的要素时空接近效应:我们看见并与之交往最多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第九十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9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人际吸引的要素曝光效应: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第九十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99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人际吸引的要素相似性认知风格人格特质人际风格兴趣和经验第九十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00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互惠式的好感第一百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01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人际吸引的要素外表吸引力在对可能的性伴侣的评分上,两性都把外表吸引力列为首位。对潜在的婚配对象进行评分时,男性比女性更注重外表吸引力。两性都把外表吸引力列为引发性趣的唯一最重要因素。第一百零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0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外表吸引力吸引力标准第一百零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0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一、概念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主要包括合作与竞争两种形式。二、形式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合作的基本条件目标的一致共识与规范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第一百零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04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竞争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竞争的基本条件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第一百零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05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个体行为的目标或手段与他人行为目标与手段间如存在相关依赖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例如足球队队员当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存在消极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自己的目标和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例如:拳击第一百零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0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人际互动——囚徒困境第一百零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第七节

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一百零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0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一单元

从众一、概念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从众的特点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直接存在的,也可以是想像;

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从众行为有时候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第一百零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09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从众的功能–

积极:社会适应–消极:盲从四、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三、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五、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第一百零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10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阿希(Asch)线段研究中的判断任务第一百一十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11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认同!参与者从众行为的表现次数第一百一十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1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社会促进又叫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业绩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第一百一十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1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干扰的力量解释优势反应: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地相当熟练,成为不假思索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他人在场引起行为者的是一种普遍而未特定化了的驱力,由这种驱力激发的动机,将对个体的行为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作用对于简单或个体已经熟练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将产生助长影响对于过于复杂的、个体还很生疏的行为,这种增强的动机只会起到妨碍作用第一百一十三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14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个体感知到他人行为时,会有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模仿便随之而来模仿的特点–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第一百一十四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15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模仿的意义模仿是学习的结果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模仿的发展趋势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第一百一十五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16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暗示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较间接的形式进行。暗示有三个环节,即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第一百一十六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17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暗示的分类暗示来源: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暗示者的目的: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直接暗示(望梅止渴)和间接暗示暗示效果:暗示和反暗示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

被暗示着的独立性、自信心、知识水平;被暗示着的年龄和性别被暗示者的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第一百一十七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18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社会感染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它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社会感染的分类个体间的感染大众传媒的感染大型开放式群体的感染第一百一十八页,共一百三十六页。第八节爱情、婚姻和家庭第一单元爱情第二单元婚姻第三单元离婚第四单元家庭第一百一十九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20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第一单元

爱情一、爱情的概念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特点

相异性:爱情在男人和女人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将同性恋排除在外;

成熟性:爱情是在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幼儿没有这种爱情;高级性: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生理性: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非纯粹的精神之恋;利他性:爱情基本倾向是向对方奉献。第一百二十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21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二、爱情不同于喜欢的方面依恋感受:陷入爱的双方,当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寻找另一半并获得伴同与宽慰;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注对方的情感与体验,并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对方感到与获得幸福;热烈的爱与理解、宽容、关怀、无私相联系;亲密:除了情感依恋外,还有身体接触的需要。性、性活动与爱密切相关。第一百二十一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22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三、爱情发展的阶段社会交换论者把爱情看成是选择带给自己更大利益与价值的对象的过程。认为其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选择对象、权衡投入、收益及利润互惠:交换收益,并力求降低成本承诺: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交往制度化:契约化、订婚、结婚等第一百二十二页,共一百三十六页。123致力于改善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四、爱情的形式李的分类:浪漫式:互相吸引、一见钟情好朋友式:深情厚谊、经久绵长游戏式: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