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以“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为例_第1页
新闻学-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以“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为例_第2页
新闻学-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以“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为例_第3页
新闻学-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以“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为例_第4页
新闻学-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以“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以“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为例摘要:为了探究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本文基于对具体案例“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的研究,通过对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概括与分析,发现社会突发事件往往能形成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因是,社会突发事件自身特有的利益广泛性、主体隐蔽性、时间突发性和效果直接性,这是区别于普通舆论事件的主要特征。然后总结得出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的构成与形成机制的一般规律,就是构成传播主体的公众、媒体与政府是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后针对社会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形成机制,提出相应的舆论引导方式。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引导方式,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ResearchontheFormationMechanismofInternetPublicOpinionintheEmergentIncidents——Takingthe"13-year-oldboymurderinDalian"Abstract:Forresearchtheformationmechanismofnetworkpublicopinioninemergencies,thisarticleisbasedonthestudyofaspecificcase"13-year-oldboymurderinDalian".Throughthegeneralizationandanaly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socialemergentnetworkpublicopinion,wefindsocialemergencies.Thereasonwhynetworkpublicopinioneventscanoftenbeformedisthatthesocialemergenciesthemselveshaveawiderangeofbenefits,concealmentofthesubject,thesuddennessoftime,andthedirectnessoftheeffects,whicharethemaincharacteristicsthataredifferentfromordinarypublicopinionevents.Thensummarizethegenerallawofthecompositionandformationmechanismofthemainbodyofthenetworkpublicopinioninemergencies,thatis,thepublic,themediaandthegovernmentthatconstitutethemainbodyofthecommunicationaretheextremelyimportantcomponentsoftheformationmechanismofthenetworkpublicopinion.Finally,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andformationmechanismofsocialemergencies,thecorrespondingpublicopinionguidancemethodsareproposed.Keyword:Emergencies,Networkpublic,Formationmechanism,Guideway,13-year-oldboymurderinDal目录TOC\o"1-3"\h\u第1章绪论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递,互联网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开放性、交互性、信息大容量性等优势,成为人们现代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联网作为开放的信息平台,方便了公众的信息交流、信息获取、信息交换。公众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就是对一个社会事件或公共话题的言论发表。随着公众数量的不断增多,公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公众对参与社会生活表达社会民意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发布信息或获取信息,因为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公众可以即时对某一社会焦点或感兴趣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态度。网络成为了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态度的主要场所,而当一个社会公共话题出现,公众的讨论会显得更加激烈,更易形成网络舆论。政府需要了解网络舆论,才能更好执政。互联网政务的蓬勃发展也正是表达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重视,从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开通“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到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等线上交流平台的开通,无不表示网络已成为政府机关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之一。重视网络舆论,做好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成为了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当社会突发事件突然来临形成网络舆论时,如果不能及时引导,便会使谣言、负面情绪等在网络迅速传播,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只有关注网络舆论、听取民意,及时发布信息、及时引导舆论,才能安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重视公众网络舆论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态度,研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与引导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公共秩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1.1.2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使网络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面对当前我国频繁发生的突发事件以及网络舆论影响范围的不断扩散,总结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的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过程,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对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公共秩序都有重要意义。1.2文献综述1.2.1国内研究现状近几年,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研究逐渐成为热门。通过对国内文献的阅读,发现我国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应对与引导,形成和演变研究方面。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往往与突发事件的特征相对应,因此,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特点对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有重大参考作用。崔维维(2013)曾提到,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特点包括信息不畅通、不确定性、负面影响较大。这些特点也基本符合了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特征,但还需进一步的补充,如涉及主体、影响范围等。我国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研究上,关于其应对与引导方式的研究是比较完善的。如张明羽(2012)曾在我国国情、环境等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应对机制,即政府部门、大众媒体、社会公众需三位一体,共同联合应对网络舆论。政府部门做好信息的发布工作,大众媒体做好信息的权威工作,社会公众则要增强自我约束能力等。1.2.2国外研究现状笔者以“公众意见”“公民互动”为关键词,在谷歌学术等英文学术搜索平台搜索发现,目前国外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相关研究较为零散,主要集中在公众意见、公民互动、政治参与等方面。如安德里亚(2006)在《当意见领袖写博客时:公民互动的新形式》中指出,有影响力的人大多是具有政治意识和社会积极性的公民,他们能够非正式地影响他人的态度或公开行为。公众通过互联网,利用博客这样的工具协助表达他们的政治态度,公众在博客上针对公共话题参与讨论,而博客上的意见领袖则使用他们的影响力使该事件产生更多的关注与讨论。这种新形式的互动,在意见领袖的带动下,促进了更多的政治参与。如\t"/new/Detail/index/SJES_01/_blank"朱莉安\t"/new/Detail/index/SJES_01/_blank"·厄本(2013)在《在线追踪公众意见–在传播研究中用于社交网络分析的一个例子》中指出,公众意见是在公共传播中获得最大认可的意见观点,即主流观点,这种主流观点在同一事物中体现为舆论观点。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因此,网络舆论也不仅仅发生在一个领域内,它是不同的领域交叉产生的共识。在网络上,有不同领域的代表出现,这些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意见,并争夺其他公众的注意力和认可,来形成公众意见。1.3研究内容和方法1.3.1研究内容通过大量查阅、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国内外学术关于互联网舆论管理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成以下部分,首先概述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对本文文献以及相关概念做基本介绍。其次概括社会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和特征。然后用选定的案例对网络舆论发展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梳理该案例的舆论形成机制。再然后通过社会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从而总结得出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的一般规律。最后提出我国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为我国政府以及新闻媒体网络舆论的引导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1.3.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网络舆论形成机制方面的文献资料,且通过对该文献的归纳整理和研究,分析并总结出国内外关于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的现有成果,并借鉴其成果,为本文研究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案例分析法:本文选取了2019年与网络舆论相关的典型案例事件“大连未成年杀人案”,并对该案件的舆论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为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的探索研究找到现实依据,增强研究的有效性。1.4相关概念界定1.4.1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突发事件因其近年来的频发性与影响的广泛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关于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本文采用的是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定义,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来应对的社会安全事件(崔维维,2013)。1.4.2网络舆论的概念界定对于网络舆论,目前学术界并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含义,有的学者会强调舆论的形态、有的学者会放大舆论的范围,很多学者都有自己对网络舆论的理解。面对众多不同网络舆论的概念,其中相同的点是,网络舆论是关于“社会事件”、“多数人”、“公众意见、态度等的总和”。本研究对于网络舆论的概念则是引用万旋傲(2015)中的定义:网络舆论是多数人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在网络中公开表达的意见、态度等的总和。1.4.3形成机制的概念界定我国关于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的研究较少,对于形成机制的概念也各有不同。本文关于形成机制的概念则是引用程慧(2011)界定的概念:机制指的是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即组成事物的程序和过程。研究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就是研究网络舆论的组成要素以及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第2章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与特征2.1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社会上每天发生的事情不计其数,有些事情能引起大众的关注讨论,有些事情则一闪而过。数不胜数的社会公共事件中,只有少部分能得到大众的关注,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各事件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因此,本章研究的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网络舆论形成的一般过程是,公众对互联网上的某一社会公共事件进行转载讨论,初步引起关注,随后更多的讨论将该事件进一步扩散,引起新闻媒体介入并进行深入追踪报道,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下,热度居高不下,形成舆论热点事件。归根结底,最能形成网络舆论的主要原因还是公众的兴趣点。我国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对民主、法治、自由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不断高涨以及主体意识的增强,社会公共话题得到了公众的高度关注,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增加,在未来,网络舆论热点话题将会重点关注公共话题(毕宏音,2019)。根据舆论事件的形成以及传播研究,当前网络环境下,可能产生网络舆论热点事件的主要议题来源。如公共政策的部署出台,公共部门社会形象的塑造,长期积累的社会热点讨论如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突发事件的发生等。其中,突发事件扩散成为网络舆论事件的速度最为迅速。社会突发事件往往能作为舆论关注点,并形成网络舆论的原因,在于其自身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或该事件反映出的负面社会效应。首先,突发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往往能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就是一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事件不仅关乎社会的所有民众,还涉及到政府部门的决策与回应,因此该事件作为代表突发事件的典型案例,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获得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其次,突发事件往往带有较强的灾害性或负面社会效应,需要政府通过及时有效的措施减少负面效应。例如,有时候突发事件的负面社会效应体现了该事件的发生暴露了明显的待解决社会问题与相关政策的缺失问题,指向了政府部门的不合理规范或行为失当,对政府的决策部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决策压力(万旋傲,2015)。杜文晶(2019)研究中曾指出,以道德为评价标准的网络舆论与法律标准不尽相同时,会造成网络舆论的大爆发。因而该突发事件的发生,成为了舆论热点事件,也对我国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2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基本特征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不同于普通事件产生的网络舆论。普通事件形成的网络舆论大多是经过一个过程的酝酿,再通过舆论领袖等主体的运作才能形成。而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参与的主体会更加广泛,影响的范围也更大,往往会对社会造成一些变化。本文通过总结研究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原因及特征,得到网络舆论形成机制一般规律,发现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往往表现出如下的基本特征:2.2.1利益广泛性社会突发事件因其涉及更多的网民利益,如社会公共政策的更新等,使得事件更容易发酵成为舆论事件,因此社会突发事件凸显了网民的利益广泛性。2.2.2主体隐蔽性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在网络世界里,公众可以借助匿名的身份,畅所欲言发表心声。在网络上的意见发表能使公众减少在现实上表达的包裹和负担,因而相对于现实,大多公众更加支持在为其提供隐蔽空间的网络。2.2.3时间突发性普通的网络事件与社会突发网络事件的最大差异在于社会突发事件的形成往往是突然出现的,具有时间上的突发性;而普通事件变成网络舆论事件则需要通过一个过程的酝酿,且未必形成网络舆论事件。2.2.4效果直接性社会突发事件之所以能发展成为网络舆论事件,是因为突发事件是有难以控制的客观因素引起的,没有可预知性,且有些社会突发事件的爆发是在揭露我国社会待改进之处,如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等。因此社会突然事件的爆发解决后,会对社会造成一些可观的改变,对社会进步有着直接的效果。第3章“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事件分析3.1“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案情回顾2019年10月20日,大连10岁女童琪琪在放学回家途中遇到了13岁的蔡某,然后蔡某将女孩骗到自己家中意图猥亵,并将被害人刺死抛尸在小区灌木丛中。琪琪的家人报案后,警方很快便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蔡某。10月24日,大连警方发布通报,加害人蔡某因未满14周岁,未达我国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蔡某进行收容教养,期限三年。随着案件的曝光,更多的细节披露出来。蔡某在路上遇到女孩家属,很主动询问家属:“你女儿找到没有?”女孩尸体被发现时,蔡某在人群中表示:“还真被人害死了啊?”在被警方抓获前,蔡某在班级群装作无辜发言,意图摆脱嫌疑。据调查,近一两年,附近至少3名女性此前曾遭遇过蔡某不同程度的骚扰。3.2“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的舆论发展过程“大连未成年人杀人案”因情节的恶劣性以及加害者被警方释放的不公平,引起了公众的强烈质疑与广泛讨论。随着案件细节以及媒体对加害者背景调查的曝光,舆论要求严惩凶手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在10月26日,举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等。对舆论讨论的范围从极端个案扩展至未成年人犯罪防治公共领域的大范围,相关舆论则在该事件背景下保持高热。本研究以案例——“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带入分析舆论发展过程。3.2.1公众个人意见的提出,引起关注10月24日,有网友在微博反映,大连市一名未成年人残忍杀人抛尸后竟被警方释放,该案件一曝出迅速引起网民关注,不少网民质疑警方做法是否恰当,随后,新浪微博话题“#大连11岁女孩被害#”登上热搜榜。据新浪舆情通系统以“大连11岁女孩被害”为关键词进行全网搜索得到数据,截至2019年10月24日凌晨至2019年10月24日24时,该话题相关微博共133414条。3.2.2官方通报案件侦办过程及处理结果,舆论热度初显大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立即通报案情和侦办经过,表示加害人蔡某因未满14周岁,未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蔡某进行收容教养三年。此通报一出,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且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不少网民则呼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需要调整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同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未成年人犯罪应受足够审思”,获得了超50万人的点赞。3.2.3权威媒体介入进行系列追踪报道,舆论关注范围扩散从10月25日起,多家媒体对该案件进行追踪报道,披露了更多关于蔡某的作案细节以及背景细节。蔡某作案后的抛尸、处理作案工具、若无其事与受害人家属搭话以及作案后在班级群聊天试图摆脱嫌疑等细节都激起了舆论的不平,质疑“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是谁”,呼吁严惩凶手。在该案件的背景之下,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等,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3.3“大连未成年人杀人案”折射出公众对我国法律政策的需求表达部分网民认为现有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不符,体现出明显的法律滞后性。从校园欺凌到刑事犯罪,我国已有多例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件。众多重案轻放的案例在前,不调整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刑事责任年龄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钻法律空档子,做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温震,2017)。该事件的舆论发展过程能代表大多数突发事件的舆论发展过程,因为该事件暴露出我国公共政策的滞后性以及严重性,折射出公众对我国法律政策的需求表达,也引起了权威媒体和多数公众的关注。第4章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一般规律研究4.1社会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4.1.1公众公众与公众之间是分散的,只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或有相接近的情绪和观点才能把公众联系起来(崔维维,2013)。在互联网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多元化,公众能够主动地接受信息,也能参与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的知情者则会通过网络,主动发布信息内容细节,以吸引其他公众的目光形成舆论。公众参与突发事件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网络社区,如微博、论坛、贴吧等。在这些网络社区中,都有意见领袖的存在。意见领袖作为公众的组成部分,因其强大的粉丝量与影响力,加入对突发事件的讨论,使该事件被更多的公众所关注(安德里亚2006)。因公众文化素养的差异性,对于突发事件的讨论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甚至会出现极端想法,使得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更快,信息扩散性越强。如“大连未成年人杀人案”,因加害人的残忍手段以及年龄的特殊性,该事件一经通报发布,立刻得到公众的关注,形成网络舆论事件。4.1.2媒体媒体作为主要的权威信息的获得以及传播渠道,同时也是党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为公众提供和传递信息。媒体与公众的新闻需求是相互的,公众通过广泛讨论的主题为媒体生成新闻内容,这些主题可以通过指导主流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来满足公民新闻的要求。在互联网的交互性下,媒体传播的信息瞬时间就能得到公众的关注讨论,使公众因为同一信息聚集在一起,发表自己的态度看法。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因其涉及问题的敏感性使得该事件能够迅速成为舆论事件。这些敏感事件极易引起公众的不安情绪,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媒体应及时报道事件情况,引导舆论走向积极态势。突发事件走向后期,媒体则需将眼光放到事件的问责,以及同类型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情况上。如“大连未成年人杀人案”,该网络舆论事件被报道后,澎湃新闻还针对该事件,形成专题系列报道,以多种形式对此事展开评述,通过剖析事件起因、舆论呼声、引用全国人大常委审议要点等,表达了为防止“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法制共同合力的立场,将舆论点转向法律政策、教育等方向(王艺程,2019)。4.1.3政府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威的外在表现形式,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职能。当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强有力的信息发布,可以安定民心。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防不胜防,无论是真实信息还是不实谣言。张曙光(2019)曾提到的“首因效应”为政府舆论引导必要性提供理论基础。其中提出,舆论出现后,应该第一时间调查事件、公布真相,因为这是事件在公众脑海里属于第一权威信息印象,该印象能够左右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政府应尽可能迅速通报消息,先引导舆论往真相方面讨论,如果放任大流或者封锁消息,只会使谣言、流言满天飞,出现政府失声的情况,使政府陷入被动的状态,如5·2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2015年5月2日,黑龙江省庆安县农民\t"/item/5%C2%B72%E5%BA%86%E5%AE%89%E7%81%AB%E8%BD%A6%E7%AB%99%E6%9E%AA%E5%87%BB%E4%BA%8B%E4%BB%B6/_blank"徐纯合带着家属出行,在庆安火车站与警察发生冲突,随后被警察击毙。由于事件双方各持己见,且该事件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司法系统,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多次回避事件、铁路警方迟迟不公布完整监控视频,导致网上飞速流出视频片段与事件相关信息,让枪击事件更加疑云重重,引起了舆论争议,极大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形象。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需要通过透明公开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交流沟通,才能取信于民,维持社会的平稳发展。因此网络时代,需要政府部门加强与公众在官方微博、自媒体账号等的沟通,提高执政能力。4.2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社会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演变过程一般分为发生期、扩散期以及消退期,即公共事件的发生,话题的争议性导致舆论扩散,政府相关举措实施导致舆论渐渐消退(王平,2013)。本研究结合社会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的演变过程,以及具体事件“大连13岁男童杀人案”的舆论演变,总结得出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如下:首先,公众针对突发事件发表个人观点,形成舆论源头。网络舆论的源头是公众对已有的旧事物的看法和对新事物的揭露。社会突发事件出现时,其涉及到的旧事物或新事物引起了大多数公众意见的形成,公众针对该事件形成的意见慢慢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讨论,如果大多数人的意见被赞同时,就会出现社会讨论。其次,不同观点相互碰撞,意见领袖出现促进事件升级。当多数人参与对同一件事的讨论时,不可避免会产生其他的观点。每个人所处的圈子不同,他们代表的观点也不同,不同讨论圈中的观点相互碰撞,获得信息的扩散,使原本并未参与讨论的公众也开始关注。同时,意见领袖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其自身的影响力使该事件产生更多的关注与讨论,促进事件进一步升级。然后,沉默的螺旋导进一步推动舆论的发酵。事件经过了不同圈子大范围的讨论,呈现出的观点越来越多样。某些观点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因此成为了主流观点,当受众发现自己处于主流观点阵营时,便会更加积极发表意见;反之,怀疑自己观点与多数人不同的人往往保持沉默,并被迫附和主流观点。如此,支持主流观点的人就更加经常发表言论来压制对立观点,使得少数意见更加保持沉默,便形成了螺旋式的发展过程,产生了舆论(\t"/new/Detail/index/SJES_01/_blank"朱莉安·厄本2013)。最后,权威媒体的介入,形成舆论风暴。由于突发事件涉及利益的广泛性,使事件引起多数网民的围观和讨论,不断推动网络舆论的发展。这个时候,权威媒体介入了该事件的报道,利用其公信力,对某些观点进行议程设置,来进行舆论引导。各媒体之间相互融合、推进,激发公众对该事件或观点的讨论热情,进一步扩大舆论的影响范围及力度。在媒体与公众的双重推进下,形成舆论风暴。第5章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及引导方式5.1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的必要性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网络舆论的力量越来越不容忽视,并且开始对社会公共政策产生压力。突发事件因其有超越日常事件的敏感性,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引导舆论,很容易影响社会的平稳发展。当网民集体关注同一个问题时,一个强有力的意见话语就产生了,形成了公众舆论,说明了事件暴露出问题的普遍性和关注度,这可以迫使政府不得不关注该问题,解决该问题,因此网络舆论使社会和政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因而值得关注。再者,在社会生活中,一些重要信息的发布和传播都是需要一定的规范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但社会发展往往不是都在计划之中,偶尔还会有一些突然而来的状况,例如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并不在意料之中,但也要政府部门也要做到及时准确、主动引导,才能产生好的社会效果。否则,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下,处于匿名状态的公众,则有可能对突发事件随意发布谣言等信息,使得政府决策部门陷入被动状态,影响民生和社会安定。5.2我国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5.2.1政府部门的引导方式由于互联网拥有即时、便捷的特点,使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引导需更加及时,这是对政府部门的极大考验。信息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但在特殊时期或面对特殊事件,大多数公众还是更愿意相信政府发布的信息。因此,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如果政府能及时有效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那是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对于突发事件的发生,政府如何有效引导舆论,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建立协调统一的指挥组织机构。如地方宣传部或网信办统一协调下属部门,如涉事部门、维稳办、应急办、公安局、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在突发事件到来时,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背景,其涉及的部门等,然后在把握相关材料的情况下,尽快向公众说明事件缘由,降低公众的模糊感,对传闻给予及时的回应,然后根据指挥机构讨论的结果,继续跟进追踪事件的发展,把握总体态势。其次是建立舆论预警应急处置机构,包括对舆论的监测、评估、预判等内容。该舆论应急处置部门要常备有舆论监测预判机制、热点敏感点问题单及其基本应急预案、舆情应急处置机制、舆情回应发布机制等。社会突发事件虽然来得很突然,但是也有其舆论演变路径,通过对舆论的监测及预判,能减少应对突发事件的空窗时间,尽可能迅速地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的关切。建立舆论预警应急处置机构,及时掌握舆论动态,实时分析社会突发事件可能的演变方向,在第一时间通过权威发声和积极干预引导舆论走向,减少负面信息的产生,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再次,在突发事件处置调查中时,要适时发布调查进度,掌握节奏。在突发事件中期探求真相期时,政府部门要根据已掌握的事实通报最新进展,逐步发布事件缘由,来增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管理工作的透明性,不断消除社会谣言。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和管理工作越公开透明,公众的信息需求越能得到满足,信息传播的对称化使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越强。与此同时,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传播和散布的空间就越小(张明羽,2012)。从次,政府应尊重网络舆论的主要关注点,对于公众最关注的问题要正面回应,对民众的正当诉求要尽快解决。突发事件成为公众舆论的关注点莫过于该事件牵扯到了公众的广泛利益,因此对于公众利益的诉求或暴露出我国政府机构、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等情况,要应时讨论,调整社会公共政策,完善社会治理模式,促进社会积极发展。最后,政府部门要打造立体化的官方自媒体矩阵和统一战线。政府部门要建设运营好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号、官方APP、官方头条号等,及时发出统一权威声音。且与上级部门官方媒体、传统媒体、社会自媒体大号建立朋友互动圈,增强与突发事件相关部门之间的互动和协同,做到多部门多媒体多主体,同一种声音。5.2.2新闻媒体的引导方式我国新闻媒体作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不仅是突发事件信息的传播者,更是社会舆论信息的搜集者。因而,新闻媒体在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传播的应对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新闻媒体不仅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更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因此新闻媒体天然具有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作用。结合当前新闻媒体对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传播的应对现状,笔者为新闻媒体提出了以下几点引导建议:首先,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融入互联网思维。新闻媒体作为联系政府和公众的桥梁,更要与时俱进,在当前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条件下,要利用互联网对公众进行更为及时、高效的信息传播。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有信息发布的更新意识,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事件的逐渐披露,新闻媒体要及时发布最新消息。大数据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资源,在新闻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拥有大数据思维,更有助于信息的整合及发布的整体预见性,有利于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然后,新闻媒体要注重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社会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公众,形成了信息的传递。新闻媒体以其在信息沟通、社会资源调动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往往成为公众所信任的信息来源。出现突发事件后,由于事件的突然,会使正常的社会秩序出现一定的混乱,以至于公众的极易出现恐慌心理,降低对社会的信任感。这时候,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十分重要,他们的意见信息往往能获得一呼百应的效果。新闻媒体培养“意见领袖”,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意见领袖”力量,对公众的态度、观点施加积极影响,及时有效地把网络舆论引向积极平稳。第6章总结社会突发事件直接关切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当此类事件发生时加上一点情绪化的意见或不实信息,很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舆论风暴。如果政府应对不及时,将会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所以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应对风险的一次考验。当前,我国已经迈入突发事件的频发阶段,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交流空间,各种意见在互联网上不断更新、讨论、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社会运转和政策调整。本研究把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特征概括为利益广泛性、主体隐蔽性、时间突发性、效果直接性,认为这些特征是使社会突发事件形成网络舆论的主要原因。随后通过分析“大连未成年人杀人案”的网络舆论发展过程,发现对于该社会公共负面事件,公众的需求大多一致,要求降低未成年人法定刑事犯罪责任年龄以及社会公众要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然后通过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传播主体和传播路径总结出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的一般规律。最后提出我国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式,为我国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