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修改稿)41_第1页
村庄规划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修改稿)41_第2页
村庄规划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修改稿)41_第3页
村庄规划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修改稿)41_第4页
村庄规划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修改稿)4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2***市村庄规划村庄整治技术导则(试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TIME\@"EEEE年O月A日"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前言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局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家和其它省市的相关规划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导则。200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把村庄规划列为五类法定规划之一。截止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专门的村庄规划技术标准与规范。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导则的技术内容框架主要依据了新版《城乡规划法》第十八条的规定:“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地处城市和镇乡规划近中远期及其远景发展建设用地以内的村庄规划不适用于本标准。这类村庄的规划与建设管理应依据城市(镇)政府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按照城市和镇的规划标准进行城市新型社区统筹建设。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总则;2.村庄建设规划原则;3.村庄规划的任务;4.村庄规划编制与审批;5.村庄规划分类;6.村庄类型;7.村庄体系和人口预测;8.村庄建设用地选择与新建村庄选址;9.村庄建设用地标准;10.村庄规划布局;11.村庄公共建筑用地规划;12.村庄道路和竖向规划;13.村庄给水规划;14.村庄排水规划;15.村庄供电规划;16.村庄电信规划;17.村庄燃料规划;18.

村庄防灾减灾规划;19.村庄环卫设施规划;20.村容村貌规划;21.绿化景观规划;22.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3.村庄整治;24.村庄整治基本原则;25.村庄整治技术规范;26.村庄整治项目实施;27.村庄规划、整治的技术支撑;28.本导则用词说明。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正文中用黑体字注明了本导则中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内容。

本导则由***市住建局负责管理和解释。本导则主编单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

1.总则2.村庄建设规划原则3.村庄规划的任务4.村庄规划编制与审批5.村庄规划分类5.1行政村规划5.2自然村规划5.3村庄整治规划6.村庄类型7.村庄体系和人口预测7.1村庄体系和规模分级7.2规划人口预测8.村庄建设用地选择与新建村庄选址8.1村庄建设用地选择8.2新建村庄选址

9.村庄建设用地标准9.1一般规定9.2村庄宅基地标准9.3村庄建设用地标准9.4村庄建设用地构成10.村庄规划布局10.1村庄规划区范围10.2布局原则10.3村庄布局规划要点10.4村庄布局一般性模式10.5居住建筑用地布局10.6住宅建设原则10.7住宅建设要求10.8生产建筑和仓储用地布局10.9绿化规划

11.村庄公共建筑用地规划11.1布局原则11.2配置标准12.村庄道路和竖向规划12.1规划原则12.2规划技术指标和等级12.3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

13.村庄给水规划13.1一般原则13.2集中供水量的预测标准13.3水源的选择13.4水源保护区范围和卫生防护要求13.5集中给水系统的布置13.6分散式给水系统的布置14.村庄排水规划14.1排水量预测标准14.2排水体制规划14.3污水处理设施规划14.4排水管网规划15.村庄供电规划15.1规划原则15.2电量预测标准

15.3线路布置

16.村庄电信规划16.1规划原则16.2需求预测标准16.3电信设施的布置

17.村庄燃料规划17.1规划原则17.2需求预测标准17.3供应设施布置

18.

村庄防灾减灾规划18.1消

防18.2地质灾害防治18.3防

洪18.4抗震和防气象灾害

19.村庄环卫设施规划19.1规划原则19.2布置原则19.3规划标准

20.村容村貌规划20.1规划原则20.2规划要求20.3风貌特色21.绿化景观规划21.1绿化景观规划原则21.2绿化规划21.3景观规划

22.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2.1规划原则22.2规划要求23.村庄整治23.1目标任务23.2主要内容23.3整治类别24.村庄整治基本原则25.村庄整治技术规范25.1村庄整治内容25.2技术要点和技术措施25.2.1村口形象整治25.2.2道路交通整治25.2.3给排水25.2.4环卫设施25.2.5减灾防灾25.2.6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25.2.7村庄环境面貌25.2.8村镇两地占房与“空心村”整治25.2.9村庄生态建设25.2.10电线杆及线路整治26.村庄整治项目实施26.1村庄整治的时间步骤26.1.1坝区村庄整治26.1.2山区村庄整治26.2村庄整治项目

26.3村庄整治的建设管理27.村庄规划、整治的技术支撑27.1资料收集及规划成果要求

27.1.1基础资料收集27.1.2村庄规划成果要求27.1.3进行村庄整治的规划27.2规划附录表27.2.1村庄整治主要统计指标

表27.2.2村庄规划整治建设用地平衡表

表27.2.3村庄整治项目配置表表27.2.4村庄规划整治现状调查表表27.2.5村庄近期建设项目规划表表27.2.6村庄规划指标体系一览表表27.3.村庄用地布局示意图28.本导则用词说明1总则1.1村庄整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加强对***市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技术指导,科学地指导和规范全市村庄整治工作,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和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并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村庄各项建设,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技术导则。1.2基本依据《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1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0〕143号)《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城镇(乡)总体规划城镇(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省、市有关村庄规划建设法律、法规、政策、规范与标准等。1.3本导则适用于对村庄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村庄整治中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对于特殊问题仍需进行个案研究。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规划按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编制。在市内各城镇远景规划建设区外,从事村庄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应参照本导则。2村庄建设规划原则2.1城乡统筹的原则。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2.2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方式等,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2.3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应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应紧凑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
2.4传承文脉的原则。规划布局要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合理继承原有的布局结构、空间形态,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古树名木、标志物,体现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突出地方特色。
2.5村庄美化的原则。保护村庄自然肌理,突出乡村风情,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2.6尊重民意的原则。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
2.7循序渐进的原则。村庄规划要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量为而行;同时要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2.8保障安全的原则。全面建立防洪、防火、防疫、防污染、减灾的公共安全体系。3村庄规划的任务在乡镇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村庄布局规划基础上,明确村庄建设的规模和标准,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和建设时序,科学进行村庄规划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和谐、适合当地特点的人居环境。4村庄规划编制与审批4.1村庄规划在市县、镇(乡)总体规划指导下,以镇(乡)为单位,由镇(乡)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统一进行编制。编制村庄规划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规划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行政村编制总体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由乡(镇)人民政府公布。自然村编制建设规划,须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由村民委员会审核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批。被列入市、县区试点村庄的规划,应相应报市、县区住建(规划)主管部门审批备案。4.2规划期限:村庄规划期限一般为10~20年,规划期满或有重大环境变化(如上层次规划的调整或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发生变化,对村庄建设有较大影响等)时,经原批准机构同意,方可进行规划修编或调整。村庄整治规划期限为5~10年。5村庄规划分类5.1行政村总体规划:对村民委员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居民点及相应的各项设施的整体部署和具体安排,同时对行政村远景发展和布局提出设想。5.2自然村建设规划:对居民点的各项建设作具体安排。5.3村庄整治计划:针对村庄整治工作的项目、设施等进行部署安排。6村庄整治类型6.1根据自然环境、历史发展过程、现状建设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结合地区发展需求,村庄建设规划分为撤并型、改造型、保护型、扩建型、新建型、控制型等类型。6.2撤并型村庄。根据乡(镇)域规划,本着小村并大村、弱村并强村、交通不便的村并交通便捷的村、合并临近村的原则,因地制宜撤并规模较小(一般为山区20户以下,坝区50户以下)、地处偏远、严重缺水、交通不便、条件恶劣、产业支撑弱、经济发展慢、资源禀赋差、发展潜力小的村庄。规划撤并的村庄,除危房维修以外,所有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包括危房改造),都不得在原村址进行,应纳入所并入的村庄统一规划。6.3改造型村庄。对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不配套、发展方向不清晰、建筑风貌无特色但人口有一定规模(一般为山区20户-300户、坝区50户-300户)的村庄,通过规划实施改造和整治,充分挖掘村庄用地潜力,明确产业导向,科学调整村庄布局,合理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加强村庄绿化和环境建设,提高村庄居住环境质量。在调查建筑质量和村民建房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保留、整治、拆除的建筑,注意保护原有村庄的社会网络和空间格局。6.4保护型村庄。对村庄人口规模较大(一般在300户以上)、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自然风景资源优美、自然肌理丰富,现存比较完好的传统和特色村落,属于自然与文化遗产,已纳入或将纳入国家和地方保护范围的村庄,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民俗风俗和旅游价值,村庄内拥有需加以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古树名木、山水田园风光和需传承的文脉资源的村庄,要严格保护,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并整治影响和破坏传统特色风貌的建、构筑物,妥善处理好新建住宅、设施与传统村落之间的关系。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村庄,应按照有关文物和历史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专项保护规划。这类村庄、集镇应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要在规划中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协调发展区。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内,一般不得新建房屋,以保持原有风貌,对于保护建筑的内部,可在不伤及主体结构情况下进行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6.5扩建型村庄:对村庄建设基础较好、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用地空间相对充足、村庄布局较为灵活、交通条件较好、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强、人口有一定规模(一般为山区30户-300户、坝区50户-300户)的村庄,可以在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以现状村庄为基础,扩大村庄范围,提升产业水平,适度集聚周边地区村民。扩建的村庄规划应妥善处理好新旧村的建设关系,延续和发展原有的村庄格局,衔接好新旧村庄的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构成等要素,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促进村庄合理有序地发展。应形成集中紧凑的布局形态,避免无序的蔓延。在整治现有旧村的同时,扩建部分应与现有村庄在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社会关系等方面良好衔接,在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有机协调;应在现有村庄基础上沿1――2个方向集中建设(选择发展方向应考虑交通条件、土地供给、农业生产等因素);应统筹安排新旧村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临近城镇而不在其规划区内的村庄(城边村)应依据城镇规划要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通过政策扶持,运用市场机制,实行综合开发,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6.6新建型村庄: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如因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安全隐患等因素而整体迁址新建的村庄。需要新建的村庄应首先考虑向城镇、集镇、行政村、中心村迁并。新建村庄的规划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规划用地布局合理,住宅组织有序,设施配套完善,用地要集约节约,与自然环境要协调,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创造浓郁田园特色和优美人居环境。6.7控制型村庄:指位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绿地、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或行、滞洪区内的不需要搬迁或目前无条件搬迁的村庄,或山区人口规模较小、发展空间受限、居住凌乱分散、交通十分闭塞需要逐步搬迁的村庄,这类村庄要控制其发展规模,限制建设用地。6.8村庄按其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宜分为基层村、中心村、行政村。

7村庄体系和人口预测7.1村庄体系和规模分级7.1.1村庄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7.1.1.1调查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根据乡镇域、县域经济发展情况,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明确行政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7.1.1.2落实和预测行政村村庄规划人口规模和结构,落实和预测各自然村人口数量和分布,按照规划期末人口数量将自然村村庄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并划定村庄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应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下表的分级确定级别。规划规模分级(人)规划人口规模分级中心村基层村特大型>1000大型601~1000>300人中型201~600100—300小型≤200<1007.1.1.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对自然村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根据各自然村发展环境,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确定各自然村整治类型;7.1.1.4确定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用地布局、建设标准、建设时序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7.1.1.5确定用地布局。确定各类用地性质,合理布置公共设施和生产经营设施用地。7.1.2确定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安排专项规划。7.2规划人口预测7.2.1总人口应为其行政地域内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应为户籍、寄住人口数之和,其发展预测宜按下式计算:

Q=Q0(1+K)n+p

式中

Q总人口预测数(人);

Q0总人口现状数(人);

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n规划期限(年).

7.2.2人口规模应以县、镇域城镇体系规划预测的数量为依据,结合本村具体情况进行核定。7.2.3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应按居住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宜按表7.2.3的规定计算。

表7.2.3镇区规划期内人口分类预测

人口类别统计范围预测计算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籍在村规划用地范围内的人口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计算寄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宿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按机械增长计算通勤人口劳动、学习在本村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职工、学生等按机械增长计算流动人口出差、探亲、旅游、赶集、等临时参与本村活动的人员根据调查进行估算

7.2.4规划期内村内人口的自然增长应按计划生育的要求进行计算,机械增长宜考虑下列因素进行预测。1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及土地经营情况预测劳力转移时,宜按劳力转化因素对村所辖地域范围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平衡,预测规划期内劳力的数量,分析村庄类型、发展水平、地方优势、建设条件和政策影响以及外来人口进入情况等因素,确定村庄的人口数量。

2根据本村的环境条件预测人口发展规模时,宜按环境容量因素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建设条件、环境和生态状况等因素,预测本村人口的适宜规模。

3村庄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按带眷情况估算人口发展规模;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可按平均增长预测人口的发展规模。8村庄建设用地选择与新建村庄选址8.1村庄建设用地选择8.1.1应符合镇乡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村庄新建、扩建和撤并的原则和要求。8.1.2应充分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布局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8.1.3应注意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充分利用荒地、薄地,不占和少占良田、好土和林地。8.1.4应避开山洪、风灾、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区、地震断裂带、雷击高易发区、地方病高发区、重自然疫源地等自然灾害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8.1.5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8.1.6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内的现有村庄建设应符合相关专业规划确定的禁建区、控建区和各级各类保护区的要求。8.1.7在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高易发地区,严禁布置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其他公众密集活动的建设项目。因特殊需要布置本条严禁建设以外的项目时,应避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排水体系,并应制订整治方案和防止引发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8.1.8应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和重要基础设施穿越,避开基础设施廊道控制区。8.1.9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并充分依托和利用现有的生产、生活设施及交通条件。8.1.10位于丘陵和山区的,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和通风良好的地段。8.1.11由两个以上自然村合并组成的村庄,应采取集中紧凑发展的模式,选择一个区位条件优越、现状基础设施和建设条件良好的自然村,作为建设重点,其它自然村应控制发展。8.2新建村庄选址8.2.1新建村庄的选址除遵守本导则8.1节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以下各条的要求。8.2.2应根据镇乡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布点,综合分析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建设条件,合理选址。8.2.3应坚持靠近交通、靠近城镇、靠近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工业集中区(点)的原则,集约布局。8.2.4一般应在低丘缓坡地区进行布局,由产业相近的村通过多种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进行集中统一建设。8.2.5应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环境容量、交通条件等,并按照合理的集中度发展目标,确定新建村庄的人口集聚规模。新建村庄最小人口规划规模宜达到1000人以上。


9村庄建设用地标准9.1一般规定9.1.1村庄建设用地应包括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9大类。其中水域和其它用地不列入建设用地统计。详细内容见27.4《〈村庄用地分类和代号〉及说明》。9.1.2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范围内规划常住人口数量。9.2村庄宅基地标准9.2.1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村民宅基地标准为每人20~25m2,城市规划区外村民宅基地标准为每人20~30m9.2.2新建宅基地面积限额:城市郊区及乡(镇)所在地的村庄,每户面积不得超过166m2;村庄建在荒山荒滩荒坡薄地上的,可适当放宽至200m2,最多不得超过266m如各市(县)人民政府对村民宅基地有明确规定,其确定的标准低于上述条款的,按当地市(县)人民政府规定执行;高于上述条款的,按本导则执行。表9.2.2居民点类型人均建设用地(m2/人)户均宅基地(m2/户)容积率城郊居民点坝区居民点≤90≤166≥0.5山区居民点≤80≤200≥0.4其它居民点坝区居民点≤100≤200≥0.3山区居民点≤80≤200≥0.49.3村庄建设用地标准9.3.1改造、扩建村庄:以非耕地为主建设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80~110m2;对以占用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为1亩以下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为60~90m2。而对现状人均乡村建设用地已超过150m29.3.2新建村庄:以非耕地为主建设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为70m2/人,对以占用耕地建设为主或人均耕地面积为1亩以下的村庄,人均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为60m9.4村庄建设用地构成村庄规划中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以及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9.4.1的规定。邻近旅游区及现状绿地较多的村,其公共绿地所占比例应大于4%。表9.4.1建设用地构成比例类别代号用地类别占建设用地比例(%)中心村基层村R居住建筑用地55~7070-80A公共建筑用地6~122-4S道路广场用地9~168-15G公共绿地2~42-4四类用地之和72~9282-9510村庄规划布局10.1村庄规划区范围10.1.1村庄规划区范围应为建设用地以及因村庄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包括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设施、公用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10.2布局原则10.2.1应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民意、有序引导的原则。10.2.2应集中布局,紧凑发展。采取集中紧凑的集约式布局,节约用地,保持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的服务半径,节约基础设施投资,同时要避免穿越过境公路、高压线等大型基础设施。村庄应集中紧凑建设,按有关标准合理确定村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通过绿化、河流、道路等边界要素划定村庄发展用地的边界。10.2.3应利用现状,结合自然。与现状布局结构、道路系统相结合,减少拆迁量。与现状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相适应,规划布局宜活泼自然,不宜过于追求方正、规则。10.2.4应方便生活,有利生产。村庄布局要达到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改善日照、交通、卫生条件和配套设施水平,满足村民从事各类生产活动需要。充分结合村民生产生活方式,有利农业生产,方便村民生活,体现村庄特色,防止村庄布局城市小区化。新、旧村庄有机衔接,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村庄用地要按各类建筑物的功能,划分合理的功能分区。功能接近的建筑应尽量集中,应避免生活区与畜禽养殖区等混杂布局。10.2.5应继承传统,改善景观。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保持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布局形态,改善居住环境,体现地方特色。扩建村庄要与原村庄在社会网络、道路系统、空间形态等方面良好衔接。10.2.6汽车专用公路和一般公路中的二、三级公路,应避免从村内部穿过;村庄规划应避免采用沿过境交通两侧夹道建设的布局模式。现状已经在公路两侧形成的村庄,应进行调整。10.3村庄布局规划要点10.3.1街道空间布局。结合市场需求,引导沿村内道路布置连续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形成一条或多条街道空间,提升村庄活力。10.3.2组团组织形式。结合地形地貌、道路网络、村组单元和整治内容,可将村庄划分为若干大小不等的住宅组团,形成有序的空间脉络。
10.3.3院落空间组织。积极引导村庄院落空间的建设,可利用纵横方向多进的方式和道路转折点、交叉口等条件组织院落空间,形成村庄空间特色。
10.3.4村口。在主要出行方向选择合适位置形成村庄出入口,以体现地方特色和标志性。
10.3.5滨水空间利用。村庄布局应处理好水与道路、水与建筑、水与绿化、水与水、水与产业、水与人的活动之间关系,充分发挥滨水环境和景观的优势。
10.3.6与地形的结合。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对村庄布局的影响,顺应地形走势布局,地形的坡度应不大于25%,同时必须避开洪涝、泥石流、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
10.3.7生产辅房布局。在满足卫生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小型家庭生产可以户以单位分散布置,大规模生产可在村庄周边地区相对集中布局,以适应农业生产、方便村民生活。
10.4村庄布局一般性模式。村庄布局通常分为集中式布局、组团式布局、分散式布局。布局示意见附录27.3。
10.5居住建筑用地布局10.510.510.510.510.510.510.510.6住宅建设原则10.610.610.6.310.6.410.6自然村规划应确定民居的主体建筑风格,指定建筑方案图。10.6.61充分保护和利用所在地区的山水资源。山区农村可充分利用地形起伏变化的特点,采取灵活布局方式,形成独特景观。滨水农村可充分利用河流、坑塘、水渠及其岸线,通过规划手段形成独特的滨水景观,使农村与水环境和谐共生。2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的农村,应对历史文化底蕴作出评估,提出对有价值的民居、街巷、历史遗迹的保护原则和措施。要特别重视保护整体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3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要重视保护特色民居、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并通过规划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乡土景观。4村庄和集镇建筑及建筑群的建筑风格和色彩基调要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居传统和自然风貌等特色,形成独具一格的建筑景观。10.7住宅建设要求10.710.7.110.710.7.1.3住宅组团应避免单一、呆板的布局方式。应结合地形,灵活布局,空间围合丰富,户型设计多样。
住宅要10.7.110.7.1.5住宅层高要求:层高2.8~3.3m,不应超过3.3m,净高不应低于2.5m10.7.210.7.2.110.8.2.2中强屋面、墙体保温节能措施,有效利用朝向及合理安排窗墙比,推广应用节水型设备、节能型灯具。
10.710.710.7.2.510.7.310.7.3.110.7.3.210.7.3.310.710.710.710.710.8生产建筑和仓储用地布局10.810.8.210.8.3集中畜禽养殖场地的选址,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以布置在村庄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通风、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段,并应与村庄保持一定防护距离。其中:小型养鸡场(养殖规模为200~10000只)卫生防护距离为100~200m,大中型养鸡场(养殖规模为10000~200000只)卫生防护距离为200~600m;小型养猪场(养殖规模为500~1000头)卫生防护距离为200~800m,大型养猪场(养殖规模为10000~25000头)卫生防护距离为800~10.810.9绿化用地10.910.910.910.910.9

11村庄公共建筑用地规划11.1布局原则11.1.1村庄公共建筑包括村庄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和商业服务等六类。村庄公共设施应集中设置、形成规模,成为村庄的公共活动和景观中心。应结合村庄公共设施中心或村口布置公共活动场地,满足村民交往活动的需求。11.1.2村庄公共建筑,除学校和卫生室以外,宜集中布置在位置适中、内外联系方便的地段。商业服务建筑宜布置在村庄人口集中和交通方便的地段。11.1.3行政村村委会所在的村庄宜布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建筑面积控制在200m2左右,篮球场面积控制在420m11.1.4学校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过境公路。初级中学和小学的布局和规模应按照上位规划对教育设施的规划要求确定。11.1.5村五保养老设施应布置在环境好,相对安静的位置,有条件的可与相邻村联合设置。11.1.6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应与村庄人口及等级规模相适应。规模较小基层村集聚区可按服务半径多村共享配套公建。11.1.7公共设施应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与村庄住宅建设同步建设和使用。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规划可预留用地,为远期建设留有余地。11.1.8市场设施用地应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与节约用地等因素进行布置。市场设施用地的选址应有利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并不得占用公路、主要干路、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11.2配置标准11.2.1大中型村庄或中心村、村委会所在地,可设置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其服务半径一般宜为1.5~2.0km。11.2.2村庄公共建筑配置标准应符合表11.2.2、11.2.3、11.2.4的规定。11.2.3村庄公共建筑应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设置,统一形象标识和设施标准。公益性公共设施选配套标准表11.2.2设施类别设施名称<500人500-1000人>1000人行政管理村委会◆◆◆教育托儿所

◆幼儿园

◆小学-

初中--

文化文化活动站(室)

◆图书室-

老年活动室-

◆医疗门诊所

◆卫生所-

计生站-

体育室内体育活动室

健身场地

◆◆篮球场

◆注:

为建议配置,◆为必须配置,-为不需配置。公益性设施面积标准表11.2.3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m2)服务人口(人)备注1.村(居)委会200-500管辖范围内人口2.幼儿园、托儿所600-1800所在村庄人口2-6班3.文化站(室)200-800同上可与绿地结合建设4.老年活动室100-200同上可与绿地结合建设5.卫生所、计生站50-100同上可设在村委会内6.运动场地600-2000m(用地面积)同上可与绿地结合建设7.公用礼堂600-1000同上可与村委会、文化站(室)建在一起8.文化宣传栏长度>10m同上可与村委会、文化站(室)建在一起,或设在村口、绿地内商业服务设施建设规模表表11.2.4人口规模(人)<500500-1000>1000设施建筑面积(平方米)>200>400>60012村庄道路和竖向规划12.1规划原则12.1.1村庄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村庄用地布局、交通特征,结合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确定道路交通系统,并有利于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12.1.2位于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公共建筑前的路段,应设置必要的人流集散场地、绿地和停车场地。12.2规划技术指标和等级12.2.1村庄对外道路规划的技术指标和等级应符合表12.2.1的规定。表12.2.1

村庄对外道路规划技术指标规划技术指标道路等级主村道次村道人行便道路面硬化宽度(m)5~72.5~50.6~1.5

12.2.2村庄内部道路规划的技术指标和等级应符合表12

表12.2.2

村庄内部道路规划技术指标规划技术指标道路等级干路支路巷路道路红线宽度(m)8~104.5~61~2车行道宽度(m)4~73~4每侧人行道宽度(m)1.0~1.50~112.3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12.3.1村庄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标高。2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及排水构筑物。3进行土方平衡及挖方、填方的合理调配,确定取土和弃土的地点。12.3.2村庄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1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宜保留原有绿地和水面。2有利于地面水排除,并应符合防洪的要求。3减少土方工程量。4建筑用地的标高应与道路标高相协调,高于或等于邻近道路的中心标高。5村庄的地面排水,应根据地形特点、降水量和汇水面积等因素,划分排水区域,确定坡向、坡度和管沟系统。6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8%,村庄地面连接形式宜选用台地式,台地之间应用挡土墙或护坡连接。7道路纵坡宜控制在8%以内,特殊情况下道路纵坡设计速度小于10km/h时,最大纵坡可控制在12%以内,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坡度可增加1%,但最大坡长不得大于200m。12.3.3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应符合表12-3-3的规定。表12-3-3各种场地的适宜坡度(%)场地名称适用坡度广场0.3-3.0停车场0.2-0.5室外场地1、儿童游戏场0.3-2.52、运动场0.2-0.53、杂用场地0.3-2.9绿地0.5-1.013村庄给水规划13.1一般原则13.1.1给水工程规划必须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经济合理。13.1.2给水工程规划应符合区县城乡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近、远期相结合。13.1.3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水资源,优先保证优质水源供生活饮用。水资源利用规划应依据本地区发展规划、经济状况和水量需求,统筹规划,分期实施。13.1.4给水处理工艺规划应根据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管理水平,力求安全可靠,操作管理方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必须经过工程实践和技术鉴定。13.1.5在地震以及其它特殊地质构造地区进行农村给水工程规划,尚应按现行的有关规范的规定执行。13.1.6村庄给水规划应合理用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13.2集中供水量的预测标准13.2.1村庄给水工程规划供水能力,即最高日的用水量,应包括:生活用水量、村镇工业用水量、畜禽饲养用水量、公共建筑用水量、消防用水量、其它用水量等。13.2.2生活用水量可按照表13.2.2中所规定的用水规定额计算。当实际生活用水量与表13.2.2有较大出入时,可按当地生活用水量统计资料适当增减。

表13.2.2

村庄生活用水定额给水设备类型最高日用水量(L/人.d)时变化系数从集中给水龙头取水20~303.5~2.0户内有给水龙头无卫生设备30~703.0~1.8户内有给水排水,卫生设备,无淋浴设备40~1002.5~1.5户内有给水排水、卫生设备和淋浴设备100~1402.0~1.4注:采用定时给水的时变化系数应取5.0~3.2。13.2.313.2.4畜禽饲养用水量可按表13.2.4计算。表13

表13.2.4

主要畜禽饲养用水定额类别用水定额类别用水定额马40~50L/(头·天)羊5~10L/(头·天)牛50~120L/(头·天)鸡0.5~1.0L/(只·天)猪20~90L/(头·天)鸭1.0~2.0L/(只·天)

13.2.5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按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进行计算。公共建筑也可按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8%~25%进行估算。13.2.6生产用水量应包括村镇工业用水量、畜禽饲养用水量和农业机械用水量。13.2.7管网漏失水量及未预见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5%计算。13.3水源的选择13.3.1水源水量应充足,卫生条件好、便于卫生防护。13.3.2水源水质符合要求时,优先选用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质应满足建设部《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2-9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之规定。若限于条件需要利用不满足二级水源水质标准的水源,应采用相应的净化工艺进行处理。13.3.3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安全经济,具备施工条件。13.3.4选择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作为给水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供水量保证率不宜低于90%。13.4水源保护区范围和卫生防护要求13.4.1地下水水源的取水构筑物的卫生防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和附近地区的卫生状况确定。在集中供水的水源井的防护区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持久性或剧毒性的农药,不得修建渗水厕所、渗水坑、堆放废渣或铺设污水管道,不得从事破坏深层土壤的活动。粉砂含水层井的周围30m,砾砂含水层井的周围400~500m为防护区。13.4.2分散式供水的公用的水源井周围30m范围内,不得设置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在水源井上水和上坡方向应根据坡度加大控制范围。13.4.3用于集中供水的河流取水点周围100m的水域内,禁止捕捞、停靠船只、游泳等任何活动,并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和严禁事项的告示牌;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内,不得排放工业废水;取水点上游5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内,不得排放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得堆放废渣,不得设立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栈或装卸垃圾、粪便和有毒物品的码头,不得使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及施用有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应从事大规模集中放养畜禽等活动。13.4.4供生活饮用的水库和湖泊,应视具体情况,将取水点周围部分水域或整个水域及沿岸划为卫生防护地带,其防护措施与7.4.3要求相同。13.5集中给水系统的布置13.5.1在集中供水水厂生产区应设置固定的标志,在水厂生产区外围10m范围内,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禽畜饲养场、渗水厕所、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或铺设污水管道;并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13.5.2干管的布置方向应与给水的主要服务方向一致。干管应在规划路面以下,沿村庄主要街道布置,以最短距离向用户供水,保证用户有足够的水量和水压。13.5.3设有给水管网的村庄,其工厂、仓库、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宜设置室外消防给水。13.5.4给水干管最不利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按5~10m计算,建筑物每增加一层应增压3m。13.6分散式给水系统的布置13.6.1可选择深井手动泵给水系统或雨水收集给水系统。13.6.2无给水管网的村庄,其消防给水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泊、堰塘、水渠等天然水源,并应设置通向水源地的消防车通道和可靠的取水设施。利用天然水源时,应保证枯水期最低水位和冬季消防用水的可靠性。13.6.3供水分散、井深较浅、取水量小的井位选择,可按单井水文地质条件和使用、保护条件确定。13.6.4在干旱缺水地区,可建造雨水收集给水系统。该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场、净化构筑物、贮水池和取水设备。可根据需要和当地条件,联户供水或按户供水。14村庄排水规划14.1排水量预测标准14.1.1村庄排水量预测应包括对污水量、雨水量的预测,污水量应包括生活污水量和生产污水量。14.1.2村庄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14.1.3生产污水量及变化系数应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和用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14.2排水体制规划村庄排水体制应选择雨污分流制。条件不具备的小型村庄可选择合流制,但在污水排入系统前,应因地制宜地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池、沼气池、生化池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预处理。14.3污水处理设施规划14.3.1村庄生活污水宜经集中处理排放,减轻水环境污染;有条件的村庄污水集中处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三级标准;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有关规定。14.3.2距离城镇较近,或利于污水集中收集的村庄宜充分依托城镇污水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的处理,宜采用操作简单、运行维护方便、经济可行的生物处理工艺。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应选在村庄的下游,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用地充足的村庄可充分利用自然湿地的净化功能,采用湿地处理系统。14.3.3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宜采用净化沼气池、生化池、双层沉淀池或化粪池等进行处理。14.3.4生产废水的处理设施,应与生产设施建设同步进行。14.4排水管网规划14.4.1排水管渠应以重力流为主,宜顺坡敷设,不设或少设排水泵站。14.4.2排水干管应布置在排水区域内地势较低或便于雨、污水汇集的地带。14.4.3排水管道宜沿规划道路敷设,并与道路中心线平行。14.4.4截流式合流制的截流干管宜沿受纳水体岸边布置。14.4.5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除;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位于山边的村庄应沿山边规划截洪沟或截流沟,收集和引导山洪水排放。15村庄供电规划15.1规划原则15.1.1村庄供电工程规划应包括预测村庄所在地域范围内的供电负荷,确定电源和电压等级,布置供电线路,配置供电设施。15.1.2村庄电力设施规划,应充分考虑其运行噪音、电磁波对村庄的干扰和影响。15.1.3村庄配电房的建筑面积应控制在50m215.1.4供电变压器容量的选择,应根据服务范围内的生活用电、生产设施用电和农业用电负荷确定。15.2电量预测标准15.2.1村所在地域范围供电负荷的计算,应包括生活用电、生产设施用电和农业用电负荷。15.2.2村庄供电负荷预测按规划人均指标取值:村庄人均生活用电量指标为250~1000kwh/(人·年)。15.2.3生产设施用电负荷可按单位产品的用电负荷计算,农业用电负荷可按每亩用电负荷计算。

15.3线路布置15.3.1村庄电力电线宜沿公路、村庄道路布置。15.3.2村庄电力电线宜采用同杆并架的架设方式。15.3.3村庄电力走廊不应穿过村庄住宅、危险品仓库等地段,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区。15.3.4村庄电力电线应减少交叉、跨越,避免对弱电的干扰。15.3.5村庄变电站或开闭所出线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设置。15.3.6村庄10KV电源的确定和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应以乡镇供电规划为依据,并符合建站条件,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村庄10KV配电可采用杆上配电式及户内式,变压器的布点符合“小容量、多布点、近用户”原则。15.3.7农村低压线路(380/220V)的干线宜采用绝缘电缆架空方式敷设为主,有特殊保护要求的村庄可采用电缆埋地敷设。架空线杆排列应整齐,尽量沿路侧架设。低压架空线路的干线截面不宜小于70mm2。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不宜超过250m。15.4村庄主要道路设置路灯照明,光源宜采用节能灯,经济条件允许的村庄推荐采用太阳能灯具。

表15.4道路照明设置参考标准道路宽度灯具设置间距灯具高度备注6~9m(主路)25~40m6~8m单排设置3~5m(次路)20~30m2.5~4m单排设置16村庄电信规划16.1规划原则16.1.1村庄电信规划应符合区县城乡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

16.1.2村庄电信规划应包括确定电信设施的位置、规模、设施水平和管线布置。16.1.3电信设施规划宜靠近上一级电信局来线一侧,应设在容量负荷中心。16.1.4电信设施应设在环境安全、交通方便,符合建设条件的地段。电信工程规划包括预测固定电话主线需求量;结合周边电信交换中心的位置及主干光缆的走向确定村庄光缆接入模块点的位置及交换设备容量。村庄的固定电话主线容量按1门/户计算,另外考虑10%左右的公共用户。
16.1.5村庄的通信线路一般以架空方式为主,电信、有线电视线路宜同杆敷设,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在新建集中区可以采用管道下地敷设,一般采用2~4孔PVC110塑料管。16.2需求预测标准16.2.1村庄电信规划应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电话普及率和百人拥有的电话机部数。16.2.2村庄固定电话安装规划普及率应为40门/百人。有线电视用户应按1线/户的入户率标准进行规划。16.3电信设施的布置16.3.1村庄电信工程设施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区。16.3.2村庄电信工程设施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16.3.3村庄电信工程设施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另一侧。


17村庄燃料规划17.1规划原则17.1.1村庄燃料规划应符合区县城乡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

17.1.2燃料规划应密切结合村庄的规模、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因地制宜、统筹规划。17.1.3坚持村庄燃料选择多元化,集中与分散供给相结合,政府引导与本地积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17.1.4距气源近、用户集中的村庄应依托城镇供气;距气源较远的大中型村庄燃料可以罐装液化石油气为主;散居农户和偏远地区的村庄,提倡使用沼气,推广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结合垃圾、粪便、桔杆等有机废物的生化处理,因地制宜的搞好分散式或相对集中式的沼气池建设,变废为宝,综合利用。17.2需求预测标准17.2.1村庄燃料规划应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燃料需求标准。17.2.2村庄燃料需求预测标准:村庄居民天然气生活用气量指标为0.5~0.9m3/户·日;液化石油气生活用气量指标为0.4~0.8kg/户·日。17.3供应设施布置17.3.1因地制宜的选择村庄燃料供应方式,优化村庄燃料供应设施布局。17.3.2村庄燃料供应设施规划选址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滑坡的地区。17.3.3采用燃气管道供应的村庄,管道布置宜采用环状与枝状相结合的方式。


18村庄防灾减灾规划18.1消

防18.1.1村庄消防必须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和“以人为本、科学实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规划原则。18.1.2村庄的消防给水、消防车通道和消防通讯等公共消防设施应纳入村庄的总体和建设规划。消防给水和消防设施应同时规划,并宜采用消防、生产、生活合一的给水系统。18.1.3生产和储存有爆炸危险物品的厂房,应在村庄边缘以外单独布置,并满足有关安全规范的要求。打谷场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应布置在村庄边缘并靠近水源的地方。打谷场面积不宜大于2000m2,打谷场之间及其与建筑物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25m18.1.4村庄消防车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60m。消防车通道可利用交通道路,并应与其他公路线连通,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3.5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8m。当栈桥等障碍物跨越道路时,净高不应小于4m。18.1.5无给水管网的村庄,消防给水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泊、堰塘、水渠等天然水源,并应设置通向水源地的消防车通道和可靠的取水设施。利用天然水源时,应保证枯水期最低水位和冬季消防用水的可靠性。18.1.6设有给水管网的村庄及其工厂、仓库、易燃、可燃材料堆场,宜设置室外消防给水。无天然水源或给水管网不能满足消防用水时,宜设消防水池,消防水池须不小于50m318.1.7村庄建筑的规划间距和通道的设置应符合村庄防灾的要求。村庄规划应设消防室,面积不小于20m218.1.8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并宜靠近十字路口,其间距不宜大于120m。消火栓与房屋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当有困难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1.5m。18.2地质灾害防治18.2.1地质灾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18.2.2村庄规划选址应避开易灾地段,特别是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高易发地区,应避免房屋选址在山区的冲沟地区和滑坡易发地区,以及危岩下方。村庄建设应防止高挖深填。18.2.3泥石流防治应采取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避让、拦排结合、以排为主的方针,并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管理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18.3防

洪18.3.1村庄防洪应与当地江河流域、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绿化造林等的规划相结合,统一整治河道,修建堤坝等防洪工程设施。18.3.2山洪防治应充分利用山前水塘、洼地滞蓄洪水,以减轻下游排洪渠道的负担。18.3.3规划在山边布局的村庄应沿山边布置截洪沟或截流沟,避免山上雨水直接冲刷建筑基础。沟断面面积应根据集雨面积和暴雨强度进行专门设计。18.3.4村庄应按10~20年一遇洪水位防洪标准设防。18.4抗震和防气象灾害18.4.1村庄抗震防灾工作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18.4.2村庄防雷减灾工作,应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18.4.3村庄建筑物规划布局应避开雷电高易发地区。村庄建筑应按照有关防震要求进行建设。18.4.4易形成风灾地区的村庄规划应避开与风向一致的谷口、山口等易形成风灾的地段并在迎风方向规划密集型的防护林带。

19村庄环卫设施规划19.1规划原则19.1.1应满足村庄发展总体需要,满足村庄用地布局、环境保护和村庄景观要求,有利于农村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9.1.2应符合区县城乡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19.1.3应贯彻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收集、无害化处理的原则。19.1.4应实现村庄垃圾分类收集,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鼓励建立资源回收系统。19.1.5有条件的大中型村庄应实现村庄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和处理。19.2布置原则19.2.1村庄环境卫生设施的布置应满足区域整体环境需求。有条件的村庄尽量依托城镇环卫设施,实现垃圾运输密闭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粪便排放管道化、环卫作业机械化,逐步推行源头削减计划。19.2.2因地制宜地选择村庄垃圾处理处置方式。距城镇近、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尽量依托城镇垃圾处理系统,采取卫生填埋或焚烧等方式进行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偏远山区或散居的地区生活垃圾宜采取堆肥等无害化处理手段。19.2.3结合村庄当地条件,建造便于清除粪便、防蝇、防臭、防渗漏的户厕和公厕。根据当地的用肥习惯,采用沼气化粪池、沼气净化池、化粪池、高温堆肥等多种形式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19.3规划标准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村庄环卫设施规划标准(见表19.3)。表19.3环卫设施配置标准环卫设施名称配置要求卫生防护距离公厕建筑面积30m2—化粪池—30m垃圾桶每户配备一个垃圾桶,由农户自行将生活垃圾分类—垃圾箱乡村旅游区每50~100m设置一个,其它地区每100~150m设置一个—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大于300m,原则上每村设置一个—注:(1)卫生防护距离系指产生有害因素的污染源的边缘至居住建筑用地边界的最小距离。(2)在严重污染源的卫生防护距离内应设置防护林带。20村容村貌规划20.1规划原则20.1.1地域性原则:村庄风貌规划应体现村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地域人文精神,传承地方文化与民风民俗,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村庄风貌。20.1.2生态性原则:将先进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技术运用到村庄风貌规划中去,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村庄。20.1.3经济性原则:从村庄风貌建设的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等方面引导建设节约型村庄。20.1.4社会性原则:风貌规划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实行公示制度,提倡公众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促进人际交往和文明建设。20.1.5适用性原则:针对村庄的实际情况,在设计中明确风貌建设的适用技术,使设计切实可行。20.1.6继承性原则:在保护村庄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村庄。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发展与创新的关系。20.2规划要求20.2.1村容村貌规划应挖掘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村庄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特点,提炼出重庆市不同地区村庄风貌空间特色、景观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20.2.2村容村貌规划作为村庄整治的主要依据,近期以“四清、四改、两拆”为主要规划内容,指导村庄整治。20.2.3风貌规划应客观真实地反映村庄历史,继承发扬历史风貌的精华,为风貌创新提供依据。从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的角度,体现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风貌规划理念。20.2.4风貌规划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创造性的探索适合本地的建筑风貌特色。20.3风貌特色20.320.320.3.3住宅应以坡层顶为主,尽量运用地方建筑材料,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连排住宅长度不宜超过20.321绿化景观规划21.1绿化景观规划原则

21.1.1形成村庄特色的景观环境。绿化景观材料应简朴、经济,并以本地、乡土材料为主,与乡村环境氛围相协调。

21.1.2整体性原则:注重村庄风格的协调统一,呈现自然、简洁的村庄整体风貌,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的村庄绿化景观效果。

21.2绿化规划

21.2.1适宜将村口、道路两侧、不布置建筑物的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作为绿化布置的重点。

21.2.2保护和利用现有村庄良好的自然环境,特别要注意利用村庄的河道和山坡植被,提高村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村中的河、溪、塘等水面,发挥其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作用。

21.2.3村庄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必要时以草点缀,植物品种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多样性、经济性、易生长、抗病害、生态效应好的品种。

21.3景观规划

21.3.1村口景观

21.3.1.1村口景观风貌应自然、亲切、宜人,并能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

21.3.1.2村口可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景观效果。

21.3.2水体景观

21.3.2.1尽量保留现有河道水系,并进行必要的整治和疏通,改善水质环境。

21.3.2.2河道驳岸宜随岸线自然走向,采用斜坡形式,修饰材料以地方材料为主,并与绿化相结合,创造良好沿河景观。

21.3.2.3滨水绿化景观以亲水型植物为特色,营造自然式滨水植物景观。

21.3.3道路景观

21.3.3.1道路两侧绿化以自然设计手法为主,绿化配置错落有致,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点缀为辅,避免城市化的绿化种植模式和模纹色块形式。

21.3.3.2道路路面以乡土化、生态型的铺装材料为主,保留和修复现状中富有特色的石板路和青砖路等传统街巷道。

21.3.4建筑景观

21.3.5其他重点空间景观21.3.5.1村庄其它重点空间包括旁空间和活动空间。其它重点空点绿化应以落叶树种为主,做到夏天有树荫、冬天有阳光。21.3.5.2村庄宅旁空间以小尺度绿化景观为宜,充分利用空闲地和不宜建设地段,做到见缝插绿。21.3.5.3村庄活动空间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应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乡情,适当布置休息、健身活动和文化设施。21.3.6景观节点21.3.6.1村口可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景观效果。村口风貌应自然、亲切、宜人。21.3.6.2村中心地段建设应精心设计、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与标志性。21.3.7环境设施小品设计21.3.7.1环境设施小品主要包括场地铺装、围栏、花坛、园灯、座椅、雕塑、宣传栏、废物箱等。21.3.7.2各类小品主要布置于道路两侧或集中绿地等公共空间,尺度适宜,结合环境场所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法与风格,营造丰富的村庄环境。场地铺装,形式应简洁,用材应乡土,利于排水;围栏设计美观大方,采用通透式;路灯、指示牌、废物箱等风格应统一协调。21.4绿地分类21.4.121.4.221.4.3 规模较小的村庄应结合公共设施规划街头绿地,规模较大的村庄可设置独立的小型公园。21.5绿地配置21.5.1 21.5.2 人口规模(人)<500500-1000>10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0.5>0.1>0.1522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2.1规划原则22.1.1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必须体现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延续性、风貌的完整性,贯彻科学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22.1.2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各类文物保护建筑和近现代优秀建(构)筑物和遗址,规划建设中必须进行相应的保护,对现已破损的应按原貌进行修缮和恢复。22.1.3应结合经济、社会和历史背景,全面深入调查村庄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依据其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确定保护的目标、具体保护的内容和重点。22.2规划要求22.2.1经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历史文化名村和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街巷应划定风貌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协调发展区三个层次,制定相应的保护管制措施。22.2.2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保护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历史空间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2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山体、水系、地形、地物、古树名木等要素;3反映历史风貌的其他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体现民俗精华、传统庆典活动的场地和固定设施等。22.2.3划定村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的界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确定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的现状用地边界应包括:

街道、广场、河流等处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用地边界或外观界面;构成历史风貌与保护对象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边界。

2保存完好的村庄应整体划定为保护范围。22.2.4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范围内应严格保护该地段的历史风貌,维护其整体格局及空间尺度,并应制订建筑物、构筑物和环境要素的维修、改善与整治方案,以及重要节点的整治方案。22.2.5协调发展区内的新建建筑应进行严格的风貌控制,其体量、形式、材质、色彩均应与传统风貌协调一致,应继承和发扬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特色。22.2.6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街巷,其道路铺装、建筑形式、空间特征、建筑小品及细部装饰等,均应按照原貌保存和修缮。22.2.7对遗存的古树名木、河道沟渠、林地、湿地等自然、人工地物地貌进行有效保护,杜绝随意砍伐、更改和挖填行为。22.2.8除以上村庄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外,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遗存,如民风民俗、传说、典故、音乐、技艺、饮食等传统文化及其空间要素,应通过建设乡村民俗博物馆等方式进行传承和延续。22.2.9村庄历史建筑的复兴,包括继续原有建筑用途,如寺庙、园林等,和改变原有建筑用途,如可改作博物馆、文化设施或旅游服务设施等。

22.2.10村庄历史建筑的改造,包括建筑墙体、门窗、屋顶改造。应保留建筑中体现历史风貌最主要的要素,如立面、屋顶、墙面材料、结构、外观色彩和建筑构件等。

23村庄整治23.1目标任务23.1.1村庄整治规划或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村庄建筑与环境的“四清四改两拆”,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3.1.2村庄整治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对村庄建筑、道路与环境的整理,实现“乡村特色鲜明、村庄结构合理、功能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畅通、生产生活便利、村容村貌整洁”的目标。23.2主要内容23.2.1村庄整治规划或计划的总体要求是:自然、整洁、生态、乡土。23.2.2村庄整治规划或计划确定以后,应结合实际先行实施以“四清四改两拆”为主的内容。23.2.2.1清垃圾。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区)处理的方式处理;合理设置农业废弃物遗弃收集点。清理乱贴乱挂乱画的各种广告,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清理建筑垃圾,清理杂草,清理河道垃圾。23.2.2.2清污泥。对河道坑塘水渠的污泥进行全面清理;清理村内房前屋后排水沟;清理废弃坑塘、死水塘。23.2.2.3清路障。整治露天粪坑、畜禽散养;清除村内干道两侧围墙、披厦及各种有碍交通的设施。23.2.2.4清柴垛。清理村庄道路两旁的柴垛草垛,进行统一规范存放。23.2.2.5改水。村庄给水设施整治:对水源、给水方式、给水处理工艺、现有设施设备和输水管道达不到要求的应进行规范整治,完善设施;水源保护区内所有污染源都应进行清理整治。村庄排水设施整治:确定排放标准、整治排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23.2.2.6改厕。实现粪便无害化处理;村庄应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自然地理条件、人文民俗习惯、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选用适宜的厕所类型进行改造。23.2.2.7改厨。推广使用沼气、秸秆气化、液化气、天然化等清洁能源。23.2.2.8改圈。禁止人畜混居,避免人禽混居。23.2.2.9拆除破旧、遗弃、危险、搭建、违章建筑物。对已基本无人居住的空心村,或村民已迁入新区的旧村,应拆除旧宅。整治破败空心房,拆除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设施。23.2.2.10拆除有碍交通和村容村貌的建筑物、构筑物。23.2.3村庄整治项目应包括安全与防灾、给排水设施、垃圾收集与处理、粪便处理、厨房圈舍改造、道路桥梁及交通安全设施、公共环境、坑塘河道、历史文化遗产与乡土特色保护、生活用能等。具体整治项目应根据实际需要与经济条件,由村民自主选择确定,涉及生命财产安全与生产生活最急需的整治项目应优先开展。

当村庄规模较大、需整治项目较多、情况较复杂时,应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或计划作为指导。23.3整治类别23.3.1旧村整治。对规划布点村庄,主要是逐步完善其配套设施,对其脏、乱、差环境进行整治,包括道路、给23.3.223.3.3“空心村”整治。对已基本无人居住的空心村,或村民已迁入新区的旧村,应拆除旧宅,对空置宅基地或废旧宅基地进行整理,退宅还耕23.3.4散户散村迁建。对散居户和小型自然村落,布局不合理、规模较小的已列入撤并型的村庄,条件成熟24村庄整治基本原则24.1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但应避免行政命令和包揽代替。应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24.2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以农民自愿、满意和村民自治为基本出发点,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24.3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村庄整治工作。既要按照村庄整治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确实可行。24.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实力、自然条件等状况,探索不同的整治模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村庄整治应当节水、节能、节材和就地取材,提倡利用地方材料进行建设整治。避免脱离实际的拆建与过高标准设施的配置。切忌照搬城镇建设模式,避免大拆大建。24.5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一方面,坚持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要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24.6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24.7科学规划,注重特色。提倡在镇村布局规划、村庄规划的基础上,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切实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倡导集约建设,挖掘地方特色,展现乡村风情。24.8延续传统,美化环境。保持村庄的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尽量做到不推坡、不砍树、不填池塘、不盲目改直道路、不改变河道的自然流向、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并围绕传统建筑适当地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活动场所。要通过对废弃旧房、猪牛栏、露天厕所的清理以及对庭院的美化和绿化等措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25村庄整治技术规范25.1村庄整治规划或计划内容。主要涵盖村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环境质量保障和安全保障设施,以及村庄风貌的维护等。主要规划或计划内容如下:25.1.1公益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25.1.1.1通村公路及桥梁建设;村庄内道路路面硬化;道路排水边沟;必要的路灯及交通标志;农业机械及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的公共停车场、库、棚等。25.1.1.2供水设施、供水到户的水塔、泵房或高位水池(水箱)及输配水管网。25.1.1.3电力供应的变配电设施、输电线缆架设或埋设。25.1.1.4电话线缆、卫视天线等通讯线缆及设备的配置等。25.1.1.5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开发技术及设备的应用。25.1.1.6村委会管理用房、村民学习休闲活动用房及室外场地。25.1.1.7托儿所、学前班的配置。25.1.1.8邮件收发、汇款、储蓄、电报、传真等业务的代理点。25.1.1.9医治轻微疾病、开展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的卫生室。25.1.1.10商店、超市或便利店的布置。25.1.2环境治理设施25.1.2.1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雨水收集排放设施。25.1.2.2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及处理设施。25.1.2.3公共厕所或户用厕所、集中或分散禽畜饲养场(圈)的环境卫生与粪便处理设施。25.1.2.4集中饲养或家庭散养的畜(禽)的管理。25.1.2.5清除村庄内外街巷两侧乱搭乱建的违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25.1.2.6整治村庄脏、乱、差工作。25.1.2.7做好村庄内传统民居、祠堂和庙宇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缮。25.1.2.8村庄内巷道、公共活动场地、公用水塘、公共绿地和村庄出入口及周边环境等的整治与美化。25.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