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本真课堂阳山县第一小学古松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诸如使用教材随心所欲,教学设计杂乱繁多,学习方法千遍一律,教学手段崇尚花样,课堂评价单一老套等现象,追求外在表面的变化,没有把握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冲淡了数学课的数学味,失去了数学的本真。怎样才能把握数学课堂的主渠道,构建“有效、本真”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教材——有效研读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用好教材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从2009年秋季开始使用北师大版教材教学,通过近两年教学实践,对新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一是教材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来编排,突破了以往的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展开相应知识的学习;二是教材里的例题安排十分考究,是编者通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而成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强;三是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丰富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安排了“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探究活动”等学生喜爱的,又乐于接受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四是操作性、实践性强。教材图文结合,主题图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数学信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用新教材呢?笔者认为必须“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和“读活”教材。“读懂”教材是前提、关键。教师应该理清教材的思路,理解编写的意图,尽量读透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等表层面上的内涵。数学教材一般设置例题作为基本的学习内容,教师必须明确例题主要让学生学习什么,以便围绕知识点组织教学,开展数学活动。“读透”教材。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表达简洁精练,往往通过非常简单的图或文字来表达。因此读起来需要下点功夫,要过细研读。读透教材可以以一个课时的知识点去分析解剖。比如,例题安排了几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分别是什么?先教什么知识点,再教什么知识点,要设计几个层次进行教学,采取什么教学方法和措施?等等。“读活”教材。“读活”体现了大胆创新寻求再创造。北师大版教材的每一个课时的知识点往往都有几个新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照本宣科,对于山区学生来说很难接受。因此,备课时应挖掘教材内容,与教材对话,吃透两头或选择使用,或删或减或增,或重组教材,不拘一格“用”教材。常用的方法有“用、改、补、换”等。“用”是指直接使用,凡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没有必要去变更,应当直接使用,这样省时省力,行之有效。如:口算、估算和笔算等知识的教学,通常无须变动,直接按例题教学。“改”是指改动,有些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思路不变,也可改动。如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时,有意识地将宽度一样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比较改为长、宽与边长都不一样的图形进行比较,以增强例题的思维空间。“补”是指补充。由于新教材里的每一课时知识点都有几个新知识点,不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需要教师做些补充。“补”有补例题、补有关数学公式、定义,补习题等等。“换”是指更换,因地域差异、城乡差别等,教材的个别安排可能不适合,更换一些例题是必要的。二、过程——走向简约“简约”是指课堂教学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数学本质,恰当利用情境创设、素材选用、活动组织、结构安排等教学要素,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优质与高效。但是现在的数学教学有这样的现象,有些知识本来学生很容易理解,经过老师一节课的教学反而把学生弄糊涂了,原因何在?可能就是把简单的数学复杂化了。“鸡兔同笼”是一道数学名题。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113页例1中的“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对于课本的假设法仍有不少学生不明所以:为什么一会儿假设8只都是鸡,一会儿假设8只都是兔呢?对此我惟有苦笑。经过反复思考,我采取了画数学画的方法,使数学教学更“有效化”、“简单化’。先让学生估计笼子里鸡、兔可能有的只数,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出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鸡和兔。“同学们在美术课画过鸡和兔吗?现在我们用简单的方法画数学画。”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学生围绕“简单”二字做起了文章:用“○”表示头,用“︱”表示腿,有两“︱”表示鸡,有四“︱”表示兔……把鸡和兔的数学画定稿了“”(鸡),“”(兔)。引导学生:先画几个头?“8个”学生兴趣盎然地画了8个“○”,“那么画腿时怎样既快又不容易出错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交流得出:可以先画8只鸡,有16条腿,还多10条腿没画,再两条两条地添上去。“那能不能先画兔再画鸡呢?”真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又开始了新的思考与探索。结果令我瞠目结舌的是:全班学生都几乎能用两种画法求出鸡和兔的只数,理清了用“假设”方法求鸡和兔只数的算理,在此基础上解决“自行车和三轮车共有10辆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几辆”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把同属“鸡兔同笼”范畴的数学问题,用已学会了画简单的数学画的方法理清了数量关系,解决了问题。通过教学,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数学不是听懂的,也不是教会的,而是领悟的。”数学,就这么简单。三、方法——合理取舍学习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与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确定了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目标后,就必须有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教师缺乏对课堂教学手段本质上的正确把握,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走过场,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让数学课堂凸现本真,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缺乏正确的认识,片面理解探究学习,认为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探究,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本来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却偏让学生去探究,浪费大量的宝贵学习时间。探究学习是先进的,接受学习就是落后的,这是很多老师认识的误区。也有的老师把合作学习看着是自主性发挥的标签,如果一堂课没有小组合作,它就不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致使存在一些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合理取舍,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怎样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呢?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一节课常常是以一法为主,多法为辅,互相补充,综合应用。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可选择探究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课选择讲授法;“用字母表示数“可选择课堂对话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可选择操作、合作学习;“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可选择开放、实验测量、合作的方法……总之: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所选择的学习方法也就不同,有的内容需要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就不需要合作,有的内容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的,就不需要探究,力求使教学方法科学化,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四、手段—“新”“旧”结合“新”是指电化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旧”是指传统的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光、像的完美结合,高效生动的教学方式正在代替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而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但是多媒体如果盲目、泛滥的运用,就会减弱其应有的功效。如果上课时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整节课就会显得枯燥无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怎样处理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把多媒体课件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活动二者结合运用,扬长避短,不可偏废。例如:教学“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在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之前,所学习的都是平面图形,是二维的,而长方形、正方形是三维的、立体的,是第一次感知立体图形。教学时,教师先出示6个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纸盒,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对照学具,然后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出示长方体直观图,演示出长方体顶点的特征,运用旋转动画效果演示出长方形6个面的特征,再变化成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引导学生操作并观察学具,观看电脑图像,在分析、比较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对长方体等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棱、面、顶点”的理解,使枯燥形体知识趣味化,静态的空间形体动态化,复杂的知识记忆科学化,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促进学生数学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五、评价—客观有效课堂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中为敏感,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要落实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实行评价目标、内容、方式的变革,必须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摒弃传统的以甄别、选拔为目的的评价观,树立以新课程相适应的发展评价观。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选择激励性评价和无声评价的方式,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励性评价,即使用丰富的、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语言,做到语言不呆板,而且明朗,有层次性,对一般问题采用“对!”“可以!”“不错!”等肯定性语言,对于稍难问题可采用“真棒!”“多好啊!”“很不错!”等肯定性语言;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采用“非常好!”“棒极了!”“真聪明!”等;学生新颖独特的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你变得勇敢多了,再加把劲,你会成为最棒的。”“你的想法和别的同学不一样,很有道理,真了不起!”“你敢向教科书提出问题,是有勇敢地探索者。”等。无声评价,就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解答的不同情况,通过面部表情、手势、体态变化等“身体语言”来表示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学生有进步或者有了好的解题方法时,会走到他那儿,在他的练习本上写上“漂亮”“了不起”“我非常欣赏你现在的学习状态,继续努力吧”等;当发现一个平时好动的学生课堂上很守纪律,会摸摸他的头,朝他笑一笑,以示鼓舞,当发现一个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今天发言了,会伸出大拇指,朝他点一点。这种无声的激励比语言激励更有感召力和表现力,沟通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情感。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阳山县岭背镇中心小学赵益娣[内容提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探究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真正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究活动的主人。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进行探讨,通过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巧设导入,唤起自主探究的欲望;合作交流,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学以致用,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实验操作,提高养自主探究的能力;悉心引导,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小结成果,增强自主探究的信心。促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勇于自主探究、善于自主探究,真正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究活动的主人。关键词:引导自主探究策略[正文]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倡导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呢?一、巧设导入,唤起自主探究的欲望常言有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能迅速安定学生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状态,为整节课的学习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中,教师可运用奇妙、新颖、有趣的导入法,以唤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如:在“商不变的规律”一课的导入时,我配合课件画面给学生讲述《猴王分桃》的故事:一天,孙悟空在花果山给猴子们分桃子,孙悟空说:“现在每3只猴子分6个桃子吧。”猴子们想,平均每人只分两个,太少了,便吵着说:“不够!不够!”,都希望能多分一些。孙悟空灵机一动,说:“好吧,那就给你们60个桃子30只猴子分着吃吧!”话音未落,猴子们欢天喜地的。可是过了一会,它们又你一言我一语地喊着:“不够!不够!”孙悟空又接着说:“真拿你们没办法,给你们600个桃子,不过得300只猴子分,这下你们该满意了吧!”猴子们想了想,还是说不够。我对学生说:“故事讲完了,为什么桃子增加了那么多,它们还喊不够呢?原因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看聪明的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示课题:探索与发现)。这样引入课题,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商不变规律的探究已经跃跃欲试了。二、合作交流,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自主探索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教师应为学生多提供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构筑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探究者、发现者,不断提高探索能力。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我以《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教师并作相应的板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商不变规律:6÷3=260÷30=2600÷300=2(1)这三个算式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2)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会变?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举一些例子说明自己的发现。(一、二组负责)(3)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会变?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举一些例子说明自己的发现。(三、四组负责)明确探究任务后,学生在小组长的带动下根据老师的提示分工合作,有负责观察比较的、有负责概括归纳的、有负责举例验证的等,小组中每一位成员都忙碌着,他们通过分析、讨论,达成共识,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合作探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或减去相同的数,商是否也不变呢?”这样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领略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同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能力。三、学以致用,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就是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需要教师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数学实践活动,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并有机地运用于数学学习中。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了“图形的面积”后,教师可让学生测量并计算出各自家里或身边的(近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或组合图形的物件的面积。通过个人和小组课外活动后,把测量到的数据、计算方法带回班内交流,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探究解决方法。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应给予中肯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无限乐趣,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四、实验操作,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儿童天真好奇,总喜欢问为什么,喜欢自己摆弄东西,有强烈的探索性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尽可能多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使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动眼观察,学会动口表达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潜能。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想: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有学生说:“前面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有很多种方法,我想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也有许多种方法。”我鼓励学生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移一移、剪一剪、拼一拼等实验操作活动,尝试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他们各出奇招:有的用两个梯形;有的学生只用一个梯形,有的用等腰梯形,有的用直角梯形,通过剪、移、拼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实现殊途同归。因为公式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推导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记忆深刻,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五、悉心引导,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其重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要让学生明确一定的探索方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做好方法的示范,这样才能让学生顺利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复习2、5倍数的特征引入新课后,分步引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1)猜想:你们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有学生说:“3的倍数可能都是奇数。”有学生说:“个位上是3、6、9的数,可能是3的倍数。”(2)验证: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你准备如何研究?这时,学生纷纷找数来验证,学生很快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3的倍数中有奇数也有偶数;3的倍数中个位数字0—9都有。推翻了自己的猜想。(3)探究:正当学生面面相觑之际,我问学生:那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时我让学生各自找一些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各位上的数字任意交换位置,看是否还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喜地发现:3的倍数各位上的数字不论怎样交换位置后都仍然是3的倍数,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呢?3的倍数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4)归纳: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有学生发现了:3的倍数与各位上的数的和有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初步归纳出3的倍数的共同特征。学生掌握了探究的方法,这有助于获得了探究的成功,从而增强了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识。六、小结成果,增强自主探究的信心小结是一节课的尾声。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探究,探索出各种各样的结果,但结果会有对有错,往往是杂乱无章。然而这些结果无一不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辛苦,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适当的小结。小结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对于正确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哪怕是小小的发现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片面、甚至是有些“怪异”的或者错误的结果要正确对待,巧妙地进行处理,不能武断否决、更不能取笑、斥责,以免扼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挫伤学生的探究信心。要抓住契机给予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确信“我能行”。教师最终将规律性的结果准确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对照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知识奥秘探究的信心与决心。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探究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真正使学生成为自主探究活动的主人。【参考文献】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82《恰当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任勇、杨雁《数学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2009年1—2期P31陈汝琴《课堂教学中探究的策略》《小学教学设计》山西教育报刊社2008年第5期P4浅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导”阳山县岭背镇中心小学陈福财[内容提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们应该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本文中,我从“发掘教材的趣味性,‘导’学生主动参与;设置问题的探究点,‘导’学生合作研讨;利用问题的开放点,‘导’学生差异发展”三个方面探讨教师应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爱学数学,在学习数学中获得成功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词:趣味性合作研讨差异发展【正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听课时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数学老师总是能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究其原因,是教师“导”得好:适当的点拨、引导,点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我们应该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淋漓尽致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发掘教材的趣味性,“导”学生主动参与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会使大脑神经敏锐起来,使信息接收区形成优势中心,使神经细胞处于积极的工作状态;使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激发创造力,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数学知识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普遍不浓,教师如何“导”学生学习数学呢?首先,教师要发掘教材的趣味性,“导”学生主动参与。《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的趣味性,通过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情境,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再通过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数学,学习数学是这么有趣的。如:我教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先让学生回忆各种数量关系,当学生把公式“□×□=□”都一一列出后,我设计了一个“信件解密”的数学活动,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4封秘密信件,上面分别标有序号:1、2、3、4。要求学生先拆开第一封信领取任务,完成指令后才能拆下一封信件,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解开信件的秘密。第一封:请你任选一个数量关系式来编写一道乘法应用题,并解答;第二封:你们能将它改编成几种不同的除法应用题吗?改编并解答;第三封:你能根据所编的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推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吗?第四封:祝贺你们取得了成功,你们真棒!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通过小组合作,在“信件解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数量关系式的变换,学习数学获得了成功感,感觉到原来学习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二、设置问题的探究点,“导”学生合作研讨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提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设置问题的探究点,“导”学生合作研讨,使学生在合作、讨论、交流中经历数学知识的习得过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设置问题的探究点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也可以通过设立“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交流。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一一归纳以前所学过图形的公式;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胆进行猜想:能否将圆形拆拼成我们所熟悉的图形呢?把准备好的多个相同“圆”的纸片发到各学习小组,让各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拆拼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等,教师及时总结和表扬;再请学生计算拆拼出来的图形面积,然后汇报计算结果,并跟其它小组的进行对比;最后,提问学生:在小组合作研讨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出求“圆的面积”有什么规律?这样,学生因为亲历了“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变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也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疑难问题的点拨者。三、利用问题的开放点,“导”学生差异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我经常在教学中先了解学生已知的,再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进行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时,学习新知识后,我让学生自己给出已知条件,请其他学生来解答,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同学们都在千方百计地设置“障碍”,好让自己的题目不要一下子就给别人解答出来。当学生问答得差不多的时候,我拿出了一大块捏成奇形怪状的橡皮泥,顺势提出:不规则形体应该怎样求它的体积呢?“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各抒自见,课堂气氛会变得很浓烈,最后,有学生想到:不如把这块橡皮泥放进正方体的水槽中,看水位升高了多少厘米,升高的水柱的长、宽、高知道了,这块橡皮泥的体积也就能计算出来了。我马上请几个学生合作加以验证,果然求出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适当地设计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诱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主宰者转化为合作者,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教师都必须始终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吧!参考文献:[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教育论》]试谈故事与课堂的有效融合阳山县黎埠中心小学:王海霞[内容提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小故事,使数学课堂与小故事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品味着精彩故事的同时,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感悟到数学知识有无穷无尽的魅力。关键词:故事贯穿融合课堂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力不是来自于数学本身,而主要来自于考试的压力。学生被动的数学学习观念不仅阻碍了他们的主动性与探索性,更扼杀了数学的魅力。何不在枯燥、严谨的数学课堂上,让孩子们都沉浸在故事王国的愉悦中,品味着故事世界的精彩,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呢?一、课始引入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刚跨进学校的大门不久,对一切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从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极易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不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可见,兴趣对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关,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学习于故事中,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例如,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新课:从前有两只小猴子在一起分西瓜吃。小猴甲很讲礼貌,分了西瓜的1/2给小猴乙吃,而小猴甲留给自己是西瓜的1/4,其余的留给猴王。这时小猴乙猛扑过来,抓住小猴甲的小手说:“不行!你的1/4比较大,应该是我吃的。”小候甲说:“你的1/2大一些。”……它们争来争去谁也不让步。究竟是谁的西瓜大一些呢?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研究如何比较1/2与1/4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吧。像这样,以故事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无形之中就把小朋友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的兴趣陡然上涨,一个个跃跃欲试,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二、探究引入故事,突破教学难点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乐于接受迫切需求的知识。课本上的有些知识如果单凭老师直接讲解,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如果在探究新知时引入故事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去探究,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时,紧接上面的故事,让学生探究新知:这时候,两只小猴子分别抱着1/2和1/4来到花果山下,找美猴王孙悟空评理,他们谁的西瓜大一些。这时美猴王说:“同一个西瓜,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要多一些;平均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要少一些。”这时小猴乙才醒悟过来。现在根据花果山美猴王的说法去做,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张自己准备好的纸折一折1/2和1/4,折好后进行互相比较:哪个分数大?学生根据美猴王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了“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这个结论。这样在故事中设置恰当的疑点,让学生积极探索新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悟到数学知识有无穷无尽的魅力。三、练习引入故事,焕发课堂活力有人调查得知:中国的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做练习,做数学题;外国的学生认为学数学是参与一项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做题目,那么练习就失去其本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将练习融于数学故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中,当学生探索出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时,教师继续用故事引出练习:美猴王也想知道同学们是否会如何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于是就给我们设了几道关卡,大家有信心闯过去吗?第一关:智登花果山。在花果山上设计了这样两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1)看图填分数,比较大小;()○()(2)按分数先在图中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5/12〇5/10第二关:智闯水帘洞。在水帘洞口挂着几对同分子的分数(12/15与12/20,7/8与7/10,2/9与2/5),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明理由。第三关:智答美猴王。美猴王给大家出了一个难题:“有一大一小两个苹果,要分给甲、乙两只小熊,怎样才能平均分?”学生每闯过一关就能得到美猴王奖励的一面胜利旗帜。大家带着闯关的心情做练习,情绪高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四、结课引入故事,拓展知识空间心理学表明,在临下课前5分钟,学生身心疲惫,情绪低落,而这5分钟恰恰要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回顾。所以务必要使学生在这一段时间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把课的结尾推向新的高潮。例如,在探索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景:同学们,美猴王看到大家这么认真学习,想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作为奖励。数学国王带着1/4、1/7、1/5、1/8、1/9五位大臣去旅行,晚上住宾馆时,国王要求它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住1至5号房。1/4说:“我的分母最小,所以最大,住1号房。”1/9大声说:“我分的份数最多,我最大,应该住1号房。”……它们闹得不可开交,于是找数学国王来评理,你们猜猜:数学国王会怎样对它们说?学生们根据本节课探讨的知识对数学国王的话进行猜测:你们的分子都相同,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所以1/4最大,住1号房……这样既总结了本课的知识,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还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实践证明:在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故事巧妙地穿插到课堂上,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自发学习并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发掘学生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来设计各种故事,使故事与课堂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数学课因巧用动态生成资源而精彩阳山县黎埠中心小学曾水凤【内容提要】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的变动,从而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不露痕迹地引领学生置身于他们自己创设的一个个精彩的环节中,让数学课因动态生成而精彩。关键词:巧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精彩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是指师生、生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围绕一定的多元目标,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景,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题、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因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出现不同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敏锐地捕捉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巧妙地利用,适当地放大,从而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不露痕迹地引领学生置身于他们自己创设的一个个精彩的环节中,让数学课因动态生成而精彩。一、适时引导,顺势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节外生枝”,对于这个多余的“枝条”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剪没”,而是需要我们教师的巧妙引领把误入歧途的思维引领回大道中,让学生因动态生成而得到有效发展,使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因教师的适时引导而精彩。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四》即“利息”一课时,在汇报课前收集的关于利息的信息时,很多同学都有条不紊地汇报自己调查到的知识:什么是本金、利息、利率等,这时,一个学困生抱着想表现的想法站起来说:我收集到的是时间,一年,两年,三年……。也许是他的表达方式有问题,全班同学听了哄然大笑。这时,教师没有粗暴地制止,而是先让同学们静下来,说:同学们都很积极,收集到很多关于利息的知识,那么是不是利息和时间就没有关系呢?然后引导同学们讨论:利息和时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到:利息和时间有很大关系,存款的时间越长,利息就越高。而那个学困生也骄傲地抬起了头,信心倍增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二、将错就错,机智生成。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动态生成也是个性化的,教者所预设的同一个问题,可能会生成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其中包括错误的结论,很多教师会选择屏蔽这一部分错误的生成。其实,生成出错误的结论也不全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怎样处理。我觉得应该将错就错,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对问题重新审视,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使学生重新生成出正确的认识。如在“圆的认识”教学时,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摸、折、量认识了圆各部分的名称后,我让学生探讨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时,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到底谁的说法才正确呢?还是两个同学的说法都正确?学生把征求的眼光都聚到了我身上。我告诉他们:“老师不想告诉你们答案,不过你们可以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在别人发表完意见后可以反驳,希望你们通过讨论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学生立刻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论开了。生1:我量过了,圆的半径是2厘米,直径是4厘米,所以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生2:对啊,反过来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所以这两个说法都是对的。生4:我认为是不对的,我同桌量的半径也是2厘米,可是我量的直径是3厘米啊,所以半径不是直径的一半。(学生一时鸦雀无声)眼看就要不了了之了,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了,要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才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才是半径的2倍。学生一片赞同声。因此在生成出错误的观点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而是通过“将错就错”的策略,把“错误的生成”创设成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此情景中经历思维的碰撞,不但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巧妙地保护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错有错着”。三、偷龙转凤,随机生成。课前预设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按部就班的进行,在课前预设的进行遇到困难时,就会生成尴尬的局面,那么教师就要运用教学机智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偷龙转凤,及时替换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有效生成中重新点燃学习的热情。如在一节“图形的变换”的课上,在学习完新课后,我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能运用图形变换的方法(平移、旋转、对称)把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变换成房子图案。由于七巧板中的图形比较多,学生都拼得手忙脚乱,有的还皱着眉头挠着脑袋,显然是遇到困难了,如果这样下去,到下课了,学生都难于完成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我偷龙转凤,及时替换方法,把个人赛变成小组赛,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组长负责调控,记录员负责把变换方法纪录下来,结果每个小组都很快的把图案变换出来,每个图形的变换还生成出多种解决方法。在这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只有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才会感到自信,从而产生认知的冲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也才会因学生的全身心投入而精彩。四、悬崖勒马,促进生成。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中,并不是所有的动态生成都是有价值的,有时会生成出一些废料,在面对这些生成时,我们教师要运用智慧进行筛选,及时制止。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数学课因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在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教学完新课后,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转盘游戏。转盘停止的时候,指针指向电视那一栏就奖一台电视,指向手机就奖一台手机,指向游戏机就奖一台游戏机,指向空白部分就什么都没有。转盘是这样设计的:空白部分占总数的,游戏机占总数的,手机占总数的,电视机占总数的,转动一次转盘10元。如果是你,你会参加这个游戏吗?最初有一部分学生愿意转一转碰碰运气,有一部分学生则选择不转是因为考虑到这个游戏不公平。接着我第一次转到空白部分后,引导学生理解空白、电视机、手机和游戏机占总数的比率是不一样的,要转到有奖部分是很困难的,从而体会到这个游戏的不公平性。在这样的分析和讨论后,我再次询问学生:这回你还会不会参加这个游戏?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参加。就在我以为这节课已经达到目的的时候,可气的是还有几个“顽固不化”的同学大声喊:“我还参加,无论机会多小,还是有机会的嘛,人家就是想中台游戏机。”面对这样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如果没有一好的措施就会牵带一批孩子,那么前面的教学就前功尽弃了。于是我赶紧悬崖勒马的说道:“对啊,江湖骗子和无良商家就是利用你们这种侥幸的心理,才会设计这样的骗局。在你们想赢得人家的电视机、手机和游戏机的过程中,兜里的钱早就不知不觉的被人家骗走了。对待这种江湖骗术我们要用科学武装自己。”结果这几个“顽固不化”的学生不好意思的笑了。五、开放延伸,拓展生成。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阴错阳差”“灵光一闪”,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而是需要我们教师随机应变,创造性地发挥,用生成来应对生成,把生成拓展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在认识了百分数后,我让学生汇报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有的学生拿来一些酒的商标:有酒精含量8%和11%的啤酒、37%和52%的白酒,有些同学在街上观察到商品打折(七折、五折等)或金银饰品的成色(九成金、九九成银等),在我以为学生们汇报完时,一名学生举手说:“我还发现语文中也有百分数,例如:百发百中”。由于很多同学都没有往这一方面想,现在一听别人说,都觉得是,还举出了九死一生等一些例子,但是眼看着就要下课了,如果就此总结会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我把这一生成拓展到课后,,让学生回去再找一找除了生活中,哪里还有百分数的表现形式。这样一来,既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因时间的充足而更深刻的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其他知识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改革中,动态生成资源是我们课堂的有效资源,理智对待每一个课堂的动态生成,就能使师生在生成中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噴薄。让生成成为一种艺术,让数学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第12期第30页3、《小学数学教育》2008年第7-8期第41页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构建有效数学课堂阳山县黎埠中心小学杨凤球【内容摘要】有意义的学习实质就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一切学习都是凭借已有经验或同化、或顺应、或迁移、或“加工”而获得的。故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努力将“教材信息”和“儿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内化、去“经验化”,这样才能被学生所接纳,被学生所吸收,提升为新经验。关键词:唤醒构建知识经验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探明赖以构建新知的相关已知经验,然后把“心知之舟栓在已有经验的锚桩上,随时准备起航”。那么,如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呢?一、与“童心”牵手,说学生能懂的话精致与灵动的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学语言上。儿童能懂的,一般都是学生经历过的、基于学生经验的。所以课堂中教师语言要进入儿童的话语系统,说学生能懂的话,这样才能跨越师生之间的沟坎,数学与学生之间的沟壡。如教学加法解决问题时,由于刚迈进校园一年级的学生对“相同的量才能相加”较难理解。若教师单纯的解释这句话,学生会乖乖地按老师的要求去记、去背,但他们并不太明白“相同的量”是指什么,久而久之,他们会厌倦数学,认为数学枯燥乏味。为使学生更好地弄懂“相同的量”,我想到了教学语言的作用——贴近小学生的话语经验。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问题情境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去“再创造”。课中,我亲切地问:“1个小女孩加1只小猫,是等于2个人呢?还是2只猫呢?”教室顿时一片安静。人、猫都是平常所见最多的,可真正用到数学上,学生还真的犯傻了。不一会,一女生大声问:“老师,人能跟猫相加吗?”“是啊!人和猫能相加吗?”我灵机一动,立刻抓住小女生的话进行追问,学生面面相觑。通过讨论、交流,谜团犹如满天迷雾被太阳驱散,学生大彻大悟:原来人和猫是不能相加的,只有相同的量才能相加。正是这“人加猫”的幽默尊重了学生的话语经验,深深地感染和吸引着学生,使得抽象而枯燥的概念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学生轻轻松松明白了“相同的量才能相加”这个深奥的大道理。试问:这样幽默的儿童话语,学生怎不记忆犹新呢?二、利用喜闻乐见的素材,拉动学生的内需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内需”入手,根据儿童心理需求和认知特点,并施以一定的诱因,使学生的内部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有效学习才得以开始。作为一名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要深入童心世界,创设以童话、游戏、故事、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唤醒儿童心灵深处对学习的爱。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新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生活气息很强的动态场景——小动物们进行冬季赛跑视频。旁白:小狗、小鹿和小马今天要参加跑步比赛,你能说说它们各自在什么图形上赛跑吗(正方形草地,长方形沙滩和五边形花坛)?它们从哪里开始起跑?到哪里结束?儿童天生就与动物有亲切感,看到熟悉的动物,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再现于数学课堂,让他们觉得数学是那么的亲切、实在、有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然而,一句“你觉得谁会赢?”这样以大胆的猜想造成悬念,激发学生因好奇而学习。学生急于知道结果,内部诱因迫使他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在观看、欣赏动物赛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数学世界,原本枯燥乏味的“起点”、“终点”让学生印象深刻,而跑的过程也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有了一圈的意识,再通过运用自身的经验去内化、去“经验化”,有效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轻松自如地“类推”出新知识,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求周长的源头。三、从生活经验出发,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一种“解读”。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适时适宜地加以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头脑中那些不那么正规、甚至不正确的数学观点,得以上升和纠正,从而成为科学的结论。如教学《轻重》。新课伊始,我出示红、黄大小不一的两个盒子说:“小朋友们,眼看手勿动哦!猜一猜哪个盒子重?”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大部分选择了红色的那个盒子。原因是红色的盒子大,而黄色的盒子小。接着我再请同学上来掂一掂,经过体验,确实是大的盒子比小的盒子重,学生满意地笑了。随后我再出示一个大小居中的绿色盒子,并让学生继续猜测哪个盒子最重?学生依然选择了红色的盒子最重。当我指名上前亲身体验掂一掂时,体验者有的瞪大双眼;有的舔了舔舌头;有的直摇头……原来他们发现最重的并不是最大的红盒子,而是大小居中的绿盒子。学生此刻才意识到:盒子的轻重并不是由它的大小决定的。学生原有的不完全正确的数学观点瞬间得以纠正。此刻也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教学中,与其说很多话让学生去体会、去理解,何不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一下呢?学生利用自己的贴身体验“物化”出来的新经验,胜过老师一味的强调记、背。于是,我找准这个切入口,把问题再一次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每个盒子里面加了一些沙子问:“现在谁又有办法找出哪个盒子最重呢?”学生有了刚才的“教训”,不再选择大的盒子最重了。然而,用手掂也不能判断哪个盒子最重。此刻,学生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原有知识经验再次被挖掘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更大了,有的说用同样长的橡皮筋系住盒子,哪根橡皮筋拉得长,那个盒子就重;有的说把盒子放进水中,哪个盒子下沉得多,那个盒子就重;有的说,用奶奶卖菜的秤称一称就知道了……这些不正是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吗?四、抓住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发冲突灵动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告诉,而应追求对儿童经验与思维的唤醒和激活。只有当学生内在的动力得以唤醒,只有儿童主体的思维得以激活,有效的数学学习才能发生。如教学《圆的周长》,首先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教学活动,初步建立圆的周长的表象;然后想办法测量出桌面上大小不一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学生在求多边形周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个个情绪高涨,纷纷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当他们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追问:“你能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喷水池的周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淡淡的一句话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原本得意的学生发现“滚动”的方法已行不通了,迫使他们另辟蹊径。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生活中的数学与科学数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想出了“绳测”的方法。当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我把一个篮球装在网袋中,在空中旋转成圆形,不露痕迹的说:“现在,你还能用‘滚动’或‘绳测’的方法测量吗?”这时,学生的原有经验与新知识发生了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也被激化了,进入了下一个愤悱的心理状态。然而这种冲突,恰蕴含着学生向着新知进发的无限可能与空间。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被一次次唤醒与激活吗?总之,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学的切入点,把问题再次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灵感,激发学生潜在的潜能,使新知识牢固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小学数学教育》2007年第5期第9页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五要”阳山县七拱中心小学丘旭杏[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寻找数学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合作学习,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二是要营造氛围,使学生敢合作;三是要教给方法,使学生会合作;四是要提供时间,使学生能合作;五是要合理评价,使学生乐合作。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寻找数学问题的答案。我认为要开展好合作学习,主要做到“五要”:一、要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数学情感,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这些情境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教学内容中占比较重要地位的,而且仅靠学生个人智慧或能力难以完成的,从而使学生产生想合作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一课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件展示路口繁忙景象的实录,让学生统计在五分钟内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由于情境中出现的车辆多、速度快,学生感到个体自主学习无法解决问题,于是促使学生想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很快就把各种车辆的数量统计出来了。二、要营造氛围,使学生敢合作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表扬。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素材,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呵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后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推测、争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因为只有在这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能够大胆地交流与合作。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先组织学生调查,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有什么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或近似长方体、正方体,然后用手摸一摸、拆一拆、量一量、拼一拼,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小组的同学交流,由学生逐步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再看看课本,比较一下自己的总结是否全面?然后,我再让学生拿出学具,分组合作拼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看哪组拼得快、拼得好,拼得快的由汇报人说说同学们是怎样互相合作,怎样按一定的规律才拼得又快又对的。拼得慢或不会拼的小组,我给予充分的指导,使他们也能顺利地拼成。这样,我能够以学生为本,营造平等、民主、竞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互相合作、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三、要教给方法,使学生会合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出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法指导是保证学生学习这一特殊过程得以充分实现的杠杆,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主动性的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既要研究教法,更要考虑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合作方法,在合作的过程中不会感到束手无策。这样,学生才会善于探索新知识,在学习上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听过一位教师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是这样组织的: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各组内每人报出自然数,然后把这些自然数分类。由于教师没有指出分类的标准,结果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场面热烈,但出现五花八门的情况。时间过了一半,教师才以一个以约数多少分类情况来引导,然后再分组汇报,这时已经差不多下课,结果草草收场,教师匆匆忙忙讲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而单位“1”的问题完全没有接触,下课铃声已响。这节课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学习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引导学生可以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学生知道了学习方法后,先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把它们转化成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进行计算。于是,他们很快想到,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也可以把梯形转化成为已学过的图形来处理。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很快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四、要提供时间,使学生能合作学生合作学习中需要时间作保证,在课堂上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否则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在平时的听课中,我发现不少的教师在安排给学生合作时间太少,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匆忙收场,完全没有意义。我们要确保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人与人之间学习,学生也只有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出圆的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五、要合理评价,使学生乐合作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激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教师的评价必须有鼓励性和指导性。在评价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另外,各小组的整体成绩要依据综合表现来评定,不能因为某个同学表现好,就认为这个小组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合作学习是大家的事情,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合作与互帮互助,将个人力量凝聚为团队精神,从而增强合作的信心,激发合作的乐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夺红旗、摘智多星等比赛时,以小组为单位,得分最高的一组为优胜组,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法则、公式的背诵,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比,看看哪一组的成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的人数多。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与技巧,在相互合作中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从中可以寻找自我价值,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2、《小学数学教学》2006年12月3、《小学教学参考》2007年6月利用情境教学增强课堂效果阳山县七拱镇中心小学貌育班[内容摘要]: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如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不知不觉全部吸收了。同样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能将知识有效地融入情境之中,不就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更能显示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美感?《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从中获取经验。可见,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参与数学活动,在课堂上真实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从以下五个方面创设情境增强课堂效果:一是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创设实验情境,探索数学知识;三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四是创设应用情境,回归现实生活;五是创设竞争情境,体验成功喜悦。关键词:情境教学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效果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如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不知不觉全部吸收了。同样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将知识能有效地融入情境之中,不就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更能显示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美感?《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对象的特征,从中获取经验。可见,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参与数学活动,在课堂上真实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以学生为本,不断摸索创设情境的有效途径,现谈谈自己肤浅体会,以求斧正。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有人说:“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迎合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通过讲述有关发现数学知识的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历史的认识,同时学到了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探索与发现(一)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我便给学生讲述了“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故事:几何学刚起步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员们也照样学习三角形、四边形。有一天,一个特别喜欢思考的学员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动手量了一下三角形的3个内角,他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加起来好像是一个整数。于是,他又画了几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又动手量了量它们的内角。他惊奇地发现这几个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接近刚才那个整数。这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吗?难道这里面有什么规律?这个学员沉思,并决定自己研究这个问题。最后他终于证明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一条规律。讲完故事后,我灵机一动问道:“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学员发现的整数是多少吗?”顿时,学生学习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开了。我相机而动,极力鼓励学生说道:“何不自己动手量一量?”学生跃跃欲试。于是,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进行测量、比较。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们很快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内角之和,但学生在通过动手测量、比较后得出规律: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自主地把知识认识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二、创设实验情境,探索数学知识在数学的海洋里,有些知识单凭教师的讲授,学生不容易理解。怎么办?许多教师往往对这种情况感到大伤脑筋。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实践,去发现。”实践出真知,我们何不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了解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探索数学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既透晰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就是通过让每个学生都做一个实验来突破教学难点的。实验准备:用纸筒做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在塑料小桶中准备足够的细沙。实验步骤:首先把圆锥装满细沙,然后倒入圆柱中,直到把圆柱填满。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好以下记录:1、你倒了几次才把圆柱填满?2、重复往圆柱里倒沙,填满后沙有没有多出来?通过多次实验,学生探索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关系:圆锥体积=1/3圆柱体积。这样的实验不但使学生学得轻松,乐于探索新知,而且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的有力刺激因素,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唤醒学生思维,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面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性问题,学生们都急于回答,但单凭现已掌握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造成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引发学生认知结构内部的矛盾冲突,自主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比大小(二)》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新课伊始,我在投影银幕上向学生展示出栩栩如生的小兔、小猪、小乌龟参加数学知识竞赛的画面,主持人山羊老师出了一道题:“比较下面三个数的大小:3.8;3.800;3.80000。”小猪第一个抢先回答:“第三个数是最大”。小兔说:“不对,应是第一个数是最大”。小乌龟想了想说:“你们都说错了,这三个数一样大”。看着看着,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我适时向学生提问道:“同学们,请你们做小老师,究竟谁说的对呢?为什么?”学生都急于回答老师的提问,但却不能说出“为什么”,引发矛盾冲突。这时,我诱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步入对“小数性质”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看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营造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的“不协调”,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四、创设应用情境,回归现实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创建具体的生活应用情境,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的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我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爸爸今天骑摩托车到阳山,中午没办法回家吃饭,想去快餐店吃个快餐,但他只带了5元钱,你能帮爸爸配菜吗?紧接着用卡片出示:青菜5角,西红柿5角,豆腐1元,鸡蛋1元,瘦肉2元,鸭肉2元,鸡肉2元,鹅肉2元。你能帮爸爸选一个丰富的快餐吗?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们也会接触到这种情况,于是很快地投入到为爸爸解决午饭问题的活动中。我让学生一边动手移卡片帮爸爸“配快餐”,一边说出这样配的原因。最后学生很快地列出算式来解答应用题。在应用情景中学数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明确学习数学的价值取向。五、创设竞争情境,体验成功喜悦好胜心强又是儿童的一大特点,教师可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创设有益于教学的竞争氛围。如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小奖品设计形式多样、具有童真童趣的各种竞争:“快速接龙”、“对口令”、“夺红旗”……为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和谐,而又充满竞争的学习氛围,有效预防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和厌倦情绪,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开展比赛,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比较男同学和女同学谁的考试成绩好:男生30人,80分以上的有25人,女生28人,80分以上的有23人。“这是大家上一次单元测试的情况,请你们帮老师算一算男同学和女同学谁的成绩好?看哪一个小组方法最好,最能帮到老师。”在教师的激励下,学生认真地在练习本上算了起来,积极与小组的其他同学展开交流、合作。结果学生们有的用分数25/30和23/28进行比较;有的用小数0.833和0.821进行比较;有的用百分数83%和82%进行比较;还有一个小组认为:因为30减25等于5,28减23也等于5,而男生比女生多,所以男生考得比女生好。最后大家都认为用百分数比较最直观、最简单:因为83%比82%多1%,所以男同学的成绩比女同学好。这一竞争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思考、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环境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境,才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彰显数学课堂魅力。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2、陈力《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要体现“近、实、活”》(《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第4期)浅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引导和培养学优生阳山县阳城镇中心小学邱飞燕[内容提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关乎国家的繁荣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责无旁贷。学优生备受教师的关注,在教师的“宠爱”下,学优生常常表现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甚至出现自傲偏激、冷漠自私、嫉妒他人的心理。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怎么样正确引导学优生呢?在数学教学中,我采用“要优化学习心理,正确认识自我;优化学习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优化学习思维,张扬学生个性”的做法引导和培养学优生。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优生教学优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任何一位老师都更宠爱学优生。他们精彩流利的发言,工整娟秀的字迹,条理清晰的思路,准确无误的答案,都能让我们在繁杂的教学工作中精神振奋,倍感欣慰。但也正是这些耀眼的光环掩盖了学优生各方面的一些缺陷和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优生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使其获得最理想化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从“三个优化”加强对学优生的培养。优化学习心理,正确认识自我学优生成绩优秀,多数是班级骨干,与老师接触密切,他们长期处于“金字塔尖”,容易产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倾向。一旦遇到挫折,往往情绪低落、悲观,他们就像一棵幼苗,一场风雨就可能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优化学优生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学优生的前提条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非常注重摆正学优生的位置,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常常以咨询或面谈的方式与他们沟通、交流,教会他们正确评价自己,一旦发现其出现心理偏差,及时给予提醒和纠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巧妙的安排,抓住时机,适当训练学优生的受挫心理。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有意设计开放的探究空间,让全体学生运用学具(等分的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剪拼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出所料,由于学优生大部分课前都通过预习,掌握了书本上剪拼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而且对公式的推导更是娓娓道来,滴水不漏。同时,我又发现了部分中层学生把整个圆都按等份剪开了,拼成了学过的三角形、梯形。我把握时机,及时展示这些不同的剪拼方法,让学优生与其他学生互相合作,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第三种、第四种推导方法。对学优生的表现,我只作出了肯定的鼓励,但对想出其他拼法的学生,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合作完成任务的学习行为更是赞许有加。通过这样的教学行为,使学优生感受到他人的特长,有意识地向他们传达了服务、平等、谦让等的观点。优化学习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学优生对课堂基础知识掌握较快,综合素质较强,对新授知识可谓一点就通,学习起来游刃有余,以致于在课堂上容易出现学优生一言堂的现象。如,老师刚提出问题,话音未落,他们便抢先说出答案,表现自我;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优生往往忽视与同学的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项目施工管理流程
- 装修安全施工注意事项范文
- 家用纯水机加盟服务中心协议书
- 工程设计合同(项目类)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流程
- 关于设立A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之发起人协议
- 2025混凝土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年在项目奠基仪式上的致辞范文(2篇)
- 2025年幼儿园小班保育工作计划(7篇)
- 医院消防安全应急预案例文(2篇)
- 水库防恐反恐应急预案
- 危险化学品销售管理台帐
- 五输穴及临床应用1
- 绿植租摆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童话知识竞赛课件
- 一氧化氮让你远离心脑血管病第(全书回顾综合版)
- GB/T 12574-2023喷气燃料总酸值测定法
- 2022年天津三源电力集团限公司社会招聘33人上岸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附带参考答案与详解
- 2023-2024学年广东广州番禺区四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 抑郁病诊断证明书
- 对话大国工匠-致敬劳动模范期末考试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