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简)_第1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简)_第2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简)_第3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简)_第4页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简说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1.全国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考试内容

体裁: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宋词,元曲;以格律诗和词为主;以唐、宋诗词为主。

题材:写景,思乡,咏怀,咏史,送别,咏物;

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体裁,风格;

手法:象征,用典,对比,衬托,直接胸臆,动静,虚实,情景交融。2.题目类型从设题方式上看,可以分为判断赏析、问答赏析、续写赏析、仿写赏析、综合赏析等。从材料数量上看,可以分为独诗赏析、比较赏析等。表达方式分类叙事诗哲理诗抒情诗创作分类文人诗民间诗形式分类诗词曲古体诗近体诗题材分类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思乡诗闺怨诗田园诗山水诗政治诗借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时间分类古代诗现代诗诗的分类格律诗自由体诗一、基础知识:诗歌类别诗歌古体诗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近体诗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七律五律七绝五绝押韵平仄对仗字数、句数词有词牌限制格律依据长短可分为长调、中调、小令曲有宫调、曲牌限制格律可分为杂剧、散曲

散曲又可分为套数、小令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诗

《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二、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

魏晋诗多写建功立业,自然隐逸,狂介不羁。

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安史之乱后,有反映战争创伤、忧国忧民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于是悯农诗又兴起。诗歌的时代特征

北宋诗重义理。

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丧,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清诗多为遗民诗,革新诗。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了解相关背景;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知人论世,把握意象,情景再现,以意逆志)鉴赏古代诗词方法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就高考而言,出题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对诗歌的鉴赏,读懂是极其关键的第一步。因为如果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读懂诗歌是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无法回避的内容,虽然直接考查对诗歌语言理解的题并不多,但它却是解答“诗歌鉴赏”的各种题目的基础。各省市的诗歌鉴赏题,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都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查。2015年高考要想赢得诗歌鉴赏题的高分,学会读懂诗歌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所以,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古诗。考情透析——真题体验——

1.[2013·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隐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参见本讲的“现场指导”。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诗歌主旨的能力。要深刻理解“征敛”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悲哀。这道题有很好的导向性,要求考生鉴赏诗歌必须立足诗歌文本,深入解读形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隐字”的寓意要联系珍珠来之不易,从而透露百姓心中的隐痛。“化为血”要联系珍珠是征敛之物,公家征敛的不是珍珠,而是百姓的血汗,从而揭示主题,使其一览无余。[读懂诗歌]见本讲的“现场指导”。现场指导——[2013•大纲全国卷]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教你审题审题要点题干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所以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全诗,题干要求考生复述诗歌的故事内容,这是诗歌鉴赏的基础,但由于诗歌用了“泉客珠”的典故,注释也做了解说,考生如果审题不认真,容易写成“泉客珠”典故而不是分析“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分析思路考查理解诗歌大意,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内容,因此只要逐句陈述即可返回目录教你答题答题有据第一联注意“遗”字,第二联注意“不成书”这个词,第三联注意“缄”和“俟”两字,第四联注意“哀”字,不需要像文言翻译那样直译,能说出大意即可参考答案 有客人从南海来送给我一颗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长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收,但后来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应付官家的征敛了2.2010·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题目。(11分)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1)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描写环境,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要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由“从军”“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题干第一问实际要求考生思考“天寒”“地暗”的自然环境与“旗彩坏”“鼓声低”的戍卒生活之景之间的关系。“天寒”“地暗”已明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后面分别接上“旗彩坏”“鼓声低”,给人的感觉就是“因为天寒”,所以使得彩旗褪色;“因为(乌云使得)地暗,所以使得鼓声变低了”,这样就借自然景物写出人的心理感受。第二问可根据第一问的答案和“愁”“别路”等词语判断出来。[读懂诗歌]雨雪纷飞的塞外边防,从军的戍卒来到了陇西(在今甘肃东部)。围绕着军阵边上偶尔可以看见狐狸的踪迹,在山脚下也可以看见马匹走过的印迹。天冷得彩旗也似乎失去了颜色,乌云压阵的大地上就连军鼓的声音也显得低落了许多。弥漫着的愁绪渐渐浓厚,离别家乡时的路茫茫然已经迷失了。——考点精讲——角度一读懂诗的题目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答题就不会有偏差。卷别诗题重要信息2013年山东卷山寺夜起①点明了地点(山寺);②点明了时间(夜);③事件(起)2013年福建卷送何遁山人归蜀①交代了诗的题材(送别诗);②暗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惜别)2013年江苏卷醉眠点明了诗人的状态:诗人终日喝酒、睡觉2012年课标全国卷思远人①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②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2011年课标卷春日秦国怀古①交代了写作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和事件(怀古);②点明了诗的题材(怀古诗);③暗示了诗的情感(怀古伤今)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一般在题目中含有“歌、行、引、曲、吟、谣”等表示体裁的字,如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诗。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行》,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乐府诗。【对点训练】阅读下列诗歌题目,指出从题目中读出的内容。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子孙湘);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2.《咏素蝶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3.《征人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②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③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4.《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交代了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角度二读懂诗歌正文——理解“诗家语”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简而言之,是一种变形的语言,即我国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诗家语”。诗歌的语言之所以要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那么,古诗词作品是如何对句子做变形处理的呢?这里只做一些粗略的探讨。1.以词语错综颠倒的方式组句。词语的错综颠倒是指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其具体情形大致有二: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错综颠倒,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先说词语在单个诗句内错综颠倒的情形。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既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悠”,尾联之“愁”押韵,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突出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渺渺茫茫的乡愁。我们分析这个例子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因素。此类例子较多,大家应选取典型的诗句悉心揣摩,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接下来说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跳跃变换。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欲饮”的对象,这种跨句位移,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感觉呈现力量,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筵席盛况直接撞击读者的视神经,视觉效果强烈。这种词序颠倒变形的跨度相当大,往往是由此句跳跃到彼句,弹跳力极佳。2.以词语超常搭配的方式组句。所谓超常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真实。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阕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词语超常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秋色”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这似乎有悖于生活逻辑,但它却获取了极大的艺术真实性。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感染力。

这起首二句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了一种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是极为相称的,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的胸怀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从这里,我们亦可窥见张孝祥词作的风格应介于苏轼与辛弃疾之间,既有苏的清旷,又有辛的雄豪。3.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诗歌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蕴含极丰富的审美信息,往往会以词语省略压缩的方式组句。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句中的介词也常常被省略,所以要求学生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这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有时就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移行足迹。4.句子的反常组合。在古代诗歌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这样反而能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首联便是句子的反常组合。按常理,应先说“昨夜”,再说“今朝”。这里却把朝闻离歌之事置于句首叙说,就突出了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古代诗歌中这类句子的倒装现象,被诗评家称为“逆挽”笔法。

总之,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蕴,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在读懂“诗家语”的基础上,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以翻译为: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在“读懂”这一步上,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明诗意,明题意。【对点训练】[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5.读懂诗歌。(1)题目提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作者的行程和地点:行船在吴淞江上。(2)翻译诗歌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早晨的路上(晓路),细雨潇潇(雨萧萧),空气中有几丝清冷,江南水乡(江乡)正是翻飞黄叶的时候(叶正飘)。因为都已经深秋了(天寒),大雁怎会不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雁声急),现在已经岁末了(岁晚),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迢不可及(客程遥)。鸟儿躲避着时而后退的船(鸟避征帆却),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开去(鱼惊荡桨跳)。独坐孤舟的我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孤舟宿何许)?放眼望去,最佳地点就是一轮霜月下(霜月)那久负盛名的枫桥(系枫桥)。(3)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6.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7.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角度三读意象、表情词语诗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月亮”“鸿雁”是相思的代名词。“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红豆”“连理枝”“比翼鸟”用以表达美好的恋情。诗词中有一些词语往往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抓住这些词语,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也有助于读懂诗歌。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8.读懂诗歌。(1)题目提供信息: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地点(淇上)、事件(送赵仙舟)、题材(送别诗)。(2)翻译诗歌正文:__________________短暂的相逢,未及尽情喜悦,却又离别在即,现在又悲伤起来了。饯别的时候,我已悲伤不已,哪堪别你独自进城呢。天凉了,微微的寒风衬着几丝哀伤,远方的山间,依旧是那般明净清幽。黄昏时节,那急湍的黄河水亦奔腾咆哮着流向远方。解开那紧系的缆绳,转眼间友人已然远去,只在身后留下一线滔滔的江水,而那远去的身影,在诗人的视线中渐渐模糊,却又是那般清晰,恍若依旧伫立在诗人眼前。

(3)读意象、表情词语_______________意象:“荒城”“天寒”“远山”“日暮”“长河”。表情词语:“笑”“泣”“伤离”“愁”。9.请用几个短语概括这首诗中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时的欢愉,离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答对后两种即可给2分)①借景抒情,(2分)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2分)②直抒胸臆,(2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2分)③细节描写,(2分)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内心的怅惘以及对友人的不舍。(2分)(能答对任意一种,并能简要分析,即可给4分)[解析]回答第一问应抓住“笑”“泣”“伤离”“愁”这几个表情词语,回答第二问应注意审题,问题问的是艺术手法,答案应先指出手法,再指出如何体现这种手法的以及抒发了什么情感。10.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犹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更好?为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一:“犹”字好。孤舟远逝,诗人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不愿意离去,写出不舍的深情。示例二:“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长河。“空”字侧重表现出诗人失魂落魄的神情,更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观点明确2分,理由分析合理3分)[解析]本意考查诗歌的炼字以及对诗歌内容的评价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应选择一种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回答理由时按照炼字题的答题思路解答。

角度四读注释诗歌注释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的信息,因为如果是可有可无的注释,命题者肯定不会加上,加上了就必然会对理解诗歌有帮助,所以这些注释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常见的注释所暗示的内容有:①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②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③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④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⑤提供“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一类的注解——暗示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生查子·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游记。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气助词,无义。11.读懂诗歌。(1)题目提供信息:_______________“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2)翻译诗歌正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你呢?(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山中溪边来住吧,(让咱们相互为伴,面对风寒)。山尖一轮明月早已悄悄升起,我才刚刚发现眼下已是高悬中天,遍洒银辉照大地了。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志,人同此情,心同此景)。(3)注释暗示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注释反映了诗人正处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提到了《离骚》,说明诗人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12.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词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解析]这首词乍一看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本应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形象吗?1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解析]开头“青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结尾两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你看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呢。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技法点拨——技法14读懂古代诗句,记清修辞手法高考古诗鉴赏题已涉及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用典、夸张、比拟(拟人)、对比、叠字、顶真、通感等。由此看来,高考复习中,需引导考生梳理、运用修辞知识来阅读、赏析古诗。为此,就有必要了解一定的修辞知识。一、比喻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读懂诗歌]我的心像一根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远也不肯罢休。[诗词赏析]这两句抒情句,以“磁针石”比喻自己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2.暗喻。所谓暗喻,即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读懂诗歌]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诗词赏析]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作厚重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表示了各自对爱情的忠贞不渝。3.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指代本体。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读懂诗歌]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万里征程。[诗词赏析]“孤蓬”即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古诗中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4.博喻。所谓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读懂诗歌]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它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诗词赏析]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二、借代行文中,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代替,这就叫“借代”。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读懂诗歌]誓死奋不顾身地扫荡匈奴,边境上五千壮士英勇牺牲。[诗词赏析]“貂锦”指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指代战士。这是用衣着代人。三、夸张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读懂诗歌]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大,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诗词赏析]“燕山雪花大如席”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借想象飞腾、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严冬的寒冷。四、拟人拟人是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读懂诗歌]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照的余晖长留在花间。[诗词赏析]“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人却直接同它进行对话,这就赋予它以生命,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活了。这是拟人手法的一种类型。五、双关所谓双关,就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意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读懂诗歌]回想当初与郎君相识时,情投意合两心如一。理好蚕丝放入残破的织布机,谁曾料到竟织不成匹。[诗词赏析]“丝”即蚕丝,谐“情思”的“思”。“匹”即布匹,谐“匹配”的“匹”。表面讲织丝不成匹段,实际是讲两人不能成配偶。六、顶真顶真,即用前句最末的语句作为后句开头的语句,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反映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又能表达回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读懂诗歌]弯弯月儿挂在高高的城头。城头月出照着古老的凉州。凉州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胡人大半会弹琵琶。琵琶一曲令人肝肠欲断,风声萧萧啊,长夜漫漫。[诗词赏析]顶真的修辞手法使各层之间的衔接如溪水九曲,流动而又婉转,既显示出民歌风格,又把诗的内容传达得委曲尽情。七、叠字叠字是指同一个字的重叠使用。古诗中大量使用叠字,是由于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听觉上的美感。在意义的表达上,叠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很适于摹声、状貌、写物、抒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读懂诗歌]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望,夜空中闪烁着明亮的光。纤纤素手摆弄着织布梭,织梭飞快转,织机轧轧响。整天烦乱以致纺织不成匹,泪满粉面就像雨水流淌。银河里的水呀又清又浅,两颗星的距离又有多长?只隔一道清浅的银河水,含情凝望却不得诉衷肠。[诗词赏析]“纤纤”四句写织女织布的情状,娓娓述说她的相思之苦。通过织女织布、泣涕的行为,道出她深沉悲切的思恋。“河汉”两句是反问,清浅银河为何隔断有情人?诗人没有回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最后两句中“盈盈”和“脉脉”,写出双星可望而不可即的凄苦神态。银河虽浅,有情人却只能默默相视,相聚无期。织女的哀怨情愁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诗中叠词的使用使语言清新自然,六个叠词或写人,或状物,或写景,营造了奇幻的氛围,把织女的美丽、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八、反复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反复。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读懂诗歌]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令人伤心,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诗词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都只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九、对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读懂诗歌]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奔涌着滚滚而来。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诗词赏析]这四句对偶很工整。“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十、排比排比是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读懂诗歌]明丽的江南正好采莲,莲叶是多么鲜丽饱满。鱼儿嬉逐在莲叶之间。鱼儿嬉逐在莲叶东边,鱼儿嬉逐在莲叶西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南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北边。[诗词赏析]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读懂诗歌]时世艰危时便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节,他的光辉形象将永垂史册。在齐国体现于太史之简,在晋国体现于董狐之笔,在秦朝体现于张良之椎,在汉朝体现于苏武之节。[诗词赏析]文天祥用排比句列举了这些在危急关头显示节操的著名历史人物,一者颂扬,二者作为对自己的鼓励。这组句子一气而下,慷慨激昂,刚劲有方。十一、通感通感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更换感受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的修辞手法。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读懂诗歌]嫩绿的杨柳如烟雾笼罩,清晨的轻寒很快被阳光赶跑。杏花红艳艳地开满了枝头,春意呵,多么浓郁、多么热闹。[诗词赏析]“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十二、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读懂诗歌]战士在前线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下的美人却还在那里轻歌曼舞。[诗词赏析]一边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一边写将军们骄奢淫逸。两相对照,异常尖锐地把矛盾揭示了出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读懂诗歌]烧瓦工人把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手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里。[诗词赏析]这首诗通过陶者与富贵人家的对比,控诉与指斥社会中的不合理、不平等现象——劳动人民不能享有劳动成果。十三、用典用典,是指在诗中援引古语、古事,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读懂诗歌]曹孟德横槊题诗,王仲宣登楼作赋,古来万事皆如空中飘雪,一去不复返。[诗词赏析]“横槊赋诗”在苏轼《前赤壁赋》中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登楼”指王粲(字仲宣),滞留荆州时作《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离乱之感。文天祥以这两个典故自况,颇有寓意。前一典是壮词,表现了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后一典是悲语,吐露了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作者联而用之,加以“万事空中雪”一句,表示事业、壮心都已归失败,充分抒发了自己为挽救国家屡起屡踣历尽艰辛的无限感慨。十四、互文所谓互文,就是相互为文,具体是指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地将它拆开,分别出现在两句中,在解释时必须前后拼合,才能理解语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上半句“主人下马”省了“在船”,下半句“客在船”省了“下马”。前后拼合后全句的意思应该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互文一般也可以按照原文直译出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读懂诗歌]眼前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只是万里长征的人至今还未返回。[诗词赏析]“秦时”和“汉时”互文,前后拼合后应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诗歌鉴赏解题技巧例说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