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_第1页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_第2页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_第3页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_第4页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中国的钢铁公司、铁合金、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化工和其他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量盈余。在一些新兴行业,如风扇制造,他们也表现出盲目开采,导致资产负债表。我国经济有很大发展,但人均水平仍居世界100多位,供求平衡还是低水平的。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呢?出现过剩的原因及影响何在?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一、产能过剩严重供求关系是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关系。需求是生产的动力,供应是为了满足需求,它们之间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经过平衡,达到对立的统一。在实践中,供求关系同一切事物一样,矛盾的双方不平衡、不统一是绝对的,平衡、统一是相对的,由不一致达到一致,一致之后又出现新的不一致,推动着供求关系的发展。但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以及国民经济基本比例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同总供给与总需求一样,在行业、部门、企业内部,也要求供求关系保持基本平衡。在这方面,我们总体上是做得好的,但也不时出现问题,有时不平衡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过去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总需求远远落后于总供给,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也出现过,但属局部性、阶段性的,而这些年的供求关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总体表现是:总供给得到长足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总供给的需要;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供给也能基本上满足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但不论是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属于相对的低水平的,许多产品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满足最终消费的需要,同时,诸多行业却出现了投资膨胀,产能过剩。新近出现的产能过剩,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在占1/3到几乎一半的重要行业中出现,范围比较大,过剩程度比较严重。钢铁、铁合金、焦炭、电石、水泥、汽车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等重工业及纺织、服装等轻工业都出现过剩,且过剩严重。像钢材产能过剩40%,电解铝过剩58.4%,焦炭过剩200%,汽车过剩20%,家电过剩30%,电视机过剩90%,纺织、服装产能过剩超过100%。绝大多数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不到70%,有些行业利用率不到40%。第二,在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同时,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典型的是新能源和造船。发展新能源是完全必需的,但一些地区不顾本地的条件、环境、配置能力和需求,以“发展保色能源,上新能源基地”的名义大规模地上能源基地,出现盲目跟风发展的趋势。有一个省13个地级市中有10个正在打造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上万个城市做出了新能源发展规划。全国20多个省新上的50多家公司正在扩建的多晶硅生产线总产能达到17.7万吨,相当于全球产量的3倍和目前中国产量的150倍。光伏玻璃生产线由2001年的4条猛增到去年的40条,光伏电池产量由3兆瓦上升到2000兆瓦,6年中增长了600多倍。第三,产能过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绝对过剩。像钢铁、铁合金、水泥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远大于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的现实需求量,短时期内市场不可能消化这么大的产能。另一种是相对过剩。粗钢产能过剩,几类高级合金钢的产能却短缺,不能满足需要,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房高价房过剩(2009年豪宅一套平均价格7956万元),廉价房不足。产能过剩,对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有很大负面影响。一个直接影响是相当部分投资无效,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打漂了。建一个钢铁厂,投资要几十亿、上百亿;建一个汽车厂,投资要几十亿;建一个大一点的水泥厂,投资也要以亿计。这些行业的主体设备都是专用的,形成的生产能力不用,等于一堆废钢铁,不仅投资白费,而且还要每年付出大量折旧费和维护费,配套的辅助设施也要支付折旧和维护费,损失是很大的。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企业的总资产为2.3万亿元,固定资产为1.1万亿元,以产能过剩20%计,总资产损失4600亿元,固定资产损失2000亿元,仅折旧损失也达上10亿元。2008年钢铁工业产能过剩超过40%,投资和折旧、维护、转产损失可能达到七八千亿元。2008年,汽车工业产能过剩近25%,投资及折旧、维护实际损失可能达到三四千亿元。投资过量引起产能过剩的另一面,是抑制消费,消费不足。这些年来,我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出现投资膨胀挤占消费的趋势。投资率由1978年的38.2%上升到2007年的42.1%;最终消费率由62.1%下降到2007年的49%。其中居民消费率由1978年的48.8%降为2007年的35.3%,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时的17%降为10.6%。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占到27%,接近居民消费的1/3。资本形成中又有一部分是过剩、无效的。这就对消费形成三重挤占:过量直接投资挤占、资本形成中产能过剩造成的损失挤占,以及政府消费过大挤占。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及其效益最终是由市场需求规模尤其是居民最终消费规模决定的。生产和投资规模扩大到不适当的程度,最终消费被挤压,必然影响到再生产过程和投资效果。上图告诉我们,由于投资率上升,最终消费率与正常消费率的差距由“六五”期间的3.3个百分点,上升为“十五”期间的3.9个百分点,加上产能过剩造成的损失部分,要差5个百分点。2007年,最终消费率与正常消费率的差距扩大到21个百分点,加上产能过剩带来的损失部分,要差25个百分点,即比正常消费率要低1/3左右。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12.8万亿元,一个百分点是2600亿元,10个百分点高达2.6万亿元。当年最终消费支出为按正常消费率70%计算应达到18.3万亿元,按1978年的消费率62.1%计算也应达到16.2万亿元,即实际最终消费比正常消费要少3.4-5.5万亿元,按13亿人口平均实际最终消费比正常消费每人要少2600-4200元。这一数额被转移到投资中去了,而投资的相当部分又由于过量及缺乏有效需求的支撑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形成投资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现实不平衡,影响了再生产的顺畅进行和投资效果。二、关于过剩的原因生产过剩本来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和顽疾。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会出现产能过剩呢?我国出现产能过剩是局部性、暂时性的,不存在全局性周期过剩的制度必然性,也不存在生产力过剩的物质基础,过剩的性质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有本质区别,但也存在产生产能过剩的体制性因素和条件。偶然性后面有必然性,局部性反映出全局性问题。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主要是由经济体制不完善,宏观管理不到位、市场自发性、盲目性发挥作用引起的,同时还有一些别的因素在起作用。对于这些条件和因素,我们必须注意研究解决。目前产能过剩主要是由以下四种失衡引起的:1.重大项目、上工程,轻社会主义政策方针建设不到位我们发展生产,是为了满足需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些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多项工作的首位”。(2)并一再强调,要坚持科学发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这些根本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并未全面贯彻落实。有些地区为了追求政绩,追求GDP,以大干快上、超常发展为荣,不顾客观条件和现实需要,不惜一切上项目、上工程,搞重复建设,成为一些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有些省市以GDP超常增长,建了多少标志性大项目为荣,并没有认真研究GDP的内容、结构是否适合本地的情况和全局的需要。全局钢能已过剩,已有钢厂产能并未发挥,还要上新钢厂。全国已有上百家汽车厂,还要新上汽车厂。GDP上去了,增加了政绩,其实GDP相当部分是无效低效的,付出的劳动与效果不相称,人民并未享到应有的实惠。值得注意的是,盲目投资有物质条件的支撑。1994年实行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事权扩大。加上间接税和卖地收入,地方政府具有了更多主导经济发展的权力。地方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7.3%,上升到2000年的80.4%、2006年的90.3%、2007年的90.7%。200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3.72万亿元,地方投资12.45万亿元,地方投资占了全社会投资的大头。我国是个大国,实行分税制,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地方具有独立的经济决策权和投资权,是完全必要的。但经济是个整体,整个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规律不能违背。重大项目和基本比例的安排,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考虑总供给与总需要的平衡,局部必须考虑服从全局,否则难以发挥全局优势,局部也是难以发展起来的。盲目投资,说明投资体制有可探讨之处,需要解决。2.社会经济条件在国家和国家产简单再生产及扩大再生产与消费相适应,投资生产才能得到实现。消费,包括生产消费与最终消费,关键是最终消费,生产消费、中间消费是为最终消费服务的。投资膨胀首先表现为生产资料部分投资的膨胀。这部分投资超过消费资料生产的需要,超过部分不能实现,首先形成为生产过剩部分。其次表现为消费资料投资膨胀,超过居民最终消费的现实能力,超过部分不能实现,成为多余的,形成进一步的过剩。最终是整个投资大于有购买力的最终消费的需要,形成生产总过剩。最终消费水平、规模及可预见的现实需要规模是决定整个生产和投资规模的根本因素。生产和投资只有与消费尤其是最终消费相适应,生产投资才是有效的,否则必然引起过剩。通常投资要比消费超前,但超前的规模和时间要与消费的规模和要求相适应,即建立在目前和下一步有购买力和期望购买力基础上,才是应有的投资;超前过量部分是对消费的挤占,缺乏消费对象,也就成为多余部分。投资不仅要求与消费在数量上相适应,更重要的是要在结构上相适应。3.对外依存度较高,已经已经创造了应有的内外需求关系1978年以来,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利用外资,引进来,走出去,壮大了我国经济实力,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国策,必须长期坚持。经验表明,对外开放要讲究质量,正确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第一,内需与外需,要以内需为主,立足于内需。对外开放,扩大外需是手段,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开放和外需都要符合我国的需要,发挥我国之所长,补我国之所短,有利于我国发展。一切借鉴、利用、引进都应是有目的、有比较、有选择、有条件的。这并不完全决定于自己,但要立足于自己,为了自己,发展壮大自己。进出口都是这样。大量廉价出口留下大量污染甚至只换回一堆纸的亏本买卖是不能再做下去的。单纯靠引进也不能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最终是靠自己。立足内需,也才能更好地开放,扩大外需,使外需为内需服务。第二,我国是个发展中大国,有广阔的市场,内部市场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满足。发展内需,满足内需,是建设发展的要求和迫切需要,也是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世界各国都看好这个市场,双眼盯着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带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开拓这个市场,满足这个市场,才能进一步带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内需与外需关系处理不好,不立足于内需发展生产,就要面向和依靠国外市场进行生产,生产规模、内容和时间受到国外市场的制约。国外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且设限很多,条件苛刻;国外市场一变化,生产就必须变化,不是屈从于对方的要挟条件,就是产品卖不出去,形成产能过剩。而利用外资和引进如果不是立足于扩大内需,而是为引进而引进,为取得优惠条件而引进,引进又限制地给以优惠,西方国家趁机把落后产业向我国转移,使国内一些产业盲目扩大,则会进一步造成供应关系失调。前一种情况,使一部分本来应满足内需的产能转向外需;后一种情况,又额外增加了不应增加的产能。这都不利于扩大内需,而把利益转移给外方了。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2.1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出口1.2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7%,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达到21.5%。近30年来,外商对我国第二产业的投资一直超过投资总额的60%,其中不少是重复落后的,较先进部分的核心技术又一直为外资掌握。对外依存度这么高,显然超出了应有的内外需关系水平。西方经济危机一来,出口大副度下降,立即形成大批企业产能过剩,歇业关门。4.企业通过资本项目扩大产能,是造成非经营不良的经济原因这些年来,我们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所有制结构进行了调整,建立起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企业从政府的附属物,变为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有了自主投资、经营、发展的权利和能力,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一些企业不顾原材料来源和全局市场的需要,不顾国家规划,单纯从短期利润出发,盲目上项目,铺摊子。据调查,我国近年来钢铁工业产能过剩60%以上,水泥90%以上是非公有制企业盲目上新项目引起的。风电企业一下子发展到70多家,也多数是私营和外资企业。有些国有企业也为了追求一时之利盲目扩大产能。高利润率成为这些企业扩产的动力。钢材、水泥价格上涨,使一些企业不顾一切地扩大产能。超额利润驱使这些企业只听命于市场,双眼只盯着一时之利,置全局需要和国家利益于不顾,决不停下扩产的步伐。这些企业扩大产能的资金,相当大部分是用压低职工工资、挤劳动者消费得来的。一些企业将工人工资压到最低水平,物价涨了,工资不涨,不给福利,不上保险,使利润疯狂地增长。利润转化为积累,成为生产过剩、抑制内需的根本性因素。还贷付息也是靠工人创造的剩余劳动。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产值占整个经济的2/3,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达到7253万人,就业人口占城镇就业人口的70%。这部分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比国有企业低10%-20%。因其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低,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无能力消费,怎能不影响生产发展!以上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但都与宏观管理与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市场有关,与所有制结构有关。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决定于所有制结构和市场,服从利润率的指挥;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也听命于市场,服从利润率的指挥。当现实或预得利润率高于100%的时候,企业是不顾一切的,什么全局利益、自然环境、劳动者权益、国家规划和宏观调控都置之度外,拼命扩大产能;当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赚得腰缠万贯的时候,它才罢手。票子是现实的,眼前的暂时利益就是一切。是它指挥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指挥着某些地方政府的脑袋,指挥着产能。这是引起产能过剩的根本性原因。三、未解决的问题我国投资膨胀,产能过剩,不自今日始,计划经济时代即有反映,始终未解决好,近日又以新的形式出现,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既要解决认识问题,更须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手。从大的方面来说,可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不适应生产与投资、消费是对立的统一。扩大消费,必须首先扩大生产,这就必须进行投资,包括扩大对最终消费资料生产的投资,否则扩大消费就成为空谈;但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既是生产目的、条件和动力,消费的规模和结构又决定生产和投资的规模和结构。生产、投资必须立足于消费,服务于消费,满足消费,才能是有效的、可实现的,而不致于引起生产不足或产能过剩。这里的关键是处理好生产消费与最终消费,即中间消费与最终消费的关系。第Ⅰ部类的生产规模要与第Ⅱ部类相适应,ⅠⅡ部类的生产规模要与ⅠⅡ部类V及其扩大部分相适应。第Ⅰ部类的生产是为第Ⅱ部类的生产服务的,ⅠⅡ部类的生产和投资最终是为V服务的。如果Ⅰ部类生产和投资脱离了第二部类的需要,ⅠⅡ部类的生产和投资脱离了V的现实状况和需要,盲目扩大,必然造成生产过剩。不论哪一个部类的生产产能,哪一个项脱离,哪一项就过剩;什么时候脱离,什么时候就过剩。在这里,最终消费水平、规模、现实和未来需求是决定生产消费、生产规模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明确投资目的,弄清楚最终消费与生产消费的关系,才能杜绝生产过剩。上面说过,这些年我国出现生产过剩,是最终消费不足,投资率过高,投资侵占了消费,V的相当部分未形成V,而形成为m,m又转化了投资和ⅠⅡ部类扩大生产,形成ⅠⅡ部类生产规模与消费规模的不适应。所以,杜绝产能过剩,抑制盲目投资,必须抑制盲目投资的资金来源,提高消费率,扩大V的部分,让本来应属于V的部分的国民收入回到消费者手中,这样才能切断产生产能过剩的条件,创造现实需求,为扩大市场创造条件,使生产与消费走向平衡。在处理好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前提下,投资要处理好已有生产与扩大生产、ⅠⅡ部类生产、有现实购买力的生产与下一步生产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大多数工业的生产规模已能满足需要,主要任务不是扩大产能,而是进行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升级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向全社会提供更多低消耗、低污染、无污染、高效率的先进劳动手段、能源、原材料和消费品。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拓创新上下功夫。投资要着眼于目前和下一步社会发展的需求、技术进步的要求,进行创造性、开拓性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也要与客观需求相适应。这类建设投资大、回收慢,如果过于超前,建设起来不能充分利用,也会成为剩余闲置部分,造成巨大浪费。2.国内和我国发展经济和投资需求量表扩大内需已提出了多少年,但一直得不到落实。原因在于一些地区把大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西方金融危机一来,受到到影响和打击,一些同志才有所觉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我国是个发展中大国,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但对外开放是为了发展自己;对外依存度过高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市场的潜力巨大,内需远没有得到满足。我国的发展要立足于内需,服务满足内需。挖掘提高内需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巨大动力。要看到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需求。我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生产力水平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人均产值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65.8%,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5.5%。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任重道远。现代化还未实现的程度,就是内需的程度;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应达到的水平,就是内需应达到的水平。我国人均产值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国内市场可以提高3倍,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可以提高半倍;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可以提高17倍;达到美、英、日等国水平,可以提高18-21倍。何况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扩大内需,重点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3亿人口60%在农村。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不牢固,生产现代化程度低,基础农田设施落后,许多作物仍使用传统技术和靠天吃饭,一遇天灾就减产。全国仍有8%的行政村不通公路,土路面及无路面土路占88.5%。电网老旧,电压不稳,同网不同价。还有2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农民收入水平低,制约着农村消费和市场容量扩大。目前农民每支出1元,可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6元,城市居民每支出1元,可拉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