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1页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2页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3页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4页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 公开课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拿来主义》课堂实录(“生成课堂”案例)执教者:李仁甫(课文出自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专题“文明的对话”)第一课时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所在的专题,名称叫什么?众:“文明的对话”。师: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从时间来说,是现代与传统的对话。这我们已经学过。那么,从空间上来说,是什么与什么的对话?众:中国与外国的对话。师:对。也可以说是本国与外国的对话,或者说是本土与外地的对话,当然我们通常研究得最多的还是中国与外国的对话。大家已经预习了《拿来主义》,看看本文说的是哪一种对话?众:中国与外国的对话。师:同学们说得很准确。学了《拿来主义》,你们就会明白中国与外国应该如何对话,不过我们首先要与文本对话。我们在学习其他课文时,就布置大家对本文自学、预习了几次,同时就注音、解释、常识等基本内容检查了几次,并要求大家把每次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或者把自己最欣赏的地方标出来。现在我们进行交流。生1:第一段第四五行“几位‘大师’们”,这一说法是不是有问题?用了“几位”,后面不能加“们”。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词典上说“名词前有数量词时,后面不加‘们’”。师:挑战语言大师了!(众笑。)师:大家看看,究竟鲁迅对,还是他对?(众议,多数表态说他对。)师:大师也会犯错误,我们不要迷信。敢于向大师挑战,精神可嘉!下面请继续交流。生2:第一段中,鲁迅先生对待梅兰芳的态度是否正确?师:你看呢?生2:我认为,梅兰芳是我国京剧艺术大师,他不仅热爱艺术,还热爱国家,属于进步人士,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剧,深受广大戏迷喜爱,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师:梅兰芳在天之灵有知,一定会被你的话感动。(众笑。)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生3:我认为,被鲁迅在文章里骂过的人有很多,比如梁实秋、陈西滢,这不奇怪,这放到当时的情况来理解。师:你认为梅兰芳被骂得活该了?生3:也不是这个意思。(众笑。)师:我也来谈谈我的看法。如果梅兰芳先生今天还健在,他再次到苏联——哦,解体了,就是俄罗斯吧——去交流,他还会挨骂吗?众:不会。师:送艺术家到外国进行文化交流,在今天是非常频繁的、正常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没人骂了?众:国家强大了。师:因为强大,所以平等。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交流。我们再假设一下,让当今的京剧大师于魁智玩穿越——(众笑。)师:也出现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被送往苏联去,你觉得鲁迅会骂他吗?众:会的。师:为什么?当时的中国跟外国的地位是严重不平等!中国被迫把自己的好东西送给人家。所以,与其说鲁迅骂的是梅兰芳、于魁智,倒不如说骂的是当时的政府。这叫对事不对人。其实从整体来看,第一段集中写的是什么?众:送去主义。师:对。不仅理解送梅兰芳,而且理解送古画,都要结合语境来理揣摩。梅兰芳个人无罪,古画也无罪,有罪的是当时的——众:政府。师:以及他们的文化政策。请继续交流。生4:第三段说“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我觉得这种说法跟后面“拿不出东西来”的结果矛盾。(不少人嘀咕:不矛盾。)师:谁说不矛盾的?你来谈谈。生5:作者用的是反语。师:反语,就是反过来说,当然我们也就要反过来理解了,“不算坏事情”当然就是“算坏事情”了。你理解得很正确!请坐!我们知道,鲁迅是用反语的高手,请大家把本文中其他的反语也找出来。(紧张地寻找。)师:找好的先发言。生6:第一段中的“发扬国光”、“进步”。师:对。不是“发扬国光”,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是“进步”,是落后。有没有了?生7:第三段“丰富”、“大度”。不是“丰富”,而是有限得很;不是“大度”,而是吹牛。师:分析得很好。还有吗?生8:第一段中的“大师”。师:对,讽刺“送去主义”的后果,讽刺政府的可怜,可怜到几乎没有什么大师了。还有没有了?(学生沉默。)师:前面几段找得差不多了,下面还有一个明显的。生8:哦,第九段中的“国粹”,师:找得非常精准!刚才几位同学发言都很精彩。下面请继续交流其他内容。生9:第八段中的“大宅子”是什么意思?(不少人嘀咕:文化遗产。)师:对,就是文化遗产。本文的话题,就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89页,填写编者为我们设计的一个表格。总喻比照对象对待遗产的方式作者评价得了一所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者(两分钟后)师:填好了吧?你怎么填的?生10:“孱头”对待遗产的方式是“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作者评价是“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昏蛋”对待遗产的方式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作者评价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废物”对待遗产的方式是“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作者评价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师:你填写得非常到位!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作者评价。作者的评价是针对具体的大宅子的,而既然大宅子比喻为文化遗产,那么针对文化遗产,你是否能把作者的评价重新表述一下呢?(大家思考。)师:比如,“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接受一切”就是“全盘肯定”或者“全盘接受”。生11:“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就是“不敢接受”、“拒绝接受”。“保存自己的清白”就是“全盘否定”、“否定一切”。师:很好,请坐。关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问题,也有人换一个角度来分析:第一种态度叫逃避主义,第二种态度叫虚无主义,第三种态度叫投降主义。这三种态度都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态度是什么?众:拿来。师:对。具体如何拿来?生12:“占有、挑选”。师:是占有,还是挑选?生12:挑选。师:这就准确了。“占有”是承接上文的,实际上就是“拿来”。师:关于“挑选”,作者又使用了四个比喻: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面对这些东西,如何具体地挑选?请你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生12:鱼翅,“吃掉”;鸦片,“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烟枪和烟灯,“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都毁掉”;一群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师:这四个比喻,比喻什么?(沉默片刻。)生13:文化遗产。师:对,还是文化遗产。你有很强的语境意识。语境意识强的人,理解力就强。第八段只以大宅子来比喻,而这一段却以很多东西来比喻。这说明,不同的东西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不同部分。请大家思考一下,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什么部分?请分组讨论,然后推荐一位发言人发言。(讨论。)师:请小组发言人发言。先发言的先亮观点,后发言的如果看法雷同就会失去机会。有请!生14:鱼翅比喻优秀的东西,鸦片比喻优劣并存的东西,烟枪烟灯比喻虽反动但可以做反面教材的东西,姨太太比喻极其反动的东西。生15:鱼翅比喻精华,鸦片比喻精华与糟粕并存,烟枪烟灯比喻一般的糟粕,姨太太比喻危害性最大的糟粕。生16:鱼翅比喻进步文化,鸦片比喻进步与落后兼有的文化,烟枪烟灯比喻一般落后的文化,姨太太比喻非常落后的文化。师:有没有其他看法了?看来没了。这三种看法,说法不同,但都是正确的。谢谢各小组精彩合作,谢谢发言人!好了,我们总结一下,第八段和第九段都使用了比喻,这从论证方法来讲,叫什么论证?众:比喻论证。师:对。用打比方来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就叫比喻论证。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就大量地使用了比喻论证,记得课文名字了吗?众:《劝学》。师:对。本文使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呢?你来说说。生17:使所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师:很好,不过除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还有作用更重要——生17:增加观点的说服力。师:那这两段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的?生17:拿来主义。师:是的,题目就是观点。不过题目的表述太简单了,文中有没有更为具体的观点?在哪里?众:第七段。师:我们一起朗读一下。(齐读。)师:作者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谈到“拿来主义”,正反对比,先破后立。在中心论点提出来之后,主要使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来具体说理。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这种论证方法,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借鉴。第二课时师:上一节课大家交流的内容很有价值,交流得非常精彩。还有没有其他问题了?生18:关于“大宅子”的来源,既然说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如果“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而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样做不是显得太流氓了吗?难道鲁迅先生认可、鼓励这种不择手段的行径?(这个问题我始料未及,也被难住了。)师: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水平了!这是一个应该赢得掌声的问题!(一片掌声中,我心理也平衡了一下,决定先让同学们议议再说。)师:人家问题提得有水平,下面我们不妨来讨论讨论,看看有没有人把问题解决得同样有水平。(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有人举手。)生19:鲁迅先生自己表述得非常清楚,请看原文,“祖上的阴功”后面的括号里不是写着“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在这里,作者提醒我们对“祖上的阴功”这一说法不要当真。师:你这是替鲁迅先生辩护。那么,他辩护得有没有道理?生20:我认为没有道理。其实鲁迅先生就是要强调“祖上的阴功”,然后为下文“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的说法作铺垫。师:请大家看看注释,什么叫“阴功”?所谓阴功,就是“迷信的说法,认为人们做了好事,阴间就给记功,可以泽及后代子孙”。这位同学提出的“铺垫”说,大家同意吗?众:同意。师:问题是,“骗来的,抢来的”跟“阴功”又如何能联系在一起呢?生21:“骗来”、“抢来”跟骗抢之后被官府发现,不是一回事;甚至骗抢之后被发现,跟发现之后被判刑,也不是一回事。既然骗抢之后没有什么严重后果,这不正证明祖上有“阴功”吗?(有人鼓掌)师:你很善于逻辑推理。这使我想起了目前法律中“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命题,你所说的,其实就是“程序正义”,虽然这种骗抢行为违背了“实质正义”。也就是说,在“实质”没有发现之前,不能超越“程序”定罪判罪。骗了抢了却不被发现、不被定罪,这或许就是“祖上的阴功”在起作用吧?这完全符合中国人“因果报应”的思想。当然,这也不能说鲁迅就有这样思想,他只不过是“姑且这么说说”而已。这也是杂文风格的需要。好了,我们一起解决了一个疑点。不过前面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一个疑点没有解决——明明是“骗来的,抢来的”,鲁迅先生却提倡“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是不是太流氓了吗?是不是助纣为虐呢?难道鲁迅先生认可、鼓励这种不择手段的行径?请大家继续思考、讨论。生22:鲁迅先生不写自己对这种骗抢行为的谴责,并不表示他就不谴责或放弃谴责;事实上,鲁迅先生把骗抢之后不被官府发现、不被官府判罪的结果,归因于“祖上的阴功”,而且补充说明“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这本身就是对这个骗抢行为的一种嘲讽。师:你很会咀嚼语言,能从文字本身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来。我再来补充一点看法,正因为本文专门论述“拿来主义”,谈要大胆、勇猛地来“拿”,谈在“挑选”之前首先要“占有”,所以才把“骗来的,抢来的”等不同的情由搁置起来,不予评判。什么叫“且不问”?就是姑且“不问”,而不是真的“不问”。而前面“祖上的阴功”也是这样“姑且”说说的,而不是真的就归因于“阴功”。鲁迅先生一向以“嫉恶如仇”著称,而在这里“姑且”一下,目的正是为了突出强调“这一次”的写作意图——只谈“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这所“大宅子”。好了,前面两个问题终于解决了吧?同学们,有了艰深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探究的信心和能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险远之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到奇异的风光,大家心里一定会感到非常快乐吧?(大家都沉湎于成就感、自豪感之中)师:还有其他内容要交流了吗?生23:老师,你上一节课说《拿来主义》是杂文,那“杂文”是一种什么文体?师:我们前面分析的时候,提到了中心论点,提到了比喻论证,大家看这是什么文体?众:议论文。师:对,但杂文跟一般的议论文又不同,杂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文体。议论的东西,以批评、批判为主,比如本文针对当时“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批判了全盘否定、全盘接受等不同的态度,提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正确主张。不过本文在议论时,又具有文学意味。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本文的文学味道吗?众:感受到了。师:谁具体谈谈?还是你吧。生23:多用反语修辞,多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师:对,上一节课我们谈到过反语。幽默、讽刺,请找一两例。生23:第一段写“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捧”、“挂”,讽刺了送去主义者一味送去而最终无物可送的的可怜相。师:分析精彩!能再举一例吗?生23:第三段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贺喜”,通过对后代子孙沦为亡国奴的悲惨下场的想象,讽刺了送去主义的历史危害。师:很好!请坐!像这样带有幽默、讽刺色彩的句子,文中还有不少,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分析了。由于多用反语修辞,多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杂文就具有一般议论文所没有的犀利与深刻,所以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鲁迅先生就曾把他自己的文字比喻成“匕首”、“”。还有同学需要发言吗?生24:最后一段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四个条件中前三个我理解,“不自私”不太懂。难道“自私”的人就不会“拿来”别人的东西了?师:这里说的“自私”的人,当然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指在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时怀有私心的人。因为怕丢自己权力、地位而拒绝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拒绝科学、民主理念的,是什么人?众:保守者。师:比如晚清政府,比如当今一些不想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不自私”就是要求一个人——特别是政府大院里的人,放弃一己之私而能考虑民族、国家、人民的最高利益。有没有问题了?好,没了。最后总结一下我们的学习心得。请你。生25:杂文要善于使用反语、幽默与讽刺手法,语言要力求形象化。还有,中心论点要明确。还有,用比喻论证,既可以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又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还有,鲁迅主张的“拿来主义”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师:总结得非常好,特别是最后一点。在当今,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我们的青年,一定要具有开放的胸襟,多元的文化意识,做一个地球村里的世界公民。下面请一起朗读最后一段。(朗读。)师:“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前面鲁迅先生以大宅子为喻,以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为喻,结果不但观点具有说服力,而且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那么这种比喻论证,你会使用吗?下面,我们就以现场大家看得到的“窗子”为比喻——(学生眼光齐刷刷地朝查窗子看去。)师:也来谈谈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光看教室的窗子还不行,最好还要联想到你曾经接触过的其他各种功能、各种装饰的窗子。给大家两分钟,可以写在纸上。这样吧,我起个头:“假如把我们国家比做一间教室,那么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就是打开窗子。”你们接着往下写。(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在写草稿。)师:准备好了吧?下面我们交流。开头是“假如把我们国家比做一间教室,那么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就是打开窗子”,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