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醒来时,已经大天亮了。有人敲我的门,一边敲一边叫。

“什么事"我大声问。

“有船出事了,就在跟前儿!”

我从床上跳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

“一条二桅帆船,从西班牙来的,再不就是从葡萄牙来的,船上装着水果和酒。海滩上的人都认为,它随时都会撞得粉碎。”

这个惊慌的声音顺着楼梯嚷上去;我要多快就多快,胡乱把衣服穿上,跑上了大街。

好些人已经跑在我前面,他们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朝着海滩跑。我也朝着那儿跑,赶过了好些人,很快就来到狂乱凶暴的大海面前。

到那的时候,风势可能稍稍弱了一点儿,海却由于又有整整一夜的骚乱翻腾,比我昨天最后看见的,更使人不胜恐怖。只见海上所表现的每一种景象,都呈现了腾涌起涨的声势;浪头一个高过一个,一个压下一个,犹如千军万马,一眼望不到头,漫天匝地,滚滚向岸而来,真正可怕到极点。

在风涛喧豗、难以听到其他声音的情况下,一个半身赤膊的船夫,紧靠着我站着,用光着的胳膊,往左边指去。这样,哎呀,我的天啊,我才看到了那条船,就在我们前面不远!

一支桅杆从离甲板六七英尺高的地方折断了,耷拉在船帮上,和乱糟糟的帆、索缠在一起。一个大浪,打在翻滚的破船上面,把甲板上的一切,一扫而光,把人、桅杆、酒桶、木板、船舷,一堆一堆像玩具似的东西,统统冲到沸腾的激浪之中去了。

听见有人解释说,一个小时以前,救生船就已经配置了船员,但却任什么也做不了;又没有人肯豁出命去,带着绳子,凫过水去,叫破船和岸上取得联络。因此就再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正在这时候,我注意到,人群中又激动地骚乱起来。我于是看到人们往两旁一分,海穆拨开众人,从人丛中一直来到前面。

我跑到海穆跟前,用双手抱着他,往后拽他,我央求刚才和我谈话的那些人,不要听他,不要存心让人送命,不要让他离开海滩一步!

岸上又发出一片呼喊,我们往那条破船看去,只见那块残酷的破帆,一阵一阵狠扑猛打,把靠下边那个人也打到海里去了,而唯一留在桅杆上那个人,像是在空中乱飞乱舞。

那条破船,即便在我这毫无经验的人眼里,也都可以看出来,正在崩裂分散。我看到,它正拦腰裂成两半,而孤零零地抱在桅杆上那个人那一条命,已经危于千钧一发。但是他仍然紧紧抱着桅杆不放。他戴着一顶样式特别的红帽子——不像水手戴的那种,他挥动他那顶帽子,我觉得我简直要疯,因为那种动作,让我想起来,那个人原来是我过去一度亲密的朋友。

海穆孑然而立,目注大海,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眼前是震耳欲聋的风浪。于是,来了一个巨大的回头浪,他向后拉着缠在他身上的绳子。那几个人看了一眼,跟在回头浪后面,一头扎到海里,跟着就和浪搏斗起来:他随着浪,一会儿升到浪的顶峰,一会儿沉到浪的谷底,一会儿埋在浪沫的中间,于是又让浪向岸带回。他们就急忙把他拖到岸上。

他受了伤。我从我站的地方,看见他脸上有血,但是他却一点也没把那个放在心上。他好像匆匆地对那几个人作了些指点,让他们把他放得更松一些——我从他挥动胳膊的动作上看,也许是那样——于是又像刚才一样,投到海里去了。

这时他朝着破船冲去,随着浪一会儿升到浪的顶峰,一会儿沉到浪的谷底,一会儿埋在峥嵘的白色浪沫下面看不见了;一会儿被送向岸边,一会儿又被送向船边,一直艰苦而又勇猛地搏斗。这一段距离,本来不算什么,但是狂风和怒涛却使这种搏斗成为生死斗争。后来,他终于挨近破船了。他离船近极了,只要他再使劲泅一下,就能抓到船了,——但是就在那一刹那,一个像半面小山的绿色大浪,从破船外面,冲着岸卷过来,他仿佛竭尽全力猛一蹿,蹿到了浪里,而那条船也不见了!

当我跑向他们收绳的地点时,我看见他们把他拖了上来,但他已经没有知觉了。他那颗侠义高尚的心,永远停止搏动了。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这一段重点表现了海穆在风大浪高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下海去救遇险的帆船上紧紧抱着桅杆的绝望的旅客的故事。

B.从“我从床上跳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这一细节来看,“我”对于“有船出事了"这一消息十分关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C.“我”为了看出事的船跑到大街上,“好些人已经跑在我前面",说明这些人比我还关心出事的船,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商船。

D.小说作者用“他那颗侠义高尚的心,永远停止搏动了”一句,既交代了海穆确实已经死了,也高度赞扬了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人的精神境界。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从“我"醒来到海边,见到海难的情景,尤其是见到海穆去救人的过程,都是“我”的眼中事,这就更具真实感。

B.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通过“他挥动胳膊的动作"“一会儿升……一会儿沉……一会儿埋……”等细节描写表现出海穆勇敢献身的精神。

C.作者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这样一个渔民形象:他外表笨拙羞怯,为人木讷憨厚,没有受过教育;但他有着高尚的灵魂和金子般的心。

D.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已准备好了救生船,但“没有人肯豁出命去"把绳子拴到破船上和海穆的行为比照,把海穆救人一事更凸显出来。

3.本文写海穆去救人时,在环境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下面另一版本的译文相比较,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另一版本译文:它那时所呈现的每一形态,都具有膨胀的意味;浪头一个一个地腾起,一个高似一个,一个压低一个,以无尽的数量滚滚而来,那势派是极端惊人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早晨我下楼时,发现姨婆倚在餐桌上,正在出神,我确信我就是她出神的中心,于是就更急于知道她对我的处置意向了。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一一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下来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达我本人的意思,或许也为了更好地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更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身后,都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托我的一个朋友照顾他,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把他送去从事那个职业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走,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姨婆很专注地听着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来说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吧?”

“呸!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着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了一起。“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姨婆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

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有删改)

【注】特洛伍德小姐:大卫的姨婆。谋得斯通小姐:谋得斯通的姐姐。克莱拉:大卫的母亲。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得斯通说凡是自己和姐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没有异议,这从侧面反映出克莱拉在家中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事实。

B.特洛伍德多次用“吃奶娃娃”称呼克莱拉,体现了她对克莱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同时也包含着对谋得斯通的愤怒。

C.特洛伍德起初并不想收留大卫,但当她看到谋得斯通姐弟的嘴脸后,知道大卫跟着他们不会有幸福的生活,最终决定收留大卫。

D.本文主要记叙了特洛伍德和谋得斯通姐弟俩围绕着大卫·科波菲尔的归属问题所展开的激烈矛盾冲突。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B.“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一段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惴惴不安的“我”。

C.“他是用糖做成的……是吧?"运用第三人称写克莱拉眼中谋得斯通的“美好”形象,反映了特洛伍德对谋得斯通虚伪本性的清醒认知。

D.文章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

7.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②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③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④“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⑤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

⑥“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

⑦“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

⑧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选自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8.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有党委政府为民企全心全意解难题、促发展的举措,企业更应该坚定信心,一心一意聚焦主业,勤练“内功"谋发展。

B.指望天上掉馅饼的人最终必将一无所获,而凭借自己辛勤的劳动自食其果的人才有可能收获幸福。

C.山里有很多老人都与自己的孩子失去了联系,但是他们却一直孤苦伶仃地在家等待着,坚信有一天孩子们终会回家看望他们的。

D.《大卫·科波菲尔》塑造了许多鲜明的形象,比如“爱慕虚荣、不切实际”的米考伯,脾气古怪然而疾恶如仇、古道热肠的贝西姨婆等。

9.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狄更斯出身寒微,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B.小说一般要有好看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否则不这样的话,不管它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都很难吸引读者。

C.钟南山表示,到目前为止,疫情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连锁反应,但仍然要非常小心,因为谁都不敢保证不会出来一个超级传播者。

D.春晚节目单上临时增加了由白岩松、水均益、康辉等6位知名主持人带来的情景报告节目《爱是桥梁》,是个唯一没有彩排的节目。

10.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都一一介绍给“我",充分展现了米考伯先生的热情与细心。

B.成为米考伯先生的房客之后,“我”就在心里认为那是“家",侧面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

C.米考伯先生家楼上的房间里什么也没有,但为了不让人知道,他们成天拉上窗帘,表现了米考伯一家人爱体面的特点。

D.“我"认为米考伯太太跟米考伯先生一样,都是能屈能伸的人,这一评价充分展现了“我”对米考伯夫妇的钦佩之情。

11.文中第④、⑥段米考伯太太多次提及她爸爸妈妈,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12.文中第⑧段详细描写鞋匠讨债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早晨我下楼时,发现姨婆倚在餐桌上,正在出神,我确信我就是她出神的中心,于是就更急于知道她对我的处置意向了。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一一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下来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达我本人的意思,或许也为了更好地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更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身后,都给家里带来了许多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托我的一个朋友照顾他,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把他送去从事那个职业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走,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姨婆很专注地听着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来说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吧?"

“呸!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着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了一起。“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姨婆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

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有删改)

【注】特洛伍德小姐:大卫的姨婆。谋得斯通小姐:谋得斯通的姐姐。克莱拉:大卫的母亲。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得斯通小姐对特洛伍德说大卫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特洛伍德认为她的评价“太过分了”,并不认可她的评价。

B.特洛伍德多次用“吃奶娃娃"来称呼克莱拉,表现出她对无知被骗的克莱拉的怜悯,也表现出她对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的愤怒。

C.本文中特洛伍德起初并不想收留大卫,但当她看清谋得斯通姐弟的冷酷后,知道大卫跟着他们不会有幸福的生活,才收留大卫。

D.本文以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以“我"的所见所闻展开讲述,使小说的主观色彩更为浓厚,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14.特洛伍德小姐是狄更斯塑造的经典形象,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15.狄更斯出生于社会底层,曾在作坊当过童工,他创作的“大卫·科波菲尔”这一人物身上有他个人经历的影子。谈谈你如何看待狄更斯个人经历和其创作的艺术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故事背景提要:大卫离家后,十岁时进了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给他们当童工,住宿环境阴暗潮湿。大卫在当铺的工作中认识里米考伯夫妇,知道了米考伯太太也是个孤儿,但是米考伯夫妇随时要去外地。所以大卫不想留在陌生人中,决计逃走,去姨奶奶家。

米考伯太太带着孩子坐在车后面,我站在路上无言看他们时,她眼前一层薄雾消失了,她看出我实在只是多么小的一个人。我这么想,是因为她面带一种从未有过的母亲样的表情向我招手,要我爬上车;她搂住我脖子,像吻自己儿子那样吻了我一下。我刚下车,车就开了。他们挥舞着手帕,以至我看不见他们一家人。我又要去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开始那令人厌倦的一天。

可我已不想再在那里过多少令人厌倦的日子了。不,我已经决心要跑开,要用一切办法去乡下,去见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属,要把我的遭遇告诉我的姨奶奶——贝特西小姐。

自从那晚产生了念头并失眠后,我就一次又一次、一百次地重温我那可怜的母亲讲的我出生的故事,昔日听她讲这故事于我是件快活事,我已把它熟记在心了。在那故事里,我的姨奶奶以令人生畏的威风登场;但她的举止中有处小地方令我常常回味,正是这一小小特征给了我些鼓励。我忘不了,母亲认为姨奶奶摸她那头漂亮的头发时手并不粗暴。虽然那也许只是完全出自我母亲的臆想,或许根本就没那回事,但我用它构成一小幅图画,画出我记得那么清楚也爱得那么深切的女子,她的美打动得那可怕的姨奶奶也发了仁慈,这幅画使整个故事变得温柔了。很可能由于这幅图画已久久在我心中,才使我的决心逐渐形成。

我连贝特西小姐住哪儿也不知道,所以就给佩格蒂写了封长信。不久就收到了佩格蒂的回信,和往常一样充满了忠诚和爱心。她随信附上半几尼(恐怕她花了不少气力才克服重重困难,从巴吉斯的箱子里弄出这笔钱呢),并告诉我贝特西小姐住在多佛附近,不过她也不能肯定是就住在多佛当地,还是在海斯,沙门,或弗克斯通。我们工友中的一个人在我向他打听这些地方时,竟说这些地方都在一起,我认为这于我的目的已够了,决定那个周末就动身。

我是个诚实的小人儿,不愿离开谋得斯通—格林比公司而留下一个有污迹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我必须等到星期六晚上才能走;而且我刚来时预支了一星期薪水,所以我决定不在往日领工钱的时候去帐房。为了后一个特殊理由,我借了半几尼,这样我就不乏旅行所需费用了。于是,星期六天黑时,我们都在批发店里等着领工钱,我握住米克·沃克尔的手,请他在轮到他领钱时告诉奎宁先生我去把箱子搬往提普家了;然后我对粉白·土豆道了最后一次再见,便跑走了。

我的箱子放在河对面的住处。在一张我们钉在桶上的地址卡上我写上了:“大卫少爷,留在多佛马车票房,待领。"我把这卡边放在口袋里,准备把箱子拿下来后拴到上面去。我一面朝住处走,一面四下张望,想找到一个帮我把箱子送到票房去的人。

一个腿很长的年轻人带着一辆很小的空驴车,他站在黑弗莱尔路的尖塔附近。我走过时,眼光和他的相遇,他把我叫做“小痞子”,还希望我“认清他以后好作证",无疑,这是说我瞪他了。我停下来向他解释,说我并没这么做,我不过是不能肯定他会不会愿意干一件活。

“哈(啥)活?”那长腿青年说。

“运一只箱子,"我答道。

“哈箱子?”那长腿青年说。

我告诉他是我的箱子,就在那边街上,我要他把它运到多佛马车票房,运费是六便士。

“六便士就帮你干呢!"那长腿青年说罢就上了车——不过是架在车轮上的一个大木托盘——驴子拖着那车咕隆隆跑了起来,那速度我要使劲跑才可以跟上。

这年轻人的态度带着挑衅的意味,尤其他对我说话时嚼草的样子让我不喜欢;可价钱已讲好,我就把他带到我马上要离开的房间,我们一起把箱子搬了下来。现在,我不愿意把那卡片拴上去,因为我怕那房东家的什么人会对我的举止起疑心而把我扣留下来;于是我对那青年说,请他到了最高法院监狱的高墙外时就停一分钟。我话音刚落,他就赶车咕隆隆跑将起来,那架势像是他、我的箱子、那车还有那驴都发了疯一样。我跟在他后面跑着,喊着,等到预定地方赶到他身边时,我气都透不过来了。

因为太兴奋又太紧张,我在掏卡片时,把那半几尼也从口袋里翻出来了。为了不弄丢它,我就把它含到嘴里;虽说我的手抖得好厉害,但还是把那卡片如我心意地拴好了。就在这时,我觉得那长腿青年朝我下巴上重重拍了一记,就见那半几尼从我嘴里飞到了他手上。

“什么!”那青年抓住我衣领,凶狠狠地龇牙裂嘴道。“是犯了事吧,是不是?想跑掉,是不是?去派出所去,你这个小坏蛋,去派出所去!"

“把钱还给我,行不行?”我万分恐慌地说,“别管我的事。"

“去派出所去!”那青年人道,“你一定要去派出所证明这事!"

“把我的箱子和钱还给我,”我哭着叫道。

那青年仍然说:“去派出所去!"他还很粗暴地把我往那头驴那儿逼,仿佛那畜生和警官有什么相似之处;后来他改变了主意,跳上车,坐到我的箱子上,嘟嘟念叨说要一直赶到派出所去,就比先前更加起劲地咕隆隆飞快地走远了。

我尽一切力跟在后面追,可我没力气叫了,即使有那会儿我也没胆量喊。我追了半英里路,其间至少有二十次,我几乎被车碾到轮子下。我时而看不见他,时而看见他,时而看不见他,时而遭到鞭子抽打,时而被叫骂,时而陷到泥里,时而爬起来,时而撞到什么人怀里,时而撞到一根柱子上。后来,由于生怕这时或许半个伦敦城都在出动捉拿我,我只得又惊又气地眼睁睁看着那青年带着我的箱子和钱去他要去的地方去了;我就一面喘着气,一面呜咽着,但我并没停下脚步,我朝格林威治走去,我知道那地方就在去多佛的大路上;我所带着的从这世界上所得的并不比我出生时带到这世界上的多什么(就在我出生那天晚上,我的出生给我姨奶奶带来了那么多不快),走向我姨奶奶贝特西小姐的隐居之地。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大卫对童工生活厌倦,是因为他处在一种悲惨的环境中,渴望得到关爱和呵护。

B.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大卫还是要动身去姨奶奶家,突出了大卫与姨奶奶关系密切。

C.文中写大卫之所以喊着,追赶着发了疯一样的驴车,是因为他很害怕自己的箱子丢失。

D.选文部分在淡淡的童真童趣中通过年仅十岁的孩子大卫的眼睛,完成一系列人物刻画。

1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考伯太太“像吻自己儿子那样吻了我一下”,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卫所感受到的久违的母亲般的呵护,这也为大卫后文的离开做了铺垫。

B.选文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大卫童年的故事,直接、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大卫的童年生活,也融进了作者狄更斯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

C.选文部分是对大卫早年生活的描写,以孩子的心理视角真切地展示了一个遭遇坎坷的童年世界,大卫挣扎和逃离的过程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

D.选文结尾部分连续运用多个“时而",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此时年仅十岁的大卫追赶驴车的过程的急迫和艰难,表现了此时大卫的无助和无奈。

18.选文部分第三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9.选文部分是如何表现大卫心理的?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醒来时,已经大天亮了。有人敲我的门,一边敲一边叫。

“什么事?”我大声问。

“有船出事了,就在跟前儿!"

我从床上跳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

“一条二桅帆船,从西班牙来的,再不就是从葡萄牙来的,船上装着水果和酒。海滩上的人都认为。它随时都会撞得粉碎。"

这个惊慌的声音顺着楼梯嚷上去;我要多快就多快,胡乱把衣服穿上,跑上了大街。

好些人已经跑在我前面,他们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朝着海滩跑。我也朝着那儿跑,赶过了好些人,很快就来到狂乱凶暴的大海面前。

顶到那时候,风势可能稍稍弱了一点儿,海却由于又有整整一夜的骚乱翻腾,比我昨天最后看见的,更使人不胜恐怖。只见海上所表现的每一种景象,都呈现了腾涌起涨的声势;浪头一个高过一个,一个压下一个,犹如千军万马,一眼望不到头,漫天匝地,滚滚向岸而来,真正可怕到极点。

在风涛喧豗、难以听到其他声音的情况下,一个半身赤膊的船夫,紧靠着我站着,用光着的胳膊,往左边指去。这样,哎呀,我的天啊,我才看到了那条船,就在我们前面不远!

一支桅杆从离甲板六七英尺高的地方折断了,耷拉在船帮上,和乱糟糟的帆、索缠在一起。一个大浪,打在翻滚的破船上面,把甲板上的一切,一扫而光,把人、桅杆、酒桶、木板、船舷,一堆一堆像玩具似的东西,统统冲到沸腾的激浪之中去了。

听见有人解释说,一个小时以前,救生船就已经配置了船员,但却任什么也做不了;又没有人肯豁出命去,带着绳子,凫过水去,叫破船和岸上取得联络。因此就再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了。正在这时候,我注意到,人群中又激动地骚乱起来。我于是看到人们往两旁一分,海穆拨开众人,从人丛中一直来到前面。

我跑到海穆跟前,用双手抱着他,往后拽他,我央求刚才和我谈话的那些人,不要听他,不要存心让人送命,不要让他离开海滩一步!

岸上又发出一片呼喊;我们往那条破船看去,只见那块残酷的破帆,一阵一阵狠扑猛打,把靠下边那个人也打到海里去了,而唯一留在桅杆上那个人,像是在空中乱飞乱舞。

那条破船,即便在我这毫无经验的人眼里,也都可以看出来,正在崩裂分散。我看到,它正拦腰裂成两半,而孤零零地抱在桅杆上那个人那一条命,已经危于千钧一发。但是他仍然紧紧抱着桅杆不放。他戴着一顶样式特别的红帽子——不像水手戴的那种,他挥动他那顶帽子,我觉得我简直要疯,为那种动作,让我想起来,那个人原来是我过去一度亲密的朋友。

海穆孑然而立,目注大海,身后是屏声敛气的寂静,眼前是震耳欲聋的风浪。于是,来了一个巨大的回头浪,他向后往拉着缠在他身上的绳子。那几个人看了一眼,跟在回头浪后面,一头扎到海里,跟着就和浪搏斗起来:他随着浪,一会儿升到浪的顶峰,一会儿沉到浪的谷底,一会儿埋在浪沫的中间,于是又让浪向岸带回。他们就急忙把他拖到岸上。

他受了伤。我从我站的地方,看见他脸上有血,但是他却一点也没把那个放在心上。他好像匆匆地对那几个人作了些指点,让他们把他放得更松一些——我从他挥动胳膊的动作上看,也许是那样——于是又像刚才一样,投到海里去了。

这时他朝着破船冲去,随着浪一会儿升到浪的顶峰,一会儿沉到浪的谷底,一会儿埋在峥嵘的白色浪沫下面看不见了;一会儿被送向岸边,一会儿又被送向船边,一直艰苦而又勇猛地搏斗。这一段距离,本来不算什么,但是狂风和怒涛却使这种搏斗成为生死斗争。后来,他终于挨近破船了。他离船近极了,只要他再使劲泅一下,就能抓到船了,——但是就在那一刹那,一个像半面小山的绿色大浪,从破船外面,冲着岸卷过来,他仿佛竭尽全力猛一蹿,蹿到了浪里,而那条船也不见了!

当我跑向他们收绳的地点时,我看见他们把他拖了上来,但他已经没有知觉了。他那颗侠义高尚的心,永远停止搏动了。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这一段重点表现了海穆在风大浪高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不顾个人安危,下海去救遇险的帆船上紧紧抱着桅杆的绝望的旅客的故事。

B.从“我从床上跳起来,问,‘什么船出事了?’”这一细节来看,我对于“有船出事了"这一消息十分关注,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C.我为了看出事的船跑到大街上,“好些人已经跑在我前面”,说明这些人比我还关心出事的船,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商船。

D.小说作者用“他那颗侠义高尚的心,永远停止搏动了"一句,既交代了海穆确实已经死了,也高度赞扬了为救人而献出生命者的精神境界。

21.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从“我”醒来到海边,见到海难的情景,尤其是见到海穆去救人的过程,都是“我"眼中事,这就更具真实感。

B.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通过“他挥动胳膊的动作”“一会升……一会沉……一会埋……"等细节描写表现出海穆勇敢献身的精神。

C.作者用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这样一个渔民形象:他外表笨拙羞怯,为人木讷憨厚,没有受过教育;但他有着高尚的灵魂和金子般的心。

D.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已准备好了救生船,但“没有人肯豁出命去”把绳子拴到破船上和海穆的行为比照,把海穆救人一事更凸显出来。

22.本文写海穆去救人时,在环境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23.文中画线的句子,与下面另一版本的译文相比较,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另一版本译文:它那时所呈现的每一形态,都具有膨胀的意味;浪头一个一个地腾起,一个高似一个,一个压低一个,以无尽的数量滚滚而来,那势派是极端惊人的。

24.填空:《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作,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_____________、善良的女仆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母亲被冷酷阴险的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继父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作者描写了大卫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

二、名著阅读

25.《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作者是英国的小说家狄更斯,他塑造了一群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小说中的米考伯有着狄更斯的影子,而米考伯主义就是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表现。()

26.阅读《大卫·科波菲尔》时,我们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疯狂,也看到了金钱的力量——它既可以帮一个人完成愿望,但是,它也能让一个人家破人亡。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请从阅读的19~37章中列举一个被金钱诱惑的人物并分析其事件。(15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C2.C3.①这些描写写出了当时恶劣的环境,无论是对救人前“漫天匝地"“风涛喧豗”的风浪和已被风浪摧毁的破船的描写,还是对救人时峥嵘的白色浪沫“像半面小山的绿色大浪"的描写,都写出了海穆不惧艰险、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风浪大,船才会被风浪摧毁,才会有海穆勇敢无畏救人的情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