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浩然之气说新解
如果中国儒学是一位学者,那么孟子就是一位学者。孟子所处的时代,使他在人生哲学方面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孔子较多地关注人的礼、义方面的修养,孟子则较多地关注人的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他提出的“浩然之气”,在中国人学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今日中国之精神文明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一、“志”“气”是统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孟子十分强调“志”和“气”在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和完成自己人生使命中的重要作用。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孟子·公孙丑上》)“志”是意志,志向,是内在的;“气”是血气,充盈于躯体之中,是外在的;“志”与“气”是统一的,“志”是“气”的统帅,“志”之所趋,“气”遂从之。“志”与“气”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志”,否则就是与动物没有了区分。但光有“志”还不够,还必须有“气”。要以“志”统帅“气”,而使“气”充于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样,人才可能与之谈论修养的境界。孟子认为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有“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作为“无限”其“大”,已至无可再大,充塞天地、宇宙之间,“大”,博也,宽广也,无边无际也;“刚”,坚也,牢固也,始终如一也。如果联系庄周“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等意象,可理解为“无限”:比一切都大,乃“无限”也,这指“量”;比一切皆“刚”,也是无限,指“质”也。这是一种“量”与“质”、内在与外在都无限的境界,以至大到无可复加。富贵不能淫,贫支护,威慑不能屈与义与道相生相存,而且是“集义所生”。它既不是生而固有的,也不是偶然一次义行所能取得的,它产生于义行的不断积累。由于人的义行不断积累,道德水平亦因之提高,人的道德最终达到与天地相配的高尚精神境界。“至大至刚”是“浩然之气”的特征性描绘,“配义与道”是“浩然之气”的本质性揭示。但用“配”字,说明“浩然之气”还需要性格、气质方面的因素,不完全是由“义”、“道”所决定的。但无疑“浩然之气”需“集义”而生。“浩然正气”体现在人生方面,就是“居天下之广居(指仁),立天下之正位(指义),行天下之大道(指仁义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此谓“至大”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舍生取义”,此谓“至刚”也。在人生旅途中,如何对待富贵、贫贱,这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历史或现实中,人都是追求富贵,摆脱贫贱,这原是天然合理的。但是孟子提出一个界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无论是处于富贵或处于贫贱,都应保持“志”的不变。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时刻,后有强力的威慑,前有富贵的诱惑,又该怎么办呢如果屈服于威慑时富贵可求,如果不为威慑所屈服,则终生贫贱,甚至丧失生命。何去何从,又该如何选择孟子提出“威武不能屈”这五个字,可以说是字字千钧,指引出一条人生正确的道路,要坚持真理,忠于理想,永远保持其“志”。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如何对待生死,尤其是当生和义发生矛盾时,人应作如何选择这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孟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舍生取义”。虽然“生”是我之所欲,而“义”更是我之所欲,故不能舍“义”而苟且偷“生”。“死”是我之所恶,而“不义”更是我之所恶,故不能避“死”而陷于“不义”。人都求“生”,但生就要生得像一个光明正大、顶天立地的人。不能背弃民族、人民的“公义”,卑躬屈膝,苟且偷生。人都不欲“死”,但死就要死得重于泰山,为民族、为人民的“公义”而死,义无反顾。孟子的“舍生取义”体现出“尚公”的精神境界,它培养出千百万为民族、为人民的“公义”而慷慨捐躯的伟大人物,锻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二、好就是好,患难的意识:气的本质修炼方法(一)取诸人之善,以补己为善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孟子提出“善于人同”。何谓“善与人同”乐于取人之善为己善,舍去己之不善,而从之善。这种取人之善以为己善即“善与人同”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又称之为“与人为善”,意即:与他人一道为善,这是一种要求自己吸取人之所长,以补己之不足的修养方法,也就是“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这既要看到自己道德的不足,又要看到别人道德之长。一个人要乐于取人之所长,以补己之不足,道德修养才有可能提高。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其实,孟子所说的“善与人同”与孔子说的“见贤思齐焉”是同一个意思。它对于今日青年一代提高道德水平使之道德完善、理想人格完成是切实可行的。(二)孔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忧患意识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显著特色之一,它既是一种仁者心态,又是一种通达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忧患自远古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心态,只是俗人之忧,常常表现为患得患失,畏首畏尾,没得到的怕得不到,得到了又怕失去,是所谓“小人常戚戚”。而儒者则抛开了个人的恩怨得失,荣辱进退,是忧天下之兴亡,百姓之困苦,忧文明能否延续,风气是否淳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提出的进亦忧,退亦忧,“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正是这种君子之忧。概括而言,所谓忧患意识是对世道人心、国家兴亡、人类前途的关怀。这种忧患心态,始终是追求真善美,追求崇高理想的。孔子是提炼升华忧患意识的第一人。他对时代风气的衰变非常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常存忧患,他不仅忧一己之善德不达,而且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更忧文化衰退变乱。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孟子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忧患思想。他提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能喻。……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孟子这段话意思是说:人只有常犯错误,才能总结教训,改正错误;人只有在意志陷于困惑和思虑受到阻塞之后,才能精神振奋,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于言谈中,而后才会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如果内无懂法度的世臣、辅弼的贤士,外无强敌入侵的忧患,这个国家是容易被灭亡的。当人们懂得以上的道理之后,才懂得忧患给人以生存,安乐将导致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孟子对人生、对历史进行深入探讨之后得出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长期处在既无内忧,又无外患的环境中,社会呈现一片歌舞升平景象,纸醉金迷,人们沉醉于“安乐”之中,就会意志颓丧,最终导致国家、民族的衰亡。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上,经历了多少内忧外患,历尽了千辛万苦,但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迄今仍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在强敌前不畏惧,在险阻前不退缩,在困难前不低头。这种民族性格,源于民族传统文化,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对于民族性格形成的作用不可忽视。孟子的“忧患意识”不仅对国家、民族的兴盛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又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可行方法。三、动心与宽容:寻求不同努力的培养过程(一)“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得”孟子在培养“浩然之气”中强调“集义所生”。它实际上说的是一种锻炼人的意志和精神境界的方法。“非义袭而取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培养、积累点滴的“义行”而成。孟子另有名篇,鼓励人们在艰苦条件下磨炼意志,以提高精神境界。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孟子认为一个能肩负起时代使命的人,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炼,虽然身体饥乏,筋骨劳累,但是在艰苦磨炼下,反而意志坚定、意气风发、精神振奋,不为挫折或困难所压倒,而是从中汲取教训以提高自己,以致“动心忍性”,培养出高尚的精神境界,从而担负起时代使命,为民族、国家、人民做出一番丰伟事业。无数事实证明,贪图安逸、耽于享乐、不思进取,会毁了一个人。自古“纨绔子弟少伟男”,而出身贫寒,所处环境恶劣的人,往往能在艰难困苦的奋斗抗争中增长才干,磨炼意志,变得有出息,有建树。“宝剑锋须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向理想人生境界的路,尽管漫长曲折,但是经过一番艰辛的磨炼,都可以完成人格的突变,进入人生的理想境界。(二)内求诸己,以其他素质为目的孟子的道德修养论本于“性善论”,他的道德修养方法具有向内求的特点。他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以射箭作比喻:箭射出而不中的,不要埋怨获胜者,而应反省自己,找出不中的原因,以提高自己的射箭技术,在道德修养上也应如此。孟子又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爱人而得不到人爱,不要责怪人,要反躬自省,自己的“仁”够不够治人而得不到人治,不要责怪人,而要反躬自省:自己的“智”够不够礼人而得不到人以礼回敬,不要责怪人,要反躬自省:自己的“敬”够不够一切行为,凡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的,都必须自我反省,找出自身之不足,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其身正”才能“天下归之”。孟子这种内求诸己的修养方法是和孔子一致的。孔子曾说过“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就是强调君子要严于律己。儒家非常重视在不断的反省中完善其道德修养和提高其精神境界。《论语》中记载:“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就是强调君子要严于律己。由此可见,要保持这种不忧不惧的君子风格,关键在于不断地反省。曾子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在这一句话里,最紧要的是“省”字。人要在不断的反省中认识自己,排除杂念和私欲,通过自我反省,明确自己在自然、社会中的地位,以明智的态度对待人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儒家的经典《大学》中更明确地宣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重视自我修养是儒家的优良传统。人生哲学,实际即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哲学思考。孟子所述对我们今人仍有重要意义。其一,他为人生价值树立了一个标准,也就是他设定了一个人生境界。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伸缩缝安装工程劳务分包合同修改
- 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统编版001
-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 六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练习十四说课稿 苏教版001
- 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Unit 3 My weekend plan Part 6(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生了病怎么办 (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体育一年级全一册
- Review Module Unit 1(说课稿)-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下册
- 17《松鼠》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001
- 2025农村宅基地转让合同模板
- 8网络新世界 第一课时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GB 4793-2024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 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
- 挖掘机售后保养及维修服务协议(2024版)
- 2024年电工(高级技师)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
- 公司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制度
- 2024-2030年中国涂碳箔行业现状调查与投资策略分析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派对用品行业供需规模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2023-2024年度数字经济与驱动发展公需科目答案(第5套)
- 工伤保险代理委托书
- 职业分类表格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