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影响因素分析

大城市带是一个有多条车道和交通走廊的大型城市密集区域体系,由许多城市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拥有众多核心地理条件的大城市。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根据特定地理条件产生的一种地理结构。与传统的区域人口承载力不同的是,大都市带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地域社会经济系统,支持这类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物质条件,除了都市带区域内部的资源环境之外,还需要本区域以外(包括国内和国外)的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因此,如何提高区域内外资源的保障程度和本区域的环境支撑能力,为未来人口扩容提供稳定的支撑以及对正在形成与发育的长三角大都市具有现实意义。1分析主导地带经济能力1.1人口容量的定义20世纪中叶以后,在全球范围内,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趋势日渐显露,人口容量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以及有关研究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全球及不同国家和地区所能承载的人口进行了研究。综合国内外学术界对人口容量的多种定义,可以认为,人口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域空间的经济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支持的最大人口规模。这是一个一般化了的定义,从中可以看出,同一个区域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开放程度之下,其可能的人口容量是不同的。对前面界定的人口容量概念加以引申,大都市带人口容量是在一定时期内大都市带社会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支持下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规模。1.2大城市区域人口增长的支持1.2.1交通轴线不断向专业化集聚,形成双城网络强化的都市体系工业化进程中,在极化效应的推动下,以少数具有区位或资源优势的城市为中心,逐渐形成都市区,与此同时,区域交通轴线的形成使得产业和人口不断向交通轴线及其两侧的原有城市集聚,都市区数量增多,沿着轴线方向扩展融合就逐步形成大都市带。随着产业和相应的活动人口的集聚,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提高,直到产业集聚超过某一临界点,出现规模不经济时,产业向大都市带集聚的动力消失,甚至出现向外扩散的态势,人口向大都市带集聚的动力才随之而减弱甚至消失,大都市带人口扩容就失去了基本的动力,这时大都市带达到了当时条件下的最大人口容量。1.2.2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大都市带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能够容纳的人口主要取决于其产业集聚能力,而产业的集聚与发展又受到资源供给的制约。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能源和资源供给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统计资料显示,1820~1980年,全球初级金属产品的消费增长速度始终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世界能源矿产与金属矿产品的消费增长趋势基本相同。全球经济发展依靠资源的支撑,大都市带同样如此。充足的资源供给支撑着美国五大湖沿岸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并最终形成了人口规模约3300万的大都市带;而二战后的日本则主要依靠太平洋沿岸的港口输入资源,最终形成了人口规模超过6600万的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足见良好的资源供给条件对大都市带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的重要性。1.2.3土地约束因素大都市带区域环境承受能力是指大都市所在区域能够提供的最大限度的土地、水、以及最大限度地接纳并自净污染物质的能力。一般说来,大都市带是复杂、开放的区域系统,在用地约束方面,主要不在于传统意义的区域内土地农业产出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而是更在于区域内土地满足大都市带经济活动对各类功能用地需求的能力。区域内淡水资源的年最大可用量和环境消纳污染物质的年最大负荷量是大都市带人口容量的重要约束因素,难以想象在淡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能成长起人口以千万甚至亿万计的大都市带。大都市带的人口容量是产业集聚规模、资源支撑条件和环境承受能力等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改变都市带的资源供给能力与环境容量,无疑会影响人口容量的大小。1.3长三角人口规模测算不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大都市带所能达到的最大人口规模是不一致的,像英国、美国、中国这样一些人口以数量级相差的国家,大都市带的人口规模就很难相同,见表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到8743万,总量已高于世界上其他已经成熟的大都市带。而且,与国外已经成熟稳定的大都市带相比,长三角地区的大都市带仍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空间经济活动追求规模效益的客观规律还将牵引产业和人口不断向长三角地区集聚,长三角地区的人口规模仍会继续增加。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考虑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基础上,以未来20年内国内生产总值可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和可能达到的就业增长弹性系数这两个变量为基础,依据世界银行有关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公式,在计算长三角地区就业增长率的基础上推算了该地区的经济—人口规模。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人口总量将为1.07亿~1.17亿。2资源环境要素都市带的人口容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容量的函数,只要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支持就业增长,人口扩容就有其经济基础,世界都市带的人口增长都说明了这一关系。因此,从经济人口容量来看,长三角都市带的人口总量超过1个亿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这并不是说都市带人口扩容就不存在其他制约因素。研究表明,国外大都市带的发展均有良好的资源与能源供给能力作为支撑。因此,发展中的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究竟有多大,关键在于未来这一地区的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有多大。只要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不断提高,长三角都市带的人口容量达到1亿甚至更大的人口规模,都是有可能的。长三角都市带地处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理应在全国范围内吸纳更多的过剩人口,都市带人口扩容不仅是自身发展使然,同时也可以为统筹解决全国人口问题做出贡献,因此,长三角都市带扩容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为了推动长三角都市带人口稳定扩容,有必要对支撑其人口容量的资源环境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支撑都市带人口容量的主要资源为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能源与矿产资源。从水资源看,长三角地区地处我国的丰水地带,水资源对该地区人口容量的约束较小。尽管长三角地区也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短缺以及部分欠水年及枯水期所导致的资源性短缺,与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问题存在本质差别,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和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土地资源看,尽管长三角地区也存在着人口增长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但是作为一个开放的地域系统,长三角地区的粮食问题通过市场解决也是正常的,因此,长三角都市带土地资源对人口容量的约束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与人口扩容引起的城市建设用地和区域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的增加与现行的土地政策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在国家层面做进一步的政策调整。从矿产资源情况看,我国自然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而能源和矿产资源贫乏。长三角都市带属典型的矿产资源与能源匮乏地区,矿物能源和矿物工业原料资源异常贫乏,需求量极大的石油、铁矿石都极其稀缺,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都要依赖域外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而另一方面,2005年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的经历看,现阶段长三角都市带正处于消耗资源最多的时期,需要有大量的资源来支撑。实证研究也表明,1999年以来中国的GDP与石油消费量之间呈现出高度关联性。因此,石油、铁矿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供给也是长三角都市带扩容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的能源与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建设。环境容量也是制约长三角都市带经济增长和人口扩容的重要制约因素,但是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观的转变能够推动区域环境容量的不断扩大,因此,只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淡水资源和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加以循环利用,就可以有效地减轻环境容量对都市带人口扩容的限制作用。循环经济战略的逐步实施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3加强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建设,加强长三角带人口上述研究表明,未来经济发展所需各类用地保障程度的高低、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能力的强弱以及区域环境容量的大小是影响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大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使长三角地区人口能够稳定地扩容,必须提高资源环境的保障程度和支撑能力,加强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建设。3.1功能用地需求的保障能力非农产业和人口向长三角地区的进一步集聚必然会导致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进一步增加,因此,加强经济活动对各类功能用地需求的保障能力建设是长三角都市带人口扩容的自然基础。随着长三角都市带地区的人口扩容,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按照目前的土地政策,满足这一需求有一定困难。因此,要提高长三角大都市带各类功能用地的保障能力,需要新的发展思路。3.1.1建立基于国家层面的分类用地政策,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高竞争力区域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构建我国高竞争力的区域,长三角都市带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在区位优势、综合实力、政府效率、市场发育、外向型程度、资本投入、产业基础等方面已经表现出自己的发展能力与发展潜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竞争力,保持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无论是对于长三角地区,还是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全国划一的土地紧缩政策势必会影响长三角都市带的成长,不利于高竞争力区域的培育。因此,建议国家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对于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主体功能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在国家层面的不同定位,建立分类的用地政策。对于都市带地区等“战略引擎”的区域实行较为宽松的用地政策,以保证其发展所产生的用地需求能够得到满足。3.1.2以轻量经济为抓手,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长三角地区土地面积为10万km2,其中耕地所占比重为38.6%,建设用地所占比重为14.8%,按照目前的增长方式,即使国家能够对长三角地区执行较为宽松的土地政策,长三角都市带也终会面临用地不足的一天。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长三角地区人口扩容与用地紧张的矛盾,关键在于转变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走发展轻量经济之路,以缓解资源危机,减轻环境压力。所谓轻量经济是指发展资源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但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业和创造较大价值的第三产业。从长远来看,轻量经济应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近期对于用地需求较大的各类开发区,要进一步改变“招商引资,土地先行”的传统办法,转变招商引资理念,从注重引进新项目,到重点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催生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借力海外资本市场,谋划海外上市等新的举措,从而逐步实现“无土招商”。3.2我们高度重视战略招配能力的建设3.2.1马六甲海峡受军事束缚,致资源供应2004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已经达到1.4×108t,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45%,2020年预计我国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将接近60%。而我国进口石油渠道单一,2003年75.2%的原油来自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中东和非洲地区向来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我国石油资源供应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而且我国进口原油的8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由于存在较多安全隐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且不说马六甲海峡受到军事封锁将会导致中国的石油供应瘫痪,即使是发生一般性事故导致航道堵塞,都会对我国石油的安全稳定供应产生重大影响。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也是能源消耗最大的地区,未来能否获得稳定、长期的石油供给,不仅事关长三角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能否稳定扩容,而且也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和整个国家安全的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因此,国家要在实施能源外交、加大调整能源战略的力度,推动境外油气进口多源化、通道多元化的同时,可以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建立石油资源的战略性储备库存,确保具有发展引擎作用的经济发达地区最低限度的能源安全。3.2.2企业争夺对外、分散采购长三角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对铁矿石等工业原材料的依赖程度仍然很高。但是,国内铁矿石资源无论储量还是品质都难以保证钢铁工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大量使用进口铁矿石。2004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但是与这种地位不相称的是,中国企业对于国际市场铁矿石的定价没有话语权。2005年宝钢被迫接受国际供应商铁矿石价格上涨71.5%的要求,2006年又被迫接受再次上涨19%的要求。国际铁矿石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国众多企业争相对外、分散采购,是失去铁矿石定价权、受制于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在进一步削减铁矿石进口企业数量的基础上,以宝钢、武钢等企业为核心,对购矿大企业进一步联合。同时要加大境外开矿力度,对到境外寻找铁矿的中国企业扩大信贷额度,通过参股等多种形式,力争境外开矿总规模达到1亿t以上,从而在境外建立安全稳定的供应渠道。3.2.3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绿色能源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在能源战略还应逐渐摆脱对石油能源的过多依赖,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绿色能源;主动开始新一轮能源结构的调整,鼓励新能源技术开发和利用,重点开发核电,积极进口煤和天然气,以部分取代石油。3.3大力扶持和引导循环经济,积极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都市带的环境容量是动态的,尽管如此,始终不能排除大都市带人口容量的环境约束作用。因此,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和发展观的转变,对土地资源采取更有效的利用方式,对淡水资源和固体废物、废水、废气通过循环利用有效地减轻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长三角地区现阶段的产业发展总体上还比较粗放,每万元GDP的资源消耗比发达国家高3~4倍,钢材消耗是美国的5.8倍,照此下去,到2020年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将增长4倍。这种情况将使长三角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事实上已步入资源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未来要支撑经济持续增长和更大规模的人口,必然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而要提高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容量,根本的出路就是要朝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走循环经济之路,而且应当在全国率先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一般认为,实施循环经济需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发达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集群,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企业家和公众对资源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地方有较好的执法环境,政府能发挥调控职能并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等等。长三角地区的这些条件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成熟一些,这是实施循环经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