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1-11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1页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1-11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2页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1-11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3页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1-11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4页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1-11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全册1-11单元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1.初步了解10以内各数,体会到数存在于生活中,是人类的好朋友。2.通过数数,提高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数数的情况,学会数数的方法。2.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大自然的美。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进入学校,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效学习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在“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的任务,不要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先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教师再让他们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人和物的数量。也可以将插图制成课件,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教师可以边放投影边表述:“这是一个儿童乐园,小朋友们正在尽情地游玩。他们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在小鸟的陪伴下玩得多高兴啊!请你仔细地数一数,这里都有什么,有多少。”2.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观察、数数的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去数,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使得人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3.应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应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发言。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帮助,但不要花过多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允许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领会,学会数数。4.要结合学习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教育很多,教师要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当学生观察到小朋友们玩各种游戏时,教师可引导:我们要遵守公共秩序,排队等候,要讲文明,懂礼貌,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数一数 1课时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3.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4.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1.学会比较高矮、轻重、长短等,掌握比较的方法。2.通过比较,学会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知道高矮、轻重、长短等是比较出来的。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会简单的推理,强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如在比高矮的活动中,可能有比长短的,这些本质上都是比高度或长度的,有助于理解高矮、长短的含义。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为探究式学习需要充分、全面地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但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学生对问题得到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比一比 1课时1.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2.渗透分类的思想和方法。3.认识教学和生活的联系。1.学会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2.通过学习,渗透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3.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通过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教给学生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分一分 1课时1.在具体场景里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2.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位置。3.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1.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并会用语言表述出来。3.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按一定的位置观察、描述事物的习惯与应用意识。要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习认位置,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教材第1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先说说红花左边和右边各有几朵花,再涂色。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充分地说一说,在说的基础上强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位置 1课时1.10以内各数的读写及具体含义。2.进行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3.了解序数和基数的区别。1.会认、读、写1~10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正确地区分几和第几。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正确地数数。3.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并会用语言(等于、大于、小于)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4.能运用10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5.通过认数、数数,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思想。6.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1.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学习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初入学的学生不易掌握数字的结构和笔顺,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如6写成9)。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0、5、8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因此,学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写好0~10各数,教材中做了示范,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表达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教材从学习0~10各数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符号感。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0~10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如通过富有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符号“>”两边数的大小。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2.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对应”等名称。3.本单元的学习,还是要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并在实践中理解知识。4.继续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习,使得人人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1认识1~5 1课时2序数、基数 1课时30的认识 1课时4比较数的大小 1课时5认识6~9 1课时6认识10 1课时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建立这几种图形的表象及根据其特征区分相应的立体图形。1.初步领悟实际生活中的物体与几何形体的联系。2.初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能够从众多的立体图形中把上述图形区分出来。3.进一步掌握分类、对比等学习方法,培养探究意识。1.课前教师准备几袋积木,或搜集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例如魔方、牙膏盒、药丸、茶叶筒等)为了便于操作,最好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模型的学具。2.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摆弄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实物或积木,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互相说一说这些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可能会把长方体说成是长方形或长方块,把球说成圆,教师不必马上纠正,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与同学交流。3.让学生试着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给物体分类。由于圆柱和球的特征比较明显,容易辨认,而长方体和正方体易混,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它们的不同,使学生知道有些方形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相同的,而有些不是,从而把它们看成不同的两类。当然,只要能初步辨认就可以了。4.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实物,并试着说说这些物体有什么特征。学生一般会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比如“长长的”“又长又方”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接着,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说明刚才这些物体都是这个样子的,这样的物体叫长方体。然后依次教学其他图形。在这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顺利完成从实物到一般模型的抽象过程。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把长的长方体和扁的长方体看成是形状不同的两种图形,教师可以通过把长方体翻转,摆放不同的位置,使学生认识到这两种图形实质上是相同的。5.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物体是以上这些形状的。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尽量多说出一些物体,可以先说出教室里可以看到的物体,比如铅笔盒、圆柱形铅笔、广播喇叭等。再通过想象说一说平时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以上这几类,使学生慢慢地学会发散地思考问题。6.在“有趣的拼搭”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用感官来体验不同立体图形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以在地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易倒塌。活动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自行设计,如可让学生从斜坡上把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球滚或滑下来,看哪个先到底端。7.还可以做“摸一摸”的游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图形 1课时有趣的拼搭 1课时初步认识分与合的过程,能够对10以内各数进行分与合的操作。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分与合的过程。2.能有规律地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3.掌握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1.数的分与合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要注意这方面的教学。教学中注意不要把分与合割裂开,要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用不同的思考形式使学生逐步记住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为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要让学生经常练习,在活动中练,在游戏中练。如教材以4、5的组成为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2.通过教材第34页的主题图,教学4的组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摆桃子(也可以用其他的学具代替)。把4个桃子放在2个盘子里,有几种放法?分好后向同桌或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放的,把4分成了几和几。3.教师归纳总结学生分的过程和结果:有4个桃子,先往右边的盘子里放一个,说明4可以分成3和1,3和1合成4;再往右边的盘子里放1个,说明4可以分成2和2,2和2合成4;再往右边移1个,说明4可以分成1和3,1和3合成4。4.教材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让一些蔬菜、小动物也来参加我们的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使学生爱学数学。5.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6.继续提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摆、玩、猜数等活动,使得人人都参与到学习中来。15以内数的分与合 1课时26、7、8、9的分与合 1课时310的分与合 1课时1.加、减法的含义。2.10以内的加、减法。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4.看图列式,从“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1.初步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2.初步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3.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4.初步学会观察现实情景图,会口述图意并列式计算。这个单元学习的加、减法含义、计算及实际应用,都是小学教学中最基础的知识。特别是口算内容,掌握得好与不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使学生尽可能熟练地掌握。本单元还编排了很多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的题目,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意识和口述题目及表述计算过程的能力。教材中有些题目的答案不唯一,教学时,只要求学生写出一种就可以了,但要加强同学间的交流,让学生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加法和减法 12课时1.数一数11~20各数,并会填写出来。2.认识个位、十位及11~20各数的组成及大小比较。3.进行10加几和相应减法的简单运算。1.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地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数的大小。2.能正确口算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3.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编排的,具体建议如下:1.关于数数、读数。(1)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数出12根小棒,散放在桌面上,再想一想怎样容易看出这是12根小棒,接着把10根捆成一捆,明确10根就要捆成一捆,即10个一是1个十。从中让学生明白1捆和几根在一起,就是十几,把10根捆成一捆,旁边还有2根,这样容易看出是12。(2)在摆一摆、数一数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进行操作,自己在动手、动脑中认识其他各数,深入理解1捆(1个十)和几根(几个一)在一起就是十几,2捆就是2个十,是20。(3)在学生直观了解数后,结合尺子图(或数轴)读数,初步感知数序。2.关于11~20的写数。教学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计数器,初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接着,请学生用小棒摆出1捆和1根,此时,老师要把小棒和计数器联系起来。明确1捆用计数器表示,就是在十位拨1个珠子,十位上的这个珠子就表示1个十,在十位上写“1”,1根用计数器表示就在个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1个一,在个位上写“1”,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对于“16”“18”的写法,要让学生操作计数器、小棒,初步感知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对于“20”的写法,通过操作要让学生懂得,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个位没有,用0表示。3.关于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时要利用教具和学具,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来探索计算的结果,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4.需要注意的问题。(1)读数,只要求口头读,不要求用文字写出来。(2)写数,要重点指导“11”的书写,让学生明白2个“1”的意思;写“20”时,要特别强调个位没有,用0占位。写数时还要注意让学生书写干净、整齐、匀称、美观,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3)对于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这部分内容,不要求叙述加、减关系,只感知就可以了。1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