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_第1页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_第2页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_第3页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_第4页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四)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十九世纪,生产力和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重大。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创造了比之前所有世纪更多更大的财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带来的各种影响已经显现,不仅有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更出现了破坏环境的情况,对人的精神和思维等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人的异化非常突出。这些情况都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观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两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视阈之中。同时也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人的解放问题。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等问题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做专题论述,但许多经典的论述分布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之中,其理论内容包括:(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恩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二)科学的分类恩格斯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培根:记忆的科学(历史、语言);想象的(文学、艺术);理智的(哲学、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特征圣西门(法)研究对象的现象分类黑格尔把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并试图揭示这种事物运动变化中的内在联系。(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密切关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的力量”也是“另一种生产力”。在他们看来,“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科学是“知识的形态”的社会生产力,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并进入生产过程”“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革命--科学从神学中解放科学+技术--产业革命--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全面变革(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应用于实践的科学”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资本像吞并他人的劳动一样,吞并“他人的”科学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八)技术异化技术异化现象--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手机、打卡机科学技术使“上帝死了,人活着”,也是科学技术使“人死了,机器活着”!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科学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第一、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2.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一些西马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二)技术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肢体,第二工艺学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欧美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3.技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分析1.自然科学分类及其原则(运动形式)2.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自然和社会具有共同的基础--人的感性实践3.马克思把科学分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成果”的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工艺学)和“被资本用做致富手段的”科学”(二)国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划分理论的(哲数物理)、实践的(政、伦理)、创制(艺术、演讲)培根记忆的历史学、语言;想象的(文学、艺术);理智的(哲学、自然)圣西门现象星野芳郞机械、电力、信息(三)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1.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学科结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知识结构: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知识结构的要素渗透到学科结构相对应的要素中(理想气体-分子运动)2.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门类结构:实验技术、基本技术和产业技术形态结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技术形态渗透到门类结构中

活动类型项目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目的寻求真理,扩大知识,实现体系化以工程为目标,探讨新的知识应用可能性

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上、工程上性质探讨发现新事物、新规律发明新事物完成新产品,新工艺、使之商品化、实用化内容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探寻内在联系,预测新发现的作用和意义探求基础研究应用的可能性,追求最佳条件系统的新工艺、新产品、新发明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从事产品设计、产品试制、工艺改进成果论文论文或专利专利、专有知识、设计书、图纸、样品成功率5%—10%风险大,50%—60%风险小,一般成功率超过80%人员理论水平高,基础雄厚的科学家创造能力强,应用能力好的发明家有广泛知识和经验、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专家经费一般较少费用大,控制松费用最大,控制严管理原则尊重科学家意见,支持科学家个人成果,采用同行评议的评价方法尊重集体意见,支持整个研究组织在适当时作出评价尊重和支持集体参加活动计划自由度较大,没有明确指标,没有严格的期限弹性,可能有很大变化,有战略方向,有期限,期限较长硬性,有明确目标,有明确期限,期限较短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

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1.科学发展呈现出分化到综合的整体化趋势(AB)A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转向整理材料与综合材料(16-18末18末-19末)B自然科学从研究较简单的运动形式转向研究较为复杂的运动形式(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2.科学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后一个形式的物质可能性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3.科学发展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社会生产的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内部:实验水平的提高--引发了科学内部科学理论本身的争论以及与科学实验发展的不平衡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二)国外关于科学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A.西方的流派1、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3、库恩的不断革命模式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5、劳丹的进步模式6、夏皮尔的“域”理论1、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1)惠威尔的江河—支流说(2)内格尔的归化论

归纳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绝对真命题的积累,随着经验观察深入,科学知识呈现出量的积累,没有革命、中断和质的飞跃。但累进理论不能说明被摒弃的科学理论,如地心说和燃素说。惠威尔

惠威尔在《归纳科学的历史》(1837)中把科学的发展比作支流汇合成江河,认为科学通过对过去成果的逐渐归并到现在的理论中而进化,呈倒立的金字塔。惠威尔认为归并是通过一系列概念完成的。内格尔1960年美国E·内格尔在《科学的结构》中提出,科学发展表现为“一个相对自足的理论为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所吸收,或者归化到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

有两种形式归化:①同质归化。在这种归化中,一条定律被归并到并利用出现在该定律中的、实质上相同的概念的一个理论中去。如伽利略落体定律被归并到牛顿力学中;②异质归化。是“一条定律通过演绎包容在一个缺乏表达该定律所用的一些概念的理论内”。如经典热力学→统计力学。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1963年英国K·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一书中突破了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提出富有批判精神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科学发展理论。也就是说,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假设和不断证伪的过程:“科学知识增长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更使人满意的理论取而代之”。P1→TT→EE→P2

其中P1表示问题(problem),TT表示试探性理论(tentativetheory),EE表示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liminationoferror),P2表示新问题。

证伪主义模式的合理因素(1)动态分析,强调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2)把“问题”看成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318)。什么是问题?指矛盾或不一致(新观察与旧理论间、理论与理论间、同一理论内部矛盾);(不自洽、悖论--自由落体、燃素)(3)主张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要求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主义;(4)强调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包含错误,可误论。证伪主义模式的局限(1)强调否定,无视科学知识的继承的积累,否认量变渐进;(2)强调猜想、灵感在科学假说中的作用,忽视逻辑思维在假说中的作用;(3)反归纳主义,推崇演绎法时,却片面否定归纳法的作用;(4)在证伪与证实的关系上,以证伪为绝对,忽视在实践检验中两者的对称性与复杂性。3、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库恩反对波普尔没有量的进化而不断否定、不断革命的过程。“所谓‘不断推翻’的增长就是一个怪论”。在1962《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

库恩用范式paradigm来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库恩的范式并未精确定义,大体指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信念”、“科学的模型“和具体运用的“范例”,还包括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与心理认识的自然观或世界观。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正是范式的运动。前科学

指未形成该学科“范式”的原始科学阶段。从事同类学科的研究者对共同研究的问题基本观点很不一致,各种理论长期争辩和竞争,没有公认的理论范式。常规科学

常规科学:指形成了范式的成熟科学。出现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的范式,组成科学共同体。常规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在范式的支配下的“解难题活动”,这种puzzlesolving有确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案,解题技巧的评价。搁置反常问题。科学危机

科学危机:对旧范式丧失信心的阶段。主要由“反常”现象引起。原有范式难以解决的新现象、新事物、新发现。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时,对旧有的范式就失去信心。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一些成员建立新范式并赢得支持者。

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le)

库恩指出新旧范式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科学的发展是“新理论抛弃并取代了与之不相容的旧理论的革命过程”。

“从科学革命中实现出来的常规科学传统,与先前的传统不仅逻辑上不相容,而且两者经常在实际上是不可通约的。”新旧范式不可翻译,不同的范式支持者,在不同的世界中从事他们的事业。牛顿理论并不是相对论的一个特例。因为在牛顿理论中的时间、空间、同时性、质量、能量等基本概念,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都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意义。原则上讲,只有承认牛顿理论是错误的,才能接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库恩模式的优点(1)主张科学发展是渐进与革命的统一;(2)提出了新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不断追求新知识,创造新理论的活动;(3)提出范式概念: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包含了社会形式、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和行为。库恩模式的缺点:(1)过分强调新旧范式间的差别,格式塔(组织结构或整体)转换,可在一定程度上交流。用部分交流代替不可通约性;(2)范式仅是科学家解难题的工具,不同范式没有真理与谬论之分,在实用意义上有工具好坏之分;(3)片面夸大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陷入非理性主义。

44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970年拉卡托斯在《证伪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一文中指出,任何时代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质上都是一套科学研究纲领,它由一个有组织的具有严格内在结构的科学理论系列、由相互关联的“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组成。

硬核

硬核(hardcore)是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包括基本假设和基本原理。这个硬核是“坚韧的”、“不许改变和不容反驳的”。地心说是托勒密天体理论的硬核,牛顿力学定律是牛顿理论系统的硬核,一旦它们被反驳了,则整个理论崩溃。保护带

保护带(protectivebelt),是科学研究纲领的可反驳的外围弹性带,以保护“硬核”免遭反驳而提出辅助性假说的集合。当纲领受到经验事实的反驳时,通过调整、修改辅助性假说来保护“硬核”。

如本轮与均轮假说,就是地心说的保护带,当天文观测与托勒密学说不符合时,科学家就以修改这些辅助性假说来避免地心说遭受经验事实的反驳。启示法

启示法(heuristic),是形成研究纲领的方法论。它包括:(1)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法(negativeheuristic),是反面的禁止性规定,禁止科学家把经验的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而把它引向保护带;(2)完善的发展纲领的正面启示法(positiveheuristic),鼓励科学家积极提出、修改和完善辅助性假说的“保护带”来消除反常,保护硬核,以发展研究纲领。科学的发展就是进步的研究纲领通过竞争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的过程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步阶段→退化阶段→新的进步纲领取代退化的纲领→新纲领的进步阶段·······

进步的研究纲领是能够包含更多经验事实的研究体系。评价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吸收库恩的合理观点以克服波普尔的错误,又注意吸收波普的合理思想以克服库恩的片面性,与科学发展的实际更为切合。(1)VS波普尔:科学是由硬核、保护带和启示法组成的整体,经验反驳并不立即淘汰理论,先是修改调整保护带,然后才是对理论的抛弃。(2)VS库恩:承认研究纲领更替的先后连续与继承性;新纲领吸收旧纲领的全部合理因素,并解释新的经验内容。(3)研究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进化与革命,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不足:仅以预见性大小作为检验科学理论的进步与退化的标准。对可预见性大小的检验仍需实践判断。(牛顿的海王星-天王星的误差,爱因斯坦光线弯曲1919年观测)5、劳丹的进步模式1977年L·劳丹在《进步及其问题》中指出,“科学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活动”(P3)科学的目的在于获得具有较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论。因此,科学进步在于后继理论比前驱理论能解决更多的问题。问题1→理论1→问题2→理论2→问题3·····科学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类型,即“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经验问题经验问题有三类:(1)未解决的问题;(2)已解决的问题;(3)反常问题。科学活动在于把(1)(3)变为(2)。所谓反常指对显示反常的理论提出置疑,但不强迫放弃该理论。“一个问题只有当它被另外的理论解决了的时候,它才可能被看成是对于这一理论的反常”。(P25)如水星近日点的扰动,在广义相对论出现后,才成为牛顿力学的反常问题。科学家在认知上最有意义的活动是“把对一个理论可能的经验反常成功地转变为对这个理论的证实”。(P26)概念问题不同的理论都可以说明类似的经验问题,于是出现争论,即概念问题。(1)内在概念问题:即理论内部逻辑不一致或基本范畴含糊不清造成的;(2)外在概念问题:即由同一领域或不同领域的两个理论之间的矛盾,科学理论与有关科学共同体的方法论之间的冲突以及一个科学理论与流行的世界观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概念问题比经验问题有时更重要。E·马赫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批判,爱因斯坦对牛顿同时性概念的分析促进了相对论的创立。评价劳丹认为科学进步的模式的核心是:(1)已解决问题(经验或概念的)是科学进步的基本单元;(2)科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展已解决的经验问题的范围,最低限度地缩小反常与概念问题的范围。但劳丹的不足在于否认了科学认识的客观真理性,仅把科学看成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6、夏皮尔的域理论“域”(domain)或信息域(domainofinformation)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D·夏皮尔用来说明科学合理性和科学发展模式而提出的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科学研究自17世纪起就采用与古代及中世纪“整体方法”完全不同的方法,即“将特定的题材孤立起来考察”的“化整为零”的方法。这种特定的、被孤立的研究题材或专题就是“域”。域具有时代性。16、17世纪是力学,18世纪是化学,19世纪是电磁学和热力学。“域”的变化不仅意味着科学知识本身的发展,而且也导致科学方法、推理规则的改变,甚至衡量什么是科学的理论解释标准也会因此而改变。已有的背景信念(普遍规则、标准、方法)指导新的研究,但新研究获得新知识后,“背景信念”又要根据新知识被修改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