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分析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第1页
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分析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第2页
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分析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第3页
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分析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第4页
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分析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分析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0社区户外活动户外活动是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的常见形式,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从事规律性的户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塑造健康的体魄(U.S.Dep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1996);步行或者骑车等绿色出行可以有效减小交通压力、减少交通能耗(杨阳,2013);多进行户外活动可有效减少家用电器使用而减少家庭能耗(Ouyang,etal,2009);经常出门进行户外活动可以增加居民之间的交往,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Sullivan,etal,2004)。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居民的户外活动水平呈持续下降的趋势(Brownson,etal,2005;Stephens,1987)。《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仅为28.2%(含在校学生)(体育总局,2008)。究其原因,学者已经把视野扩展至整个社会文化、建成环境、政治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Sallis,etal,1998;King,1994),而建成环境对于居民户外活动的影响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研究的热点(Trost,etal,2002;Sallis,etal,1999)。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居民生活方式和城市建成环境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今城市居民户外活动水平是什么样的?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1文献总结1.1从环境法和心理学角度界定环境行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现代建筑理论认为,个体生活的环境塑造了个体的行为。布尔迪曾经论述:“居民的行动规范,是由建筑师和规划师创造的环境所形成的”(Broady,1969)。环境决定论、空间决定论等思想都强调了物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作用(小林雄次等,1990)。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现代建筑功能主义的观点受到批判,心理学一度主导了环境行为的研究。心理学强调了个人态度对行为的重要性和人对“行为”的主观能动性,其代表理论为阿杰恩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图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生态视角、更加全面地研究行为改变相关因素的社会生态理论逐渐发展起来。该理论认为居民的体力活动是个体、人际、社区、宏观政策等不同层面因素之间的互动影响的结果(Simons-morton,etal,1998;Breslow,1996;Stokols,1996;Mcleroy,etal,1988)。1.2形成良好的居民劳动环境西方学者以社会生态理论为基础,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居民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Brownson,etal,2001)。从居民个体和家庭特征看,男性比女性的体力活动参与程度要高(Trost,etal,2002;Sallis,etal,1999);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体力活动量呈下降趋势,且女性下降的趋势比男性要高(Sherwood,etal,2000);文化程度作为居民职业地位与体力活动水平的中介变量呈显著影响(He,etal,2005);性格、态度等变量对居民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Trost,etal,2002;Sallis,etal,1999);低收入家庭参加户外活动的强度高于高收入家庭(Ross,2000);运动经历和社会支持也呈显著作用(Trost,etal,2002),社会支持要素包括家庭、朋友和同事们的相互影响等(Morgan,2001)。建成环境特征方面,张莹(2011)发现与居民步行强度有显著性关联的人居环境变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街道连通性、公园距离、人均道路面积、人口净密度、广场距离、土地混合使用率。城市低密度、分散式的蔓延导致通勤方式的机动化,造成步行、汽车等户外活动的减少(Brownson,etal,2005),高密度建成区的居民步行和骑车频率是低密度建成区居民的4倍(Ross,etal,1997)。邓秀华(2011)发现居住在多层住宅的居民参加户外活动强度大于居住在高层住宅的居民。土地混合度高的地方,居民步行、骑车(Kockelman,1997;Hanson,etal,1987;Frank,etal,1994;Cervero,etal,2003)以及其他中等强度户外活动更频繁(Debourdeaudhuij,etal,2003)。Saelens等(2003)发现适宜步行的社区居民每周的步行行程是步行性差的社区居民的1.7倍,适宜步行的社区有人口密度大、混合度好、街道连接度高等特征。邻里空间环境的美学特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与闲暇时邻里街道上的散步行为水平具有强烈的联系(Vanlenthe,etal,2005;Giles-corti,etal,2005;Giles-corti,etal,2002)。在美国奥斯丁的研究发现,步行频率与林荫大道、步行舒适性、美观的临街建筑有较强的相关性(Handy,1996)。赵元月(2012)也认为,住区良好的物质环境在满足居民上下班、上放学等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居民散步、晒太阳等自发性活动,同时经过设计师精心的安排,有利于增进居民社会性的活动。由此可见,除了个体和家庭因素,建成环境不仅直接从短期的、从物质层面影响居民的户外活动,更是通过个体、社会心理与环境的互动长期地影响居民的生活习惯(Saelens,etal,2003)。2研究设计2.1居民户外活动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以社会生态理论为基础,参考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的研究框架(TRBInstituteofMedicineoftheNationalAcademies,2005),以居民户外活动强度为因变量,以居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小区建成环境等为自变量,来研究居民户外活动的影响因素(图2)。2.2具有明确的建设条件2012年9月至11月,研究组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石家庄华城绿洲、石家庄铁道大学家属院等13个小区。这些小区均满足如下条件:1)有完整和明确的边界;2)入住率大于80%;3)多样的小区建成环境特征(包括区位、建成年代、规模、密度等,见图3)。本研究发放问卷1300份,收回1199份,其中有效问卷1102份,有效率91.9%。2.3变量设计2.3.1平均每次活动时间2.本研究在问卷中设计了两个题目测量户外活动量:分别是1)过去一周内户外活动次数(1=不怎么出去,2=1次,3=2~3次,4=4~5次,5=6次以上);2)平均每次活动时间(1=半小时以内,2=0.5~1h,3=1~2h,4=2h以上)。然后计算出居民平均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来表征户外活动强度,在模型分析中,研究将其又从低到高分为四个组别:1-严重缺乏(0h),2-低强度(0.5h),3-中强度(0.5~1h),4~高强度(1h以上)。2.3.2居民日常基本生活圈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家庭规模、人均收入等家庭特征和建成环境变量(表1)。建成环境变量包括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居住层数、居住高度、楼栋类型等建筑特征,小区距离市中心距离的区位特征变量、用地面积等规模特征、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等密度特征。建筑密度一般用以衡量小区户外空间的比例大小,一般与小区绿地率有正相关关系。而容积率意味着小区的开发强度,一般情况下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建成年代则衡量了小区的新旧程度。居民日常基本生活圈是指满足居民居住、教育、医疗、购物等最基本生活需要的行为范围,用步行或自行车辅助就能到达的距离范围(袁家冬等,2005),本文以小区边界外围800m范围内的地域表示。小区周边800m范围的道路交叉口密度反应了居民日常生活圈道路的连接性,计算公式为:其中:Din为小区周边800m范围内交叉口密度;Ta、Tb分别为周边800m范围内十字路口数量(1)和丁字路口数量,Sr为小区周边800m范围的面积。一定地表空间内的土地混合度反映了其土地利用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居民步行、自行车出行频率等(Ewing,etal,2001)。此处参照Hoehner(2004)的研究方法,小区周边800米范围内的土地混合度用设施点混合度来替代,计算方法见公式2。而一定地表空间内的各种公共设施的数量反映了其服务强度和居民使用公共设施的便利性。研究利用小区周边800m范围内的设施点相对密度度量,计算方法见公式3。其中:Mi为第i个小区周边800m内的设施点混合度,值越接近于1混合度越高;Ri为第i个小区的设施点相对密度;Nik为第i个小区周边800m范围内第k种设施点的个数;Si为第i个小区周边800m范围的面积。研究对象有13个小区,将小区周边800m范围内的设施分为政府机构、银行、宾馆酒店等11种设施(2)。2.4居民户外活动强度的回归分析本研究将居民户外活动强度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定序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为:其中C:被解释变量,即居民户外活动强度;X1i、X2i、X3i:分别为解释变量,即个体变量、家庭变量和建成环境变量;μ:误差项。3研究分析和结果3.1参加户外活动的人群在调查样本中,有49.2%的居民过去一周内户外活动次数在6次以上,平均每天都能坚持户外活动,而有15.8%的居民一次户外活动都没有(图4)。在参加户外活动的人群中,累计71.2%的居民每次户外活动能超过0.5h,有11.5%的居民甚至超过2h(图5)。有40.3%的居民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在半小时以内,低于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成人每天0.5h中强度体力活动的建议(U.S.Dep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1996),15.8%的居民一次户外活动都没有,属于严重缺乏户外活动(图6)。3.2居民户外活动强度研究采用IBMSPSS18.0.0软件,分别建立三个模型分析户外活动强度的影响因素。由表2可见,模型1主要考察个人特征对户外活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和态度变量对户外活动强度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和个人收入对户外活动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从性别看,女性户外活动强度高于男性,是男性户外活动强度增加发生比的1.26(e0.231)倍;户外活动强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通过进一步的三次曲线拟合,发现户外活动量是随着年龄先下降(13~32岁),再上升(32~78岁),然后下降(78~88岁)的趋势;个人户外活动态度积极的居民户外活动强度高。模型2主要是在控制个人因素基础上研究家庭因素对户外活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家庭收入、家里有无老人对户外活动强度有显著影响,即有老人家庭大于无老人家庭的户外活动强度,高收入家庭的居民户外活动强度低于低收入家庭。家庭人数、有无小孩对户外活动强度无影响。模型3主要考察在控制个人和家庭因素的基础上,建成环境变量对居民户外活动强度的影响。由于经过检验,建筑类型(高层或多层)与容积率、建成年代存在多重共线性,在模型中只保留了容积率变量。而距离市中心距离、设施点相对密度与设施点混合度存在多重共线性,在模型中只保留了设施点混合度变量。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户外活动强度与小区周边800m范围内道路交叉口密度和设施点混合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小区建筑密度、容积率呈显著负相关。4家庭和个人收入对家庭户外活动的影响从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个人、家庭和建成环境三个方面对居民户外活动强度都有显著的影响。在模型1中,女性比男性的户外活动强度高,原因可能是我国当前的社会受“男主外、女主内”观念、女性“家庭责任假说”的影响,女性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小于男性,而承担更多的家务、带小孩等责任,更有时间和机会从事带小孩、健身等户外活动。32至78岁的人群中,年龄越大,参加户外活动强度越高,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工作压力相对减小,健康意识和业余时间相对增加,更有时间参加户外活动。而户外活动态度积极的居民户外活动强度高,说明居民户外活动意识的重要作用。在模型2中,家庭人均收入有负向显著的影响,说明低收入家庭会参与更多的户外活动,而高收入家庭可能更缺乏户外活动(Ross,2000)。而在模型1中个人收入的影响不显著,说明家庭的收入状况对居民是否有时间参加更多的户外活动有更显著的影响。有老人家庭的家庭成员户外活动强度高,可能因为老人较高的健康意识和积极的户外活动习惯会正面的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在模型3中,居民户外活动与小区周边800m范围内交叉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验证了道路网密度大、小网格的社区步行性好,有利于居民步行等户外活动的理论(Ewing,etal,2010)。居民户外活动与小区周边800m范围内设施点混合度呈正相关关系,验证了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高有利于居民步行出行等户外活动的理论(Ew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