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课件_第1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课件_第2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课件_第3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课件_第4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

课标解读

和教材分析学者:我们谈教改,不必从什么教育的大道理谈起;光是看「上学使得这么多人不快乐」这一件事,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理由,非要教改不可。为什么要教改?教师怎么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评价教学各学科教材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154326第1篇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简析

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授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新课程不是要削弱双基,关键是学生是如何获得双基的。强调课程的育人功能例如:课标地理2中“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1-纲要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2、重建课程结构——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注:均衡性:比重;综合性:学科综合性\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选择性:地方/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小学综合课程为主综合实践活动高中分科课程为主(必修+选修)综合实践活动初中分科、综合课程兼有综合实践活动+)(1-纲要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3、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不再以教材中的学科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而是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1-纲要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不同,对其终身的影响也会不同。1-纲要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5、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功能转化: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指标多元:

学业成绩\综合评价方法多样:

质性评价\定性定量结合主体多元:

自评\他评重心转移:

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1-纲要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改善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国家+地方课程管理+1-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解读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第2篇——课程结构及课程设置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数学语言与

文学人文与

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

健康综合实践

活动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健康音乐艺术(略)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地理艺术

课程结构的改革除了宏观上出现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学科、综合课程,必修、选修课程等不同形式外,还在中观层面出现了“领域-科目-模块”的内在课程结构,体现了课改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基本理念;呈现了具有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的课程结构特征及其价值取向。2-方案学习领域科目必修学分116学分,占64.6%选修I学分53学分,占29.8%选修II学分10学分,占5.6%语言与文学语文10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外语10数学数学10人文与社会政治8历史6地理6科学物理6化学6生物6技术信息技术4通用技术4艺术艺术或音乐、美术6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11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15社区服务2社会实践6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2-方案高中地理课程设计思路——多样\选择\灵活\学科选修模块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偏自然地理偏人文地理偏地理技术必修模块地理3侧重区域地理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模块间相对独立,可灵活选择每模块内容紧绕该模块的特定主题模块比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综合性强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2-方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3篇

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必修选修课程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课程标准的性质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是国家队基础教育地理课的基本规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3-标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标准必修(行为标准+活动建议)选修(行为标准+活动建议)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内容要点和知识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核与评价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3-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针对学生,明确某一学段应达到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科,规定了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最高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科的知识、技能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双基)。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是清晰的、可评估的。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相对笼统、模糊。教师应成为地理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设计者。教师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执行者。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刚性。例: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例: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3-标准教学大纲与课程标注的观念差别观念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观学科中心融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方向以学科发展为基础

知识观(大气)明确性知识、文本性知识静态性知识、封闭性知识理论性知识、学术形态知识默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动态性知识、开放性知识应用性知识、生命形态知识学生观适应教师。学生是客体,是学习经验的“无产者”适应学生。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经验的“有产者”学习观被动拷贝、简单模仿、拘泥教材自主建构、知识创新、积极实践。教材观教教材用教材教3-标准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定位基础课程

——素质教育、大众教育、基础教育。独特价值——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

——跨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三大领域重要载体——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教育(主渠道)3-标准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地理知识、技能、意识、情感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多样性、选择性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做

——地理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地理实践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标准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切任务都围绕提高学生的素质。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素质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3-标准“知识与技能”——基础目标第1条:侧重自然地理,是后面的基础第2条:侧重人文地理,涉及核心论题第3条:侧重区域地理,重在成因分析第4条:侧重地理技能,利于终身发展高中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3-标准“过程与方法”——关键目标(课改亮点)第1条: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基础(较低层次)第2条:发现问题、提出方案、研究解决问题

——核心(提升层次)第3条:表达、交流学习成果

——较高层次

高中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3-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终极目标第1条:把兴趣、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列为目标第2条:除国情外,更强调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3条:强调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第4条: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但是知识目标,也作为情感目标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3-标准知识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拘泥于学科的系统性。既可以突出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又可大大删减传统的知识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13-标准例:必修课程——地理1内容标准:

1.宇宙中的地球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标准内容标准的特点:1.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不拘泥于自然地理科学体系的纯粹、全面、系统。传统、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有所精缩、删节。2.地球作为整体,突出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不面面俱到。3.紧扣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必修课程——地理2内容标准:

人口与城市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标准的特点:1.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同样不拘泥于人文地理科学体系的全面、系统,强调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互相渗透、综合。2.传统、经典的经济地理内容有所精缩3.紧扣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3-标准必修课程——地理3内容标准: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2.区域可持续发展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3-标准课程标准改变了只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的状况而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这些行为描述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和可评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23-标准内容标准中有关标准的行为描述结果性目标

1、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

2、技能模仿——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反映(认同)——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领悟(内化)——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3-标准目标陈述的结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对象表现程度

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陈述例:结合实例,简述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会初步判读遥感图像”(选修7)。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简述,判读行为条件——结合实例行为对象——遥感的工作原理,遥感图像表现程度——基本,初步3-标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价建议——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教科书编写建议——教师成为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有明确的界定3-标准教材特点基本策略第4篇高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分析

——以必修1-3为例人文与社会地理科学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地理3地理2地理1选修1宇宙语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地理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独特价值与完整体系特点14-教材4-教材学科领域基本内容价值追求自然地理地理1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人文地理地理2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地为生,协调人地关系区域地理地理3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结构逻辑与内在价值:必修1是2、3的基础;2是3的基础。以自然的、人文的、区域的动态过程为核心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特点2教材重视基本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的揭示——潜移默化地提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突出地理学的实用价值特点3

地球的运动大气过程水文过程地貌过程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人口过程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的形成

产业转移过程流域综合治理过程荒漠化资源开发过程——综合地看待问题:把环境—社会系统或自然—人文现象联系起来;——动态地观察世界:要素和系统的变化,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相互依赖和影响;——多样的空间表述:图像、语言、数学和数字等方法的运用。4-教材内容的表述、组织及呈现方式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式。特点4必修图像叙述图文结合活动类内容课文类内容文字叙述内容提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思考或读图思考案例活动问题研究阅读4-教材体现学科逻辑,融入观点教育特点5

学生通过有逻辑的地理知识的学习,逐渐建立“头脑中的地图”(概念图),只有这时,才能说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4-教材

《地球上的大气》逻辑结构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大气的运动

基本过程热力环流(案例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

环流的形成过程不同尺度的大气运动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常见的天气系统(局地尺度)锋和锋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

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是怎么运动的——原因、过程、结果大气运动的影响——基本态势、对天气气候的影响4-教材《城市与城市化》逻辑结构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市的不同等级什么是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城市个体城市群体城市化4-教材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逻辑结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案例:我国西北地区背景:干旱的环境成因:侧重人为原因分析基本过程对策与措施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案例:亚马孙热带雨林背景:雨林的环境效益;雨林生态的脆弱成因和过程:侧重人为原因分析保护与开发背景、成因、过程4-教材案例式教材设计特点6课程标准对范例式教学的倡导“结合/运用实例,分析/了解……”“举例说明……”“以……为例,说明/分析……”通过精选的材料、典型案例的主动学习、探究和归纳推理,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4-教材《地理》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外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侵蚀是怎样发生的堆积是怎样发生的4-教材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地理》必修24-教材《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4-教材案例的功能1.学到的是学科的系统思想而不是系统材料2.所选案例材料只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从中归纳出理论,本身不作教学要求。3.用案例来诠释、实证、应用理论4.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进得去,跳得出”,即详细展开案例分析,但着眼点不在案例本身,而能迁移、扩展运用到其他区域。4-教材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国山西美国田纳西煤水(流域)条件:煤藏/市场/交通建设:采得多—运得出传统工业综合利用:产业链新变化

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背景:自然要素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土地/植被/环境综合开发: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时间线索/发展4-教材

主题主要分析区域/事件

延伸地区/事件荒漠化我国西北地区非洲撒赫勒地区森林保护和开发亚马孙热带雨林我国西双版纳雨林生态农业能源资源开发我国山西省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河流综合开发美国田纳西河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俄罗斯伏尔加河区域农业我国东北地区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美国玉米带区域工业与城市化我国珠三角我国长三角、全国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模式资源的跨区调配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我国西电东送工程产业转移东亚地区案例拓展分析,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4-教材“地理1”结构

4-教材地理1各章节知识结构、删减内容及重点第一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宇宙中地球宇宙环境、特征提供能量、活动影响公转与四季自转与时差外部圈层内部圈层行星地球删除: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月相、五带划分4-教材第二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地球上的大气基本过程规模运动全球气候变化热力环流水平运动适应对策可能影响全球范围:形成风带、气压带,影响气候局地范围:高低气压中心,影响天气气候变化受热过程删除: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布、全球热量平衡、气候形成因子和类型、大气环境保护气候资源扩充:全球气候变化4-教材第三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地球上的水水分循环海水运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分循环水分循环意义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洋流的定义、类型、动力,影响因素洋流的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水圈构成

删除:海水温度和盐度海水运动形式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权益扩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4-教材第四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地表形态的塑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山岳的形成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对交通、聚落的影响删除:组成岩石的矿物、岩石及其成因地震、地壳的变动、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扩充:山岳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发育4-教材第五章知识结构及删减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差异性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整体结构全球范围:热力分异、海陆分异大陆内部:纬向分异、经向分异和垂直分异整体功能具有统一的演化进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演化整体响应自然地理环境组成层次性删除:生物、土壤、陆地资源扩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教材人口人的生活空间人的生产活动人口的变化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人口数量人口迁移人口容量空间结构地域结构城市化“地理2”结构

4-教材第一章的内容逻辑结构

人口的变化数量变化空间变化自然增长增长模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