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诗歌的比较阅读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诗歌的比较阅读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诗歌的比较阅读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诗歌的比较阅读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芣苢》《插秧歌》诗歌的比较阅读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插秧歌教材中的考点:诗歌的比较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比较其异同教材典例《芣苢》《插秧歌》内容上的异同:相同点:内容上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劳动时候的快乐与情趣,体会出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不同点:《芣苢》侧重描绘了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插秧歌》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全家上阵、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描摹细致,细节生动,描绘出了一幅雨中插秧的农耕风俗图画,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涩的生存状况。比较一:内容上:都体现出画面美“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从一开始的采摘,到最后的满载而归,表现出劳动者劳动成果由多变少,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比较一:内容上:都体现出画面美《插秧歌》描绘了

①抛秧接秧图②拔秧插秧图③雨中插秧图④呼唤早餐图⑤农夫应答图五幅画面,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比较二:写作背景1.《芣苢》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比较二:写作背景1.《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是一首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展现了古代劳动妇女劳作忙碌而欢快的场景。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又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比较三:文体不同《芣苢》节选自《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主要内容: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2.《插秧歌》是宋代杨万里的一首农事诗,是“诚斋体”。是一首七言律诗。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比较三:文体不同比较四:表现手法《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这首《芣苢》,语言简练生动,描写形象传神,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主要表现手法:①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②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芣苢》以二二节拍为主,通篇短促的四字显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作为古典诗歌源头的《诗经》句式上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采采”是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6《芣苢》课件—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6《芣苢》课件—高一上学期语文统编版重章叠唱在语言和结构上的作用?《芣苢》运用重章叠唱,回环往复,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了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③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比较四:表现手法不同《插秧歌》手法①比喻。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②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③细节描写。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说:“刚刚插好的秧苗根还没有长牢,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踏坏了秧苗。”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不得不惊叹诗人对农村生活观察的细致、体会的深刻。考点精讲诗歌的比较阅读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解题要领: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大雁南飞——思乡、盼归)2、仔细捕捉关键词语(送、望,流尽年光)3、善于联想类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渴望建功立业、抗金报国壮志未酬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解题要领: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3、恰当使用思想感情鉴赏术语。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三)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魏野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对比问题:这两首诗都以《寻隐者不遇》为题,意境、主题也相似,都是写寻隐者终未得遇。请从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二诗的不同之处。参考答案:形式:贾诗为五言绝句;魏诗为七言绝句。贾诗为问答体,以答为主;魏诗为自问自答。内容:贾诗有目标可见,特意寻访,童子知其去向,“只在此山中”;魏诗中所寻者无具体行踪,“采芝何处未归来”。贾诗主要是对话,通过对话体现诗意;魏诗写景抒情都有。表现手法:贾诗寓问于答,虚实相生,含蓄简练;贾诗景略情在,情中见景。魏诗自问自答,透露出怅然若失的感情;描写以白描为主,青松、白云构成鲜明的艺术形象。解题要领:1、立足诗歌本身,理解诗歌具体的内容。2、理解表达技巧的具体运用,并注意区分。3、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4.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示例解析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5.古诗中某一诗句的比较鉴赏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问:此诗第四联"多病所需惟药物",有的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觉得哪一句更好,为什么?答:“但有故人供禄米”更好。(表明态度)只是因为友人供给我钱粮。(析句意)此句表面上虽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说“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说“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诗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正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满含寄人篱下的伤感,也包含着自已没有得到赏识与重用的不满。(析妙处)而诗中“多病所需惟药物”则只有身体的多病与潦倒,没有这些丰富感情的倾泻。(比较句的劣势)答题指导①正面回答,观点要鲜明,至于孰优孰劣,一般可自由选择。②比较鉴赏时应有所偏重,可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进行鉴赏,得出一有一无的结论。答题步骤词语比较题:()①析词义。②描画境。③点作用。()诗句比较题:()①析词义。②明妙处。③点作用。()表态度表态度比较词劣势比较句劣势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6.对同一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甲】小池(杨万里)

泉水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问: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试作简要分析。

示例1:我更喜欢乙诗。因为它从“大”处着眼,显得境界开阔。诗前两句虚写,直陈西湖六月的风光不与四时相同;后两句实写,再现西湖六月的特异风景:满湖莲叶、荷花,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与艳红真是好看极了。虚实结合写法的运用,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我更喜欢甲诗。因为它从“小”处入手,写得细致入微。此诗取景很特别,“流”是“细流”,荷是“小荷”,叶是“尖尖角”,且这“尖尖角”上还立着个小小的蜻蜓。不仅如此,本诗还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诗人捕捉到新荷刚出水面,那小小蜻蜓已自立于其上的稍纵即逝的一瞬,让蜻蜓和荷花相依相偎这一自然界的和谐情景在一瞬间留下永恒。这种写法是乙诗所不具备的。7.对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问: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示例解析

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地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父老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诗歌比较鉴赏类命题解题技巧总结1、熟悉初、高中课本上所学过的诗歌。2、熟练掌握诗歌四大考点的相关知识及相互间的联系。3、熟练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技巧,准确理解把握诗歌内容情感。4、看清问题的要求,带着问题在原文寻找线索。5、理解原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标题注释等。6、按步骤规范答题,减少失误。

课内诗歌内容及情感补充★《登高》的思想内容及情感:前四句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写重阳佳节登高的远望之景,运用手法有比兴、象征;后四句抒情,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无依、国事多艰的愁苦沉郁之情。★《观刈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通过写麦收时农人的辛劳和困苦,以及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己无功德又不事农桑却能衣食无忧的愧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自己住茅屋而想到天下寒士居无定所,表达了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用比喻手法,把出征的人比作飘零的蓬草,用大雁北飞等意象写出了征人羁旅天涯、漂泊无依的伤感情绪。

诗歌情感词缀最全归纳

★词缀一之喜之愁之思之悲之苦之盼之思之忧之怨之恨如:羁旅愁思之痛世事沧桑之感知音难觅之伤寂寞苍茫之感

无可奈何之情孤独凄凉之感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

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

抒发了风景不变而人事已非之感

★词缀二……的愁思……的孤独……的惆怅……的思念……的无奈……的悲凉……的愤怒……的遗憾……的忧思……的渴望……的豪情……的闲适……的羡慕……的怨恨……的怀念……的感伤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物是人非的慨叹怀古伤今的惆怅

伤春悲秋的感伤年华易逝的怅惘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乡思亲的愁苦孤寂悲凉的心境依依惜别的不舍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寄情山水的悠闲超凡脱俗的志趣夙愿得偿的喜悦谈禅说理的感慨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时伤世的悲慨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壮志坚贞爱国的忠贞怀才不遇的苦闷仕途失意的无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诗歌情感词缀最全归纳

★词缀三对……的赞美对……的喜爱对……遗憾对……的深切同情

对……的强烈不满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对骨肉同胞的思念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对朋友的勉励对未来的担忧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昏庸腐朽的揭露对高尚品格的赞扬对英雄志士的仰慕对世俗官场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喜爱★四字情感术语:旷达爽朗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憎恶激愤豪迈激昂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豁达乐观欢快喜悦狂喜高昂向往美好仰慕迷恋讴歌赞美朦胧凄婉关切同情低沉惆怅黯淡凄楚抑郁苦闷孤独寂寞忧愁伤感离愁别恨含蓄缠绵轻松愉悦清淡平和

(注:请在平时不断补充)学以致用2022全国甲卷真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试题解析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说法错误。文诗中先说笼中的画眉鸟在窗边清风中鸣叫,初听之时,声音还是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此时再听画眉鸟的鸣声,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因此,文诗也认为画眉鸟在“高笼”中与在山林之间的鸣声是有差别的,对此有所涉及。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2022年全国乙卷真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试题解析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在《白下驿饯唐少府》中,诗人借可见之景太阳来遣愁,尾联“长安在日边”,即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借乐观的态度来遣愁,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明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无需感到离愁。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比较诗歌内容的能力。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大意是走哪条路离开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即无论唐少府怎样离开此地,最终的目的地长安都是在太阳边。“日边”即太阳的旁边,一方面写出了此去长安距离很远,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长安的位置,如若想念在长安的唐少府,可抬头看看太阳,借举目可见太阳来排遣离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提到诗人排遣离愁的句子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诗人表达了只要心意相通,心胸豁达,不需要为离别而难过。这是借乐观的态度来排遣离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指出两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

华清宫

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