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

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

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

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

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

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鹫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

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

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

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

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

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

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

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

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

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

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

“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

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

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

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

I

“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

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O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

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

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

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

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

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

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

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

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

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

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

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

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

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

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

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

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

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

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

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

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

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2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

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

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

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

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

也。”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4分)

5.钱锋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

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

3

石英

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矶不哗,名宅深深几许,篷船

桨声咿呀”。

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

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

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

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

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

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

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

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

格局和转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

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

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

方的瓦刺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

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

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我

们看了几户典型的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速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损严重,有的椽

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

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烟帼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

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

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乞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不是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

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

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麋堆栈

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燃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

西古堡也不总是刁斗金戈,厮杀竟日,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

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

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

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却无

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翼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

戏楼!

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

的瓦垄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

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

4

筑的寿命?

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

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

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

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

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

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

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

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

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

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

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壕虫在脸

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

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

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

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

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

2007年3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矶不哗……”的诗句,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

也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

B.文章交代“战事频仍”是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

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之情。

C.文中“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不仅交代了建筑的

建造朝代,也表明了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

D.作者由眼前的“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写到了故乡的“戏楼”,既表现了对故乡

的怀念,更表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意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

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

B.“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一句,运用对比

手法充满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历史沧桑变化。

C.“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这是作者对“三五位妇女”

5

身份的推测,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D.在叙述描写之后,作者往往要加几句议论,这种叙议结合的方法,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

点,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8.写村姑时,作者说“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

时的情态……”,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是如何统领全文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主雅重门族。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亲,莫非清望。帝以

其女为夫人。魏旧制:王国舍人①皆应娶八族及清修之门。咸阳王禧娶隶户为之,帝

深责之,因下诏为其聘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咸阳王禧,可聘故颍川太守陇西

李辅女。”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

蜀也。岂可入郡姓!”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中次对日:"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

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优以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

邪?今不预郡姓,何以生为!”乃碎戟于地。帝徐日:“然则朕甲、卿乙乎?”乃入郡姓,

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帝与群臣论选调日:"近世高卑出

身,各有常分;此果如何?”李冲对日:"未审上古已来,张官列位,为方拳子弟乎,

为致治乎?”帝曰:“欲为治耳」冲日:“然则陛下今日何为专取门品,不拔才能乎?”

帝曰:"苟有过人之才,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借使无当世之用,要自德行纯笃,

朕故用之。"冲日:"傅说、吕望,岂可以门地得之!”帝曰:"非常之人,旷世乃有一

二耳」秘书令李彪日:"陛下若专取门地,不审鲁之三卿②,孰若四科③?”著作佐郎

韩显宗日:"陛下岂可以贵袭贵,以贱袭贱!”帝曰:"必有高明卓然者,朕亦不拘此

制。“顷之,刘昶入朝,帝谓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何者?

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

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若有其人,可龙零为三公。正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浑我

典制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

6

[注]①王国舍人:指诸王嫔妃。②三卿:春秋时期鲁国三位卿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

氏。③四科:原为儒家评定人物的分类,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指四科的代表

人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

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B.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

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C.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

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D.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

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次的“次”指行列、队列,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含义相同。

B.伏,在此表示下对上的谦敬,与《孔雀东南飞》中“伏惟启阿母”的“伏”相同。

C.膏粱,此指富贵之家,与《红楼梦》中“寄言纨挎与膏粱”的“膏粱”含义相近。

D.起家,此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白手起家”中的“起家”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帝因为咸阳王禧违背魏国已有的制度聘娶隶户人家的女儿做嫔妃,不仅对其深加责备,

还下诏书为他聘娶陇西人李辅的女儿为妻室。

B.魏帝认为薛氏属于蜀地不应该入郡姓,但在薛宗起据理力争、碎戟于地甚至以死相逼下,

不仅同意薛氏入郡姓,还对薛宗起赞赏有加。

C.李冲认为自古以来陈设官爵名位就是为了把政事处理好,应该选取有才能的人充任,而

不应该像魏帝那样只凭门第选取显贵人家子弟。

D.魏帝虽然表示可以打破常规选用出身低微的旷世之才,但仍然不废弃以门第选人的制度,

因为他认为君子之门出来的人德行纯粹笃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7

(1)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亲,莫非清望。(4分)

(2)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4分)

14.文中薛宗起和李彪在应答魏帝时,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双竹95港师房二首(其二)

苏轼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缸咒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楚桥秋暮阻雨

张耒®

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

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

【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

②红:油灯。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

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

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

D.苏轼称赞张来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

16.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古讽今,用“,”

两句,借秦的灭亡告诫当朝统治者及后人,如果不以史为鉴,将会重蹈覆辙,致使悲剧重演。

⑵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两句侧面写出箫声的哀

怨动人和强烈的感染力。

(3)屈原在《离骚》中暗示自己忍受委屈和指责,并以",”

8

两句表明自己要以前贤为榜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四、语言表达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大众媒体扮演了推行者、速构者与同谋者的角色。大

众媒体将消费与文化行为合二为一,赋予商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把社会的各个阶层裹挟

其中,为消费主义,最终使消费主义成为大众的生活理念与追求。

在消费主义文化之下,媒体不断调整形式与内容,创造新的媒体产品。从报纸杂志的

宣传到广播电视的广告,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使用,更使消费主义、

登峰造极,不在操控着人们的欲望和兴趣。

消费主义极大地缩短了单件物品的使用寿命。人们很少选择多次修理同一件家电,因

为购买同类新款产品的价格未必高于修理的成本,而面盆修补、钢笔修理、缝纫织补这些

日常生活中曾经的行当,宛如儿时晚霞下的担货郎,渐行渐远,几近绝迹。家具

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耐用品,(),许多美丽的衣服可能仅仅被上身一试便匆匆完成使命。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推行者与同谋者的角色。

B.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C.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D.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同谋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推波助澜无孔不入无时无刻不可或缺

B.煽风点火无孔不入时时刻刻无可替代

C.推波助澜无处不在时时刻刻无可替代

D.煽风点火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可或缺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3分)()

A.因为破旧被丢弃的衣物也是很少的

B.被丢弃的衣物也很少是因为破旧

C.衣物也很少是因为破旧被丢弃

D.很少的衣物也是因为破旧被丢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湿地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可有效补充地下水,还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堵沙化,

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①: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

9

的乐园,同时,又为人类提供食物、能源和原材料,因此,湿地是人类②。我国湿地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当今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快速的经济增长、有限的土地资源,使

得湿地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认识其重要意义,即

22.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独步天下的栏目,内容新颖,

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现征订在即,希望读者慷慨解囊。订单上务必写明手机

号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

①“”改为““②"”改为“”

③“”改为“"④“”改为““

⑤“”改为“”

四.作文(60分)

23.生活中常有这样现象,有的人虽然很喜欢花,但因为不愿意看到花的凋落,所以从不种

花;有的人虽然很喜欢宠物,但因为不能承受宠物的逝去,而不敢养宠物;有的人虽然很

希望交到朋友,但因为担心朋友离开,而宁愿忍受孤独……为了避免某种结果,而拒绝了

开始。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0

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

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

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

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

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

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鹫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

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

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

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

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

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

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

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国情而生文

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

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

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

“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

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

当世。

11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

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

“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

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

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

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

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

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

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

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

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

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

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

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

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

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

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

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

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

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

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

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

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

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率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

12

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

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

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

家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

动而非个人的创作。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曲解文意,据材料一“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

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他们的精神是

相通的”;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

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强加因果,依据“《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

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

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一针见

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

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可知选项将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

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

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一

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是《九歌》等作品而非

全部楚辞。故选C。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13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o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逻

辑混乱,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

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

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

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选项误将“富于悲剧的

崇高美”这一结果当作目的,“侧重”也于文无据;

C.”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依据原文"第三,……亦即感情的抒

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

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

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可知选项“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推理

不当,依据原文“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

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

本特征“可知“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故选B。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

也。”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答案】A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A.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的“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

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

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这是说《史记》的创作目标;

C.”《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中用“灵修、美人”来象征君王,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谈的是《离骚》和

《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故选A。

4.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4分)

【答案】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

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

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依据“《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

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可得出总论点:由《屈原列传》

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

①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

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

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

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

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而《史记》继承了这一文化,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②依据原文“《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

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

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

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可知司马迁借《屈原列

传》寓己悲愤,以诗人的气质写史,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15

③依据原文“《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

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

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

5.钱镇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

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

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

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

格”可知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

②依据原文"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

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楚汉文化一脉相承,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

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

潮”可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

石英

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矶不哗,名宅深深几许,篷船

桨声咿呀”。

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

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

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

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

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

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

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

16

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

格局和转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速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

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

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

方的瓦剌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

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

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我

们看了几户典型的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建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损严重,有的椽

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

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妲蛔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

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

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乞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不是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

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

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康堆栈

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煤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

西古堡也不总是刁斗金戈,厮杀竟日,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

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

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

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却无

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莪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

戏楼!

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

的瓦垄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

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

筑的寿命?

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

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

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

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

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

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

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

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

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甭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

17

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

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壕虫在脸

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

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

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

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

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

2007年3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矶不哗……”的诗句,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

也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

B.文章交代“战事频仍”是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

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之情。

C.文中“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不仅交代了建筑的

建造朝代,也表明了作者丰富的知识背景。

D.作者由眼前的“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写到了故乡的“戏楼”,既表现了对故乡

的怀念,更表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意识。

【答案】D

【解析】

“更表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意识”分析有误,根据原文“但在1945年却无端被拆掉,

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翼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可知,

还表达了对故乡戏楼无故被毁的遗憾之情和如今见到大致相同戏楼的惊喜之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

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

B.“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一句,运用对比

手法充满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历史沧桑变化。

C.“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这是作者对“三五位妇女”

身份的推测,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D.在叙述描写之后,作者往往要加几句议论,这种叙议结合的方法,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

点,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答案】D

【解析】

18

A项,“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分析有误,只是“历史遗存”,不

能说“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B项,“对比手法”分析有误,这句话只是写古镇房舍

如今的样貌,没有写过去的样貌,所以不是对比。C项,“为后文作了铺垫”分析有误,

后文并没有对她们的身份有所交代,所以没有铺垫的作用。

8.写村姑时,作者说“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

时的情态……”,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答案:①由于古镇古代环境的浸润感染,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幻觉。

②村姑的热情淳朴使作者感觉到西古堡的民风淳厚、古风犹存。

【解析】

“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这种感觉是在作者登上城墙看全城,“在青苍中微

含迷蒙,栉比中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之后产生的感觉,说明古镇古代环

境的浸润感染,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幻觉。“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

强调了村姑有“古时”人的热情淳朴,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当地的环境特征有关,上文也说

道“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

们,死乞白赖地纠缠”,可见,村姑的热情淳朴使作者感觉到西古堡的民风淳厚、古风犹

存。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是如何统领全文的。(6分)

【答案】①“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指与江南古镇不同,北方古镇具有城墙厚实、房

屋结实、民风朴实、能抵御攻击的特点。

②围绕这一特点按照空间(游览)顺序,介绍了古镇西古堡的关门瓮城、街市建筑、院落戏楼

等景点,每一部分都发表一些议论,突出了北方古镇的风味特点。

③最后,在与南方古镇的对比中表达出“我”对北方古镇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突出主

旨。

【解析】

题目“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总领全文,指出北方古镇别有一番风味。文章第1、2

段引出写作的对象,北方“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

的历史遗存”。文章第3至倒数第2段具体介绍北方古镇的特点,“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

西古堡关门”“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

实”“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

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乞白赖地纠缠”“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

一是一处五进院落……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可知,作者按照空间(游

览)顺序,介绍了古镇西古堡的关门瓮城、街市建筑、院落戏楼等景点,每一部分都发表一

些议论,感慨古镇城墙厚实、房屋结实、民风朴实、能抵御攻击,突出了北方古镇的风味

特点。最后“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

19

饰”“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

竞先于江南古镇动笔”,在与南方古镇的对比中表达出“我”对北方古镇的深厚感情,呼

应题目,突出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主雅重门族。咙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亲,莫非清望。帝以

其女为夫人。魏旧制:王国舍人①皆应娶八族及清修之门。咸阳王禧娶隶户为之,帝

深责之,因下诏为其聘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咸阳王禧,可聘故颍川太守陇西

李辅女。”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

蜀也。岂可入郡姓!”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中次对曰:“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

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依以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

邪?今不预郡姓,何以生为!”乃碎戟于地。帝徐日:“然则朕甲、卿乙乎?”乃入郡姓,

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帝与群臣论选调日:"近世高卑出

身,各有常分;此果如何?”李冲对日:"未审上古已来,张官列位,为皆卷子弟乎,

为致治乎?”帝曰:“欲为治耳冲日:“然则陛下今日何为专取门品,不拔才能乎?”

帝曰:"苟有过人之才,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借使无当世之用,要自德行纯笃,

朕故用之「冲曰:“傅说、吕望,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