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我国“好人法”的立法探析_第1页
法学-我国“好人法”的立法探析_第2页
法学-我国“好人法”的立法探析_第3页
法学-我国“好人法”的立法探析_第4页
法学-我国“好人法”的立法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好人法”的立法探析摘要:目前我国社会中频频发生“见死不救”事件,从佛山小悦悦案、天津许云鹤案等出发,分析我国出现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是因为道德不足以约束国民的行为,引导国民积极向善。需要通过立法引导人们对危难中的他人实施救助。分析“好人法”中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在我国的两种学说观点,以及国外“好人法”的立法模式,为“好人法”立法提供理论基础与立法经验。提出本文的观点,支持将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并提出违反“好人法”的侵权责任立法建议。以期通过“好人法”立法,减少“见危不救”事件的发生,构建互助互爱、和谐有序的社会。关键词:见危不救,好人法,救助义务,侵权

Onthelegislationof"goodmanlaw"inChinaAbstract:Atpresent,inoursociety,therearefrequenteventsof"norescueatthesightofdeath".StartingfromFoshanxiaoyueyuecaseandTianjinxuyunhecase,thispaperanalyzesthereasonsforthissocialsituationinourcountry,becausemoralityisnotenoughtorestrainthebehaviorofthepeopleandguidethepeopletobepositiveandgood.Legislationisneededtoguidepeopletohelpothersindistress.Thispaperanalyzesthetwotheoreticalviewsofthelegalizationofgeneralreliefobligationinthe"goodmanlaw"inChina,andthelegislativemodelofthe"goodmanlaw"inforeigncountries,soastoprovidetheoreticalbasisandlegislativeexperienceforthe"goodmanlaw"legislation.Thispaperputsforwardtheviewpointofthisarticle,supportsthelegalizationofgeneralreliefobligation,andputsforwardlegislativesuggestionsontortliabilityinviolationof"goodmanlaw".Inordertopassthe"goodmanlaw"legislation,reducetheoccurrenceof"indangernottosave"events,andbuildamutuallove,harmoniousandorderlysociety.Keywords:Passbyontheotherside,GoodPersonLaw,Rescueobligations,Infringement

目录绪论 6(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61、研究背景 62、研究意义 6(二)文献综述 6(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71、研究方法 72、研究内容 8一、问题的由来 9二、“好人法”及其理论基础 11(一)“好人法”的含义 11(二)“好人法”的理论基础 111、有关争论 112、本文观点 13三、有关国家立法的比较研究 16四、违反“好人法”的侵权责任立法建议 18(一)构成要件 18(二)归责原则 18(三)责任形式 18(四)责任形态 19(五)免责事由 19(六)救助者本人遭受损害的法律救济 20结语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4

绪论(一)研究背景和意义1、研究背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弘扬“仁爱、见义勇为”的精神,提倡构建互助互爱、诚信友善的社会环境。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传统美德面临尴尬局面,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的“见危不救”事件。出现“见危不救”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是源于国民的冷漠,以及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而选择见危不救。查询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无对应的法律制度规范这样的行为。这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国外也曾出现类似“小悦悦”事件,也导致社会中充斥着“见危不救”的氛围,这些国家则进行“好人法”的立法研究,通过法律来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然而在我国出现“见危不救”事件,缺乏解决这类社会问题的法律,理论也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2、研究意义佛山小悦悦案、天津许云鹤案等案件引起社会的一片热议,国民纷纷表示以后在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自己是不会去救助他人的。社会中这种声音越来越大,反映出国人之间更加冷漠,道德滑坡加剧。笔者认为进行我国的“好人法”立法,将能从根本上解决类似的社会问题。进行“好人法”的立法将弥补立法的空白,从而通过法律引导社会风气的发展。并且能够使得处于危难的人能够获得救助的机会,国民在救助面前也将不再犹豫。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能推动互助互爱、和谐有序的社会构建。(二)文献综述我国对于救助行为的研究,在以往集中于无因管理、紧急避险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研究实施救助行为后如何保障救助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立法也普遍集中于规定为实施救助行为后的救助者提供救济渠道。但是我国目前出现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国民见危不救,学术界对于这样的社会问题也提出解决方式,便是进行我国“好人法”的立法。“好人法”的核心问题是一般救助义务是否应该法律化,学术界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同将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负以国民救助义务;一种是否定将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认为国民无须对陌生人实施救助,加以法律化会限制个人自由。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各自的道理,两种观点的冲突集中于将救助在我国目前是应当以道德进行规范,还是以法律进行规范。将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是否限制了个人自由。再者就是确定将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后,产生两种立法模式的观点,一种是将“好人法”民法化,一种是将“好人法”刑法化,这是基于每个国家不同的实际国情与立法传统而发展出来。分析两种立法模式的优缺点,能够总结出适合我过借鉴的立法经验。适合我国“好人法”的立法模式是采用民法化的方式,分析如何规定“好人法”的一般救助义务。履行一般救助义务在无重大过失,尽到合理注意义务可以予以免责。不履行一般救助义务的免责情形是实施救助行为会造成自身或其他第三人的损害。不履行一般救助义务是否构成侵权,其构成要件如何规定,并将如何承担法律责任,承担责任的方式。(三)研究方法和内容1、研究方法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论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下列研究方法:(1)比较分析法。通过对论题不同学说之间的对比,各国采用的立法模式进行对比,总结不同学说优缺点和各国立法的经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分析何种学说更适合我国,借鉴各国优秀的立法经验,形成我国的立法。(2)文献研究法。对与本论题有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并整理其中心内容。充分了解关于本论题在国内外的学说理论,立法模式。全面系统的了解本论题的发展过程和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观点,提出相关建议。2、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六个部分论述关于我国“好人法”的立法探析:绪论。一、问题的由来。二、“好人法”及其理论基础。三、有关国家的立法的比较研究。四、违反“好人法”(一般救助义务)的侵权责任立法建议。结语。

一、问题的由来案例一: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2岁的小悦悦(王悦)在父母上班的五金城园区内相继被两车碾压,在摔倒到被碾压的7分钟内,有18名路人路过但却视而不见,冷漠离去,而不出手救助。案例二:2011年天津市车主许云鹤,因搀扶因违法跨越护栏摔倒的老人,被判赔八万多元。该案判决后,社会舆论纷纷表示自己以后遇上这样的情况都会考虑清楚要不要救助他人。案例三:2011年天津市83岁的李德芝老人不慎摔倒,弄伤头部,血流满面,除了一位十六七岁的学生帮助其止血,其他人均不敢上前搀扶,当老人喊出“没人撞我,是我自己摔倒”以后,众人才开始上前帮助。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关于“遇老人倒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的民意调查,参与调查的14万人中,55.6%的人会选择直接走开,23.4%的人选择保留证据寻找证人后再扶,12.6%的人选择报警等待,仅仅只有5.4%的人会选择直接救助。从上述案例与社会调查可反映出“见危不救”事件在我国频频发生,折射出部分国人的冷漠,不愿帮助他人以及“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不多管闲事的心态,还有部分受助者诚信道德的滑坡,讹诈救助者导致救助者想救而不敢救,担心遭到讹诈的顾虑。美国也曾出现过“小悦悦”的类似案例,1964年的KittyGenovese案郑丽清.美国无救助义务规则的修正[J].北方法学,2012(3):20-29.,女服务员KittyGenovese下班回家途中,被歹徒刺死,期间有超过38人听见尖叫声和呼救声,并有人看到行凶过程,但无人予以救助。郑丽清.美国无救助义务规则的修正[J].北方法学,2012(3):20-29.面对我国出现的这种社会现象,部分人认为“见危不救”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只应进行舆论的谴责,无需承担法律责任;部分人认为主流道德已不足以规制国民如今“见危不救”的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制王哲.关于救助义务入刑问题的法律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26(04):75-76.王哲.关于救助义务入刑问题的法律思考[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26(04):75-76.在查阅我国的国家立法和地方性立法后,得知我国法律所规范的是救助后产生的补偿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民法总则》第121、183、18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3条、《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第5条、《杭州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第30条、《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第44条。这些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是对国民实施救助行为后的保障立法,而不是规定国民是否需对危难中的他人进行救助,我国社会中出现的情况是国民在面对他人危难时要不要救助的问题,因此我国当前的立法并不能避免“见死不救”案件的再次发生。从上述案例、社会调查以及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可知正因我国缺少对应的立法才导致社会陷入国民见危不救的窘境。

二、“好人法”及其理论基础(一)“好人法”的含义“好人法”是“好撒玛利亚人法(GoodSamaritanlaws)”的简称,好撒玛利亚人一词来源于《圣经•路加福音》十章25节至37节耶稣基督讲的寓言: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受了重伤躺在路边。先有犹太人的祭司和利未人路过,但不闻不问。唯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路过,不顾隔阂,动了善心照应他,在需要离开时自己出钱把犹太人送进旅店的故事。借鉴该寓言的寓意美国、德国等开始制定各国的“好人法”,其用意都是希望遭遇危难的人能够得到他人帮助,鼓励他人救助危难的高尚行为,并保障救助中当事人的权利,也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法律制度的保障。“好人法”是国家通过法律课以国民一般救助义务,国民在不履行救助义务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当国民履行救助义务后,给予一定范围内的免责以及造成自身或他人的损害如何救济的法律制度。(二)“好人法”的理论基础1、有关争论我国目前出现见危不救的社会问题,需要借助“好人法”的立法加以解决,“好人法”的核心问题是:是否将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一般救助义务是指提供救助的人与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没有特殊关系,当知晓他人处于危难之中时,应对处于危难中的人实施救助。对于是否将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否定说,一种是肯定说。否定说否定说认为,行为人除了在例外情况下负有积极实施救助的义务,否则对陌生人不承担一般救助义务。我国学者否定将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的理由有:一是救助仅是一个应当受道德约束的行为,而不应该作为法律上的义务。张民安教授认为,在我国,法律不应该强制性的要求国民人人都成为像雷锋一样的好人,无私的对陌生人履行救助义务,因为这样会导致法律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混淆,对社会并无好处,。我国不适宜将救助义务法律化,意图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使国民成为雷锋式的好人。二是将救助作为国民的义务是对国民自由的侵害,对国民的自由范围造成极大地限缩。张民安教授认为,强加国民一般救助义务,违反了个人自由和意思自治的原则。法律需要尊重个人自由与意思自治原则,通过法律课以救助义务给国民,将可能干涉他人的自由,部分处于危险中人可能是自愿陷于危险不愿接受救助(如自残、自杀行为),国民履行救助义务则违背他人的意愿,侵犯他人的自由。程啸教授在研究不作为侵权的基础上指出“行为人不得积极实施损害他人的行为,任何法律不会无缘无故限制个人的行为自由,道德上要求人们互助仁爱、见义勇为是伦理上的义务,不能作为法律义务,只有在特定场合才可能出现行为人与他人无特殊关系而积极作为的义务。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程啸:《侵权行为法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三是法不强人所难。赵万一教授主张,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会强加给国民过高的注意义务,然而实际上只有极少数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的行为,施加给了普通人,脱离了立法基于普通人的社会基础赵万一、蒋英燕:“论不作为侵权及其法律完善”,《北方法学》,2010年第1赵万一、蒋英燕:“论不作为侵权及其法律完善”,《北方法学》,2010年第1期,第37页肯定说肯定说认为,尽管救助当事人之间不存在特殊关系,既没有法定也没有约定的义务,当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重大损害时,在不会造成自身人身财产重大损害的前提下,行为人应该对处于危难中的他人承担救助义务;如果没有履行这种义务,即应对遭遇危难的人承担过错侵权责任。这种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mes倡导的道德理论和Posner主张的准合意理论我国学者肯定将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的理由是:一、道德所能起的教育感化作用十分有限。刘仁文教授认为对于一般救助义务不借助法律手段进行规制,而仅仅是从道德上进行呼吁,注定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有效的遏制目前我国社会出现的国民冷漠的社会现象。道德力量不足以规范国民行为时,必须依据现实情况通过运用法律手段以达到强化道德目的二、冷漠的不救助不承担责任将会导致国民对法律的轻视。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中根据功利主义思想提出了对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的观点,人们不应该实施积极的行为去侵害他人,但是当他人处于危险当中时,在不损害自身的情况下,救助他人应成为每个人的义务,行为人不履行该救助义务应当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三、依据公序良俗与诚实信用等原则的考虑。台湾史尚宽教授认为,在没有特殊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在特定情况下也有实施救助义务的要求,从公序良俗以及诚实信用原则角度出发考虑,需要将一般救助义务进行法定化;曾世雄教授依据“同舟无害扶助”的理论,提出即使法律没有规定相应的义务,依据社会生活的规范要求,社会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扶助。2、本文观点学界对于国民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存在争议,但是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反映出法律对于生命的尊重以及为人的生命健康等重大权益提供法律所能及的最大保障,是平衡利益后的结果。为防止处于危难中的人的生命和健康等重要利益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害,对国民的个人自由的范围加以限制,要求国民履行救助义务,表现出对生命和健康等人最为重要的利益的尊重。因此,本文的观点是支持将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即对“好人法”进行立法。通过“好人法”的立法,使得司法机关在面对救助案件时有法可依,可以有效的处理我国当前社会中频频出现的“见危不救”事件,有助于对相似救助案件的司法判决进行统一,实现司法的公平正义。在未进行“好人法”立法以前,国民会对于“救不救”问题上犹豫不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为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国民往往会选择不去救助而冷漠离去。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以明确的条文规定国民必须实施救助行为,消除了国民对于“救不救”问题的不确定性,有利于规范国民的行为,使得每个国民都遵守国家的法律,履行一般救助义务。若是见危不救,则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使国民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法律的要求。将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后成为国民的法定义务,不履行义务的行为都需要承担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如纳税是作为国民的法定义务,国民不依法纳税,实施偷逃税的行为都需要承担行政或是刑事责任。因此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国民不履行一般救助义务,承担一定的民事法律责任比承担刑事责任更为合理与妥当。刑法所制裁的行为通常是社会危害性较大的行为,刑法的功能更多倾向于惩罚犯罪。民法对违法行为适用责任的目的是为弥补受害人所遭受的损失。法律课以国民一般救助义务,目的在于通过国民的实施救助行为,防止处于危难中的他人的遭受更大的损害。不履行救助义务是未能防止损害结果的发生或是损害进一步扩大的行为,并不是直接导致他人损害发生的伤害行为,因此不履行救助义务仅仅只是个违法行为,还不足以达到犯罪的高度。刑法要保持其谦抑性毛玉萍.论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的法理基础及思路[D].华东政法大学,2015.,不履行救助义务是个违法行为,能用民事、行政等规范就已足以,只有当民事、行政等法律不足以预防和制止危险时吴婷.一般性民事救助义务的法定化[J].研究生法学,2013,28(02):24-31.,才应采取承担刑事责任的形式,将承担刑事责任作为最终制裁的武器,我国现存的社毛玉萍.论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的法理基础及思路[D].华东政法大学,2015.吴婷.一般性民事救助义务的法定化[J].研究生法学,2013,28(02):24-31.法律的制定要考虑社会大众是否认同,任何法律制定都要考虑民众的感情与感受。只有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才能引起大众对法律的尊重,更好地实现人人守法。考虑到社会大众谈刑色变的观念,将不履行一般救助义务入刑则可能引起国民的抵触情绪,因为这样会大大超出普通大众的心理接受能力,认为这会极大地限制国民的个人自由,同时也对国民课以更大的义务要求。不履行一般救助义务承担民事责任则相对缓和,对于国民个人自由的限制相对于入刑而言更小,能为民众所能更好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不履行一般救助义务需承担民事责任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认同接受,只有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法律,才能更好的达到立法目的,从而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进行“好人法”立法,能够引导国民积极实施救助行为,对他人处于危难之中能提供救助,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对生命健康等重大利益的保护。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每一个国民在社会中生活都有可能遭遇风险并导致损害,所以将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也有利于保护我们每一个国民在社会中遭遇风险时能够从中获得救助的机会与可能,使得自己从危难中脱离。进行“好人法”立法,能够为我国面前社会中出现的“见危不救”现象提供解决途径,从而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互帮互助、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能够通过法律塑造国民见危即救的观念,遏制国民的道德滑坡,让国民对处于危难中需要救助的人伸出援手,进而解决社会风气问题,构建互助友爱、和谐有序的社会。

三、有关国家立法的比较研究随着“见危不救”事件在各国的出现,为有效解决解决这类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国家进行了“好人法”的立法尝试和理论认可。大陆法系国家绝大部分的将“好人法”中的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好人法”中的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在英美法系国家也不断得到认可,使得“好人法”中的一般救助义务法律化在世界各国得到发展。梳理各国关于“好人法”(一般救助义务)的立法模式选择,可知对于“好人法”(一般救助义务)要么选择民法化,要么选择刑法化。民法化立法模式1867年《葡萄牙民法典》第2360条规定“遭受暴力攻击且有权自卫的人可以对在场的人要求民事救助,但进行救助以不会使救助人暴露在危险中为限,不愿意且没有救助的旁观者应对损失承担补充责任”。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民法典》第415条规定“每个人都有作为的义务,以防止损害健康和财产或有损于社会或个人”;第416条规定“每个人负有将严重危险及时通知有关机关的义务,但采取紧急行为是为了避免损害的迫切需要,并且这样做不会使自己或他人遭受严重损害,应当采取积极行动”,第425条规定“任何人没有履行第416条的规定的义务,法院可以责令他承担如果他履行义务后可防止的损害部分的赔偿”。由此可见,葡萄牙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法典都对一般救助义务进行了法律化,都规定国民不履行救助义务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认为国民要是履行了救助义务能够防止损害的扩大。行为人不履行救助义务与处于危难中的他人所受损害形成与扩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可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履行救助义务的国民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是损害赔偿,具体的赔偿数额则根据个案的严重程度而决定。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在《魁北克民法典》第1471条规定了一般救助义务,对于前来救助的人,如果非自利的行为则免除造成损害的责任《魁北克民法典》,孙建江等译。张明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魁北克民法典》,孙建江等译。张明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85页2005年《欧洲侵权法原则》第4103条规定“当他人面临重大危险时,行为人能使他人避免遭受更大损害的,损害的发生不是来源于行为人,行为人与遭遇危难的人之间无特殊关系,行为人依本原则负有对受害者实施积极救助的义务。《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欧洲侵权法原则:文本与评注》,,于敏、谢鸿飞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刑法化立法模式1951年《希腊刑法典》第307条规定“在他人面临生命危险时,在不会造成自身损害的情况下故故意的不救助他人,处不超过1年的监禁”。1994年《法国刑法典》第223-6条规定“任何人对处于危难中的他人,能采取行动实施救助并且不会造成本人或第三人危险,而故意放弃实施救助的,处5年监禁和50万法郎的罚金”。采取刑法化立法模式国家都是希望借助刑法的严厉性,能够更好地打击“见危不救”的不良社会风气,并提高对国民不履行一般救助义务的惩罚的威慑力。总的来说,各国将“好人法”进行民法化或是刑法化加以规定,都是为保障处于危难中的他人能够获得救助,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国民不履行救助义务都应承担相对应的法律责任。而以民法化或是刑法化则是各国根据立法传统与现实国情加以选择的结果。我国对“好人法”进行立法,可以吸收借鉴各国优秀的立法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现时国情加以制定,才能使“好人法”的效果落到实处。

四、违反“好人法”的侵权责任立法建议(一)构成要件“好人法”是为保护处于危难中的人能获得救助,避免损害的发生或损害的扩大,课以国民一般救助义务,国民在不履行救助义务时,则对处于危难中的他人构成侵权行为。不履行一般救助义务的行为属于一般侵权行为,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应符合下列所述构成要件:(1)行为,即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有能力实施救助行为而不进行救助的行为。这种行为应与故意实施不当的救助行为加以区分,故意实施不当的救助行为构成对他人权力的侵害,应承担对应的人身、财产损害赔偿责任。(2)损害事实,处于危难中的人生命健康权益遭到损害。(3)因果关系,行为人不履行救助义务与受害人的损害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不实施救助义务导致受害人的损害发生或扩大,若行为人实施了救助行为则可能避免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则认为行为人不履行救助义务与受害人的损害发生或扩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过错,行为人明知他人处于危险之中,有能力救助而不实施救助,则认为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二)归责原则不履行一般救助义务属于一般侵权行为,笔者认为对于规则原则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的方式。因为受害人或第三人对损害的发生也可能存在过错,则对该损害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课以国民救助义务,国民对于处于危险中的他人不履行救助义务,则可能导致损害的发生或扩大,行为人因主观上的过错而导致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应依据其过错程度承担对应的责任。(三)责任形式不履行一般救助义务属于一般侵权行为,那么根据侵权法原理,违反法定义务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国民见危不救是不履行救助义务的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对于责任的承担形式,笔者认为可以设定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和记入个人征信记录。因为社会中频频出现的“见危不救”现象已经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国民不履行救助义务所造成的受害人的损失,需要承担过错部分的赔偿责任,以此补偿救济受害人遭受的损失。赔礼道歉的方式则是通过对国民施加心理压力的方式,以期国民能自觉履行一般救助义务,从而纠正不良的社会风气。“见危不救”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不诚信的表现,目前我国社会对于诚信十分重视,无论是在求职、贷款中个人征信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民不履行救助义务将记入个人征信记录则可以督促国民积极的履行救助义务,能够降低“见危不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四)责任形态当存在两人以上不履行救助义务,对处于危难的中他人造成损害时。笔者认为首先得确定他们是否存在下文将阐述的免责事由,如果都需承担责任,则可以根据他们知道有人处于危险当中的时间点以此来确定承担责任的大小,越早知道他人处于危险当中而不进行救助,则更容易造成损害的发生或扩大,越晚知道他人处于危险当中而不进行救助,因知晓的时间较晚,可能损害已经发生或扩大,则承担较轻微的责任,承担责任的前提是不履行救助义务与造成的损害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受助人遭受的损害应当分为因危难造成的损害和因行为人不履行救助义务的造成的损害,因危难造成的损害应该由受助人自己承担,不履行救助义务的行为人只需要承担与自己的行为有因果关系部分的损失。(五)免责事由“好人法”在课以国民一般救助义务的同时,也应对免责事由加以规定,因为一般救助义务在免责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笔者认为的免责事由为(1)实施救助行为可能会给自身或第三人带来损害。国外“好人法”的立法都要求国民应在不损害自己或其他第三人的情况下需要履行救助义务。法律能否强制要求人们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挽救他人的生命呢?答案是否定的,法律不强人所难,不能强迫国民实施有违反常理的行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在会造成自身损害的行为面前人人都会选择躲避。履行救助义务会造成自身损害,来换取处于危难中的他人避免遭受损害,这是一种只能在理论中实现的高度道德义务的想法,已经超越一般人性的要求,法律所规制的一般人的行为,应当以一般化的能力作为救助的标准。不能强迫为履行救助义务,不顾造成自身或第三人的损害。因此,当履行救助义务会造成自身或第三人损害时,国民不履行救助义务将可以免责。(2)行为人的救助行为无重大过失。因救助行为的发生往往具有紧急性与危险性,国民对于救助的知识不可能样样知晓,在履行救助义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受助人的一些损害,如在进行心肺复苏过程中,要达到急救的目的,即使是专业的医生也会造成病人肋骨的骨折,这是在救助过程的造成的合理损害,如因造成受助人损害就要求国民承担法律责任,则违背法律不强人所难的原则,国民在救助过程中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思想压力,担心因自己的救助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不能及时准确的实施救助。国民履行救助义务免责的情形应符合三个条件,损害是因救助者的行为产生,行为人履行救助义务过程中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主观上没有重大过失。重大过失则属于抽象概念,没有确定的标准,因救助人的职业身份不同,所知晓的救助方法和方式存在不同的情况,对于是否构成重大过失则需要个案判定,并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予以完善。对于重大过失的认定需结合救助行为发生的紧急程度、救助人职业、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因此,国民实施救助行为时无重大过失的情形应予以免责。(六)救助者本人遭受损害的法律救济对于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实施救助,国民难免承担一定的风险,在履行救助义务后造成自身损失的情形下,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赋予救助者对受益人享有补偿请求权。国民履行救助义务造成自身的损害,是因为要保护受助人的权益而发生,而受助人在救助过程中是处于受益人的地位缪宇.论被救助者对见义勇为者所受损害的赔偿义务缪宇.论被救助者对见义勇为者所受损害的赔偿义务[J].法学家,2016(02):76-95+178.但与此同时受助人也作为受损方,在经济压力过大时可能较难履行对救助者的补偿责任。为此,笔者认为也应赋予救助者行政补偿请求权。因为国家通过制定法律,负以国民救助的义务,国民在履行义务过程中,国家从中间接受益,因此也将承担起相对应的社会责任,需要承担救助者因无法从受助者处获得补偿而进行国家补偿熊欢.一般救助义务的法律化研究熊欢.一般救助义务的法律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6.如今我国社会中存在受助者诬陷救助者的情形,笔者认为受助者的诬陷也是救助者救助中本人遭受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