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评试题_第1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评试题_第2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评试题_第3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评试题_第4页
(全国卷 地区专用)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十单元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评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综合测评一、选择题1.(2017安徽蚌埠二中期中,22)很多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用以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如芥子油苷就是十字花科植物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由此无法推断出()A.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发生了共同进化B.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C.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D.用芥子油苷人工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其种群出生率2.(2017广东茂名石鼓中学一模,33)Nt表示某经济动物种群第t代的种群密度,Nt+1表示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密度,如图表示该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与Nt+1/Nt的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为a时,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c点时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b和e点时,该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D.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4.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乙种动物种群增长速度最快时,乙种动物的数量约为500头B.甲种植物的K值应远大于1000,而丙种动物的K值应远小于1000C.当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时,短时间内会导致甲种植物减少,丙种动物增多D.该生态系统的群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甲、乙、丙三种生物不能构成群落5.(2017湖北武汉调研,4)如图为某群落中棉蚜及其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7月5日B.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C.棉蚜与瓢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反映群落内部存在负反馈调节D.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人工防治6.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样地类群数个体数第1层第2层第3层第4层第5层第6层人工广场绿植物用地11849211321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A.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B.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7.(2017江苏仪征中学月考,23)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8.植物高度是直接反映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的重要指标。下图是某草原放牧活动对群落植物高度的影响,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群落植物高度与放牧程度呈负相关B.群落植物高度是各种群高度的平均值C.调查某种群植物高度时可采用样方法D.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9.(2017河北定州中学月考,2)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地区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基因型引入前,原地引入后5年,本地引入后8年,本地AA50%54%58%aa20%24%28%A.该林区30年间发生了次生演替B.外地植物在引入前后发生了进化C.研究该地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大二、非选择题10.种群密度能够明显影响布氏田鼠的内分泌水平且种群密度高会抑制种群的增长,为确定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水平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同样影响,某研究团队进行了专门研究。实验简要过程如下:①取地形特征和植被类型基本一致的两样地(相距约30km),样地1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35只/hm2,样地2高原鼠兔繁殖初期密度为12只/hm2。②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________,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表不同密度种群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μg·mL-1)繁殖时期种群Ⅰ种群Ⅱ种群Ⅲ繁殖初期0.090.110.09繁殖盛期0.100.080.09繁殖中期0.060.060.06繁殖末期0.070.080.08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请补充实验简要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种群,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实验需要,另增加面积为10hm2的样地3,在繁殖初期首次捕获高原鼠兔26只,全部做好标记,适当时间间隔后再次捕获到17只,其中2只带有标记,则该样地高原鼠兔密度约为________(取整数),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为________,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以上研究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某滩涂湿地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水分减少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eq\b\lc\(\a\vs4\al\co1(海三棱藤,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旱柳群落(1)海三棱藤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_____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为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________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由芦苇—柽柳群落演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与旱柳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旱柳的数量变化呈现“________”型增长,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________。(3)图中四种群落的命名是根据群落中的________命名的。土地较干旱的地方分布着大量旱柳,在水分较多、湿度较大的地方分布着大量芦苇,芦苇低处分布着海三棱藤草,上述描述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4)图示群落的变化说明了人类的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

第十单元综合测评1.B【解析】由题意不能得出芥子油苷能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B错误;菜青虫能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说明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C正确;用芥子油苷人工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其种群出生率,D正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正确。2.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纵坐标表示Nt+1/Nt,若纵坐标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下降,若纵坐标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当种群密度为a时,纵坐标小于1,则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点时Nt+1/Nt最大,说明种群数量增加最大,并非表示该种群环境容纳量;b点和e点时,Nt+1/Nt等于1,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为d时,Nt+1/Nt>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推测该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D【解析】由题图可知,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数量减少至一定水平,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小;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到最多,限制其数量增长的因素是食物;由图中桑毛虫和暴猎蝽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4.B【解析】由于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而乙种动物种群数量处于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A正确;同一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的K值大小与营养级高低没有必然关系,B错误;由于生态系统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所以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时,短时间内会导致其食物(甲种植物)减少,其天敌(丙种动物)增多,C正确;任何生态系统的群落都存在水平结构和垂体结构,生态系统内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群落,D正确。5.A【解析】7月5日后瓢虫数量下降,但是该群落中动物的物种数目并没有降低,A错误;棉蚜活动能力较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蚜的种群密度,B正确;棉蚜种群的数量增多,进而使瓢虫种群的数量增加,瓢虫种群的数量增加又使棉蚜种群的数量降低,体现了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瓢虫数量上升具有滞后性,棉蚜发生初期应及时人工防治,D正确。6.A【解析】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动物丰富度差异较小,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土壤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法;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受季节、气候等影响,并非均为“S”型增长,还会出现下降、波动。7.D【解析】分析曲线可知,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最大值,但其K值略低于最大值,A错误;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即乙捕食甲,B错误;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错误;无生物乙时,1~3周甲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大,生物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8.A【解析】柱形图显示:轻放牧量时群落植物最高,放牧量超过或低于轻放牧量时群落植物的高度都降低,说明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植物的生长,A错误,D正确;群落植物高度应是群落中各种群植物高度的平均值,B正确;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及其植物高度均可采用样方法,C正确。9.B【解析】发生火灾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引入前外地植物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0%×1+(1-50%-20%)×1/2=65%,a的基因频率=1-65%=35%;引入后5年外地植物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4%×1+(1-54%-24%)×1/2=65%,a的基因频率=1-65%=35%;引入后8年外地植物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58%×1+(1-58%-28%)×1/2=65%,a的基因频率=1-65%=35%;可见外地植物种群中基因频率始终没有变化,说明外地植物在引入前后没有发生进化,B错误;研究该地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C正确;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大,D正确。10.(1)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2)不是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3)22只/hm2b增加密度梯度(4)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解析】(1)对照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种群密度是否对高原鼠兔的内分泌水平和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所以自变量是种群密度,对照实验中各组的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所以在高原鼠兔的不同繁殖时期各样地内应随机捕捉高原鼠兔若干只,从其颈部取血4mL进行皮质酮水平的测定。(2)由于两样地高原鼠兔存在地理隔离,样地1和样地2的高原鼠兔不是同一种群。(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公式NM=nm,则有N26=172,得出N=221只,样地3的面积为10hm2,因此样地3种群密度为221只/10hm2≈22只/hm2。分析曲线图可知,样地3对应图中的曲线b,增加样地3的目的是增加密度梯度。(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在当前种群密度范围内,密度高不会抑制高原鼠兔种群增长,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没有明显影响;种群密度对内分泌水平和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