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_第1页
新疆石河子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_第2页
新疆石河子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_第3页
新疆石河子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_第4页
新疆石河子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生物9月月考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B.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核遗传现象C.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接近1:2:1D.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答案】D【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孟德尔未提出“基因”这一概念,A错误;B、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核基因中的连锁互换定律,B错误;C、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分离比接近1∶1,C错误;D、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的,D正确。故选D。2.某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AAXB的极体。推测产生该极体的过程中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只考虑一次分裂异常,没有A/a基因用“O”表示)最不可能的是()A.AXB B.AXb C.OXb D.OXB【答案】A【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考虑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1)如果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是AAXBXB,现产生了AAXB的极体,则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因此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极体基因型是OXB,第一次极体的基因型是AAXbXb,产生的极体基因型是AXb。(2)如果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是AAXbXb,第一极体基因型是AAXBXB,第一极体分裂异常,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因此产生了AAXB和OXB的极体,而次级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和极体的基因型是AXb。考虑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由于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可能形成AAAAXBXB和OOXbXb的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如果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是AAAAXBXB,则会形成AAXB的卵细胞和极体,而OOXbXb会形成OXb的极体。如果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是OOXbXb,则会形成OXb的卵细胞。所以卵细胞的基因型可以是OXB、AXb、AAXB、OXb,所以不可能是AXB。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只有等位基因 B.雄性果蝇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存在Y染色体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D.体细胞中不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摩尔根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可以有相同基因也可以有等位基因,A错误;B、雄性果蝇的并非每一个细胞中都存在Y染色体,如精细胞中可能只有X染色体,B错误;C、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观察果蝇眼色的遗传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D、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有性染色体的存在,且体细胞中能表达性染色体的基因,D错误。故选C。4.玉米的宽叶与窄叶是由单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将宽叶与窄叶两种纯合亲本间行种植(假如玉米间受粉机会均等)得F1,其中窄叶亲本所结籽粒发育成的植株中宽叶和窄叶均有。现选取F1中部分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所得F2中宽叶:窄叶=7: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窄叶为玉米植株的隐性性状B.F1玉米植株中窄叶所占的比例为1/4C.亲本中宽叶植株上的籽粒与窄叶植株上的籽粒基因型部分相同D.若将F1中选取的那部分宽叶植株自交,后代隐性性状植株的比例为1/6【答案】D【解析】【分析】1、玉米的花是单性花,玉米属于雌雄同株植物。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玉米间行种植既能进行自交又能进行杂交,由题干信息可知,“宽叶与窄叶两种纯合亲本间行种植,其中窄叶亲本所结籽粒发育成的植株中宽叶和窄叶均有”,说明宽叶为显性性状,窄叶为玉米植株的隐性性状,A正确;B、假设纯合宽叶亲本基因型为AA,窄叶玉米基因型为aa,亲本中A基因和a基因频率都为1/2,F1玉米植株中宽叶所占的比例为11/2×1/2=3/4,则窄叶所占的比例为13/4=1/4,B正确;C、宽叶为显性性状,玉米间行种植既能进行自交又能进行杂交,则亲本中宽叶植株上籽粒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窄叶植株上的籽粒基因型有aa、Aa两种,故亲本中宽叶植株上的籽粒与窄叶植株上的籽粒基因型部分相同,C正确;D、假设F1中选取的那部分宽叶玉米Aa比例为m,则AA比例为(1m),因为“选取F1中部分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F2中宽叶:窄叶=7:5”,则m/2=5/(7+5)=5/12,m=5/6,即F1中选取的那部分宽叶玉米Aa比例为5/6,AA比例为1/6,则自交后代中隐性性状植株的比例为:5/6×1/4=5/24,D错误。故选D。5.HIV的遗传物质为单链R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双链线性DNA,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与HIV的核酸彻底水解后,可以得到5种相同产物B.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一条链中A+T占36%,则该分子中G占32%C.T2噬菌体的DNA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构成其基本骨架D.T2噬菌体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2、病毒包括DNA病毒RNA病毒,DNA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T、C、G;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四种碱基分别是A、U、C、G。【详解】A、T2噬菌体是DNA病毒,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有脱氧核糖、磷酸和A、G、C、T四种碱基,HIV是RNA病毒,其核酸彻底水解可得到核糖、磷酸和A、G、C、U四种碱基,故有4种相同产物,A错误;B、若DNA分子一条链中A+T占36%,则整个DNA分子中A+T也占36%,故A=T=18%,G=C=32%,B正确;C、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外侧构成的,不是碱基之间的氢键,C错误;D、病毒可遗传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不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故选B。6.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单倍体不一定含一个染色体组,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B.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较大且都可用种子繁殖后代C.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D.可采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的方法人工诱导获得多倍体【答案】B【解析】【详解】含有四个或四个以上偶数个染色体组的多倍体物种产生的单倍体,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A正确;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较大,营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但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多倍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就没有种子,不能用种子繁殖,B错误;凡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不是单倍体,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C正确;人工诱导获得多倍体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用于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就可能发育多倍体植株,D正确。故选B。7.家鸡(2n=28,ZW型),d是位于Z、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隐性致死基因,即ZdZd、ZdWd的受精卵将不能发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测定家鸡的基因组序列,至少要取15条染色体进行测序B.若ZDZd与ZdWD杂交,则后代中雌性:雄性=2:1C.在初级精母细胞中,可以观察到ZW染色体的联会D.联会时两条染色体共包含8条脱氧核苷酸链【答案】C【解析】【分析】由于家鸡的体细胞中有28条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ZW型,故对家鸡的基因组序列,需要测定13条常染色体、Z染色体和W染色体,共15条。【详解】A、家鸡为二倍体生物,ZW为异型同源染色体,所以测基因组序列至少要取n+1,即15条染色体进行测序,A正确;

B、若ZDZd与ZdWD杂交,则后代中有ZDWD、ZdWD、ZDZd、ZdZd(致死),所以雌性:雄性=2:1,B正确;

C、在初级精母细胞中无ZW染色体,只有两条Z染色体,故观察不到ZW染色体的联会,C错误;

D、联会时两条染色体包含4个染色单体、4个DNA、8条脱氧核苷酸链,D正确。

故选C。8.如图所示,一条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当染色体的端粒断裂(②)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③)。端粒酶是细胞中负责延长端粒的一种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在两个着丝粒之间的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以上变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图⑤后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DdC.图⑤后子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相同D.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端粒酶可以通过转录修复缩短的部位【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同一个子细胞中;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和d基因之间,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2个不同的子细胞中。【详解】A、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有可能发生染色体的端粒断裂(②)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的现象,因此该变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B、据题意“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同一个子细胞中;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和d基因之间,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2个不同的子细胞中,故图⑤后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Dd,B正确;C、据题意“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发生断裂后,两条染色体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相同,C正确;D、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端粒酶可以通过逆转录修复缩短的部位,D错误。故选D。9.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T2噬菌体以标记DNA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答案】D【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有“转化因子”,但不知道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这种转化因子是DNA。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采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详解】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着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B、艾弗里实验证明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即证明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C、噬菌体属于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培养基里直接培养,C错误。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其内部分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D正确。故选D【点睛】了解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10.甲病和乙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受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已知人群中患乙病的概率为104。表型均正常的男性和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患甲病的男孩和一个患乙病的女孩,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B.I-2产生只含一种致病基因的卵细胞的概率为50%C.若I-1与1-2欲生第三孩,则生一个表型正常孩子的概率为9/16D.II-1与正常人婚配,生育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9【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系谱图:Ⅰ1和Ⅰ2都不患乙病,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Ⅱ2),说明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都不患甲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儿子(Ⅱ1),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甲病和乙病都是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受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隐性遗传病,则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据图可知甲病和乙病都是隐性遗传病,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其父亲必患病,不符合题图,因此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若乙病的致病基因为a,甲病的致病基因为b,则Ⅰ1的基因型为AaXBY,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Ⅰ2产生能产生AXB、AXb、aXB和aXb四种基因型的卵细胞,只含有一种致病基因的卵细胞的概率为50%,B正确;C、若乙病的致病基因为a,甲病的致病基因为b,则Ⅰ1的基因型为AaXBY,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若Ⅰ1与Ⅰ2欲生第三孩,则生一个表型正常孩子(基因型为A_XB_)的概率为(3/4)2=9/16,C正确;D、Ⅱ1为Aa的概率为2/3,人群中患乙病的概率为104,即a的概率为102,A的概率为99/100,正常人为Aa[Aa÷(AA+Aa)]的概率为2/101,则Ⅱ1与正常人婚配,生育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2/3×2/101×1/4=1/303,D错误。故选D。11.下列关于受精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受精作用中卵细胞和精子的随机结合,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适应不同的环境C.受精时,精子整个进入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D.受精作用和减数分裂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重要意义【答案】C【解析】【分析】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详解】A、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A正确;B、受精作用中卵细胞和精子的随机结合,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适应不同的环境,B正确;C、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C错误;D、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具有重要的意义,D正确。故选C。12.下图甲是某家族遗传病的系谱图,致病基因用A或a表示。现提取家系中部分个体的DNA,用某种酶切割、再经过电泳等步骤处理后,结果显示如图乙(其中患病基因显示为一个条带,正常基因显示为另一种不同的条带)。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影响,结合图中信息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条带2代表基因a,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 B.该病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C.该病在人群中男性的患病概率高于女性 D.Ⅱ2的基因型是AA或者Aa【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亲本不患病,子代有患病的个体,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分析图乙:Ⅱ1患病,其电泳的条带1为致病基因,Ⅰ2和Ⅱ1具有共同的致病基因,Ⅰ1无致病基因,因此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详解】A、亲本不患病,子代有患病的个体,可知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由于Ⅱ1患病,所以条带1代表患病基因a,条带2代表基因A,Ⅰ2携带致病基因,A错误;B、该病是隐性遗传病,Ⅱ1患病,其电泳的条带1为致病基因,Ⅰ2和Ⅱ1具有共同的致病基因,Ⅰ1无致病基因,因此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B错误;C、该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该病在人群中男性的患病概率高于女性,C正确;D、Ⅰ1和Ⅰ2的基因型为XAY、XAXa,故Ⅱ2的基因型是XAXA或者XAXa,D错误。故选C。13.下图表示某细胞内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X表示某种酶,请据图分析,下面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X为RNA聚合酶,在真核细胞中,该酶主要存在于细胞核B.该图示过程可发生在原核细胞内,且图中最多含5种碱基,8种核苷酸C.过程I为转录,过程Ⅱ在细胞质内进行,图示中X和核糖体的移动方向相反D.b部位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有TA、AU、CG、GC【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Ⅰ为转录过程,其中a为DNA,b为模板链,X为RNA聚合酶;Ⅱ为翻译过程。【详解】A、图Ⅰ表示转录过程,其中a为DNA分子,b为DNA模板链,X为RNA聚合酶,在真核细胞中,转录主要在细胞核内进行,因此RNA聚合酶主要存在于细胞核,A正确;B、图示过程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故可发生在原核细胞内,该图中含有DNA分子和RNA分子,因此最多含5种碱基(A、C、G、T、U)和8种核苷酸,B正确;C、Ⅰ是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为转录过程,Ⅱ为翻译过程,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图示中X和核糖体的移动方向相同,均为向左,C错误;D、b部位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mRNA的过程,发生的碱基配对方式可有T-A、A-U、C-G、G-C,D正确。故选C。14.不同物种同源基因的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并往往在细胞内执行相同的功能。科学家最早在秀丽隐杆线虫中发现CED-3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参与细胞凋亡的执行,而CED-9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会抑制凋亡的进行。之后在哺乳动物中鉴定出CED-3的同源基因Caspase-1与CED-9的同源基因Bcl-2。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CED-9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翻译B.若某药物能促进癌细胞内的Bcl-2基因表达,则该药物可用于癌症治疗C.CED-3基因和Caspase-1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可能存在部分相同序列D.CED-3基因缺失可能会导致线虫内细胞数量的增加,而CED-9基因缺失的结果相反【答案】B【解析】【分析】1、真核生物核DNA的转录场所在细胞核,其中产物mRNA通过核孔运输到细胞质中进行翻译。2、不同物种同源基因的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详解】A、CED-9基因在细胞核中转录出mRNA,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行翻译,A正确;B、CED-9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会抑制凋亡的进行。哺乳动物中鉴定出CED-9的同源基因Bcl-2,故Bcl-2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也会抑制细胞凋亡的进行。若某药物能促进癌细胞内的Bcl-2基因表达,则会抑制癌细胞的死亡,不利于癌症治疗,B错误;C、哺乳动物中鉴定出CED-3的同源基因Caspase-1,且不同物种同源基因的序列具有高度相似性,故CED-3基因和Caspase-1基因转录得到的mRNA可能存在部分相同序列,C正确;D、CED-3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参与细胞凋亡的执行,若CED-3基因缺失可能会导致线虫内细胞数量的增加;而CED-9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会抑制凋亡的进行,故CED-9基因缺失可能会导致线虫内细胞数量的减少,D正确。故选B。15.将某动物(2N=12)的1个细胞的全部DNA双链用32P标记后,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有丝分裂后,4个子细胞中的全部DNA分子()A.均含有32P B.均不含有32PC.有24个含有32P D.有12个含有32P【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详解】AB、进行两次有丝分裂,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第一次有丝分裂后,所有染色体都含有标记;当细胞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时,染色单体随机分开,具有32P标记的染色体也随机进入2个细胞,所以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4个子细胞中,含32P染色体的子细胞2个或3个或4个,这样4个子细胞中的全部DNA分子不可能均含有32P或均不含有32P,AB错误;CD、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产生两个子细胞,共计24个DNA分子都有1条单链被标记,再经历第二次有丝分裂,经历半保留复制,始终有24个DNA分子被标记,故子细胞中的全部DNA分子有24个含有32P,C正确,D错误。故选C。16.下列有关两对等位基因相关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4:1:4:1,说明A与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1:1:1:1,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3,则其自交,子代的表现型比例15:1D.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表型比例为5:3:3:1,则其产生的AB雄配子致死【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自由自合定律的适用条件:适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且非等位基因均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自由自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基因型AaBb×aabb杂交,由于aabb只能产生ab配子,而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4∶1∶4∶1,说明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4∶1∶4∶1,据此判断A与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A正确;B、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个体杂交,无论两对基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产生Ab和ab)和aaBb(产生aB和ab)均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均会使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1∶1∶1,B错误;C、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aabb只能产生ab配子,子代表现型比例为1∶3,则根据该比例不能确定1和3各自对应的基因型,故其自交,子代的表现型比例可能为15∶1或13∶3或9∶7,C错误;D、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表型比例为5∶3∶3∶1,即只有双显个体A_B_的数量比值较理论值少了4份,由此可推测:其产生的AB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D错误。故选A。17.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体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高度螺旋化失活形成巴氏小体,但在雌配子中失活的X染色体又恢复正常。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体内因缺乏某种酶而患病,其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图1、2分别表示某患者家系遗传系谱图和某个体的体细胞中巴氏小体及相关基因分布示意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LeschNyhan综合征是一种代谢缺陷型遗传病B.Ⅲ6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上相关基因分布如图2C.Ⅲ8的致病基因是由I2经Ⅱ4传递而来D.Ⅲ7不含致病基因,其女儿一定不患该病【答案】D【解析】【分析】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体内因缺乏某种酶而患病,其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Ⅱ4、5正常,生出患病后代,可知此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LeschNyhan综合征患者体内因缺乏某种酶而患病,属于代谢缺陷型遗传病,A正确;B、由于Ⅱ5为正常男性只能是XAY,Ⅲ6患病只能是XAXa,且XA形成巴氏小体,B正确;C、由于Ⅱ5为正常男性只能是XAY,Ⅲ8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Ⅱ4,同理Ⅰ1为正常男性,Ⅱ4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I2,C正确;D、III7不含致病基因,但其配偶的基因型未知,可能会出现女儿为XAXa,且XA形成巴氏小体的患病情况,D错误。故选D。18.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大熊猫是其设计原型。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在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其基因库B.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57.1%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该种群中XbXb、XbY的概率分别为8%、20%【答案】C【解析】【分析】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种群中BB基因型频率等于B基因频率的平方为36%,Bb基因型频率=2×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48%,bb基因型频率等于b基因频率的平方为16%。【详解】A、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A正确;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正确;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种群中BB基因型频率等于B基因频率的平方为36%,Bb基因型频率=2×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48%,bb基因型频率等于b基因频率的平方为16%。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约为1/2×48%/(36%+48%)=28.6%,C错误;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雌性个体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Xb基因频率的平方,因雌雄比例1:1,则XbXb基因型频率为1/2×40%×40%=8%,同理雄性个体XbY的基因型频率为1/2×40%=20%,D正确。故选C。19.玉米条纹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环状DNA分子,它在玉米细胞内的复制过程如图所示。某兴趣小组利用玉米细胞和一个被标记的玉米条纹病毒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玉米条纹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时,所需的尿嘧啶核苷酸来自玉米细胞B.滚动复制n次后提取DNA进行离心,离心后试管中会出现轻、中、重3种条带C.若玉米条纹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m个腺嘌呤,滚动复制3次后需要游离的腺嘌呤7m个D.若玉米条纹病毒的遗传物质嘌呤的比例为m,则互补链中嘧啶所占比例也为m【答案】D【解析】【分析】DNA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详解】A、玉米条纹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链环状DNA分子,在进行复制时,不需要尿嘧啶核苷酸,A错误;B、由题图可知,滚动复制的过程为先合成一个互补链,然后以互补链为模板,依靠互补链的滚动进行病毒DNA的合成,此过程得到的子代病毒DNA不含标记,只有亲代病毒DNA含标记,故离心会出现轻带和重带2种条带,B错误;C、玉米条纹病毒的遗传物质滚动复制3次后得到3个DNA分子,需要3m个游离的腺嘌呤,C错误;D、若病毒DNA中嘌呤的比例为m,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互补链中嘧啶占的比例也为m,D正确。故选D。20.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湿地上两种水鸟在三种主要觅食环境中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湿地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既有陆生生物又有水生生物B.绿翅鸭和青脚鹬在食物和空间上均具有竞争的关系C.二者的生存空间存在差异完全是两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两种水鸟的生存空间存在差异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中数据分析,青脚鹬在3种觅食环境中均有出现,而绿翅鸭觅食环境有1和3,说明青脚鹬的觅食范围大于绿翅鸭;从它们的主要食物种类上看,可以看出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综合两种环境,两种鸟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既能够减小竞争压力,还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这是两种鸟之间及鸟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详解】A、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决定其既有陆生生物又有水生生物,A正确;B、据图可知,绿翅鸭和青脚鹬两种水鸟的觅食范围都有环境1和环境3,绿翅鸭和青脚鹬两种水鸟均采食螺类小动物,两种鸟类的觅食环境和食物种类重叠,即存在食物争夺,属于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C、共同进化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青脚鹬与绿翅鸭的共同进化既有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也有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C错误;D、两种水鸟的生存空间存在差异,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空间的资源,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D正确。故选C。21.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存在催化ATP形成的蛋白质B.人体剧烈运动时,体内ATP含量会明显减少C.ATP、DNA、磷脂分子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D.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可发生在所有生物体内【答案】A【解析】【分析】ATP与ADP在生物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详解】A、因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中有ATP的生成,因此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存在催化ATP形成的蛋白质,A正确;B、人体剧烈运动时,体内ATP会维持动态平衡中,B错误;C、ATP、DNA、磷脂分子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组成元素相同,C错误;D、ATP和ADP的相互转化可以发生在绝大部分生物体内,但病毒不可以,D错误。故选A。22.真核生物的生物膜将细胞内分隔成不同的“区室”,有利于细胞代谢高效、有序地进行,下列关于细胞内的不同“区室”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的色素分子只储存于双层膜包围成的区域中B.由双层膜包围而成的区域均既可产生ATP,也可消耗ATPC.产生水的反应既可发生在双层膜包围的区域,也可发生在无膜包围的区域D.与胰岛B细胞相比,口腔上皮细胞由单层膜包围的区域面积较大【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膜系统是指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生物膜系统在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相互联系。细胞中,双层膜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无膜结构的有中心体和核糖体。【详解】A、植物细胞的色素除了分布在双层膜的叶绿体中,还分布在单层膜的液泡中,A错误;B、由双层膜包围而成的区域,可以是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其中细胞核只消耗ATP,不产生ATP,B错误;C、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可以产生水,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合作用也可以产生水,细胞核中合成DNA也产生水,核糖体无膜包围,在核糖体中氨基酸脱水缩合可形成多肽,C正确;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新陈代谢比口腔上皮细胞旺盛,故胰岛B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膜面积更大,D错误。故选C。23.图甲是某动物细胞长时间处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的变化曲线;图乙是某植物细胞在一定量的250mmol·L1的KNO3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从图甲可见细胞内的NaCl的浓度是150mmol·L1B.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的体积最小,细胞吸水能力也最小C.图乙中B点细胞中液泡体积和细胞液浓度均与O点时状态相同D.若该动物细胞长时间处在甲图中300mmol·L1的NaCl溶液中可能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答案】D【解析】【分析】1、图甲为不同NaCl溶液浓度和细胞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该比值等于1,说明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质浓度相等;若该比值大于1,则说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浓度,细胞吸水,比值越大则外界溶液浓度越小,细胞吸水越多;若该比值小于1,则说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比值越小则外界溶液浓度越大,细胞失水越多。2、图乙为随处理时间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分析图像可知,该植物细胞在处理过程中先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A点细胞失水量达到最大值,而在此之后,细胞失水量逐渐减少,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详解】A、图甲中,150mmol•L1NaCl溶液中细胞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等于1,说明该溶液浓度与细胞液的渗透压相等,即细胞内的渗透压与外液溶液中的150mmol·L1的NaCl的浓度相同,但由于细胞液中还有其它离子,故不能说明细胞内的NaCl的浓度是150mmol·L1,A错误;B、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的体积最小,细胞液的浓度最大,细胞吸水能力也最强,B错误;C、据图可知,图乙中植物细胞失水量先变大后变小,B点后细胞吸水量减少,说明NaCl溶液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被吸收进入细胞,则B点时细胞液浓度比初始浓度(O点)增大,C错误;D、据图可知,该动物细胞处在甲图中300mmol·L1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故若该动物细胞长时间处在甲图中300mmol·L1的NaCl溶液中可能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D正确。故选D。24.鼠肝脏部分切除后修复的过程中,肝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代谢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有氧条件下,肝细胞可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能量B.过程②形成的五碳糖可用于合成脱氧核苷酸,并可作为转录的原料C.过程③产生的ATP可用于肝细胞主动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D.过程④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该过程既消耗水,也能产生水【答案】A【解析】【分析】图示中表示肝脏在修复过程的细胞代谢示意图,①表示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过程,②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五碳糖,③表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生成乳酸的过程,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产生CO2和H2O的过程。【详解】A、在有氧条件下,肝脏细胞可以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正确;B、转录的过程所需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而不是脱氧核苷酸,B错误;C、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ATP,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D、过程④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D错误;故选A。25.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并最终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健康人体血液中,酮体含量少,糖代谢紊乱时,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出现神志不清等症状。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B.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内环境中C.血液中酮体过量可导致内环境pH偏低D.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有:机体从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机体细胞分泌的物质如激素、分泌蛋白等;氧气、二氧化碳。【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酮体是肝脏细胞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中间产物,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可以双向交换,故酮体可从组织液转移至血浆中,A正确;B、脂肪氧化分解生成酮体发生在肝脏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过程,B错误;C、结合题干信息“血液中酮体增加导致酸中毒”可知,血液中酮体过量可导致酸积累,导致内环境pH偏低,C正确;D、分析题意可知,酮体最终可以被转移至脑、心脏等器官氧化供能,故酮体可缓解脑组织利用葡萄糖障碍导致的脑细胞供能不足,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26.光合作用有助于解决食物短缺、能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研究光合作用机理提高自然光合作用效率、发展人工光合作用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回答下列问题:(1)高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离不开细胞中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其中不同色素对光的吸收存在差异,在测量叶绿素的含量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应该在________光照射下测定吸光度,可得到该种色素的吸收光谱。叶绿体中存在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Ⅱ(PSII),能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则该复合体位于________,由蛋白质、叶绿素和电子传递链组成,其吸收的能量在光反应阶段储存在________中。已知PSII中的核心蛋白D1对叶绿体中活性氧(ROS)尤为敏感,极易受到破坏,同时叶绿体中存在编码D1的基因psbA,使得新合成的D1不断取代损伤的D1,从而修复PSII,研究发现高温会造成叶绿体内的ROS大量累积,从而显著抑制psbAmRNA的翻译过程,导致PSII修复效率降低,进而降低了光合效率,由此分析高温导致D₁不足的原因是________,提高高温下PSII的修复效率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2)高等植物细胞进行卡尔文循环,在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的催化下,CO2与五碳糖(C5)结合形成三碳酸分子(C3),该酶存在的场所为________,光照下,叶肉细胞中O2会与CO2竞争性结合C5,O2与C5结合后经一系列反应释放CO2的过程称为光呼吸,该过程会消耗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有机物,据此分析,在缺水环境中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________(答出2点)。(3)基于光合作用原理,研究人员研发出人工叶绿体,它是一个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微小水滴,内含以类囊体膜为基础的能量转化模块和多种酶,可利用太阳能连续进行CO2的固定与还原,是一个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相比于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该人工叶绿体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在于________,在固定等量CO2情况下,该系统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会高于植物,原因是________。【答案】(1)①.红②.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③.NADPH和ATP④.ROS积累抑制了psbAmRNA的翻译,影响了D1的合成(2)①.叶绿体基质②.水是光反应的原料,故缺水条件下,光反应受影响,光合速率降低;缺水环境中气孔关闭,进入叶片的二氧化碳减少,与O2竞争性结合C5的过程受阻(3)①.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含有双层生物膜(2层磷脂双分子层),膜上有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②.该系统无呼吸作用的消耗【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小问1详解】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在测量叶绿素的含量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应该在红光照射下测定吸光度,可得到该种色素的吸收光谱;叶绿体中能够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色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光系统I和光系统II是蛋白色素复合体,由蛋白质、叶绿素和和电子传递体组成;光反应阶段产生的能量储存在NADPH和ATP中;根据文中信息“高温会造成叶绿体内活性氧(ROS)的大量累积,抑制psbAmRNA的翻译过程”可知,高温导致D1不足的原因是:ROS积累抑制了psbAmRNA的翻译,影响了D1的合成。【小问2详解】分析题意,Rubisco酶催化CO2与五碳糖(C5)结合形成三碳酸分子(C3),该过程是二氧化碳的固定,属于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因此Rubisco酶存在叶绿体基质;水是光反应的原料,故缺水条件下,光反应受影响,光合速率降低,且缺水环境中为减少水分蒸发,气孔关闭,进入叶片的二氧化碳减少,与O2竞争性结合C5的过程受阻,光合速率降低。【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可知,人工叶绿体是一个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微小水滴,内含以类囊体膜为基础的能量转化模块和多种酶,而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含有双层生物膜(含有2个磷脂双分子层),膜上有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与该系统不同;有机物的积累量=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于该系统无呼吸作用的消耗,故有机物的积累量会高于植物。27.暹罗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毛色受多种基因控制,基因B+通过指导酪氨酸酶的合成使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从而使其毛色为黑色。B和b是B+的两个突变基因,分别控制巧克力色和白色,该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选择黑色和巧克力色暹罗猫作为亲本进行杂交,所得F1中黑色:巧克力色:白色=2:1: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B+基因可以突变为B和b,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酪氨酸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温度在38℃以上时,暹罗猫体内酪氨酸酶失活,从而使毛色为白色。暹罗猫在怀胎期间,胎儿周围温度高于38℃,因此暹罗猫出生时,全身毛色均为白色,而出生后,温度较低的身体部位毛色逐渐表现为本该表现的颜色,这一现象说明了生物的性状_______。(2)F1中黑色雌雄猫相互交配,所得F2黑色猫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3)已知当红色基因R纯合时,对B和b无影响,但B+的表达受到抑制而使毛色表现为红色,R基因杂合时,B+和R均可表达,从而使毛色表现为黑红相间,这种猫称为玳瑁猫。暹罗猫育种人员选择纯合的黑色雌猫与纯合的红色雄猫进行杂交,所得子代中雌性全为玳瑁猫,雄性全为黑色猫。据此推测,红色基因R位于______上,子代玳瑁猫的基因型为_______。(4)请利用(3)中亲本和子代个体作为实验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验证上述推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_______。【答案】(1)①.不定向性②.受基因和环境共同控制(2)1/4(3)①.X②.B+B+XRXr(4)实验思路:亲本红色雄猫与子代玳瑁猫杂交后观察子代表现型(表型)及比例;

预期:子代中雌性有1/2红色猫,1/2的玳瑁猫;雄性中有1/2红色猫,1/2的黑猫【解析】【分析】选择黑色和巧克力色暹罗猫作为亲本进行杂交,所得F1中黑色:巧克力色:白色=2:1:1,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F1才能产生白色bb,即亲本黑色为B+b,巧克力色为Bb,其显性关系为B+>B>b。【小问1详解】B+基因可以突变为B和b,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暹罗猫体色的改变说明性状受基因和环境共同控制。【小问2详解】由题意可知,黑色和巧克力色暹罗猫作为亲本进行杂交,所得F1中黑色:巧克力色:白色=2:1:1,说明亲本均为杂合子,F1才能产生白色bb,即亲本黑色为B+b,巧克力色为Bb,其显性关系为B+>B>b。F1黑色为B+B,B+b,无论其为何种基因型,B+的基因频率为1/2,则B+B+的频率为1/2×1/2=1/4。【小问3详解】红色基因R纯合时,对B和b无影响,但B+的表达受到抑制而使毛色表现为红色,R基因杂合时,B+和R均可表达,从而使毛色表现为黑红相间,纯合的黑色雌猫与纯合的红色雄猫进行杂交,所得子代中雌性全为玳瑁猫,雄性全为黑色猫,说明红色基因R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黑色雌猫为B+B+XrXr,红色雄猫B+B+XRY,则子代玳瑁猫的基因型为B+B+XRXr。【小问4详解】可用(3)中红色雄猫B+B+XRY与子代玳瑁猫B+B+XRXr,杂交后观察子代表现型(表型)及比例,即可验证推测,因为红色基因R纯和时,对B+有抑制作用,表现为红色,所以子代雌性1/2B+B+XRXr(玳瑁猫)1/2B+B+XRXR(红色猫)雄性1/2B+B+XRY(红色猫)1/2B+B+XrY(黑色猫)28.下图表示某二倍体雌性生物(2N=4)细胞分裂有关示意图。图甲表示该生物某一分裂时期的细胞;图乙Ⅰ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Ⅱ曲线表示减数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变化;图丙表示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和核DNA的相对值。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细胞名称为________,其中含有_______条染色单体,对应图丙的________(填相应字母)。(2)图乙中DNA复制发生在______段。EF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相当于图丙中的_______。(3)该生物的细胞中可能含有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为_______对;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图乙_____段;图丙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4)该生物偶尔会出现基因型为DDd(D、d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个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1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的一条移向另一极。则基因型为DDd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及比例为_______。【答案】(1)①.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②.4③.c(2)①.BC②.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③.cd(3)①.0或2或4②.CD③.ab(4)DD:d:Dd:D=1:1:2:2【解析】【分析】图甲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为减数分裂Ⅱ时期的细胞,乙BC阶段表示DNA(染色体)复制,CD表示从减数分裂I前期到减数分裂I末期,DE可表示减数分裂II前期、中期,EF减数分裂II后期,GH减数分裂II末期。丙图中a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减数分裂I前期、中期、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可表示减数分裂II前期、中期,d表示减II后期,e可表示减数分裂II末期。【小问1详解】甲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为雌性个体,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含有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对应图丙c阶段。【小问2详解】图乙中BC发生染色体复制,即DNA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使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了两条染色单体。EF上升为着丝粒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导致的,相当于图丙细胞变化从c(可表示减数分裂II前期、中期)到d(可表示减II后期)。【小问3详解】该二倍体雌性生物(2N=4)会进行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加倍,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形成的生殖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内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因此细胞内可能含有的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或2或4对。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图乙的CD(表示从减数分裂I前期到减数分裂I末期);图丙中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a(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减数分裂I前期、中期、后期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而c可表示减数分裂II前期、中期,d表示减II后期,e可表示减数分裂II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和形成的生殖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小问4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DDd其中两个分开进入一个配子,另一个进入另一个配子,由于细胞中有2个D基因,均可以与d组合进入同一极,因此DD∶d∶Dd∶D=1∶1∶2∶2。29.人类染色体异常会造成流产、痴呆等疾病。请回答下列与此有关的问题:人类第7和第9号染色体之间可发生相互易位(细胞内基因结构和种类未发生变化)如图甲所示,图乙为某痴呆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已知I2、II2为图甲所示染色体易位的携带者。回答下列问题:(1)个体I2的7或9号染色体上基因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2)个体II2能够产生________种配子,分别为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