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尚庄遗址区发掘简报_第1页
山东平尚庄遗址区发掘简报_第2页
山东平尚庄遗址区发掘简报_第3页
山东平尚庄遗址区发掘简报_第4页
山东平尚庄遗址区发掘简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平尚庄遗址区发掘简报

该遗址位于山东省平尚庄村东侧的一个高山上,被称为“山子”。东距茌平县城二公里。面积约七万多平方米。遗址是社员1975年春生产中发现的。同年秋季,由省和部分地、县的文物工作者组成一个发掘小组,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为750平方米,主要为大汶口文化类型和龙山文化类型的遗存。现介绍如下:一、文化层和大t392遗址中心部分文化层较厚,除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层外,还有西周层、汉代层和近代扰乱层。这次发掘的大部分探方集中在遗址的西部,这一带上部文化层大都因早年用土遭破坏,耕土下即为龙山文化层和大汶口文化层,现以Ⅲ区T412为例说明如下:第一层:耕土,厚0.1—0.5米。第四层:黄褐土,土质硬,内夹少量炭屑及红烧土碎块,厚0.2—0.85米。第五层:灰褐土,土质很硬,较纯净,陶片不多,厚0.8米。第六层:红褐土,土质坚硬而纯净,陶片较少,厚0.9米。根据地层叠压及遗迹间的打破关系,以及遗物间的差别,尚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分三期:即尚庄第一期文化(包括第五层、第六层及压在第五层下的墓葬);尚庄第二期文化(包括第四层以及压在第四层下面的灰坑);尚庄第三期文化(包括耕土下开口的灰坑和墓葬)。二、各类出土的出土文物墓葬十五座。全系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坑一般长1.5——2.5、宽0.55——1.5、深0.55米左右。最大的为M22,墓坑长3.1、宽1.9、深0.88米。其中四座墓有熟土二层台,三座墓有原始木棺。方向多在88°—98°之间。除三座墓为二次葬,头向不明,M4为双人仰身直肢葬外,其余为单人仰身直肢葬,皆头东脚西。随葬品一般都不丰富。三座墓无随葬品。随葬一至八件器物的七座墓。随葬十二至二十二件器物的五座墓,墓的规模也较大,有二层台和葬具的都在这五座墓之中。随葬品主要是生活用具中的陶器,生产工具有石、骨、蚌器等。此外,有装饰品及獐牙。M25骨盆旁发现一龟甲。遗物文化层中出土物很少,无完整器物。下面介绍的是墓葬中出土的部分随葬品和社员在生产中发现的部分器物。生产工具中的石器有铲、斧、纺轮,皆通体磨光,有孔。骨器有锥、镞等。簇为扁圆锥和叶形二种。蚌器有铲、斧,皆有孔。生活用具中的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白陶很少,未见黑陶。陶质以泥质居多,夹细砂次之,夹粗砂又次之。全系手制。纹饰多素面磨光,除彩陶和彩绘陶外,仅个别饰篮纹、锥刺锯齿状纹、附加堆纹、凹弦纹,也有个别饰泥突。器形以鼎、罐、杯、壶、鬶为主,尊形器次之,缽、匜、勺、觚、背壶、釜较少,此外,还有一件罕见的四袋足盉。彩陶和彩绘陶很精美。从器物造型和彩陶器看,遗物中有早晚之别。早的有彩陶和彩绘陶器,晚的则无。彩陶多为赭、白色,彩绘陶多以朱、黄色的直线、弧线、三角为母題,以白彩点纹填充,组成各种繁褥的图案,线条流畅。有的色泽仍很鲜艳。各类器物特征见表一,图一、二、一〇。装饰品有内圆外方、肉窄而厚的玉镯,有肉宽而薄和肉窄而厚的石镯,还有镞形石坠、绿松石饰、嬴(螺,贝类)饰和牙梳、牙束发器等。从上述墓葬的形式、结构及葬俗看,与大汶口文化墓葬相同,随葬器物组合——鼎、罐、壶、杯、鬹、背壶,或兼有盉、觚、缽、匜、尊形器、釜等也基本相同,都有手握獐牙的习俗。从遗物看,典型器物的造型亦都相同。但这里出有四袋足盉,未见豆,彩陶和彩绘陶器也各具特色。就整个文化面貌看,它们之间的共性占主导地位,差异性是次要的,差异性可能由于地域的不同。我们认为尚庄第一期文化属于大汶口文化系统,其年代相当于《大汶口》墓葬的中期。三、宣装线典型瓷器、带孔的山东区域遗迹没有发现保存完整的房子,也没有发现墓葬。灰坑发现数量也不多,一般为圆形,少数为椭圆形。圆形坑口径不大,一般为1.5——2.1米,形制规整,坑底平坦。出土完整陶器较多,兽、畜骨、蚌壳也不少。H62在坑底还遗存一层厚5——10厘米的鱼鳞和鱼刺堆积。遗物生产工具中蚌器数量最多,骨角器次之,石器很少。蚌器仅蚌刀一种,呈长方形和圭形,均有二穿。骨镞,锋为三角形,磨制光滑,锐利。石器仅一件未经磨光的石。纺轮,一面平,圆饼状,有孔,系陶质。生活用具中的陶器,陶色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占半数以上,其次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和泥质黑陶。细泥灰、黑陶数量很少。纹饰中素面磨光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篮纹,再次为方格纹,绳纹极少,也有极少量的附加堆纹、划纹、凹弦纹和锥刺纹。巳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只有一部分形体较大和腹部拍印纹饰的器物,采用分段筑成法,即底为轮制,腹为手制,口为轮制或慢轮加工,这类器物的内壁一般均留有比较明显的接合痕迹。个别器物是手制的,其余全系轮制。器形规整,器壁较薄,火候较高。主要器形有罐、盆、鼎、鬶、甗、豆、碗、器盖,还发现一件饰有方格纹的斝。各类器物特征见表二,图三、四、五、一一。本期陶器中的粗颈鬹、鸟头形足盆形鼎、器盖都是山东龙山文化中常见的典型器物。虽出现了山东龙山文化中尚未见的斝,但其形制与河南龙山文化所出的斝有着明显的区别。从本期的整个文化面貌看,当属山东龙山文化系统。四、从文化程度上看,主要有钢质、陶质、装饰技术遗迹本期灰坑数量最多,以圆形、底呈锅底状者居多。遗物丰富,除出土大量陶片外,亦出大量的兽、畜骨和蚌壳。H108中埋有人头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墓葬三座,南北向。葬式皆为单人仰身直肢,头北脚南。均无随葬品。遗物生产工具和第二期文化一样,仍然是蚌器最多,其次骨、牙器,石器较少。蚌器除原有长方形和圭形两种蚌刀外,又出现了蚌锯(习称蚌镰)和三棱蚌镞。骨牙器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如圆锥状和扁圆锥状镞、骨锥、牙锥、骨凿等,此外还有骨针、骨簪、骨牌等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这里还出土有卜骨,它与其他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所出的卜骨相同,也是只经烧灼,无钻无凿。石器有长方扁平石斧、叶状石镞和细石器三角形镞。细石器过去在冀东的唐山大城山、冀南的邯郸涧沟、永年台口、磁县下潘汪、豫北的安阳后岗、同乐寨等龙山文化遗存中以及山东龙山文化许多遗址中均有出土,数量虽然不多,但分布如此广泛,我们认为它应是龙山文化的因素之一。陶器有网坠、纺轮等。生活用具中的陶器,第三期文化与第二期文化相比,陶片数量显著增加,器物型式复杂,大型、厚重的器物大量出现。陶质仍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占半数以上,其次为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有极少量的泥质红陶和夹砂白陶。纹饰以素面磨光占大多数,其次为篮纹,再次为绳纹和方格纹。绳纹的明显增加是本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制法上与前期基本相同,但宽扁横耳、紧贴于器壁的绳状耳、子母口,以及盲鼻、铆钉状等装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本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主要器形与前期相比,新出现了鬲。前期的斝在本期尚未见到。各类器物特征见表三,图六、七、八、一二。夹砂罐数量最多,型式复杂,仍然是主要炊器。鼎可分盆形、罐形和盘形三类,鼎足除延用鸟头形和侧三角形鼎足外,又出现了“V”字形鼎足。鬲和甗是本期使用较为广泛的炊器。鬲中口,近直壁,袋足肥硕,素面,腹壁留有刮制痕迹,沿下有对称盲鼻(图八:3),是在其他龙山文化遗存中尚未发现的新形制。甗的腹部有的饰绳纹、篮纹或方格纹,袋足肥硕为素面(图八:4)。形制多样的器盖以及数量很多的覆碗式器盖,是本期文化的又一特点。上述尚庄第三期文化和第二期文化面貌的异同,反映了这两期文化有着早晚的区别。第三期文化较之第二期文化虽有它的新面貌,但仍有不少因素可以从其他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找到。如“V”字型鼎足在日照两城镇、潍坊姚官庄、寿光丁家店以及江苏徐州高皇庙都发现过。侧三角形鼎足在鲁东南日照东海峪遗址及鲁中、鲁西的一些遗址,如章丘城子崖、泗水尹家城、兖州东顿村、曲阜八里庙均有发现。素面肥硕的甗足与城子崖的形制相近,鬲的口沿在曲阜八里庙(见原《简报》图一〇:12,《简报》称为罐口沿)也出土过。紧贴于器壁的绳状耳在泗水尹家城的发掘中出土过。其他如子母口以及盲鼻、铆钉状装饰技术在其他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也都是较常见的。因此,尚庄第三期文化仍具有较浓厚的山东龙山文化因素。尚庄第二期和第三期文化的陶器,陶质都是以灰陶为主,纹饰都较多的使用篮纹、方格纹和绳纹的拍印纹饰,这些因素都与河南龙山文化相当接近。但没有发现河南龙山文化中的典型器物——甑、斝、绳纹鬲、双腹盆。而上述与河南尤山文化相近的,在经过发掘的鲁中的章丘城子崖、曲阜东魏庄、泗水尹家城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有不同程度存在着。可见尚庄第二期和第三期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既互相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因而我们认为尚庄二、三期的新文化面貌可能是山东龙山文化受河南龙山文化影响的结果。尚庄遗址地处鲁西,文化面貌与河南龙山文化接近的某些因素表现得更加浓厚,是不足为奇的。五、从文化面的角度上看,该从“尚庄”文化中多聚其才在此地区相应内补,效果上还存在着本地区文化政策尚庄第一期文化,即大汶口文化,在鲁西地区、黄河以北是首次发现,这就扩大了对大汶口文化分布范围的认识。尚庄第二期和第三期文化的发现,是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这两期文化遗物形制上的差异所反映的时代早晚关系,为山东龙山文化的分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两期文化中的新面貌,某些接近河南龙山文化因素的存在,与鲁东及沿海地区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与冀南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某些类似之处,与鲁西地区的文化面貌相当接近。与这两期文化面貌相同的文化遗存在禹城的南塚、前塚子、周尹庄、窦庄、禹王亭等遗址都有发现。我们认为上述诸遗址间文化面貌上的异同,可能是地域间差异性的反映。因此,尚庄二、三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为山东龙山文化类型的划分提供了重要资料。这批资料的获得对研究该地区私有制产生问題也提供了某些线索。尚庄第一期文化的墓葬,随葬品虽不很丰富,但仍表现了多寡和质量优劣的明显区别,有的墓葬甚至空无一物,墓的规模大小也不同。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氏族公社成员间所占有的财富不同,而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此外,随葬品中的玉器、绿松石、赢(螺)是当地不产的东西,应是通过交换得来的。赢产于黄海之滨,可能是间接交换得来的。龙山文化遗物中新型收刈工具蚌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