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因病机学说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机主要内容:一、概述二、外感病因(六淫、疠气)三、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四、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痰饮、瘀血、结石)五、其他病因第一节病因

病因概述

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等。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疠气)(一)六淫1.六淫的概念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①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②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称为六淫。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⑴外感性:⑵季节性:⑶地域性:⑷相兼性:⑸转化性: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风邪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内经》:“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常见症状:

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风疹《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2)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痛”

3)寒性收引

寒在肌肤----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发热、恶寒、无汗寒在筋肉----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剧痛

(3)暑邪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致病: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素问》

3)暑多挟湿

(4)湿邪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长夏的主气。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盛则阳微。”

——叶天士《外感湿热篇》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浊:秽浊不清《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粘----粘腻;滞----停滞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湿痹湿疹(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津液亏虚

燥易伤肺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肺燥咳嗽

(6)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阳胜则热”——实热证症状多见人体上部:心火上炎----口舌糜烂胃火上炎----牙龈肿痛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热极生风”。

动血

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结聚,热盛肉腐→化脓)

“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灵枢·痈疽》(二)温疫邪气(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又称“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疠气的传染途径: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2.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气候因素2)环境因素

3)预防措施不当

4)社会因素

三、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因其通常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故称“继发性病因”。

(一)痰饮水湿

1、痰饮水湿的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

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

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金匮要略》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名称。2、痰饮水湿的形成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脾肺肾肝三焦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痰饮水湿3、痰饮的致病特点

痰饮可随气流窜全身,产生多种病变。(1)阻滞气血运行,影响脏腑气机:痰饮阻肺痰饮停胃痰饮流注经络痰饮结聚局部(2)影响津液代谢(3)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病势缠绵: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4)易扰乱神明:

痰湿上蒙清窍

痰迷心窍

痰火扰心(5)多见滑腻苔:(二)瘀血

1.瘀血的概念: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2、瘀血的形成

凡能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1)气虚致瘀(2)气滞致瘀(3)血寒致瘀(4)血热致瘀

3.瘀血的致病特点

(1)疼痛(2)肿块(3)色紫暗(4)脉细涩或结代

(三)结石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常见的结石有泥砂样结石、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石、结块样结石(如胃结石)等。

1.结石的形成(1)饮食不当(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

2.结石的致病特点(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四、其他病因(一)外伤(二)寄生虫(三)先天因素复习思考题1.外感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及各自特点。2.痰饮的致病特点。3.瘀血的致病特点。4.疠气的致病特点。第二节病机学习要求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正气的概念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抗邪和康复能力。简称“正”。

一、发病原理抵御外邪的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2.正气对邪气的防御作用: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虚感邪而发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生“邪”而发病

“内生五邪”正气的强弱可影响发病的轻重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邪气的基本概念

外感因素

各种致病因素的泛称内伤因素

其他因素2.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机能失常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改变体质类型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3)影响病情和病位(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病机:

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二、基本病机中医病机学的结构与内容中医病机学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疾病传变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症状机理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晕病机病证病机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第二节基本病机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

(一)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