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5.《人应当坚持正义》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很早就提出“仁民爱物"的观念,如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
“仁民”主要涉及仁道原则与人的关系,它意味着把这一原则运用于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的仁道原则基于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便是“仁",基本含义则是“爱人”。当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何为“仁"时,孔子的回答便是:“爱人”(《论语·颜渊》)。所谓“爱人",其基本含义即肯定人之为人的内在价值,并把人作为有自身价值的对象来对待。《论语·乡党》中记载:一次孔子上朝回来,听说马厩失火,马上急切地探询“伤人乎”?“伤人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是把人看作与物或工具不同的、具有内在价值的对象。这同时体现了仁道的原则,而“仁民”,也意味着用这样的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爱物"则是将这一仁道原则进一步加以扩展、引申,运用于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对儒家来说,物虽不同于人,但它依然应当成为人珍惜、爱护的对象,对物的这种珍惜、爱护,与注重自然本身的法则及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联系在一起。对人类的活动,如捕鱼、狩猎,以及砍伐树木等,儒家特别强调要注重“时”。在动植物生长的时期,不能随意地展开渔猎、砍伐等活动,这是“爱物"的具体展现。可见,“爱物”关乎广义上的天人关系,其具体内容涉及外部自然与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之间的协调;由此,它也使儒家的仁道原则获得了更广的意义。
由“仁民爱物",儒家又进一步引出“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观念。所谓“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也就是将人和世界的其他一切对象,即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民胞”意味着将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并如同胞一般来对待;“物与"则是把人之外的其他一切对象视为息息相关的交往伙伴。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和“仁民爱物”从总体上看便是要求在人和自然、人和天地万物之间建立起和谐、协调的关系,避免人和自然之间的对抗和冲突。近代以来,在天人关系的演进中,人之外的天地万物更多地被看作为人所利用、征服的对象。比较而言,传统儒学则更多地把如何维护人和天的和谐关系,看作天人之辩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意识和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看,“天人合一”所指向的便是人和万物的和谐关联,避免仅仅把自然当作征服、利用的对象。
(摘编自杨国荣《政治实践与人的德性——儒学视阈中的为政和成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在听到马厩失火后所探询的“伤人乎"是把关心的重点放在人上,体现了孔子用仁道原则来对待他人。
B.对儒家来说,人应当珍惜、爱护物,“树木以时伐”(《论语》)、“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都能体现传统儒家“爱物”思想。
C.“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是将人和天地万物都看作一个生存共同体;“民胞物与"是“仁民爱物”的具体引申。
D.传统儒学维护天和人和谐关系的意识,与广义上的“天人合一"观念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法,把近代较普遍的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同传统儒学的相关认识进行对比。
B.文章多处引用儒家经典,以它们为论据进行论证分析,能有力地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
C.文章采用总分式,从“仁民爱物”与“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同异角度展开论述。
D.文章第二段主要论证对象是“仁民"观念,论证时追根溯源,思维严谨,有理有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提出的“仁民爱物”,在如何对待人的问题上,体现了生态伦理的意识;在如何对待物的问题上,体现了仁道的道德意识。
B.“民胞"是把其他的人类成员都看作自己的同胞,“物与”则是把一切对象视为密切相关的交往伙伴。
C.“仁民"“爱物”都与仁道有关,“仁民"是仁道原则的运用,“爱物”丰富了仁道原则。
D.“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与“仁民爱物"相比,侧重于强调人和世间万物是生存共同体。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与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
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袄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材料三: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谈到,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B.材料一中指出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和严格的逻辑的影响,从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C.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D.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5.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命题,这一点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
B.苏格拉底的“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一致。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经历了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呈现了不同的文化。
D.苏格拉底代表的是批判的思想倾向,他的这种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
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
7.材料二中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达到说理之效的?请结合论述层次并简要分析。
8.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
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己。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9.同样是“哭",苏格拉底对学生和朋友的“哭”提出批评,对监守的哭却进行表扬,为什么?
10.本文有不少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11.苏格拉底拒绝逃亡,从容赴死,有怎样的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四、选择题
1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组是()
①面对这份不虞之誉,这位衣着朴素的东北老人捋一捋胡须,面带微笑地回答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只是举手之劳,每个人遇到都会这样做的。"
②地处中国西南的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巧夺天工。
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面对一本好书,相信深度阅读一定会让我们读者从中获得作者的一得之见。
④这家公司之所以能够从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不俗的业绩,完全得益于公司董事长敏锐的眼光、非凡的魄力和扎实的干劲。
⑤在本次全国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上,王教授的发言直击时弊,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而言,可谓是空谷足音,引起很大反响。
⑥2018年12月29日,安顺迎来了近年来的一场大雪,雪花洋洋洒洒,大地白茫茫一片。
A.①⑤⑥B.③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追求。要和谐必有“诚"。
“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刘备与诸葛亮彼此间的坦诚相待,才使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如鱼水般和谐。可以说,离开“诚"来谈和谐,无异于_____________,形式上轰轰烈烈,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不难想象,人与人之间失去了“诚”,()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像这样,社会和谐就很难实现。
“诚"是和谐持续发展的保障。“诚”不仅是建立和谐的基石,而且是维系和谐的润滑剂。“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人与人之间讲诚信可以延长和谐之路。原本和谐的关系,不靠真诚维系,最终和谐也会丧失。蔺相如与廉颇原本二人齐心协力辅佐赵王,而在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后,两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裂痕。最后正是蔺相如的坦诚、大度修补了裂痕,使“将相和"的佳话当前在我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毒奶粉”“地沟油"等缺乏诚信的事件的出现危害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没有诚信作为保障,社会的和谐很难长久维系。
“诚”还能检验和谐的真伪。表面的和谐是禁不住“诚"的检验的,它在“诚”的面前会原形毕露。楚汉同盟这个因利益而建立起来的表面上的和谐关系,不就在项羽背弃承诺之后而了吗?
要和谐必有“诚"。要想社会和谐,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行的。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有了“诚”,和谐才能成长;有了“诚",和谐才能维系;有了“诚”,和谐才能禁得住考验。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缘木求鱼文武双全脍炙人口烟消云散
B.缘木求鱼一文一武千古流传烟消云散
C.临渊羡鱼一文一武脍炙人口不了了之
D.临渊羡鱼文武双全千古流传不了了之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交流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合作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做事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
B.交流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合作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做事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C.交流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
D.交流时就会“话到嘴边留半句";合作时就会“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做事时就会“未可全抛一片心"。
15.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B.对违约诈骗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C.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约束,靠法律制裁,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
D.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对违约诈骗的,就要靠制度制裁,靠法律约束,不仅让其处处碰壁,而且使之得不到便宜。
六、语言表达
16.国家语委出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要求我国新生儿的取名用字必须从中选取,避免乱取名、取怪名的现象。准备给孩子取名为张Z的张先生、准备给孩子取名为李叕裂的李女士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说:给孩子取什么名是我们的自由,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个性张扬,与众不同,这有什么错吗?
请选择恰当的角度,对张先生、李女士进行说服劝解,要求有理有据,语言得体。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15个字内。
每当夜幕降临时,三叶草的三片小叶就会折迭在一起,合欢树的小羽片就成对的闭合,实际上,①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们对植物这种有趣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有的观点认为植物叶子闭合时会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有的认为是植物为了在夜间保持温度而正常生长,还有的认为这是植物为了恢复“体力”。总而言之,植物睡眠的目的是②_________________。与生长在乡村的植物相比,③_____________,部分原因是噪音及光线不断地干扰植物睡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植物创造适宜的休息环境。
18.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三段论",是人类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方法。一个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
最为人熟悉的典型例子是:
大前提:凡是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下面文段中也运用了这种推理,请指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积蓄力量,巧施隐身术,躲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法军阵地,突然发现了前方阵地下慢慢地爬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于是德军军官根据波斯猫的出入地判断出前方阵地必有法军指挥官。
大前提:
小前提:
结论: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柏拉图说过,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不该坚持的。所以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去“选择性忽视”。
汪国真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请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的异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你的认识:
20.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看到电视画面上数百头藏羚羊被盗猎分子枪杀而横尸荒野的惨状,我们无不感到义愤填膺,恨不得立即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②一个工作不足半年,就利用职权挪用挥霍公款达950万元之巨的蛀虫,仅被判处无期徒刑,罚不当罪,难平民愤。()
③本场比赛因为两队大部分主力球员没有上场,整场比赛场面沉闷,乏善可陈,更不要说出现精彩的进球或争抢亮点,观众大有上当受骗之感。()
④正在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⑤这虽是一套知识点极为密集的大型专业图书,但并非大而无当,我们还是从繁杂的知识网络体系里找到了每个疑难问题的答案。()
⑥我国高铁进入发展的春天,总里程突破3.5万公里,当仁不让地雄踞世界第一,足以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遥,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
公元前399年,那场著名的审判,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慨然赴死。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①。相反,他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
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总是兴味盎然地参与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也就是说,②,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如沐春风。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至今还镌刻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这座神庙坐落在高高的城堡上。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
2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引用拟人B.比喻夸张拟人
C.比喻拟人排比D.拟人引用排比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古希腊的先哲中,聪慧、睿智、伟大者,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者不乏其人。苏格拉底却很特别: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4.某校举行辩论会,请根据正方的说法,写出反方的观点和理由。
正方: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归根结底还是谎言,就像褪去乞丐服穿上名牌西装仍然改变不了乞丐的身份一样,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因为戴上桂冠就摆脱了谎言的本质。谎言就意味着欺骗,欺骗就有碍诚信,这是铁的逻辑。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这种谎言一旦被戳穿,往往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无论何种谎言,都是与诚信相悖的。
反方:________
七、小阅读-课外
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最难于接受的便是规劝。试想为了使这帖良药而不苦口,人们曾经尝试过多少方法?或依赖于优美之文辞,或凭借于动听之韵律,或乞求于警策之谈吐,或借势于简练之箴言,因而使自己的一番意思,能够达之于人。
然而在所有上述种种进言方法之中,我以为最为有效的一种,也即是最为人们所欣然乐从的一种,则再无过于寓言,不拘这寓言以何种形式出现。如其我们能以这种方法进行劝说或提出忠告,其效果将远胜于其他各种,理由是这个方式最不易招致人们的恶感,也最不易引起各种反对。
这种方法之妙,只需稍加思索,便不难明白。首先,一般阅读寓言之际,我们往往不觉自己在受人指教,而是自己在教自己。我们阅读某人的书,不过读其故事而已,至于那规箴劝诫,则只是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而非出自作者的传授。于是书中种种道德教训遂入人于无形,我们受教于非所预期,进德益智于不知不觉。总之借助于此法,人之茅塞既经洞开,遂自信其处处无不在自己引领自己,因而也不易唤起一般在听人劝说时的不快之感。
其次,我们如对人性稍加体察,必将发现,人心通常最感悦怿之际,亦即当人所从事的活动能使人对其自身的完美与才力有所感觉之时。心灵的这种极为自然的虚荣之感,在阅读寓言一类书时往往最能得到餍足;原因在阅读这类作品时,整个写作活动也仿佛有了他的一半;这时每个发现也即是他自己的发现;而读的过程亦即是将此人此事不绝地用于某个环境的过程,因而就这方面而言,则一个人自己既为书的读者,亦为书的作者。于是毫不奇怪,遇到这种情形,即当一个人的心智对其自身甚感满意,又能对其种种发现发生兴味,这时他必对引起这一切的某部作品深具好感。正是这种原因,《押沙龙与亚希多弗》遂成为英国诗中迄今最负盛名的篇章。诗的本身固然极佳,但即令写得再好,如其构制不能予读者以从中驰骋其才智的机会,谅其亦未必会这样脍炙人口。
(节选自艾迪生《论劝谏》,有删改)
为什么寓言是进言最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D2.C3.C
4.C5.D6.C7.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加以论证;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材料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8.①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②这两种思想倾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9.这是因为,在“我们"(苏格拉底的学生)的眼泪里,苏格拉底看到的主要是情感的力量,是人对肉体的本能留恋,他要求“我们”以哲学家的理性来勇敢地对待死亡。而在监守的哭声中,苏格拉底听到的主要是理性和公正的力量,他赢得了监守对公正原则的认同。10.细节描写是本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层展览馆施工合同模板
- 电视租赁合同三篇
- 自然灾害导致理赔客人的协议书(2篇)
- 团建策划合同
- 集体土地宅基地协议书范本
- 协议购车合同范例
- 农民承包小麦合同范例
- 院落保洁合同范例
- 木架拆除回收合同范例
- 沥青购销合同范例
- PS平面设计练习题库(附参考答案)
- 混合云架构整体设计及应用场景介绍
- 《盘点程序说明会》课件
- 期末素养综合测评卷(二)2024-2025学年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数学上册(解析版)
- 小王子-英文原版
- 考核19(西餐)试题
- 2024安全生产法解读
- 吉林省长春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环保创业孵化器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研究生年终总结和展望
-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 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